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
@calebjael,支持
@Ken Guo。
李朝在国内使用明朝年号、收容明朝遗民等皆为事实,不容置疑。曾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的陈学霖教授曾就李氏朝鲜思明尊周的思潮进行论述:
一个君主王朝的皇帝在本国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在邻国几百年间却一直被虔诚地崇祀,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而独特奇趣的现象。
———————分割线————————
题主的问题是“为什么清朝政府能容忍朝鲜使用明朝年号还收容明朝遗民”,就此做一简答。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清朝正统性先天不足,对内力求摆脱夷狄形象,确立其统治的合法性;对朝鲜,则极尽施恩德化之事。
众所周知,清朝乃以我国东北部的蕞尔小族入主中原,于义理来看,其统治先天不足,故而从建国初就大力宣扬其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例如在入关前,便有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天命”主张。入关后,清朝对自身正统性的塑造更是不遗余力,如完整接受传统中国的礼仪制度,尊奉孔子与理学,钳制汉人士子思想,实行文字狱等。雍正年间,曾静等人欲煽动陕西总督岳钟琪谋反,雍正亲撰《大义觉迷录》,意欲破除汉人的华夷观。清朝为塑造自身正统性的努力,由此可见一斑。
清朝对李氏朝鲜王朝的政策,与以上论述的正统性关系深切。李朝对中华的文化心态是慕华,具体表现形势则是虔诚事大,屡发“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之类言论,在文化心态上始终拒绝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崇祯十年,清军攻陷汉城,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断绝与明朝藩属关系,成为清朝属国。但由于彼时明朝尚存,朝鲜仍潜通大明,并消极对待清朝攻打明朝的助战邀请。松锦大战结束后,洪承畴降清,将潜通计划和盘托出,清朝质问朝鲜,在万般无奈之下,朝鲜只得惩处相关人士。
总而言之,此时的满清对朝鲜基本政策以高压为主,如要求朝鲜以昭显世子、凤林大君等人入质,打击朝鲜国内的反清义理派人士,严密监视朝鲜国内事态的发展等;但同时亦以施行德化为辅,皇太极就曾定下“以威胁之,不如以德坏之”的策略,并在入关后变为主线。
入关取得天下后,清朝对朝鲜极尽施恩德化之事,以求笼络其心,取代明朝在其心中的崇高地位;但仍不忘提防。
主要表现有:
应该说,清朝对朝鲜的德化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清朝中期以后,清与朝鲜关系由不和谐走向相对和洽,但从根本上来看,成效并不大。与清朝存在时间对应的相关朝鲜国王——朝鲜仁祖(1623-1649)、孝宗(1649-1659)、显宗(1659-1674)、肃宗(1674-1720)、景宗(1720-1724)、英祖(1724-1776)、正祖(1776-1800),除显宗与景宗未有明显表示外,其余国王均在国内大力提倡尊周攘夷、尊周思明的思想,其在政治上表面臣服,在文化上鄙夷的格局从未被打破。
对于清朝对朝鲜的德化策略评价,一言以蔽之:然并卵。
其二,朝鲜对内大肆宣扬尊周思明的义理观,贬低清朝为胡虏,否定其对中华正统性的继承;对清朝则谨守藩邦职责,事大形式极为恭奉。
对清朝的德化怀柔措施,李朝实录多记载为“惠”,换言之,清朝的德化努力,朝鲜大多看作小惠。即使北学派代表人物极力赞颂清朝统治为“昇平百年,四海宁谧,此汉唐所无也”,但在比较明清时,仍有此论述:
呜呼!皇明吾上国也。上国之于属邦,其赐赉之物,虽微如丝毫,若陨自天,荣动一域,庆流万世。……盖吾明室之恩不可忘也。……恩在肌髓,万世永赖,皆吾上国之恩也。
今清,按明之旧,臣一四海,所以加惠我国者,亦累叶矣。……又诏永蠲正贡外别使方物,此实旷世盛典,而固所未得于皇明之世也。然而我以患而不以为恩,以忧而不以荣者,何也?非上国也。我今称皇帝所在之处曰行在,而录其事。然而不谓上国者,何也?非中华也。我力屈而服彼,则大国也。大国能以力而屈之,非吾所初受命之天子也。今其赐赉之宠,蠲免之谕,在大国不过为恤小柔远之政,则虽代蠲一贡,岁免一币,是惠也非吾所谓恩也。
北学派是李朝后期兴起的一个学派,主张向清朝学习,并批评尊周派。可即便如此,作为北学派代表人物的朴趾源(1737-1805)仍然对清朝的德化怀柔之策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清朝怀柔藩属的策略,并且视之为小惠,极力追思大明,大明于朝鲜有万世永赖之大恩。
他对清朝的评价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即清朝乃大国,朝鲜力屈而服,但却并非上国中华,上国名号只有明朝方能担当。
但李朝在对清交往中,事大形式极为虔诚,曾屡次得到清帝嘉奖,然而在文化心态上,始终认为其高于“胡膻遍地”的清朝,常以“小中华”自居。
在他们的观念中,明朝之于朝鲜,是父母之国,君上之国,有三大恩——太祖高皇帝的“大造”之恩(赐国号朝鲜),神宗显皇帝的“再造”之恩(万历援朝抗倭)、崇祯十年时毅宗烈皇帝面对内忧外患之际仍命登莱巡抚率兵援助朝鲜的大恩。
此三大恩,朝鲜没齿难忘,终于在大明思宗殉国甲子周年(1704年)之际,肃宗设立大报坛,崇祀神宗;英祖时(1749年),增修大报坛,崇祀太祖、神宗与思宗。大报坛被视为李朝后期规格最高礼仪最为隆重的大祀。
明朝灭亡后,尊周思明义理观成为朝鲜上下的思潮,奉行明朝年号即位体现之一。
下面着重论述朝鲜奉行明朝年号的问题。
古代华夏文明圈,正朔是正统的象征,奉行正朔则是臣属的重要表征,朝鲜作为中国藩属,使用中国年号的做法由来已久。650年,新罗开始奉行中国正朔(时为唐高宗永徽),朝鲜历代皆奉行中国年号,持续1200余年,直至甲午战争以后。
崇祯十年(1637),李朝在被困南汉山城四十六天后,无条件出降,自此,朝鲜断绝与明代藩属关系,转而成为清朝属国。但在处理正朔问题上,朝鲜态度十分暧昧——表面上使用清朝年号,暗中却遵行崇祯、永历纪年。甚至在朝鲜国王死后,拒绝使用清朝皇帝所赐谥号。
具体情况如下:
丁卯之役(1627)后,清与朝鲜结为“兄弟之国”,但明朝坚持使用天启年号,时侵略朝鲜的阿敏恼怒,朝鲜在权宜之下对清朝文书改用干支纪年。当年天熹宗崩,思宗继位,崇祯元年二月,朝鲜在尚未接到明朝颁布正朔时,于皮岛总督衙门毛文龙处得知中国已改元,经礼曹奏请后,遂宣布全国改行崇祯年号。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改行的崇祯年号,竟成为朝鲜随后二百多年一直暗中遵行的明朝年号。
崇祯十年,朝鲜被迫成为清朝藩属,其首要条款即为“去明国之年号”。自此,清朝正朔成为朝鲜法定的纪年方式。原则上,朝鲜官方文书都应奉行清朝正朔,但在实际操作中,年号问题却十分复杂。
谥号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国王死后,中国会赐谥号。有明一代,朝鲜对中国所赐谥号十分看重,练主牌位所书格式如下:
某朝(谓有明)、赠谥某号(如太祖则书康献 康献为明朝所赐——笔者注)、某祖(如太祖则书太祖)、某谥号、某徽号大王矣。
朝鲜仁祖是清朝首位赐谥号的国王,但朝鲜却拒绝将谥号写上,只书朝鲜所上徽号、庙号。由此,朝鲜太庙中出现如下有情况:宣祖以前的国王牌位是十字,仁祖以后的国王牌位则只有八个字。
由以上论述可知,明朝灭亡后,李氏朝鲜王朝内部大规模使用崇祯年号是确认无疑的,表面上,对清朝公文全部使用清朝年号,在国内某些文书使用清朝年号,乃迫不得已;但在私下,包括王室在内的全国则普遍使用明朝正朔。
这是因为:
第一,尊崇祯以存中国。崇祯是明朝年号,明朝是正统中华。明朝灭亡,崇祯、永历年号四海皆无,独朝鲜存在,以示中华正统存在于朝鲜。
第二,用崇祯、永历年号,表明朝鲜上下在心理上仍以明朝皇帝为宗主,这构成了对现实中清朝宗主国的一种反叛。
李朝奉行明朝正朔,需要放置到明朝灭亡后,李朝国内从朝廷到民间普遍存在的尊周思明、尊周攘夷思潮下去审视。奉行明朝年号仅仅是其中一隅,另有崇明祭祀,其中包括被视为李朝最高规格的大报坛祭祀、朝鲜儒林设立的华阳洞万东庙祭祀、明遗民设立的朝宗岩大统庙祭祀等;孝宗酝酿北伐;对明朝遗民的优待(曾格外破例在科举中设置忠良科,而在此前,科举只有两班出身才能参加);去世国王牌位不书写清朝所赐谥号;编修大量明朝史书以寄托哀思等。
至于李朝为什么在二百多年中如此执着于尊周思明,则又是另一个大问题了。
———————分割线———————
回归题目本身,朝鲜使用明朝年号为什么没有受到清朝苛责,很简单啊,这是因为:
朝鲜一直在私底下偷偷使用啊~并无史料能够直接证明清朝知情啊~
<over>
主要参考资料: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