问题

如何客观阐述美国这些年对叙利亚的作为?

回答
关于美国近年来在叙利亚的行动,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背后交织着地缘政治、国内政治、人道主义关切以及情报评估等多种因素。要客观地阐述,我们需要梳理其主要阶段、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力求展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是简单地标签化。

介入的缘起与初步阶段:从人道主义关切到有限军事打击(20112014年)

叙利亚内战始于2011年,初期美国对阿萨德政府镇压国内抗议者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并呼吁其下台。起初,美国的立场更侧重于外交压力和对反对派提供非致命性援助,包括资金、培训和通信设备。这种策略反映了避免大规模军事介入的谨慎态度,以及对地区不稳定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的担忧。

然而,随着战事的升级和人道主义危机的加剧,特别是阿萨德政权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2013年大马士革郊区古塔镇事件),美国在国际社会压力下,开始考虑更进一步的行动。虽然最终避免了大规模空袭,但这次事件成为美国对叙利亚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表明其底线是反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伊斯兰国”的崛起与军事战略的转变:组建联盟、空袭与地面支持(2014年至今)

2014年,“伊斯兰国”(ISIS)的迅速崛起并占领叙利亚和伊拉克大片地区,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面临的头号安全威胁。这一时期,美国的叙利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核心目标转向打击ISIS。

组建国际联盟与大规模空袭: 美国迅速组建了一个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国际联盟,对ISIS在叙利亚境内的目标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这些空袭旨在削弱ISIS的军事能力,摧毁其训练营、指挥中心、武器库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设施(其主要资金来源)。空袭的规模和频率都远超之前的干预。
支持叙利亚民主军(SDF): 为了在地面上有效打击ISIS,美国也开始大力扶持叙利亚的地面武装力量。其中,以库尔德人民保护部队(YPG)为主导的“叙利亚民主军”(SDF)成为了美国在叙利亚反恐战争中的主要代理人。美国为SDF提供了武器、弹药、训练、情报支持以及空中掩护,并派遣特种部队与SDF并肩作战。SDF在夺回ISIS占领的城市,如拉卡和代尔祖尔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道主义援助与重建努力: 在军事行动的同时,美国也向叙利亚人民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食品、医疗用品和避难所,主要通过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进行。此外,美国还参与了对被ISIS占领地区的部分重建工作,尽管规模有限。

政策的复杂性与多重目标:反恐、遏制伊朗、地区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叙利亚的行动并非单一目标驱动,而是包含了多重,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目标:

打击恐怖主义: 这是最直接和最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在ISIS崛起之后。
促使阿萨德下台与政治过渡: 起初的目标,虽然在打击ISIS的压力下被部分搁置,但美国仍然认为叙利亚的政治解决方案应包括阿萨德的离任,并支持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政府。
遏制伊朗在叙利亚的影响力: 随着伊朗及其支持的民兵组织(如真主党)在叙利亚内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也将其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部分视为遏制伊朗扩张势力的工具。这导致了在某些区域的利益冲突。
防止人道主义灾难: 尽管其军事行动可能在客观上加剧了某些地区的人道主义问题,但美国也一直声称其行动是为了保护叙利亚人民免受暴行。然而,如何平衡军事行动与人道主义关切,一直是其政策面临的挑战。
阻止化学武器的使用: 继续保持对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的警惕和威慑。

行动的后果与争议:地区力量平衡、人道主义代价与政治僵局

美国在叙利亚的行动,尤其是在支持SDF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后果和争议:

对地区力量平衡的影响: 美国对SDF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叙利亚库尔德人的自治和实力,这引起了土耳其的极大担忧,土耳其视YPG为恐怖组织的分支。这种矛盾导致了美土关系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紧张。
人道主义代价: 尽管美国旨在打击ISIS,但其军事行动,特别是空袭,也造成了平民伤亡。关于空袭造成的平民伤亡的指控和统计,一直受到人权组织和独立研究机构的关注和质疑。同时,叙利亚内战本身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包括难民潮、基础设施破坏和经济崩溃,美国虽然提供援助,但未能根本性解决。
政治解决方案的困境: 尽管ISIS的军事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瓦解,但叙利亚的政治僵局并未打破。阿萨德政权仍然掌控着大部分地区,而美国支持的反对派力量在政治和军事上都相对分散和薄弱。俄罗斯和伊朗在叙利亚的影响力依然强大。美国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尽管旨在稳定和反恐,但并未能导向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政治解决方案。
战略的摇摆与不确定性: 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叙利亚的战略上也出现过摇摆。例如,特朗普政府曾多次表示希望从叙利亚撤军,但出于对ISIS残余势力的担忧以及地区盟友的压力,其撤军计划并未完全实现,最终部署了少量部队,旨在保护油田并继续支持反恐行动。这种战略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其在叙利亚的长期影响力。

总结来看, 美国近年在叙利亚的作为是一系列复杂、动态且充满争议的行动。它始于对人道主义危机的担忧和对阿萨德政权的政治施压,但很快在“伊斯兰国”崛起后,将其主要军事战略聚焦于反恐,并通过代理人战争和空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ISIS。然而,这种介入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地区力量格局,并伴随着人道主义上的代价和对政治解决方案的持续困境。美国在叙利亚的政策,一直是多重目标交织、战略不断调整的产物,其最终效果和长远影响仍有待观察和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客观也未必谈得上,随便谈谈吧。

先抖个机灵,引用一个美国记者对参加拉卡战役的人民保卫军战士的访问。

战士们围坐在火堆前休息。

记者:特朗普和希拉里,你支持谁?

战士甲(怀疑是干部):这是美国人民自己的事情。他们选谁都好,我们无权置喙。

记者:算了吧,咱们之间来这套外交辞令算啥啊?放开了谈吧。

战士乙:让女人做总统是最吼的,但我偏偏不喜欢希拉里。就是她做国务卿的时候,把全世界的圣战者弄到叙利亚来的。

战士丙(插嘴):你还是太内衣服,谁做总统都是一样的。这种事取决于政治体系,而不是个人。

呃,看起来战士们的讨论水平不比赵国左圈键盘政治局高太多。不过,有一点值得肯定:希拉里支持圣战者搞乱了叙利亚已经成了相当一部分中东人的共识了。但是圣战者就满意希拉里嘛?未见得。至少他们不会放弃反美的意识形态。2014年底,伊德利卜的努斯拉支持者就打起了反伊斯兰国、反人保军、反美国的宣传标语。花钱买了三个不满意,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吧。

2011年之前,美国的奥巴马总统致力于从伊拉克撤军。然而2010年底突然发生了突尼斯革命,搞得美国措手不及。奥巴马秉持了民主党自肯尼迪以来对外国革命的政策,面对革命浪潮采取了引导策略,积极扶植革命者中亲美的力量来取代旧政权。

2011年美国促使埃及军部抛弃了穆巴拉克,支持了法国主导的推翻卡扎菲的战争。在叙利亚,它也采取了类似政策,希望推翻巴沙尔.阿萨德的政权,建立一个更亲美的政府。这一时期美国开始通过土耳其、海湾国家向所谓的自由军输送兵力和兵器。

但是,这种政策的问题在于,革命毕竟是由内因决定的,而外因只能催化之。美国试图引导革命和内战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但革命的领导力量中甚至未必有美国希望援助的那个目标,结果是美国的援助反而有利于其敌人。

伊斯兰国、努斯拉阵线和其他的教权势力充分利用了美国的这一政策,采取各种手段获得了大量的美国援助:包括武器和金援。这方面最大的运输大队长就是国务卿希拉里和共和党资深参议员麦凯恩。利用这些援助,教权派反过来进一步挟持了革命。

2013年希拉里卸任时,叙利亚革命已经被教权派所挟持,主要的反政府武装除了人民保卫军差不多就没有不教权的。

美国当局自然发现了这一事实,同时也看到了利比亚的乱局。因此,它不愿意再投入更大的力量帮助教权派推翻复兴党政权。这一年美国的政策发生了转向,埃及军部推翻穆尔西总统的穆兄会政权就是一个风向标。

到了2013年下半年美国同中国和俄罗斯妥协了,不再以化武为理由推进对叙利亚的武装干涉。结果,教权派就连皮都不要了。2014年初伊斯兰国公然崛起,同时努斯拉也霸占了伊德利卜省。

2014年6月,伊斯兰国横扫东叙利亚后,又进一步攻入了伊拉克,直抵巴格达城下,让奥巴马的撤军一下子从政治资产变成了负资产。这时美国政府经过评估,决定援助人民保卫军来打击叙利亚的伊斯兰国武装,直到今天。

然而这又导致了美土关系的恶化。

土耳其在2015年底同俄罗斯决裂,但斗法一年后,国力疲弊不堪,实在不能坚持下去。于是,埃尔多安竟然反戈一击,在2016年转而携手俄罗斯。克服了军事政变后,土耳其在叙利亚完全同俄罗斯站到了同一阵线上,最终结果是2016年8月土耳其入侵叙利亚和12月的阿勒颇陷落。这样土耳其就和俄罗斯瓜分了阿勒颇省。

美国对此采取了什么策略呢?一方面美国还在继续推进2016年11月展开的拉卡战役,这是人保军为首的民主军领导的;另一方面,美国又试图出卖民主联邦来修复与土耳其的关系。

特朗普上台之初,力主出卖民主联邦的是国家安全顾问弗林中将。但是他由于同时主张对俄友好而卷入了通俄门,被民主党人在国内政治斗争中闪电般拱下了台。目前在美国国内施加这种压力的主要是共和党的建制派人士,比如麦凯恩和南卡罗莱纳州资深参议员格雷汉姆。

无论如何,特朗普总统迫切需要拉卡的解放作为自己在本国政治斗争中的一个重磅筹码,以打破目前的不利形势。因此,他不惜派第75游骑兵团一部到曼比季协防民主军,以阻止土方的侵略野心;又向拉卡增派了第11远征部队一部,以加强民主军的攻城火力。估计在拉卡解放前,美国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