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军事现代化的开端都不一样,如果奥斯曼帝国以塞利姆三世改革为开端,晚清以洋务运动为开端,则奥斯曼帝国比清帝国军事现代化步伐早半个多世纪。更何况,两者在巅峰时期,都是有代差的;
1725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帝打算趁准噶尔内部不稳,对其发起致命一击。然而此时的准噶尔部早已不是葛尔丹时代的吴下阿蒙了。
当时,准噶尔部军队使用火枪已经优于清军装备的明式鸟枪。虽然两者都源自欧洲的火绳枪技术,但清军的明式鸟铳其实是早期葡萄牙航海家带往日本的早期产品。而现在准葛尔的火绳枪,则来自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人从16世纪开始,对内亚各地进行技术援助时,就将更好的重型火绳枪传入亚洲腹地。明朝人在接触到这种火枪时,取名鲁密铳,给予了最高评价。
此时,准噶尔人手里的枪械,基本就是这个系列的。这种武器最初是15世纪意大利人研发的一种大型火枪,经过匈牙利人与奥斯曼人的传递后,也进入了中亚。17世纪的英国人,在帮助波斯击败霍尔木兹岛的葡萄牙守军后,也将一些升级版传到当地。这就让准噶尔士兵拥有了射程多达200-300步的重型火器。更加优于清军的明式鸟枪。
1716年2月,准噶尔军队围攻亚梅什湖畔的俄军要塞,抓获419名俄军俘虏。其中一个俘虏名叫约翰•古斯塔夫•列纳特,是一个瑞典炮兵准尉,他之前是在俄国击败瑞典的波尔塔瓦战役中被俘的。现在,又被蒙古人俘虏的他,以最终回国为条件,决定为准噶尔大汗效命14年。
列纳特及其他俄国俘虏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才干,积极为准噶尔人发展手工业以及军事工业。帮助蒙古人开采铁矿、铜矿、银矿,制作呢绒,并先后制成4磅炮15门,小炮5门,10磅臼炮20门。这样一来,准噶尔军队就有了自己的新式欧洲炮兵,完全可以压制清朝装备的前装重型滑膛炮“红衣大炮”,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和通泊之战,就在清军的惨败中落幕。清军在此战中阵亡和俘官兵达6923人,另有303人在溃逃时阵亡或被俘,总计损失7226人。其中抵抗最为顽强的京师八旗,仅有2000多人得以逃脱。清军副都统以上将领有18人参战,仅主帅傅尔丹等4人生还。此战也就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对蒙古各部作战史上的最大败仗。
战后,雍正帝不敢再轻举妄动,吸取了战斗中火器落后的教训,开始引进和仿制重型火绳枪。在后来大举反攻的乾隆时代,这种源自欧洲,并通过内亚进入中原的武器,成为了清军单兵火器的主力装备。虽然其技术特点在17世纪就已经基本定型,但对于之前还在使用的前明式鸟枪的清军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至此,清军也完成了鸦片战争前,东亚最后一次武器技术升级。他们将继续使用这些16-17世纪的重型枪械,不断迎战西域和缅甸山林里的对手。一直到1840年,迎来了使用燧发枪+刺刀的英印部队。
所以奥斯曼帝国的军事真的挺强大的
是不是呢? @念缺一
"弟兄们,我不是在命令你们去进攻,我是命令你们去死。" ——穆斯塔法.凯末尔, ANZAC登陆日
抢滩登陆向来是高难度操作,无论防守方是多菜的军队,抓住机会都能把登陆方打个半死,在这点上奥斯曼和清国有相似之处。
晚清最出色的对外战绩莫过于1859年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以己方伤亡32人的代价杀伤联军461人。
同样的,1915年奥斯曼守军在海丽丝岬(Cape Helles)的防御也非常精彩,在兵力远少于敌方的前提下给予英军第29步兵师痛击,在该角伤亡的英军数量要高于在ANZAC角登陆的澳新军团。
实际上不止登陆,整场会战中英军的表现都差强人意,第29步兵师师长——埃尔默.亨特-韦斯顿爵士,被誉为"一战最无能将领",在之后的三次Krithia镇战役中屡战屡败,战线从四月末登陆开始到八月初几乎没有变化,完全还原西线战事,而隔壁ANZAC虽说不上好,但始终保持了比较好的战损 (主要是土军反冲锋太莽了)。
在之后的八月攻势中,第29师于Krithia镇前的葡萄园战役(Vineyard) 中再次被刷了个1:2.5战损比,相反隔壁ANZAC在孤松之战(Lone Pine)中表现出色,仅以2277的伤亡毙伤土军超过5000人,关于澳新此战可以看《占水师》。
当然比起英国陆军,本战最丢脸的无疑是各种被同盟国岸炮、水雷、驱逐舰、鱼雷艇和潜艇刷人头的英国海军。我就不想提战前某第一海务大臣的"波罗的海强袭"脑洞了,那玩意是人能打的吗?RN在本战中仅投入一艘无畏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其他全是老式前无畏),共8门381mm, 本该形成强大战力,然鹅该舰在5月12日土军一艘驱逐舰击沉英军前无畏舰歌莉娅号后就被撤到后方去了。整场会战中海军都因为地形地貌因素没法好好支援陆军,再加上英军登陆后慢吞吞地往内陆进军、土军总指挥桑德斯反应神速,才造成之后苏弗拉湾登陆战又遭遇失败。
总结就是在敌前登陆是很高难度的,输给大清也不算上什么奇怪事,打不过更加坚挺的奥斯曼军+德国指挥官也很正常,但奥斯曼人也没强到把协约军"推下海"的程度,凯末尔的名言"Order to Die"也是局势危急时的无奈之举。不过至少说明了奥斯曼军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誓死作战的决心,这可是清军这辈子学不来的精神。
另外奥斯曼可是击毁并俘获过英军坦克的哦
至于 @孟德尔 书记所说的:
在佩格韦尔湾一度将罗马第七、第十军团压制在浅滩上的不列颠骑兵和战车兵默默流下了眼泪。
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国为了封锁沙俄,卖肾援奥(土)
大清要有这么个盟友,有这么个因缘际会,同时老佛爷愿意放权给洋人,甲午打的日军找不着北没什么问题(关于奥斯曼当时的上层政治,简单比喻可以理解为维新派发动政变把老佛爷软禁了)
加里波利土军备战时期的实际最高指挥是赞德尔斯,德国人,在他的调配下四十万大军挤在加里波利的狭长地形,地地道道的人海防御。虽然协约国号称五十万大军,但实际上由于那个年代还没有登陆舰,协约国军队是用一艘煤船撞上海滩充当登陆点的,五十万大军只能一点点添油,单是夺下滩头就已经血流成河
德国援助了岸防重炮,还帮助训练炮手
德国援助了大量重机枪,附赠正宗德国出品的机枪手
没有德国人的重炮打军舰和重机枪割草,奥斯曼土耳其还打个锤子
德国甚至援助了一支空军
有一说一,满清还真没打过这种富裕仗
备战完成了,奥斯曼土耳其要做的就是蹲坑等着嘤国人来送,就这,奥斯曼帝国付出了两倍于协约国的伤亡,还是协约国自知取胜无望主动撤退的,整个撤退过程,协约国军队伤亡不到10人
而且说清军比奥军缺乏勇气,就具体战斗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之,大沽口之战和天津保卫战清军也打的非常顽强,并击沉击伤敌舰六艘,说实话,清军进攻不行,还没蠢笨到蹲坑都不会的地步。只是大沽口守军太少,一般都只有千余人,天津保卫战的指挥和布防也是乱七八糟,要是有个德国顾问做总指挥,集结几万人构筑了完善的防御工事,再把重新组建的北洋水师调来助阵(事实上因为八国联军是慈禧发癫招来的,北洋水师全程都在看戏),八国联军在大沽口只怕要崩一口牙。
所以加里波利与其说主力是奥斯曼帝国,不如说是德国人开了个小号来揍嘤国人,而且除了最后的撤退,嘤国人从头到尾都在犯蠢
所以拿八国联军侵华类比是不恰当的,要类比只能是这么一种假设,北洋加入同盟国和德军一起打青岛战役,由德国人全权指挥,训练,这种情况下把日军推下海真不是什么高难度动作
当然,同样有一说一,奥斯曼近代在军事上的高光时刻比清廷多得多,不过我个人认为加里波利这种德国卖肾支援出来的不是特别有代表性。
和大清比,论腐败,论无能,真是大哥别笑二哥,加沙之战土军打的确实不错,但也不妨碍土军有被澳大利亚六百轻骑兵用刺刀捅穿一个师防线的辣眼表现,以及被阿拉伯大起义虐的七荤八素。
更别说奥斯曼创下工业革命时期人口负增长三百多年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内政记录
——————————————————
ps,军事上奥斯曼确实比大清强,拿奥斯曼的内政,政治文明水平乳清就是无知了,清朝再王八蛋,黑清也得讲基本法吧
一个立国六百年人口没超过东罗马甚至腰斩了一半的国家,一个把亚历山大城祸害成小渔村的王朝说大清人口增长全靠高产作物?
一个只有收税和打仗两个职能的政府说大清奴役?底格里斯河泛滥和埃及大旱,你看苏丹管伊拉克跟埃及农民的死活不。
一个天子脚下(鲁米利亚)都盗匪横行,对农村的统治完全瘫痪,苏丹只能靠招安维持面子上的统治的国家,和清廷谈国家近代化?哪个近代化国家是政令连首都都出不去的。
一个农民贫困到连木犁都没有(高三历史选修四的内容,不是夸张修辞,是真没有),几乎刀耕火种,16世纪才有全国统一法典(东罗马哭晕在厕所)的国家说大清造成中国文明倒退?东罗历代皇帝表示要跟苏丹们谈谈人生
一个宰相非正常死亡率90%,各级官员全部由耶尼塞里奴隶充任,可以被苏丹当庭砍死的国家说大清专制奴化?
一个信仰……苏丹却花天酒地有一百多个老婆(当然名义是女奴)的国家说大清愚民?
一个在汉志铁路沿线修炮楼的国家说大清提防主体民族??说实话,逼乎这里没人说奥斯曼奴役主体民族,那是因为奥斯曼已经奴役到大家根本不认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人跟突厥人属于一个国家了,你见过哪个国家在自己境内交通线修炮楼的?
至于说满清灰飞烟灭而奥斯曼保住本土的,土耳其国歌可是独立进行曲,某种意义上说,奥斯曼帝国是在凯末尔威逼下被“解散”的,而不是苏丹逊位给共和政府。当年土耳其认为自己是从帝国内独立的,和帝国没有继承关系,凯末尔死后踏上满世界认爹的不归路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
长期以来,奥斯曼在欧洲的形象就是一个精神不稳定的苏丹,依靠一群家奴统治着下面两千万唯唯诺诺的奴隶,随时对欧洲发动侵略的邪恶帝国,按孟德斯鸠的说法,奥斯曼帝国建立后,治下百姓两百多年来就没再笑过
说大清专制愚昧经济差,帝俄,日本,甚至莫卧儿马拉塔都可以这么说,奥斯曼嘛……呵呵
某高赞答案似乎想要通过对比一战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官方宣传海报和八国联军时期对征兵的文学记载来证明两国军队差距之悬殊。
但是纵使不考虑两者不属于同一时期这一问题,这样用官方与民间进行对比的方法论也是很成问题的。尽管战时的CUP政府(Commi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 奥斯曼土耳其语转写:İttihad ve Terakki Cemiyeti)制作了大量宣传奥斯曼军队优越性的海报并且通过对国内媒体的审查加以传播,但同时期的土耳其民间文学也留有许多与冯玉祥在《我的生活》对清帝国民众厌战情绪的描写相似的场景:
一首东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民谣反映出了帝国大规模征兵造成的沮丧和绝望之情:
Seferberlik oldu gelin dediler
Üç günlük erzağın' alın dediler
Gidin Erzurum'da ölün dediler.
翻译:
“动员开始了快来报到!”他们说。
“带上够吃三天的食粮!”他们说。
“去在埃尔祖鲁姆战死!”他们说。
另一首民谣则使用带有末世色彩的意象来描绘青壮年男性在总动员时期被迫加入军队的场景:
Gizli gelen tezkereyi açtılar
Onbeşli'den kırkbeşli'ye seçtiler
Âlemin üstüne ataş saçtılar
Ne karalı günlere kaldık bu sene!
翻译:
他们翻开了那份绝密指令
抓走了十五到四十五的青壮年
他们让地狱之火在凡间肆虐
这是多么黑暗的一年!
一位同时期居住在Şebinkarahisar的亚美尼亚观察者这样记录到:
......[在Karahissar被征入军队的土耳其男人们]离别的场面甚至更加的令人痛心,即使是军乐团的鼓和横笛也没法调动起那些将要离开的士兵的情绪。他们比亚美尼亚人要来的穷困,一个个的都衣衫褴褛,背着双肩包,在镇子的尽头和家人道别。每个土耳其男人都抛下他们面色惨白的妻子,而这些女人在她们的头巾下哭喊着:Allahaısmarladım(我把你交给真主了),Uğurlar olsun(上天保佑)。上苍啊,这里的悲伤逆流成河......
在很大程度上,奥斯曼帝国在1912年到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出乎意料的战败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不久前才发动政变上台的CUP政府对于军事和战争的态度。战前国内舆论对战争的狂热态度以及对本国军队的极度自信与战争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丢掉绝大部分Rumelia(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域)也给许多出生于巴尔干地区的青年土耳其领导人带来了存在主义危机。CUP政府的中央委员会逐渐认识到再次的战败很有可能导致帝国的灭亡,于是在Enver Paşa的领导下开始着手进行比较激进的军事改革,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
在反思巴尔干战争的战败原因时,CUP政府认为战争的失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军队没能充分利用帝国境内巨大的人口资源导致的。从数据上看,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黑山的军队分别动员了百分之8.6,6.9,5.0,15.0的人口,而在奥斯曼帝国这个数字是百分之4.3。因此CUP的官方报刊Tanin中有这样的记载:
......黑山人的无私程度是我们的三倍,保加利亚人的爱国程度是我们的两倍,即使是希腊的那些不需要服兵役的商人们也要比我们更愿意自我牺牲......
除了旨在激起帝国公民爱国情怀的宣传工作外,CUP政府通过立法的手段在1914年5月确定了需要服兵役的年龄段并且取消了以往一些人群享有的免除兵役的特权。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规定中:“作为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的男性”持有的免除兵役特权被取消;兵役豁免税仅限和平时期有效(这条在一战开打时被穷得叮当响的帝国政府取消)。这条法律的颁布在帝国的阿拉伯和亚美尼亚诸行省引起了强烈的不满。(除此之外帝国在对待海军建设,宗教宣传/İslam siyaseti,以及少数族裔的问题上也出现了态度和/或行为的转变,不一一赘述)
一战在欧洲打响以后,奥斯曼帝国立即在中立的外衣下开始了全国总动员,由于新规定的实施,这次动员的普遍程度和强制性在帝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但尽管官方海报上奥斯曼军人有着十分光辉的形象,尽管帝国大力宣传为国家和宗教战斗是每一个奥斯曼男儿的责任,仅仅一年前的巴尔干战争仍旧历历在目的惨状以及在家庭中作为生产者和保护者的职责都在许多军人的心中催生了本文开头几段文字中跃然纸上的惨淡之感。可能是由于这次总动员的象征意义以及给群众带来的焦虑感,许多同时代的土耳其人将这次战争称为总动员战争(seferberlik harbi)
由于CUP政府与许多加入战争的欧洲国家一样误以为战争能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其在战争初期的政策中完全没有对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人肉战术使得大量的精锐部队在战争初期就在东安纳托利亚和加里波利两个战线分别被俄军和英法海军歼灭。1916年在达达尼尔海峡击败协约国虽然对军队的自信程度有一定的加成,但是这次长达一年的攻势造成了高达218000人的伤亡,逃兵现象也逐渐失控,从此往后帝国军队对于士兵数量的需求再也无法通过扩大征兵范围来满足。长时间的战争也对国内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两项战争税法(tekalif-i harbiye'nin suret-i tarhı kanun以及tedarik-i vesait-i nakliye-i askeriye kanunnamesi)的暴力实施剥夺了许多已经十分脆弱的家庭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积极性,协约国对地中海的封锁、在依赖进口商品和资源的奥斯曼城市(例如伊斯坦布尔)中造成了严重的物资短缺,俄国对东安纳托利亚地区煤炭工业的毁灭性打击造成帝国煤炭产量严重不足而只能通过木炭来作为驱动铁路的能源,黎凡特地区的劳动力短缺正赶上该地区百年一遇的蝗灾,导致奥斯曼叙利亚350000到500000的普通民众被活活饿死(因此一战在叙利亚阿拉伯人的集体记忆中有饥荒战争 Harb al-majā'a的别名)
在1914年3月寄给他奥地利同僚的一封信里,德国将军Helmuth von Moltke写到:
土耳其军队没有任何价值。我国的军事委员会送回的报告让人绝望。这支军队糟糕到我无法用语言描述。我们之前称土耳其为欧洲病夫,我看现在这个病夫已经是个死人了...
尽管在CUP领导下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出乎这位德国将领意料之外地一直在坚持抵抗到签署停战协议的前一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奥斯曼帝国与同时期欧洲列强在各方面的差距。19世纪的坦齐马特改革、20世纪初的青年土耳其革命彻底改变了帝国在军事、教育、宗教、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种种传统结构,而这些改革在许多方面都比同时期的清帝国要先进许多。没有人知道如果一战没有发生那么奥斯曼帝国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一战就像压弯骆驼脊梁的最后一根(吨)稻草,CUP中央委员会的青年土耳其党员即使有心继续改革,也难逃自己被占领军流放,国家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参考:
Akın, Yiğit. When the War Came Home: The Ottoman's Great War and the Devastation of an Empi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2017.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士兵们
你们被骗了
你们必败无疑
你们只会死在这异国他乡
或是被饥渴折磨
贪得无厌,被欲望驱使的英国佬
会将你们的生命浪费在他们无用的荣誉中
土耳其和阿拉伯的士兵们
你们被骗了
你们不是为了真主而战
你们都被那猪一样贪婪的苏丹欺骗了
为了保证他们的万世权贵
贪得无厌,被欲望驱使的帕夏
会将你们的生命浪费在他们无用的荣誉中
把满清和奥斯曼并列,简直是对奥斯曼的侮辱。同样是病夫,西亚病夫能把东亚病夫按在地上摩擦。
这是一战时期的奥斯曼军队:
这是八国联军时期的清军:
这是奥斯曼一战动员海报:
这是八国联军时期的清军官兵“动员”场面:
这天早晨开拔,情形就如杜甫《兵车行》所描写的一样。军队走出保定府城外半里路的光景,忽然看见当地的男女老幼—同营官兵的父母兄弟妻子们—手连着手站在路旁,一直排了三四里路,哭天叫地地送行。我亲眼看见一个老太太,拉着她儿子的手,泪流满面,呜咽不已,死也不让她的儿子成行。这样的情形,触眼皆是。从早晨直到正午,奇哭怪号,声震云霄,只是不肯罢休。在不明底细的人看了,一定会以为是谁家大出殡,所以惊动这么些人来哭送。
——冯玉祥《我的生活》
其余的其实也不必写了,清军的武器其实不算差,其落后世界的,主要是军队的指挥,组织,训练,思想,后勤,意志这些方面。
奥斯曼和满清都没有完成近代化,但两者之间依然相差极大,如果说奥斯曼的近代化程度有90%,那么满清只有10%。
某些人真该好好看看, 这就是所谓的“封建社会都一样”?!
用冯玉祥的话总结一下:
所谓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在他们是淡薄到等于没有的。至于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中日战争,意义有多么重大,不消说更是丝毫也不懂的。这种可悲可恼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我敢肯定地回答:这完全是专制政治和愚民政策的结果。
后续:
某些人非要说我跨越14年斗兽……殊不知奥斯曼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近代化改革,比大清早了不知多少。
特意找了一些土鸡在1900年的图片:
奥斯曼陆军医院:
陆军印刷画,标注了年份:
记者油画:
更早一些的1877-1878的俄土战争:
本文数据取自《世界历史人口图册》
PPS:关于明末地区的人口(百万):
你的名字是...
我渐渐开始了解到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马哈茂德二世,和我同期,是奥斯曼苏丹。”
“不定期会和身在东亚的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交换身体,每周两到三次,不受月相影响,总是在睡着时交换,原因不明。”
“交换身体后的记忆在醒来后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但是我们确实交换了身体,为了不破坏彼此的生活,我们定下了规矩。
(“禁止牝鸡司晨!”“禁止与毛子修好!”“禁止闭关锁国”)
(“禁止崇洋媚外!”“禁止下放权力!”“禁止游手好闲!快点改革啊!”)
“还有,交换后做的事情,都要写在log上。为了解除这个迷之现象,我们两个领导人要相互协助。”
“然而……”
“然而……”
“那个笨蛋……”
“那个**……”
♪君の前前前世から仆は
♪君を探し始めたよ
“天哪你怎么可以容忍他们走私鸦片!”
“再让禁卫军耀武扬威你国库就空了!”
“我的洋枪,我的样枪怎么变成火铳了!”
“这叫恩菲尔德步枪。”
“下个月英法就要给你签订条约了,记得签收一下啊”
“不要乱动我的外交关系啊!”
“喂喂喂,马哈茂德二世,为什么英法会提议让希腊独立?”
“不是挺好吗?”
边上这些小国家是怎么回事?”
“那是朝供国,你的埃及小弟反水还不是迟早的事”
“你这家伙,这不是根本不会外交吗!”
“我啊”X2
“不是没有!还不是因为你的缘故我才没时间成为列强的!”X2
因为把英法推下海的是凯末尔,不是缩在君堡未来给协约国军做走狗(防误会,加上未来两个字)的奥斯曼苏丹。凯末尔为首的大国民议会给奥斯曼苏丹定的可是叛国罪,新生的国家也叫土耳其不是奥斯曼,我土耳其抗击外侮和你奥斯曼有个 关系。
对八国联军宣战的也是慈禧和满清几个猪狗不如的贵族,东南都互保了,清军唯一认认真真和八国联军对垒的聂士成死后还要被狗朝廷栽赃陷害,能打赢就有鬼了。
西亚病夫五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经过奋战保存国体收复旧疆,现在还剩78万。
东亚病夫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不堪一击日削月割到新中国,现在有960万。
不为何,土鸡快死的时候也是要啄人的。大清即便闹义和团,也没混到打总体战。
真把我们一度逼绝路上的,是日本和苏联。
大格局说完,说小战场。
土耳其三帕夏搞出原始法西斯和德式新军。装备和列强相差无几,土鸡的问题在于地盘大人少,主体民族优势不突出,内忧大于外患。一战时外患空前,四境上万国来艹,首都有战列骑脸,德国人指挥于上,爱国者拼命于中,下级士兵战亦死,不战亦死,于是在死地和英国澳新炮灰鏖战经年,最后也是以更高伤亡击退已成强弩之末士气低落的协约国。
大清没活到1914年。其实大清如果活到这时代,军力也还是能看的。袁家北洋军,如果按等比例装备分配凑出三五十万,也有一战之力。你不能用加里波利的枪炮斩八里桥的清军。
华夏,命不当绝,未来,必须崛起。
网上经常看到利用晚清时期的亚洲国家来黑满清的,尤其喜欢用死伤数字来文章的,殊不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死伤数字并不能与战争的结果相对应。如果按照那种逻辑的话,美国在越南战争,苏联在阿富汗战争就不应该战败了。
因此马拉塔、阿富汗、缅甸、祖鲁、锡克之类的,大部分就可以扫除,当中的绝大部分后来都被殖民者灭亡了,既然政治上已经彻底失败,那么军事上的某些闪光自然没有多大意义了。至于幸存下了的阿富汗之类,除了割掉大片领土以外,政治上也沦为了附庸,比起晚清这种半殖民地还是大大不如的。实际上在非西方国家中,表现比晚清好的,貌似只有后来跻身列强的日本。
至于赔款以及给予特权之类,一来对于中国这种体量的国家里的民众来说还是感觉不到,二来以前的封建王朝也没有少干这样的事情。比如两宋的岁币交了那么多年,一次性的赔款比起来显然是弱爆了。以强硬著称的明朝,为了息事宁人,也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予外国特权的时候。
~~~~~~~~~~~~~~~~~~~~~~~~~~~~~~~~~~~~~
当然近代的非西方国家之中,除了日本以外,大家都是在比烂的,其中的绝大多数实际上比晚清还要烂,大家只需要看一下列强在一战前的殖民地就一目了然了。其中亚洲一般以上的土地,非洲九成以上的土地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非洲幸存下来的只有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是一个美国制造的现代国家,大多数人对此没有兴趣。埃塞俄比亚其实倒是可以为清黑吹嘘一番的,虽然失去了沿海地带即厄立特里亚,但是从意大利那里兼并了西部索马里即欧登加地区了,只不过吹捧埃塞俄比亚的家伙到了现在还很少见。不过埃塞俄比亚毕竟也被英国攻破过首都,二战前夕又被意大利占领了一次,想要黑晚清也有点勉强。
把视线转回亚洲,一战前夕算是独立的亚洲国家,除掉日本外,还有奥斯曼帝国、波斯、阿富汗、尼泊尔、不丹、锡金、中国等少数几个,当然日后满世界输出恐怖主义的沙特的前身这时还在阿拉伯沙漠深处吃沙子了。
这些亚洲国家中,尼泊尔、不丹、锡金基本上是大英帝国的狗,而且它们领土的相当一部分都割给英属印度。有用尼泊尔来黑晚清的实际上是脑残,殊不知尼泊尔直到清朝灭亡名义上还是清朝的属国,就算是民国早期尼泊尔还是想搭上中国。
阿富汗失去了今天巴基斯坦的西北地区和俾路支地区,并且当时内政外交都服从于大英帝国,喀布尔位于萨朗山口与开伯尔山口险要山地围成的河谷中,可是在三次阿富汗战争期间都被英国攻破了。
泰国失去了范围包括缅甸的掸邦、老挝的宗主权、柬埔寨的马德望、马来半岛北部几个州等地,本土也被英法划分了势力范围,况且拿不出好的战绩出来,当然在某些人的眼里还是不如已经惨遭殖民的缅甸。
波斯失去了土库曼、阿塞拜疆和巴林等地,本土被英俄划分了势力范围,看上去明显比不上晚清。
晚清的情况可以参考时局图,奥斯曼帝国当时也有类似的情况,不知道有没有类似的时局图。
沙特家族当时还被拉希德家族所压制,圣战主要还是针对自己的远房亲戚而已。
例外的日本原来有机会创造新的时间线,可惜历史经验不太充分,结果二战后还是被摆平了。
~~~~~~~~~~~~~~~~~~~~~~~~~~~~~~~~~~~~~
交代了亚非近代的地理形势以及历史脉络,可以说明要黑晚清的话实际有很大的难度。只不过有人拼命要黑,其一是纯粹的喷子,就是习惯于为黑而黑;其二表面上是黑晚清,实际是黑中国。
由于晚清灭亡时账面还不算过于的难看,因此黑晚清的招数需要另辟蹊径,网络上清黑的主要招数一是割地,二是首都失守次数。
~~~~~~~~~~~~~~~~~~~~~~~~~~~~~~~~~~~~~
实际上要是从割地上来说,奥斯曼帝国和满清帝国这两个老大帝国看上去难兄难弟。
可是清黑认为同样面对欧洲的威胁,奥斯曼帝国的表现要远远好于满清。证据就是对于沙俄的扩张,奥斯曼帝国经过十多次俄土战争,只失去了少部分土地,而满清-民国在沙俄-苏联的恐吓之下前后失去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由此清黑表明在近代,满清要比奥斯曼还要无能,要是两弱相争的话,奥斯曼一定完虐满清等。
以上事实基本存在,但是侵略者两国的不止沙俄一家,同时侵略的就有英法等国,现在就用综合国力当时在沙俄之上的英法作为参照系,各位可以对比一下与沙俄作为参照系的不同。
英国入侵奥斯曼与满清的时间大致是接近,在一战以前从奥斯曼帝国那里夺取埃及,而当时的埃及还要包括英埃苏丹。埃及现在的面积是大约是102万平方公里,苏丹包括南苏丹大约是239万平方公里,因此英国占领奥斯曼帝国名义上的领土已经和清朝-民国被沙俄-苏联划掉的领土差不多了。
而在此过程中,并未见奥斯曼对于英国有多少的抵抗。反而由于埃及的离心倾向,奥斯曼对于英国采取了暧昧态度,埃及的默罕默德阿里可以打着奥斯曼帝国的旗号征服苏丹,英国也打着奥斯曼帝国的旗号控制了埃及。要说重要的程度,埃及苏丹的人口要多于外东北等,尼罗河也比黑龙江要长的多,在这个过程中,奥斯曼帝国显得比满清还要无能。
对于满清英国好像局限了很多,最后占领了香港以及若干个租界,而且还经过了三场战争,其中两次攻下了中国的首都,但是到最后也就占领了一个小岛,在世界地图上也就是一个点。而且战略重要性远不能和直布罗陀、马耳他、新加坡相提并论,并且新界在条约中是租借,最后连同香港岛被中国收回了,算是白忙活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大英帝国对满清的伤害实在是很有限,尽管看上去相当有气势。
另一个殖民帝国法国又如何,拿破仑占领过埃及,但是最后出局了。后来法国又占领了阿尔及利亚沿海和突尼斯,同样没有遇到奥斯曼多少的反抗。入侵中国则一波三折,法国不胜而胜,但是满清本土并没有什么损失。
奥斯曼帝国对于沙俄的入侵之所以要顽强抵抗,完全是由于黑海一带是其的根本重地,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扼守黑海唯一的出口,其前身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首都,无论从军事上还是宗教上都是沙俄的首要目标,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也是其最后的防线。巴尔干实际上奥斯曼帝国的发迹之地,那里的居民以东正教斯拉夫为主,俄土反复争夺也是必然的结果。克里木是奥斯曼的第一道防线,高加索是侧翼,黑海周围地形复杂,也便于奥斯曼帝国防守,同样奥斯曼帝国征服这些地方也花了几百年时间。
至于外东北对于满清来说实在是边疆,并没有多少经济利益,外西北和外蒙也好不到哪里去,相对来说棒子当然重要的多,割给沙俄的土地对于满清在战略上来说可能还没有越南来的重要。对于衰弱中的满清来说,拼命防守次要的地方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埃及在过去和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地区,但是奥斯曼帝国从十八世纪开始对于那里的控制力就非常弱,十八世纪中期埃及就一度独立过,拿破仑从埃及撤军后,埃及世纪实际上已经游离于奥斯曼中央政府以外,默罕默德阿里家族成了那里的世袭王朝,满清则直到崩溃还牢固的控制者外蒙,当然也包括西藏。
在十九世纪末新兴的帝国主义又出现了,满清遇到的是令西方刮目相看的日本,奥斯曼遇到的是搞笑的意大利,至于德美对于两国来说还有点遥远。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满清,不战而割掉了台湾,令中国至今深受其害。同样的,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后,英国通过典型的外交的讹诈轻易骗走了塞浦路斯,至今也是土耳其的心腹大患。如同甲午战争以后沙俄干涉还辽又占了大连那样,奥匈帝国也占了波斯尼亚实行所谓代管。
在二十世纪初,满清的龙兴之地内东北和奥斯曼的发迹地巴尔干半岛都成了几个列强争夺的五花肉。日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直到一战促使两大帝国走向崩溃。
但是奥斯曼与满清在末日危机之中某一些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满清在日俄战争期间宣布中立并且划出一块交战区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奥斯曼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利用巴尔干国家的内讧收复了不少土地,也算是一大亮点。
同样两国的脑残还是很厉害,满清曾对整个西方宣战,奥斯曼没有抑止住参加一战的冲动,结果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但是中国的抵抗让西方意识到瓜分实为下策,奥斯曼最终却被摆上了手术台。
可见在总体上来说,西亚病夫的表现并不比东亚病夫好得到哪里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地缘政治和内部控制力的不同。
奥斯曼在最后只能由凯末尔来收拾残局,凯末尔最早出名是在意土战争中,尽管意大利军队在近代一直很搞笑,同时凯末尔出色的指挥而被意大利人成为幽灵,然而奥斯曼帝国在利比亚还是很快败退。到了一战加里波利战役的时候,首都受到了威胁,凯末尔的表现升级了,英法联军死伤惨重而一无所获的结果使得丘吉尔几乎结束他的政治生涯。
到了一战后希土战争的时候,面临民族存亡的关头,凯末尔的表现又升级了,不仅最后将希腊人全部驱逐掉了,而且顺便把在小亚细亚沿海居住了三千多年的希腊人全部清除掉了,连同亚美尼亚大屠杀和战后与希腊人一并铲除的亚美尼亚人,土耳其在险恶的情况下完成了安纳托利亚的突厥化。凯末尔的胜利主要是土耳其人的胜利,试想土耳其人看到几百年被其踩于脚下的希腊人开进了伊斯坦布尔,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要是同样棒子开到北京,中国人一定会暴走。
满清以及后来的民国,内东北经历了沙俄的占领,日俄战争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在沙俄和日本占领的间隙,中国成功地完成了那里汉化,同样是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美中不足的是满清的发祥地后来被棒子移入了,造成了以后的麻烦。
如此说明了由于实力的衰落,土耳其和中国只能最先保留最重要的部分,否则的话下场只会是更惨了。
最后总结一点,土耳其和中国在二十世纪从奥斯曼与满清这两个老大帝国中解脱了出了,到了现在土耳其只能算是地缘强国,中国依然是顶级大国。这个主要取决于历史以及人口,非制度和某些伟大人物可以左右,而以上可能就是两国命运在以后不同的地方吧。
~~~~~~~~~~~~~~~~~~~~~~~~~~~~~~~~~~~~~
首都的战绩有时一个很大的问题,谈到地势的话,北京与君士坦丁堡也有很大的差别。北京需要借助于周围的防御,君士坦丁堡本身就有很强的防御性。
北京失去了周围的防御以后就如同唐朝时期的长安那样立即无险可守,唐朝时期的长安先后失守六次之多,确切的说是被迫放弃的,北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比如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并没有花多大的功夫,同样满清进入北京也没有花多大的功夫,在失去周边防御以后,北京的防御力甚至比不上北宋时期的开封,以至于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就可以易手了两次。
反观君士坦丁堡,是历史上有名的坚城。单说与奥斯曼帝国有关的战例,奥斯曼帝国在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前,至少已经在巴耶济德一世与穆拉德二世期间两次围攻了,当时拜占庭皇帝已经沦为村长,还是抵挡住了围攻。到了穆罕穆的二世围攻的时候,拜占庭帝国还是抵挡了很久,最后奥斯曼帝国还是收买了热那亚人,用了将战舰拖过陆地的奇招才成功的。
可见两者的攻占难度迥异,黑海海峡周围需要海陆联合进攻,而且还不一定攻的下来,并且君士坦丁堡本身就有很强防御力。
北京更多的是体现军事中枢的作用,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周围,陆地上主要是在长城,海上主要是天津一带,要是从内地推的话,北京基本上没有多少抵抗力。因此入侵者只要攻破了北京周围一带,基本上北京就没有戏了。
二鸦、八国联军攻破大沽口,北京只能是放弃。直奉战争的战斗主要集中在北京周围的长辛店一带,日本侵华时期的北京的战斗主要集中在宛平一带。
反倒是原来作为北京防卫的天津,在成为大城市以后,由于地理的关系,因此每次大战还是逃不了。解放战争时天津就被强拆了一次,轮到北京的时候,守军也就是一枪不放就算是起义了。
中国失去了北京,大可以在其它地方继续抵抗。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君士坦丁堡就可以说是完蛋了,实际上定都君士坦丁堡后意味着奥斯曼帝国将于拜占庭帝国一样,将君士坦丁堡作为最后的防线,就算是小亚细亚全部丢掉也在所不惜。因此将北京和君士坦丁堡在战争时的表现套到满清与奥斯曼帝国的表现上的,纯粹就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