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快餐式文学大行其道?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关注 @跳舞 ,还得经常性忍受他在那跳着脚鼓吹网文。我可以理解卖快餐的鼓吹快餐文化,但是吹个没完,得了便宜还骂娘就过了。既然如此,我也简单骂几句。

把问题类比置换,如果有人提问说想吃正经美食,但满大街都是苍蝇馆子大排挡,重油重盐、食材不新鲜营养不均衡,还抱怨人民群众品位太低,那我们肯定要教育他一句,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但我们心里都知道,他说的其实也没错,老是吃这些对身体确实不好。口腹也是人生大事,要不嫌累就自己挑拣了买来做,要不嫌贵就去有口皆碑的餐厅去吃,健康是最基本的政治正确。

文学领域之所以天天聒噪没完,就是因为没有公认的政治正确标准,好在也没有,要不然以正能量为准绳,人民日报就是唯一的文学。你说文学的功用是什么?记录?传播?教化?愉悦身心?都有,又不全是,文学就是人学,太过于广博。甭管她是严肃文学快餐文学,那无论作者还是读者,最通行的标准就一条:能否打动人心。可是人心这东西又不可测,有些人看看琼瑶就感动得不行,读一篇林清玄就觉得掌握人生真谛,就不需要曹雪芹或者加缪了,也行。

但你别觉得搞文学的就真没个高下了。为了赚钱搜肠刮肚抠屁眼凑货,和十数年呕心沥血的咬文嚼字,能一样?

人家题主就是想谈个恋爱,结果上街一看都是些红粉青楼,抱怨也是常情。但人一抱怨,就攻击人歧视性工作者,这个态度就很龟公了。文学界不是只有你们这帮出来卖的。你们写网文的是个什么操性,心里真没点B数么?这圈子靠水平吗?靠才华吗?不能说完全不靠,也需要基本的文字驾驭能力,但更需要的难道不是玩套路的水平和吸流量的才华么?知乎上是没什么正经作家入驻,给了尔等三流货色为自己正名的机会,现在看你们真是狂过头了,就差把自己写的那些东西捧成传世名著,和经典文学平起平坐了。你们不配。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纳、黑塞提鞋都不配。借着网络文学的东风着运发了点小财,就鄙薄人去读像样的文学,呸。

我看不起网文不是概念性的,不是说这个东西通过网络传播它就带原罪,而是次品率太高。这也合乎逻辑啊,没有门槛,写的人多,那总体来说肯定是粗制滥造的。100篇网文发给你看过去,那肯定是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宇宙无敌的垃圾、垃圾、这个还行有点意思、垃圾、垃圾……

换100篇经典,就民间评议那种,豆瓣读书排行榜top多少之类,读过去是优秀、优秀、优秀但是不符合我胃口、读开头弃了、优秀是否很难讲、没看懂、半懂不懂、看懂了而且被吓尿……

选择后一种体验,难道不是理性人的必然选择么?前者大行其道,就是把文学当自慰器啊,又懒又想快活啊,这样的人肯定是多数派啊。

多数派堵少数派的路子,就别怪少数派揭你们的短。

你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和一学生比阅读量,真好意思要脸。照这么说,我的阅读量也可以把你跳舞按地上摩擦个满脸花,有意思么。可是我不敢啊,因为你成名了,你有钱了,你有一个“搞文学还能赚钱”的幸运人设,和一帮屎吃多了吃口饭就想谢天谢地的读者拥趸,话语权越来越重,放个屁也有人捧着嗅,不消解消解文学,都对不起你那么大张脸。

消解文学的意义一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消解的同时,文学上有了印象派,意识流,现代主义和文论。我们这时代已经不需要再解构文学了,已经解构的很到位了,或者说解构的同时要建立新的范式,这事儿网络文学还没有能干成的气象。事实上对读书的表面推崇和实质远离,对经典的意义否定和戏仿复制,现代人都玩得很自觉了,都已经毫无敬畏和克制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我不能确认题主是否如跳舞所言在那里装逼,但我知道有些人依然需要真正的文学,需要那些字字句句读到心里,酸甜苦辣的涌动,对文字的精妙控制和结构设计,对人复杂的情感阐幽发微,对世界深刻清醒的认知。他们需要的载体可不是贴着华丽标签带着昂贵溢价的宾利劳斯莱斯,对这些作者和读者来说,文学就是一根独行的拐杖。你坐你的公交地铁,别来侮辱这根拐杖,必要时也可以拿来打狗的。

不想撕大V,免得说我碰瓷,所以匿了。不服的话,来好了。


user avatar   fanshi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能理解题主的心情,我想你说的快餐文学不包括优秀的通俗小说,而是指大部分网络小说、微信软文一类的文章。


首先,我认为,无论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哲学作品,书籍本身都是生活的副产品。有的人将书籍视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如高尔基;也有人认为任何文学本质上都是一种消遣,如毛姆。

这两种说法截然不同,但都有各自的道理。你不能强求别人对书籍的态度跟你一样。对书,本来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快餐式文学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还是因为有庞大的受众。因为网络、手机,使得原本神圣的文学跌落神坛,成了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一种平民活动。对大部分人而言,看点东西无非是为了消磨时间,地铁上,等餐时。


其次,书籍与市场化并不冲突,只有市场化才能使作品传播。明清小说飞跃式的发展就是因为明末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因为市场,这些作品得以流通,传播。我觉得,题主不必悲观,如今出版行业繁荣(包括电子出版),其作品必定良莠不齐,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最终,优秀的作品定会留下来的。就像民国,在那样一个强调文章千古事的时代,一样有人在写烂俗的小说赚取稿费,但最终留下来的,仍是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


user avatar   guo-zhu-15-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唐代以来,新帝继位后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可以被视为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二是由于精度问题,旧历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精度下降,是改历的客观原因。

三是宋代不禁私历,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也使得大家比较有修改历法的动力。

咱们一条条的来说。

由于历法这玩意跟天象密切相关,而观星占卜吉凶这事又直接关系到王朝统治,所以大多数的朝代都是严禁民间研究天文历法的——不然今天有人观荧惑无常主灾兵之难,明天大星落于西南宰辅恐有性命之忧,后天星星已经对齐旧日支配者即将苏醒,你说皇帝要怎么办?听还是不听?这就很尴尬

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攘之。光庭曰‘使祸可攘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卒,年五十八,赠太师。——新唐书·卷一零八·裴光庭传

所以干脆,这东西由官方统一负责,你们民间也别研究这玩意了,谁碰谁死

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戊申诏日: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谛记、阴阳、图论、方技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魏书·太武帝本纪
永平四年夏五月诏禁天文之学——魏书·宣武帝本纪
开皇十三年春二月丁酉制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隋书·文帝本纪

除此之外,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认为历法这东西上体天心,乃是天人感应之正道。正所谓“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是为儒生职业”,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咱们都知道天文学其实也是相当专业的一门学科,没点专业本事你是玩不转的。所以这么搞下去的后果就是汉代以来历法从儒家的领域里被分了出去,由专门的历法人员来负责,而大儒们对相关学界前沿了解的越来越少,却偏偏要把历法当成正朔的大事。所以唐代以前汉朝是东汉一个太初历,西汉一个三统历,这是汉历,也是王朝正朔的权威象征,马虎不得。

结果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后又是南北朝,朝代一个比一个短,顺便出了祖冲之等一票数学家,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历法推算的技术进步了;二是少数民族南下以后这等蛮夷之人缺乏儒家思想熏陶,一朝一历的习惯竟然逐渐被废除了,比如说北魏前后改历三次、隋朝改历两次,所以到了大唐的时候,大家已经习惯改历了。

唐终始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曰《宝应五纪历》,曰《建中正元历》,曰《元和观象历》,曰《长庆宣明历》,曰《景福崇玄历》而止矣。——新唐书·卷二十五·历一

所以说,唐代以来,一朝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既然改历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显然历法出了差错就可以改。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宋代时期的定朔算法已经相当成熟了——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称为“朔“,定朔,就是确定真正的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考虑到古人没有精准的经纬度跟地轴偏角的概念,他们想要搞明白这玩意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好在古人也不傻——我多观察观察,然后拟合不就完事了嘛?然而这种拟合没有先进的数学工具作为基础,多半是有误差的,而且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这就是客观上的改历需要。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余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纪元历》定朔推算误差图


然而在儒家眼中,你这频繁改历说明你们水平不行啊!你看我大汉就不瞎改!于是大家开始频繁发牢骚,纷纷指责这届编历的不行。修历的表示你说我不行,你行你上啊!大家又表示我要是行还用你?

“刘洪历四十五年差一度,梁武帝历百八十六年差一度。“以前人历术之精,犹不免此,况贱工之草创者乎?大抵唐以后律历之法不传,士大夫无所从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总论应天至统十四历

这里咱们就必须提到前面说的第三点了,实际上,汉代以来历法的发展已经进步了许多,以至于士大夫们按照儒家经典得到的那些理论基本已经不可能用于指导历法编制了——这就好像是牛顿那个年代,随便拎出来一个科学家都是精通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自然科学的杂家,不过今天就隔行如隔山一样。然而偏偏这个历法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王朝正朔,还有华夷之辩:南北朝一堆蛮夷就罢了,后来天竺跟西域地区的立法计算方法也开始被引进国内,这简直就是国将不国啊!

不过你就算把天说破,也碍不住人家算得准……所以到最后官方一套“大历“、民间还有”小历“,而官方人员碍于士大夫议论,表面用大历,私下用小历也成为了常态。沈括曾经表示:你们这些儒家食古不化整天瞎指挥,搞得大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辛苦有木有!

《史记·律书》所论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无义理。至于言数,亦多差舛。……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熙宁中,予领太史,尝按发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几,其弊復如故。——梦溪笔谈·卷八·象数二

那么把话说回来,古历真的精度就很高么?当然不是了。对汉朝来说,碍于改历这事是个忌讳而导致眼睁睁的看着它出错而改不了,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退。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太中大夫许淑等数上书,言历朔不正,宜当改更。时分度觉差尚微,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日、月宿度相觉浸多,而候者皆知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未至牵牛五度,而以为牵牛中星,后天四分日之三,晦朔弦望差天一日,宿差五度。章帝知其谬错,以问史官,虽知不合,而不能易。后汉书·卷九十二·律历中

所以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修正误差、观念改变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宋代的频繁改历。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天龙八部》的章回名? 
  四个上联求下联怎么对? 
  你听到过哪些好听的名字? 
  截至目前,你的个人阅读史「十佳」有哪些? 
  如何用平淡的语气写出虐到让人喘不过气,或让读者感到震撼、震惊的感觉? 
  你认为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最般配的一对情侣是谁? 
  如何判断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 
  你在书中读到过哪些关于吃的段子? 
  怎样评价跳舞的《天启之门》这本小说? 
  令狐冲真正爱的是小师妹还是任盈盈?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科技美学那岩在直播中对比低电量荣耀play和黑鲨手机的表现?
下一个讨论
你怎么评价现在的虎扑步行街?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