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解主要是三个原因:
一、因为环境优越的平原与河流太多,使各民族可以自给自足,形成各自的文化。
导致欧洲既缺乏能够成为核心的“中原”地带(即,那种谁占据了谁就获得了对其他势力具有绝对优势的地段),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边疆地带(即,那种人口稀少又落后,在核心地带大局已定后,就基本可以传檄而定的地区)。
比如我国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因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相对其他地区发展起来容易,所以长久以来都是文明中心,人口密集、社会发展的程度也最高。
因此,只要获得这两个区域其中之一,就有了统一中国这片“天下”的可能。因此也就有了“得中原者得天下”和“入主中原”这些说法。
类似的,日本也有近畿和关东两个“中原”地带,能得其一,就有了成为(日本)“天下人”的可能,或者直接被其他地区的人当做“天下人(日本的霸主)”看待(比如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
而欧洲的“母亲河”众多,不论是卢瓦尔河、莱茵河,还是多瑙河、伏尔加河都足以维持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了,且没有哪个区域相较其他区域具有全方面优势,比如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深居内陆难出海,有的地方四通八达但“一方称帝八方来贺”,因此也就没有了那种最合适的“龙兴之地”。
同时,欧洲平原地区占比大,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更容易让经济外向发展(在大航海时代优势明显),也给了国家相对更大的战略缓冲空间(比如二战时英国、法国做的那样)。
因此,虽然霸权始终在争夺,但死磕欧陆、开战得胜则定灭他国的动力也就弱了很多(比如英俄普奥对法国所做的那样,比如普鲁士对奥地利所做的那样,以及英法对德国所做的那样,大国之间的战争,大多都控制在了一个度之内,以博弈为主,而很难有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情况)。
而且,欧洲与亚、非的联系始终很紧密,始终不封闭,爱琴海对岸就是亚洲,地中海对面就是非洲,所以欧洲人普遍知道外边的世界。
而在罗马时代后到大航海时代前这段时间,欧洲各国也并不比亚、非的大国先进,所以欧洲历史上也就没有产生像中国这样充满骄傲的“天下”概念,反而很容易接受各国的平等共存,自然也就很难激起“统一”的想法。
二、各国缺乏核心的共同利益,民族国家更符合欧洲人的利益和偏好。
在共同的威胁和共同的利益面前,欧洲人几乎肯定会联合(比如他们对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十九世纪的非洲、清末的中国和战后苏联所做的那样)。
但除此之外,在联合起来无助于提高各自的经济和政治收益的情况下,还是自扫门前雪、圈地自萌更好。
原因就是上一点所提到的,因为地理环境决定了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不需要联合或者被兼并就能够过得很好,且这种各国单独的发展,可以进行不同的发展模式试错和改进,本身也很符合资源的利用和资本的发展。所以在没有真的实现经济全球化,需要全欧洲联合才能对外具有竞争力的情况前,欧洲就很难自发地统一。
与之相对的,中国则长久地享受着统一的“规模效益”。
统一的货币、统一的市场、听命于同一个皇帝,是中国所熟悉的事物。
发达的地区(比如古代的中原和现在的沿海),离不开其他地方作为经济腹地以及提高生活水平。而边疆地区(比如西部、西南、漠北、东北),则需要中原权力的支持以保太平。
此外,在朝贡体系内的国家,都享受着中原权力的保护(比如明朝对朝鲜),且这种保护长久以来在东亚只有中国独一份,没有竞争对手(不像欧洲还有与大陆貌合神离,喜欢玩儿“大陆均衡”的英国,还有美、苏这样强大的圈外势力),所以这个关系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上对双方都相当划算,所以自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离心力也就小了很多。
三、欧洲的封建制度(或者说“贵族制度”)和中国大不相同,导致欧洲的权力始终很分散,皇权、王权的权威远比不上中国。
而各皇室与王族之间的通婚联姻非常普遍,对手和队友的身份随时可以变化,站在上帝视角和权力、资本的角度,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度很高的协调机制。
同时,欧洲没有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且各民族自身的荣誉感都非常高,所以很难实现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加之权力分散,统一货币也不简单,继而很难统一经济利益,所以更难被整合。
但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文字的差异,并不是欧洲难以统一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语言文字的差异,更多是代表了民族在国家内的地位,而不是民族整合的难度。
像奥地利帝国时期,因为奥地利人的地位最高,所以德语地位也最高,但是其他民族的语言也在用。而现在的瑞士,也有四种官方语言。类似的,现在的比利时也有三种官方语言,说明语言不同,不是不能统一的原因,关键在于各个民族地位的平等。
离心力的重点是权利差距而不是语言不同。
反例就是中国和日本,虽然中日也有各自的战国时代,权力也曾经相当分散,但因为主体民族始终就只有一个,所以整合难度就小了很多。同时,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在少数民族的区域使用,且少数民族的所在地区,大多是上文提及的“边疆地带”,因此离心力就小了很多。
以上,希望有所帮助吧。
第一章,中国长期统一得益于华北平原的整合
要研究欧洲为什么不能统一,可以先研究为什么中国古代能长期保持统一。
中国各区域势力划分图:
中国古代可以划分为这么几个区域:
河北:主要是黄河以北一带,包括现代的河北和山西;
河南:主要是黄河以南一带,包括现代的河南和山东;
关中:关中平原,位于陕西;
两淮:主要是淮河流域,包括现代的安徽和苏北;
江东:长江下游地区,包括现代的苏南、浙江、江西、福建;
荆襄:长江中游地区,包括现代的湖南和湖北;
川渝:四川+重庆+汉中
燕云:燕山一带,主要是燕云十六州
东北:和今天一致
蒙古:内蒙+外蒙
两广:岭南一带,主要是广东+广西
云贵:云南+贵州
从秦朝到宋朝,能统一中国的主要是三个区域:关中、河南、河北,这三个区域也是古代中国人口最稠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统一次数最多的是关中(也就是陕西),包括秦、西汉、隋、唐;其次是河南,包括魏晋、北宋;再次是河北。
在明朝以后,由于东北崛起,东北也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无论是清朝还是新中国,在统一战争中都是以东北为基地,进而统一全国的。因此中国历史上,能统一全国的四个区域,主要是:关中、河南、河北、东北。(元朝和明朝的统一方式具有特殊性,因此不算在内)。
中国历史上都是以哪为基地统一全国的:
朝代 | 发家地 | 都城 |
秦 | 关中 | 咸阳 |
西汉 | 关中 | 长安 |
东汉 | 河北 | 洛阳 |
魏晋 | 河南 | 洛阳 |
隋唐 | 关中 | 长安 |
北宋 | 河南 | 开封 |
元朝 | 蒙古 | 北京 |
明朝 | 淮西 | 北京 |
清朝 | 东北 | 北京 |
新中国 | 东北 | 北京 |
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区域是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物产丰富,能够快速动员军队和物资。从地缘上来看,古代中国以华北平原为核心,向四周辐射。任何一个朝代,如欲统一中国,必须拿下华北平原,因为华北平原能提供足够多的兵源和粮饷。哪怕是从关中或东北起家的政权,也只能拿下了华北平原才具备统一天下的资格,否则只能沦为割据政权。从定都来看,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朝代首都选址:除了长安和咸阳外,基本都在华北平原。
因此可以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最核心的区域,如欲统一中国,必须统一华北平原。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
这里可以参考东汉末年军阀内战的情况。曹操占据了河南,袁绍占据了河北,袁术、吕布、刘备占据了两淮(袁术占据淮南、刘备吕布占据淮北),孙策占据江东,刘表占据荆襄,刘璋占据川渝,李傕占据关中,形成军阀割据之势。
在这里面,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是河南的曹操与河北的袁绍,二者最终爆发了官渡之战,最终曹操赢得了胜利,统一了华北平原,为魏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南方政权,无论是江东的孙策/孙权,荆襄的刘表,四川的刘璋,乃至后来的刘备,由于没有控制华北平原,都不具备统一中国的能力。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分裂时期,大多数时候都是形成南北分治的情况,北方以华北平原为核心,南方以长江流域为核心,双方通常隔着江淮地区对峙。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北方人口和军事实力强于南方,在统一战争中北方往往笑到最后。南方通常只能依托长江或淮河延缓北方统一的步伐。
有了中国的历史作为参考,接下来探究为什么欧洲不能统一。这里定义的欧洲不仅包括地理上的欧洲版图,也包括地中海东岸和地中海南岸等受西方文明影响较深的区域。
西欧人口密度图:
从土地肥力、水文丰裕度、人口密度来看,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区域是法德平原,或者说是莱茵河流域,这也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GDP占欧盟三分之一。如果说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域是黄河流域,那么欧洲的核心区域就是莱茵河流域。
欧洲另外两个人口稠密的区域是英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同样的,这两块区域经济也很发达。德法平原+英国南部+意大利北部实力远超欧洲其他区域,GDP占全欧比重超过50%,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区域之一。
欧洲各势力划分图(以中国各区域进行类比):
用中国各区域来类比欧洲各区域,可以这么划分:
欧洲人口最稠密,战争潜力最高的区域是法德平原,可以类比为中国的华北平原。莱茵河相当于黄河,德国相当于河北,法国相当于河南,德法中间隔着莱茵河以及低地三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英国人口也很稠密,又有大海作为屏障,相当于中国的陕西,英国南部则相当于关中平原,英吉利海峡则是崤函通道。
中国自古以来面临蒙古方向游牧民族的入侵,欧洲自古以来也面临北欧方向海盗的入侵,丹麦相当于内蒙,北欧三国(挪威瑞典芬兰)相当于外蒙古。
西班牙四面环山,与四川很像,葡萄牙则类似重庆。自古以来西葡之间经常发生纠葛,川渝也一样。另外西班牙人很喜欢安逸的生活,这点与四川人差不多。
意大利位于地中海中心,交通要道,水运便利,相当于中国的荆襄九郡。意大利北部有阿尔卑斯山保护,荆襄北部则有长江保护。
多瑙河类似中国的淮河,多瑙河中下游流域类似中国的淮河流域,多瑙河北岸和南岸各有千秋,中国淮南淮北也各不相同。维也纳类似徐州,是连接西欧与巴尔干的必经之路。
在古代,欧洲最富裕的区域是巴尔干地区和地中海东岸。中国最富裕的地区是江南。东罗马帝国将首都定在君士坦丁堡,中国南朝大多将首都定在南京。爱琴海地区类似苏南,地中海东南岸则类似浙江福建。
北非东部类似两广,尼罗河三角洲类似珠三角。北非西部类似云贵,自古以来经济不是很发达。
俄罗斯类似中国东北,在古代长期被中央王朝视为蛮夷。西欧人认为俄罗斯不属于欧洲,古代汉人也不待见东北的渔猎民族。但在近代以后,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东北均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广大的国土快速崛起,成为地缘政治新的一极。
东欧类似燕云十六州,东欧是西欧与俄罗斯争夺的焦点,燕云十六州则是中原王朝与东北渔猎民族争夺的焦点。波兰类似燕山山脉,华沙类似山海关,是西欧抵挡俄罗斯的屏障。白俄罗斯类似辽西走廊,进入东北的必经之路。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类似承德,是西欧进攻俄罗斯的辅路。乌克兰类似朝鲜,是俄罗斯重要大后方,也为俄罗斯提供了黑海出海口。
西方文明和中东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冲突,双方打了几千年的战争,有很深的仇恨。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战争也不少,近现代以来更是成为世仇。中东文明(无论是阿拉伯还是波斯还是突厥),之于西欧相当于日本之于中国。只不过今天的日本版图局限于那几个岛,但信奉了伊斯兰教的中东文明却把地中海东岸、北非等曾经隶属西方文明的区域都给占了。
第二章,法德平原无法整合是欧洲不能统一的根本原因
有了中国作为参照物,我们可以发现:欧洲无法统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法平原无法统一。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先整合了华北平原,然后以华北平原为基础去统一天下。但欧洲最肥沃的德法平原,自古以来却很少统一。
罗马帝国自始至终也未能征服日耳曼地区,为后世法德分裂埋下伏笔:
在古典时代,由于气候原因,德国那会还是森林,法国则有很多草原,无论是德国的日耳曼人还是法国的高卢人,文明程度与战术水平均不如南欧的罗马人。因此那个时期德法平原还不成气候,法国被罗马人征服,德国则由于治理成本太高被罗马人放弃,划为蛮夷地区,罗马的边界仅拓展到莱茵河一带。被罗马征服后,在法国生活的高卢人贵族开始改说拉丁语,在经历几个世纪的融合后拉丁语和高卢本地方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语言——罗曼语,这也是法语的前身。而德国地区的日耳曼人由于长期保持独立状态,一直说着本地的古日耳曼语,这也是德语的前身。这就为后世的法德分裂埋下伏笔。
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
到了中世纪早期,莱茵河流域开始发展起来,形成了大量村庄和集市。德法平原也诞生了第一个统一政权——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巅峰期是查理曼大帝时期,这位君王一度统一了法国、德国西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帝国。但法兰克帝国毕竟是从部落文化演变而来,文明程度较低,一直没能建立起类似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在查理曼之后很快走向了分裂。整个帝国一分为三,分别成为今天法国、德国、意大利的雏形。
说起法兰克帝国的分裂,很多欧洲人都会感到惋惜,因为法兰克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有可能统一全欧的国家。但实际上,法兰克帝国的分裂是必然的,因为西法兰克地区(法国)和东法兰克地区(德国)语言是完全分裂的,虽然法兰克帝国是由日耳曼人建立的,但帝国西部地区历史上上罗马的高卢行省,当地流行的语言是前文提到的罗曼语;而帝国东部则是日耳曼传统地区,说的语言则是隶属古日耳曼语的条顿语。也就是说,同一个国家,东部和西部竟然说着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彼此之间无法交流。不仅如此,东部和西部的文化、习俗也完全不同,分裂的种子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埋下。
中世纪的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到了中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口最多的德意志地区又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种分裂的原因表面上在于教权对皇权的压制。罗马教皇与德意志中小诸侯结为同盟,共同反对德意志皇帝。实际上则是因为德意志地区从来没有被罗马帝国治理过,本身就是从部落文化演变而来,缺乏对中央集权的认同,德意志地区的“选帝侯”制度是从日耳曼部落的“酋长推举制”发展而来。相比之下法国稍微好点,法国早在被罗马帝国统治的时期就已经接受过官僚制度,对中央集权没那么排斥,法国国王以巴黎盆地为核心,一步步扩大权力。但由于长期遭受维京人和英国的入侵,法国直到英法百年战争后才完成了国家统一,但这个时候已经是15世纪了,西欧从中世纪进入了近代。
由于英俄的反对,拿破仑未能统一欧洲:
到了近代,随着西欧发起宗教改革运动,德意志地区终于摆脱了教会的影响,走向中央集权,德意志的两大诸侯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也崛起为欧洲列强之一。但相比之下法国则早早完成中央集权,成为15-19世纪上半叶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只不过法国想要统一欧洲,就先得统一德法平原,但这一行为却遭到了英国的强烈反对。
低地三国是德国和法国之间唯一可以大规模运兵的通道:
德国和法国之间大部分边界是森林或山地,唯一较为平坦的部分位于低地三国——即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低地三国是德法之间唯一适合大规模运兵及大兵团作战的区域。法德如欲进攻对方,都必须经过低地三国。近代以来,英国为了阻止德法统一,极力维护低地三国的独立,使其不被德法任意一国吞并,相当于在德法平原之间打入了一枚楔子。
早在18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就使出全力组建反法同盟,阻止强大的法国占领荷兰,自此以后,英国将低地三国视为其生命线,绝不容德法之间任意一国染指。到了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时期,拥有全民动员能力的法国不仅占领了低地三国,还控制了德国西部地区(莱茵同盟),初步整合了德法平原。这就触犯到了英国的禁区,因此英国接连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伙同欧洲东部的俄国打败了拿破仑,使德法统一的可能性化为泡影。
一战德国的“施里芬计划”,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拿破仑之后法国一蹶不振,由于过度担忧马尔萨斯陷阱,且受制于阶级固化压制生育意愿等原因,法国生育率大幅下降。19世纪初,法国和德国地区的人口都是3000万人左右;可到了20世纪初,法国的人口缓慢增长至4000多万人,德国的人口则暴涨至6000多万人,德国在综合国力上将法国拉开了差距,成为欧陆第一强国,也当时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参谋部采取“施里芬计划”,绕道比利时向法国进攻。德国对比利时的入侵再次让英国产生恐慌,英国加入对德作战序列。在英、法、俄三国共同努力下,德国战败。
二战德国短暂地整合了德法平原:
不甘心失败的德国在再次挑起了二战,在战争之初,德国不仅恢复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还用闪电战打垮了法国,成为拿破仑之后又一个整合了德法平原的国家。如果这一趋势能延续,整合了德法平原的德国迟早能统一欧洲,成为超级大国。但这次德国不仅面对英国和苏联的反对,还面临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美国的阻拦,两线作战的德国很快就输掉了战争。
历次德法平原最接近统一的时刻:
时间 | 发起方 | 结果 |
古典时期 | 罗马帝国 | 由于罗马输掉了条顿森林堡战役而宣告失败 |
中世纪 | 法兰克帝国 | 短暂成功,但不久后由于语言差异再度分裂 |
19世纪 | 拿破仑帝国 | 短暂成功,但在英国阻拦下重新分裂 |
一战 | 德意志帝国 | 在英、俄两国干预下失败 |
二战 | 纳粹德国 | 短暂成功,后在美、英、苏干预下失败 |
当代 | 欧盟 | 表面融合,实则心怀鬼胎 |
总结一下,作为欧洲核心区域的德法平原,之所以不能统一,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原因。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德国还是原始森林,不适合耕种,因此罗马人放弃征服这里,止步莱茵河。在中世纪,德法分裂的一部分原因在于语言分裂,另一部分在于日耳曼人落后的部落制度以及教会的存在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权,欧洲陷入诸侯混战的状态。在近现代,德法不能统一的原因在于英国的干预,英国强行在德法边境的平原地区设置了低地三国,并多次武力干涉德法统一,英吉利的海峡和莫斯科的冬天让拿破仑和希特勒走向失败。
前文类比过,英国之于欧洲,犹如陕西之于中国。从地形上看,关中之地沃野千里、易守难攻,因此自古以来就是王者之地。英格兰亦是如此,不仅土地肥沃,还有英吉利海峡保护。衰落的时候可以据海自守,强大的时候可以东出一统天下。但与历史上以统一中国为己任的陕西相比,英国却成为近现代欧洲统一的最大反对者。
第三章,英国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统一最大反对者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地区比较荒凉,光热条件不是很好,粮食产量有限,罗马人多次想要放弃这里,因为英国缴纳的税收还赶不上在此驻军的费用。到了中世纪,随着耕种技术改善,英国特别是英格兰地区逐渐富庶,虽然一度饱受分裂和维京人入侵之苦,但在诺曼征服之后,英格兰走向统一,成为西欧中央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英国也跃跃欲试准备统一欧洲大陆。
英法百年战争使英国人放弃了统一欧洲的理想:
如欲统一欧洲大陆,第一步就是征服法国,因此英法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尽管英国拥有更高的动员效率,但面对法兰西民族主义,英国还是输掉了战争,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领地。自此之后,英国人放弃了统一欧洲的理想,从大陆民族转变为海洋民族,岛国心态使英国文化开始主动与欧洲大陆切割,从欧洲统一的推动者转变为欧洲统一的破坏者。
虽然英国之于欧洲犹如陕西之于中国,但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英国与欧洲隔着英吉利海峡,陕西与中原仅隔了崤函通道和黄河。自古以来陕西就以统一中国为己任,无论是秦汉、隋唐、大顺、延安,这是因为陕西自始至终都是大陆文化,大陆文化追的是统一。而英国曾经试图扮演过欧洲统一者的角色,在失败后却退守本土去当一个偏安政权,从大陆文明转变为海洋文明,成为海洋文明后的英国既不愿意承担统一欧洲的使命,也不愿意看到欧洲被别国统一。哪怕18世纪的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没有出兵一统欧洲的打算,反而一再成为欧洲统一最大障碍。哪怕到今天,英国仍是欧洲统一的最大反对者之一。
第四章,阿尔卑斯山脉限制了南欧和北欧的整合
中国古代被长江、淮河分割为两部分,江淮以北是北方文明,江淮以南是南方文明。古代中国南北分裂也经常以江淮为界,比如吴蜀-曹魏、东晋-前秦、南北朝、南宋-金等等,长江不仅是军事上的分界线,也是文化和商贸上的分界线,南方文明和北方文明有着很大差异。只不过中国古代的南北对立往往不能持续很久,北方政权在整合了华北平原的资源后,往往能对南方政权形成压倒性优势,最后由北方完成对南方的统一。
在古代翻越阿尔卑斯山的难度极大:
欧洲也分为南欧和北欧,南欧文明和北欧文明也在文化上截然不同。但南欧和北欧的分界线可不是河流,而是海拔3000米的阿尔卑斯山。跨越长江仅需船只,翻越阿尔卑斯山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由于意大利北部被阿尔卑斯山包围,因此历史上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不管国力多强盛,都很难有效地征服意大利。德国的奥托一世和法国的拿破仑,都只能在意大利捞一把就跑,无法将其纳入自身领地范围,这就限制了南北欧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北方政权想统一南方,通常会先南下长江,占领荆襄地区,然后顺流而下,直插江东。理论上来说,北欧政权(比如神圣罗马帝国)如果想统一南欧,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先占领意大利,以此为跳板去占领东南欧(比如东罗马帝国)。但由于阿尔卑斯山的存在,北欧政权很难彻底征服意大利,因此只能选择绕道,通过整合多瑙河来打造连接南北欧的通道,这也是后来奥地利选择的道路。奥地利通过几百年的努力,逐渐蚕食了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地的领土,占领了多瑙河流域大部分区域,成功地打通了南欧和北欧联系的通道。但奥地利的努力却随着一战的失败而化为泡影,多瑙河流域再次分裂为多个小国。哪怕到今天,南北欧依然存在很大的文化隔阂。
第五章,俄罗斯为什么没能统一欧洲
在宋代以前,中国东北属于蛮荒之地,由于耕种条件差,东北的民族更多靠渔猎为生,这些民族冶铁能力差、战术落后,因此不能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但唐末的藩镇割据,导致中原地区大量先进技术流入东北,加速了东北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契丹人开始崛起。五代十国由于石敬瑭割让了幽云十六州,使契丹人获得了冶铁和农耕基地,实力大幅增加,东北政权开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辽、金、满清时期的东北,拥有大量铁制武器,耐力极佳的战马,因此从宋朝一直到清朝东北长期是中国武德最充沛的地区之一。明朝末年东北的女真人趁关内混战的机会,成功入主中原,东北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统一中国的主导者。到了近代以后,工业革命的诞生,使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东北再次崛起,大量的矿山和铁路在东北修建。无论是民国军阀内战还是国共战争时期,东北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在解放战争中,得东北者得天下。
俄罗斯在欧洲扮演的角色,很像东北在中国扮演的角色。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俄罗斯很弱小,基辅罗斯曾经一度被蒙古人奴役。但也正是因为蒙古人的影响,俄罗斯人变得贪婪而好斗,在推翻蒙古人统治后俄罗斯开启了快速扩张的过程。特别是彼得大帝期间,俄罗斯发动了“大北方战争”,打垮了瑞典,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拥有了接触现代商业文明的机会,科学与理性开始在俄罗斯生根发芽。
继承了蒙古人对土地贪婪的特性,俄罗斯在近代大肆扩张领土:
到了19世纪,击败了拿破仑大军的俄罗斯,一度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者。这也引起了英国的警觉,虽然当时的俄罗斯和现在的印度很像,比如农奴制、封建愚昧、低识字率,但俄罗斯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一旦其国民普遍接受了西方理性的启蒙,势必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因此英国开始对俄罗斯展开围堵。
俄罗斯虽然海岸线长,但基本远离世界主航道:
怎么围堵呢?对俄罗斯这样陆地大国,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止其获得出海口。因为优良的出海口以及配套的经济腹地,会为其带来现代商业文明,而现代商业文明一方面会增加国民财富和政府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会传播理性主义、促进思想解放。一旦拥有上亿人口的俄罗斯有了充足的财政收入,全面接受了现代文明,再加上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势必能发展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此英国人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其获得出海口。
俄罗斯最想得到的出海口主要有三个:黑海出海口、印度洋出海口、太平洋出海口。英国为了阻止俄罗斯得到这三个出海口,一共干了三件事:1、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粉碎了俄国人攻占君士坦丁堡,饮马黑海海峡的图谋;2、入侵阿富汗和伊朗,堵住了俄国人南下印度洋的可能;3、挑动日本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战,借日本人之手把俄罗斯赶出中国东北和朝鲜地区。
在英国人的努力下,整个19世纪俄罗斯都没能夺得新的出海口,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靠出口农作物和矿产赚钱。但一战后,沙皇俄国被苏联取代,新生的苏联转变为一个高效且极度追求重工业化的国家,凭借举国体制和雄厚的工业化基础,苏联打败了德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赢家,俄罗斯民族也迎来了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
冷战时期的苏联具备了统一欧洲的能力:
二战后的苏联,势力范围横跨欧亚非,理论上来说,如果苏联从东德出兵,只需一周就能横扫西欧,将欧洲大陆收入囊中。此时的英国已经无力再出兵阻止,统一欧洲后的苏联将名正言顺地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但苏联崛起得太晚了,此时欧洲统一最强有力的反对者,从英国变为了美国。二战后的美国国力远在苏联之上,并在西欧驻扎了大量军队,并部署了核弹头,苏联最终被美国肢解。
苏联解体后,为了防止俄罗斯做大,美国依旧围堵俄罗斯出海口,其中有些手段是当初英国采用过的,比如说:1、利用日俄矛盾封锁俄罗斯太平洋出海口;2、利用乌俄矛盾封锁俄罗斯黑海出海口;3、出兵阿富汗,制裁伊朗,避免俄罗斯获得印度洋出海口。这些是英国人曾经用过的套路。
乌克兰和波兰是美国用于阻碍德俄合作的关键棋子:
但美国也有些新手段,最典型的就是在西欧和俄罗斯之间制造隔离带。通过扶持波兰、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人为的在俄罗斯与欧盟(特别是德国)之间设置障碍。美国最担心的是德国和俄罗斯联手,推动欧洲一体化,如果那样的话,凭借德国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加上俄罗斯的资源和国土纵深,一个整合起来的新欧洲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因此美国一直在推动北约东扩,大力扶持波兰和乌克兰的反俄势力,避免德俄走近。美国也大力反对德俄合作的“北溪二号”石油管道项目,避免德俄再次联手。
第六章,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的类比
在很大程度上,西方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镜子,二者可以互相拿来参考。
在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国依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文明程度跨越式发展,使长江-黄河流域出现了“华夏民族”这一共识。
这一时期古希腊地区则进入城邦时代,雅典的哲学家为人类贡献了民主与哲理的思想,古希腊也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中国进入了秦汉时期,秦汉以铁血武力而著称,采用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亚欧大陆东部最先进的文明。秦汉时期的中国,军功制使年轻人大多以参军为荣,对周边民族形成压倒性优势。国民大多充满了理想主义,重义轻利之风盛行,
同时期,欧洲进入古罗马时期,罗马人靠武力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区域,连续打败了高卢人、迦太基人、马其顿人、塞琉古人、古埃及人,并占领了法国和英国南部,成为亚欧大陆西部最强大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为人类贡献了哲学与理性,那古罗马就为人类贡献了法治精神。
公元3世纪到公元6世纪,中国进入分裂状态,先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之后又是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社会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胡人大量进入中原,与汉人逐渐融合。
同时期,古罗马帝国走向分裂,先是戴里克先主导下的东西分裂,之后西罗马帝国又亡于哥特人之手,西欧重新走向分裂,日耳曼部落逐渐做大,部落制代替了帝国制,西欧重回黑暗蒙昧的状态。
公元6世纪到公元9世纪,在隋文帝的主导下,中国重新走向统一,进入了辉煌的隋唐时代。隋唐是中国古代的高峰期,其优秀的经济文化吸引了周围各国的人民。大唐开明而包容的文化也使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同期,西欧在查理曼大帝的主导下,短暂地走向了统一,法兰克帝国版图囊括了如今的德国、法国、意大利,法兰克也一度有文化复兴的态势。但查理曼死后,文化的差异和继承制度的缺陷导致法兰克帝国重新走向分裂,此后西欧再也没能统一。
公元10世纪到公元12世纪,中国在经历五代十国短暂的分裂后再次走向统一,宋朝虽然武力远不及大唐,但经济和文化领域却是中国古代最高峰,由于不限制商业的发展,宋代货币经济得到很大提高,科技发明层出不穷,海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兴盛,法律和政治制度也有了近代化的萌芽。
同期,欧洲彻底走向分裂,德国地区诞生了神圣罗马帝国,但该帝国却由无数个诸侯国组成。法国和英国此时也处于分裂状态,西欧继续陷入分裂之中,宗教主宰社会文化的发展。由于经济衰败,很多失去继承权的欧洲年轻贵族子弟加入十字军的队伍,向中东进军,并干着烧杀掳掠的事情。
公元12世纪到公元19世纪,蒙古人灭亡南宋后,中国辉煌的经济文化以及开明的政治制度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半封建制半部落制的元朝,虽然元朝存在的时间较短,但还是使中华文化走向了低谷。明朝建立后,整个社会思潮处于保守状态,宋代开明的士大夫与君主共治的体制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森严的君主专制,皇帝对大臣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直到明朝中后期社会氛围才逐渐宽松。明朝灭亡后,取代明朝的清朝更加倒退,政治体制转向半封建制半奴隶制,清朝对人性和思想的压迫达到古代王朝顶点,知识分子不允许发出独立观点,科技创新也被遏制。
同期的欧洲却从低谷走向兴盛。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重新被欧洲的学者认识,并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也逐渐打破了教会对人性的统治。英国和法国也逐渐走向中央集权,为了保证能与其他国家竞争,西欧各国都大力支持商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牛顿开创近代物理学后,科学研究被当做神圣而独立的事业,吸引了大量优秀青年参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西欧摆脱了内卷的命运,西欧各国制度和文化也有很大创新。也正是从元朝开始,西欧逐渐超过了中国,成为世界的主宰者。
纵观自古以来中国和欧洲的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命运相似,但结果却不同。中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了统一的状态,欧洲却长期分裂,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能统一,主要得益于四个人物:
1、秦始皇;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君主,不仅是地理上的统一,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等举措保证了中国的长久统一。
王羲之《兰亭序集》所用行书,乃秦朝隶书发展而来:
秦朝官方文字为小篆,但秦始皇也采纳了隶书,此后隶书又演化出了行书、楷书、草书等字体,奠定了汉字书写的规范。东晋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用的就是行书,与今天的繁体字基本吻合,从秦汉一直到明清,汉字基本没发生太大变化,这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随着口音变化很容易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语言不通;中国人使用的象形文字,不会随着音调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天南地北口音不同的人,可以通过文字来沟通交流。
西欧则自始至终未能统一文字,罗马人在征服法国后未能占领德国,导致法国的蛮族虽然接受了拉丁文,但德国的蛮族则继续保留古日耳曼语。德法语言不通,为后来法兰克帝国分裂埋下伏笔。
秦始皇的另一个贡献是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使中原到岭南有了水运通道,将岭南纳入中国版图之中。
2、汉高祖;汉高祖的贡献在于开创了持续400年的大汉王朝,经历了400年的融合,中国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成为中国历史主流。
秦末农民战争,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大一统国家处于排斥的状态,主流的思想还是项羽所推行的分封制。但汉高祖及时制止了这种思潮,通过郡县制+分封制的举措,即保证了中央有足够的能力镇压地方叛乱,又给与了地方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
3、魏孝文帝;中国五胡乱华时期,西欧也陷入了蛮族入侵带来的大分裂状态。但西欧在民族问题上却陷入极端,罗马人与日耳曼蛮族势同水火,最终西哥特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并抛弃了罗马的文化和制度,使西欧重回部落制状态。中国本来也面临严重的民族问题,五胡和汉人有深仇大恨,但鲜卑族的首领魏孝文帝却有着大海一样的胸怀,他主动选择了与汉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精神上的,也是血缘上的。最终鲜卑人继承了汉人先进的文化,汉人也在鲜卑人的塑造下重拾尚武精神,这就为后来隋唐的伟大埋下伏笔。
4、隋炀帝;隋炀帝在历史上背负了很多骂名,他确实也一手主导了隋朝的灭亡。但隋炀帝对中国统一却有极大的贡献。
首先,隋炀帝是统一南朝的功臣,且隋炀帝登基后多次笼络南朝人士,减缓其反叛之心。
其次,隋炀帝推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发明,科举制最重要的目的绝不是选拔优秀的人才,而是给与社会各阶层一个向上流动的机会。只要个人足够努力,就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这也保证了统治阶层被权贵垄断,成为精英与平民的润滑剂。正是因为科举制的发明,才使中国避免了西欧贵族政治的命运,乃至宋代以后科举官员代替士族官员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再次,隋炀帝主导了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京杭大运河绝不仅仅是拿来运粮的,它更是沟通南北的交通线。在隋朝之前,中国经常陷入南北分裂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南方和北方缺乏大江大河相连,从北方到南方运兵运粮非常困难。但在京杭大运河修建后,从北方到南方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也正是从隋朝之后,中国再没出现过百年以上的南北朝(宋金、宋蒙那个是民族战争)。
北宋统一南朝的过程中,京杭运河发挥很大作用:
这里可以参考北宋灭南唐的战争,由于京杭运河的存在,宋朝水陆大军可以沿着运河南下,直插南唐核心区江南。这在过去是很难做到的,曹魏、西晋、前秦、隋朝南征的路线通常是先拿荆州,然后再顺流而下取江南。由于中原到荆州缺乏河流沟通,北方王朝需要靠陆运来保障后勤,征伐成本非常高。
不仅如此,京杭运河的存在也加强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和人员往来,沿河一带商业物流快速发展,形成了大量城镇,甚至湖北的货物想卖到河南,运费最便宜的路径是先从长江转运到江南,然后再沿着京杭运河转运到河南。
那为什么到了南宋时期女真人和蒙古人又要重新攻打荆襄了呢,主要原因是因为那一时期京杭运河堵塞了,南宋黄河决堤后京杭运河更是无法发挥航运作用,因此女真人和蒙古人只能绕道而行。
第七章,河流走向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研究古代历史,离不开对河流的研究,一个专业的历史学家/古代军事史专家,需要对各河流走向、径流量、季节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自古以来,河流上游国对下游国通常保持一定优势,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以长江为例。
长江自西向东流动,正常情况下流速为10公里/小时,古代船运速度大约15公里/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从湖北向江南运兵,航速可达25公里/小时,理论上一个星期可以抵达;如果从江南向湖北运兵,航速5公里/小时,理论上需要一个月才能抵达。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游国打下游国,后勤方面占据非常大的优势,理论上后勤效率可达到后者5倍。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国时期东吴更畏惧蜀汉而非曹魏了,因为曹魏虽然强大,但隔着长江;蜀汉虽然没那么强,但可以顺流而下,如果吴蜀开战的话,蜀汉大概率能赢。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陕西经常能统一华北,无论是秦、西汉、北周、唐皆是如此,因为陕西地处黄河上游,顺流而下有很大优势。反观中原政权如果想进攻陕西的话,且不说有函谷关/潼关阻拦,从黄河逆流而上运粮的成本也很高,三门峡一带水流湍急,很容易翻船。
同理,无论是古埃及,还是近代美国,都是上游对下游有优势。
南北战争期间,北军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征服南方:
哪怕是到了工业时代,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也是沿着密西西比河向南方进军,其武器弹药、粮食药品都是靠密西西比河输送。直到现代铁路大规模修建后,河运在军事后勤里的地位才被铁路运输取代。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型河流,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统一成本较低,也容易形成共同民族认同(因为商贸往来便捷)。
河流虽然有利于上下游地区统一,但却不利于沿河两岸地区统一。因为河流的存在,阻碍了两岸地区人民交流,也增加了两岸地区统一成本。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中国古代经常以长江—淮河为界线分裂,南北政权沿长江对峙。在战争时期,江南和江北人也很难交流,因为如果是平原地区,偷渡的成本很低,但江河地区,南岸的人想游到北岸可不容易,这就会加深两岸的文化分歧。
中国水系分布图:
如果研究中国的水系分布图,可以得出很多有趣的结论:
1、在古代,河流分布到哪,国境线就到哪。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古代中国没能彻底征服越南和朝鲜,原因是因为古代中国没有连接越南和朝鲜的河流。珠江在广西的支流——左江,刚好流到中越边境。古代中原政权想征服越南,河运最多只能将后勤线维持到广西凭祥,再往南就是十万大山,想翻山越岭维持后勤补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朝鲜的情况类似,中国也没有能流通朝鲜的河流,而且中朝之间隔着鸭绿江,成为天然的分界线,因此古代王朝想征服朝鲜的难度也不低。由于古代朝鲜土地贫瘠,征服的收益也不高,因此中原王朝对朝鲜通常兴趣不大。
2、古代和河流分布和如今的铁路分布很类似,既有军事意义也有经济、文化意义。如今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包括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等,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四条河运线包括:长江、黄河、京杭运河、汉江。
长江黄河自不用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京杭运河则是沟通长江、黄河的大动脉,在京杭运河修通后,南北间的往来明显提升,避免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可能。汉江则是京杭运河修通之前的南北通道,连接了关中/河洛地区与荆襄一带,汉江沿岸的宛城和江陵在古代也一度是一线城市。
3、河流具有天然分割两岸人民的属性,长江和淮河在古代也经常成为南北分界线,但黄河却并未如此。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黄河冬季结冰,黄河南岸的政权无法依靠黄河来阻挡北岸的进攻。因此黄河对中国统一发挥了决定项的作用,一方面是黄河足够长,足以保证黄河上游的关中、中游的河南、下游的山东之间的往来,另一方面是黄河有着恰到好处的结冰期,使之不会成为南北两岸的分界线。
4、出了汉地十八省之外,往往缺乏能连接内地的大型河流。中国古代的国境线通常止步河西走廊,因为河西走廊尚有河流可以维持补给,但再往西的新疆与内地就缺乏河流连接了。西藏、青海虽与内地有河流沟通,但地势落差太大,无法用于运输。最可惜的莫过于中南半岛,中国在吸收了云南后,本来有机会从云南顺流而下占领中南半岛,湄公河、红河都有航运条件,可惜等云南人口增长起来之后已经是清朝中期了,由于火器落后,清朝在与缅甸作战的时候吃了不少亏,也没能击败缅甸,最终未能在东南亚拓展版图。假如一直是古代的话,中国迟早能以云南为依托,以红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为补给线,逐步占领整个东南亚。
5、清朝时期,伊犁是新疆行政中心,因为伊犁有伊犁河可以连接外西北;清朝也可以通过黑龙江连接外东北。因此清朝对外东北和外西北的统治一度很稳固,但近代俄罗斯趁中国虚弱的机会,窃取了中国外东北和外西北的土地,导致伊犁河与黑龙江的航运大打折扣。如果外西北还在,那新疆的省会应该定伊犁,新疆也可以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如果外东北还在,那黑龙江航运价值将比肩珠江,黑龙江和吉林也能从内陆省份跃升为沿海地区。只能说俄罗斯割走了东北和新疆经济价值最高的土地。
欧洲河流分布图:
相比中国,欧洲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中国的河流大多呈东西走向,欧洲的河流大多呈南北走向。而且欧洲的河流大多具有长度短、径流量大、无结冰期、很难绕行等特点。因此欧洲的河流经常成为国界线。
比如莱茵河是德国和法国的分界线,易北河是东德和西德的分界线,奥德河是德国和波兰的分界线,维斯瓦河是二战期间德国和苏联分界线。这些河流较短,不像黄河那样能跨越几千里连接上游和下游的往来。大多没有结冰期,是完美的分界线。径流量大,轻易很难跨越。
试想一下,假如欧洲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河,那说不定欧洲就能统一了,无论是奥古都斯、查理曼、拿破仑都可以沿着这条河流向东欧进军。除了河流外,欧洲还有山脉、海洋等分界线,比如比利牛斯山脉分割了法国和西班牙,英吉利海峡分割了法国和英国,阿尔卑斯山脉分割了南欧和北欧等。
反倒是俄罗斯,之所以能维持庞大的领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俄罗斯境内有大江大河,且这些河流有结冰期。这些河流一方面加强了俄罗斯各地的连接,另一方面也不会成为沿河两岸的分界线。
第八章,总结
总体来看,欧洲之所以无法像中国一样形成大一统国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核心区——德法平原无法整合,不能像中国古代那样以华北平原为核心统一四方。德法平原之所以无法统一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于德法之间的莱茵河是南北走向,且冬季不结冰,隔离了两岸的土地和文化。人文原因有两个,古代由于历史差错,德国形成了日耳曼语系地区,法国形成了罗曼—拉丁语系国家,语言的分裂是古代德国和法国无法融合的原因;近现代德法不能统一的原因在于英国、俄罗斯甚至美国的阻拦。
另一方面,英国之于欧洲犹如陕西之于中国,二者均有地利优势,进可攻退可守。但区别在于陕西与华北平原仅隔了崤函通道,英国和欧洲大陆却隔着英吉利海峡。历史上英国曾经尝试过入主欧洲大陆,但在英法百年战争之后英国放弃了这种理想,最终成为欧洲统一的最大反对者。
俄罗斯之于欧洲犹如东北之于中国,都处于地图边角位置,且中世纪以来在历史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俄罗斯崛起得太晚,以致于当它真正具备统一欧洲实力的时候已经是20世纪了,此时美国已经崛起,代替英国成为欧洲统一的最大阻力。本来二战结束后苏联可以一鼓作气统一欧洲,但在美国的反对下,苏联乃至如今的俄罗斯被封锁在陆地上,无法获取优良出海口,也无法通过发展大规模海洋贸易来获取财富。如今的俄罗斯虽然军事实力很强,但受限于经济体量,其只能一步步衰退。除非未来全球变暖导致北冰洋航线崛起,否则俄罗斯经济仍然无法振兴。
从历史上看,欧洲第一次最接近统一的时候是罗马帝国时期,但即便是罗马帝国,也未能征服德国地区,这就相当于无法占领整个河北的北宋,不能被称为大一统帝国。这就是罗马与大汉的差距,大汉朝基本上拿下了包括交趾(越南北部)和北朝鲜在内的东亚大陆所有适合耕种的土地,且纵观整个汉朝,哪怕是在东汉末年也对周边民族保持着绝对优势。而罗马仅仅是因为输掉了条顿森林堡战役就放弃了对德国地区的征服计划,为后世欧洲的分裂埋下伏笔。
东罗马帝国类似衣冠南渡的东晋,法兰克帝国类似胡人建立的北魏: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迁都至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类似衣冠南渡的东晋,二者皆有着正统的头衔。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曾经发起过再征服运动,试图收复罗马故土。东晋也多次发动北伐,试图收复华北平原。但无论是东罗马还是东晋,都深陷腐败和阶级固化的问题,东晋的门阀制度让当时的很多平民看不到阶级跨越的希望,东罗马则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先辈的尚武精神,追求起享乐和安逸的生活。
法兰克帝国最终走向东西分裂,犹如北魏最终分裂为北齐和北周,只不过北周最终孕育了隋唐,德法却从此分道扬镳:
与此对应的是,西欧遭到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蛮族入侵,华北则遭遇五胡乱华,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混战后,西欧建立起了强大的法兰克帝国,与南边的东罗马帝国对立。华北则建立了强大的北魏,与南边的汉人王朝对立。中国和欧洲的历史也在此发生了转变,由蛮族建立的法兰克帝国最终走向分裂,东部形成了德国的雏形,西部形成了法国的雏形。由蛮族建立的北魏也走向了分裂,东部形成了北齐,西部形成了北周。最终由北周演化而来的隋唐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任务,使中国迎来古代最辉煌的时期。西欧则在法兰克帝国之后再也没有正式统一过。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跟中国更开明的民族融合政策有关,无论是北魏的魏孝文帝,还是后来的北周,虽然统治者都是鲜卑人,但都积极学习汉人先进文化,且大力促进胡汉的民族融合,最终掌握了汉人文化和胡人武力的隋唐带领中国走向辉煌,而中世纪的欧洲则陷入民族分裂和宗教蒙昧的状态。
1900年各国GDP占全球比重(购买力平价):
2015年各国GDP占全球比重(购买力平价):
在近现代史上,欧洲一度凭借科技和制度的优势领先中国,但欧洲且并未趁其领先全球的机会完成整合。在二战后,欧洲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低,特别是经济体量。在20世纪初欧洲GDP占全球40%,如今欧洲GDP仅占全球20%左右。如今的欧盟,虽然名义上是联合的,实际上内部勾心斗角,一个没有纳入英国、俄罗斯、中东、北非的欧洲联盟,与中国对照的话仅仅相当于统一了华北平原和长江北岸的曹魏。未来来看,欧盟不具备与中美竞争的实力,二十年后其GDP总量可能仅为中国一半,欧盟甚至都无法单独保障其本土国防安全,在未来的中美斗争中,欧盟可能会被迫选边占。但欧盟又面临军事上依赖美国、经济上依赖中国的尴尬局面,中欧关系未来可能会像中日关系那样维持“政冷经热”的局面。
欧盟的另一个风险在于德法分裂,德国是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工业实力异常强大,但政治和军事是短板,德国追求的是整合东欧,与俄罗斯保持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继续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同时又与俄罗斯在军事、能源、政治等领域保持合作。如果未来德俄能走向联合,那就具备了向美国叫板的实力。因此德国未来在政治上的步骤可能包括:1、联合国入常;2、与俄罗斯合作,解除军事限制,甚至拥核;3、整合东欧。相比之下,法国由于实力和地理位置限制,当前不具备统一欧洲的能力,因此法国的战略更偏向地中海地区,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对于北非和地中海东岸事务如此热心的原因。在冷战时期,法国之所以愿意推动欧洲一体化,是因为那个时期德国尚未统一,不具备与法国竞争欧盟领导者的能力,那个时候的法国拥有军事与政治优势,有信心充当欧洲的引领者。但未来来看,随着德国影响力越来越大,法国在欧盟越来越边缘化,一旦未来法国发现无法与德国竞争后,其可能会退出欧盟,南下整合北非。再加上欧盟存在货币统一但财政不统一的问题,未来欧盟再度分裂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甚至不排除欧盟解体的可能。
长远来看,欧洲的统一者必然只能在德国和俄罗斯之间产生,二者目前都不具备单独统一欧洲的能力。因此德俄合作拥有广阔的前景,“北溪二号”就是例子。一旦德国强大的经济和工业,与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军工能结合在一起,那将形成恐怖的战力。毫无疑问,美国以及英法一定会阻拦德俄走近,乌克兰、波兰也会成为德俄之间的楔子,因此德俄的联合目前来可能性很低,欧洲要想统一仍然任重道远。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洋恺宏观》,里面有很多军事和历史的文章:
应该说欧洲统一的过程被外力阻止了,也就是二战美国的出现。
首先我们被欧洲人自己表述的历史所迷惑,大家总觉得欧洲处于文明的最高端,如果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来看,欧洲确实走到了人类最高处。
可是从国家形态角度来看,欧洲现在只不过才走到战国末期。
欧洲一直自诩与罗马的继承者,这一点极大的迷惑了大家,可是仔细看看欧洲那些强国的历史,没一个和罗马有关系。罗马就是商一样的存在,残酷的统治着这些蛮族,这些国家以各种方式反抗罗马。
法国、英国、德国的主体民族,在罗马统治时期都是以反抗者形象出现,罗马一崩溃,他们立刻回到原始部落状态。直到五世纪查理大帝才统一了这些地域,统一没多久,他的子孙们有瓜分了这些地域。
这时候欧洲进入了他们的春秋时代,也就是说西欧这个地区的国家,必须由罗马教皇加冕才能合法拥有国王头衔。
欧洲各国的形态和东周近似,但又不同,那就是东周各国一旦分封后,各国一直继承下去。而欧洲每当国王死去,继承者需要教皇加冕的仪式,让欧洲各国一直处于类似春秋的时代,直到他们的文艺复兴。
欧洲从15世纪开始进入战国时代,也就是百花齐放时代,各种理论大爆炸,和战国时代一模一样。
这其中俄罗斯好像楚的角色,英国像赵国,德国犹如秦,法国好像魏,西班牙好像齐。
一战前,这些国家一直都是传统国王立宪制度,但是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传统国王被罢免,欧洲战国时代结束。德国就如秦一样,进入中央集权状态,从法律来民族,上下一心,渴望军功,这时候德准备统一欧洲。
就相当于秦和楚在战场僵持,突然海外来了一直军队,号称祖上从东周迁出去,帮着楚打败了秦,于是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被打断了。
中国人习惯把美国并入到欧洲,可是在二战前,欧洲看美国是排斥的。
欧洲遇到了自己的因果律 ,自己扔出去家中弃子,成功回家上位,打断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现在的欧洲需要一个秦,或者是一个项羽,然后才会有机会统一。现在的美国经营欧洲,就像清朝经营蒙古一模一样 ,那就是拉拢加羁縻。
清朝经营蒙古,就是让每一个蒙古王公都有王位,蒙古被分裂成无数个王公,以部落为主体,然后继续分拆,哪个部落有强大趋势,清朝马上过去分拆,把部落拆散。
同时给蒙古王公参与国家权利分配的机会,很多部落在清朝都有政治利益。
这和美国统治欧洲多么像,俄罗斯就像准格尔部一样,不听清朝的话,所以美国就一直招呼俄罗斯 在美国眼里,欧洲就是他的蒙古草原,美国的国本。
欧洲各国因为在美国统治下的世界有利益,所以一直跟在美国后面摇旗呐喊,他们即使知道统一是趋势,但是现在欧洲就如清朝统治蒙古草原,绝对不允许欧洲统一。
每当蒙古王公里出现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气象的人,清朝就会想办法让他病死,欧洲也一样,每当欧洲国家有强者出现,美国就会想办法搞掉他。
欧洲可能会统一,但是前提是美国衰落加一个绝对中央集权科技强国出现,目前来看两点中的一项实现都有难度。
现在的欧洲状态很奇怪,就像是清中晚期的蒙古草原,明明清朝以没落,但是蒙古王公们依旧是清朝有力支持者。
外蒙古的统一是因为苏联杀掉了大部分王公,内蒙古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运动, 王公们和所有平民同权。
欧洲的统一目前来看,就三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内部出现秦一样的强国,武力一统。
第二个方向, 外力让传统各国如蒙古王公一样被消灭。
第三个方向,科技等未知因素让欧洲统一。
无论怎么样,欧洲的国家形态,肯定在中国的历史书里能找到,他们的国家形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中国是原生文明,发展的早,在秦朝搞大一统之前就有血统上面的自我认同。且对周边各族在文明方面处于碾压级别。基本处于文明人,我们,中华的自我认同。
二。中国有一个碾压其他农业区的超级大平原,华北—黄淮农业区。
三,黄河长江两条大动脉沟通各地。
中国和欧洲似乎可以看作是两个平行宇宙。
——他们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纬度相似,都在北半球,面积差不多(1016万平方公里VS960万平方公里)。面积虽然如此广袤,但是实际的文明核心区其实并不大,都只有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最北方是苦寒的蛮族聚居地,塞外草原的匈奴-鲜卑-蒙古人,北欧的日耳曼-维京人,数千年来在寒冷和饥荒的压力下不断南迁,成为文明核心区遭受攻击的输出源头。
——大陆之外有一个孤悬海外的群岛,日本和英国,都曾经在近代文明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但在古典文明时代,则无关大局。
——文明核心区的北方,都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华北平原和中欧平原,南方则是崇山峻岭分隔开的小块农业区。
文明的火种,从三千到五千年前开始先后被点燃。
东方落在了黄河流域,人们在甲骨上篆刻的象形文字,成为文明记忆的符号;西方落在了两河流域,人们在泥板上刻写的楔形文字,则成为了后世广泛流行的字母文字的起源。文字一经出现,思想就有了载体,薪火相传。
在东方,他们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用儒家、道家、墨家来注解心中的困惑;在西方,他们进入了希腊城邦时代,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来填充空虚的灵魂。
接着,出现了短暂的征服者,将整个文明统一起来。在东方,这个人的名字叫秦始皇,在西方,这个人的名字叫亚历山大大帝。然后很快的,帝国崩溃,一个更伟大的时代开启。在东方,这个时代叫“汉”,在西方,这个时代叫“罗马”,他们搭起了两个文明的基本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四根支柱:文字的统一,法律的统一,历史记忆的统一,信仰的统一。
文字:东方将篆体文字在全国推广开来,西方将拉丁文字在整个西方世界推广开来,那些说因为中国书同文,所以中国更认同统一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虽然亚历山大没有秦始皇的远见,但是罗马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中世纪,西方各国虽然有不同的方言,但是拉丁文却是知识阶层的通行语言,就像今天的英文一样普及。
法律:东方采纳了法家的思想,西方则有罗马的法典,构成了整个帝国的运行秩序。
历史:东方有司马迁的“史记”,西方有希罗多德的“历史”,这些伟大的著作构筑了一个文明的共同记忆。希罗多德虽然是希腊时代的人物,但他的作品在罗马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比如罗马的执政官西塞罗就赋予其“史学之父”的头衔。
信仰:东方独尊儒术,西方定基督教为国教,信仰也被统一了。
语言、行为、记忆、信仰,在一个统一的帝国内,就这样被铸造,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将这个文明打散的了吧?
公元三到六世纪,全球性的寒冷气候将北方的蛮族往南驱赶,两个文明同时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东方有五胡乱华,西方有日耳曼入侵,他们摧毁了古典时代的帝国,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混血文明——
在东方,这是隋唐第二帝国时代,在西方,这是法兰克-查理曼帝国时代。那些说罗马之后,欧洲就再没有统一的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查理曼帝国的疆域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欧洲文明核心区,其国土面积和隋唐的汉人聚居区相比差不了太多。并且该帝国起源于荷兰,首都先后设在巴黎和今天的德国亚琛,曾经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继承了罗马以来的文化和信仰,这是一个大欧洲的概念。
公元9世纪开始,两个帝国再一次陷入分裂之中。
在东方,自从黄巢起义之后,整个晚唐都已是有名无实的军阀割据状态,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的正式独立;在西方,查理大帝的后代们三家分晋,瓜分为三个法兰克王国。看起来,这似乎就是后来德法意三个国家的来历了。
然而,这时候还不是他们的分野,因为很快的,两个文明的核心区再一次被统一了。
在东方,是宋朝(960-1279)。
在西方,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这个王朝的疆域北抵波罗的海,南达地中海,欧洲大陆的文明核心区,几乎尽收囊中。王朝里最著名的两位皇帝,一位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先后六次从北方的莱茵河畔出发,发动对意大利领土的征服战争,到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当皇帝的时候,记忆中的故乡已经是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岛。
如果十二世纪的霍亨斯陶芬王朝能够继续他的征服战争,将剩下的半壁法国领土纳入治下,那么欧洲将彻底的大一统。这个时代的帝国东方,仍然被视作落后的化外之地,最南端的西班牙半岛,还是阿拉伯人的疆土,甚至都不被视为欧洲。
但是霍亨斯陶芬王朝最终没有实现完全的大一统,很快就像此前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一样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而此后的卢森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都再也没有实现过这么大面积的统治,在分裂和割据中延续了千年。
两个平行宇宙,在这里最终分道扬镳。
宋王朝之后,东方的文明核心区就再也没有过分裂格局的出现,从元,到明,到清,都是连续的、稳定的大一统王朝。而西方,就像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国土一样,成了一块打碎后再也粘不起来的镜子。(下图为1547年时的哈布斯堡王朝疆土)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两个如此相似的文明从这里开始出现了戏剧性的分化?
我们将放大镜对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缔造者——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看看他的统治之道。腓特烈一世的一生,都在四处征战中度过,67岁高龄时还带领十字军东征,最终在遥远的亚洲结束了其轰轰烈烈的一辈子。这位皇帝是如此热爱战争和打架,以至于一言不合就要教训罗马教皇一顿,屠戮的鲜血都将其胡子染红,得了一个“红胡子”的绰号。
其实这样行为的皇帝,在东西方的文明宇宙中比比皆是,也算不得有什么特别的。更重要的是,这位皇帝管“打”不管“治”,很喜欢将他征服的土地赏赐给部下,和各地效忠的世家望族。比如忤逆龙鳞的名将狮子亨利,最终被皇帝驱逐出境,他的封地被没收后,竟然又被这位皇帝分封给了其他的公爵。这种行为就跟西楚霸王项羽的分封天下是一个思路,以为如此就能安抚臣僚,孰不知几年之后就被汉中王造了反。
历朝历代,国家统一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军阀的拥兵自重。这个问题,曾经长久的困惑过各个王朝的建立者们。
最初级的解决方式,就是分封,将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希望“国家有难,兄弟有责”。然而这种方式,只是一厢情愿,在东方,自周朝开始,延绵了千年,周有春秋战国,汉有七王之乱,晋有八王之乱。而在西方,自从法兰克王国开始,就一直热衷于此道,并在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发展至极盛,于是整个欧洲就像穿越到了春秋时代一样,城堡筑起,纷争不宁。
高级一点的,则是郡县制,但即使如此,也并未能彻底杜绝。军队总需要将领来统御,时间长了,权力难免就落到了将领的手中,一旦帝国内部出现动荡,比如农民起义,皇帝的统治力下降,地方将领很有可能就会摇身一变,建立起独立的王国。汉末的三国,唐末的十国,都是这样来的。
这个千年的难题,最终被一个人解决了。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干了两件事,第一,杯酒释兵权,用赎买的方式让将领们告老还乡,颐养天年;第二,让文官管治地方,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彻底瓦解了地方将领的权力。
两件事说来很简单,但就是这样,整个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被赵匡胤以一己之力彻底扭转。宋朝之后千余年的历史中,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国家分裂的长期局面。直到今天,我国的人民军队仍然坚守着太祖的方略,以保证党指挥枪的坚定执行。
而另一边,西方文明则越分越小,列国林立,然后在长期的分裂中各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记忆和历史叙事,统一成为了几乎不可能的奢望。虽然在历史上,他们都曾经书写着同样的拉丁文,遵守着同样的罗马法,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明源头。
统一之难,不在“战”,而在“治”。
与那些热衷于战争,攻伐四方的皇帝相比,宋太祖之伟大,简直就是宇宙中的一盏长明灯。
————
补充一下:
兵权的分离,就是带兵的不管人,管人的不带兵,这是现代国家保持国家稳定的基本原则之一,就像三权分立,可以有效防止专制集权一样,好处不言自明。而这个制度,欧洲直到近代才开始执行,比中国晚了数百年之久,这是我认为欧洲近代出现大分裂局面的关键原因。
制度和地理,究竟哪个的作用更重要?我认为,文明发展水平越高,地理的约束就越小,制度的重要性就越强。在古典时代,罗马就已经实现了大一统,难道以后世欧洲的文明水平,都做不到这一点吗?关键还是制度的缺陷造就了这一切。
油管五常和地球五常是两码事,谢谢。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怎么的,这还有意外收获?
前几天就看到这个内容,没当回事,以为是假的或者是重名。
没想到还真有其事!
目前还不知道真假,不好下结论。先把位置占好,等待后续结果。
在此之前,我们如果先假定它是真的,那就有意思了......
办案检察院、公安分局的领导们现在肯定睡不好。如果涉及到什么不可说的事情,各位领导和办案人员的下场不得而知。总之是很后悔,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毁了自己本该光明的坦途。
王新刚以及他的妻子现在肯定睡不好。你说你自己办的啥事心里没数吗?怎么就敢这么高调呢?人通缉犯还知道找个餐馆后厨啥的人少的地方打工,你们这么大事儿怎么就不知道低调做人呢?
两口子现在肯定悔的肠子都青了,你说咱要是在狗咬人的第一时间就道歉赔钱,是不是就扯不出这么大的事儿了?
不过按他们这两件事的行事作风,事情败露之前肯定是不会收敛的。这还只是报出来的,没爆出来的呢,还有多少?谁也不清楚。
王新刚现在是科级干部,十年前大概率不到科级。到底是什么样的能量能将百万级的诈骗案件压到这种地步,我不敢想。
如果他们两口子没问题,那说明他们只是普通的没有道德的乐色;如果他们有问题......
期待会有后续调查结果并且结果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