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粗疏的说,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本性,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本性。
2,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分支,包含一系列哲学问题。
就像算数和几何是数学的分支,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都是哲学的分支。就像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算数和几何的发展有快有慢,重要性有大有小,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也是如此。
形而上学又有分支,分为本体论(存在论)和宇宙论。有时候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使用是不加以区分的,尤其当所指相同。
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不是哲学分支,是哲学理论。
在物理学中,科学家曾经争论光的本性是微粒还是波,在形而上学中,哲学家曾经也正在争论世界的本性是独立的实在的还是依赖于心灵、概念等。
问题只有意义大小之分,谈不上对错,只有理论才有正确或者不正确,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之分。
4,对于不同的哲学分支或不同哲学问题哲学家可以提出不同的哲学理论。
对于形而上学,哲学家可以形成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理论。对认识论,哲学也可以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
在过去,有哲学家认为认识论的唯心主义需要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奠基,就是说二者常常携手而行。
但今天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在这一点马克思一万个正确,贝克莱黑格尔一万个错误),尽管他们实质上都是某种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当然,他们甚至不喜欢唯心主义这个标签而自称反实在论者)。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和认识论的唯心主义是相互独立的论点。
5,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的
大多哲学使用的词汇都是歧义的,这一点也不奇怪,比如idealism可以指理想主义在日常语言,也可以指学理上的唯心主义。而且在不同的理论当中,同一个语词的所指也不同,又比如说柏拉图式唯心主义和说贝克莱是唯心主义意义也不同(这个马哲教材倒是区分了)。学习过程中,与其将不同的所指强行贴在一个标签下,倒不如认为标签有好几种用法。
如前所说,形而上学是一个学科,确立了研究的对象,没有对错之分。
马哲教材中经常用的是形而上学的这种形容词性用法,是指一种思想方法或者做哲学的方法,即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出现,公共知识分子本来有确定的指称,但在今天网络话语当中改变了意义,成了对以造谣为宣传方式关心中国人福祉的人的标签。
因此,马哲教材实际上说的在形而上学中不要形而上学并不是不融贯的,因为两个形而上学的意义不同。
说一千道一万,学习哲学一定要区分哲学领域和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