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明朝的俸禄低,却还是有这么多人想做官? 第1页

  

user avatar   liu-zi-hu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因为依靠种种利用法律漏洞或直接不合法的途径,明朝官员的实际“收入”并不低,成倍于法定官俸,这种积习成久的官场恶疾浸入明朝政治的肌髓百年,最终成为明朝统治机器机能崩溃的一大原因。

从法律规定来讲,太祖给明朝官吏规定的俸禄的确堪称可怜,具体的数值很好找,我就不在此罗列以防冗长,清修《明史》就直接定调:“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1]其实与当时的物价对比来说,洪武后期所最终确定的官俸并不算低,明中期人王琼有言:“国初定制,百官俸给……足勾养廉用度”[2]。但问题在于,洪武年间制定的俸禄待遇被明朝定为“永制”,而明朝自成、弘之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已经是今非昔比。

更为可怜的是,明朝官俸自永乐开始分为本色、折色二部分,什么意思呢?在国初,俸禄都是按米粮实物支给的,但问题在于靖难之役把国库打光了,成祖登基以后对粮储很发愁,于是朝廷下令:“天下仓粮,宜撙节以备国用。各处都司官俸,旧全支米者,宜米钞中半……”[3],从此,明朝官员的俸禄就分为本色与折色。本色就是照旧按米粮实物发放的俸禄,后来亦有用布匹等物充当的;折色,则是将俸禄的一部分折成白银与宝钞,而明初用白银支付很少。一般来说,本色还能照常、照实发放,但问题就出在折色上。

折色多少,是在建文四年末按照《俸粮支米钞格》[4]严格规定的,后世虽有变动,但幅度不大。要知道,明朝粮食价格上涨的速率并不低,正嘉以后,米价是在持续上涨的,同样的钱到了哪怕到了成化朝,充其量也就只能买额定大米一小部分。更要命的是,大明宝钞的发行极其失败,不久就是废纸一堆,发给官员的宝钞什么也买不到。到了景泰时,没有办法,只能把理应折成宝钞的折色俸再折成白银发放。到嘉靖朝开始,索性除月米以外,一切概折白银发放。中间来回折腾几次,官员手中实际能拿到的俸禄还不抵规定的那点可怜的数值。

即使在吏治澄清的明初,明朝人已经在抱怨俸禄之低。自此,明朝人对本朝俸禄可怜的抱怨不绝如缕,如万历朝的于慎行阁老竟然仰天长叹大明王朝的官俸连北汉小朝廷都不如:“至北汉刘崇以太原一道正位建国,宰相月律止百缗,节度使止三十缗,较之唐末已为太减矣。乃今一统之盛,宰相月俸犹不能半此,则近代之俸可谓至薄矣。[5]

俸禄太低,但是官员要养家糊口,要上下交际,要维持排场——特别是晚明,整个社会沉醉在消费主义的浮华之中,怎么办呢?明朝官员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开发出层出不穷的敛财手段。现代学者把明朝官员的法外收入概括为五个主要途径:乞请与赏赐、占田收租、 逃避赋税、贪污受贿、以权经商。[6]其实,赏赐只是九牛一毛,以权经商也不普遍,而贪污受贿终究是严重违法行为,时刻有可能因此锒铛入狱甚至丢掉脑袋。最重要的,还是以避税为支撑点的广为占田,和常例钱两大途径。凭藉这两大途径,明朝官僚的实际收入极其可观。

明代官僚有免税特权,故而中进士任官之后,就会有大量人来投献土地,而明代官僚们也都是兼并土地的老手,因此获得的地租收入,足够大多数官僚衣食无忧。这固然也是损国利己之为,但我今天主要讲的是不为人所熟悉的常例。

如果说贪腐是彻彻底底的黑色收入,“常例钱”就是名副其实的灰色收入。常例也是搜刮民脂民膏,也是不合法的收入,但却是大明王朝从上到下都心知肚明,人人都拿钱的收入。常例虽不合法,但久经实践,已经形成国家机器运转中的潜规则,拿这份钱,人人心安理得,也不会冒有掉乌纱帽的风险。谁若拒绝常例,譬如海瑞,反倒要被看作是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表现。到了清朝,一脉相承的陋规之风更是愈演愈烈,无法收拾。

明朝的常例自州县到阁部,无所不浸染其恶,但它的深根长在帝国统治机器的最下层——胥吏。明朝政府的基本运转掌握在胥吏手中,特别是与百姓最为息息相关的刑名钱谷,往往操持在胥吏手中。这些胥吏没有上升的希望,自然汲汲于倚仗手中权力肆意寻租,百姓稍有不从,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后果。故而被搜刮的民脂民膏,实际上第一层先进了胥吏的腰包里,不少书手衙役赚的盆满钵满。

胥吏虽然能对一般人民作威作福,但在顶头上司——州县官面前却像一只蚂蚁一样。留下自己的那份,更大头的要献给知州知县老爷。在淳安知县任上拒不受常例的海瑞,却详尽地记载了淳安县的老爷们应收的常例清单:

夏绢银一百六十两。太府如数,受否在人。
秋粮长银二十两。
折色粮银四两。
农桑绢银十两。
盐粮长银十两。
夏样绢八匹。太府如数 ,受否在人 。
农桑样绢四匹。太府如数 , 受否在人。
清军匠每里银一两。
审里甲丁田每里银一两。
直日里长初换天字下程一副外 ,白米一石或五斗,八十里皆然。
审均徭每里银一两。
经过盐每一百引银一钱 ,每年约有五万引。太府如数,受否在人。
住卖盐每一百引银一两 ,每年约有七千余引。
样漆一百觔 ,太府如数,受否在人。
柴薪马丁家火,每一两收银二两 。
起送农民罚纸二刀,纳银五钱。本府罚纸二刀,纳银八钱。吏拨缺罚纸四刀,纳银一两
六钱。受否在人。
收各项钱粮每一百两取五两。
造黄册每里银二两。
催甲每里银一两。
俸米每石折银一两。
出外直日里长供应并店钱人情纱缎。[7]

区区一个正七品知县,一年的常例收入居然可以达到2700余两银子,几乎十倍于正一品的年俸。[8]各州县常例的种类和数量虽有不同,掊克的比例却是一样的惊人。淳安尚是山区小县,如若到了富庶之地,县太爷的常例更为恐怖。如松江府的华亭县,知县一年仅直接索要的常例就有两千余两,县太爷们“有需索常例、火耗,交际馈仪,与一府各衙门吏书、皂快,指为奇货,动辄干求,有不如意即怒目嗔詈”,等于是直接向胥吏勒索常例。[9]这正是变本加厉地逼迫胥吏敲骨吸髓,把老百姓逼到绝路而已。

州县索胥吏,府道索州县,督抚、二司索府道,层层加码。地方官升职与否,全看上司脸色,故而这笔常例数额巨大。但地方官在一级级乐此不彼地收黑钱的时候,很大一部分还要流向京官们。

明代地方官有各种层出不穷的敛财手段,故而个个赚的盆满钵满。京官地位虽高,但油水不多,就不免过的清贫。故而对于地方官的孝敬,就格外看重,甚至明目张胆地向地方官索取常例。如若地方官在京中有奥援,则升职会顺利很多,因为这点,每遇入京,地方官必然“盛辇金帛以奉京官”[10]。不光是那些完全倚仗外边孝敬,否则就只能喝西北风的中下级京官,即使是部院堂官,也做不到爱惜羽毛。嘉靖年间,以清廉著称的张璁阁老直言不讳道:

“顷来部院诸臣,有志者难行,无志者令听,是部院为内阁之府库矣。今之监司,苞苴公行,称为常例,簠簋不饬,恬然成风,是监司又为部院之府库矣!”[11]

即使是担负清肃监察之任的科道官,拿起常例来,也毫不手软。崇祯元年,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以亲身经历说明彼时从地方到中央,整套常例规则之繁复:

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爱钱之人!臣起家县令,今居言路,如以官言之,则县官为行贿之首,而给事为纳贿之魁。州县之俸薪几何?而上司票取,抚按荐谢,考满朝觐,有费至一千、二千、三千、四千者,夫此银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至于科道,尤为膻薮,据臣两月内,辞馈金五百余。以臣绝无交际之人而有此,余可知矣。[12]

此时韩一良自五月起补给事中不过月余,又非掌科及左右给事中,常例钱已经明晃晃地送到家门。而外出巡视的各处巡按御史,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索取常例,地方官也只敢唯唯而已。崇祯十年巡按山西的张孙振,“受道府州县小送熟程,在孝义、阳曲、三关为甚,各官每以购办称苦,谁不知之”,又在平阳府各县借征收账款之机,索取之后,“令送南京原籍”,以令其时山西官场从上到下、包括巡抚吴甡在内都无法忍受。[13]

大明官场从上到下,都以常例钱如呼吸一般自然。其实明朝皇帝对于常例的存在也心知肚明,神宗还曾在圣旨中严令官员不得在水利工程中滥收常例。但面对整个官僚系统根深蒂固的习惯,皇帝的几句严旨也不过如过眼云烟一般苍白无力。毕竟,历代明朝皇帝都没有朱元璋把贪官污吏全部杀光的勇气——何况这也没有止住腐败,如若要制止常例,难道要皇帝从身边的阁部诸公开始一个个动铡刀吗?

官俸制度是明朝顶层制度设计的一个非常失败的案例,正是由于难以维持正常生活的问题普泛性的存在于整个官僚队伍之中,而非仅限于个别部门,使得一整套上行下效的系统性腐败制度——常例,很快就成为明朝官僚机器上无法根除的肿瘤。即使皇帝和个别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现象可能造成的巨大危害,也无力从根底掀翻整个官僚系统,更不可能冒着失去整个官僚系统信任的风险去严苛行事,这使得对常例的禁止完全成了无人当真的喊口号。如同谢肇淛所说:

“上官莅任之初,必有一番禁谕,谓之通行。大率胥曹剿袭旧套以欺官,而官假意振刷以欺百姓耳。至于参谒有禁,馈送有禁,关节有禁,私讦有禁,常例有禁,迎送有禁,华靡有禁,左右人役需索有禁,然皆自禁之而自犯之,朝令之而夕更之。”[14]

大家都明白,常例无法废除。而常例的发展也就愈演愈烈,到了明末无钱不能办一事的地步。

在这一全面的制度性腐败的作用下,明朝的官场何谈清廉?统治机器怎能不缓慢发展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如此旱涝保收的丰厚收入,又怎么不可能吸引一批批有志举子前赴后继呢?

参考

  1. ^ 《明史》卷82《食货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03页。
  2. ^ 王琼:《双溪杂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子部第239册,第570页。
  3. ^ 《明太宗实录》卷12上,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戊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210页。
  4. ^ 《明太宗实录》卷15,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甲寅,第270页。
  5. ^ 于慎行:《谷山笔麈》卷9《月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06页。
  6. ^ 谢蓬勃:《“明官俸最薄”刍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73页。
  7. ^ 海瑞:《海瑞集》上编《兴革条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页。
  8. ^ 夏邦、黄阿明:《明代官场常例钱初探》,《史林》2008年第4期,第129页。
  9. ^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4《赋役》,《丛书集成三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第83册,第405页。
  10. ^ 海瑞:《海瑞集》上编《兴革条例》,第39页。
  11. ^ 《明世宗实录》卷81,嘉靖六年十月戊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817页。
  12. ^ 汪楫:《崇祯长编》卷11,崇祯元年七月丁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610页。
  13. ^ 吴甡:《柴庵疏集》卷15《按臣辩疏涉欺巡方举动可骇疏》,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15-316页。
  14. ^ 谢肇淛:《五杂组》卷14《事部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78页。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出差原因去过几次,就我看起来真挺落后的,虽然我不知道我们新闻怎么说他们。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事情。当时我们去的是印度最发达的城市孟买。办公室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地铁地图,我很高兴的问同事说,我可以坐地铁去机场。同事很尴尬的说,这张地铁地图10年前就在这儿了,但是现在地铁还是没修好。原因是因为在一个民主制度的城市,一任政-府所能决定的很多重大项目,如果在他任期内完不成,下任就往往会推翻了重来。因为立场上要反对上一家就必须反对上一任治下的重大项目。以此类推,所以落后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重大落后。当时我还是蛮震惊的,因为印度人经常自信满满的说多少年多少年要赶超中国,但即便你有再多的程序员,基础设施水平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是永远赶不上中国的,要知道这可是印度最发达的地方。

某种意义上,民主制度好处在于公平,而最大的问题是效率。而落后国家的民主游戏往往只收获了低效。

当你和印度人谈发展问题的时候,印度人当然也会给你展示孟满市内那些高楼林立跑车云集的地方,因为这是一个贫富差距非常大的国家,贫民窟和高楼林立只有一街之隔。

另外,印度街上无家可归者很多。关键他们呈现出和中国乞讨者截然不同的状态。乞讨在中国是一种职业,就算那个人不是骗子,是真的乞讨,他多半不是真的没有家,他家可能在某个贫困的地方,或者外地,他只是不愿回去,而选择在你我居住的地方乞讨。

而印度的乞讨者是不一样的,他们还带着床,有破行李箱,甚至还有一面镜子,然后带着这所有的家当住在人行道上。早晨上班的时候,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在公交站等车,两米外的人行道上,就有一家人住着,床就放在人行道,还在墙上挂面镜子……这和中国乞讨者的区别是这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的生活状态(中国的很多乞讨者是选择不回家,把进程乞讨作为一个职业,这是不同的)。而且从他们带着床和行李的状态看,很有可能是一夜之间失去了自己的家…

印度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制度影响(见修地铁的例子)种性制度,教育水平,而更是源于种性思维和长期殖民地的一种惯性的“认命”的态度。比如,你在印度很少看到盗版,即便这么穷,但用不起就是用不起,我也挺满足,我也不会想一些变通的办法去改变生活(虽然盗版并不提倡,但我国一开始的盗版不就是大家穷则思变的无奈之举么)。人们会努力,但不指望改变阶层。只求努力的更好的遵循现行规则,哪怕规则本身不合理。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印度人是中国人的最大竞争对手。大家争奖学金,争就业机会,争工作签证……但最大的一点不同。中国学生大多数都有回国计划,只是大家对何时回国有不同的打算。有的想马上回去,有的想功成名就再回……但印度人,没有一个想回去。都是一副胜利逃亡的样子,并且对中国学生的回国计划并不理解。我想这就是差别吧。


user avatar   zuo-shang-62-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4年至今的库里,可以利用自己历史级的外线投射能力结合跑动能力撕扯对手的防守,最开始库里的无球没有这么强,就像起初的杜兰特一样,名声大噪之后,其他球队的教练组自然会根据你的特点重点看防布置防守战术。科比在争冠的那些年,在球队的意义是强力擦屁股机器,其他四个人怎么跑也跑不出战术了,得分又很难的时候,科比站出来不停的用两分去惩罚对方,最后依靠纯实力改变对方的防守策略,不得不包夹。诺维斯基07年以后基本大成,在进攻中就是面框或背身去冲击对方内线,作为一名内线,在进攻读秒阶段会接到队友的传球打高压球,你会发现他们大部分是为了弥补自己球队的战术不足,或在对方防守战术相对完美的情况下用自身能力强行改变对方防守计划,俗称擦屁股,这类球员是为了解决球队进攻便秘存在的。

也可以这么理解,上述球员,实际上也是一块球队的拼图,他们的功能是不讲理,争冠球队必须有进攻端打高难度球的人。他们在场上是在帮助队友解决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说勒布朗废队友,这是比出来的。

在库里身边,格林,汤普森,巴博萨,大卫李们都有自己的职责,他们都有自己的专职,但同时,也会给他们很大的空间去发挥。

科比三连冠时期是没有这个说法的,那时候他对队友怎么想根本不关心,可以说,那个时期他想赢的不是总冠军,而是全世界,太贪,太自私。08年以后再看,除了阿泰斯特以外,所有队友基本都可以激活,队友进球球未必是他传的,但那个时期他懂得应该给队友一些空间,让他们发挥,也是他电影中说的,我现在终于可以相信队友了。

他们在夺冠时期是为了球队存在的,队友表现的比自己好?那也高兴,哪怕是科比,在两连冠时期也是这样。队友有不足,这些球员是要想办法帮忙的。

勒布朗不是这样,无论是他招募的队友,还是在场上的比赛方式,都是队友在帮助他。

很多人说印象流不好,不懂球才用印象说事,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会打球的人才会聊印象。

印象里詹姆斯就不是个得分高手,但明明他得分很高啊。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

骑士1.0时期我没有这个印象,那时候的詹姆斯在我眼里就是个得分狂人,技术有点缺陷罢了。那个时期喜欢詹姆斯的,绝对是真詹迷,你能看出来这个少年一定是地球上最会打球的几十个人之一,飞天遁地,队友得不了分?我来!硬生生顶开防守队员在人家脑袋上劈扣,有激情,有态度。

那时候他很少打easy ball,简单的进球尽量给队友。那时候我觉得,他以后搞不好要比科比强。

热火三巨头时期,詹姆斯彻底废了

技术确实完善了一些,防守也上来了。但他开始不停的打easy ball,在勒布朗三次夺冠的系列赛里,队友出彩的地方很多,但他本人的经典时刻真的不多。

大家总能想起在比赛中他会快下,无人防守暴扣得分。不是说防守反击有问题,而是战术定位中,那个反击得分的人大部分是詹姆斯而不是韦德,甚至年轻的博士跑起来也是很吓人的,勒布朗完全可以保存体力,利用自己的视野和传输能力给出长传给运动能力同样出色的队友助攻,保留体力用来攻坚。攻坚不是没有,但比重很少。

很多伟大的球星带领队友,可以让队友的能力越来越强,球星为了团队做出努力,给角色球员帮助。勒布朗需要队友帮助自己,其实大部分球队只有一个攻坚的关键球员。特别是外线。但詹姆斯自己不够还要再来一个,并不是他不好。他就是这个风格,

我一直觉着詹姆斯和邓肯其实有点像,总是觉得除掉勒布朗的反击暴扣以外,他们两个都是在48分钟内不停得分的那个,都挺稳,对我觉着詹姆斯挺稳。

詹姆斯的球队打系列赛,总能抢七,哪怕很弱的球队,经常就打的很焦灼。具体原因?我觉着是他的球队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关键阶段希望勒布朗接管比赛了,结果看到的是韦德站出来了。。。很怪异


user avatar   huan-sh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只是打个前站,标志着满清正统化已经正式进驻历史教育。

对满清皇帝的美化和对汉人王朝的诋毁将不断出现在历史课本中。


user avatar   lu2-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相关话题

  明朝有没有割地赔款交贡金的黑历史? 
  能讲讲明军武备的“快马、轻刀、软弓、长箭”具体都是什么吗? 
  捕鱼儿海之战是否华夏一雪靖康崖山之耻? 
  明朝末年朱明皇帝宗室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怎么看待2017年12月9日临高启明上海见面会? 
  明朝是蒙古的继承者,而不是宋朝的继承者,这种说法正确吗? 
  汉代的侯爵大概是什么贵族水平?为什么可以如此频繁的授予? 
  明朝有哪些黑暗史料? 
  如何评价明末名将满桂? 
  清朝入关,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倒退还是进步?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明粉与明朝电视剧的关系?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像《威尼斯商人》这样有明显反犹主义倾向的作品仍然可以公开传播甚至编入教材?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