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李嘉晖由于被曝学术造假疑似被哥大退学一事?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我因为和一个老师约见面,参加了Society for Neuroscience的Chinese Neuroscientists Social。会上罗敏敏老师给了一个talk,讲了一下他和饶毅老师牵头建设的北京脑中心的情况,中国未来10年神经科学的发展(虽然说是Neuroscience,但是个人感觉主要还是指Neurobiology)。简而言之,过去10年中国神经科学的规模翻了三番,现在是美国的1/10。随着中国脑计划即将(雾)启动,以及地方大量投钱(比如深圳先进院的动作),未来10年很有可能再翻三番,到达美国的1/3。

前天我在查一个人Profile的时候好奇上Neurotree想看下他的老板是谁,几次超链接后到了Eric Kandel组的页面。李嘉晖的名字已经不在这个页面上了。

Kandel组待过的中国人不多,主要有3个博后。其中Min Zhuo是多大faculty,Yinghe Hu(胡应和)在上海脑功能基因组研究所,而这个所的创建者Joe Tsien (钱卓,虽然这个名字像ABC但是他是大陆出去的)也是Kandel的博后。他在Kandel组做完后又去Susumu Tonegawa(利根川进)实验室做了一段博后,在记忆领域做出了很出色的工作,后来拿到了普林斯顿的faculty。利根川和Kandel,都是诺贝尔奖得主。

正如 @要淡定 以及一众在读PhD表达的,李嘉晖沉不住气,过早出来装逼被扒。不少人表示如果他在Kandel组做的不坏,去申一个top的PhD program用Kandel的推荐信套到一个好老板,然后博后再去一个好地方,两个阶段攒两篇CNS,青年千人回国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非常理解一众在读PhD,以及曾经的我会这么想: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学术界的出身是一个残酷的问题。再考虑到神经科学在未来的中国钱多机会多,李嘉晖这番操作更是错过亿(从北京和深圳市政府对脑科学的投入来看,确实是亿元级别的)。

然而我想说的是,你们包括我会这么想,是因为已经身处科研的Society里面,因此羡慕他的出身,可是他真的进入这个Society了吗?我觉得并没有。我不知道他是否有能力,但是显然他既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付出行动,否则他断然不会走这个人设。

我忘记是谁说的了,但是从我个人检索信息的经历来看,确实北美最近6年内入职的AP,即使是HYPS,在中文互联网上也往往是一点水花都没有。甚至在知乎上就有神经生物学领域自己没认证的,今年的青年千人,我也没见到有多少人去关注。这并不是说明低调是科研上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是说科研上要成功你往往忙的无法在公共社交网络上留下多少痕迹,更不用说经营人设。博士高年级和博后尤其如此。

我们在看到那些科研界里出身“名门”的成功人士的时候,总会放大了出身名门对他们成功的影响,忽略或者说无法得知他们的科研能力,科研品味,以及情商部分(在一个巨佬的组里survive下去这点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嘉晖可能情商在平均之上,但是科研能力和科研品味呢?他没删除的动态里今年5月他还刚刚开始接触分子克隆,Kandel现在主要做的方向里的单细胞组学和电生理我并不认为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毕竟我也曾是能看到他朋友圈的人。所以,在一开始我就和身边人说:我会关注他在Kandel组的第一篇文章,无论几作。抛开他之前那些学术垃圾不说,这才是对他能否进入这个society的证明。从一个Kandel组的本科一年级RA,到成为真正的学术界未来promising的人(就量化成发第一篇好文章吧),这之中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尤其生物这个实验学科捷径就更少一点。

所以,李归根到底是一个还没有进入学术界这个society的人,而大部分也是到PhD才算进入。我无法得知他是脑子不清楚没有利用好资源,还是本来就想走经营人设这条道路(从精力和时间分配来说,对于他一个高考+60分也上不了北大的脑子来说也是互斥的)。我记得当时第一次看到李嘉晖的答案是他讲自己和诺奖得主发邮件的那个回答。当时下面有条评论认为他是学二代,李嘉晖坚持自己并不是。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他家是卖水产的,不知道现在他是否会觉得,如果自己是学二代,是不是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少刷点微博朋友圈,去学从分子克隆到电生理的一套技能树。

我之所以发表这番感慨,以及认识到加粗这段话的这个道理,是因为我大四做毕设实验室的PI就是罗老师的学生,07年Science的一作(当时在大陆是个极大的新闻)。曾经的我也会用XX的学生的身份去看待他,因为当时没有条件去感受他思维敏锐程度,与人social的能力,以及在MIT做博后期间在行为房里吃的苦是怎么样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第一次记住一个学术界新秀的名字,都是在自己follow的实验室/领域新发的好文章上看到,甚至连中文怎么写都不清楚,而不是从知乎这种非严肃平台上。所以我仍在等李的第一篇文章,可能永远等不到了吧。

涉及个人和他人信息较多,选择匿名。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此事为真,那真是翻车翻得离谱,

毕竟发文的伊万卡还可以投资别的生意、四蛋还可以合作别的项目,他只是点了两个赞,就直接被开除了…

他至少还是挨扒不还手的,但是他的粉丝实在是太猖獗了,

远的土拨鼠就不说了,就这个回答下,你看这无比支持的样:


有人说这简历学术圈的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可是学术圈的有几个,吃瓜大众有多少,

吃瓜群众没空去打假,吃瓜群众需要神,需要别人家的孩子,

节目组会不知道造假么,当然知道,

但是毕竟说是哥大的也不错,简历也包的可以,就他了,吃瓜群众喜欢,是节目组唯一需要考虑的。

其实论包装水平,看前几天的清华特奖哪个也不比他差,可是那些反差太小,节目效果还是不行,所以就他了。

没了哥大flag,节目肯定不会找了;但是说不定有些人生经历类的,就那种曲折卖惨类的,可能还会找。

但是年轻有无限可能,学总是要再找个上的,总不能高中学历吧。到时候申个勃克利也是可以的。





>>>贱贱的圈|群|站<<<


user avatar   liu-da-yang-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浮躁和浮夸是科研界流行的瘟疫,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李嘉晖走科研界的“虹桥一姐”路线不成,被哥伦比亚大学开除,其“学术生命”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接近临终。

李嘉晖最大的错当然在于造假。包括申请哥大的资料里把自己在华东理工的就读经历一笔抹去,也隐瞒了其在华理的糟糕的成绩单(两门挂科),声称自己是处于gap year之中。李嘉晖的心理其实是“富贵险中求”。他不隐瞒自己尴尬无比的国内成绩,几乎不可能申请到哥大。但是造假就有了实锤。一旦被人发现并举报,除了韩春雨他家高校之外,被开除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开除。

奇怪的是,为什么李嘉晖一身全是假,还敢这么高调张扬,还敢得罪人?是“too young, too naive”,还是自我催眠,觉得自己真的就是科研才俊了?

其实我看李嘉晖要是真的懂“闷声发大财”也不至于如此。其包装出的形象之光彩,履历之漂亮,名校名门,就算划水将来也在中人之上。再考虑其已经基本掌握了论文灌水的技能,脸皮又够厚特别懂得学术界那套social,面对女人又精通PUA技巧,一个成功人士的形象恐怕要冉冉升起了。

但是,李嘉晖还是倒了,像很多老套的故事一样,栽在了他睡过的女人身上;毕竟要是没有其前女友任某叙述的“浴血奋斗"事件,这个事情也真的炒不到这么热。炒不到这么热的话,人家已经风风光光好几年都上央视了,也没人深扒。“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李嘉晖擅长投机取巧和博人眼球,当他打算继续“弯道超车”的时候,却最终翻了车。李嘉晖其实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让人面对“弯道超车”诱惑的时候深感戒惧。实话说吧,目前成功人士里面李嘉晖这种人还少吗?真的你要一踩油门,实现弯道超车了,“食得咸鱼抵得渴”“闷声发大财”,好好发育别浪。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官科仍然沉醉在以官科身份批判民科,一呼百应的快感中,而官科界的堕落却已逐渐显露。这个堕落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呢,据我考证,官科界的堕落,起源于世纪之交,版面费正式合法化。花钱发表论文,进而评职称,如同清朝花钱捐个官做一样。一开始,捐的都是小官,影响也局限在低层次。但堕落是没有止境的,最终会逐渐蔓延到教授,长江学者,院士,甚至诺贝尔奖得主。即使公开花钱买不到的版面,也可以通过私人关系和私下贿赂获得,得到学官位置,就有地位,就有经费,有旅游(会议)机会,有奴隶(研究生),有美女(研究生),而到一定级别以后,版面费可以由国家或有需求的医药等行业的企业支出,几乎无本万利,而论文泛滥以后,其内容很少能得到充分的审查,特别是实验学科,生物医药界多年前就已经有三分之一的论文从未被检验过,除非是重要结果,否则造假几乎没有被发现的成本,所以行贿造假者络绎不绝。心肌干细胞事件,应是一个警告:再这样下去,科学和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医药产业,将与宗教无异。如果这样的事件再发生几起,“现代”医学界恐怕也无法把自己放在批判中医的位置了。


搞了这么多科学,我国应该是不缺乏科学家了,然而仍然造不出芯片,究其原因,光刻机的镜头有28片透镜,透镜的精度达到纳米级,祖孙三代都在一个厂磨镜片的德国人,需要使用金刚石磨床,恒温工作,800多个小时才能磨出这种镜片。所谓高科技,其实都是笨功夫,中国人有此智力者如过江之鲫。然而,毕竟是发不了论文的!还是投机钻营的好?




  

相关话题

  如果中国(或者其他国家)不依赖西方从牛顿力学开始发展物理(或者其他学科)会怎样? 
  远距离比近距离看东西更大吗? 
  意识进入计算机永生,那么人的肉体呢? 
  如何看待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系博士生胡坤猝死事件? 
  怎样看待「病人在高浓度氧舱内吸烟被烧焦,家属向医院索赔」?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否该采用模式化方式? 
  重力是如何影响恒星的形成的? 
  有没有某个瞬间,你觉得做科研特扯淡……? 
  400 级地震和 13 亿分贝,哪个能量更大? 
  意识会是宇宙中一种无法解释的能量形式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一九四二》中蒋鼎文说的「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传闻刘强东告诉明尼苏达性侵案受害者「你可以成为邓文迪那样的女人」?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