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大航海时代来临,明朝为何放弃下西洋? 第1页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挺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小认识。

就从成化年间兵部郎中刘大夏那句“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 军民死且万计, 纵得奇宝而回, 于国家何益! 此特一敝政, 大臣所当切谏者也”说起。成化年间也因此事而彻底中断了明宪宗下西洋的念头。

过去学界相当人都以这句话为据,非常有代表性,认为下西洋中断原因源自财力不继,耗资巨大而所获不足以抵支出,受到了朝野上下的反对而终止。但是,这个观点非常有必要全面审视,刘大夏所言并非全部实情,更多是一种利益冲突之下的惊人之语。

须知,永乐年间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攻占交趾、迁都、修三大殿、修京杭运河、经营东北、哈密,贵州建省、修永乐大典,再加上下西洋。永乐年间几乎全面开花,以上任何一项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来支持,无论在哪个朝代都必然是劳民伤财之举,除了永乐,似乎历朝历代并没有在同一任皇帝完成如此之多重大支出项目的时代。但是奇怪的是永乐一朝虽然到末期也有民生凋敝的情况,但依然未出现动乱。万历以张居正改革所带来的底子打了三大征就几乎宣告财税衰竭,天启时仅重修三大殿一项加上辽东战事,就能让户部财税入不敷出。这就不得不让人考虑永乐从哪里获得如此多钱财支出这些浩繁的工程和战争?

很明显,除了正常的国家田亩赋税之外,永乐以其它途径获得了极其丰厚的利润,否则以上事项都让人难以理解。而以上重大活动中,也仅有下西洋带来的贸易才具备支撑财政的可能。

田培栋先生在《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一文中曾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下西洋获利仅金银收入即达到了黄金七十二万七千四百余两,白银一千二百七十六万四百余两,这个数字尚不包含胡椒苏木奇珍异宝等实物价值。

虽然,我个人认为这个具体的数字是可以商榷的,因为田培栋先生也仅仅是依据宪宗实录“内承运库太监林绣奏本库自永乐年间至今收贮各项金七十二万七千四百余两银二千七十六万四百余两累因赏赐金尽无余惟余银二百四十万四千九百余两”这句话,减去英宗朝将内承运库和太仓库分立后的金花银收入的推论。(注:内承运库在洪武永乐时期主要的作用为“内承运库掌收支缎匹、金、银、珠玉、象牙诸宝货之物,及同司钥库掌钞锭之数”,除了苏木、胡椒等香药实物,朝贡贸易所得金银等物皆收入了内承运库,此外全国各地的金银矿课税和贡品也收入此中。英宗时将内承运库化之外的库设为太仓库,即外库,内承运库即演变成了后来所谓的内库。)

或许这个推论有所不足,因为田先生未考虑内承运库不仅仅只收朝贡金银,宣德期间这其中的支出也未考虑,因此这个数字也仅能视为估算,但这里仍然可以反映出永乐时期的积储之巨大,乃至惠及了其后4任皇帝才至于衰竭。毕竟,永乐朝所积储胡椒苏木等物直到成化才算用完。而英宗实录也记载“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虗竭”。

此外,下西洋耗费也不见得宪宗时期的国力就支持不了,导致了刘大夏等人的极力阻挠。因为英宗时期,正统六年已经耗资制造了120只“下番海船”,郑和下西洋时也不过造了百只“下番海船”,海船规模相当(见《明正统朝修造“下番海船”与下西洋之役——《郭琰墓志》中的相关史料初探》),这个事件表明,明英宗时期仍有足够财力支持下西洋,下西洋耗费并没有刘大夏等人所夸张的那么巨大。宪宗朝经历初期的一段图治,财力物力也未必比英宗时期差,完全有足够力量支持下西洋的活动。而且,无论是英宗还是宪宗,之所以起了下西洋的念头,也未必仅仅是为了好大喜功,恐怕“国用不足”“府藏虗竭”才是其根本的原因。

根据现有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活动中,多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从西洋诸国获得当地的财物。《 灜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记载爪哇、占城、锡兰等国都以中国的瓷器和丝绸、铜钱等物进行交易, 交易来的货物则为“淡金”、银、金、宝石、犀角、象牙等财物奢侈品或龙涎香、乳香等名贵香料。在古代,因为广大地域之间货物极难流动,很多在当地稀松平常的物品到了异国他乡却成了稀世真品。后来的西方殖民者踏入美洲和东方时也以西方稀松平常的物品换取当地的香料和金银,皆因这其中存在巨大的暴利。以明会典的记载为例,折还给朝贡国的瓷器定价“青花白瓷盘、每箇五百贯。碗、每箇三百贯”而象牙这种名贵物品才区区“象牙、每斤五百文”,一个中国随处可见的瓷碗就能比象牙贵数百倍。当然,在西洋诸国眼中,这些瓷器才是珍宝,象牙等物才是稀松平常白给都不要的玩意。这就是地域差异所带来的利润空间,交易双方各得其利罢了。

仅以下西洋获得的大宗商品胡椒为例,郑和在原产地苏门答刺收购价为100斤1两银,而洪武末年,胡椒给价则为100斤20两银,价值直接翻了20倍,利润之大足以让人趋之若鹜。也更因下西洋的活动,胡椒苏木等香料充斥明朝国内市场,所谓物以稀为贵,当物资足够丰盛时,其市场价值必然下跌,第一次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不久胡椒价格就降低到了每百斤10两银,此后随着下西洋活动和朝贡贸易的扩大,胡椒苏木价格越来越低,胡椒苏木等香料也普及到了民间百姓家庭,不再是权贵所独有。“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无,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不过这里朱棣做了另一个影响深远的举措,即以胡椒苏木折俸发给官员。

私以为,这件事干的相当不地道。因为朝廷在胡椒苏木折俸这个事中,是以固定价值强卖的,当市场价格逐渐走低时,胡椒折俸的价格却一直不变,形成了对官员的剥削,降低了官员们的收入“折俸之薄” 更使“ 卑官日用不赡矣。”这也就怪不得当刘大夏诸官员得知皇帝又要动下西洋之念时跳起来拼命了。永乐用胡椒苏木发工资,相当于以行政的强制手段,维持了一条高价暴利的倾销渠道。

脑补一下刘大夏内心活动如下:成化七年终于把胡椒库存发光了不用折俸了,你现在又提这事,我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

此外,因为英宗开始,内外库分立,内库归皇帝,外库归百官,下西洋出工出物资必然是从户部工部兵部出,而所获金银财宝却要入皇帝小金库,这种对六部而言是纯粹的赔本买卖,从财政角度也必然会遭到百官反对。

因此,回到本答案头一句话,也就能理解所谓耗资巨大而终止下西洋活动之言,并不符合实际了。万明和田汝康甚至认为下西洋与朝贡贸易挽救了永乐以来财政的危机和延缓了宝钞带来的钞法危机,延缓了宝钞的贬值。

下西洋及朝贡贸易本身成为了一个以皇帝和朝廷为主要获利者的垄断贸易活动,而社会上的百官并未从中获利,反而不断的接受盘剥(扣工资)之余,还得为下西洋和接待各路贡使准备回赐物品而出工出力。鲜明的利益分配不均使社会上积攒了强大的反对力量,足以让宣宗宣布停止下西洋,英宗和宪宗也不得不打消重启下西洋的念头 。

此外,随着下西洋带来的民间私下的海外贸易逐渐活跃,让民间和士绅可以从中获利,与朝贡贸易相辅相成的海禁也从宣宗继位开始就几乎沦为虚设。

明朝以违背商品经济规律的形式,试图维持高额暴利的朝贡垄断贸易,随着朝廷的控制力下降,用于维持垄断贸易的海禁也难以维持。其中也伴随着下西洋带来的货币逐渐白银化趋势,再加上下西洋将原本的路上中西方丝路贸易转向了海路,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东南亚及中国沿海,多种因素之下,明朝以垄断贸易为目的获取暴利的下西洋活动难以为继也就可以理解了。

注:限于精力和篇幅,很多内容我并未展开,如下西洋的起因真实原因是洪武末期因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了旧三佛齐,洪武的朝贡贸易之路被塞死,香药珍宝等统治者上层所必须的奢侈品越来越难寻才促使了永乐下西洋。有精力时再补吧。


user avatar   mi-kang-na-qi-de-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雄指挥人们去讨伐恶龙,人们不畏恶龙奋力向前,可英雄却在人们背后架起了冒蓝火的加特林。

可以把我私底下当傻子,但你不能明着面骂我是笨蛋,还硬要告诉我不把鹿当马是因为我无知。

得了吧,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现在的经济日报,九成九的媒体都是为了那一小部分人群服务,它们需要什么就报道什么。

很多人把这些官媒当作真知,却不知人家把他们当枪使,需要的时候大力呼吁,不需要的时候一脚踹开。而人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就开始不听,不闻,不理了。

这次怎么拿到手机的,看过直播或者录播的应该都清楚,如果说不是拼夕夕紧急公关,打死我都不信。

几百人或者几万人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媒体罔顾事实,在一个充满诱导欺骗的流氓app遇见了一丁点质疑,它就连忙跳出来开始洗。

恶心啊!啊呸呸呸呸呸!




  

相关话题

  女真是如何灭掉曾经世界第一帝国蒙古帝国和当时最大的明朝? 
  如果你穿越成为朱祁钰你要怎么巩固住自己的皇位和发展明朝? 
  明朝的倭寇有多少是日本人? 
  古代有多个汉人建立的朝代,为何皇汉都以明朝为尊? 
  为什么同样是江北四镇。清仍然用刘良佐领军,而闲置刘泽清呢? 
  如果明朝一开始就不养宗室,不免士大夫的税,会不会远迈汉唐? 
  如何理解《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送给海瑞的“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八个字? 
  朱元璋或者朱棣魂穿崇祯皇帝能否扶大厦之将倾,再给明朝续命,甚至进入大航海时代角逐全球? 
  为什么林丹汗不愿意和大明一起对抗满清? 
  你觉得朱元璋是更偏向于爱民亲民还是残民虐民?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演员赵立新的知识分子人设,会是下一个靳东吗?
下一个讨论
中国历史上还有比北宋更屈辱的朝代吗?





© 2024-06-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