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自成的大顺军闯军主力有与满清八旗一战的实力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hi-quan-s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朝太祖有雄文数卷,其中专门批评过“单纯军事主义”的思维。

大顺的失败,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不要指望一两个名将,一两只劲旅,一两次决战就能定鼎中原。

争夺一省一市一个地区,单纯军事因素可能更重要,但中国这么大,就使得逐鹿中原之战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更考验耐力韧性的马拉松。

项羽军事才能足够好,非常擅长打决战,麾下部队也足够强,为何最后乌江自刎了?因为他不懂得跑马拉松的道理。

要知道,军队实力、战略、战术、战斗力等问题,是如何使用资源,以及使用效果的问题。

而大顺的问题在于如何获取资源?

要做到有效获取资源,大顺必须是一个经历了有效的内部整合,高效统一的组织,而由于其发展历史,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到军事斗争中去。

资源如果不足,就谈不上战略战术等军事角度的下的使用方法问题。

所以本朝太祖才是大战略家,提出深入农村,发展根据地,控制动员占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所以,太祖为何高度重视根据地建设,为何要延安整风,明白其中深意了吧?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李自成有二十世纪的思维水平,可能他不得不依赖地主阶级合作来获得资源。但也要看历史给没给他机会。

历史上他的同行,都有这样的时间机遇期来提供政策容错窗口,来完成组织发育和根据地建设。

刘邦有关中汉中,朱元璋深耕江南,李唐自己就是控制山西的贵族。而起家于中原的曹操朱温,处四战之地,时间窗口期就不太稳定,过程也更加反复曲折,才有了自己的成熟组织和根据地。

满清之所以成功,相对于大顺来说,主要优势在于它已经割据很多年,有自己健全组织体系和稳定根据地。他们对于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管理,人力物力的整合,都有实践经验。而不是单纯在于军事优势。因为军事优势不过是组织优势的结果。

兵没了可以再招,粮没了可以再征,部队损失了可以再训练,战术不好武器不好都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在实战中逐步提高。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一套组织体系和自己的根据地,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资源。

而大顺政权发展历史过程中,长期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没有稳定健全的组织体系,内部没有完成高度统一的整合,更谈不上稳定地提供各种资源。

如果大顺能像朱元璋一样,有时间慢慢来,吞并一地区,就消化整合一地区的资源,逐步向外扩展。或者能像曹操一样,以曹氏夏侯氏作为组织骨干,内部组织度很高。也许会更好。

但大顺政权短期归附者太多,事态发展太快,既没有完成组织建设,又没有完成根据地建设。

那么表现在军事上,必然是虽然偶然会有胜利,但经不起长期斗争的考验。

单纯迷信军事斗争,可以速胜,但也会速败。不能把军事胜利转变为持久的政治统治,只有组织建设与根据地建设才是最终胜利的保障。

事实也是如此。李自成一战消灭孙传庭后,迅速在西安建国,很快又占了北京。随后在与满清的长期作战中总是陷于战略被动之中,最终失败。

如果大顺是一个有稳固根据地和完善组织的政权,哪怕出现领袖意外战死的偶然事件,也还是可以继续逐鹿中原。比如皇太极的死,就没有影响他们入关继续发展。

因而,从社会组织演变进化的角度看,大顺相比于满清,需要经历的事情还很多。历史没有给李自成太多时间机遇去做事。

因而,仅仅比较大顺军与满清八旗的战斗力,是一种没有抓住重点的单纯军事思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满清相对于大顺,大西以及其他反对势力,最大的优势在于,历史给了他机会,提前数十年发展,演变成为更完善的组织体,而军事优势不过是一个结果而已。

所以,大顺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不幸。

——补充——

按照真实的历史线,在山海关面对吴三桂和八旗联手的大顺,可能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除非从北京退出后,能守住山西。

或者当初在西安建国后,不要急于进军北京,而是先占据山西和中原,然后就有可能把满清阻击在华北地区。

我提出的具体方案是:


user avatar   mo-wu-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祝大家新春快乐,新年第一答。

这个问题属于明末历史话题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 @小卒 的高票答案我认为已经十分优秀了,这里我也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以及引申开来的一些问题。

个人认为甲申年大顺是有资格且唯一有资格与满清一战的,明朝中央军事力量已经在内外的历次战争中被消耗殆尽,剩余的南方势力不过是土鸡瓦狗,大西依然不成气候,要到张献忠死后孙可望主政后一系列反思重组后才能发挥出战斗力,郑家则由于郑芝龙胸无大志无意争雄天下。

空口无凭,还是借具体战例说说这个问题。首先山海关之战,虽然我之前拿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对比,略微有黑的意思,但老实说,顺军在先和关宁军血战一天几乎破城的情况下,第二天面对吴、清联军夹击依然给八旗造成13员将校的杀伤,一名副都统阵亡,这个战绩已经不差了(松锦清方那么大的伤亡其实是断断续续打了很久的原因),甚至是入关前几年各方势力对清军打出的最好战绩,吴军本部(不是动员起来的丁壮)至少伤亡1万以上,战后清军虽然虏获几千匹骡马,但是从顺军大将无人阵亡且从一片石全身而退来看,顺军和八旗相比在战斗力上略处下风但没有质上的差距,顺军最后败亡的结果其实和山海关之战关系并不大。

之后怀庆之战,顺军将八旗汉军金玉和部1700人打的全军覆没,清廷大为惊恐,急调原本打算进攻南明的多铎部西进,证明顺军战斗力至少是明显强于八旗汉军的,但问题是八旗汉军大举围攻山西时,顺军主力在陕西修整没有大规模支援山西战场,山西失守后,陕西其实已经无险可守,这导致之后的战略态势异常恶劣。之后顺军在潼关的表现确实就非常差劲了,由于面临被清军两路夹击的劣势,顺军不得不主动出击,结果就是顺军不得不冒着大雪进攻本来就适应冬天严寒的八旗军队,结果是己方损失很大,而清军损失很小,也证明顺军在不适合自己作战环境的条件下强行出击的效果很差。

不过即使如此,清军在有大炮支援的情况下依然未能攻下潼关,直到顺军主力退走并且守将诈降的情况下才拿下潼关。而延安方向李过指挥的防卫战也证明顺军如果处于准备充足的防御状态,是有一拼之力的,此战李过面对阿济格主力防守顽强,八旗将领战死5人,更重要的是一直将阿济格拖到年底,其实已经是超额完成了既定任务,只是李自成选择放弃后继续坚守已无意义才突围撤走,之后竟然转战千里重新与主力会师。

总得来说,顺军在八旗巅峰阶段正面对抗的结果在战术上并不差,问题出在战略上:1、两次决战山海关和潼关,顺军在战略对比上都处于劣势;2、因为1,顺军作为略弱的一方,反而无法选择防御这一有利于较弱一方的作战形态,反而要主动出击挑战清方。说实话这不是军事问题,而是大顺领导层战略决策的问题。

满清八旗军队在入关时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中高层指挥官普遍参加过大凌河、松锦乃至历次入关在内的战争,比起1640年出商洛山重建的顺军嫡系主力相比,在战斗经验和军事传统上恐怕还是要更优秀一些,但它的弱点在于洪太时代遗留下来的军队是不可重建和复制的,积攒的家底损耗一个是一个,是无法和体量相当的势力打持久战的,而一旦放手利用汉军,很快就会引发满清上层建筑的失衡。因此即使顺军战斗力略弱,如果能在甲申年附近正确决策,并非没有一战之力,事实上顺军如果能坚持地越久(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贸然发起决战结果速败),胜利的天平就会越倾向大顺


这也是我想说的另一点:有一战之力,不代表顺军在甲申年要的选择就正确,更不代表顺军在已有的条件下不能做的更好,我这里以1649年山西起义的过程作对比,阐述一下我对顺军甲申年行动的一些看法:

姜镶于1648年十二月初三日举旗反叛后,清廷最开始令英亲王阿济格前往镇压,认为很快事态就能平息下去,阿济格部所领兵力也确实极为强劲,包括多罗端重郡王博洛,多罗承泽郡王硕塞,固山贝子拜尹图,镇国公傅勒赫、岳乐,护军统领鳌拜等。博洛在平闽时自领一军,此时却只能给阿济格当副将。但建州贵族明显低估了山西人民反抗的决心和力量,起义风潮很快席卷全晋,朔州、宁武、代州、五台、忻州、泽州、平顺、韩城全部在短时间内减辫易帜,清军只能控制省会太原及附属的少数几个据点。

面对危局,清廷不得不先后派出梅勒章京俄罗塞臣前往大同支援阿济格,令多罗敬谨郡王尼堪同固山额真镇国公喀尔楚浑、辅国公穆尔祜前往太原稳定晋中局势,起用吴三桂、李国豪镇压陕北义军王永强部。由于京城兵力空虚,多尔衮下令谭泰和何洛会平定南昌后,即率领南下八旗回京,江西全部移交给绿营汉军。到了三月,入关后从未亲征过的多尔衮本人都坐不住了,亲自领兵前往山西,攻取浑源并血腥屠城后来到大同城下力图诱骗姜镶投降,结果姜镶不为所动。为了打破僵局,多尔衮不惜重赏,将此时坐镇山西的几员副将,郡王硕塞、博洛、尼堪全部提拔为亲王鼓舞士气。至此,除了多铎因为重病缠身没有出动、济尔哈朗在湖南牵制南明主力不便脱身外,1649年清廷在山西的军容和1644年底进攻大顺的阵容已经相差无几。

中途由于多铎病逝引发的一系列权利更迭,多尔衮不得不短暂返回北京处理政务,同时解除阿济格在山西的总指挥职务,但山西的清军总数进一步加码,固山贝子满达海(随后加封为亲王)、镇国公吞济喀、辅国公巴布泰率领援军进一步缩紧大同的包围圈。不到两个月后,多尔衮再次亲征山西,绝对的兵力优势下山西明军终于支撑不住了,朔州、宁武渐次失守。由于局势好转,同时考虑到两次离开京城带来的政治影响,多尔衮最终没有再次前往大同,而是在途中就分兵护军统领索洪、署护军统领希尔根增援山西,他本人在阿鲁席巴尔台和蒙古贵族狩猎后返回北京。回京后多尔衮依然不放心大同局势,再次命令阿济格带领固山贝子巩阿岱、内大臣鄂齐尔前往大同前线。

由于围城日久,外无援军(事实上山西各地的义军对大同组织过多次增援,但由于清军在大同前线的兵力过于雄厚无法突破),大同城内终于发生内变,总兵杨振威叛变,姜镶被刺,随后穷凶极恶的满洲贵族对大同百姓除杨振威所属亲信及家属600人外,其余投降的官吏兵民全部“尽行诛之”。大同失守后,清军进一步对攻克的运城、汾州等地屠戮一空,虽然山西、陕西剩余的义军依然在奋起抵抗,但是头面人物和各地士绅都已被清军的残暴吓破了胆,纷纷将义军领袖绑了投降,即使如此,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依然坚持到1649年底才告结束。


如果有上帝视角,那么1648-1649年山西、陕西的复明军事行动与大顺甲申年的行动有参考比较的价值。姜镶起兵后很快就被进入山西的清军主力孤立在大同一隅,起义实际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核心,同时陕西王永年也被吴三桂击败,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提供后继支援。即使如此在清军四次增兵,几乎全部嫡系主力都投注在山西一省的情况下,起义依然给了山西清军重大杀伤,清军八旗将校在山西战场阵亡29人,为清军入关后、大西1651年大规模反攻前单次战役的最高伤亡。

伤亡尚在其次,旷日持久又进展缓慢的围城血战对清军的士气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以下是山西之战后清廷内部对失罪人员的处理结果:

牛录章京朱亘生被敌夺门,章京席巴礼、朱查哈、博洛兑、德尔德、当敌兵填壕、坏城堞而出,不即迎击,又擅离汛地,俱拨斩;甲喇章京阿喇密、署护军统领,遇敌出不进击,拟革职,籍其家;牛录章京叟塞不迎敌进击,拟革职,鞭一百;章京阿布达礼、罗习藉口救援,潜避僻处,拟革章京,各鞭一百;章京博尔和兑、牛录章京勒弼,不前进救,援诈言往救,拟革博尔和兑职,解勒弼牛录章京任,各折赎;署护军统领格尔特本旗汛地被陷、不先驱救援,及后往救又诈言褚库未曾先往,反谓身败敌兵,拟鞭一百,折赎。

可见大量参领、佐领一级的中级军官已经出现了畏战不前、望风而逃、转进如风、嘴炮救援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整肃军纪,满清高层不得不处理了几个极为恶劣的对象来维持武德不坠。此外,大同孤城被围困将近一年依然没有被当时装备大量火炮的清军攻下,最后还是内部生变才被攻克,证明虽然火炮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明末清初的战场形态,但更多的只是对守军心理上的巨大冲击,并未达到如某些人所说火炮到位就能快速破城的效果上,事实上之前之后的不少战例都证明面对意志坚定的守军,火炮并不能在攻城战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1649年山西起义的过程说明了以下几个事实:1、如果广大民众能够被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即使军事素养有限,也能在守城战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一点在之前的江阴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2、山西地区在中国北方地缘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尤其以大同为核心的晋北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经略得当足以抵抗敌军很久;3、即使入关前几年军心、士气、纪律全在顶点的八旗军队,他们也会动摇、会恐惧、会逃跑。


而反观历史上甲申年大顺撤退到山西后的行动,由于之前没有大规模整顿山西降军,带来了一系列恶果。姜镶凭借200人突袭张天琳固然有偶然因素,但他仅凭200人就控制了大同的局势足以证明原明军队的组织体系和从属关系并未被打乱,随后唐通叛乱又导致陕北防线又出现了危机。不仅如此,顺军一味着眼于退回陕西修整,在太原并未留下亲信和嫡系军队坐镇全局,陈永福手上可能只有1万人,实在是独木难支。根据清军将领叶臣的奏报,清军围攻太原用火炮破城后,周边五州就纷纷投降(固山额真叶臣等自军中奏报臣等出固关进平三晋所至迎降有伪伯陈有福窃据太原我军以红衣炮攻击之克其城安抚居民五州二十县皆降下部知之)。结果就是由于既没有一支精锐军队坐镇,缺乏统治根基不能充分组织和发动民众,根据地陕西也未派出足够援军的山西被清军轻易攻取,使得之后的战略形式极端不利于顺军,我认为这也是明明总体实力处于弱势的顺军却被迫在潼关主动发起进攻力图改变局势的根本原因。

因此如果大顺甲申年攻取山西后,不是立刻向京城前进,而是留下来整顿明军降军,同时委派忠于大顺的官吏设置起稳定的统治机构,将山西经营成一个稳定的前线基地,凭借山西对华北平原的天然优势据险而守(满清不可能放任大顺在山西建立起对华北的地缘优势),通过守城逐步消耗清军的士气和兵力,同时派遣大将从汉中下四川将川、襄、陕统治区联成一片,建立传统中国西部对东部的地缘优势,等清军师老兵疲后,主力再伺机发起反攻,胜算无疑比在山海关孤注一掷要强得多。就历史发展来看,满洲本身核心人口的稀少和浓厚的异族色彩,决定了洪太遗留下来的那支百战强军必然是昙花一现,因此顺军与清廷的较量利在持久不在速战!不仅如此,就多尔衮的个人性格以及八旗贵族的整体利益需求来看,清廷发布剃发令是迟早的事,时间拖得越久,在政治和民心上对顺军就越有利。反之,倘若贸然与清军决战,正如历史的发展一样,一旦失败在政治和军心上的影响对当时的大顺来说我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归根结底,大顺的错误还是在于对自己集团的发展情况判断失误,甲申年虽然距大顺襄阳建政已有两年,但是依然处于转型阶段,战略重心还是应该放在稳固自身的统治机构以及扩大己方地盘在地缘上的优势为主。历史上大顺在攻取山西后没有审时夺势而是急于夺取天下其实和当年要“组建百万红军攻打大城市”一样,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左倾冒进”。一个常被人忽视的点在于,直到甲申前一年,李自成火并罗汝才后,才建立起了在明末义军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因此甲申年面对手下各群体的利益诉求,很难说永昌天子有绝对的控制力,这背后可能就是甲申年大顺战略盲动的深层原因。而强力收编罗汝才过程中出现的罗部叛逃行为,可能也导致了李自成之后面对投降明军过于“宽仁”。


不过话又说回来,笔者作为已经知晓了历史发展的后人,提出的批评未免有过苛之嫌。需要注意的是,明末和汉末、唐末的局势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在万历以后明朝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但和汉唐晚期种种事件导致中央权威旁落地方势力逐步离心最后国家走向解体的过程不同,明末局势的崩溃反而更接近秦、隋那种国家机器透支后的突然崩溃,即所谓“土崩”和“瓦解”的区别。靠着“十面六隅”这种极度透支民心和政府信用的行为,明中央政府居然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有一支相对来讲十分强悍的治安军,请注意,是中央政府拥有一支强悍的治安军,这和汉唐乃至元清末期主要依靠团练或者地方贵族武装镇压起义有显著不同。明末义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在地方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这和中央虚弱、军阀纷争下能悠哉种田的朱元璋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而再出商洛山后义军的发展又过于顺风顺水,连续消灭明军重兵集团,此时产生“天命在我,速取天下”的判断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毕竟从时间上讲大规模起义已经持续了差不多二十年,此时如果告诉大顺领导层你们才刚刚踏出万里长征第二步,恐怕没几个人愿意接受这个结论。即使采用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的意见,也未必能保证局势一定按预见的发展,比如满清也可能采取置山西顺军于不顾,倾全力打垮明南都残余政府,再利用江南财力和大顺决战的策略(但我觉得即使如此局势也比历史上强得多)。


PS1: 这里再强调一下,十面六隅破产和松锦之战没有因果关系,松锦之战尚未开始,就已经是李自成破洛阳、张献忠破襄阳的局面了,倒不如说是因为十面六隅破产,反而驱使崇祯下令洪承畴和清军决战找回场子。即使不打松锦之战,十面六隅那个加税的搞法也是吃枣药丸的

PS2:虽然我现在对袁的看法已经有部分改观,但我认为因为广渠门有很多老一代后金贝勒参战所以就吹上天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否则按这个逻辑,姜镶面对满清多尔衮、阿济格在内6大亲王率领的清军主力围攻还能支撑将近一年,什么李定国、郑成功弱爆了,他才是真正的明末战神,233


user avatar   nian-que-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如果仅仅是大顺军主力与清军主力之间的战斗,鹿死谁手还不能盖棺定论。


可是,明帝国自己才是整个东亚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清军能够征服整个中国,靠的也是大批明军降军,大顺农民起义军就是在明帝国和清帝国两个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的。

明帝国亡的太快了,农民起义军还没有成长为能够击败内外一切敌人的存在,就被明朝降军和饥民挟裹进了北京城。

没有在陕西稳定后方,建立完整的政权,对于前明官员又不杀又不抚,只是夹棍夹出钱粮。

不杀的人头滚滚,不抚的秋毫无犯,如何让这些卖了崇祯,来换荣华富贵的“正人君子”有敬畏之心?

一不畏威,二不敬德,我大明的“正人君子”再次卖了大顺朝,借女直鞑虏之兵,为大明“报君父之仇”,把自己的娇妻美妾,金银财宝,雕花阁楼抢回来,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上天唯一没有给他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一个合适的对手,他的敌人要么强大到一口能把他吞下,把他辛苦经营的势力彻底消灭,只剩下十八骑逃亡,要么不堪一击,争先恐后的向他投降,让他的部队中充满了这些意志不坚定的份子,让他没能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体系,就终结了明帝国,取得了整个中原的控制权。

所有人都想当下一个朱元璋,在他们眼中,李自成就是刘福通,是韩林儿,这些朱姓藩王,明朝军阀都不想当陈友谅,投降满清又算的了,什么等清军和农民军都死光了,天下下就是自己的,朱元璋都给元庭送过降表,只要自己最后赢了,一切都是正确的。

如果吴三桂没有倒戈,投降清军,即使是清军胜利也会伤筋动骨,那么是非常有可能彻底终结清军入关的决心的。

——不才,写了一篇李自成胜利的架空


《顺史稿·顺太祖李自成本纪》

明季

朱明无道,皇图板荡,民不聊生,海內生怨。

熹宗亲恶远善,万民犹如草木,炀帝横行无忌,肉食无非宗亲。

百官荒淫奢靡,民哀不绝于耳,军阀荼毒百姓,杀良以为军功。

崇祯初年,三饷继立,民变迭起,无饷则军畔,加税而民反,反势斯成,时,高迎祥号闯王而起事,太祖附之,与群雄各据一方,互为呼应,伐无道,诛暴明。

及后,高迎祥薨,太祖趁时应运,尽揽其部,救万民于水火,豪杰景从,天下归心。

太祖克潼关,入长安,承天命,元永昌,国号大顺。

太祖入京师,炀帝于景山自缢,太祖将其葬于田贵妃墓中。

时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愚忠前明,于山海关使抗太祖,东虏狡诈,心窥神器,暗与三桂合,许三桂封王,开关而寇中原。

太祖晓之以情,汉家天下怎可尽于满洲也,三桂遂奔太祖。

太祖以其忠义,拜为辽东节度使,果毅将军,委以军事,从太祖破东虏,虏酋去帝号,降为满洲国主,入朝鲜再收其,功拜制将军。

朱明余孽残存江南,据长江而守天险,求偏安而存明祀,然诸镇不和,党争相斗,以致无力,左良玉挥军东畔,天险虚设,前明诸将遂奔太祖。

左梦庚等新降,太祖疑之,并以三桂击之,大破明军,并斩黄得功,南都群臣为太祖所慑,再不复于天兵抗衡,开南都而降顺。

天下大势已定,残明诸将不合,虽有伪帝跳梁,前明终以野亡。

永昌五年,太祖领兵入川,献忠震怖,使其子可望拒之,太祖进兵讨之,献忠降,拜制将军,安西伯。

永昌七年,俘明桂王,云南平定。

携万民而兴天兵,破传庭而入幽燕,诛炀帝而幸京师,入齐鲁而定中原。

收三桂而破东虏,剑九边而入辽东,讨满洲而脱鲜缰,临南都而渡江南。

天运循环,华夏一统。

帝起自微末,爱民如子,宦官为之大减,使宦者不及千人。

永昌六年,制大顺律,有前明鉴,力崇武位,文官俱受一品权将军节。

立六政府、六谏议,开科取仕,以安士绅,又置理藩院,掌诸夷之政,复行改土归流。

永昌八年,太子入西域,故土新归,立新疆。

永昌九年,高皇后薨,平章事宋献策案。

永昌十年,朝鲜、满洲、蒙古、乌斯藏、琉球、安南、南掌、暹罗、缅甸、廓尔喀、哲孟雄、不丹、哈萨克、布鲁特、浩罕、布哈拉、爱乌罕、巴达克山、乾竺特、拉达克等,皆内附。

永昌十二年,诏天下通祀孔子。

永昌十四年,许泰西传教士,阐明真教,自由市可,并许于广州立定商馆。

永昌十七年,罗刹寇满洲,满洲国主乞王师。

永昌十八年,王师北拒罗刹,太祖舟师使西洋诸国。

永昌二十五年七月,太子征东宁海寇,次年九月,郑克臧降顺。

永昌二十六年三月,帝体不豫,令太子回京,旋崩,年六十有五,谥太祖高皇帝。


user avatar   nan-ming-fu-p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顺最大的失误,不在于在一片石的战败,而在于赢的太顺利了。李自成击败孙传庭,攻克西安,收编三边明军,从流寇成功转变成割据一方的军阀。只相当于李自成刚走到当年朱元璋占领南京的一步。此时,明朝内地精锐尽溃败,朝廷确实没有什么可用之兵了,所以李自成才能一路势如破竹的拿下北京。但是,闯军确实还没有做好统一天下的准备。

1、李自成虽然是农民军的领袖,但还无法做到对大顺军各部的令行禁止。对骄兵悍将不得不有所纵容和妥协。比如刘宗敏霸占陈圆圆,影响了对吴三桂的招降计划,李自成居然还默认了,确实权将军刘宗敏的地位很高,但还是李自成自身的原因。如果是徐达,他敢这样吗?蓝玉抢了个北元贵妃作为战利品还被老朱恨恨骂了一顿。顺军在进京后起初还能约束军纪,后来烧杀抢掠李自成也没有砍一批人头来杀鸡骇猴。其实当年朱元璋刚进南京时,部下也经常与民争利,但很快就令行禁止,砍了一批人头。做不到令行禁止就在一片石战场上闯军一不顺就溃败,根本没法控制。

2、李自成对地主士大夫的政策还比较极端。地主士大夫还有明朝的文官武将和没有活路的农民不同,他们人丁兴旺、家财万贯,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夺他们钱财就是杀他们父母,对这些人讲礼义廉耻忠孝仁义就是对牛弹琴。所以只要李自成能转变打家劫舍的套路,能够和地主士大夫们约法三章,地主们支持闯军打天下,闯军不侵犯他们的利益但也约束他们对农民的剥削。李自成已经控制了陕西河南完全可以在这里做实验,转变打家劫舍游击作战的战术。不能团结地主士大夫,他们就会毫无廉耻的投靠满清。而清军兵少,如果不能让地主旧官僚为自己所用,即便战斗力再强,闯军战斗力再弱,闯军也能耗死满清。

3、李自成和他的部下都需要时间成长。毛主席从西柏坡进京时,就告诫全党,我们绝不做李自成!其实给李自成足够的时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帝王,而不是只学当好一个将军或军阀,李自成未必不如朱元璋。刚说了,李自成只是刚刚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而已,只是走到了朱元璋占领南京那一阶段。李自成顶多是个军阀的治理水平,战术上还保留了流寇的战术,经济上还是打土豪分田地,而不会创造GDP。对起义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需要提高,对基层政权的管理还需要加强,对闯军还需要强化训练和提高装备水平。还需要时间来转变对地主旧官僚的态度。对于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大顺军骨干而言也是如此,他们的军事能力还是治理水平还是谋略都需要时间来锻炼。为什么萧何不抢金银珠宝而是抢秦朝的档案资料,因为他深知自己的业务水平还不够,当时的萧何顶多就能管一个郡,通过历练才知道怎么管一个国。无论是刘邦的沛县死党还是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将,他们都是因为得到了锻炼才能从泥腿子成为王侯。

4、李自成的地缘环境并不乐观。即便是拿下京城,杀出一条血路,大顺依然要面对满清蒙古、南明、大西的南北夹击。南北两线都要应付。而北方常年自然灾害频繁,战乱不息,百姓十不存一。难保百姓因为活不下去再次造反,重新步崇祯帝的后尘。而如果不急于进攻北京,或者是和明朝议和休战,无论是大顺还是大明都有喘息机会,大顺可以消化胜利成果,大明可以全力阻止清军入关,崇祯不死,吴三桂没有理由谋反。而孙传庭兵败后,崇祯也无力再围剿农民军,虽然东林党人会阻止议和,但只要约束部下不和明军交战,明军也无力进攻闯军,事实上也是休战状态。

我认为最好是趁张献忠立足四川未稳又大肆屠杀的机会,讨伐张献忠,收四川民心。得到四川后闯军就有了稳定的后勤基地,得四川就可以威胁湖广和江南,另外建议大顺趁云南沙定洲叛乱事件进入云南,一举控制云南,这样整个西北西南都是大顺的地盘,这和当年秦灭六国、北周隋朝统一天下的经验吻合。

最后就是大明、大顺和大清之间人力财力的大比拼了。大明虽然有江南理论上最有优势,但考虑到江南士大夫的强势和糟糕的中央财政体系,大明很快会被pass掉。大顺朝成事后不少文人士大夫会主动投诚李自成,李自成的文官体系会很快壮大,这样一能更好的治理地方完善政权机构,二是能对武将功勋形成一定的制衡,更有利于李自成对权力的掌控。

在中央财政的较量上,只要大顺有几个省的地盘,大顺的收税能力完爆大明和大清。因为大清土地贫瘠主要靠抢不太会收税,大明则是会收税但收不上来。因为农民把土地都投献给了官员和读书人,因为他们不收税,农民只需要给官员相对较低的私税,相当于财政税收都打了折进了官员的腰包,就这样很多地方各级官员还中饱私囊的不少,而崇祯帝还管不了了。而大顺军是泥腿子出身,他们才不管士大夫的体面,不交税真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地主富商们敢欠税吗?而且大顺初期还没有这么复杂繁冗的官僚体系,中途贪污腐败的银子就少的多。所以,即便李自成可以把税征高点,因为大顺没有那么多蛀虫来侵吞民脂民膏,反而最后算下来老百姓比明朝时期还掏的更少。李自成能解决财政问题,即便军队战斗力不如八旗兵,在财力的比拼中满清也会和大顺差距越来越大,最后直到大顺军战斗力赶上八旗兵,到时不仅能硬钢八旗兵,还能顺便消灭注定灭亡的明朝。


user avatar   xiao-zu-50-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德合作期间,中国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所改编和组建国民革命军,故对其统称为德械师。达到德式标准的、最精锐的几支军队是:国民革命军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中央教导总队,以及税警总团。这些部队在1937-1938年的大型会战中,以伤亡过半,甚至全军覆没的代价,力挫日寇锋芒,给予日寇重大杀伤,他们在抗战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


德械师的三大经典战役(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富金山战役)),每次都打得极其惨烈,并且给对手造成了重大伤亡。

1. 淞沪会战·杨树浦血战:88师和87师 vs 日本海军陆战队

1937年8月14日,中国军队第9集团军(下辖88师、87师、36师,其中36师在8月17日赶到上海)率先向盘踞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日军在上海兵力虽然只有1万多人,但他们阵地后方几公里处就停有日军强大的第3舰队,外面还有4艘日军航空母舰和台湾等地固定机场的日本数百架飞机的支援)发起进攻,3个德械师付出重大伤亡,因缺少攻坚所必须的重炮(sFH 18榴弹炮无法有效打击上海日军的坚固工事;敢死队背炸药包的方式也很难穿越日军火力网),在8月23日日本陆军大举增援前,未能攻破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但期间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比方说攻占爱国女校/粤东中学,以及攻占汇山码头的战斗。

日军在上海兵力大约1万人左右,包括上海特别陆战队总兵力为6个大队约4000人,3600人的“在乡军人”(复员军人),还有3500人的日本青壮年男性侨民。另外8月18日1400多增援日军抵达,8月19日2000增援日军抵达。日军在上海具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制海权主要是长谷川清中将的日军第三舰队,装备包括出云号,天龙号等4艘巡洋舰在内的大量舰只,对岸支援的大口径火炮就有数百门之多。光是出云号就有4门203毫米重炮,14门152毫米重炮,12门76毫米火炮,超过国军整整1个炮兵旅。除了第三舰队以外,日军必然会派遣如加贺,龙骧,凤翔号航母在内的大量航空母舰赶赴上海战场,加上日本在台湾,东北,韩国的机场,同一时间可以用在上海的作战飞机至少有300架(8月14日袭击笕桥机场的日本飞机就是从台湾机场起飞的)。
1937年,上海,德械师军官研究战场态势
1937年,上海市区,德械师在巷战中
1937年,上海市区,德械师在巷战中

1937年8月14日,爱国女校/粤东中学,88师黄梅兴旅长阵亡(淞沪会战中殉国的第一个将军)

黄梅兴是128战役中的悍将,他当时是一个264旅528团团长,曾经亲自带领部队冲锋,由此得到一个“黄老虎”的称号。战斗一开始他立即赶赴一线指挥,由于城市战的特点,各种建筑物遮挡很多,后方很难观察到一线的情况,指挥官想要有效指挥,最大程度减少部队伤亡,就必须将指挥部尽量靠近前线。由于城市战的特点,双方往往只相距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因此在一线指挥是非常危险的。但黄梅兴为了有效指挥,居然将指挥部推到刚刚占领的爱国女校。在这样高效的指挥下,264旅的战果很大,连续攻占数个日军固守的阵地。不料激战中日军几发大口径迫击炮弹轰过来,正中264旅旅部,黄梅兴旅长腹部被炸开,当场殉国。一同在指挥部的参谋主任邓洗中校以及通信排共30多人也全部殉国。
在8月14日的激战中,88师伤亡不轻,仅仅264旅伤亡1000多人,527团的10个连长中就有7个连长殉国。日军这边也有重大伤亡,外围阵地基本都被占领,核心阵地也开始动摇。中国军队的奋勇进攻让日军海军陆战队正规军也心惊胆寒,驻守丰田纱厂的一个中队,以及浦东地区的500多日军仓皇放弃现有阵地,全部退回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正规军如此,非正规军日侨义勇队等都吓破了胆,纷纷要求赶快派遣援军来。双方由于伤亡不轻,都无力继续作战,15日白天和晚间进行大规模调整。张治中意识到虹口由于防御阵地坚固,暂时无法打下,转兵猛攻杨树浦一线。
16日开始,87师88师全线出击,猛攻杨树浦一带的日军。两军激战整整10个小时,期间无比激烈。冲锋上去的战士被日军轻重机枪拦阻在街道上,无法前进,就冲入街边房屋,在房屋和房屋之间炸出缺口,从一栋房屋走到另一栋房屋,或者在房屋之间窗口架桥来前进。步兵和工兵以及少量平射炮部队配合前进,这样连续摧毁了17个日军据点。但再次遭遇了日军海军俱乐部这样的坚固要塞型据点。它四面都是空地,周围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护,日军炮火又特别猛烈,冲上去的很多战士阵亡了,剩下没死的不愿意后撤,就用战友的遗体垒起来,推着一寸寸前进(请注意,这不是什么影视剧里的场景,而是真真实实的历史)。这一天,中国军队以相当惨重伤亡攻占大片日军阵地,87师一部甚至攻击到日军海军俱乐部。日军此处指挥官眼见守不住,赶忙向特别陆战队司令大川内穿要求增援。大川将其剩下的全部机动部队,包括坦克部队,陆战队第8大队,甚至第1水雷战队陆战队。中国军队缺少强有力的反坦克武器,装备的德制平射炮在日军重炮轰击下行动困难,只好暂时停止进攻。
但这一天进攻让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感到再也无力支持。他在16日两军激战的当天中午,就赶忙向日军军部要求增援。日本军部接到这份电报以后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们刚刚已经发过电报,让长谷川清防御6天即可,援军就会到达。以日军军部的观点,总不可能连6天也守不了吧,毕竟长谷川清还有1万多士兵和海军,空军掩护。按照计划,增援的2个师团在23日就可以赶到上海,所以日本军部并没有做回复。但长谷川清头脑还是清醒的,见8月16日中午发去求援的电报没有反应,他在晚上19点又发了一份急电说中国军队在上海攻击猛烈,怕是守不到6天就会全军覆没。由此,日本军方大惊失色,但手头部队一下子无法赶到上海。于是他们只好割肉补疮,日本军部在8月16日当晚下令,在旅顺口待命,原准备强行登陆青岛的横须贺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吴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共两个大队约1400人,以及佐世保海军陆战队两个大队约1000人全部暂停作战计划,船只改道增援上海。其中第一支部队在18日赶赴上海。除此以外,他们命令在国内备战的甲种第3师团和第11师团立即乘船赶往上海增援,由此日军开始将重兵投入淞沪战场。

1937年8月19日,中国装甲部队配合36师强攻汇山码头(坦克1连全体死在了冲锋的路上)

德国顾问建议采用所谓的“铁拳战术”。现在日军阵地是一字长蛇阵,那么铁拳就要砸在蛇的七寸上。这个七寸就是汇山码头,要主攻汇山码头,将日军阵地从中切断,然后分别吃掉,当时主攻部队则为刚刚赶到上海的宋希濂36师和陈诚18军的夏楚中的98师,以及伤亡较少的87师。从南京赶来的装甲团坦克2个连以及平射炮2个连也加入了战斗。这些坦克都是从英国购买来的维克斯轻型坦克,这种坦克装甲厚度只有几毫米,勉强可以抵抗步枪子弹,防御力很弱,不能用作城市战。但此时中国军队仅有这点家当,不用就没得用。张治中战前曾经和坦克1连连长郑绍俞少校商讨过如何作战。当时郑绍俞少校说:我的坦克太差,日军的火力过猛,我们很难攻进去。张治中着急的说:那不行,你的坦克攻不进去,我的步兵怎么进去。如果攻不进去别来见我!结果36师以一支500人的敢死队冲锋在前,在营长刘宏深的指挥下,集中全师的火炮和坦克部队为其开辟道路。该部敢死队经过血战,一举冲入汇山码头,坦克1连冲锋在前,虽然击毁了不少日军火力点,却连接被日军火炮密集轰击(包括日军203毫米口径舰炮),1连6辆坦克全部被击毁,连长郑绍俞少校以下所有官兵都壮烈殉国,2连6辆坦克被击毁5辆,包括连长郭恒建少校在内的大部分官兵殉国。
中国军队36师500人敢死队拼死冲入汇山码头,2000人后续部队紧跟其后。日军数百守军力不能敌,在36师冲击下溃散。当时两面是江,一面是36师进攻部队,没处可逃,只好仓皇逃过外白渡桥,进入了英租界,被英军全部缴械,关押在外滩公园。这件事后来还被英军拍成照片,刊登在报纸上,让日军大大丢了脸。但残余日军固守汇山码头一座水泥建筑,架起几门速射机关炮顽强抵抗,而建筑物外面有一道坚固的铁门阻拦。当时上海租界的铁门,一个就有好几吨重,子弹都打不穿,手榴弹也炸不动。眼见没办法,500人的敢死队在团长胡家骥带领下,居然冒着日军猛烈炮火攀爬铁门。要知道,在敌军猛烈射击的情况下爬上一个2米多高的铁门,是多么显著的一个目标。此举跟自杀没有区别,完全把自己当做靶子。但即使这样,也没能攻下这座建筑。团长胡家骥身中5弹,侥幸未死。汇山码头旁边就是黄浦江,日军舰队用舰炮猛烈攻击,炮弹像撒豆子一样落下,打的周围成为一片火海,36师的官兵根本无法站住脚。36师以很大代价苦等98师的增援。但98师由于遭遇日军阻击,只能一间房子一间房子争夺,此时还远离汇山码头。最终36师实在无法坚持,撤退了下来。但还有突在汇山码头最前方的一个排,就是不愿意撤退,最终全部殉国。此战一共伤亡了2000多人,仅仅汇山码头就伤亡了500多人,日军伤亡也差不多。36师旅长陈瑞河负重伤,指挥敢死队的刘宏深营长也壮烈殉国,年仅28岁。
双方激战到22日夜,日军固守的据点已经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仅剩海军司令部,海军俱乐部等几个孤立的据点。可是日军增援部队已经赶到,除一部增援被围困的日军外,稍后从23日起2个师团兵力在上海登陆,淞沪会战的进攻作战结束了。
日方史料《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史》记载到:“苏州河一战,中国军在炮击和被破坏的阵地中一步不退,以舍身的战法死守火力点。薛家墅阵地扫荡时,未被破坏的三个坚固的水泥制碉堡内,数十名士兵宁死不降,以手榴弹对抗,最后全员战死在苏州河。其勇敢战斗不亚于我官兵。联队正面之敌遗弃尸体数量在一千九百五十具,俘虏只有重伤不能动弹的士兵一名。”
从日军部队史不难看出,为了守住阵地第36师其中一部是全军覆没,按照日军说法只俘虏了一名重伤无法动弹的士兵。日军言外之意是想说,如果这名士兵没有重伤他不是战死到最后,就是直接自杀殉国。只可惜,这支中国军队英勇奋战到最后一刻的场景,在国内关于淞沪会战的书籍、文章、纪录片中从来没有提到过,仿佛这段历史就不存在一样。
“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即德械88师、87师、36师: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四行仓库保卫战:88师524团1营 vs 日本陆军第3师团

1937年10月26日-11月1日, 上海市闸北区

1937年10月,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88师524团1营的423人),他们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这次保卫战的成功,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由于88师前期作战伤亡太大,先后补充了4次新兵,守卫四行仓库的士兵很多是第5次补充来的(来源是湖北保安团,其中湖北通城人最多)。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 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 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政府1937年11月发表自上海的声明

2. 南京保卫战·血染雨花台/光华门/紫金山:88师和87师残部、中央教导总队 vs 日本陆军第6师团、114师团、第9师团、第16师团

88师的朱赤旅长、高致嵩旅长鲜血同洒雨花台

人生总有一死,我们死在南京,葬身钟山之下,为后代所敬仰,还可以教育后人,也值了。”

南京中华门外唯一的高地就是雨花台,雨花台和中华门是日军进攻最主要的方向,日军集中两个师团(谷寿夫第6师团、末松茂治第114师团)主力疯狂攻击雨花台。
88师经过淞沪会战损失极大,全军只剩下7000多人,其中一半还是新兵(新兵因为战斗力弱被安排在中华门内防守)。接到命令以后,孙元良命令3个旅中的高致嵩264旅配合炮兵两个连防守雨花台主阵地,另外一个朱赤262旅防守从雨花台到光华门一线侧翼阵地,两个旅总兵力5000多人。
12月8日日军强攻了整整一天,日军谷寿夫第6师团发动对雨花台的总攻,首先使用了一个步兵联队,5000多人。但88师是经受过淞沪血战的王牌部队,他们防守极为顽强,子弹手榴弹像雨点一样砸向日军。一整天日军前后冲锋数次,却毫无进展,丢失大量尸体被迫退了下去。从9日开始,日军增兵一个联队,以近万大军进攻雨花台阵地。由于日军数量是守军一倍有余,日军像蚂蚁一样从四面扑向雨花台,一度攻入262旅朱赤旅长固守的阵地。朱赤旅长率领一队敢死队发动反冲锋,日军进攻部队遭到迎头痛击,一时间被阻拦住。此时264旅旅长高致嵩见朱赤的主阵地危急,亲自率领两个主力营侧击日军。日军没想到中国军队敢于主动进攻,侧翼一下子被冲乱,狼狈的退了下去。8日、9日这两天,88师勉强守住了雨花台主阵地,日军丢失上千具尸体,而262旅伤亡也相当惨重,264旅伤亡也不轻。
10日,日军继续增兵,几乎用了整整第6师团的大部,约2万四面围攻雨花台。此时日军重武器已经到达一线,当日他们使用重炮和飞机反复轰炸炮击,接着步兵以大队为单位冲锋。战斗中,日军炮弹把几平方公里的雨花台几乎整个翻了一遍。原本树荫密布的雨花台的树木被炸翻一大半,到处都是炸起的浮土。两军激战整整一天,雨花台小山岗上的阵地基本全部被炸毁,炸出来的浮土让守军士兵陷到脚踝。88师官兵有死无退,很多阵地打到最后一个人,仍然顽强射击、投掷手榴弹。经过3日强攻,日军居然没有能够前进一步,反而在雨花台伤亡了2000多人,中日两军官兵尸体布满了雨花台。
11日,日军再次增兵,并且用大量重炮炮击,同时组织一批坦克发动集团冲锋。由于雨花台地形太低,日军坦克居然一直能够冲到山顶,才被反坦克战壕阻挡住。88师没有反坦克炮,只能依靠集束手榴弹在近距离炸毁日军坦克。这在日军步兵不下数千人掩护下谈何容易。中国守军迫于无奈,将炸倒的树木,大石头,甚至殉国官兵的尸体推起来以阻挡日军坦克。其中有个受伤的小战士双腿被打断,他将手榴弹绑在身上,爬上去炸毁了日军一辆坦克(很遗憾,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小战士的姓名)。3天激战后,由于日军炮火太过于猛烈,雨花台又是个小山包无险可守。88师守军伤亡很大,262旅3000多人,只剩1000人还没有受伤。高致嵩264旅也全部赶来增援,放弃了部分侧翼阵地,这才勉强守住了主阵地。激战到11日下午,这两个旅一线官兵损失殆尽,最后连工兵营也全部拿枪投入战斗。当时雨花台阵地已经有三处被突破,一部300日军甚至从侧面一段被炸塌的城墙爬入中华门城内。孙元良随即率领城内的88师2个主力营封堵,经过1个小时的激战最终将这三百人全歼。11日这一天,日军师团长谷寿夫经历了几次大喜大悲,他一天连续收到几次已经攻占雨花台的捷报,但仅仅几十分钟以后,又接到被88师反攻击退的报告。谷寿夫对此非常不满,在他看来,88师明明是被打残的部队,这两个旅总兵力也不过5000人,火炮上不过几门迫击炮山炮。第6师团使用兵力不下2万人,大小火炮数百门,居然打了3天还是攻不下这个小山岗,这让谷寿夫感到不可思议。
12日,是日军进攻的最厉害的一天,88师已经伤亡了三分之二,无力抵抗十倍于己的日军了。整个上午,日军连续几次攻入雨花台主阵地,262旅和264旅剩余官兵拼死反击,勉强将日军击退。战至中午,这两个旅仅剩几百人还没有受伤,其中262旅仅剩100多人没有受伤,眼见已经守不住了。此时日军又在聚集部队,准备以上千人规模进行一次决定性冲锋。旅长朱赤少将命令还活着的战士们将剩余所有手榴弹放在阵地前,几百枚手榴弹都用导火索连接着。当日军像洪水一样再次冲锋过来的时候,朱赤带领守军等到他们冲锋到几十米内,突然全体拉响手榴弹,当场炸死数百日军。
在日军随后一次冲锋中,朱赤旅长被一枚日军炮弹炸中了腹部,肠子当场流了出来。朱赤将肠子用力塞回肚子里,准备继续指挥作战,但由于受伤太重,他很快跌倒昏迷过去。醒来以后,朱赤旅长命令卫兵立即烧毁机密文件和地图,随后就壮烈殉国了,年仅33岁。262旅上校副旅长华品章也在他身边殉国。于此同时,264旅高致嵩旅长手上仅剩500人没有受伤。他率领部队做最后抵抗,面对日军再一次疯狂冲击,该旅官兵还有子弹的猛烈射击,没有子弹的挺起刺刀肉搏,最终全军覆没。高致嵩旅长身中数枪,壮烈殉国。在高致嵩旅长殉国的同时,他的524团团长韩宪元上校也在他附近牺牲(守卫四行仓库那个营的团长)。雨花台就此失陷。

87师的易安华旅长、陈颐鼎旅长浴血光华门

跟88师一样,德械师87师在淞沪会战中伤亡也很巨大,一个主力团兵力只有满员时期的一半,其中还有三分之二的新兵。他们奉命从南京外线阵地撤到光华门防守,却在撤退途中在雨花台南面的河定桥一线和日军遭遇,双方激战,87师一时还没有到达城内。
12月10日,日军吉住良辅的第9师团先头部队以一个联队主力约2000步兵配合坦克十多辆,突然冲到光华门附近。当时光华门防御空虚,由于87师并没有及时撤退进来,此处仅有中央教导总队少量兵力防守。眼见日军一路打过来,他们急忙用沙包将光华门堵死。但日军立即用野炮山炮猛烈轰击,将城门轰出一个不小的缺口。大约100多日军在火炮掩护下,从这个缺口钻入城内。这股日军迅速占领光华门内附近民房以此死守,掩护后面大部分日军,一时间周边日军都向光华门突击,短时间内就进来了数百人。如果日军继续从光华门蜂拥进城,那么南京就失手了。
87师师长王敬久电话给259旅旅长易安华和261旅旅长陈颐鼎,让他们立即消灭突入城中的日军: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易安华旅长见情况险恶,亲自率领一个团反攻光华门,从正面攻击冲入城门的日军。而陈颐鼎旅长则率领一个团从城外攻击光华门,阻挡日军继续进城。此时,日军入城的部队被夹在城墙和易、陈两部之间,易、陈二部又被夹在日军前锋与日军后援之间。入城日军没有退路,只能拼死抵抗,易,陈两部也没有退路,只能拼死进攻,由此这一战双方拼尽了全力。战斗极为激烈,日军固守民房,火力猛烈,87师冲不进去,两军激战整整8个小时。终于中国军队用汽油将突入城中日军全部烧死,还俘虏了一人。激战中,易安华旅长身先士卒,率领部队一次次进攻。激战中,易旅长遭遇日军机枪扫射,头部受伤,但仍然坚持指挥,终于将攻入光华门的日军全歼。但日军并不死心,他们火炮口径75毫米猛轰城门。中国军队没有类似火炮,仅能用迫击炮还击。所以基本就是刚用沙包堵上,一小时后城门又被轰开,日军步兵再次突入,中国军队再次将其歼灭。
12月10日这一天,光华门被日军突破两次,冲入的步兵被中国军队全歼,但仍有一部日军士兵潜入城门的门洞里。这是城内的射击死角,而且他们可以随时攻入城内,对守军是极大的威胁。当时87师伤亡已经不轻,唐生智急调城内邓龙光的粤军83军156师增援光华门。等到粤军援兵到达光华门时,城门已经基本堵死,根本无法出城。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绳索将士兵吊着放出去,然后将躲在城门里面的日军歼灭。当时增援而来的宪兵2团官兵回忆:子弹如雨点一样射向城墙,中国士兵只要从城墙垛口一伸头就立即被打死打伤,根本无法抬头。他们只好把一面镜子用两根步兵通条绑住,反射去看。结果发现城下就有9辆坦克使用重机枪猛烈射击,还有大量日军步兵用各种轻重武器射击。抬头都不行,更不要说用绳子吊着这个人放下去,这无疑于自杀行为。粤军156师里的几十个广东人,明知是有去无回,仍然志愿报名参加敢死队。他们冒着枪弹潜入城下,在通过绳索下落的时候多人中弹殉国。后来的敢死队员们吸取教训,开始迅速放一段绳索后,被吊着的人赶忙切断绳索往下跳,这样日军来不及反应。摔下去以后,这些战士只要摔不死就立即扑向城门里面的日军。最终这股敢死队用手榴弹和汽油将日军全部炸死烧死。消灭城门下的日军后,城门上的守军要将他们吊回来,但他们却拒绝了这些勇士们向城外数千日军做最后的自杀式冲锋,将措手不及的日军打得人仰马翻,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就这样,87师和日军激烈地互攻三天,一直坚持到12月12日。期间日军占据了城外高地,火力封锁了光华门后方路线,增援部队上不来,87师的伤员也下不去。直到中午时分,87师一线部队伤亡殆尽,薄弱的兵力火力再也无法阻挡日军数千人的冲击。日军第6师团47联队终于突破光华门阵地,炸塌了一段城墙,日军随即从四面八方冲进来。易安华旅长立即指挥部队死守,激战中头部、腰部、臂部等5处中弹。贴身卫兵劝他赶快去城内治疗,易安华满脸是血,却咬着牙说: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由于受伤太重,易安华旅长光荣殉国。除87师外,光华门守军中央教导总队一部损失巨大,协助防御的中央宪兵一个团也没有几个人幸存。

中央教导总队死守紫金山

1937年11月6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到达上海,直接投入苏州河畔八字桥阵地接替胡宗南部第一军阵地,桂永清与参谋长邱清泉均在第一线巡视,教导总队死守阵地,日军以橡皮艇强渡,被杀得血染河水。直到11月11日金山卫被突破消息传来,总队才奉命撤退。退到南京的教导总队只剩不到一半兵力,三个旅一共只有六个团。该部负责死守紫金山一线,这是南京城东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唯一的制高点,自然也是日军仅次于雨花台的主攻方向。
12月7日开始,日军前锋进攻麒麟门。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孝陵卫一线开始和教导总队交手。由此中央教导总队开始了整整6天之久的死守,这是让人极为惊叹的数字。
12月8日,日军先头部队从汤山出发,进攻紫金山。教导总队首先给日军一个下马威。第3旅第5团通信连连长石怀瑜回忆:“12月8日晨,榴弹炮连观测班报告京(南京)杭大道发现一股大队敌军,以行军密集队形毫无顾虑地由马群西进。陈斯健连长当即命令两门德造榴弹炮瞄准,连发击射,只见炮弹落处,敌兵纷纷倒地,犹如锅上蚂蚁乱成一堆,未死的疯狂逃跑。”日军遭到炮轰后,立即报复。日军先以75毫米野战炮、150毫米加农炮对紫金山猛轰,之后日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也轮番轰炸紫金山。日军对紫金山阵地轰炸非常之猛,后来南京红十字会人士上紫金山收尸的时候,发现山上几乎没有一具完整的尸体,都是被轰碎的。教导总队第二团吴幼元营长被日军空袭重伤,第二团团长谢承瑞亲临督战。桂永清总队长闻讯,亲率医官到光华门火线救护吴营长,并要求第二团官兵效法岳家军精神,不为日寇捍动。。。
12月10日拂晓,在步兵发起进攻前,日军首先用联队炮和速射炮对中国守军阵地进行炮击。之后,第3大队第11中队从老虎洞阵地正面发起进攻。第9中队从右翼进行包抄。日军兵力虽多,武器精良,但当时教导总队在紫金山阵地修建了数量繁多的铁丝网,木栅,散兵坑和碉堡,罗雨丰营利用构筑好的阵地,以密集的火力向敌猛烈射击。居高临下,目标明显,日军第3大队仰攻非常吃力,伤亡惨重。由于进攻受阻,日军投掷并发射了许多炸弹、烧夷弹、烟幕弹,一时紫金山东麓烟火冲天。日军再次发起冲锋,罗雨丰营坚持抵抗,同时又得到左翼第6团的侧击支援,敌人这次进攻仍未得逞。当时日军的师团直属炮兵尚未到达,没能直接支援战斗。为此,中岛纯雄指挥速射炮中队将两门大炮分解搬运,瞄准中方的碉堡的射击孔实施射击,破坏碉堡。教导总队缺乏反制手段,日军屡屡得手。中方火力被压制后,日军利用有利的风向,又发射更多的炮弹和燃烧弹,再次猛攻,步兵前锋攻占山麓和山腰的阵地,逐步登上山顶。10时30分,敌我双方陷入残酷的肉搏战。第3营营长罗雨丰殉国,官兵牺牲大半。由于增援不易,教导总队决定放弃老虎洞阵地,退守紫金山第二峰阵地。经过10日一天的攻击,日军第2大队勉强攻入第二峰的山脊,但是直到入夜,一直受到第二峰中国守军的抵抗,进展不利。为迅速夺取紫金山主峰,野田谦吾连夜下达“第128号”第129号”两个命令,命第2大队继续全力进攻第二峰高地。
第2大队三浦俊雄大队长“考虑到狭小的地形,认为以少数兵力进行夜袭较为合适。”于是命令辻四五郎的第6中队在12月11日凌晨进行夜袭。教导总队第5团官兵用手榴弹进行顽强抵抗,并且在日军左后方发起反击,“中队出现多人伤亡,进攻暂时受挫。”见此情形,野田谦吾只好命令速射炮中队前来支援。川濑准尉指挥速射炮中队第2分队于早上7时10分进入阵地。第33联队速射炮中队的《战斗详报》写道:“昨天被摧毁的机枪掩体半夜里又有敌兵进入,向第2大队的正面猛烈射击。于是立即炮击,将其完全摧毁。然而,在此后检查该机枪掩体时发现十五六名中国士兵的尸体居然互相重叠在一起,可见他们是何等顽强,前仆后继地死守该机枪掩体。”与此同时,第9师团第35联队也在这一天派出菅原梅吉第3大队,前往紫金山增援,参加了第二峰的战斗。据第35联队战史记载:大队长菅原梅吉被击穿头部身亡,第9中队长野田耕一被击中腹部身亡。由于中国守军不断反击,双方在最后时刻还进行了白刃格斗,可见战事之惨烈。11时30分,第35联队第3大队首先攻占了紫金山第二峰。在这一战斗中日军伤亡惨重,教导总队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第2营营长欧阳俊负伤,连长张仲献阵亡,官兵大部牺牲。日军虽然勉强攻占了第二峰阵地,但教导总队又退守第一峰阵地继续抵抗。
为迅速攻克紫金山第一峰,野田谦吾将联队本部移至第二峰,亲自到前线附近督战。他将第3大队配置到第2大队左翼,大致进入平行位置。准备两个大队合力攻取第一峰。11日下午4时30分,下达“步三三作命甲第130号”命令,第2大队从山脊一线进入北侧地区,第3大队从该地南侧进入。同时集中联队全部重武器投入战斗。中岛纯雄故伎重演,将一门炮运到山上,瞄准中国守军碉堡的射击孔实施炮击。为了消除日军火炮的影响,当夜中国守军发动夜袭,偷袭了联队炮兵中队,由于日军警戒,未能取得战果。。。
直至12月11日晚上,在第二峰和西山同敌人反复的争夺战中,教导总队伤亡虽然很大,也杀伤敌人很多,阵地始终在教导总队手中。12月11日下午5时,唐生智召集守军各部队长,下令撤退。桂永清离开阵地赴会,会议结束之后桂氏派人通知各团长撤退,自己就先前往下关渡江。这是争议很久的桂氏临阵脱逃的说法。其实桂氏亦坚持到最后一天,部队由团长掌握撤退亦在情理之中,桂将军可能也不知道撤退会如此惨烈。
接到撤退突围的命令后,中央教导总队的部分将士表示拒绝撤退、要誓死守卫南京。第2团战防炮连连长颜希儒表示:“不管怎样撤退,我都不走了!”他腰里藏着两颗手榴弹,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后来,他在组织部队撤退后带两名战士留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归队。同样誓死不退的还有辎重营的一个排,在撤退到南京城里后并没有突围或渡江北上,而是在五台山一带严阵以待,给进城的日军先头部队以突袭,最终被敌人调集重兵围攻,全部壮烈殉国。教导总队第三旅上校副旅长雷震光和部下们不愿撤退,和日军死战,直到全军覆没,战斗中荣殉国。
连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也不得不承认:“南京的教导总队曾发挥了相当勇猛的抵抗。”日军《第九师团战史》写道:“据守紫金山的敌军虽然是敌人,但的确很勇猛,他们也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明知结果肯定是死,但还是顽强抵抗,一直奋勇地阻挡我军的进攻。”
12月13日凌晨,已经撤退到明孝陵的教导总队排长李慕超回忆:“中山门外的阵地上,一片沉寂,惟独紫金山上的守军,与敌鏖战正酣,火光冲天,呼声震地。”教导总队的战斗一直打到13日中午南京城沦陷为止,很多后来幸存官兵回忆,他们在拼命渡江的时候,仍听见紫金山防线枪炮不停,还燃起了大火。正是由于中央教导总队和南京城内88师、87师残部的死战不退(事后清理尸体时,仅中华门内的88师官兵遗体就多达1000多具),从南京城南的中华门到到城北的挹江门,直线距离不过8公里,日军足足用了2天多时间。在南京城内死守的德械师,掩护了聚集在挹江门的友军部队(也间接掩护了粤军66军、83军在太平门方向的突围),使他们得以有机会渡江突围(12月11日下午到12月13日中午),包括36师的3000多人(这些老兵在后来的富金山战役中发挥了极大作用)、74军的5000多人,88师的2000多伤员(88师唯一幸存的部分),87师渡江逃生的不到2000人。。。
12月13日下午2时,敌舰已突破乌龙山长江封锁线,渡江的国军官兵在下关一带江面遭到敌舰敌机的射击和冲撞,因而死在江中的约有三四千人(包括萧山令中将),情况极凄惨,目不忍睹。

由于中央教导总队殿后掩护,教导总队的很多官兵,最后无法撤出南京城,包括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第四团团长雎友蔺、第二旅旅部中校参谋廖耀湘等人。期间邱清泉目睹了南京大屠杀,自己还被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抓过去挑担,险些也被杀死。南京栖霞寺的寂然法师冒着极大的风险,保护了包括廖耀湘在内的几十名中国军人,廖耀湘得以重返部队,并在1944年的缅北之战中消灭了号称日军精锐的、灭绝人性的日军第18师团。

“中央教导总队”,这支号称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就这样在长江边几乎全军覆没,残余的教导总队几千人和另一支部队合编为46师,由此再也没有了教导总队这个番号。

雨花台、光华门、紫金山在南京的位置(更远的外围地区(芜湖、溧水、镇江等地)已经沦陷):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本来松井石根,朝香宫鸠彦、柳川平助在占领上海以后,已经得到了日本军部要求“在苏州到嘉兴一线停止进军”的命令,但他们三个人一致认为必须攻占南京,甚至不惜违背军令擅自调动军队。他们认为,虽然南京在军事上没有太大意义,但可以在精神上击垮中国人。其实当时松井石根他们已经心照不宣的达成了在南京屠杀一通,以恐吓中国人的计划。但是这些畜生们万万没想到“劣等的支那人竟敢如此狂妄地抵抗皇军”,导致攻下南京城时“皇军”竟然损失了接近1万人,而从上海到南京一路上损失也有1万人。攻入南京以后,这三个畜生恼羞成怒,对屠杀一再加码,持续6周的南京大屠杀就这样开始了。。。

3. 武汉会战·富金山之战:36师为主、以及51军、77军 vs 日本陆军第13师团、第16师团、第10师团的濑谷支队:

日军先后5次增兵,主攻富金山的4个联队伤亡过半(4个联队长2死2重伤)

富金山战役,又称富金山保卫战、富金山阻击战,是指1938年9月2日--9月11日发生在河南省固始县东南部的一场震惊中外的山地阻击战,该战是抗战时期武汉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武汉外围极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主战场在今固始县陈淋子镇红花村、后冲村一带,同时黎集、石佛店、固始县城、三河尖、乌龙集、武庙集、南大桥、商城峡口、叶集等地皆为战场。参战一方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宋希濂部所辖的71军、51军、77军;另一方是侵华日军第13师团(即荻洲师团,在南京大屠杀中所犯罪行最为严重)。此战中国军队以伤亡15000余人的代价阻击日军整整10昼夜,击毙日寇4000余人,毙伤日寇约10000人。此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书写了中国德械师最后的荣光,在中国抗战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而又浓墨重彩的一笔!

9月1日,日军只是以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在36师的猛烈打击下,13师团先头部队居然没能前进一步,只丢下了数百具尸体。经过一天的战斗,荻洲立兵已经基本清楚36师的布防,并且制定了攻击计划。因为富金山无法绕过,只能进行正面的强攻。
9月2日开始,日军以主力部队对富金山进行猛烈攻击。首先由24架日军轰炸机赶往富金山猛烈轰炸,大口径重炮随后也猛烈炮击,随后以一个联队兵力(一个步兵联队兵力约4000人)凶猛冲击富金山的大峡口。此时的36师早已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不再是淞沪会战初战时候那个光有勇气的部队了。在老兵的指导下,36师依靠富金山的陡峭地形,修筑了巧妙的土木防御工事。他们在几条山棱线的山腰处布防,这些棱线往上可以通到山顶,方便随时支援和提供物资补给,往下又可以通到公路。由于棱线是突出的山地,着弹面积很小,日军的飞机轰炸不容易击中目标,日军的重炮的命中率也大为下降。而射击比较准确重量又比较轻的步兵炮在山地行动并不方便,无法给与日军及时的支持。日军随身的掷弹筒射程只有几百米,也无法发挥威力。而日军步兵被迫在有限火力的支持下,沿着棱线向上仰攻!
36师当时还有大批捷克式轻机枪,还有一批德械部队时候留下来的24式水冷式重机枪。24式重机枪类似于一战时期的马克西姆重机枪,采用250发帆布弹带,火力非常猛烈。缺点是移动不便,很容易被日军火炮定位干掉。但在山地作战中,日军山炮和步兵炮往往无法有效及时跟随步兵前进,而重机枪居高临下射击,射程被大大放大,又可以轻松压制日军掷弹筒,重机枪等轻武器(日军往往以射程400米的掷弹筒打掉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所以杀伤了大量日军。至于捷克式轻机枪的作用比重机枪还大,他们射击精确,子弹威力大,又方便及时转移阵地。36师用重机枪扫射,轻机枪短连射,造成日军很大伤亡。日军在36师轻武器猛烈的射击下,死伤狼藉,由于富金山山势还是比较陡的。很多日军士兵中弹后,尸体向下滚,一直能滚到山脚下。这个大队整整进攻了2天,居然始终无法突进大峡口,反而伤亡惨重,只好向荻洲立兵师团长求援。
荻洲立兵接到报告以后非常吃惊,他下令在增调1个联队兵力进攻富金山,于是富金山一线日军兵力增加到一个旅团近万人,重武器也全部开到一线。日军重武器一到,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此时中国军队发挥威力的轻重机枪作战就大为受限制,尤其是重机枪,只要一开火,就很容易被日军重炮定位,随后一片片的炮弹飞过来。在宋希濂的命令下,36师改变战法,在50米外不开火,等到日军靠近了再说。当时日军轻重火炮全部向富金山开火,飞机也赶来轰炸,整个富金山炸得像火山爆发一样,中国军队修建的坚固工事往往也被炸塌。36师官兵丝毫不畏惧,他们躲在简陋的散兵坑和战壕内,等待炮击的结束。日军一般轰击1个小时到30分钟以后,火炮向二线阵地转移,由步兵开始冲锋。此时被炸得面目黝黑的36师官兵才从工事里面出来,他们架好机枪,打开手榴弹的盖子,捅破手榴弹的防水纸拉出拉锁,给步枪压上子弹,但并不射击。因为此时日军的92步兵炮等近距离支援武器也全部到了第一线,中国军队此时开火只能遭遇日军精确炮火的杀伤。日军很快逼近他们1000、500米、400、300米!此时日军已经枪炮齐发,重机枪猛烈扫射,掷弹筒一发发的打入战壕,子弹和榴弹向雨点一样落进36师阵地。但此时不能还击。。。200米,100米,直到日军进入50米的距离,在班长排长命令下,36师官兵才枪炮齐发,捷克式轻机枪猛烈射击,大批手榴弹密集的扔向日军。在这个距离,日军占绝对优势的远程武器已经无法使用,而中国军队的捷克式轻机枪,M24木柄手榴弹,甚至毛瑟步枪火力都强于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香瓜手榴弹,三八式步枪,火力完全压倒日军。日军本来爬山就已经非常吃力,此时又在这种近距离遭遇猛烈打击,很快就伤亡惨重。
这样激战6天6夜,日军仅仅占领山脚一些无关紧要的阵地,反而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但36师的伤亡也不轻,由于日军炮火猛烈,中国军队的伤亡也近半。尤其靠近山脚的阵地,大部分被日军炸平。第13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接到这个战报以后,勃然大怒。他命令立即增兵4个大队,这样围攻富金山的日军兵力高达1个旅团又4个步兵大队,总兵力接近2万人,已经超过36师一倍。同时荻洲立兵命令,第13师团所有重武器务必全部赶到富金山,并且命令空军给予全力支持,限令9月7日必须占领富金山。于是9月7日,日军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冲击。首先几十架飞机飞往富金山大肆轰炸,当时他们已经知道最高峰的妙高寺是宋希濂的军部所在,给予重点轰炸。上百枚炸弹瞬间落到妙高寺内,原本规模宏大的禅院因此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仅剩下一座山门没被炸倒。好在当时宋希濂此时已经赶往一线鼓舞士气,不然肯定难逃一死。
36师官兵们在这种可怕的炮击下,仍然坚持作战。由于日军火炮太猛烈,一些阵地上36师一个连被轰成一个排,一个排被轰成一个班,但没有人撤退。当日军进攻的时候,只要阵地上还有一个人,就会坚决抵抗,向日军开枪投掷手榴弹。除非日军被阵地上每一个中国军人都杀光,不然就无法占领这个阵地。而富金山上大大小小的这种阵地不下数百个,日军每占领一个阵地都要付出极大代价。而日军的重炮数量众多,他们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开炮。由于知道36师没有重武器,日军重炮和后勤部队居然不做隐蔽,在中国军队的轻武器射程以外从容部署,更从容的开炮。因为敌我装备悬殊,36师唯一可以凭借的就是临死不退,以身殉国的抗战意志。宋希濂作为军长,到了这种地步也谈不上什么怕死不怕死。在日军猛烈的攻击下,宋希濂带着参谋长和幕僚亲赴一线阵地鼓舞士气。
师团长荻洲立兵下令必须9月7日占领富金山,眼见全天战斗屡攻不克,日军一线最高指挥官26旅团旅团长沼田德重急的团团转。沼田德重(曾经指挥部队在南京集体屠杀无辜平民和战俘,以杀人取乐)极为心急,冒险爬上富金山山腰观察一线作战情况。当时36师的迫击炮部队的观察兵发现,山腰似乎有一个日军高级军官的身影(日军高级军官身边一般会跟着卫兵和幕僚,比较显眼)。但迫击炮的射程有限,没法打到这么远的地方。他们迅速商量一下,然后将4门81毫米迫击炮偷偷的转移到一线战壕里面,然后同时开炮。26旅团长沼田德重认为中国军队没有重武器,迫击炮不可能打这么远,所以根本没有防备。这4发迫击炮弹飞过来的时候,沼田德重甚至都没有卧倒,其中有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他的身边。他的指挥刀和钢盔都被炸飞起来,人也当场被炸成重伤,被紧急送到后方野战医院抢救。沼田德重这一受伤,日军前线指挥顿时出现混乱,当天的进攻也就不了了之了。在当天的作战中,日军一个联队长被当场击毙,另一个联队长在第二天的战斗中负重伤,短短2天内伤亡3个高级军官,这在日军历史上也是极少有的。
9月7日和8日两天激战,日军仍然无法攻占富金山,还重伤了一个旅团长,这下荻洲立兵师团长真的急了。在荻洲立兵的要求下,日军精锐的第10师团经过4天苦战,击退了61师的拦截,占领地形相对平坦的固始。占领固始以后,第10师团随即抽调濑谷33旅团的一个联队数千兵力南下夹击富金山。这个联队刚刚一出动,就被固始附近的中国老百姓发现。老百姓们立即冒着炮火,将日军出动的情报报告宋希濂。宋希濂紧急派遣右翼88师的523团设伏,拦截这个联队。在当地中国山民的带领下,他们巧妙的在日军必经之路坳口塘埋伏。坳口塘此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又是日军必须通过的要隘。日军这个联队走在前面的一个大队,刚刚进入坳口塘就被中国军队伏击。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日军伤亡了500多人,超过作战部队的一半以上,余部狼狈溃退。
虽然第10师团侧击没有成功,不过日军另一个第16师团也已经赶到第一线,接过13师团后方的其他阵地。由此13师团将四周所有兵力全部集中起来,进行了第五次增兵,随后猛攻富金山。从9日开始,日军倾其所有发动猛烈的进攻。日军在这几天时间内,向富金山一线发射上万枚各种炮弹,其中大口径重炮炮弹数百发,普通山炮炮弹数千发,至于步兵炮和迫击炮的炮弹就无法统计了。在猛烈的炮击下,精心修建的富金山阵地损坏极为严重,几乎找不出一个完好的工事了。经过整整9日的激战,36师官兵也伤亡很惨重,整连整排的忠勇官兵牺牲在他们的战壕中,碉堡中,散兵坑中。日军已经占领了富金山一半的阵地!当时36师已经从1万人伤亡到仅剩2000多人,伤亡超过五分之四。就在这种情况下,36师官兵还在奋力坚持。9日白天,88师一个主力团赶来支援,而且宋美龄也来到富金山前线,沿着战壕一路慰问、鼓励一线将士(这个时候每一分钟都有炮弹落在富金山阵地上,谁也难保不被炮弹击中丢掉性命)36师剩下2000多官兵和88师援兵的那个团浴血奋战,战至10日凌晨,36师仅仅剩1000多人,伤亡已经超过8成了。
10月11日,36师接到了上级的撤退命令,他们成功地阻击了日军十日十夜,并造成日军重大伤亡。这支超过万人的部队,最终仅有850多人活着走下了富金山

富金山之战结束后,德械师伤亡殆尽,加上中德合作终止,德械师从此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1938年美国《生活》杂志封面:一名头戴德制M35钢盔的中国士兵
后世纪念:影视作品中的德械师(左上起顺时针方向:《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四十九日·祭》《东方战场》)


反对网友“咸豆腐脑”的发言:我的很多留言都被这个答主给折叠了,现在补充如下:

回复 @李永林

您说的一点没错,抗日战争中,我国军队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英勇抗战。以忻口会战中的川军为例。川军装备极差,全军(22集团军)没有一门野炮和山炮,一个步兵团仅有一个土造迫击炮连。轻重机枪全部是四川兵工厂土造,质量极差,经常卡壳,而且数量极少。  川军364旅为例,一个旅仅有8挺重机枪,2挺轻机枪,甚至连步兵的刺刀都不足,有八成步兵有步枪没有刺刀,只好背一把大砍刀。而他们面对的日军第20师团是日军的甲种精锐部队,大到飞机坦克重炮,小到轻机枪,掷弹筒,三八式步枪,要什么有什么,川军根本无法和他们相比。
两军遭遇以后,日军立即猛烈炮击川军阵地,川军基本没有炮兵根本无力还手,只能任其轰击。一轮炮击下来,一般川军一线的一个营就伤亡100多人,接近三分之一。接着日军发动冲锋,川军赶忙用轻重机枪做拦阻性射击,日军则立即集中机枪和火炮压制川军重机枪。短短几分钟后,川军4挺重机枪就被日军打的不敢开火,2挺轻机枪都被摧毁。此时日军发动冲锋,川军只得用步枪手榴弹还击,连续打退日军三此次冲击以后,川军步枪子弹和手榴弹都用光(弹药很少),没有办法,只能拔出大砍刀同日军肉搏。这样川军作战伤亡极大,第一天41军364旅的727团伤亡8百多人,728团伤亡1000多人,几乎打光了。川军无奈,被迫向后方撤退。41军经过这一战,在短短一周内就损失了一半多兵力,全军八个团合编为四个团。连22集团军司令邓锡侯都差点牺牲。。。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军队(包括14集团军、18集团军在内)歼灭了2万多日军,自己伤亡在10万人以上!可是如今的年轻网友们,往往并不知晓先辈们抗战的艰苦,说实话,我们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去嘲笑、讽刺我们的先烈们

回复 @咸豆腐脑

“你这是在打拥有两百多架飞机,在笕桥等地大挫日本海航的中华民国空军的脸[惊喜]”
1937年8月14日,(仓促迎战的)中国空军挫败了日本海航妄图摧毁笕桥空军基地的企图:中国空军1架油尽坠落,1架迫降;(妄图先下手为强的)日本空军2架被击落、2架重伤、2架轻伤,狼狈地逃回了台湾基地。不知道“咸豆腐脑”想打谁的脸??
中国军队的德械部队被这位网友讽刺到这个地步,真的令人发指

“国军的德械部队向日军输送德式装备,提升了日本的装备水平”

那么国军向日军输送了多数德式装备?日军花了几万颗人头去“交换”这些装备呢?日军自己又损失了多少装备呢?

  • 日军在淞沪地区和南京周边地区,投入了一半以上的机动力量和大部分后备力量,付出了10万人以上的死伤代价,持续攻击4个月,才勉强缴获了残余的“德械”——这位答主没有看到日军的死伤惨重,反而拿着放大镜批判我中国军队“资敌”,可笑可叹

日本战前卖给中国的宁海级轻巡洋舰(还有更早的中山舰),中国仅仅支付了432万日元(约合146万美元)购买。日本在战前甚至还免费赠送给中国军阀一批武器,比如送给广东军阀一批山炮、步兵炮、轻重机枪、弹药、工兵器材等一批军火,以及“九一式”、“九二式”战斗机9架(一边与日军勾结,一边高喊抗日,桂系李宗仁,唱的哪一出?_日本

  • 按照这位答主的逻辑,日本人岂不是更傻??


1930年代,中国政府为了提升本国的国防水平,用中国的钨砂等矿产去换取德国的合作:整训德械师,购买德国武器,购买武器生产线等等。在“咸豆腐脑”的眼里,中国跟德国合作成了原罪。(1938年以前)除了德国,当时的主流欧美大国都不支持中国,甚至国联2次发起“对华武器禁运”(所谓制止中国内战为理由),中国跟日本的军事技术差距越拉越大。莫非中国应该拒绝跟德国合作,面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自暴自弃??还要继续延续庚子国难、甲午战争的耻辱吗??况且中德合作期间,德国尚未开始侵略其他国家,中国跟德国合作,各取所需,中国(没开启上帝视角)又不可能确定德国会挑起二战。

全世界都公认中国在二战中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然而“咸豆腐脑”竟然为了诋毁中国军队和当时的政府,不惜否定中国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中国提供给德国的钨矿砂,被德国制造成杀戮苏、美、英等国坦克的利器,提高了“东西方两边反法西斯战场”的胜利难度。。。)简直是丧心病狂地为黑而黑。

"我很难理解评论区里面的一些人的脑回路……难道在你们看来,淞沪会战里面,三个主力德械师加两个重炮团再加1号坦克去突袭日军在上海的两千多海军陆战队马鹿+几百武装侨民,没打下来不说还被人家拖到大本营重兵增援,被日军打了个基本全军覆灭是挺光荣的事?"

淞沪会战8月14日到8月23日期间:日军在上海兵力大约1万人左右,包括上海特别陆战队总兵力为6个大队约4000人,3600人的“在乡军人”(复员军人),还有3500人的日本青壮年男性侨民。另外8月18日1400多增援日军抵达,8月19日2000增援日军抵达。“咸豆腐脑”为了凸显德械师的“无能”,故意把日军在上海的力量说成“两千多海军陆战队马鹿+几百武装侨民”

如前所述,日军在上海还具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制海权主要是长谷川清中将的日军第三舰队,装备包括出云号,天龙号等4艘巡洋舰在内的大量舰只,对岸支援的大口径火炮就有数百门之多。光是出云号就有4门203毫米重炮,14门152毫米重炮,12门76毫米火炮,超过国军整整1个炮兵旅。除了第三舰队以外,日军必然会派遣如加贺,龙骧,凤翔号航母在内的大量航空母舰赶赴上海战场,加上日本在台湾,东北,韩国的机场,同一时间可以用在上海的作战飞机至少有300架(8月14日袭击笕桥机场的日本飞机就是从台湾机场起飞的)。

一二八事变后,日军加强了在上海的工事建设,其中海军陆战队俱乐部的那个建筑,甚至可以抗200mm以上的重炮打击。中国德械师没有重炮,依靠士兵们的勇气和老兵们的经验,逐屋地争夺,一个个地消灭日寇——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

“教导总队是不是德械?结果在南京被打的溃不成军自相踩踏,撤退的时候与友军之间为了夺路而逃相互火并,最后南京沦陷,居民被大规模屠杀和奸淫掳掠也是很光荣的事情?”

教导总队当然是德械。“结果在南京被打的溃不成军”:“咸豆腐脑”这样说简直是在侮辱先烈。教导总队的一部分士兵和军官,即便接到了撤退命令,都不愿离开阵地,最后于日寇同归于尽。教导总队守卫光华门、通济门、紫金山的过程可以参考前面的叙述,也可以从任何门户网站上搜到。可惜这些死去的先烈们再也不能为自己辩白了;他们的功绩将被永远铭记[泪]

“撤退的时候与友军之间为了夺路而逃相互火并,最后南京沦陷,居民被大规模屠杀和奸淫掳掠”南京守军撤退的时候并没有发生“火并”,88师在中华门、雨花台伤亡很大,撤下来了2000多伤员,需要通过挹江门走下关码头撤退;而驻守挹江门的36师没有提前接到命令,于是拒绝放行:后来88师师长孙元良亲自去找36师师长宋希濂解释,才予以放行,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火拼”事件(送走伤员后,孙元良继续返回一线指挥战斗,直至南京全部沦陷)。“咸豆腐脑”这样说无非是刻意去丑化南京守军而已,仿佛那些英勇守城的军队不是中国军队一样。

“最后南京沦陷,居民被大规模屠杀和奸淫掳掠也是很光荣的事情?”南京大屠杀,是守军和老百姓都没有提前预想的事情。虽然大家知道鬼子很残忍,但是大家都低估了日本鬼子的残忍程度。“居民被大规模屠杀和奸淫掳掠”跟“光荣”不“光荣”有什么联系?“咸豆腐脑”无非是想说,守城国军无能,不能保护百姓。囿于中国当时的国力,以及持久抗战的策略,中国当时确实无法防守南京,南京沦陷也是早晚的事情。但是中国守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是最感人的。那些守城的将士,明知是死,却选择坚持战斗——每一个读了历史细节的、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感受得到的。

“谢晋元的“八百壮士”是不是德械?然而他们在四行仓库完成了“表演式战斗”后撤入租界,遭遇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抛弃,被租界英军缴械囚禁,这还是很光荣的事情?”

是啊,按照“咸豆腐脑”的说法,守卫四行仓库的400多勇士都是在“表演式战斗”:他们都是在“作秀”???第三师团也够配合的,还送了那么多人头去作秀。。。呵呵

“撤入租界,遭遇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抛弃,被租界英军缴械囚禁”:英国人担心四行仓库的战斗影响英租界的安全,所以出面调停并制止四行仓库的战斗;在三方达成协议后,松井石根感觉四行仓库的战斗里,帝国军队大大的丢了面子,所以强力给英国人施加压力,要求英军必须缴了中国军队的械:因为当时英国处于中立一方,中国方面并没有扩大事态。后来也多次试图营救这400多人——最后汪伪政权的特工收买了几个汉奸,刺杀了谢晋元,并把四行仓库守军拆散去做苦工(二战末期,一部分人在新几内亚岛被澳大利亚军队解救)。“咸豆腐脑”这样去抹黑守卫国土的勇士们,确有颠倒黑白之嫌。

“国军如果把他们的这些德式装备在全面抗战开始的时候交给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他们能够收复东三省甚至解放朝鲜你们信不信”

在抗战神剧里完全可能,很遗憾,在现实里根本就不可能。不可能的原因绝不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缺乏战斗力、组织力和战斗意志,而是现实中缺乏武器弹药、军工体系、物资补给渠道。整个中国在1945年2月滇缅公路开通之前都严重缺乏物资(驼峰航线的运量极低,而史迪威又强行把90%以上的物资提供给中国远征军,而不是国内的军队)。这样的客观条件,是无法反攻东三省的。

为了玩梗而罔顾事实,极不尊重历史,不光否定德械师,也一并否定淞沪作战的其他军队

把玩历史、冲撞底线,这种亵渎行径既无知更无耻

英雄是时代的辉煌、历史的记忆,英雄是国家荣耀、民族的偶像。从杨靖宇、左权、常德善到佟麟阁、萧山令、郝梦龄、张自忠、戴安澜、吕公良,从18集团军的“狼牙山五壮士”、15军的邙山头三百五十二烈士,到88师的“八百壮士”,无数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成为14年艰苦卓绝伟大抗战中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

历史贯穿着民族记忆的情感与灵魂,闪耀着价值取向的体温与生机,是前人饱蘸艰辛书写的财富,忠实历史才能书写历史,敬畏历史才能走向未来,以史为鉴才能梦想成真。

“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朱彦创作于2017年)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user avatar   zwx-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文龙可以嚣张跋扈,屡战屡败,瞎几把吹,只要他在敌后能牵制后金,

袁崇焕可以不要监军巡抚节制,可以辽事一言而决,一年领几百万军饷钱粮,只要他能控制那帮狗日的辽西军阀,不让后金破山海关是明庭的底线。

辽事败坏的大锅在于辽西军阀卖国卖友军,几十万明军死在辽东,只有关宁军转进如风。

袁崇焕可以杀毛文龙,只要他能控制东江军配合他在辽西的筑城,在他指挥下东江军能发挥更强的战斗力。

但是毛文龙死后东江军内斗崩溃,旅顺被攻破,三顺王投清送上重炮水师。

督师平辽平到京城了,烧的不是你家房子,死的不是你家亲戚,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灵感来源于南明弘光朝“南渡三案”之一的假太子案)

1644年,北京城破,崇祯帝朱由检死。留都南京官员分为两派,一派拥福王朱由崧,一派拥潞王朱常淓,内讧一触即发。驻南京的锦衣卫指挥使冯都督,得到一个南逃的千户的报告,称太子朱慈烺已经出逃,化名“王之明”,流落在北方,冯都督在与东林党钱部堂商议后,即决心派出四大高手,北迎太子南下,早定国本。

四大高手(暂命名为赵甲、钱乙、孙丙、李丁)奉命北上。为首的赵甲原是赵靖忠的“义子”,因其义父投清,不被信任,发配至南京孝陵司香,此时无人可派,只好由他领衔北上;钱乙是钱部堂的本家,临行前钱部堂与他交底,说东林党上下一致,决心拥立潞王,为保潞王能顺利即位,因此,钱部堂密令,让他无论真假,都得除掉“王之明”;孙丙一心报国,欲迎回太子,定国本共抗满清;李丁本是李自成部下,归明后态度暧昧,与江北四镇中的李总兵有旧,他在此事中秉承左右两策:如果是福王或潞王即位,他便杀了“王之明”邀功输诚;如果这两王内讧不止,都不能即位,他便挟持“王之明”南归,成为“定策元勋”。

四人北上不久,得知福王已即皇帝位。这一消息令四人不得不重新设计自己的计划。赵甲认为,福王即位,必会将“王之明”认作“假太子”,因此无论真假,他都要杀掉“王之明”,才能在新帝面前邀功请赏;钱乙明白,一旦福王立稳脚跟,去翻当年旧案,他们东林党便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转而与孙丙合作,保住“王之明”;李丁见福王即位,于是决心杀“王之明”邀功,而孙丙则陷入两难之中。

四人虽各怀心思,但首要任务是找到“王之明”。谁知“王之明”却自己冒了出来。四人于是分别见了“王之明”。最后,孙丙、李丁转而结盟,要杀“王之明”,而赵甲、钱乙则护卫“王之明”回到南京。四人在途中几番交手,最终,孙丙被擒,李丁逃走,赵甲、钱乙,带着“王之明”和重伤的孙丙回到南京。

“王之明”到南京,果然掀起巨浪。已即位的福王,如今的弘光帝下令会审孙丙、让其明白回话。

孙丙于是交待出:经他与“王之明”会面,与保护“王之明”后,发现“王之明”是清人的奸细!他受命于降清的赵靖忠,为的就是掀起政潮,瓦解南明。

于是,各方再度开始争斗。曾经的拥福派首领马阁部最终保护孙丙,为的是将“假太子”“王之明”彻底斗垮!而钱部堂、冯都督再命赵甲、钱乙杀掉被保护在马阁部军中的孙丙。

最终,二人如愿已常,杀入大牢。正要得手之时,李丁杀出,赵甲也突然反水,三人杀掉钱乙,救出孙丙。

原来,二人早已决心降清。他们敬重孙丙,于是想劝他一同降清。

孙丙此时,生无可念,自杀了。

数月后,南京城外郭,观音门外。

“王之明” 、冯都督、钱部堂,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员在滂沱大雨中跪在地上。

清军要入城了。 他们是来跪迎的。


user avatar   wei-bo-29-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这么讲。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人兼任多个藩镇首领是常规操作。比如王宗嗣。曾经任安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看账面实力的话。卧槽。从哈萨克斯坦到山西,所有边军全归这哥们一个人管。然后呢?不也没出事嘛。

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看起来很屌。其实他也就是在范阳和卢龙两镇树大根深。任河东节度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让河东军打蛮子。安禄山做得到。但是让河东军南下。安禄山并没有那个控制力。叛乱以后的河东军也印证了这一点。

至于说为什么给安禄山干了三镇节度使。是因为即便如此。安禄山也并没有挑战中央的能力。老皇帝是这么认为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老皇帝可能是懒政、怠政。但并没有老年痴呆。问题的关键。是。安禄山石乐志。搞起了一件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成功的叛乱。

然后结果就是老皇帝一通神级微操。把半年可以搞定的事情拖了8年


user avatar   sai-bao-bao-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关话题

  毛文龙为什么不把他在皮岛多年挪用的军饷拿出来贿赂袁崇焕避免一死? 
  如果1971年的蒋介石魂穿为1628年的崇祯,会怎么样? 
  戚家军与关宁铁骑哪支军队战斗力更强? 
  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末年刚打破北京城的李自成身上,你会怎么做? 
  明朝为啥能持续200+年? 
  特务部队(秘密警察)是专制政权(个人独裁)的必然产物吗? 
  为什么郑成功在南京惨败以后,不愿意降清维护国家统一,反而继续负隅顽抗,反清复明? 
  假如多尔衮在接触吴三桂之前重病暴毙,清、顺、明的形势将如何发展?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能干大事的皇帝都是老粗?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普遍没有出息? 
  如果把三国时期的人物阵容拉到明末会怎么样呢? 

前一个讨论
《大明劫》中地方豪强为什么不捐钱?
下一个讨论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时期人口锐减?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