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战争有多残酷? 第1页

                    

user avatar   lao-bing-yin-ji-x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残酷的五次战役第三阶段,我军突围

1我们八十一师,一夜冲进敌人内部约10多公里,向后撤时,由37线撤到38线,撤了五个昼夜,敌人的炮弹打了我们五个昼夜,才摆脱了敌人炮火的追击。

2,我们突围的经过,当时天气阴沉沉的,白天看不到太阳,夜间看不到星星,我们在山沟里也不知道那是东西南北,也不知道是向回撤,四周到处都是枪炮声,只知道前面的人怎么领,我们后面怎么走。出了这个山沟,进了那个山沟,翻过这个山坡,上了那个山坡,顾不得渴和饿,饿极了从死人身上寻找点吃的,渴急了咽点口水甚至口水都没有。嘴唇暴皮了,早晨用大叶树叶子上的露水擦擦嘴,或是用舌头舔舔树叶子上的露水,几天也没有大小便。战士累了休息10分钟也得挖掩体。我在第二次战役缴获的美式小铁锹在五次战役中发挥了作用,铁锹长5 0厘米,锹头是活的可以折成90度,用螺栓一固定,又当斧头又当镐头,见了树根一抛两段,见了石头一抛一片火星;不卷刃。顺着山坡连扒带刨2-5分钟可以挖个简易的掩体。它救了我的命,我想把这把铁锹带回国做留念,可惜51年8月我出院时忘在朝鲜阳德的中国志愿军医院了。

3、傍晚兄弟单位一位重伤员一只胳膊、一条腿都被打断了,失血过多两个士兵用担架抬着,抬担架的人夜间在山沟里走路路不平,只顾看脚底下的路面,伤员的胳膊只有一块皮连在身上,不小心胳膊丢了。一位战士知道后对排长说,伤员的胳膊丢了,另个战士说,我刚才看到还没有丢。排长着急了,对抬担架的战士说,回去找!结果派两个战士回去找,以后听说去找的人没有回来,被敌人俘虏了。我越走越感觉到不对头,为什么上级传达不准丢掉一个伤员。

4、情况越来越紧急,左右前后全是枪炮声。敌人的炮弹加磷弹在我们前后左右到处爆炸;磷弹打在山上,像炼钢炉一槽沸腾的钢水倒在山上,顺着山往下流,流到哪里燃烧到哪里,只有切断空气才能灭火。那时,一面倒 学习苏联,我军士兵穿的衣服 全是学习苏联红军穿的半开口的套头衣服,结果衣服燃烧后脱不下了,所以很多战士被活活的烧死;1952年之后都改成全开口的衣服了

注明:有些磷火暂时被炮弹翻起来的土遮盖看不到,战士们到哪里一动土照样燃烧,烧伤了很多士兵。

情况越来越紧急,我看到兄弟单位一位瘸腿的伤员在后面喊,连长我负伤走不动了,连长说,你后边慢慢走吧。看样子谁都顾不得谁了。敌人用炮弹打我们更厉害了,走了三个昼夜,我估计我们可能快到南朝鲜的铁源附近,才知到我们是后撤。

5、我军报话机被敌人的电子干扰失去了通信联系

我看到兄弟单位的指挥官,向他的领导用报话机联系时,呼叫,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我是长江,请回答,请回答。报话机里,嘎啦、嘎啦的响,敌人电子干扰声震耳朵,根本听不着对方的声音,失去指挥。

6、在关键时刻上级号召步兵打坦克。

我们向后腿的第四天到了铁源附近受阻,上级号召步兵,打阻拦我军后退的敌人坦克,立即宣布,打坏一辆坦克一等战功,打坏两辆坦克特等战功。有无后座力炮的单位,用无后座力炮打,没有无后座力炮的单位,用‘莫洛托夫式’手雷打,或者把几个手留弹绑在一起,偷偷的接近敌人坦克,塞在坦克的旅带里,炸断坦克的旅带。最后终于打开个突破口,我们想方设法的突出敌人的包围圈,回到38线以北。经过激烈的战斗敌人的弹药、汽油、物资补给跟不上不追了,我军又组织力量反击。

7、我也遇过几次险情。

(1),我的棉大衣领子被敌人的炮弹打去三分之一。

后撤时我们连没有多少人了,和兄弟单位在一起走,几个钟头后,看到部队前面停下挖掩体,我们也立即挖,一位新兵孔兆贤,这里挖几下看看天,想,炮弹要落到这里怎么办,那里挖几下看看地,地硬又刨不动,始终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慢慢腾腾这里挖一下,那里挖一下耽误了时间。等我挖好了掩体在掩体傍边蹲着休息时,他才开始挖。突然连着多发炮弹打过来了,炮弹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将炮弹皮从我扒掉棉花的大衣的领子上削过去了,又把我推倒掩体里,5-6分钟后听到像远处有人喊,小尹、小尹,我从掩体里爬起来,被炮弹震的两只耳朵嗡嗡的,别人说话都听不清了,原来是卫生员崔克登在我的掩体傍边喊我。站起来一看,我的大衣领,被炮弹皮削掉三分之一,那位叫孔兆贤的新战士牺牲了。

(2),我捡了一个钢盔,救了我的命。

第三天,我们顺着山沟继续走,前面是一条没有水的河套交叉处,我军的几十具烈士遗体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有的没腿、有的没头、有的肠子流到外面,盖着一层被炮弹爆炸后濺起来的土。我知道这里又是个封锁区,其中一个肚子流出肠子的烈士还睁着眼,身上、脸面一层土,仰在土坎上,他的钢盔脱落在脑袋后面,我已看钢盔上有个USA,知道他也是捡的。八斤重的钢盔很笨重,我从来不愿意捡也不愿戴。看到现场太悲惨,太危险,我拣起他的钢盔扣在我的头上就往前跑,跑出十多米,敌人几十发炮弹又打过来了,我感觉,像大锤一样的东西,砸在我戴钢盔的头上把我砸倒。接着敌人的炮弹在我前后左右响起来了,炮弹翻起的土把我的大腿压住,我拔出腿滚到一个炮弹坑里隐蔽,敌人的炮火一停,我捡起钢盔扣在头上就跑。跑出100多米去,我趴下喘喘气,爬起来又继续向前跑,离开了封锁区。这时,周围除了与我同时入朝的,车喜言、崔克登之外,多部分是兄弟单位的士兵,再没有认识的人了。我的衣服被炮弹皮打破多处;全身是土。我右脚穿的鞋,感觉里面有水,低头一看黄色的解放鞋变成红的,这才意识到,我负伤了,立即腿发软走不动了。我想,走不动也要走,爬也要爬回去,坚决不当俘虏。卫生员崔克登拿出战前带的救急包,给我把腿上的伤口包好。我又看看,八斤重灰色的钢盔,被炮弹皮打得凹进去一块,漏出白色钢铁。当时想,因为笨重我从来不愿戴钢盔,今天我戴了10分钟,它救了我的命,我对这个钢盔说,要没有你这个钢盔,我也就完了。

(3),最后我的毛毯被敌机打了32个洞。

向后撤的第五天,我的伤口化脓了,腿肿得很粗,实在走不动了。敌人的炮弹不打我们了,敌人的飞机又开始了。上午8点左右,有很多轻伤员,有的用布带吊着胳膊,有的一瘸一拐,向包扎所方向走去,治疗、换药。我是其中的一个。我走到路边的两棵大树底下,看到有三个伤员坐在那里休息。我也到那里卸装休息。我在二次战役缴获的美国大兵薄驼绒毛毯,一叠二,二叠四,四叠八,八叠16折挂在肩上,到了树底下往那里一放,我坐在上面休息了。不足5分钟,两架敌机在我们上空转了一圈,在离我30度的角度上飞机对向我,机头向上一台,我知道飞机是在减低速度,要向我们射击。我对他们三个人大声喊,不好躲开!!!。5-6秒钟的时间,他们还没有反映过来,我连滚带爬出去几十米,第一架飞机向树底下打了两发火箭炮,第二架飞机扫了两梭子机枪。转一圈,照个相飞走了。我回去一看,树底下三个人,两死一个二次负伤,把我在树底下坐的那个毛毯,打了一个抢眼。以后我俩一起到了包扎所;包扎好后,又把我们转到阳德医院。我到了阳德医院,看到毛毯上面一颗子弹眼,打开以后,毛毯有30多个眼。我这个战利品彻底报废了。


user avatar   yifan-you-hua-s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36年了,豆瓣9.2《高山下的花环》为何是最好的国产战争片?


作者|电影夫人(头条号签约作者)

对近些年的国产战争片,观众普遍的感受:

技术越来越成熟了,比如画面,音效。

可触动人心的情感还是少了点,比如国庆前上映的《八佰》。

十年磨一剑,“全明星”阵容出演,视听出彩。

尽管票房已破30亿大关,但口碑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这让夫人想起了已经三刷的一部老片:

《高山下的花环》,豆瓣评分高达9.2。

65.8%的人给出了5星好评。



今天,夫人就为大家说下,谢晋导演36年前拍摄的这部经典老片。

为什么它能成为众多影迷心中“中国最好的战争片”?



我们先来了解下背景。

1979年2月17日,我国出动了60多万军队。

包括数百辆坦克装甲车,还有数千门大炮。

在云南、广西边境对越南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南方面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反扑行为,中国人民特别愤怒。



其中云南方向的作战,由当时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

广西方向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他已经75岁高龄了。

在此背景下,军旅作家李存葆创作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出版后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

用现在的话说,它马上成了炙手可热的大IP。



随即被改编为话剧、舞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作为第三代导演旗手的谢晋,也将其搬上了大银幕。

1984年公映时,感动了亿万万中华儿女。

第二年的金鸡奖和百花奖,该片共夺得了8项大奖。



影片围绕四川广元某部队的九连战士展开。

连长梁三喜的探亲假已获得批准。

他急切地想回家,看望即将生小孩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

但想着让新来的指导员赵蒙生熟悉下环境和工作后再走。



谁知道,竟然一拖再拖,回家探亲变得遥遥无期。

饰演连长的演员叫吕晓禾。

就是后来李亚鹏版《笑傲江湖》里的任我行。



连长为人稳重,顾全大局,很受士兵们的尊重。

大家都关心他的探亲大事,唯独赵蒙生总是拖后腿。

彼时,年轻英俊的唐国强还被称为“奶油小生”。

既因为人长得帅气,又由于演技尚未获得肯定。



他演的赵指导员本是军政治部的一名摄影干事。

此次下连队,根本意不在此!

他是想借此“混”点资历,然后好名正言顺地调走。



也可以说,这是他身为高干的母亲下的一盘棋。

她才不想让自己的宝贝儿子呆在基层连队受苦。

连长和大伙儿当然不知道赵蒙生母子的小九九。

隔阂与矛盾,已无法避免。



导演一直在渲染和暗示他与别的战友们的不同。

相比吃地瓜杆子长大的农民子弟的粗糙质朴,喝奶牛长大作为高干子弟的他,各方面都精致。

洗脸要用檀香皂,还得抹雪花膏,讲话也文质彬彬。



长相俊俏面嫩,比同龄的连长要年轻四五岁,透着股难以掩饰的书卷气。

在刚来的欢迎仪式上,赵蒙生第一次公开露面,就让大伙儿“吃了一惊”。

说话结结巴巴,全无一点军人该有的气势,磕磕巴巴一两句话就草草结束。



连长和战士们面面相觑,心里直犯嘀咕:

这哪里像是个指导员应有的样子啊!?

此处,大家脑补下《亮剑》中的赵刚。

赵政委起初被李云龙和弟兄们瞧不起的画面就知道了。

好在人家赵政委有百步穿杨,优秀狙击手的一身绝活为他挽回局面。



可是,咱们的赵蒙生该咋办呢?



连长梁三喜急着休探亲假,但指导员始终心不在焉,迟迟与战士们打不成一片。

好在连长宽容大度,他一直在耐心等待。

不过,全连最老的炮排排长靳开来就不好“惹”了。

此人耿直坦荡作风正派,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

军事技术过硬,口才极好,幽默风趣,对战友们特别有感情。

同时,又是全团最爱发牢骚的“牢骚大王”,喜欢挑上级的刺。



他在《上海一家人》里饰演黑皮哥,叫何伟。

靳开来尤其看不惯赵蒙生那副纨绔子弟的做派。

5公里越野别人已在返回,他还在半路,行装也不是自己背。

周末起那么晚,收拾被褥洗衣服这种生活琐事全是小金在“伺候”。

在靳开来眼里,赵蒙生是“好看不中用”的花瓶人设,不是真男人真军人的样!

还有一身坏毛病,自私,矫情,软绵绵,真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赵蒙生与连长和靳开来,及众战友间的隔阂与矛盾,是推动整个叙事的驱动力

也是影片前三分之一重点展现的,突出了“战前”阶段战士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更通过闪回镜头侧面揭示了农民子弟与高干子弟的阶层差异。



连长梁三喜不断回想起媳妇玉秀(盖克 饰),她是那么善良朴实勤劳。

一个人喂猪,做家务干农活,赡养婆婆,忙里忙外受苦受累支撑着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



而赵蒙生脑中浮现的是妻子娇美可人的舞姿,和母亲为调动他费尽周折四处活动的画面。

实际上导演是在说,我们应如何处理好个人和集体、国家关系的大是大非问题。

三个人的言谈举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他们内在的矛盾尚未全面爆发。



故事的转折点,是赵母的一封信。

他让儿子“安心”呆着,调动之事要后延,部队将有大动作。

且在末尾郑重声明,严格保密,不得瞎传。



赵蒙生本来做着屈就两三个月最多半年,就能和妻子团圆,回到大城市的美梦。

现在情况突然变了,他在阅览室发现,报纸上赫然写着:

最强烈抗议越南侵犯中国领土,制造新的严重流血事件。



类似标题的文章还有很多,赵蒙生紧锁眉头,脸色苍白。

他预感到最怕的事可能要来,不是别的什么,正是战争!

赵蒙生三番五次往阅览室跑,赵母经常挂电话到联队来。

敏感的连长察觉到不对劲,也翻报纸并拿起放大镜在地图上研究。



从种种讯息和赵蒙生母子的行为推断后,他直接对靳开来说:

伙计,部队马上就要开拔了。

果然,镜头一转,战士们已在磨枪擦炮。

对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军人来说,战争无疑是极其令人恐惧的。

直到此时,赵蒙生仍然执迷不悟,一心想着赶快调离连队,好躲过战争。



在部队即将出发的当天,连长终于发怒了,他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你们都涌到部队里来,现在感到吃苦了,又削尖脑袋要回大城市。

显然,这是对那个年代某种社会风气的尖锐批判。

而他接下来的话,讲出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声:

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仅一句简单朴实的话,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

这一次,九连接到的任务,是充当全军的尖刀连。



连长也许已有直觉,他怕自己回不来,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也可能是“遗言”。

一向快人快语爱给上级提意见的靳开来,先前连里屡次申请给他升职却总无果。

而今不费吹灰之力,当上了副连长,用他的话说:

战前赏了一个送死的官。



虽然嘴上有“怨言”,但他内心和连长一模一样,做好了随时血染疆场为国捐躯的准备。

在祖国的最后一餐,炊事班长为大伙儿准备的是饺子。

酒足饭饱后,连长和靳开来有一段掏心掏肺的畅通。

副连长靳开来满怀豪气地说:

干了这杯,咱们烈士陵园见!

正所谓一语成谶,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

在当晚的战前动员电影放映会后,号称雷神的军长因接到赵母的电话而大发雷霆:

他奶奶的,走后门竟走到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
我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谁敢把后门走到战场上,我偏要她的儿子第一个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



此话一出,掌声雷动,台下的赵蒙生双手捂脸,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在千人大会上被公然“点名”,尊严碎了一地。

赵蒙生在思想上当即觉悟,其军人和男人的血性被激发了。

他对战友们发了狠话,摆明了他的立场和姿态:

是英雄是狗熊,咱们战场上见。



战争真的打响了!

部队从四川一路南下,开到云南边境。

他们看到了越南军队炸毁的学校,留下的物资。

有许多整袋的中国大米,和压缩饼干枪支弹药。



所有人脸色凝重,怒火中烧!

中国人民在三年困难时期,勒紧裤腰带支援越南武器弹药粮食。

甚至派出了铁道兵、工程兵等兵种帮助北越抢修遭炸毁的铁路。

谁想到养出了越南这只白眼狼,用靳开来的话说:

二百个亿养个狼崽子,我让你怎么吃进去的叫你怎么吐出来。

中国军队对越南政府得了好处却反目的行为非常愤恨。



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将遭遇什么?



电影拍摄时得到了昆明军区、成都军区的大力支持。

片中真实出镜的武器装备不少,比如62式坦克等。

虽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但场面足够逼真与宏大。



任何时候战争是残酷的,惨烈的战场上难免有人牺牲。

为解决口渴无水,可能导致全军覆灭的问题,副连长靳开来果断行动。

冒着违反纪律被处分的危险,和几位战士毅然去砍了老百姓的甘蔗。

回来时因不小心踩到地雷被严重炸伤。



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让大伙儿吃甘蔗。

这样一位作战勇猛敢于担当的好兵,如此悄无声息地离去,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副连长的死没有挫败大家的信心,刺激了更强烈的斗志。

一位叫“北京”的小伙主动请缨,意欲炸毁敌人的碉堡。

无奈连着两发臭弹,他显眼的位置被敌人发现,立马中弹身亡。



原来,弹药生产于十年特殊时期。

导演用特写镜头,犀利地批判了历史。

国家工业技术倍受社会动乱的摧残,最终害死了自己的战士。



在成功占领25号高地正准备清理战场时,敌人耍了阴招。

连长当即一脚踹倒赵蒙生,他则死于敌人的阴枪之下。

梁三喜印证了他之前说的话:

一个连长,在战场上他的责任就是身先士卒。

全连的战士们义愤填膺,指导员赵蒙生彻底被激怒,他拿起手榴弹冲进了山洞……



战争伴随着牺牲结束了

影片进入战后抚慰阶段,从此泪点不断。

连长终究没能休成探亲假,他永远离开了妻子玉秀和娘。

留下的遗物令人内心震颤:

一张共计620元血染的欠账单;



一件没舍得穿的军大衣,留待玉秀改嫁时当嫁妆;

和一个妻子来部队探亲时没有带走的拨浪鼓。

婆婆和媳妇遵照梁三喜的遗嘱,她们坚持“人死账不能空”。

用550元抚恤金,和卖猪换来的70元钱还了账。

这一幕不仅令赵蒙生抽泣不已,也深深地感动了观众。

在连长和其家人的心里,装的全是国家,是人民群众。

与赵蒙生母子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私”举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副连长靳开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死后竟然没有得到嘉奖。气得雷军长抱打不平:

我们有些干部,总是爱听阿谀奉承,对于爱提意见的同志,到死他们也不肯放过!

他要求写报告向军党委反映,最后结果影片没有透露。

显然,这是对某些不正之风的猛烈炮轰。

电影保留了原作对社会问题的犀利批判。

这也是《高山下的花环》不同于一般战争片的地方。

它辐射出的问题尤其广泛而深刻。



出人意料的是,那个外号“北京”的小伙,其实是雷军长的独苗,他叫雷凯华。

爱看《战争论》,会背《孙子兵法》的重要章节,已当元帅为毕生理想。

但一军之长将唯一的儿子送往战场为国牺牲了。



连长的母亲闻讯后,讲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

你是个军长,你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前线上,牺牲了;
我哪怕只是看到这一个,我总算是看到了;
好啊,你们好啊,中国能兴旺啊!



正如梁大娘所说,如果人人皆像雷军长,国家必然兴旺发达,民族必然富强振兴。

战争前后变化最大的,是高干子弟赵蒙生。

某种程度上,影片正是从他的视角讲述的。

在两位战友和同志们的感染下,这位军二代的“公子哥”完成了自我成长。

在战争中,赵蒙生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他对母亲说“我们问心有愧”。

他对靳开来的妻子说:

中国人都像他那样儿,说真话,做实事儿,我们国家的事情,就好办了。



这是对正义责任和道德良知的肯定。

战后他留在了连队,积极开展各项抚慰工作。



《高山下的花环》采用时间线索,叙事节奏流畅明快。

影片没有大篇幅地展现战争的大场面,而是多处用心。

细致描绘了以三位战士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在战前,战中,战后三阶段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饱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战友情、爱情、亲情。

情感上真挚动人,是这部战争片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另外,它丝毫不回避对社会现实丑陋层面的无情揭露。

极大胆直接地讽刺批判了一些不正之风。

从这个角度讲,《高山下的花环》的内涵十分丰厚深刻。

它不止是战争片,也是社会问题片。

更是教育片,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

这样的好片子,期待能够重映,我们需要精神传承。

最后,附一段《血染的风采》的歌词,向英雄们致敬!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 @电影夫人,独立影评人,头条号签约作者。写影视,也写娱乐圈的爱恨情仇。


user avatar   mo-deng-zhong-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爱我家》的惯常午后,傅明老人摔了报纸,愤怒地和新来的小保姆说:


不像话!这个犹太人怎么能够随便枪杀巴勒斯坦人呢?


小保姆随声附和又心不在焉,毕竟战争是遥远的词汇。


杯中茶叶打旋,窗外夏雨未干,新修的环线上夏利车增了六倍,阳光下,中国大饭店的玻璃幕墙闪亮如宝石。和平与发展,是黄金一样的主题。


《我爱我家》播出时,片头打了一句话:谨以此片献给94国际家庭年,片中的儿媳干脆名叫和平。


和平成为一个时代的共识,而巴以冲突是那个黄金时代的一声叹息。不过那时的人们都相信,和平将很快成为答案。


1993年9月,白宫草地上,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完成了历史性握手。


握手之后,拉宾说:


我们与你们一样是正常的人,是想建造房屋、种植树木、谈情说爱并与你们一起生活的人。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次机会。


归国之后,高速公路上全是反对拉宾的海报,国会门前聚集了十万怒吼的人群,他们高举条幅,“拉宾是犹太人的叛徒”。


国会上,拉宾宣读和平宣言,“我们几乎每天在埋葬死者,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


还未读完,台下怒斥的声浪便将他淹没,反对派跳上桌子,喧嚣声和国会外的抗议声隐隐相合。


拉宾不为所动,他说,他是军人,还曾是国防部长,亲历过炼狱战场:


相信我,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远不如一个儿子战死母亲的痛哭,给我的震撼。


长夜里疑似亮起微弱的晨光。那年,阿拉法特再次到访北京。


央视的水均益采访他,问他有什么口信可以传递给中国朋友。


阿拉法特说:我们是在一个黑暗隧道中前行,今天我可以告诉你,我们已看到尽头的光明。


1994年,阿拉法特回到阔别27年的巴勒斯坦领土,他双膝跪地,亲吻土地,热泪盈眶。所有人都以为和平旋即将至。


然而,不久后,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发动自杀性袭击,以色列掀起了抗议浪潮,拉宾被质疑为“以土地换炸弹”。


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国王广场,73岁的拉宾登上舞台,他环顾广场上的人海,心潮澎湃:


我相信现在有一个争取和平的伟大机会,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


台下人浪起伏,人们唱起了曾经被禁的《和平之歌》,“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不要小声祈求神灵。”


拉宾在歌声中,穿过广场,准备乘车离去。他和外交部长开玩笑,“你跟我说过,在这个大会上有人要行刺,不知道这人群中有谁会开枪?”


开车门时,刺客连开两枪,拉宾遇刺身亡。身上遗物中有份被血染红的《和平之歌》歌词。


葬礼轰动世界,13位国家元首,22位政府首脑出席,阿拉法特随后前往遗孀家中吊唁。


葬礼当夜,耶路撒冷下了入冬以来第一场雨,一连三天。


冰寒的日子就此开始,铁网纵横,爆炸频发,一年后,以色列的沙龙,在加沙地区举起喇叭,声音和冰雨一般寒冷:


每个人都动起来,跑步去占领山头。我们拿在手里的就永远是我们的,我们不拿的就会成为别人的。


阿拉法特度过一个失意的千禧年,和平碎成了镜花水月,余生只剩奔波。


他大部分时间在飞机上度过,“我这一辈子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地面上的还多。飞机既是我的祖国,又是我的坟墓。”


2000年,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远行中东,后来成书《千年一叹》。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他到访了国王广场,后来叫做拉宾广场。遇刺地点北侧小路路边,长墙上写满题词。


以色列当局正在用水枪冲洗掉题词。那些尚未被洗去的题词写道:


给和平一个机会吧,世界不会忘记。


2004年深秋,阿拉法特去世,一夜间,巴勒斯坦许多新生儿起名“阿拉法特”,悲伤的国民,以此为念。


阿拉法特生前最后两年,已形近被囚。所谓的总统府,一半是废墟,钢筋裸露,遍布弹痕。残破的院墙外,以色列坦克日夜巡视。


阿拉法特在危楼中办公生活,通过会议室的摄像头,告诉世界他从未屈服。


而在他死后,整个巴勒斯坦也陷入更大的囚笼。其居住地只剩两个分隔的区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


地图上俯瞰,加沙地区形状如刀,占地不过360平方公里,但塞入308万巴勒斯坦人。


加沙的陆地边界,被高大的水泥墙围拢,墙下还设有300米宽的隔离区,禁止任何人进入。


加沙临海的一面,巴勒斯坦渔船离岸范围仅限6海里,越过将击沉。


空中,巨大白色气球携带摄像头,漂浮加沙上空。空军无人机24小时巡游,飞掠民宅时,电视会一片雪花。


加沙地区每天只有5小时供电,好在还有网络信号,年轻人的世界只剩狭小手机屏,脸书和油管。


更多时间,他们喜欢聚在屋顶抽烟,一度流行吸食兽用镇定剂。


他们自嘲为等待一代,“等待情况变好起来,等上一辈子。


有年轻人为打发时间,迷上了骑行,每次骑到邻近埃及的边界,都幻想可以一路骑到开罗。


自行车穿梭在破败街道间,仅有的商铺就是面包铺。加沙曾是中东的鲜花基地,然而封锁之后,鲜花只能烂在地里,拿来喂牛。


加沙地区的失业率已达60%,50岁以下的人,大部分一生未离开加沙,许多人从没见过封锁区外的亲戚,“他们像活在电话线中”。


外国记者离开加沙时,最爱用的词叫做“出狱”。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囚笼。


囚笼之内,最红火的地下生意是挖通往埃及的地道,加沙居民通过地道走私,以及获得稀少的偷渡机会。


困局之中,加沙的抵抗组织哈马斯年复一年发射火箭弹,以色列则不断回以军事打击。


每次双方都宣布“胜利”,只有住宅两次重建三次被炸的巴勒斯坦老人会发问:为什么总是我们付出代价?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和平与发展中的“发展”停滞,孤立主义蔓延世界。


在相对平静中,巴勒斯坦人渐渐被遗忘,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巴勒斯坦被世界遗忘了,我们仿佛在缺氧中生存。


疫情风暴席卷世界后,巴以迎来不同的结局。


以色列以领跑世界的速度接种疫苗,单日新增病例从超过万人,快速降至不足50人。


而被层层封锁的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抗生素、氧气瓶、呼吸机严重稀缺,疫情已造成巴勒斯坦30.4万人感染,3437人死亡。


疫情尚未退去,更大阴影骤然笼罩两国。5月7日,以色列警察与巴勒斯坦民众,在最为敏感的耶路撒冷圣殿山爆发严重冲突。


怒火从圣殿山倾泻而下,5月8日,哈马斯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5月10日,特拉维夫夜空亮如白昼,火箭弹撕碎最后的安宁。


当夜,以色列对加沙展开大规模轰炸,24小时内,多名巴勒斯坦人遇难,包括9名儿童,1名妇女。截至5月17日,遇难儿童人数已超50人。


目击者称,死去的只是骑摩托车的男人和过马路的儿童。


袭击中,加沙地区唯一的新冠病毒检测室被炸毁,整个加沙已无法进行病毒检测。


因新冠难堪其负的加沙医院,又要处理爆炸和弹片伤口,做截肢手术。大批伤者躺在流血的走廊。


5月15日,以色列摧毁了外国记者大楼,楼中有美联社和半岛电视台等机构,半岛电视台负责人称,这是“让媒体闭嘴,并掩盖加沙人民无法形容的屠杀和苦难”。


战事愈演愈烈,巴黎、日内瓦、马德里、柏林等多地,均爆发抗议以色列的示威游行。


5月16日,中国外长王毅主持联合国安理会巴以冲突问题紧急公开会,呼吁立即停火止暴。


发言中,王毅说道:


巴以局势每次陷入动荡,都是对国际法治的警示,对多边合作的检验,对人类良心的拷问。


巴以战事再起后,有网站开通战场直播间,涌进的中国网友,注视着特拉维夫城市的一角。


天穹灰霾,城市死寂,有网友打字说:这是我离战争感觉最近的时刻。


那个曾经遥远的词汇,在黄金主题谢幕后逼近,在疫情分割地球村后重现,传递一个危险的信号。


事实上,过去的76年,已是人类历史最漫长的和平期。得益于科技飞跃,得益于联合国,更得益于宝贵的共识。


而亲历最漫长的和平之后,最怕的是梦醒时分。


1918年,大流感肆虐未消,一战炮火轰隆,战壕中,海明威被炮弹炸伤,一度想自杀了断,一年后写出《永别了,武器》。


同年电影院内,电影《火星之旅》上映,人类在硝烟下,丧钟中仰望星空,幻想百年后,一切能变得更美好。


或者,并没有。


作者微信:wangpeng201611,欢迎交流。

有趣文章很多,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



user avatar   da-tou-13-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争有多残酷?

爸爸公司一位股东阿姨,七九年儿子刚刚出生,他爸就死在了中越边境上。

死得没有多壮烈,被那边的蚊子咬了个包,感染,发炎,发烧,神志不清,拢共一个星期都没撑过去。没来得及上战场,就死在了异国。

阿姨一个人费尽心力把孩子拉扯大。

那个哥哥现在去了多伦多。小时候见过他几次,很瘦,无比沉默,在饭桌上一直埋头吃菜,一句话也不说。

他高中时的体育老师,大概是平时习惯了下作玩笑,说他“你就是个没爹的种”。他没说话,回宿舍拿着刀,把体育老师一路追到了教务处。

阿姨竭尽全力一切都给儿子最好的,但永远改变不了他没有父亲的事实。


四伯,在老山被流弹打掉小半个脚掌。你要知道在当年的老山战场上,他也是出了名的不要命,可回了家之后呢?

酒,噩梦,打老婆。

酒,噩梦,当着孩子面打老婆。

我印象里的四伯常年是一身酒气,瘸腿,说话没什么条理。

喝醉酒就打老婆,婶婶就算是夏天出门也总是裹得很严实,但手腕脚腕依然能看得到青黑一片。婶婶是传统妇人,以为一直忍一直忍,四伯会好起来。

也不是没有提过离婚,一说到离婚四伯就跪在地上求婶婶原谅他,说他下次不会这样了,说他一定会改。

下一次犯病时,婶婶一样头破血流。

偶尔过年回家能有清醒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后辈讲当时的事情,他提起最多的不是自己冲在第一个拿下对面阵地的事,不是被流弹打掉脚掌还一声不吭的事。

他一直絮絮叨叨都是自己做噩梦,梦回老山。在林子里趟路的时候瞥到水洼里趴着的越南兵,一梭子打过去才发现正面已经被蚂蝗啃的稀烂。他说那些简直不是人,在蚂蝗堆里趴半星期,就为了捡漏杀他们。

他说梦见和他一起冲锋的战友,被打中腰,差点成了两截人,在地上无神地求他救命。他冲过去看的时候,战友突然伸手把他抱在怀里,力气之大让他几乎窒息。

有一年春节,说着说着四伯就掀了酒席,婶婶上来给我们道歉,收拾桌子,四伯却反手就是一巴掌,很重,当时婶婶嘴角就开始流血。

婶婶没说话,自己把血咽下去了。

那次之后我们就很少去四伯家。前两年四伯喝醉酒躺上了大马路,被大货车碾得看不出人形。在灵堂里念经时,我偷偷抬头看婶婶的表情,除了已经僵化麻木在脸上的悲哀和无力,我觉得还看到了一丝无言的解脱。

对了,四伯的儿子没有回来。他在能够自立之后去了乌鲁木齐,多年前就和四伯断绝了关系。


战争有多残酷?

对我来说,是它稍一出手,便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摧毁无数个家庭。不管出征的那个人是活着回来,还是死在了战场。

我很难从宏观上去体会一场战争死了十万人百万人甚至千万人是什么概念,我只是永远忘不了阿姨,婶婶,她们的儿子脸上那种悲哀到麻木,定格在脸上,浸润到骨子里的无法痊愈的痛苦。

都说战场是绞肉机,可它搅碎的何止是肉。理智,灵魂,我们所有的一切赖以被称作为“人”的凭藉,都会在那里被搅得稀碎。

战争有多残酷?

婶婶最受不了的时候也离家出走,可最后还是会回去。我想,婶婶也许不是真的相信四伯会好起来。只是她知道,那个曾经顶天立地能够让她依靠的人,最后除了她,已经一无所有。

人换了模样和心肝,曾经的美好和欢愉不会消失。

可是,除了战争,除了战争之外,还有什么能如此直截了当地摧毁原属于我们人类的,所有的美好和欢愉?


user avatar   pandamalo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给大家一个不同的视角让大家参考

现代轻武器打人的视频不贴了,我贴点打猪的。美国这边的野猪其实普遍是野化的家猪,到处祸害庄稼所以政府鼓励打,甚至都不叫打猎而叫除害兽,各种打猎时不能用的手段全可以往野猪身上招呼。这是背景。

美军制式小口径弹药5.56x45, 军弹用的全金属被甲弹丸,民用狩猎或自卫可以用杀伤力更大的塑料软尖弹。这玩意很轻很小,看着不起眼,在手掌里和一发9mm手枪弹相同重量,看下图:


然后,全金属被甲弹,三十米左右命中一只一百多斤的猪,是啥效果呢?下面我直接转载一个朋友的原文:

猎场本来不许用5.56/223口径,主要是怕这口径威力不够,不靠谱的人乱打,只把猪打伤。但看见我们一行比较靠得住,就让我们用了。

我小儿子用的是10.5寸管5.56/223口径的AR,用Aimpoint PRO红点,打 Norma 55gr FMJ,命中猪的左侧耳后,外表的入口和出口都看不见。

但223的高速轻弹头在近距离(<50码)对无防护目标的效果非常恐怖,虽然是普通全铜被甲弹,打到颈椎后完全破碎,把整个猪脖子炸烂了!”

注意用的还是短枪管,意味着初速相对16/20寸管的步枪低一些,动能因此也小些。

下面是猪的照片和命中处特写:


射入处:

出口:


这还只是全金属被甲弹。如果是软尖弹呢?

下面这一枪大概一百米不到的距离,16寸管半自动ar打到猪腿上。然后:



轻松一个大洞。随之而来的,啥大动脉破裂等等,大家想象吧。

这还只是装药量少弹丸轻的223弹。

然后我给大家看几个其他步枪弹:



最左边是5.56x45(223),向右依次是7.62x51全威力步枪弹(308),338 lapua magnum远程狙击弹,和12.7mm大口径步枪弹(50BMG)的弹壳。枪和剩的不多的一些弹一起借到一个师弟手里,所以暂时拿弹壳顶一下。

另一个之前拍的照片,完整50bmg的:

最右边两颗是50AE口径的沙鹰手枪弹,以及9mm空尖被甲弹。左边分别是50bmg和前面提到的223/5.56。

所以大家想象一下,仅仅被发射这些弹药的轻武器击中是什么个惨象?重武器就更别提了。

现代武器在杀人这一点上,效率实在太tmd高了。而这高效率,最终会落实到人身上,就有多残酷。

不是儿戏啊!


user avatar   ling-hu-er-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上有个“沙飞事件”,足可证明战争的残酷。

沙飞是谁?沙飞是我军的著名军旅摄影师。如果你不太了解他,可以看他的作品:

鲁迅先生和青年


鲁迅先生的遗容













这些珍贵的图片拍摄者,都是沙飞,这个我国20世纪伟大的摄影家。

沙飞本人

沙飞本人叫做司徒传,广州人士,1912年出生。主动追求进步,看了很多革命、先进书籍。特别仰慕鲁迅先生。

1936年的时候,鲁迅先生逝世,沙飞很悲痛。

当时,又传说是日本人害死了鲁迅先生,沙飞就把这段记忆封存在心里面。

后来,沙飞主动成为一名战地摄影师。

沙飞用过的相机

于是乎就有了上面那些经典的画面。

1948年,沙飞病倒了,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住进了石家庄和平医院。

而这个医院的大夫,大多是对华友好的和平日本医生组成。

沙飞患上的是其实就是严重的PTSD,所谓的战后创伤疾病。

他见证过太多日军残暴的行为,每天都亲身经历这些,一个活生生的健康的人,只是目睹了这些残暴的战争,就把他给逼疯了。

1949年,和平时期的沙飞,忽然想起鲁迅先生传闻被日本人害死。又想起战争过程,日本人的残忍。又想到自己的疾病,每天都是被日本人治疗的。

这怎么行?

12月份,沙飞突然发病,用手枪把一位叫做津泽胜的医生给打死了。

而这位津泽胜,出生在日本,在中国开了一个诊所。虽然是一个日本人,但是不管给中国人看病还是给日本人开病,都是一视同仁,态度和蔼。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津泽胜的女儿池谷田鹤子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第二年的时候,津泽胜大夫就加入了反日和平同盟。坚决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沙飞枪杀津泽胜事件,在很多日籍的医护人员中,引起了相当大的恐慌。当时的聂荣臻元帅,为了稳定军心,只得挥泪斩马谡。将沙飞处以死刑。

当时的判决书是:沙飞犯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违反了党纪国法什么的。

战争的残酷性在于:

战争过程中,人命如同草芥,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悲剧。

其二,把很多正常的人,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人。

我相信这种创伤PTSD事件,每个国家都有,只不过由于沙飞作为我军大的干事,被人铭记下来。那些太多的老兵,湮灭于历史尘埃中了。

在沙飞做这件残忍的事情之前,曾经问过他的警卫员,说:“你觉得这个津泽胜医生,是好人还是坏人?”

警卫员回答,他肯定是好人啊。

沙飞听了之后特别生气,说:

你这个小鬼太单纯了,看问题太片面,你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津泽胜要我多散步,冬天多晒太阳,这表面上看是为了病人好,但是只是想通过散步消耗我的体力,通过晒太阳,利用紫外线杀伤我的细胞减少我体内的抵抗力。这就好比他平时给我透视照相一样,想利用放射线杀灭我体内的细胞,借此达到他杀人的目的是一样的,你怎么还说他是好人呢?”

其三,一场战争之后,仍然使得很多无辜的人,比如这位大夫,明明没有做过任何坏事,无辜遭难。

其四,对于现在仍然还有影响。比如我国一部分青年,嘴上明明说我们不主张仇恨,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时时刻刻想对日本报仇。你看网上那些极端的仇日言论就知道了。

日本呢?

由于犯罪心态,扭曲自己的民族价值观,奉行你弱我强,那么我就有理。对于美军百般的恭顺。甚至给李梅火攻的发明人李梅将军颁了旭日大勋章。

可以这样说:二战之后无日本。

目前的日本已经是被阉割掉精气神的民族。

沙飞去世之后,他的家人积极求平反。

沙飞家人

1986年5月19日,北京军区军事法庭为沙飞错案平反,撤销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6月11日,北京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恢复沙飞党籍。

资料参考:

《探寻传奇摄影师沙飞传奇、悲剧性的人生》作者:陈辉


user avatar   jjdxbb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新答一下吧。

她叫王清珍,现在腰已经完全不行了,我扶着她爬过楼梯,每一级楼梯都很吃力。

当年在上甘岭,她是坑道里的一名卫生员。

伤员很多,非常非常多,同时药品奇缺,每天都有在她怀里死去的战友。

所以对那些还能活下去的,她们也是拼了命了。

有个排长面部被燃烧弹烧伤的,嘴巴舌头都肿的。当年没有插到胃里那种喂食器,于是她就把食物嚼碎,然后用舌头一点一点的喂进伤员的嘴里。

有个丁丁受伤,解不出小便。(不要笑,这样人会死的)没有导尿管,她用嘴把小便吸出来。

当年她才十七岁,花一般的年龄啊。

她是救了不少,可你们知道有多少救不了么?

他所配属的那个连队,上甘岭战役短短四十天时间,牺牲烈士八百多(你说一个连队最多两百,怎么会光烈士八百多呢?当时是打光了,再从各后勤单位补充上去,再打光再补充,最后这个连队八个人下来,中炮死一个,吃东西撑死一个,还剩六人)。

战争比你们想象的还要残酷。

幸运的是,我们的先辈经受住了这种残酷的考验,所以我们今天才有资格享受有尊严的生活。

这图是十五军军长秦基伟与其他一些高级军官和八连从上甘岭下来的仅存的六位官兵合影

ps,你近距离接触王清珍老人,有种骨子里的慈爱气质,悲天怜人。我想,只有在最残酷的战场上救过人生命的人,才会有这种气质。

向先辈致敬!

(最后这图是电视剧《三八线》的剧照。我特喜欢这张。)


user avatar   fa-tiao-cheng-zi-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做一期纪录片,讲对越自卫反击老兵的,其中拜访一个老兵,让他给我讲讲当时战场上的情况,记忆特别深刻的一段话。
“当时我们在林子里急行军,越南人看到了,就开炮了。越南人真会玩儿,触发式引信,炮弹一碰到树梢就炸开,我们躲都没法躲。我就记得当时大家都趴在地上,我身边炮弹接二连三的炸,把我震起来有落下震起来又落下,我当时感觉内脏都震碎了,嘴里全是土,脸上全是血,也跑不动了,心想自己马上就要死了。拿破仑说大炮是战争之神,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这他妈的就是战争之神啊!”
后来老兵给我看了上面这张照片。

战争有多残酷,看看这些年轻人,再看看照片背面最后一句话,你就全明白了。
以上。


图片侵删


user avatar   xiao-shi-di-zheng-d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抗日战争末期,一名美国记者拦住一名奔扑前线的军人。

正是这名军人稚气未脱的脸,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

美国记者问:你多大?

军人回答:16岁。

你想你的家人吗?

军人道,他们已经死了。

记者沉默了一会儿:你觉得中国能胜利吗?

军人斩钉截铁道:中国一定会胜利的。

记者问:当中国胜利之后,你准备干什么?娶妻生子?

军人笑了笑:那个时候我已经死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伙老日本兵(以前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来我们村子参观,当时村子里面的人听说外国人来了,一个个跑出来看热闹。本来带队的领导以为我们这里人民好客,因为前几年有一伙洋人来的时候我们都对他们挺客气的,还学了几句英文。后来那伙老兵一开口马上有人听到,大喊:鬼子来了!村子里的人都走出来,无论男女。一个个要把他们吃了似的,一些五十多岁的还拿着菜刀擀面杖。老日本兵还在用很差的中文试图解释,领导直接对我们发火“干什么你们!小心抓到派出所去!”后来村西头一个平常待人和善的老人拿着一把猎枪就出来了,对着那伙日本兵“要他们有多远滚多远”。那些老日本兵和领导吓坏了“你不要乱来……”话还没说完,那个老人对天开了一枪,两眼很生气的老日本兵,领导们看到乡里面这个样子还有拿着枪的老人,和老日本兵说了两声之后上观光车走了”

三姑婆说完之后停顿了一下:“那个老人也苦啊,以前我们村子里的地都是他们家的,鬼子来抢东西,把他媳妇和老娘强奸了,他老娘恨不过咬了日本兵一口,把日本兵惹毛了绑在厅堂的柱子上浇上汽油活生生烧死,媳妇也被杀了,他被绑在另一根柱子上被刺了一刀痛晕过去,后来鬼子走了以后村民们又把他救过来了。救过来以后他哭了好久,然后就去投山上的游击队去了”。

这位老人现在还活着,无儿无女,大家时常都会去接济,平常真的笑起来特别慈祥,话也多,前几年我的一个远房侄女留学日本,我爸回老家的时候聊天和他说起这件事,哪怕过去70多年了,他一听到日本,还是会眉头一皱:去什么国家不好,去什么鬼日本。

真庆幸我们活在和平年代




                    

相关话题

  有哪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照片? 
  历史上的中原包括陕西的关中地区吗? 
  越南的军力什么水平? 
  敢问:一部中华史,五千年的历程,到底在讲述着什么? 
  美国军徽上的鸟是白头海雕,那别的国家的鸟呢? 
  如何评价马来西亚打算出兵耶路撒冷? 
  如何评价杜月笙? 
  如何评价农村葬礼脱衣舞盛行状况? 
  优待俘虏真的有利于己方吗? 
  为什么洞庭、鄱阳之类的湖泊周围历史上没有出现什么大城市? 

前一个讨论
中国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下一个讨论
东京奥运会蹦床冠军朱雪莹的金牌可以抠掉一层皮,这是质量有问题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