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温铁军的《八次危机》? 第1页

  

user avatar   du-gu-li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4月8日更:

感谢各位知友的私信,未能回复,十分抱歉。对温老十次危机中文版讲座,B站up主“NTpanada”已将每次危机av号整理出来,已获其授权,现将链接放出,有需要的同学赶紧下载,以免过段时间被删除,欢迎各位知友关注up“NTpanada”。

1月20日更:

以下是温老在全球大学十次危机讲座链接,全网最全,有效期仅一天,喜欢的同学可以收藏。给大家拜年了,希望这个年让你过得有知有味,回味无穷~

链接:pan.baidu.com/s/10IyRBH

提取码:8o5u


本回答是下面问题的一部分,想更多了解温老,请点击如下链接,感谢关注~

“去意识形态”研究

温老在许多演讲种都提到,这本《八次危机》是他30多年的思考,在87、88年左右的时候,温老就已经提出了“危机论”,但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约束,并没有被重视,反而温老还因此受到批评。所以温老一直强调“去意识形态”做研究不允许他的学生参与任何“左右”之争,只要脚踏实地做学问,对国内的争论或者批评,温老也基本从不回应,但对外做交流的时候,温老是会对国外研究提出严肃批评的,所以有人才说温铁军是“内战不打,外战不败”。也正是因为这种“去意识形态”研究,所以温老的书一般都给人以非常大的震撼,尤其是第一次读的时候,有种醍醐灌顶的感受。

曾一度有一段时间,温老赋闲在家,后来有大领导听老同志推荐,就让他写一部新中国经济史,结果成一部分稿之后大领导审阅,质问他“你要干什么”,后来这本书就不见了,没写完,充分说明了温老所写内容的颠覆性和震撼性。

我第一次读温老的著作是华夏出版社04年出版的《我们到底要什么》,后来又读了《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解构现代化》,断断续续的又从网上看了些温老的视频和文章,深受震撼,13年《八次危机》出版后就立刻买了。

温老曾多次痛心疾首的说“农村本来应该是百业并举的,农民本来是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兼业经营的,是你们掐草尖,把农村弄成了386061部队,把农村变成了单纯的农业,结果现在导致农村人口净流出,农地撂荒,劣绅黑社会横行”。

成本转嫁论

温老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他一生的学术研究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成本转嫁论。也多次提到他的理论与萨缪尔·阿明——依附理论——的联系,还有与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联系。温老做的是去依附研究和对现代化的结构,作为走过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并亲自跟印毛派领袖对话的人,他对这个世界以及现行的西方现代化天然的持有警惕。

《八次危机》也是第一本把新中国政权刚成立时如何巩固,如何基本实现工业化讲清楚的著作。新中国刚成立,首先面临的就是民国遗留的超级通货膨胀,如何让人民币被人接受,这是一个最大的难题。为了树立人民币的信用,国家在上海、武汉等地打了“三白一黑”战争,用便宜的白米、白面、白布和煤炭打垮了那些投机商人,使人民币的信用得以建立起来。那些便宜的米面布从哪来,当然是从农村。共产党把地分给了农民,打仗的很多人听到家里分了地也跑回家了,整个城市的消费减少了,而农村的供给,因为分地提高了积极性以及部分劳动力的回流,产量也回升了。当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不到11%,剩下将近90%的人是农民,基本上就是9个农民养1一个城里人,也就意味着只要管好这10%多点的城市人口,就不会再起大的波澜。这时候国家用人民币买农民的米面布,然后把这些低价买的米面布在城市里低价卖,一下就冲垮了之前的投机市场,人民币在这个过程中被人接受,树立起信用。然后赚了钱的农民用这些钱去买更多的地,解决了通胀问题。

ps:在刚建国到土改之前,土地是私人的,允许买卖,土改之后,土地才变为国家和集体所有。

所以温老才多次说新中国的第一场危机是靠农村中国救了城市中国。而温老也认为,这符合中国历代王朝的规律,只要给农民分了地,那政权就会得以巩固。(原话更好玩,有兴趣自己去查)

之后引进苏联贷款,带来了外债,当中苏关系破裂时,这些外债就成了中国的一个沉重负担。当时的城市工业体系还没有建立起高效的盈利能力,无法偿还外债,只能依靠农村部门出口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到1968年还清债务。但苏联资金的撤离,导致城市部门一下子资金、人才来源都断了,向外的道路已经被封死了,只能向内求取剩余。而当时能够提供剩余的只有农村,所以我们成立了人民公社,把满头乱发梳成了一条条辫子,更好的抓在手里,这样就能更加有效的从农村提取剩余并且将城市生产的工业品卖往农村。

在城市里,就业岗位也有限,大批已到劳动年龄的年轻人没有工作,呆在城里只会造成不稳定,只能再次依靠农村,所以才有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知青下乡,这时的农村不仅要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材料,还要接受城市工业部门所制造出来的价格昂贵的工业品,并且要为几百(千)万知青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当然这几百(千)万知青不是只吃饭不干活的,修水坝、修路、做文书、做会计,反正你得有工分,不然就没饭吃,也是在这个时期全国各地修建了几万座水库(水坝),这种大规模的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要等到进入新世纪之后才会再来一次。而这种城市部门主导的政策也切切实实地导致农村的剩余几乎被全部提留,只留下一些果腹的粮食,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农村始终处于被城市剥削的状态。神奇的是,在被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封锁的同时,我们也客观上实现了去依附,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道路,而中国也成为萨缪尔·阿明依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案例。

城市部门把本该自己承担的成本和负担转嫁到农村头上,导致没有几个村能积累下剩余,而当新的形势出现时,这些没有丝毫积累的村庄只能变成人口净流出,最后等着被集村并屯。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再次成为焦点,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不过是在集体化的基础上再次给农民分了一次地,伴随着产业的转移,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在80年代曾一度在利润财政上缴上与国企平分秋色,农村这时因为长达20多年的持续供给城市得不到反哺的恶劣情势有所改观。但因为坏账、信贷、利率等原因,乡镇企业逐渐衰败了,刚刚有所起色的农村又回到了以前,人口只能被迫离家离地进入城市打工,加之90年代农村严苛的“三提五统”,加剧了农村的衰败,所以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最后导致征收成本大于收益,国家才把农业税取消。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依靠国债进行大规模基建,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到中部崛起,后来新农村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后来遇到08年金融危机,同样的再次使用国债刺激生产,灾区重建,四万亿,高铁等项目,使中国在那几年迅速超越日本,并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到现在已经能够跟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掰掰腕子了。

而现在农村也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网、通有线电视的五通,基础设施与90年代新世纪初的城市类似,所以温老才会说现在的农村其实就是一个个小的创业孵化基地,而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的实现也必然会带来新的机遇,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对农村多点关注,也希望把“两山理论”贯彻到发展中去。

主张

另外温老对大农场是坚决持反对态度,他在世界上跑了80多个国家,发现世界上有三种农业模式,即盎格鲁—撒克逊大农场模式,莱茵模式,东亚模式。而所有的大农场农业都不是原住民大陆的人民搞得,反而都是殖民主义时期殖民者留下的产业布局,殖民者在把原住民杀的只剩保留地的人口之后,把抢夺来的土地划为片区,这种追求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模式对生态的破坏很大,无法形成具有层次的生态布局,最终只能导致农药使用泛滥,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就是这种典型。而东亚,中日韩三国是典型的原住民大陆,如果要搞大农场,那首先得把原住民消灭90%,剩下的再来谈大农场。精耕细作是东亚的传统,加之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先天优势

温老对日本农协相对来讲比较欣赏和推崇,希望赋予农协以一定垄断权,借助金融的力量来提高农民的收益。

另外,温老曾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独立董事,也曾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类私企——新希望六和的独立董事,还是福建省百人计划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商务部、国家林业局等部委及北京市、福建省政府专家。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理解从80年代就是站在最高层考虑的,他所获得的信息不仅更加全面而且更加准确,他不仅仅是政策的解读者,还是某些政策的参与制定者,比如生态文明,比如三农问题。在对三农问题的理解上我认为没有人能够比他更加全面和深刻了,既能居得庙堂,上达天听,也能深入乡间,炕头座谈。这种大范围大跨度宏观加微观的调研与思考,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政策执行及时反馈让他的书和理论都比一般学者要深刻,读来总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总结

总而言之,温老是一个对农民抱有极大同情的国家主义者,发展主义者,同时他还是一个对现代化持警惕态度的学者。从温老头发还是黑的到现在已经两鬓发白,过去了这么些年,一位早已退休的年近古稀的老人至今还在奔波的路上,到处调研、讲座,想唤起中国的乡村振兴,难道不值得钦佩吗?

至于其他,等待时间验证吧。

《八次危机》签名照


user avatar   hping-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读书是为了更好的思考,人不思考,与咸鱼有什么区别?

很神奇地参加了第二期由深规院、北大深研院、哈工大和中规院深圳分院组织的读书会,分享一下对于温铁军写的《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第一章节的理解与延伸,不一定对,权当抛砖。

01 行文逻辑

文章涉及很多较难理解的词汇,看不下去的时候可以试试从整理作者的文章结构开始,尝试理解行文逻辑。


02 理论视角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两个理解的前提,作为分析后续文章的工具,一是“成本转嫁论”,二是“三农问题”。


但我觉得“资本的三次循环”理论也可以用来帮助理解中国的发展进程。


推荐陈嘉平师兄写的这篇《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新城空间演变研究》,会有更深的理解。




03 第一章导读


04 延伸思考

按照作者的成本转嫁论,危机是总会产生的,危机产生后总会向弱势群体转移,往往被转移的都是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三农作为蓄水池是中国经历历次危机仍能软着陆的根本原因。

那么,你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牺牲者是谁呢?


我尝试以问题来回答问题。

1、为什么国家多次推迟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呢?

2、为什么以前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现在却呼吁大家生二胎呢?

3、为什么每次房价暴涨后政府都要出台政策调控、但却越调控越高呢?

推荐看看下面这三篇文章,或许会有一点点收获。





欢迎关注公众号:平纸杂货铺



历史文章推荐:

又到一年高考时

过去的2017,到来的2018

诶,你还在苦逼地画图吗?

是超前还是乌托邦?——对昌迪加尔规划的解读

听起来高大上的“空间句法”能够用来做什么?


user avatar   yang-rui-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意看了一下,高赞基本都是正面评价,我有些不同的想法,写在这里以便求教于诸位。

温铁军教授我并不了解,这本书我也只看了一小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好像没怎么听说中国发生过重大的经济危机,我很想了解过去这些年中国遇到了哪些经济困境,成因是什么,最后又是如何化解的,所以刚接触到这本书时心里充满期待和喜悦(貌似是这个课题的第一本研究专著?)

可才看到自序我就有点意外,和疑惑。

第5页,“而1960年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其本质也是在外资突然中辍时,这10年资本原始积累的巨大代价的总爆发!”“为什么城市资本原始积累的危机却在'农村饿死人'?那是因为原始积累不仅从农民身上提取农业剩余,而且城市资本经济危机代价也向农村转嫁!”

从自序部分我感觉到,作者认为1960年的经济危机,苏联的撤资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农村发生危机是因为被城市转嫁了。

这和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明显不同。(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主流观点就是对的,我只是想说我为什么会意外和疑惑)那几年的经济困难,主要是政策上出了问题,我们自己把事情搞砸了,而且农村的危机主要是农业政策的原因,说是城市转嫁恐怕站不住脚。

耐着性子我翻到正文继续看,总体感觉写得有点凌乱,专业术语(有些好像还是作者自创的)很多,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关键是里面的不少内容我难以认同,谈谈我的读后感吧。

部分经济危机的成因没找对,最明显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危机(危机一、二、三)

1958-1960的经济危机,按书中的意思,直接原因是“苏联援华投资于1957年中断,1958年提出的军事结盟无果而终,使得原有的主要依靠大规模外部投资拉动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中央层次主导的'政府公司主义经济'难以为继”。

首先苏联对华援助不是在1957年中断的,其次,从苏联的援助规模和中国当时的经济体量来看,援助中断是会有负面影响,但达不到经济危机的程度。虽然中苏关系在1958年就开始出现恶化,但58-59年双方经贸关系一直维持着,直到1960年7月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才实质性破裂。实际上在1958年8月8日和1959年2月7日,苏联又先后同中国签订了47项和78项两批共计125项建设项目。说苏联1957年就中断投资,没有依据。从贸易额上也能看出中苏两国的经济关系是在1960年以后才开始大幅滑坡的。

(参考曹广金:《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经贸关系探析》,载《北京党史》2012年第1期;刘荣刚:《“二五”时期苏联援华成套设备项目谈判及执行情况》,载《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1期)

按照作者的理论,中国的“危机一”是由苏联中断援助后引爆的,那时间上应该是从1960年开始才对,为什么58、59年就开始危机了呢?说不通。

1968-1970年的经济危机,按书中的意思,是“在周边地缘环境高度紧张的压力下,国家启动耗资巨大且很难有经济收益的三线建设,再加上1966年彻底偿还苏东投资形成的外债带来的压力”,造成内生性财政赤字,导致危机发生。

1974-1976年的经济危机,按书中的意思,是“由于主要依靠引进更为昂贵的项目和服务来调整国内工业结构,在1974年开始投产引进的成套设备以后,财政赤字连续突破100亿,而当时的财政总规模才800亿左右,导致国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严重不足——国家工业化的第三次经济危机爆发”。

危机二和危机三都明确提到财政赤字,我查了相关资料发现数据对不上。

和书里提供的图也对不上。

关于那十年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学术界大体接受“三落两起”的说法:1967-1968年国民经济受到破坏而急剧恶化,出现倒退;1969-1973年国民经济在战备需要和高速度、高投入的支持下,有所恢复和发展;1974年因运动的严重冲击,国民经济再度出现困难局面;1975年经济整顿;1976年在运动,领导去世,唐山大地震的影响下经济再次陷入低谷。(参考 陈东林:《“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研究述评》,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

危机二在时间上就不准确,因为运动的影响,中国经济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受影响,1967年影响最为严重,68年各项指标继续下滑,到1969年开始企稳。所以危机是1967-1968两年,书中的1968-1970不准确。

危机三明确提到“财政赤字连续突破100亿”(《八次危机》,75页),书里没给数据来源,是不是作者独家掌握的什么内部资料,不得而知。

读下来确实是槽点很多,感觉就像作者把经济危机前后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生硬的串在一起,来佐证作者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 有点像目前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喜爱的那种无良公众号文章,看着挺像那么回事,但其实内容经不起细细推敲。

由于本人时间和水平有限,就讲这么多了。


user avatar   qing-hu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本挺棒的书,论据充实,列出了许多事实。

但是温铁军开出来的药方就……

如果非常认同温铁军开出来的药方者。

可以看看西斯蒙第、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路易 ·勃朗、约翰· 格雷他们写得东西。

他们意识到了剥削他人私有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用客观事实揭露了剥削他人私有制所造成弊端,以及剥削他人私有制自身内在的矛盾,正在制造毁灭自身的事物。

他们也指出了自食其力私有制的优点,以及约束剥削他人私有制,鼓励发展自食其力私有制,会让社会保持稳定。

但开出的药方是要让生产力倒退,他们知道剥削他人私有制,正在消灭自食其力私有制。但他们试图逆转这个客观规律,而这一客观规律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局。

历史上的治乱循环,就是私有制中自食其力与剥削他人占比造成的。


user avatar   boris-70-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汉族/华夏族自古以来就是伐山破庙,屠神灭佛的民族,砸个佛像而已,还重罪?我不给他定罪就不错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的人「偷偷学习,不愿让他人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未来犹太资本会不会寄生于中国? 
  在《孙子兵法》里,为什么说对被包围的敌军要“围师必阙”,预留一个缺口给被包围的敌人呢? 
  你想看到什么样的中国? 
  朱元璋的能力是否被高估了? 
  如何看待白宫证实并没有所谓的“三艘航母齐聚首”朝鲜半岛? 
  你经历的哪些真实故事,让你意识到「中国真的不一样了」? 
  昌都到底属不属于西康省管辖? 
  「美国规定 M2 不得超过 GDP 的 70%,而中国 M2 是 GDP 的两倍」的说法是否正确? 
  思想自由和政治民主对科技创新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科技创新是否需要二者作为先决条件? 

前一个讨论
如果曹云金何云伟不走现在如何?
下一个讨论
航空航天类专业可以出国留学吗?如果可以,去哪个国家好?谢谢!?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