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军事与民生在1960-1970年代的中国哪一个需求更迫切?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伪问题。从技术(不是战略)角度看,国产现代武器和充足的粮食是一回事,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中国扎根的表现。几十年来的增产和重视农业无关,和积极性也无关,是化肥农药水利良种普及的必然结果。这里我就不重新叙述讲过许多次的观点,直接贴《大目标》书稿了,看过的朋友不要说我烦,毕竟同样的问题对应的是同样的答案:

在印度靠美国贷款和美国化肥、农药进行“绿色革命”的时候,一场“靠自己的绿色革命”也在中国悄无声息地发生了。1958 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 2 亿吨,就算是1958 年有“放卫星”的嫌疑,之前几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也已经达到了 1.9 亿吨,但是直到中国爆发本土绿色革齤命之前,1969 年产量仍然只有 2.1 亿吨。

即便那时候在农业上奉行的是“以粮为纲”的政策,把所有非必需的农副产品全都停掉,节约土地和人力来保障粮食生产,但是仅仅靠人的双手,从土里刨不出多少产量来。

现在中国每亩化肥施用量近 30 公斤(纯养分),如果换算成养分相同的粪肥,至少需要 1 吨,那时候中国人均耕地 2 亩多,一个人一生产生的排泄物积成肥料也只有七八吨,每年平摊到每亩土地上不过相当于一捧化肥。

所以,无论怎么努力,粮食产量必然会卡在这个水平,这不是经济学,只是生物学。 但是从 1970 年起,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开始以平均每年 2000 万吨的速度增加。1962 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是 1.6 亿吨,到 1978 年实行农村承包制改革之前,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3 亿吨,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超过 320 公斤。

这个变化是在 1978 年以前发生的,显然不是靠积极性,也不可能是由于中国忽然找到了很多大粪。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完全掌握了化肥、农药制造技术,开始大规模建设化肥厂。

这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和过往的王朝兴衰相比,这一次中国的粮食产量开始稳定地超过人口增长,中国人从此永远告别饥饿,也将永远告别“一将成名万骨枯”的王朝周期率。

现代化肥工业最重要的部分叫合成氨工业,合成氨工业生产氨,氨则是制造几乎所有氮肥、磷肥的基础原料。中国解放前留下两座合成氨工厂,20 世纪 50 年代又建了 4 座,20世纪 60 年代建了 20 多座,到 1970 年总产量也只有 200 万吨,不到现在化肥用量的 1/20。

那时候中国人还在饿肚子,为什么不能多建点呢?不是我们不想建,那时候我们实在是没那个技术,想建也建不起来。欧洲人 19 世纪中期就发现了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但是真正建造出能够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氨装置是 20 世纪。

合成氨的原理是我们高中化学课本上的内容,到现在我只记得一个“高温高压”,高温是三四百度,高压是几十到几百个大气压,介于 19 世纪末的战列舰上用的高压汽轮机与 20 世纪的潜艇壳体之间。设备管路需要承受的压力更高,大约是炮管的 1/10,所用的原材料也是和炮管差不多的合金钢无缝管。

所以 19 世纪末西方列强造了几十年巨舰大炮,到 20 世纪初就能造合成氨设备了。现在,哪些国家能独立设计建造下潜深度几百米的潜艇,哪些国家也就能建造年产几十万吨的大型合成氨设备,能得到吃不完的粮食。大炮和黄油在工业时代根本就是一回事。

合成氨工业最初并不是用来做化肥的,而是做炸药,巨舰大炮就意味着一发炮弹几吨重,两条战列舰对打一个小时要消耗几百上千吨弹药,旧中国全部的合成氨产量也不够一场大海战消耗,列强们对炸药的巨大胃口为合成氨工业提供了一个必须出现的理由。中国在巨舰大炮时代是旁观者,自然也就错过了巨舰大炮时代的技术积累和产业积累。

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最大的一条国产军舰是 2700 多吨的“平远”号,很多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还是进口的。当时日本最大的国产战舰是 4000 吨,关键零部件同样是进口的,那时候中日之间并没有多大差距。

不过,甲午战争我们打败了,赔掉了 2 亿多两银子,曾经在战场上重创日军旗舰,自己中弹数百发,无一处被击穿的“平远”舰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绝唱。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拿着我们赔的银子去建造新军舰、新大炮,开始积富积强。我们把银子赔光,再也造不起战舰。从此我们所失去的技术积累、产业积累就此成了日本人的发展空间。

20 世纪 50 年代,我们从苏联得到了 156 个工业成套项目,其中就有制作炸药、大炮、潜艇的工厂,但是苏联人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用这些技术造一座化肥厂,我们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经过十几年艰难的探索,到 1970 年代,我们的“济南”号驱逐舰和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这两条主战舰艇都使用高性能汽轮机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合成氨成套设备的建造技术,随后一口气建了几百套合成氨装置和上千个化肥厂。

有了工厂就有化肥,从 1970 年之后,平均每年化肥产量增长 100 万吨, 1975 年之后每年增加 200 万吨,相当于 1970 年的化肥总产量。而在这之前,由于没有突破关键技术,我们建化肥厂还必须进口关键设备,20 世纪 60 年代我们的化肥产量平均每年只能增长 20 来万吨,对应的粮食产量起起伏伏,10 年只增长了 3000 万吨(按 1958 年算),印度同期靠买化肥,买设备造化肥,粮食产量也增长了 3000 万吨。

数字是繁琐的,但把这些数字堆在一起,又一次无可争辩地表现出了一个指数增长态势。农业化社会并没有什么指数增长,所以用农业社会的思维做出的政策很难考虑到自己会被别人的工业化指数增长甩掉。

农业社会只有一种指数增长 王朝更替的时候,流民的增加是指数式的,这个指数增长总是创造一些历史奇迹。所以我们在被逼无奈的时候,没有放弃努力,而是干脆懵懵懂懂地决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果奇迹就降临在我们身上。

印度几千年都没出过陈胜吴广,不知道啥叫指数增长,不知道啥叫滚雪球,自然就错过了和我们一起打开物质财富指数增长的阀门的机会。

工业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农药工业、农机工业也按照和化肥工业差不多的路数发展起来。以指数式增长生产出化肥、农药、水泵、农业机械、地膜和塑料水管,保证了中国粮食亩产增长保持在平均每年 10 公斤以上,远远高于人口增长率。与此同时,印度的粮食亩产量平均每年增长不到 2 公斤,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产量增长速度逐渐开始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到了印度的 90 后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就算把裤腰带勒断,也不可能再勒出余粮用来出口了。这些数字说明,当我们开始积富积强的时候,印度开始积弱积贫。现在中国的粮食可以吃一半,另一半喂猪、喂牛、喂鸡,自己吃肉。每年吃的肉比印度人多 10 倍,奥运会金牌多得多。

以上文字出自《大目标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 这段文字的原稿是王巍同学的手笔。

补充资料:世界粮食产量排名前10的国家

国家 耕地面积(亿公顷) 耕地面积所占全球份额(%) 粮食产量(亿吨)

 中 国 1.21 ---8.06% ---5.01

 美 国 1.97 ---13.15% ---3.63

 印 度 1.70 ---11.32% ---2.16

 巴 西 0.86 ---5.76% ---1.33

 阿根廷 0.27 ---1.80% ---0.85

 俄罗斯 1.26 ---8.39% ---0.81

 法 国 0.18 ---1.22% ---0.59

 加拿大 0.68 ---4.52% ---0.51

 越 南 0.10 ---0.66% ---0.40

 德 国 0.12 ---0.80% ---0.40

看到这里,您应该发现,“要大炮还是要黄油(或许中国人应该换成红烧肉)”在60-70年代的中国根本就是个伪问题。中国只有努力消化苏联援助工业,同时向西方寻求技术升级,让这个农业国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水平迅速跃进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水平,人均土地只有几亩的中国人才可能吃饱肚子,才能有可靠的国防。如果放弃工业带动农业的路线,不全力发展工业,而是把剩余资源都用来翻地,鼓励所谓的农民积极性,中国人的日子会每年都像49年以前那样惨(或者说62年的1.5倍那么惨)


user avatar   TuringD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觉得难是因为你姿势水平太低




  

相关话题

  “民智未开”了这么多年,“开民智”到底要多久? 
  为什么在蜀汉集团会出现糜芳、士仁这样的元老背叛事件? 
  作为个人有没有种族歧视的自由? 
  离开了白人,黑人能不能治理好国家? 
  俄罗斯为什么和朝鲜中国走的很近? 
  雷迪克拜年侮辱中国人会怎么处理? 
  中国的未来会什么样? 
  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否有系统纠错的能力? 
  如何看待李克强在巴黎『2050年中国成中等发达国家』的讲话,中国何时能达到意大利水平? 
  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田晴的“劳资姓赵,气死你,哈哈哈”这一段文字?
下一个讨论
异地军恋分手,他说他累了,还能挽回吗?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