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支持,如果中国的方言拥护者都有汪涵的觉悟,世界将会多么美好。
涵哥的计划是出资465万元,用5-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家乡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如果成功,再联手外省名人记录方言。
方言是注定消亡的文化载体,涵哥的保护措施得体到位,这是本方言黑+芒果黑第一次叫他涵哥,我服:
1.自掏腰包,身体力行,不像某些保护者,只会嚷嚷着“政府需要出资如何如何”,劳民伤财。
2.一视同仁,广泛调查,湖南省53个地区的方言都有被记录的价值,相比之下某些编写“X语教材”的逗比简直荒谬绝伦,你认为推广普通话摧残了方言,凭什么你的方言就要摧毁其他方言?十里尚不同音,长沙话不能覆盖邵阳话,广州话也不能独霸粤语。
汪涵: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比如小孩,上海人叫“小人”。邵阳话叫“牙牙”,常德人叫“小牙”,四川话叫“娃儿嘞”。又如上海人会说大转弯,小转弯,北方话里会直接说往南或往北。
3.忠实记录,泽被后世,某些逗比“保护”方言是让无辜的孩子被迫学习,是让公共资源冠以地域色彩,涵哥只是记录,给想看的人提供怀旧场所,帮专业人士保存研究对象,没有人可以强迫其他人为了你的梦想买单。
有人发现故乡交通方便贸易发达方言消亡,就感叹乡愁何寄,一定要让孩子们加学方言。好比机械农业淘汰了牛耕,跟记忆中的家乡不一样,就强迫孩子们耕田种地当牧童。
无耻之尤。
我只是个语言学爱好者。请大家不要扯到政治敏感话题。回答里某些内容我自觉删除。(小纠结)
————
作为一个方言学爱好者,我大力支持汪涵做的这件事。
首先要知道汪涵做了什么——汪涵发起方言调查“響應”计划,一人出资465万元,计划用5-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
“響應”计划类似国家“语保”项目,派专家队到各个方言点调查音系、词汇、语法等,以视频和调查报告的形式保存下来,供其他学者研究。
先讲方言研究与保护。
这个“保存”方言的做法本身对方言保护(即让方言继续存活、避免灭亡)没有直接的帮助,不像某些不明真相的人所说是“推广方言,阻碍普通话推广”。但是,对方言的学术研究终将对今后方言传承、语言规划等起到积极的的作用。
有些悲观人士可能会认为方言记录是“做棺材”,研究方言是为了更好地“推普灭方”,在几十年前可能确实如此,但是现在发达地区的方言保护意识普遍比过去有所增强,新一代方言学者也基本都怀有保护方言的意识,有些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呼吁方言保护与传承。——再说,死了有口棺材总比死而“莫之知也”要强一点吧。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家的工作只是记录和研究语言,而不能去阻碍语言消亡的进程。但是中国的方言更像是行政干预下的人为灭绝(像上海话这种八十年代还很强势的方言到九十年代突然萎掉)。不去主动保护的话真是语言多样性的巨大损失。
至于语言多样性的意义,我就不多说了,其他回答大多在讲这个问题。
————
插:还是讲讲吧…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含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少了就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参考生物多样性)
2.语言的使用是(哔——)。语言的背后是(哔——)。(哔——)
————
再来讲汪涵这事本身。
方言学研究(或者推广到语言学研究)在我国真是太缺钱了。理工科经费多,社科的经费真是少得可怜。语言学研究,外出调查需要差旅费、发音人报酬,在实验室需要各种仪器设备,哪样不需要钱?绝不是一张纸一支笔就够的。
经费缺少是方言研究进展缓慢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国除了吴语区的方言调查相对比较丰富(勉强能做到每县都有调查报告)外,其他地区还有大量空白,哪怕粤语区除了广州话外其他地方方言资料极少。
汪涵的资助对湖南方言学者的研究来说是件大好事。大家纷纷拿经费调查湖南各地方言,要是没“響應”计划,某些偏僻地方的方言不知何时才会被记录,或许就无声无息的没了。
——————
有些人认为该计划这几年都没进展。就我所知,目前还一直在方言调查阶段。方言调查比较费时费力,何况有那么多方言点。搞调查的老师们平时也得上课吧,假期才去调查。把湖南各个县都调查一遍,估计得好花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