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的人来答一发。
硕导曾经说过,如果对经院哲学不感兴趣,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读这几个人就够了。
尼采之所以会经常让人有非哲学家的感觉,是因为他语文学家Philologe的出身和进路。
尼采的语言学底子极好,《道德的谱系》(其实谱系就是起源的意思啦)里他用研究词义的方法研究道德概念(比如”好“与”坏“)的流变。
这里我仅举一个例子,尼采指出在古希腊语里ἐσθλός•(esthlós)是”真“的意思,但到了德语就变成了(adelig)”高贵“的意思。
这是运用了语文学的一些知识,评论区有同学指出尼采研究词源的方法,我这里重新表述一下,Philologe不能翻译成语言学家,翻成”语文学家“可能稍微恰当一点。
但是他的哲学中心议题“权力意志”“对抗虚无主义”,又是非常本体论的提法。
但因为论证的时候用的又是格言体aphorism,和其他哲学家大相径庭。跟分析哲学动不动就使用形式符号更是相去甚远。
所以就造成了尼采是个文学家的错觉。
尤其在分析哲学兴起、统治哲学界之后,情况就更是这样。在美国大学里,尼采经常就被放在文学系,这对他是非常不公平的。
再说一遍,本体论上海德格尔不是尼采的嫡系传人。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就本体论的议题,回应的是康德、笛卡尔和亚里士多德,根本就没有提到尼采半句。尼采的权力意志虽然有本体论的地位,但他自己并没有按照普通的方式来处理,我读尼采不多,但是基本重要的著作里,尼采并没有对权力意志进行一个惯常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