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把「robust」翻译为「鲁棒」最早起源于哪里? 第1页

  

user avatar   han-mo-ji-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作本篇的缘由是昨日我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在翻译某学术文献时,由于对robustness一词的翻译存疑,我特地查阅了相关术语词典,无意中发现了“鲁棒性”这个说法。由于“robust”的中文翻译本身是较为明确的,所以这个既不算贴近该词发音,又容易让新时代网络青年们相视一笑的词,引起了我的兴趣。日常以吐槽为业的我,旋即截图发了条朋友圈:


正是这条朋友圈引发了很多趣事。大部分文科生和我一样留言吐槽翻译,一些理工男跟笔者分享他们初学这个概念时类似的心境,并向笔者介绍了该词的可能来历:“山东人身体棒”。直到一位好心的老师直接私信我,直言我的愚蠢:

孤陋寡闻如笔者才终于意识到,这是一个在理工科内很基础性的概念。于是意识到在我和很多文科生像看“沙雕”一样看这个翻译时,理工科学生们正像看“沙雕”一样看笔者。但既然有自称“沙雕”(暂且还有头发,所以没成为“秃鹫”)的勇气,我的内心真是毫无羞愧之意,而是产生了无限兴趣:为什么一个在一部分人心中是常识的内容,在另一部分人的概念里是一块空白?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该词的产生与传播过程进行探讨。为此,笔者做了该词的有关考证工作,并在其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在此,特地写出,以供探讨。

一、“鲁棒”的产生

“鲁棒”为robust一词的音译。在第七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中,“robust”有四个含义:


1.“强健的;强壮的”
2. “结实的;耐用的;坚固的”
3. “(体制或机构)强劲的;富有活力的”
4. “坚定的;信心十足的”。


总结而言,“robust”描述的是一种强劲且稳定的状态。当被运用于系统科学时,“robustness”就是指“系统所具有的在不改变初始稳定构造的情况下抵抗变化的能力”1。那么,一个中文含义相对明确的单词为什么出现了“鲁棒”这个音译呢?

笔者在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中进行了有关检索,发现最早出现这个翻译的是自动化领域。1979年,南开大学涂奉生、齐寅峰教授在《信息与控制》上,分别发表题为《鲁棒(Robust)调节器》2和《鲁棒调节器的一种设计》3的两篇文章。二文都是对英文学术界中出现的“robust”控制的介绍。两篇文章的参考文献中唯一的中文文献就是彼此的那篇文章。虽然不知道“鲁棒”这个译法是否出自二位先生的创意,但无疑该词最早出自对“robust cntrol”的有关翻译。在此之前,robust在各个学科中的翻译并未统一,例如:声学领域,robust procedure被翻译为“宽容性处置”4,5;数学领域,陈希孺先生将“robust statistics”翻译为“稳健统计”6。就连自动化领域内部对“robust”的翻译也存在多种处理方式。在同样发表于1979年的学术论中,钱唯德就直接使用“robust 调节器”的说法7。

在控制理论中,“robust control”是一种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控制器设计方法。“robust control”理论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在此后迅速发展,至今有关研究仍十分活跃8。因此,可以理解,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家们需要对这一国际学术界的前沿研究进行跟进与引介。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做出翻译,而不能直接使用“robust控制器”等说法呢?这与中国不同期刊的要求有关。有过投稿经验的朋友都知道,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格式要求。其中,对于英文术语,有的期刊会要求必须翻译为中文,有的期刊则不做强制规定。笔者暂未找到当时《信息与控制》一刊的投稿要求,但发现涂奉生、齐寅峰二位先生曾共同于1984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频域形式的robust控制问题》的文章。此时,距离二位先生1979年使用“鲁棒”的译法已有五年之久。可以想见当时采用音译方法将该词译出是为了符合期刊的格式要求。在期刊允许的情况下,二位先生没有贸然进行翻译。

可又为什么译作“鲁棒”呢?涂、齐二位先生并未做相关解释,但笔者查阅到了其他一些有关该词翻译的讨论文章,或许可供参考。1980年,在同样刊发于《信息与控制》上的《也谈关于译名的问题》一文中,周立峰就认为,将“robust”译为“鲁棒”是“音义兼顾”的绝好译法。因为“robust调节器”具有“使系统保持稳定且具有渐进调节特性的能力”,而“‘鲁’者粗莽也,‘棒’者强之同义也。”所以“‘鲁棒’一词较好地表明了此类调节器的特征,且较‘粗壮’,‘强壮’等词生动。”吴鸿适则指出:“鲁棒有山东大棒之意,倒是音义兼顾。”9笔者认为“鲁”一字采用前者的理解或许更为贴切,毕竟二位教授都非山东人,又同在南开任教,突然和“山东”建立起联系,总让人觉得有些牵强。而对于“棒”一字,笔者则倾向后者的解释。因为二位先生可能在潜移默化间受到了特定时代的词汇使用习惯影响。70年代末,“大棒”一词在知识分子领域非常“流行”。发表于1978年的两篇批判四人帮的雄文——《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奋勇攀登科学技术高峰——驳“四人帮”破坏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谬论》——都着重论述了四人帮“大棒政策”的危害。所谓“大棒政策”是指四人帮的“‘唯生产力论’大棒”,“凡是谁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生产力,他就挥午大棒,说你是‘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唯生产力论’”。因此,“棒”一词在当时的语境中所具有的“规训”与“强制服从”的含义非今人所能体会。但这只是笔者的猜想,未做进一步考证。有牵强附会之嫌,只提出以供讨论。可无论如何,当时科学家们都认为“鲁棒”的译法形神兼备,能够反应他们心中对“robust”的理解:使系统保持稳定的能力。

随着词义的变迁,无论是“鲁”还是“棒”在网络时代都被赋予了新内涵,这是当年的先生们无法预料的。

二、“鲁棒”地位的确立

虽然“鲁棒”在1979年就已出现,但并未马上取得“一统江湖”的地位。Robust的翻译仍然是多样,起码到90年代末都没有得到统一。1988年发表于《中国科技翻译》一刊中的《谈谈外来科技术语的翻译和订名问题》,在论述“科技术语译名不统一现状”时就是以“robust”为例,指出robust一词同时被译为“鲁棒性、粗壮性、强壮性、韧性和稳健性等。10”这一状态到90年代末才结束。笔者曾对中国知网内的文章进行统计,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仍然有“robust 控制器”的说法,但到90年代中旬则一般只见“鲁棒控制器”。总之,“鲁棒”在与控制理论相关的学科中逐渐成为“robust”的术语译名。

1985-2017年“robust控制器”和“鲁棒控制器”中文相关文献量对比(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术语译名的统一是学科制度化建设的要求。前文提到的《也谈关于译名的问题》一文作者,在该文开篇就谈到写作该文目的是:“希望对一些术语的译名展开讨论,以求得一个较为一致的意见”,从而避免“造成学术交流中的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该篇文章在 “鲁棒”地位确立的过程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该文刊发于《信息与控制》。该刊采纳此稿说明了编辑部对“鲁棒”的翻译与该文对“鲁棒”的解释是较为认可的。在后期我们可以看到,刊发于《信息与控制》上的文章,“robust”被统一译作“鲁棒”。该刊在信息科技与自动化技术领域的较大影响力,间接带动了“鲁棒”一词的传播。之后,“鲁棒”一词在诸多教科书中得到采纳,例如《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中册最优控制》(1981)《大系统建模与控制》(1986)《现代调节器及其应用》(1986)等。“鲁棒”变得更为鲁棒的关键一步是“入选国标”。1996年9月13日发布的国标GB/T3947-1996中,robust的标准化译名即为“鲁棒”。就此,“鲁棒”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借助制度与标准的力量“打败”了其他译法,并在科研体系中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鲁棒”地位。如今,“鲁棒”已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F030111鲁棒控制),这意味着在中国的控制理论研究领域,“鲁棒”已经成为“robust”的代名词。

三、“鲁棒”的传播

随着控制理论影响范围的扩大,“鲁棒”一词也被介绍进越来越多的学科中。虽然在下图的统计中,“鲁棒”一词的使用仍然集中于工程技术领域,但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也开始使用这一词汇。在知网中以“鲁棒”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8,919篇文献中有343篇属于(社科)基础研究,37篇属于(社科)政策研究。笔者粗略察看了这两个研究层次中的有关文章,多集中在管理学领域。意识到该学科多借鉴工程技术中系统科学的框架,控制论的引入和“鲁棒”一词的普及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趋势也推进了这个词的传播。2001年第3期的《科技术语研究》中就有一篇短文谈到了这个问题。该文作者从事测绘期刊编辑工作,但在面对一篇题为《卡尔鲁曼棒滤波器在GPS/INS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的投稿文章时,不明白“鲁棒”是什么意思。投稿者来自自动控制专业,又因为该文属于交叉学科所以投到了测绘期刊。但在测绘学科领域中,robust一词先是被直译为“稳健的”,后来又在我国测绘界权威周江文先生的提倡下约定译为“抗差”11。但现在,“鲁棒”在该学科中也很普遍。


以“鲁棒”为主题的文献的学科分布(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可是在没有采用控制理论的学科和交叉型研究中,为什么robust也逐渐被译为“鲁棒”了呢?这是因为“鲁棒”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成为“robust”的代名词,超越了原先“强健的、强壮”的含义,具有了robust “结实的、耐用的、坚固的” 内涵。二者还是有一定差别。当人们形容一个物体是“结实”的时候,并不一定指它是强壮的。结实代表着一种韧劲儿,是一种自发的,能抵抗住局部性变动的稳定状态。有时我们不一定要以“强”克“刚”,还可以“以柔克刚”。当robust与control连用时,在中文的思维下很容易联想到一种强大的维持稳定的外力(虽然robust control的意思是达到robust状态的控制方法)。但当它用来形容物体或系统的状态时显然不具有这个含义。1994年,吴鸿适在《论电子学名词的审定与统一》中就说到“鲁棒强则强矣,体现柔顺的韧劲似嫌不足。因此在电子学定名中定为‘坚韧检测’,为照顾已公布的名词,加以又称‘鲁棒检测’。”可见当时人们对“鲁棒”一词的认识仍然是只“强”不“柔”。2006年李启虎院士致信《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提出在信号处理中,“robust的意思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或算法,它对模型的失配不敏感,所以最恰当的翻译应当是‘宽容’。12”2007年,陈肇元院士也发文支持这项建议,并结合土建结构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一些看法。陈肇元院士再文中提到:


“‘robust’有‘皮实’之意,即身体结实,不易得病,或经久耐用,不宜损坏,意为适应性强,对非常情况也不敏感。在信号处理中对模型的失配不敏感,这时的robust用中文表示意为‘宽容’。结构工程中对爆炸、地震等偶然作用不敏感,坏了局部也不会扩大,这时的robust用中文意为‘整体牢固’。可是现在,这些都成了‘鲁棒’,而此鲁棒(宽容)又非彼鲁棒(整体牢固)。本来在中文比较清楚的含义都成了稀里糊涂的‘棒’。”


显然,二位院士都对“鲁棒”这一译名的滥用感到担忧。但他们的努力显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鲁棒”一词还是在他们所处的领域流行开来。一部分是因为国标的要求下形成的习惯,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大家逐渐接受了鲁棒的其他含义。2009年,在《浅议structural robustness在结构工程中的定名》一文中,作者就提到“‘鲁棒性’的基本含义可解释为结构体系在偶然损伤情况下保持主体稳定的能力”,所以将structural robustness译为“‘结构鲁棒性’仍不失为一个折衷的做法。13”在此可以看到,作者对“鲁棒”的理解不再是汉语中只“刚”不“柔”的状态,而是robust原有的“刚柔相济”的内涵。可以说,对于理解这些理论和知识的专业人士而言,“鲁棒”吸纳了robust的所有含义,因此被一再借用也就无可非议。但对于类似笔者这种门外汉来说,完全从中文意思上进行判断实在是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


四、总结

在此,笔者也想谈谈为什么和笔者专业类似的学生们会视此翻译为“沙雕”,然后被人们当作“沙雕”看待。(当然,我还是有很多博学的小伙伴知道这个词和理论的,孤陋寡闻的大概只有我TAT)因为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中,较少接触到“控制理论”的思想。遇到robust一词时,我的内心时常呈现的画面是一株破土而出的小树苗,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茁壮且坚韧地生长。那是一种源自物体内部自发成长起来的力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笔者这次在翻译文章中碰到这个词,所描绘的就是自然生态系统自发具有的维持稳定能力。但是“鲁棒”一词给人的感觉就是猛地当头一棒,让人倍感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的压迫感和事物自发生长的自由状态所形成的对比,带给了我强大的冲击。虽然在控制理论和系统科学的发展中,控制手段已不仅是外在的压力,也包含着内部自发稳定性的培养工作。这也带给“鲁棒”一词的更多柔性。但习惯了一套基于人的自发状态而建立起来的学术理论的我,对于许多自带压抑属性的词汇过于敏感,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相信同专业的译者们,在自己学术领域中遇到robust或robustness时,也不会考虑“鲁棒”的译法。这使得我们的专业书籍和文献里从未出现过这个词汇,在学科体系越来越专业化发展的今天,被“隔离”于此词之外。现在,我想我可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鲁棒”一词在一些专业的人眼中是常识,在一些人眼里却无比新鲜。一些学科之间的分野已经不是研究领域的不同,而是学科奠基性思想与学科旨趣的不同,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研究方法与解决问题路径的不同。

这番对“鲁棒”一词起源与语义变迁的考证,并非想牵强附会于福柯的“话语即权力”,只是出于兴趣。此间本也可牵涉进现实一点的话题,例如中国科技翻译体系的混乱,也可以深入到一些理论性的对话中,例如制度对话语与思维的影响。但作为周末的消遣小文,纯粹博自己与可能的读者一乐。但若能启发一些些思考当然是极好的,比如宽容对待沙雕如我的朋友,又或者努力的方向是成为一个robust但不“鲁棒”的人。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 Robustness, en.wikipedia.org/wiki/R

2. 涂奉生.鲁棒(Robust)调节器[J].信息与控制,1979(04):367-373+347.

3. 齐寅峰.鲁棒调节器的一种设计方法[J].信息与控制,1979(04):374-380.

4. S.S.Wolff,F.J.M.Sullivan,李启虎.宽容性多输入信号检测器[J].水声译丛,1975(01):262-269.

5. P.M.Schultheiss,宋健宁.谈谈阵处理理论中的某些问题[J].水声译丛,1978(02):30-43.

6. 陈希孺.《Robust Statistics》一书评介[J].数学研究与评论,1982(04):195-196.

7. 钱唯德.完全不变性和“Robust”调节器间的一些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03):62-71.

8. Wikipedia, Robust control, en.wikipedia.org/wiki/R, 2018-12-23

9. 吴鸿适.论电子学名词的审定与统一[J].中国科技翻译,1994(01):31-35.

10. 梁际翔,黄昭厚.谈谈外来科技术语的翻译和订名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1988(02):35-39.

11. 张燕燕.也谈不同学科间的名词规范[J].科技术语研究,2001(04):25-26.

12. 李启虎.对“robust”中文译名的建议[J].科技术语研究,2006(01):13.

13. 方召欣.浅议structural robustness在结构工程中的定名[J].中国科技术语,2009,11(05):58-60.


user avatar   liu-robert-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好奇这个翻译出处。

反正我觉得这个是技术领域最差的翻译了。照搬英文读音但是字面本身没有任何含义(难道还要非常高深的联想意会,鲁棒--不管如何粗鲁的cao也是棒棒的???),还使用了读起来不舒服的两字,在没有上下文时读者第一次接触这个词肯定会一阵发懵:这俩字儿tm是什么意思?

难道现在是“撸棒”了?hmmm。。。。


user avatar   heichang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就算你说鲁棒性是音译,robust也不读作“鲁棒”啊?难道不应该音译成“肉霸”性?


user avatar   qian-chen-23-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稳健”就比较好

鲁棒确实是低级翻译的代表




  

相关话题

  你自己最喜欢的英文台词是哪一句?翻译成中文是什么? 
  如何评价中国首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具有怎样的意义?对哪些领域有利好? 
  计算机科学领域有哪些「民科」和「反智现象」? 
  如何评价「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5-4 判决同性恋全国合法」引用《礼记》与孔子? 
  什么叫“不懂事”?可以怎样翻译? 
  NBA 球星阿尔斯通的外号「Skip to my lou」是什么意思? 
  the Great 翻译成「大帝」准确吗?一共有多少大帝? 
  为什么在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有时会用 she 来指代大型兵器比如潜艇或者飞机? 
  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界面元素 menu,「选单」等译法是否比「菜单」更合理? 
  谷歌翻译原理是什么,从语言A到B,中间是否要翻译成中介语言C(如英语)?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出不了一个“米哈游”?
下一个讨论
感觉「小米 12 系列定位很奇怪,除了处理器没什么升级」,是这样吗?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