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很多人发了很多质量低的文章,这些人搞学术的意义有多大?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很多人提到的论文,真的不是质量低,而是格局小、创新少、过于前沿(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关于二手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论文,当年发刊就不是特别好)。

过于前沿不谈,很多创新小、格局小的论文,真的不能叫质量差。举个例子,最近中国抵制韩国,很多人,包括政府,肯定想知道这对中韩两国各自经济的影响。如果你做这个方向,哪怕你做的再好,除非统计方法有质的提高,你的发刊级别也会很低。因为Fisman之前有篇《Nationalism and Economic Exchange》,用教科书事件和钓鱼岛事件,测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下的外交纠纷对国际贸易的冲击。做韩国类似研究时,如果你按部就班按Fisman的方法做,你论文质量是有保障的,但其理论创新意义就小了很多。

真正发质量低文章的原因,是评职称、挣糊口钱,或者应付不可推脱的任务。这些文章根本就不符合该学科的现有规范,谈些假大空的事情。不过为了评职称这些事,别说论文,就是垃圾专著(教材)都批量的产。因此很多985、211大学,都要求学生用自己学校老师出的教材。不是我说,这些教材大部分真的太垃圾了,基本就是对国外教材进行缩写和誊抄,完全是误人子弟。

自然科学不熟悉,但中国社会科学领域10年前研究的水平基本不堪入目。即便是学术研究规范性最好的经济学,当年(2004左右)除了清华北大外,可能基本没有大学可以开符合现代经济学规范的金融学。当年的中国金融学教育,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宏观理论为主,基本不涉及微观的公司金融(治理)。你让一个金融学硕士,参与一起公司并购案,或者参与公司融资计划,他肯定是一脸懵逼黑人脸。

学术大环境如此,当年的科研人员水平就那样,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就那样。可是中国科研院所的考核机制却慢慢地和国外接轨了,要求发论文,接项目,出专著,才能评职称,所以这部分人只能批量的发低质量论文,出些垃圾教材。

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现在还有大量这类科研能力低下的人员,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尤甚,但没办法,时代的原因,只能等他们全部退休。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状况好很多,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你读读他们的顶刊,你自己就会对这些领域学者的研究水平有个判断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意义。

总有人说科研需要无数人工做微小的工作,才能推动整个领域的前进。

呵呵。

其实科研是最明显的赢者全拿的游戏。如果你是冯诺依曼,杨振宁,姚期智,你会成为天才的想法的输出者,推动世界前进的旗手。然而这个世界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的人是天才,科研领域可能只有不到1%的人能真正做出超越前人的工作,即使需要10%左右的人替他们搬砖刷试管,还有90%的科研工作者是冗余的。

科研的世界是最残酷的。最前沿,最能影响业界的课题,都是大佬们先做;如果有一些次要的但是仍然有意义的课题,会分配给他们的门生故吏;等而下之,如果你是一个三流大学的屌丝faculty和PhD,受制于老板的视野和学校的平台,你只能在别人的论文中寻找边角料。你会在3-100流期刊灌水,然后发一些永远不会有人引用的文章。当然这也是不完全对,你可以选择自引,可以让朋友引用,甚至可以在审稿的时候强迫食物链更低端的人引用。然后就产生了你的一篇文章也为人类前进做了微小的贡献的错觉。

如果一直在边缘课题打转,然后梦想有一天一飞冲天,还不如去买彩票。

呵呵。

其实你做的贡献,不过是像食腐动物一样,在强大的捕食者吃完的猎物尸体上,寻找一点点腐烂的残羹冷炙罢了。你逃离一线城市时流的眼泪,都是你当时灌的水。

你对人类的唯一贡献,可能就像湖里的蓝藻一样,通过繁殖滋生大量的后代。抱团在一起,看上去很美,然而没有任何意义。

参考文献:

An Astonishingly Small Number of Elite Graduate Schools Produce the Academics Who Get Jobs


user avatar   zhao-wan-xi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描述中的两个点比较吸引我,一个是“质量低”,一个是“意义有多大”。这涉及到对这两个问题的概念界定和标准设定,我们可以展开谈谈。


首先,什么样的文章是质量高,什么样的文章又可谓之“质量低”?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的评判标准往往比较抽象,难以用“一条鞭法”般的标准来统一量化,但有一些指标和维度却是大家公认的,首先是发表的尺度。郭德纲说,有人买票的不一定是好相声,但没人买票的肯定不是好相声。所谓“不发表,就出局”,再好的千古奇文也必须遵循学界通行公认的标尺,无论内容如何惊爆,行文的基本要求一定是要合格的,比如许多学术会议和研究生论坛对参会论文的格式要求普遍都以《历史研究》为准。


在论文写作方面,以历史学的几本高质量专业期刊为例:


《历史研究》黄娟老师对刊物长期坚持的选稿原则——思想性、前沿性、原创性作细致解读,具体审稿标准有如下几点:一是侧重重大选题,希望选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论题深入探讨;二是突出思想性,在建立扎实文献基础、开展严密考证的前提下,揭示论题与时代的互动关系,推进相关领域研究的同时,为其他领域研究提供借鉴;三是鼓励多学科融合,促进社会科学内部及与自然科学间的交流;四是能够运用多语种史料,呈现更为全面立体的研究;五是确保首发性


《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认为,学术质量是《世界历史》唯一的选稿标准,秉承的是“四新”原则,即稿件是否提出新问题、新观点,运用新材料、新方法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任高超群研究员结合刊物来稿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给青年学人的论文写作提出建议:第一,重视文献综述。没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反思,就不能很好地阐发选题意义。第二,合理利用资料。既要避免资料来源单一,如仅有报刊数据库检索材料;更要避免通篇堆砌新发现的一手史料,却缺乏对资料内容的思考和解读,以致模糊资料的价值和真正意义所在。


《史学月刊》张秀丽副编审详细梳理了刊物的选稿要点,如选题方面,重视原创性、争鸣性,不受理与他人基本观点雷同的稿件;材料运用方面,注重对新材料及多样性资料的利用、解读,尤其建议作者秉持严谨态度仔细核校引文;学术规范方面,不受理没有学术史梳理的稿件。[1]


具体到投稿环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第环宁教授就“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谈到两点建议:


第一是要研究目标刊物(包括学科范围、研究领域、重点选题、热点关注、特色取向等宏观因素)。这可以通过常设和专题栏目反映出来。作者需要比较系统地浏览近一两年的发文情况,形成相对完整的、明晰的认知,增强目标性,重点关注即时性的热点关注问题。


第二是一定要把文章写好。尤其是对博士研究生而言,一定要将自己的文章写成一篇成熟的、可供发表的学术论文,要把拟发表的文章和日常的学术训练习作区分开来,对文章的小标题也要精雕细琢,要具体,不要笼统。其他问题诸如:文面格式要规范,要整洁;文章的各个结构要素要齐全;参考文献、注释的标注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格式;文章的篇幅字数一般要在一万字以上;重要信息要尽可能齐全,如基金项目、作者身份信息、联系方式;不要投递PDF版![2]


其次是一些技术指标的评判标准,比如引用率、转载率等。

[3]

如果说发表的尺度更多是受作者研究水平和能力影响的话、那么这第二条标准则更多地引入了社会和传播效益的准绳。以历史学论文为例,期刊论文按照编发的栏目设计,其体裁大致可以分为笔谈、专题论文、书评、研究综述、资料编译等。专题研究如果详细深入地考察一个比较专业、具体的问题,其受众必然小众化,这虽然不意味着这种研究“没价值”、“质量低”,但其传播率和引用率一定不及一些选题切口更大、外延性、现实性更广的理论类文章,这也是引用率和转载率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如下:


[4]


可能有人会说,你言必称《历史研究》,这些业界名刊真的有那么高的公信力吗?这就涉及到了所谓“以刊评文”的问题。

“以刊评文”是一种以刊物层次学界认可度来评判论文学术价值的评价方式。虽然它频遭诟病和批判,在很多学者看来,“以刊评文”是一种“粗放式”的、外在的评价方式;仅以刊物的层次来判定论文质量太过轻率和武断。但它在学术评价中总体上发挥了正面和积极的功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并非一无是处。“以刊评文”并非纯粹是外在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也是一种较为规范和严格的定性评价。论文在发表之前,先要经过专业编辑、审稿专家的多轮评价和筛选,这就是一个严格的定性评价程序。尤其是那些更具稀缺性的核心期刊,由于有充分的经费保障、实力雄厚的学术编辑队伍以及更好的制度激励,它们的审稿流程和用稿标准往往更为严格,甚至于近乎苛刻,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对论文的“误判”,进而保证所刊论文的相对优质性。[5]

一般来讲,越是高层次的刊物越能吸引高质量稿件,在稿源这一初始阶段,优质刊物就已占得先机。优质刊物在稿源充足的基础上,筛选出更加优质论文的概率自然要更大一些。而极少数普通刊物甚至面临着“无米下锅”或“等米下锅”的尴尬窘境,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选出优质文章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好的期刊会越来越好,差的期刊则越来越差,并逐渐被淘汰出‘学术市场’”。在这个意义上,“‘以刊评文’实际上是‘以文评刊’的结果”。[6]

经过发表环节高水平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筛选,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文章质量,在现行的学术出版和评价机制下,真正的好文章其实是很难被埋没的,“以刊评文”可能的弊端及负面效果完全可控。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即便是发表在普通刊物上,也终究会以较高的转引率、转载率等方式被传播和认可。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文摘类刊物上,普通刊物文章被转载的情况并不鲜见。

达到以上标准基本就规避了质量的问题,反之则大概率就是“质量低”。说完了质量问题,再来谈谈意义问题。我认为此处的“意义”可以分解为理论、现实和工具三部分。

首先是理论价值。好文章往往在学理层次上具有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读罢令人不觉掩卷深思,在思想、知识和情感方面产生一定共鸣、触动、认可、倾向,从而达到启迪思想、传播知识和陶冶情操的价值功用。

其次是现实意义。除了理论文章和专题研究被权威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从而获得更广传播和社会影响外,一些咨询报告如果得到领导批示、采用也可以发挥社会效益,这种不同的评定标准和路径实际上就是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以及“以刊评文”的有机结合。

最后是所谓“工具思维”。即把短时间内粗制滥造的文章草草付梓,有的甚至不惜花钱发表一堆水刊、烂刊,过不了多久连自己都不忍卒读,唯恐有被撤稿之虞。说白了,其目的无外乎为了科研奖励、评职需要等,端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就是典型的拿论文当作攫取孔方、投机取巧的工具,质量自然低下,当然也就更无所谓“意义”了。这种案例还可以通过其发表的期刊情况来做具体分析。

比如,笔者就通过观察发现,一些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长年在固定期刊上发表译文,甚至是根据外论译介抄袭、拼凑、攒织出来的所谓“论文”来应付考核,几乎到了固定承包该刊版面的“垄断”程度。这不但占用发表平台,浪费学术资源,且靠重复研究、剽窃他人,败坏学术风气,助长不正之风,其懒惰贪婪之态,学术品位低下,毫无学术追求,简直是“今日抄五篇,明日攒十篇,起视水刊,而烂文又至矣!”

这类人的存在,只是为了提供反面教材。希望有追求的研究者不要与之同流同列,矢勤矢勇,孜孜矻矻,努力提高自己;高自标置,苦心孤诣,只有惨淡经营,才能有新进境。

参考

  1.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暨三大体系建设青年学者论坛”成功召开 https://mp.weixin.qq.com/s/58imG5k64uVwZhQr0IxkeQ
  2. ^《学术今日谈》第环宁: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1】 https://mp.weixin.qq.com/s/SG_7NHC6c7VXUjXm2w_aag
  3. ^ 柴英,朱文旭:《大变局之际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学术发展轨迹——以2020年〈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为中心》,《史林》2021年第3期,第208-209页。
  4. ^ 检索-中国知网 (cnki.net)
  5. ^ 周占生:《“以刊评文”具合理边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6月3日。
  6. ^ 任全娥:《“以刊评文”是“以文评刊”结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年 11 月 10 日。

user avatar   zhongwuyanmaterial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时不时会做白日梦,就我以后会如何培养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近几个月我感觉,我第一件事就是鼓励他们赶紧发文章,发个小SCI就行,做那些所谓的水课题,总之越快发文章越好。其他的事,发完以后再说。

发过一篇论文的学生和没发过论文的学生完全是两个概念,对于领域的了解(毕竟你要写introduction),实验技能和设备使用的掌握(做实验拿数据),必需的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把实验报告升级为论文的要求),还有对实验数据质量的管控(除了导师指导,还有reviewer挑刺),进度的掌握,等等等等,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因此我会希望我的学生尽快走过这么一个流程,水平提升的同时,更加明白到底什么是科研。

如果发文章的是一个不打算走学术路线的硕士,这篇文章就够他毕业了,剩下的日子看怎么安排,就是他的事情。

如果是直博生或者是打算走学术路线的硕士,发完文章以后我会跟他聊,说大概的科研流程就是这么回事,但你现在做的这个研究的等级是不高的,如果你真心喜欢做学术,那么以后你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更多的课题。准备好了?

如果你真的准备好了,那……那我们就一起来搞个大新闻吧。

一开始让学生就攻艰深的课题是可以,不过我担心就算学生受到了充分的训练并且真的到最后一篇好文章在手,他的实验周期会很长,我担心学生会在攻课题的过程中长时间反复受挫,结果文章到手了,对科研的热情也消耗殆尽,一棵好苗子活生生给毁了,这简直是种罪过。

所以水篇所谓的垃圾文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这是对学生很好的训练。至少这篇文章从事实上证明学生“能做科研”,并且学生有了成果,学生自己也可以说服自己;至于学生以后愿不愿意做科研,和能不能做高水平科研,那是另一码事了。

我知道有些当导师的会以发水文为耻,但如果是为了训练学生,你还管什么面子问题啊……


user avatar   mrfoxl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现在这个时代呢,科学研究者是不可能靠着发表真正的“低质量”论文混一辈子的,除非赶着十年前国内学术不振的时候已经拿到了永久职位,否则肯定会滚蛋的啊。。。。。 但如果低质量论文的意思是普通论文,没有重大发现的论文,那么还是有用处的。

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我们谈到其他工作,比如“建筑工人”的时候不会问:“一个总是在搅拌水泥的工人意义有多大?”答案很简单,因为人人都明白,虽然搅拌水泥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这样的工作的可替代性也非常强,但对于建筑高楼大厦仍然是必要的。如果能接受这一点,那么普通水平论文的意义就容易明白了。

很多朋友当想到物理学研究或者天文学研究的时候,总会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为王,创意为王的领域。但如果你看看过去20年里天文学最热门的研究题目,例如: “通过超新星搜索证明宇宙的膨胀”,“搜索第一代恒星”,“通过大型星系巡天研究暗能量本质”, “寻找地外宜居星球”,都或者要求大型的观测设备,或者要求面对巨量的数据。这使得天文学研究的很多方面其实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方向往往牵动成百上千的研究者,除了那个提出好问题的人,还需要大量的仪器专家,巡天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理论建模。这些研究人员,大多数发表的文章都很普通,可能只是解决仪器的一个系统误差,或者进行一些数据积累工作,但当这些工作连在一起,就能对推进某一个重大的问题的理解。

除此以外,低质量文章还可能是学生科研训练的产物。我们假设汉东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大牛教授,想要解决一个大科学问题:“重建宇宙暗物质分布”,他可能需要有一个博士后分析观测数据。于是贴出广告招聘。但是以汉东大学的学术水平,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可能是很难招到,投简历的只有汉东师范大学,京州工业大学这类本地的学校。结果一共收上来三分简历,其中两个人都是做理论物理的,推公式一把好手,但对天文学数据处理基本不懂。还有一个人叫孙连成来自光明区师范大学,博士期间一共发了四篇第一作者文章,都是在做图像数据处理,基本没有理论分析,从创意到结论都普通的一塌糊涂。但对张大牛教授来说,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可以很快上手的熟练工啊,虽然过去理论基础差一点,但是可以进组以后继续学习嘛。于是欣然就招收进组。经过2年的研究,张大牛教授和孙博士建立了临近宇宙最精确的暗物质分布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孙博士在这两年里也建立了更深刻的理论基础,拿到了汉东大学的副教授职位,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去解决更重要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博士期间发表的那些低水平文章。

==============================分割线===============================

看了评论后的一些补充:

博士后是一个工作职位,不是总要招聘最强的人,而是要招聘最合适的人。学术研究强调原创性,但不要求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很多时候像是工作笔记,展示自己的技术,节省他人试错的时间。一直记工作笔记,不做重要的问题长远来看当然不行,但对于学生,做了学术训练发表笔记也很有意义。这里没有看不起理论物理的博士,但是人成长的路很多,有的人理论功底深,从问题入手发展技术,有的人动手能力强,工作多了慢慢开窍。


user avatar   yuhang-li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说自己的看法吧。首先学术界人真的不少,竞争真的很激烈,文章引用率低,真的就说明质量不高么?有没有可能只是作者名气小没门道,大家不重视而已?张益唐出名前发的那两篇文章,一开始引用多少?现在据说其实还是做出了一些东西

其实在我看来,一篇文章只要做出了一点点东西,有一点点创新,那都是有价值的,好文章,科研突破这种事情不能强求;毕竟做科研不是跑程序,不是你给一个足够多的input(精力,科研人员的天分,实力,etc),就能输出足够好的output(好的结果,高质量文章);再牛的学生,也不能保证他以后就一定能做出好结果,科研领域就是有这种不确定性;所以对所谓“低质量论文”的包容,也是学术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如果学术界只允许高质量论文存在,对所谓的“水论文”一律封杀,不仅不现实,毕竟好论文不能量产,也不利于学术界作为一个community的存在和发展;即使是大牛,也不是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创新突破,如果要求过分苛刻的话,哪怕最顶尖的学生也会被吓跑,那么又凭什么来保障学术界能吸引到足够多的人才,而不至于衰落呢?

有时候,适当的、合乎情理的宽容,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学术界生存本来就已经如此艰难,竞争如此激烈,对学生来说走学术道路根本不是attractive 的事情;如果要求哪怕是junior researcher都必须发出顶级文章的话,那学术界共同体能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真的会是个问题

知乎的爪机打字体验太差,还不能加黑体,就先写这么多了,以后有心情再上电脑改~


user avatar   huang-gou-55-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知不知道特斯拉每次回应说的“后台系统显示一切正常”、“后台显示踏板踩得清”里面所说的“后台系统”是什么意思?

特斯拉的意思是说,你在特斯拉上面的一举一动,从你说的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动作,你的体重身型,你的每一次油门和刹车踩塌,你用特斯拉听的每一首歌,特斯拉车身上每个录像机的内容,全部上传到特斯拉公司,特斯拉公司可以任意调用。

我在美国大科技公司也做了一段时间,这种监视用户一举一动的烂事也被迫做了不少。我跟你保证,美国没有一个科技公司没有在做侵犯用户隐私的事情。对,一个都没有!


而特斯拉和谷歌之类的普通美国科技公司有什么区别呢?特斯拉和普通美国科技公司的区别是,特斯拉老板马斯克非常受美国统治阶级和军工系统的信任。马斯克的另外一个公司SpaceX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军方的承包商。马斯克可以说是美国第一大军火商。

也就是说每一个特斯拉用户的性格、习惯,都尽在美军掌握。每一台特斯拉,都可能成为美军在中国的全角度监视摄像头。你买的每一台特斯拉,可能都会变成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台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抵制特斯拉,人人有责。


对了,忘记说一件事。你们知道为什么刹车踏板“踩不下去”吗?因为很可能刹车踩不踩得下去,踩下去了有没有用,甚至油门踩不踩得下去,方向怎么控制,都是特斯拉的程序决定的。到时候要是美国准备向中国突袭,直接让你们车毁人亡再撞死几个行人都可能。

什么,你说美国不会伤害平民?请问你忘了美国是唯一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吗?请问你忘了美国用核武器一次无差别杀害几十万日本平民了吗?请问美国现在忏悔了吗?现在向原子弹受害者道歉了吗?

什么,你说日本是坏的,中国是好的?很可惜在美国统治阶层的洗脑之下,普通美国人不是这么认为的:


user avatar   liu-geng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没人提《圣斗士星矢》啊?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色不就是回回都是一部的戏就半天时间么?

黄道十二宫篇:纱织中了天箭座的箭,必须12小时内突破圣域十二宫。

北欧篇:奥丁代言者希露达被海皇戒指蛊惑令冰川融化,纱织代替希露达阻止冰川融化但是只能坚持12小时,必须在时限内摘下希露达的戒指。

海皇篇:纱织代替人类承受波塞冬的洪水,应该也是只能支撑一天之内的时间。

冥王十二宫篇:被哈迪斯复活的圣斗士要在12小时内取下雅典娜的首级,实际目的则是为了雅典娜去冥界并且唤醒女神圣衣,12小时候被复活的圣斗士们就消失了。

冥界篇:记不清打了多长时间,但从纱织被塞到缸里抽血开始到解决应该也是一天之内。

黄金魂:在本篇剧情里有好几天,但对应到冥界篇时间仅仅发生在冥界篇12黄金击破叹息之墙到打死神之间。

火星篇:马尔斯获得阿丽娅的权杖后建立起巴别塔吸引火星,会在12小时内毁灭地球,主角们必须在12小时内突破新十二宫。

土星篇:这篇好像打了很多天……


user avatar   di-yi-da-zong-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下面一老哥的一回答,笑死我了~

:离设备越远收入越高

然后就直接给我整懵逼了,又经历一系列的心里活动,搞笑→自我怀疑→困惑→深思→豁然开朗→云淡风轻。

仔细一想,事实好像不谋而合~

该死,作为一个老油条的我怎么会生出这样的想法呢!

大boos:喂! 老班吗? 公司网络出问题了 赶紧过来瞅瞅 别耽误大家加班
我:好勒~ 马上到

月中您好,您的长沙银行卡到账4853元,请注意查收~ (双眼流下了兴奋的泪水)


ps:以上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凑巧...

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我的第一篇回答,对于网工的职位和相关技术的天花板有详细讲解!




  

相关话题

  假如以学术成果而不是论文作为授予学位的衡量标准会怎样? 
  面对科研毫无招架之力怎么办? 
  如何看待“研究发现八成俄罗斯人有亲缘关系”?? 
  为什么写论文时一定要引用论文? 
  为什么知乎上一群人吐槽生物、化学专业? 
  研究生新生要怎么看论文? 
  offer比较:英特尔PE和北京中芯国际PIE技培生怎么选呢,985博女? 
  你身边有人遭遇过实验数据和样品意外丢失或损坏吗?后来怎么样了? 
  老一辈研究文史方面的学者常说的做卡片,到底是指什么卡片,卡片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照片可以看一下? 
  在硕士论文致谢里感谢自己的猫咪,真的可以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老师向学生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的观念?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韦小宝有那么多个老婆却比较和睦相处,而段正淳的那么多个老婆却互相残杀?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