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朝有什么比明朝好的地方? 第1页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国人精神和视野的奴化远超明朝

一群人怀念“勤勉”的满清皇帝,如果这个国家的官僚系统高效运转,何必一个拼命工作的皇帝?显然,一个雄主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子孙也是雄主,咸丰什么的再努力也挽救不了这个专制体制。官僚系统逐渐替代皇帝的权威,把皇权置于官僚系统之下才是一个进步的体制,英国女王可否任免官吏?可否大权独揽?可否杀伐决断?明朝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宝贵的尝试,皇权被官僚所压制,官僚系统甚至可以自己立新君,甚至连宦官也是皇权刻意扶植出来对抗官僚的。这比一股脑跪在地上山呼万岁的奴才们不知道高多少。

还有过来装国内专家的

GDP这玩意算古代真的大丈夫?哦,国内专家,懂了

永乐大典泪目,四库全书留下的精华可真是精华,《四库全书》存书3475部,79070卷;存目销毁(仅仅存了个书名而被销毁的书):6766部,93556卷。看来不是精华的都已经被毁了,“寓禁于征”真是个好政策。而且精华里面删改无数,仅举一例“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猜猜是哪首词。

鲁迅:“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清朝最大的贡献就是疆土,不过很遗憾,这事跟我们的关系并不大,清朝的疆土是满洲人打下来的,汉地亦是其殖民地,辛亥革命后成功翻盘,连满洲人的老家也一并夺了过来,民国才是中国领土合法性的直接来源,所谓的五族共和。而共和国则用武力实现了对领土的有效控制,满清和这一切的关系仅仅是给我们画下了一个大的版图而已,在它的几块殖民地里面,人民甚至不能自由迁徙,东北在清朝统治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稀少,肥沃的土地却没有人开垦耕种,最终被沙俄抢去一大块。

听说过《字贯》案么?编个字典也能死人的哦。

客观的说,清朝的考据学贡献极大,不过当时的文人未必会开心,因为也只有考据最安全了,不然说什么都可能遇到文字狱,满门抄斩,开棺鞭尸什么的。清人作考据想来都是被逼出来的。

X大历史系某退休院长就是做清史研究的,X市辛亥首义,对这些鞑子自然没有好印象,我承认我不客观,不过麻烦各位清粉拿点靠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出来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声明:本文只是针对楼上jinseng的那个“而番薯是在明万历年间引种的。由于番薯低温下不宜贮藏的问题,直到乾隆年间北方普遍采用“窖藏法”,番薯才从闽粤地区推广到北方地区。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山東泰安府、濟甯州、曹州府钜野縣、兗州府甯陽縣、東川府館陶縣等地開始種植番薯。至于玉米的大规模种植时间就更晚了,则迟至18世纪中期才开始大规模推广。因此,乾隆十五年之前的人口爆发与番薯、玉米引种无关。”做出的回答。

本来我都睡了,看到这个又坐起来当了回键盘侠。

关于甘薯的种植:

(文章来源: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十七,页六八八。)

当然,这个并不能说明明朝时期甘薯就广泛种植。

关于玉米的种植时间:

(文章来源:陈宝良《明代城市生活长卷》甲编,页77.)

(以上三条来源:曾德昭《大中国志》第三章,页十九——二十四。)

再说下以上截图的著作时间。

这是曾德昭《大中国志》的原文。这货在中国过了二十二年,回国写书的时候明朝还没亡,而陕西、山西、直隶都已经普及玉米,且山西玉米产量很大。老夫今年夏天曾在山西长治武乡县土地确权时,那里的粮食作物就是玉米,我问村里的人还种植什么,他们说只种玉米,因为小麦产量太低,不够本。这一点也可以从明朝时期那里就是玉米为主而仅生产一丢丢的小麦得到证实。

徐光启《农政全书》从万历三十五年就开始准备,一直到崇祯十二年他死了之后才被整理出来。这个时期的记载就是明朝末年以至于明朝中后期的真实写照。而这里面已经有关于北方的红薯的问题记述了。

至于那本正德《颍州志》,老夫才疏学浅,没能找到这本书。不过既然作者这么写了,也不妨拿来引用一番。红薯我没有硬货暂且不说,而这位jinseng同志所言“至于玉米的大规模种植时间就更晚了,则迟至18世纪中期才开始大规模推广。”,不知出于何书何典?

哦对了,差点忽略,“山東泰安府……東川府館陶縣等地開始種植番薯。”这一句,要是糊弄别人还成,可老夫就是馆陶旁边的,馆陶所隶的那叫东昌府,不是东川。东川府在哪?东川府是隶属于四川的一个府,

东川府_百度百科

给你个传送门自己研究研究。

综上所言,老夫对少侠你这段加黑文字的出处表示怀疑,连东昌和东川都傻傻分不清,不会是从贴吧弄来的吧?至于繁体字,许是彰显有据可查。


回归原本的话题:清代有什么比明代好的地方?

按:清朝入关初期的制度,“除兵制自有八旗为根本外,余皆尚袭明制,几乎无所更改”(孟森《明史讲义》)。也就是说,清朝的制度多是在明朝原有制度上的缝缝补补,而“失其祖宗本意者,清能去其泰甚”,那么这些未改变的制度,就是不错的,比如都察院和大理寺、六科等监察机构,比如巡抚、总督,只是清朝将其实体化和制度化,更加完善。而改变的,大概就是那些存在问题的。大约以下几个地方。

1、宗室制度。上面说的都差不多了,简而言之:清朝将宗室待遇制度化条文化,与明朝想必更是没了那种有对抗中央的藩王之乱,也不必为宗室所累,以至于将一省田赋全部供给宗室犹且不足。

2、对西、北边疆问题处理。这个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剿、抚之策,到底用哪个,而不是和明朝那样除了强硬就没有其他的政策一样。无论如何,羁縻也好,实控也罢,漠南漠北自康熙平定准格尔、葛尔丹之后风平浪静百余年,而明朝不能够。至于新疆建省,西藏驻兵,也是自开辟以来所未有,为政者不可不察。

3、对基层的控制力度。这一点对于现在来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于明清对比,足够。要知道,明朝的人口在实录和会典上记载的最多不过永乐元年的六六,五九八,三三七口,但是明朝人口总数估计却是动辄数亿(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明朝卷》估计崇祯三年人口为一亿九千二百五十万,而网络明史学者杜车别则估计是三亿以上)。而清朝则在乾隆六年时期就能掌握人口上亿的情况,道光十四年突破四亿,即使是有所瞒漏,但是和明朝那种根本不知所谓的人口记载显然不是一个档次。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对基层的控制力度加强,跟现在没法比,但是比明朝强的不是一星半点。至于多强?雍正《大清会典》:康熙十年题准,歃血结拜弟兄者。不分人之多寡,照谋叛未行律:为首者拟绞监候,秋后处决,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其止结拜弟兄,无歃血焚表等事者,为首杖一百、徒三年,为从者杖一百。十二年题准,凡异姓人结拜弟兄,未曾歃血焚表者,为首杖一百,为从杖八十。——可见一斑。

4、财政制度。这个肯定强,至于为什么,强在哪,老夫不是学经济的,没研究过这方面,不敢说。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朝末期靠着江南重地都养不活自己,清朝入关的时候没拿到江南照样可以平推。


ps:不妨再做一个“明朝比清朝强在哪”。

参考文献:陈宝良,明代城市生活长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明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5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M],扬州:广陵书局.2007·1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 ,[M],北京:中华书局.1977·8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民国]孟森,清史讲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6

明朝官修,钞本明实录,[M],线装书局.2005·11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说哪一点比明朝强,其实是——真正统一的力量。

清朝最奇特的一点,是用其政治手腕,实现了汉满蒙一起往外打这一空前的奇观。将明朝时的三族内耗成本和毫无用处的宗禄。转化为了八旗维持成本和对外征服费用。在八旗好歹还算对得起铁杆庄稼,内蒙还没遍地梅毒,绿营还没接敌而逃者上勇的年代里,相当于将明朝时代用于内耗的开支转化成了征服开支。这是康雍乾三代百年边功的最大支撑。


抛掉这一点,再跟明朝相比的话,差不多是下边这些点吧:

良政:恢复出将入相,递降爵,不欠军饷,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严打X教。

功过相抵:废除贱籍(还有旗民之分),大量修书(保存下很多难以保存的书籍,但篡改的更多),承认族权(有助社会稳定,降低了官府权威),捐官、议罪银(有利财政,败坏风气)。

恶政:剃发易服,圈地,迁界禁海,逃人法,投充法。

功过难论:文字狱(沉重打击了文痞集团,也钳制了思想),八旗制度(对得起铁杆庄稼的时候不多)。


不管怎么说,汉满蒙之间,撕逼归撕逼,不要便宜了外人,尤其是不要让信哪个啥教的看笑话。。。。


user avatar   jins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和番薯引种的问题,各位似乎并不关心这事自何时而始,到何时而终。小冰期(英语: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明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结束於18世纪初期,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小冰期的高峰出现在康熙时期,气候异常一直持续到乾隆35年。而乾隆15年是整个清代人均GDP最高的一年。

而番薯是在明万历年间引种的。由于番薯低温下不宜贮藏的问题,直到乾隆年间北方普遍采用“窖藏法”,番薯才从闽粤地区推广到北方地区。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山東泰安府、濟甯州、曹州府钜野縣、兗州府甯陽縣、東昌府館陶縣等地開始種植番薯。至于玉米的大规模种植时间就更晚了,则迟至18世纪中期才开始大规模推广。因此,乾隆十五年之前的人口爆发与番薯、玉米引种无关。

关于白银输入问题,其实从1500前后就开始出现大量白银输入。正是因为白银货币化,才使得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有了实现可能,从而才能改变几千年来以实物征收赋税的做法。因此,白银大量输入并不能成为清代经济发展异于明代的地方。

-----------------------------------------我是分割线-----------------------------------------

1、满清政权虽然在文化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在维护中国今天的版图,羁縻满蒙藏维各民族方面远比历代政权好得多。汉朝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了西域,明朝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了斡难河一带,但实际上中原政权从未将这些地区真正有效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说羁縻都是好听的。你还可以把这个范围扩大一些,朝鲜、日本、越南曾经都屈服于我天朝。

只有清政府才真正将满蒙藏维等多民族聚居区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清政府通过联姻、宗教控制等种种手段把蒙古抓在自己手里,通过册封达赖班禅、金瓶掣签,牢牢掌控西藏的统治阶层,通过战争手段打败准噶尔部势力,才将南疆牢牢的抓在手里。

2、雍正一改明代士绅不必纳税,将税负完全转嫁到中小自耕农身上的经济政策,将张居正只完成了一半的“摊丁入亩”落到实处,实现了“官绅一体纳税”。

雍正时期,江南一带的士绅又开始效前朝故技,集体拖欠钱粮。雍正采用的办法是将江南、山东等地拖欠钱粮的进士、举人、秀才全部革除功名。于是,一个困绕了明代将近200年的问题就这么戏剧性地解决了,彻底解决了明季以来的财政危机。行政支出方面,雍正破除了明季以来沿袭达两百年之久的官场积习,实现了“火耗归公”,虽然没有彻底根治官场腐败,但在极大程度上压缩了行政费用,减少了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库收入。

3、关于清代的经济水平。

根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 · 麦迪森的研究,明神宗万历28年的GDP是960亿美元,占世界GDP的29.2%,这是明代GDP最高的时期。清乾隆15年的GDP是1560亿美元,但人口是2.6亿。道光20年(1840年),达到了2472亿美元,当然人口也达到了4.12亿,人均GDP比乾隆时期还有所下滑。但在世界GDP所占的比例仍高达30%以上。

清代按人均衡量的收入、生产和消费都居世界前列。以1900年英国人均工业化水平为100,1750年中国人均工业化水平为8,西欧几个重要国家的水平分别为:英国10,法国和意大利都是8,西班牙7,大体与中国相当(Bairoch 1982)。据估计,1800年长江三角洲人均纺织品产量为14.5磅棉织物和2磅丝织物,而在纺织技术革新已起步的英国,人均棉、毛和亚麻产量不过13磅。

从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生活水平的人均糖、棉消费来看,中国18世纪中叶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即便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更可能是在清朝,而不是明代。

4、清代文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还有所发展,甚至在学术考据方面独树一帜。如果说,中国文化编了一部四库全书就损失殆尽了,那么,秦始皇焚书坑儒,中国先秦以来的文化是不是就自此断绝了?

讨论问题,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前朝相比,清朝的治理手段比明朝成熟得多。


user avatar   ju-yu-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 清代基本上解决了蒙古问题。朝廷将蒙古各部落一一画地为牢,使之再也无法兼并壮大,威胁中原;再一则,满清贵族是作为蒙古王公的同盟者而来的(也是君主),通过恩威并用的手段,将蒙古土地并入中国,这是最稳定、最低烈度,最成功的一次。
  • 考据学发达。这个是事实,不是评价。无论清代大儒们皓首穷经的生活让你有多么不满,但至少在学术方面,其结果是,考据学成果超过历代前人。古文尚书之证伪是在清代方盖棺定论,甲骨文的发现及兴盛也是在清代。崔东壁影响了20世纪的古史辨派,他是宋代郑樵的继承者,顾颉刚的先道。
  • 清代人口远超历史上任何朝代。当然,人口的激增从明代便已开始,但最终完成的确是在清代。这期间一是红薯等外来作物引进的效果,一是比较低的赋税的结果。康熙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对于下层民众当然是一个有利的政策。
  • 满洲的开垦和新国土的并入。满洲人将东北作为‘嫁装’带给了中国人,并在有清一代使之得以开发。‘闯关东’之所以能愈来愈甚,皆因满洲人和汉人变成了同一国家的国民而已。若非如此,除非中原王朝大兴干戈,军屯军垦,当无第二条和平道路。另,新疆成为中国的疆土是在清代,西藏真正被中原王朝所掌控也是在清代。清人在边疆的武功,有大败,有割地赔款,但也有无法磨灭的守土卫国的功绩。
  • 近代化的开启。平实地说,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就是在清代,无论是开口通商,参与国际事务,组建新军,还是修铁路,搞立宪,清代末叶几十年发生的这一切,其激烈程度和转变速度从秦始皇以下未闻有二。无论这种转变是不是满洲贵族甘心做的、做成功了多少,清代是一个王朝,只能说,在这个时代,确实发生了这些而已。

……

最后不言不快的比喻:

A:C君数学真好。

B:好个屁,我体育比他好多了。

A:但是你数学不如他呀。

B:哼,他数学好是因为他体育不好!

A:拜托,不管怎么说,他数学好总是事实吧…

B:谁跟他比数学。体育好才是真的好!再说了,他人品不好。他身体也不好!

A:数学……

B:他妈逼他学习他数学才好,我妈逼我学我数学也好。你别看他数学好,别的班数学比他好的多了去了!

A:…那你为什么不学?

B:因为我体育好!

A:……

***********************************

C:E君家的兰花真漂亮!

D:E不是和我们打过架吗?他家的花,我呸!

C:他家的花漂不漂亮和我们打没打过架有什么关系?

D:你个叛徒,你别有用心!

C:诶,诶,说花就说花好吧。

D:漂亮个屁!他的花再漂亮他也和我们有仇!再说了,他的花还是从我这儿要的种子呢,要换我来种,比他的更漂亮!

C:你没种过你怎么知道……

D:废话,我种的闭着眼睛想也知道比他种的强!

C:……

************************************

免责声明:我既非明粉也非清粉,我是春秋粉和佐佐粉,请勿误伤。

**************七月的补充解释*****************

1,考据学发达:再次说明,这是个事实,无关评价。清代的考据学确实是历代第一,这就是它在学术上超过明朝的地方。至于这种优势是因何而起,付出何种代价而然的,不在本篇讨论范围之内。

2,嫁装:请看清这个词左右的引号,即,这是一个比喻。喻清代时中国始能长久地、稳定地、系统性地统治东北和外东北地区,使之中国化。

3,汉人进入东北:大规模的闯关东的确从清代开始。满洲人最初是严格禁止,至少19世纪中叶便已无力禁止,转为默许,光绪后更转为开放态度。在有清一代,没有直接因为闯关东而爆发大的战争,此为统一国家的好处。至于明清革鼎之际的战祸杀戮,是另一回事,有前后关系,不见得有因果关系。

4,近代化。清代不仅是一家一姓之王朝,也是一个时代,在此时代之内,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头子,是为事实陈述。当然,这种近代化的举动不是满洲人的初衷,可我们讨论的不是‘满清皇族比朱明皇族好在哪里’,而是‘清代有什么比明代好的地方’,就后一个问题,清代有近代化,明代无,这就是比较优势。

5,比较的不公平。确实,用一个较后的时代来与较早的时代相比,严谨地说绝不合适。只是题目一开始就默认了这种不合适,而未将之加以限制。所以这个题目基本上等同于‘清代哪里比明代好’+‘清代有哪些方面比明代先进’。将明清换成室町幕府和明治时代来看,相信不会有人质疑:‘明治时代比室町幕府先进,因为明治时代开启了日本的近代化。’

6,清代割地。有同学说‘清代除了割地还会什么?’这是情绪化,不是理性比较。清代晚期确实在割地,正如它早期中期一直在扩张或是守土。将一个朝代比做一个人,我们不能因为他暮年的颟顸软弱,一并否定他青年时代的锐意进取。

7,假如不是…一定更…。我是汉人,基于小小的民族自豪感,我也很愿意相信,假如没有满清267年,中国在近代史上会更光彩夺目。不过,这个假设跨度太大,变量太多,完全无法着手证实或者证伪。假如没有满洲人入关(且不说历史一环套一环,岂容这种可能),后起汉人朝代与清代相比有三种可能:1,胜过清代;2不过如此;3,犹不及清。无可否认,三种情况的任意一种都有出现的可能,所以在平行宇宙里,汉人朝代超过清代的或然率亦不过33%而已(在下数学不好,若有学霸愿意指教,鼓掌欢迎)

8,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看仔细的朋友会发现,我引用这句话,实为补充说明‘清代的赋税政策有利于下层民众的人口增殖’这一观点。无论此政策是否虚伪,在此之外增加了多少杂税,至少,其本身和之后的‘摊丁入亩’政策减轻了新增人口的人丁税负担,推动了人口激增。对此政策,我仅取此一点,毋庸展开批判。

9,反思:题外话。批判清朝的意义远不如思考,中国历史何以最终走入了清代,何以日趋保守、种种弊端‘一片酱缸。267年,包括之前之后一段时间的下坡路,满洲统治者当然有责任,但是,占当时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有无需要自省的呢?他们和明代的祖先没有区别,和20世纪的后代血脉相传,但偏偏这267年间,愿意臣虏自认,不尽起反抗,也不尽争自由…统治偌大中国,光凭满洲人是绝无可能成功的,自然,267年间一切问题,也不是满洲人所能全力担当的。

10,该说的已经说的够啰嗦了,在我这个阶段,思想上也只能达到这种程度而已,还请方家不必见笑。回答明清的问题,总容易深陷泥沼之中,以后的回复,只谈猴子、犬、孤狼如何?^_^


user avatar   yang-fan-6-79-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什么都好了,不然大家为什么总是怀念我大清?








user avatar   shan-he-biao-li-tong-guan-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粗略的看了看,几个回答,意思无非就是疆蒙藏边疆东北地区都是大清的嫁妆,中国近代版图都是大清打下来的,要感恩,要知足,没有大清就没有中国近代版图,换句话说没有大清就没有新中国?

那么就顺着上面这位大兄弟的的看法来嘛,既然大清留了新中国一千万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那么外蒙古怎么就没了?民国初年又是哪家的遗老勾结蒙古企图复辟的?满洲国又特么是姓什么建立的?自从辛亥革命以来,莫非又是因为大清的遗泽,所以日本心甘情愿把山东权益以及青岛归还给民国?因为大清的遗泽,所以袁大头才敢拒绝签订英国关于藏印边界条约?因为大清遗泽,所以北洋军队才敢北上海参崴?因为大清遗泽,所以所以徐树铮才敢收复外蒙古主权?因为大清遗泽,所以顾维钧才敢拒签巴黎和会?因为大清遗泽,所以国共才有第二次合作的基础,共同抗日?因为大清的遗泽,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下,国际上会承认东北台湾等属于中国?因为大清的遗泽,解放军才敢凭借小米加步枪,挺进大西南大西北?因为大清的遗泽,所以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才敢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以南?所以大清真伟大?所以中国九百六十万疆域都是承你大清有得割?签那么多条约,底气也足?

拜托醒醒,你大清在近代史上就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面对列强侵略,从一鸦割让香港岛,二鸦天子北狩,沙俄趁火打劫割外东北,英法火烧圆明园,中法战争,西南门户洞开,甲午被日本碾压,一纸马关条约,又是两个亿,拳乱之际,八国角联军又一次来北京春游。

这九百六十万,是历代仁人志士苦心经营,是抗日战争打出来的,是解放军鞋踏出来的,是抗美援朝打出来的,归根到底,正是推翻你大清,才有这一片天地,你大清算老几?


user avatar   yi-tang-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涵惊悚图片胆小勿入)看到高赞关于剃头技术的,让我想起另一个技术,就是太监制造水平。

印象中明朝的太监是只切蛋蛋的。切鸡鸡是高技术的工作,因为鸡鸡上有很多血管,弄不好很容易死人。但清朝太监就可以做到鸡鸡蛋蛋一起切。而且存活率极高,据说可查的记录中只有一个25岁的男人因手术死亡。这个产业在清代属于家族手艺。当时被两家垄断,一个叫“毕五”,一个叫“小刀刘”。好像还有西方人去考察过,据说两家的切法还不太一样,不过大体程序还是差不多的。

贴张惊悚的:

以下来自互联网:

净身需要选好季节,最好在春末夏初,气温不高不低,没有苍蝇蚊子,因为手术后约一个月下身不能穿衣服。净身者在手术前都需履行必要的手续,其中关键是订立生死文书,并需请上三老四少作为证明人,写明系自愿净身,生死不论,免得将来出麻烦吃官司。费用自然是要收取的,但净身者多来自贫困之家,一时或许拿不出很多银子,因而可以待进宫发迹后再逐年交纳。这些也需要在文书上写明白。但有两样东西是必须带着的,一是送给刀子匠的礼物,一般是一个猪头或一只鸡,外加一瓶酒。二是手术所用的物品,包括三十斤米、几篓玉米棒、几担芝麻秸及半刀窗户纸。其中,米是净身者一个月的口粮,玉米棒烧炕保暖用,芝麻秸烧成灰后用来垫炕,窗户纸则用来糊窗子,以免手术后受风。刀子匠要准备两个新鲜的猪苦胆、臭大麻汤和麦秆。猪苦胆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手术后敷在伤口处;臭大麻汤的功用很多,手术前喝一碗让人迷糊,起麻醉作用,手术后再喝,让手术者泻肚,以减轻小便的排泄量,保证手术成功;麦秆的功用不言自明,即手术后插入尿道。

手术过程中,除了主刀者外,一般还需三四名助手。被阉割者都需采用半卧姿势仰倒在床位上,几位助手将他的下腹及双股上部用白布扎紧、固定,然后有人负责按住其腰腹部,另外的人则用"热胡椒汤"清洗阉割部位,加以消毒。用于阉割的手术刀是一种呈镰状弯曲的利刃,据说是用金与铜的合金制成,可防止手术后感染,但使用时通常并没有特别的消毒措施,在火上烤一下,便算是消毒了。这一切完成后,主刀者即用镰状弯曲的利刃,对被阉割者的阴茎连同阴囊进行切除,通常分两步:

第一步是割睾丸,在球囊左右各横割开一个深口子,把筋络割断以便把睾丸挤出来。这需要被阉割者身子打挺,小肚子使劲往外鼓。待用全身的力气把睾丸挤出来,刀子匠会把片好的猪苦胆贴到球囊左右两边。

第二步是割阴茎,这需要相当高的技术,割浅了会留有余势,将来里面的脆骨会往外鼓出,就必须再挨第二刀,即宫里俗称的"刷茬";如果割深了,将来痊愈后会往里塌陷,形 成坑状,解小便时呈扇面状,一辈子不方便。宫里的太监十个有九个都有尿裆的毛病,这就是阉割的后遗症。阴茎割除后,要插上一根大麦秆,然后把另一个猪苦胆劈开,呈蝴蝶状地敷在创口上。据说也有的是用栓状白蜡针插入尿道,并用冷水浸湿的纸张,将伤口覆盖包扎。这大概是净身场所不同而出现的技术性差异。

被阉割者在手术后必须由人架持搀扶着在室内遛二至三个小时,然后方可横卧休息。手术之后的三天,是被阉割者最难熬的时光。在这三天里,他们躺在特制的门板上,双手、双腿都被套锁牢牢地捆住,根本不能动,目的主要是避免触摸创口,以免感染。门板中间还留有带活板的小洞口,大小便时用。当时也没有太好的止痛消炎手段,为了避免伤口感染要严禁饮水,可谓是痛苦异常。待三天后白蜡针或麦秆拔除,尿液能够排出,手术即告成功。然而苦难并没有过去,最重要的是抻腿,每抻一次都痛得心肝碎裂、浑身发颤,但这对阉割者来说是必须的,否则可能导致腰佝偻,一生都不能伸直,所以只能忍受这种剧痛。此后的调养期仍需百日左右。

user avatar   wang-hao-26-4-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_╰)╭无论去过多少次都很难,星巴克店员总是特别热衷于纠正我在点餐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我要个小杯……”

-“您是说中杯吗?”

-“对对对,的冰红茶”

-“您是说红茶冰摇吗?”

-“对对对,加桃浆,不加糖”

-“您是说冰摇桃桃红茶吗?”

-“………今天可以不问这么多问题吗?”


user avatar   mei-you-72-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_╰)╭无论去过多少次都很难,星巴克店员总是特别热衷于纠正我在点餐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我要个小杯……”

-“您是说中杯吗?”

-“对对对,的冰红茶”

-“您是说红茶冰摇吗?”

-“对对对,加桃浆,不加糖”

-“您是说冰摇桃桃红茶吗?”

-“………今天可以不问这么多问题吗?”




     

相关话题

  外国侵略者到底是加速还是延缓了清朝的灭亡? 
  历史上有哪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事件? 
  如果你穿越到苏德战争时期,能给苏军提供一吨物资,你会提供什么? 
  二战时的德国如果按照我这个办法,能否取得胜利? 
  二战前北欧、西北欧的若干小国在干什么?为什么对德三的侵略野心毫无防范?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难忘的细节? 
  为什么越南人认为对越反击战是他们胜利了呢? 
  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是否应该舍弃,如果不应该,那如何才能发挥其作用? 
  雍正和朱由检对调明朝还会亡吗? 
  秦朝为什么会二世而亡,背后有哪些值得深究的问题? 

前一个讨论
2014 年世界杯荷兰与墨西哥的比赛中,最后的点球是罗本假摔么?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外文电影/电视剧里的中文字幕「接地气」现象?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