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一代熟悉繁体字的人渐渐退出社会主流,而学习简体字长大的下一代进入社会,那么字体的应用必然要照顾绝大多数人。
2.教育的普及,很多人都忽略这一点,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学习难度可不一样,在上世纪开始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农村乡镇基层教育工作是最艰难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相比繁体字,简体字是更好的选择。
3.繁体字在大陆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用的人少了,事实上在大学里,文学、历史、考古、汉语言一类的专业依然要求学生学习繁体字。
4.繁体字与简体字绝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字体,其实大多数只会简体字的人连蒙带猜也能弄懂不少繁体字的文章。
5.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字体的变化发展必然要顺应时代的变迁,而字体由繁到简的工作早在解放前就有了,核心就是让更多的人能读会写,使识字与写字的能力不在局限于小部分人,往大了说,这种工作是继承了新文化、五四运动的一部分精神——开启民智。
6.不用纠结于繁简两种字体哪种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传袭从来都在于精神而非形式,真要说起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还都是用繁体字写的,可传统文化并没有断绝,要知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种话无论繁简,意思都是不会变的,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些辞章无论繁简,其传递的美感也是永恒不变的。
一些拙见,请斧正。
补充:其实繁简体之争是一个好现象,反映了教育普及工作的成功,“仓廪足而知礼节”,识字的人多了,人们才会更关注字体的差异,从机械的学习上升到对美的追求,如果识字率保持在九年教育全面普及之前那种程度,那么繁简体之争也就无从说起,因为对不识字的人来说,这些和他们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