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国的社会精英阶层是否正在与社会底层加速脱节? 第1页

        

user avatar   ai-yong-he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突然想起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



八国联军,英法联军侵华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正规军,而是层出不穷的农名起义。知乎有一篇回答详细的讲述了当时的场景,是国外的记录。说是从北京出来,往哪儿走都有农民起义,虽然在机枪,卡宾枪的扫射下这些人被杀的人头滚滚,到处都是死尸,但也招架不住源源不断的农民起义军。他们有的信佛祖,有的信玉皇大帝,有的信哪吒,有的信关公,信仰混乱组织混乱,但依然为了同一个目标,义无反顾的冲锋,哪怕他们的武器在敌人面前简直是降维打击。到了后来。侵略者发现就算攻下一座城也没任何意义,因为他们只能在城里缩着不能出来,一旦露头就会被打。而且随着战线越拉越长,物资给养供应难度指数级上升,同时这几个侵略者也各怀鬼胎,综合考量侵略者不约而同的得出了一个答案:虽然中国积贫积弱,社会相当落后,政府极其无能,但是民众任未放弃抵抗,如果想征服中国,可能会把整个帝国都葬送了。所以后来他们改变路线,以扶持朝廷代理人,买办为主,不在以武装侵略为主要手段了。后来日本人不服气,还想梭哈一把。结果把从明治维新积攒下来的老底输了个精光,国运彻底被打断,直至今天



再说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但最后改变了这个国家命运的人,却不是五四运动中的主要人物。除了周总理几个特殊的真精英,绝大多数都是底层的泥腿子,就连教员都一样。五四运动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员和五四的关系。想进五四这个圈子,有个重要的入场券,那就是你得进去北大。教员进去北大当了图书馆管理员,满怀信心的以为自己是“北大人”了,结果不仅拖欠工资,更重要的是“…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后来他就离开了北大,回到了湖南老家,和五四这些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因为教员发现,这些人是无法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就是因为他们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整天放空炮。最后也如他所料,除了专注研究学术的,就是胡适这种彻底的卖国贼,张国焘这种投机分子,或者陈独秀,瞿秋白这种太过书生气的。总之没有一个人能带领中国革命的。他们的最大作用,就是唤醒了当时的底层人民,哪些山沟沟里的人民。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越底层的人,越爱国。因为他们除了祖国一无所有。而越往上走,越无所谓,因为他们有很多选择,胡适博士在美国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这光环走到哪里不吃香的喝辣的?大紧同志虽然在网上销声匿迹了,但是人家去哪里能混的我们差?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哀鸿遍野,但是这些都是底层人民的心声,因为有钱的人第一时间就跑到国外了。至于后来国外成了那个吊样子又跑了回来,多少有点黑色幽默。但是你觉得他们会感激我们的制度优势么?会感激我们的抗疫一线的战士嘛?



未必


user avatar   mcbi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精英#

有很多人都在说那些只会计算、绘画,没有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人材也应该算精英。

“精英”这个词的英文elite是从古法语的élite来的,élite又是从拉丁文eligere来的。

这意思就是the chosen ones——“被推举出来的人”。elite这个词的词根和election就是一致的。

至于说那些并不承担领导职能,不需要得到众人认可和授权委托的譬如说高智能、高技能的人,这些不叫做“精英”,而只能叫做valuable asset——有价值的社会资产——人材。

算了,顺便讲点语文课——人材并不是人才。

天才、地才、人才,分别是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分别指 精通神哲学、精通自然科学 和 精通政治/伦理/社会学的三种杰出智者。

《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而“人材”,是指“可堪使用之人”,指reliable human resource。

那些出国洗碗的博士生,只是人材,不是人才,精英没有逻辑必然的关系。

所以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不能写成“天生我才必有用”。因为天生你时你只是作为可以发展成各种样子的“有价值的原材料”而有用,你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各种奥秘”而有用。

中文是一门高度精确的语言,除了异体写法造成的差异和译音词的译法造成的差异,只要是写法不一样的词,就一定不是同一个意思。

那只是其差异极其细微,是为了分辨极其相近的两个概念而做的创设而已。

记住了,中文在严格意义上根本就没有“同义词”这个概念。

你不明白这一点,你根本不可能真正继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现代语文教育质量令人遗憾,导致了大量脑袋里装满了“xx就是yy的意思”的糊涂人,这些人长大了会把各种各样本来清晰明了的规则、理念稀里糊涂胡子眉毛一把抓,轻易得出“到处都是自相矛”的观察,做出“中国文化大而化之,不讲究精确”的混账结论。

那连尊重都建立不起来,还谈何继承?无数欧美“汉学家”的中文实际就这么个水平,这已经决定了ta们对中国文化的无能。ta们那些鬼打墙的“中国文化大而化之”的观念,被同样不学无术的小孩子们毫无困难的捡起来了。

这甚至就是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被人以这种形式提出来的根源。

把语文学好,学不好的人没有出息。


究竟什么样的人是精英?

我来告诉你们到底谁是精英。

你看到一群歪戴安全帽一身污糟歪叼烟卷吐着痰说着难懂方言一边聊天一边抱着大碗吃饭的农民工没?

带他们出来干活,给他们发钱的那位,就是精英。为啥?因为ta并没有三头六臂神通广大,没有点真本事真信用谁也不是白痴死跟着吃亏。

那些跳槽能带走整班下属的,就是精英。

那些维权时在人群里拿主意的,就是精英。

开个小公司,手上有一群不辞职的老员工的,就是精英。

电话叫得动一群老部下的,就是精英。

有人生了娃会请ta赐名的、有人有了迷茫会去问ta意见的、有人有了纠纷会请ta评理或者仲裁的,就是精英。

光凭博士文凭、会三四门语言、留过学、进个体制内混个冗职或者当个没实际成果的“教授”的……其实没人真正尊敬的这些人,其实给前面这些人提鞋都不够资格。

大家一起空难掉到森林里,你们就知道到底谁才是精英了。那些人会飞快的被推举出来拿主意、断是非、定计划、明赏罚。

人心所向,你不服没有意义。

精英是那些在每个群体里拿主意、定乾坤的人,这绝不是单凭什么“学历高”“出身好”“有钱”就有这个资格让人心服口服、甘心受教受罚的。

这些群体遍及从低到高的所有层次,而且显然低层次里的群体数量更多、环境更险恶。

所以,精英原理性不可能脱离底层人民。

只有那些以为有了钱、有了学历、有了官员身份就抖起来的,根本不知精英为何物的人,才会“脱离底层”。

事实上真正的精英们对越是底层的同类,越是感到敬畏和不由自主的尊重。因为ta们知道这些人绝不比自己弱,只是命运没有给ta们不同的安排。

在ta们眼里,自己那些留学学了些浆糊、满嘴拉丁文希腊文英文缩写、狂到找不着北以为这就叫“胸怀远大”的小崽子,在这些身处底层的同类面前,如同把一只米老鼠和一只野狼放在一起说它们是同类。

叫前者“精英”是对这个词的侮辱,只能老老实实介绍——“此小犬也”。


想做精英,是要风刀霜剑、雷击火烧、死去活来先百炼钢化做绕指柔的。

你死过没有?你死了活过来没有?你死了又活死了又活了几次?有十次没有?

如果都没有死去活来过,几年冷板凳就想“人生无望“,对真正的风浪噤若寒蝉的人,谈何“精英”?

精英是社会的骨头,而人类社会不是一条章鱼——齐脖子往下全软,往上硬的只剩张嘴。

人类是从天灵盖到脚指尖全都是硬骨头,才顶天立地站着直立行走的物种。

精英根本就不能是一个“阶层”,因为ta们必然贯穿所有的阶层。

精英实际上是一个集团。是一都、一乡、一社、一族、一群之首们的总和。

是ta们彼此理解、彼此敬畏、彼此协调在管理整个社会。ta们彼此间的阶层差异,并不能摧毁ta们对同类的敬畏。


“精英脱离底层”这种人文奇观是不可能发生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在任何意义上发生过——这跟有一天海里的盐自动结块飘到了天上一样的荒诞。

真正可能发生的是“高门无良才,英雄尽草莽”。



user avatar   zhizhiwuwuminiz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以为“脱离群众”对精英是一种指责,殊不知对精英来说“脱离群众”是一种目标。

“您太脱离群众啦!”

“您太过奖啦!”


user avatar   zhao-bo-song-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精英与社会底层脱节 ×

当年风口上的猪与年轻人脱节 ✓


user avatar   gan-ye-yue-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精英倒是不会和社会脱节,如果脱节,如何搅动风云?

与社会脱节的是自以为的精英。

那些叫着月入一万不如狗的那些人。


user avatar   chi-se-xing-ling-zuo-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正常”的社会。

我们之前所生活的几十年,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从相对平等的社会,向一个正常的阶级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寒门子弟,通过还残存着社会主义遗产的相对平等的公立教育体系,完成了自己阶级地位的跃升,转变了自身的命运。

70后、80后甚至90后这几代年轻人,虽然贫富已经产生了差别,生活条件会有差异,但几乎都还能享有共同的记忆。在公立教育体系中,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既有中产甚至上层家庭的子弟,也有一般的寒门子弟。而且大家通常的印象是,寒门子弟的学生更努力、更自律、更刻苦,而上层家庭多纨绔之辈,所谓”小镇做题家“群体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是在最近十年,能明显感受到中国社会阶级固化的趋势。上层、中产和寒门,越来越生活在几个几乎完全隔绝的空间中,越来越像几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中国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西方国家,教育变成了一个金钱的竞赛。

比如在上海等地的私立幼儿园,不仅要面试孩子,还要面试家长,甚至连家长的身材都成为考察的对象。如果家长的体重超标,那就是其不“自律”的表现,会被认为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不能形成“自律”的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上层子弟,从小就被教育要成为自律的精英,养成高素质的惯习。

而对于底层的学生来说,由于家长没有充足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孩子的教育,导致这些学生从起跑线上就彻底失败。

1977年,保罗·威利斯在其出版的《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一书中,通过对英国一个工业城镇中12个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寒门子弟从毕业前两年的学校经历到进入工厂之后最初几月工作状况的研究,揭示了寒门子弟在学校中的“反学校文化”与阶级再生产之间的悖论。所谓的“反学校文化”主要表现在:“小子们”反抗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无视学校的规范,穿奇装异服、抽烟、喝酒,保持与学校时刻表不同的节奏,以粗言俗语彼此嘲弄、破坏公物、藐视法律、偷窃、打架,从中获取刺激和兴奋感。

威利斯认为,“小子”的反学校文化意味着他们部分地洞察和批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和固化的阶级不平等的现实。然而诡异的是,这种文化形式却在洞穿文化霸权和支配性统治秩序的同时,强化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化,从而构成了对他们自身的反叛,使他们最终成为不平等的经济结构所需要的工人。

中国也正在出现这样的现象,洞察了阶级社会本质的寒门子弟不再相信个人奋斗的幻想,他们不再是努力与勤奋的代名词,而越来越与反叛、不自律、低素质相挂钩。与之相对应的,上层子弟不仅意味着财富、地位和权力,而且还意味着自律、勤奋、高素质。

在这种状况下,阶级的固化就被合理化了,关于阶级固化的愤怒和争议也就会消失。

在一个正常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存在着严重的阶级不平等的现实,但都不会像中国一样产生这样一种对阶级固化的谴责和抗议。这是因为,中国在特殊转型期,产生了一批出身底层、接受高等教育、自认为拥有高素质但却依然处在社会底层的“小镇做题家”群体。这个群体在学校教育阶段,远远地碾压了中上层家庭子弟,但在步入社会之后,面对的却是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现实。

而在一个正常的阶级社会,出身底层的人完全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底层就意味着低素质,上层就意味着高素质。通过教育而完成阶级再生产,已经把一切的不合理合理化了。

中国,正越来越变成这样的”正常“国家。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精英”是指拥有物质资源和权利比较多的群体的话,应该是加速脱节了。

看两个东西就能有所体会吧,去年的《后浪》,

今年的《不会吧?》

无论怎样,何冰和白岩松都不可能是奔着让自己挨骂或者“身败名裂”“晚节不保”的想法去做这些节目的。最起码,这两次“表演”,是奔着传播“正能量”去的,同时至少在他们的圈子里,这些节目不会被认为是“欠妥”的,不然也放不出来。

但实际的反响,却和他们所想的差距很大。

而何冰和白岩松,最起码都是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哪怕成名过程很顺,赶上了机遇,至少也是自己一步步走上去的“精英”,并非世代豪门的那种“二代”。

但即便是他们,也已经和大多数普通人脱节了。

知道自己言论的不妥或负面反响后,有些精英多少还会“读空气”地收声一段时间,或者尝试一定程度的弥补。而另一部分精英,甚至会为自己某些不妥的说法一言不合直接艾特对方学校行使权威,直到发现风向不对后才纡尊降贵地表示歉意。

说到底,在最初的时候,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言行真的有什么“不妥”。

即便是“咖位”比何冰、白岩松和沈逸低得多的普通知乎大V和微博大V,也是彼此间相互点赞转发互动更多,小圈子分明(这里不是指单纯感情好谈得来所以常互动的那种朋友圈,而是近似“利益同盟”的那种阶层性认同更多的“商业互吹”小圈子),同时对普通用户的正常质疑与非抬杠的不同看法视而不见或者直接开怼、屏蔽之类也是常态,即便大多数知乎大V和微博大V也仅仅只是财富状况和工作地位相对较好的“中产”,但和普通用户的观点和立场差别,就已经十分明显了。


而各种“二代”呢?

是各种“都9012年了还有没有出过国的XX”的言论,和各种“打工可能会吃的不饱,但不打工连香菜也吃不了,午安,王牌打工人”的玩梗,以及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凡尔赛”晒晒晒,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是个成熟的路灯挂件了。

可不论是何冰和白岩松,还是沈逸和王思聪,都已经算是和社会底层互动比较多的“精英阶层”代表了,即便是这样的精英,都和底层隔阂明显,那比他们更高一层的“精英阶层”呢?

某些知名企业家和高级官员们的观点和立场,甚至直接和大多数底层相反,并且十分高调,不屑于隐藏,所以才会有人知道。


这还只是精神层面,物质财富层面呢?

即便是作为计量单位的“一爽”,都已经是绝大多数普通人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了,但收入和财富高于“一爽”“爽一天”的精英阶层,还是有的,而且并不少。

财富分配是权利分配的体现,而财富分配的结果会进一步强化权利分配的差距,所以,“精英”和“底层”是否在“加速脱节”,答案应该并不难得出吧。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鹤岗考到北京,然后上知乎问:中国的房价为什么一直涨?这是进了城,还没拱到城里的白菜,就加速跟乡下白菜脱节了。


user avatar   ge-wei-44-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知乎,所有人的目标都是和社会底层脱节。


user avatar   industry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更严重,现实是掌握资本的群体,与提供生产力的群体正在加速脱节,两个群体之间相互无法理解。

感触来自下面这个回答,一位从事工业届投资的金融从业者,自以为很了解生化环材机等传统工科,并与各路劝退大V辩论。

不可否认,这位金融小姐姐很有素养,很有耐心的与大伙辩论,面对众人围攻,也没有爆粗口或者拉黑。支撑她信念的,是她坚定的看好传统工科的投资前景。

我认为以上这些矛盾,不单纯是用精英和底层这种标签能够概括的。

从事资本投资的金融从业者,掌握社会资源的流向,当然是精英。

我本人,以及霍华德、董不懂等人,虽然家庭出身普通,但大言不惭的说,我们也是经过高考、保研、考研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历练,在机械,材料等领域读到博士毕业的草根精英,至少称不上是底层。

双方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层次知识分子,仅仅是所学专业不同,从事行业不同,在社会分配中所处位置不同,导致的结果是在无论怎样辩论,都无法达成共识。

归根结底,我们这些草根精英,与金融小姐姐,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属于生产力群体,金融小姐姐属于掌握资本的群体。

恰恰是这一点在利益冲突上的根本差异,让我们双方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考虑角度,已经完全不同了,更不可能达成共识。


举个实际例子,让大家看看什么叫做股东和投资者眼中的好公司,却是打工者的差公司。

下图是2020年十大牛股,其中第一名英科医疗股价翻了十几倍。

英科医疗主营业务涵盖医疗防护、康复护理、保健医疗、检查耗材四大板块,主要产品包括一次性手套、轮椅、冷热敷、电极片等,其中PVC手套、丁腈手套等医疗防护类的占据其收入绝大块头。

在疫情刺激以及巨头停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一次性手套需求飞涨,价格飙升。

2018-2019年度,其收入在20亿元左右。

2020年度,其收入实现138.36亿元,同比例增长5.6倍,归属于扣除非经常净利润为70亿元,同比例增长40倍左右。

从投资者角度看,英科医疗绝对属于最值得看好和投资的公司。

那么对于打工者来说,英科医疗是家好公司吗?我们可以在知乎查查看。


不像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公司,英科医疗这家行业龙头企业知乎上相关讨论并不多,仅有的几条回答里能看到它提供的待遇并不能与其行业地位匹配,985硕士也仅仅只有7000元左右,并且是周末单休。

再看看股价处于高位的英科医疗,它的股东们正在干什么。

看清楚没,公司业绩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公司的股东们也正趁着股价高位开始大规模的减持套现!

在英科医疗业绩飞速飙升的时候,公司管理层不是把赚来的钱用于提升公司研发实力、投入生产、提升员工待遇,而是抓紧时间利用股价高位套现。

这在传统行业中,属于常规操作。我想大家应该更好的明白了,什么叫做股东和投资者眼中的好公司,打工者眼中的差公司。




        

相关话题

  科学史上有哪些令人惋惜的遗憾? 
  如何评价新浪微博对于某些事件删帖,禁转发等行为? 
  二战后,为什么日本发展比中国要快? 
  2015 年在你的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为什么某些以人取乐的乐子人数量有增多的趋势?即使在旁人看来没问题甚至鸡毛蒜皮大的小事? 
  河南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练杂技? 
  如何看待经济越差富人身价越高? 
  如果全国因疫情半停产持续更长时间,会有什么后果? 
  如何在保证自己的想法不被窃取的前提下与其他人交流? 
  如何看待大连11岁女孩被未满14岁男孩杀害? 

前一个讨论
2021 年还会有人因为生孩子离世吗?
下一个讨论
美国顶级疾控专家安东尼福奇是个怎样的存在?





© 2024-06-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