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句不知知网引发的连锁反应,
类似的还会有「如何看待翟微博140字文案查重超过80%?」
「如何看待明星评论?」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是一种什么体验?」
「微博会员可编辑,线下版可编辑么?纸质版存档的重要性」
其实大学里面的小文章很多人就是百度文库、知网到处下几篇复制粘贴就好了,要查都能查出问题…可是别人一不是明星,二也没立学霸人设,更没有把文章放在网上给秃头怪们打…
>>>贱贱的圈|群|站<<<
原论文作者黄立华教授已经在朋友圈严正声明,翟“博士”的【论文造假,学术不端】行为,已成定论。
翟“博士”其人作为电视剧《白鹿原》“白孝文”饰演者,将自己的表演体会写成博士论文,却大量抄袭关于“白孝文”这个文学人物的专业分析论文,甚至占了自己论文的40%以上,已经严重违背基本的学术精神。
而且,可想而知,翟“博士”竟能通过进一步博士后考核的背后,势必还牵扯到严重的学术腐败行为。相关审核机构和有关专家导师的审核能力,难道真可能不如能轻易揭穿论文抄袭事实的许多普通网友么?
这已经不是演艺圈或者娱乐圈的事,也不是翟“博士”个人的人设崩塌,而是学术腐败分子,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不法侵占,对广大公众整体教育利益的不法侵害。
翟“博士”近年在公众平台大肆炒作“学霸”人设,也曾欺瞒世人于一时,而最终弄巧成拙,求荣反辱之事,已涉及北大和北电两所著名高等学府,极可能是相关利益团伙,平素肆无忌惮藐视公众惯了,而不慎暴露的“冰山一角”。
古代封建社会,类似这种行为被称为“科场舞弊”,一旦曝光就是举国哗然,牵涉其中者,纵然是朝中极品大员,也不免人头落地,抄家流放。
上世纪末的经典历史剧《雍正王朝》里,就着重描写了一桩“科场舞弊案”。大学士张廷玉之弟,礼部侍郎张廷璐,主持科举考试时,夹带考生,出卖考题后,最终被雍正帝严刑处决,腰斩于市。
此事幕后主谋三皇子弘时,因此被雍正帝的政敌要挟,投入敌对阵营,数年之后东窗事发,亦被雍正帝大义灭亲,忍痛赐死。
虽然此案只是艺术虚构,但《雍正王朝》一剧也时常作为各大影视院校的教学题材,想必影视圈科班出身的人士,对此情节应当了然于心。
而此案的真实历史原型,是清末咸丰八年(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因为一个叫“平龄”的旗人,平日除了唱戏,一无所长,居然高中第七名举人,引得舆论大哗。有御史上书申请严查,发现舞弊考中的考生多达五十余人,甚至有一篇错别字高达三百余的试卷也能中榜。
最终,清廷为了挽回人心,经过十个月查办,严惩涉案官员多达九十一人,主考官柏葰,这位文渊阁大学士,朝中一品大员,就因为被查实收受某考生十六两银子贿赂,便和同时涉案的兵部侍郎李鹤龄等人,被一同处斩,副主考户部尚书朱凤标也因失察被革职。而作为此案的导火索,平龄其人,被收押后则迅速死于狱中。
封建社会之所以会如此严厉打击科场舞弊,便因为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国家从各个阶层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能否保证下层阶级精英的上升渠道畅通,便关乎整个王朝政权的生死存亡,因此,他们对营私舞弊者,非严厉执法、明正典刑不可。
而现代社会的博士、博士后相关考核,作为最高级别的学术审核,同样关乎着整个学术界的公信力,甚至是我们社会的长治久安。
天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一切罔顾国家和公众信任,侵占社会公共资源的教育腐败分子,理应受到严惩!我们都会密切关注着……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