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诸葛亮的角色并不是大众印象中的那个演义里的所谓“军师”,反而更像是楚汉相争时期的萧何,运筹帷幄才是诸葛亮从政前期的基本定位,在刘备在世之时,除了出使江东联合孙权,诸葛亮主要是在负责刘备集团的大后方,是一个类似于“总后勤”的“后方首席军政长官”的角色。
在刘备初定荆南、刘备入蜀初期、汉中争夺战、刘备东征等四个时期,诸葛亮都是坐镇后方调度督理后方资源的角色。
先主遂收江南[1],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 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具体而言,刘备初定荆南时,刘备坐镇公安,诸葛亮则负责总督零陵、桂阳、长沙等三郡;刘备入蜀初期,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三员大将坐镇荆州;刘备北上鏖战汉中时,诸葛亮坐镇成都调度战略物资;刘备东征孙权时,诸葛亮依然坐镇后方调度资源。
由此可见,在公元208年到公元223年之间,一旦刘备集团拥有了超过一郡、超过一州的地盘,刘备便会任用诸葛亮作为“大后方军政长官”,发挥其“萧何”式运筹帷幄的技能。刘备东征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与楚汉战争刘邦为什么不带上萧何,是一个道理,大本营要交给靠谱的人看护,军需要交给靠谱的人运输。
至于行军之中的出谋划策,入蜀前后有法正、庞统等人,东征之时也有久经阵仗的诸将,而刘备也是一个“老兵油子”了,自然是人才济济的。
比起刘备帐下诸将,诸葛亮当时有且只有庞统死后与赵云、张飞一同入蜀的行军统兵经验,刘备犯不着放着诸葛亮更擅长且长期负责的坐镇后方事务,去让他做相对不是那么经验丰富的行军统兵事务。
刘备从黄河到长江的军政生涯,已经为他自己以及他帐下的武将,磨练出了足够的军事经验值,怎么去行军打仗,公元221年刘备可能远比公元221年的诸葛亮更加强悍。刘备需要诸葛亮去做的,绝不是在行军打仗中出谋划策,而是坐镇后方、调度资源。
任何一场战争,本质上打得其实不是两军阵前的兵力,而是一个集团背后的后勤支援与保障能力。古人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人言“战争打得就是后勤”,都是在说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看刘备的前半生与后半生,也能看出一个重要的区别,这种区别正是“后勤保障能力”。在刘备的前半生中,之所以无法稳定占据一块地盘,一方面是时势不允许,周边总有像曹操、袁绍、吕布这样发展较快的势力或胡乱霍霍的势力干扰,一方面则是缺乏诸葛亮这种后勤保障人才所致,刘备上一次弄丢地盘,不就是因为徐州时期的张飞、曹豹不济事么?
刘备之所以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把自己遇到诸葛亮比作“如鱼得水”,其实就是在说自己终于遇到一个可以站在集团总体战略的高度提供充足战争后勤保障的人才,而且这个人才还善于外交。
质言之,刘备这条鱼,并不需要诸葛亮像另一条鱼一样跟在他身边(军中),而是更需要诸葛亮像“水”一样,为他刘备源源不断地提供自在游动的“战略空间”,这种“战略空间”既包括集团外部的关系处理,也包括集团内部的后勤保障。
那么,诸葛亮需要跟在刘备身边,像张良、陈平那样出谋划策么?显然不需要。除了诸葛亮,刘备集团还有其他能够坐镇后方、调度资源的人才么?显然没有。即便有,也远远没有十多年来长期负责总后勤的诸葛亮更加熟悉。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刘备更需要诸葛亮坐镇后方、提供战争需要的总后勤保障,至于随军出征,有别的人选可以启用,大不了他老兵油子刘备也能亲子实操,也犯不着非要诸葛亮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