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缅甸语里,tarut(中国)的词源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justin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关တရုတ် tarut的分析,至今没有定论。一些缅甸学者认为可能来自于“突厥”,即蒙古大军中的回教军士。但turk对tarut,差别太大,解释力很低。


我比较支持 tarut 是“大理”。因为大理之前还有称呼是楪榆(楪,與涉切;榆,羊朱切),东汉时当地自称可能是leblo~devlo。到元朝时,应该已较为接近今天大理的读音了。缅文拼写中的韵尾-t可能是为了表达上声调。现在对于大理时期当地汉字读音的情况不太清楚,如果在大理地区白蛮汉字读音有滞古的话,就更对应了,试比较,理(良士切),上古音为rɯʔ。


不过有材料称,tarut 一词原来的拼写是tarup。这个就更难找对应了。


事实上,蒲甘兴起时,已经是大理王朝中后期了,缅人对中国的理解是来自大理的,即使大理被元朝灭了之后,云南地区主要的“中国化”的文化仍由大理核心区域保留和继承。以大理称汉,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


前面 @邱四平 提到 tarut是不是“大元”,这个可能性很小。在《蒙古字韵》中,“元”字的八思巴字拼写是ꡝꡧꡦꡋ ,转写为xwÿan,可能是ɦyɛn或xyan一类的音(稍再存古一点当作ŋyɛn类),不当拼作rut。


缅文中使用的 စိန့် 直接来源是巴利文的cin,高棉文ចិន,泰文จีน,老挝文ຈີນ,都是同样来源。这个梵巴词汇,来源现在没有定论是否是“秦”(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清浊不对应)。


တိုင်း tɯŋ这个词,对应凉山彝语是mu-dí(其中mu对应缅文မြေ),看起来是缅彝语固有词,所以是stan的可能性不大。更何况stan一词是随波斯语作为回教传播媒介才在中亚推广开来的。

和汉语对应的话,可能တိုင်း和南诏行政区的“赕”有一些关系,从根源上说,确实对应“甸”可能是比较合适的。甸上古音l'iːŋs,和တိုင်း相比,声母、韵尾,甚至声调都比较对应。



我家促狭的凉风君 @李柰 在评论中提到:

但是楪楡真的有中古形式的,就是苴咩城,羊是羊赕的大地名,苴咩是小地名。蛮书自注苴咩上音斜,下符差切,后字大概是考虑长安音音近而来,可以拟成Ziabia。与楪楡Yab-ya十分接近了。云南在后汉六朝一直与内地保持了一些联系,南梁后才彻底跟脱离羁縻了一段时间,所以以母体现的是比较晚近的形式。如果大理真的与楪楡存在关系,那么苴咩应该是白蛮汉语形式的体现,大理是对应源语的体现。


促狭的凉风君,阳苴咩的事情本来就是太复杂了,所以我故意跳过的。没想到你还揭出来。


要解释,楪榆、苴咩、大理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把路径分为书面和口语两块:

1、第一个时期,东汉时,设立楪榆郡时,字面和口语应当是一致或者接近的。

假设:口语是 leblʲo; 书面是 “楪榆” leb-lo

2、到了中古时期,

口语中发生音变,成为ʑiabjua,那么此时的白蛮知识分子按当时汉字写了 “苴咩”

书面语汉字的读法(就是一种文读),其实也脱离了汉字,在口语中成为 diaʔ-lɯ,这个音再发展下去,与楪榆的中古中原音jep-jio已经有很大差异了,这个时候,白蛮知识分子再要写汉字,只能选择 “大理” (当然这两个汉字的选取未必音完全契合,可能是雅化了)。


到了这个时代,口语中苴咩和大理并存,书面上理论上存在楪榆,因此形成并存的情况。


考虑到蒲甘时期,楪榆已经不大使用了,而且蒲甘与大理的接触不太可能用汉字作媒介,因此必是称其为苴咩或大理。由于大理国对外一向自称大理(如段和誉朝宋,宋廷封为大理国王),因此蒲甘很可能用“大理”的称呼。


蒲甘典籍中有tarut,如果这是指称中国(宋),那就没有任何与大理有关的内容,这显然也不正常。

-------------

蒲甘文献中有တရုတ်အမြို့ မြို့ (tarut amrɯ`mrɯ`),意指北方诸地,说明tarut是北方地区一个宽泛的地理概念,可能与南诏大理在其疆域南部设置的松散管理机构如节度等有关。。蒲甘王朝的末代帝王那罗斯诃波底 နရသီဟပတေ့ (今译那罗梯诃波帝 Narathihapate)因投降元朝军队,而被称为တရုတ်ပြေးမင်း (tarut pré máŋ)“遁北王”,这时候tarut已经指元朝了。


另外,在蒲甘时期即出现了tarut和tarup两个拼写。这个问题也值得说一下。蒲甘时期碑文,如现存最早碑文玉支提(通译“妙齐提”)石碑的时代是1113年,遁北王投降是1285年,时间跨度并不大。这个时期的缅语应当韵尾分明(否则后世几百年的拼写很可能会产生大量错讹,历次拼写厘写也会有很多问题),但是却有 tarut / tarup 两个拼写出现,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是一个音译词,源语言既不是-t韵尾,也不是-p韵尾,而是其他的语音特征,而且当时缅语里没有,所以邻近的表音出现了两个。这个特别的语音特征有可能是缅语中没有的声调,比如上声;或者是当时缅语没有的-ʔ韵尾。之所以混用-t或者-p,是因为-p是一个合口音,与-u-是相同部位的,在源语言既不是-t也不是-p的情况下,-ut和-up实际均为较为接近的拼写。从这些迹象来看,还是对应“大理”更为合适。




  

相关话题

  缅甸语里,tarut(中国)的词源是什么? 
  为什么有词语长度、高度、厚度等等,却没有短度、矮度、薄度? 
  维语中的阿达是什么意思? 
  外国人名的中文音译,有哪些名字翻译得好? 
  有什么成语是近现代产生的? 
  外语里有哪些来自汉语的外来词? 
  有哪些音译词让你察觉不到是音译的? 
  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的「奖」为什么在英文中分别是 「prize」「award」和「medal」?这三者有何区别? 
  「香格里拉」这个词是否是生造词? 
  在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中石头=st+1,是巧合吗? 

前一个讨论
现在高铁动车已独立分线运营,普铁运力已得到释放,货运列车一直在增加,为啥一直还在减少价廉物美的普速车?
下一个讨论
缅甸语里,tarut(中国)的词源是什么?





© 2024-06-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