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国产车进步如此明显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多人迷恋合资? 第1页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合资车重塑了老一辈中国人对商品经济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层面的改变是根本性的,极度刻板的,不因时移事宜而改变的。

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是桑塔纳的引进重塑了老一辈中国人对商品,特别是对乘用车的认识,桑塔纳对于老一辈中国人来说有点像Iphone4之于手机,是革命性,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头一次发现原来汽车还可以是这样的。

桑塔纳的引进是中国工业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从桑塔纳引进开始,中国的乘用车产业才真正意义上起步。

1978年9月,当时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进轿车厂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从国外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并且提到必须以实行产品返销为前提,说白了当时引进技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是为了创汇,毕竟当时国内根本没有像样的乘用车市场。

后来这份报告递交给了中央主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指示,由于当时国内产业基础实在是太过薄弱,要求引进汽车制造技术搞返销创汇并不现实,轿车可以搞合资,重型车也可以,基本上就给乘用车行业接下来的发展定了调,并且解决了究竟是创汇还是合资这个当时看来极为重大的政治问题。

指示下达没几天,由时任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经理仇克为代表的考察团就去了当时汽车产业非常发达的西德,和西德大众公司的董事长史密斯接洽,史密斯对于与中国搞合资产业极有兴趣,对于合作谈判非常积极,史密斯的这种积极态度为大众今后几十年在中国市场的平步青云奠定了基础。

当时国内有一个臭毛病,凡事开办之前要先针对一系列问题搞辩经,非要辩出个子丑寅卯来才肯办事,还美其名曰“统一思想”,然而众所周知,真理未必越辩越明,但共同体必然越辩越小,高强度辩经的结果往往是一些单纯的技术问题逐步上升为政治问题,而问题一旦进入政治层面就会变的敏感,进而变成站队问题,进入站队环节之后,无休止的撕扯会让一切实务都靠边站,最终变成玩嘴大赛。

当时国内针对汽车技术引进的一系列争论非常严重,几个比较典型的话题是“支柱产业”“带头工业”“CKD”“国产化”“规模化”“零部件基础”,这些问题乍一看都是纯粹技术性的,但在当时这些技术性问题无一例外都变成了政治问题,比如CKD问题,CKD就是完全进口零部件,然后在国内进行总成组装的意思,当时CKD问题演变成了“究竟要不要独立自主”的政治问题,再比如“规模化”问题,因为是合资企业,这种资产结构的敏感性导致究竟要做多大规模事实上演变成了资社之争,于是时间就在这种无休止的斗嘴中一天天过去,而这种斗嘴又影响了仇克率领的代表团与大众方面的谈判。

当时经常出现双方已经敲定的问题,由于国内争论出现新的变化而导致我方代表团只能按照指示临时变卦的现象,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不愉快,甚至被大众方面视之为“中方的一种谈判策略”,不过双方终究还是一点点达成了共识,等到国内有关争论被决策层以行政指令的方式直接终结后,谈判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时已经是1984年4月了。

中国本来是第一个与大众洽谈跨国合作的国家(1978年开始谈),结果因为国内争论导致敲定合作被大幅延后,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1982年9月,大众公司与西班牙西雅特汽车公司率先敲定合作项目,很多预订生产线和零部件被供应给先签订合同的西班牙西雅特汽车公司,双方为此又闹了一堆不愉快。

当时有关谈判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是:

1.大众要求国内合资厂生产的汽车必须由中方包销,当时的理由是中国生产的轿车基本上都是公务或者出口用车,购买轿车要去调控办办手续,去主管部门拿指标,整个销售是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根本没有乘用车的公众消费市场,大众认为既然自己没法销售给顾客以获取利润,那么只能要求中方包销。

2.大众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每年注册资本分红要达到15%-18%,因为当时中国没有乘用车公众消费市场,大众对于靠销售汽车获取利润不抱希望,这事实上是要求以固定注册资本分红的方式来代替利润。

说实话,考虑到当时国内乘用车公众消费市场基本上一片空白的局面,这两项条件是合理的,但是当时外经贸部坚决不同意两点,一方面是当时国内还是抱有“创汇”的想法,认为靠中方包销,海外渠道很难打开,指望靠大众公司来解决销售问题。另一方面是固定注册资本分红问题,在当时外经贸部看来,这不是旱涝保收吃大锅饭吗?对大锅饭有PTSD的外经贸部当即反对这两个提议。

但是当时中方代表团的团长仇克另有想法,他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极为超前:

1.创汇创汇,创个鸟汇,当时国内刚刚改开,市场对一切消费品如饥似渴,沿海买点针头线脑,在内陆转手就能一卖而空,而且当时国内没有大规模的乘用车产业,一切乘用车需求几乎都要从日本进口,大量外汇就此流出,而且当时中国的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与其去想不切实际的创汇,不如先设法止损,把流失的外汇留在国内还现实一些。

2.仇克常年在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搞主持财务工作,他按照当时生产销售上海牌轿车的经验,认定桑塔纳项目必然会大火,能赚大钱,在他看来,大众公司鼠目寸光的要求吃大锅饭,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一点旱涝保收的固定注册资本分红而放弃了潜在的巨大销售利润,这笔钱,他要是不替中国人赚下来,那就是中国的损失。

打定主意的他于是下定决心独走。

给了他独走信心的是1983年4月11日,作为技术验证和前期准备工作性质的首辆德国进口零部件,中国组装的桑塔纳在上海嘉定区安亭镇成功下线,亲自试驾之后仇克觉得这车太棒了,产品的品质给了他最大的信心。

1984年8月,他带领谈判团队前往德国沃夫堡进行最后一次谈判,当时代表团里有两位外经贸部的同志,主要工作就是确保谈判条款不超过外经贸部的框架,当时仇克极其坦率的和两个外经贸部的同志做了工作,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大众的条件,谈判由自己来敲定,一切问题产生的所有责任由自己一个人来负,与两位同志无关,事后如果出了问题,两位同志推说不知道就好。

两个外经贸部的同志都是30岁的年轻人,他们非常理解仇克,热血沸腾的表示出了事决不让仇克一个人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家国大计,怎能搞“按阵图打战”的行为呢?

谈判成功,双方敲定了条款,历史证明,仇克的这次独走对形势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日后桑塔纳轿车在中国甚至东亚大卖,卖火了,卖疯了,但是按照合同条款,整个销售工作完全由中方包干,大众方面无权介入销售业务,而且中方想怎么卖就怎么卖,大众只能看着中方销售日进斗金干瞪眼,然后旱涝保收的吃一点固定注册资本分红,事后德国人极其后悔,没想到中国的潜在市场这么肥,多次提出要修改合同条款,但是中方不同意,原因很简单,中方包销是你大众自己提出来的,你不能看见现在销售赚钱了又要反悔,愿赌就要服输。

当然说是独走,但仇克在达成协定后回北京汇报,当时外经贸部听了汇报后给出两点建议:

1.独走不对。

2.但是此项目事关重大,而且仇克的看法有道理,从大局着想,外经贸部追认了他的此次独走。

1984年10月10日,中德合资联营大众汽车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合同签字仪式,中德分别各占50%股份,当时国内各部门都很支持这个项目,国内资金紧张,各方面都在想方设法给他凑钱,按照时任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总经理陈祥麟的会议,上汽出了25%的钱,中汽拿了10%的钱来助拳,就连中国银行上海分行都来参战,拿出了15%的钱。

然后桑塔纳在中国开始起飞。

桑塔纳有多火,这里不再赘述,上了点年纪的都懂,有本杂志把桑塔纳评价为“中国社会的第一辆车,无愧‘大众’之名”,这个评价过誉了,但也一定程度说得过去,它成了中国乘用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开始。

更关键的是,桑塔纳项目的成功实践彻底消灭了此前从1978年就开始的一系列争论,关于“规模”“带头工业”之类乱七八糟的辩经就此销声匿迹,甚至可以说桑塔纳项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把中国的产业发展从无休止的撕逼斗嘴漩涡中拯救了出来,1987年国务院在关于发展汽车产业的北戴河会议上就桑塔纳项目的诸多经验做出总结,明确了乘用车工业的地位,给关于产业发展的系列争论画上了句号。

大将粟裕说过“胜战最能解决思想问题。”此言得之。

中国并不是满足于做一个“组装厂”的社会,从1983年4月第一辆实验性质的桑塔纳下线开始(此时中德合资公司甚至还没有正式成立),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就已经起步了,不论是对零部件的测绘仿制,还是对具体工艺过程的学习掌握,亦或是去德国取经学习,各种办法都用上了。

消化吸收技术肯定不是什么轻松事,最开始桑塔纳完全由德国进口零件组装,后来中方从一些边缘零部件做起,比如散热器的中间护栅,车轮饰盖,内饰盖板,人造革内覆层,到后来实现国产化率60%,70%,到1994年第一辆完全实现国产化的桑塔纳正式下线,再到后来甚至针对大众桑塔纳原型设计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优化,开始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例如为了解决桑塔纳进气灰尘过多导致灰尘和机油粘连的问题,加装了空气过滤器,例如针对内饰层的老化问题,改进了注塑和烤漆工艺,这些改进虽然很多只是一些貌似无足轻重的小进步,但它标志着中国已经彻底吃透掌握了桑塔纳的整个技术结构,且意味着中国人不安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一开始中国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存在质量差,公差大,工艺不过关,寿命不长,成本高的问题,甚至有过中国自己生产的零部件组装的桑塔纳,在质量和寿命远逊于德国进口零部件组装的桑塔纳的同时,成本却高出一倍多的情况(当时甚至有人怄气说与其这样还不如进口算了),到后来中国开始自行改进德国进口的生产线,甚至用国产设备替代了德国进口设备,把德国原厂工艺中一些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进优化的事情,甚至德国方面反而派人来中国取经,考察学习中国改进过的部分工艺。

比如PVC工艺,德国方面当时首先建立了这套工艺体系,但毫无实用经验,操作说明书上的具体参数和指标基本是拍脑袋式的,用当时参与工作的人的话说“德国方面的技术人员只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但是对于成品的质量完全无法把控,做出符合指标的产品就像摸彩一样”,后来中方通过大量实践获得了完整的参数体系,尤其是在控制成型方面进行了优化,德国方面派了人来进行考察学习,并把中方的参数体系作为范本,编写入了新版的操作说明书上,邀请中方人员去德国向德国技术团队传授经验。

此时的桑塔纳虽然是德国设计,但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血统,甚至在一些回忆录中,桑塔纳被戏称为“中华牌”。

桑塔纳在中国市场的口碑极好,一是在当时看来极其前卫的外观极大冲击了中国人对汽车的认知,让中国人对汽车的观感摆脱了“老爷车”的印象,工艺细腻,车身美观,甚至一些接缝和框架处都用沥青,锌合金和PVC做涂层和密封处理,一改以往国产车辆“松松垮垮”的观感。

二是桑塔纳极佳的操作体验让当时的中国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对于不少开惯了大车的老司机来说,桑塔纳的档位杆轻巧省力,换档平滑,变速箱在换挡过程中稳定精确,不打滑,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三是底盘优秀,悬挂柔和,发动机缸数多,行驶平稳,用家中一位老司机的话说“车子不抖,坐在上面能写字”,这对于只见识过“翻毛皮鞋”甚至只见识过手扶拖拉机农用车的老一辈人来说简直就像外星飞船一样。

四是可靠性高,用不着边修边开,早年司机学车考驾照的时候,不仅要学驾驶,还要学一定的车辆结构原理和维修技术,很多时候司机同时也必须是汽修工,车子动不动就抛锚,必须边修边开,而桑塔纳根本不需要这些劳什子,会驾驶就行了,汽车驾驶技术就此变得傻瓜化,我们这边甚至有句歇后语“桑塔纳的车骨架——耐踹”,可见其坚固可靠。

桑塔纳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一直在汽车行业上拽的二五八万的日本在看到中国的成功经验后都扣扣索索的也开始生产桑塔纳,同时一反日本自古以来喜欢在产业技术标准上特立独行的惯例,在除了保险丝等极个别零部件上采用日本规格外,其它零部件一律采用大众标准,要知道日本在1984年就买了一套桑塔纳的生产线,但是真正开始大规模生产销售还是在看到中国的桑塔纳产业大获成功后的1988年之后了。

桑塔纳的成功给几代中国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甚至让中国社会对合资汽车产生了极其强烈的美颜滤镜,合资汽车就是好成了一代甚至几代中国人的刻板概念,成了一种金科玉律,甚至被视为不可逾越的祖制,连带着其它非大众品牌的合资汽车事实上也沾了桑塔纳的光,这成了合资汽车在中国美好形象的历史基础。

“德国制造”的好名声,很大程度上是毛瑟的枪械,蔡司的光学,大众的轿车带来的,这成了德国油纸包的思想来源。

早年三菱帕杰罗严重质量问题导致系列事故后,国家曾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当时这曾在国内引发普遍的怀疑情绪,因为当时在大家的印象中,合资车就是好,怎么可能出问题呢?你看,初代“现实扭曲力场”并不是苹果手机,而是桑塔纳轿车。

这种印象强烈到在大众的车子日益摆烂,口碑逐渐崩盘,人设早已瓦解,甚至在汽车发烧友中被视为工业垃圾的当下都长期延续了下来,以至于当老一辈的家里人得知现在大众的车非常糟糕,质量非常差,甚至连一些国产杂牌车都不如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怎么会?桑塔纳不是很好嘛?”

桑塔纳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甚至荫蔽了无数合资车后来人,以至于后人摆烂都盖不过前人的光辉。


user avatar   wdi1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合资质量可靠个屁,我修理厂出来的,有发言权,再说一遍,合资质量可靠个屁,包括你们吹上天的丰田。

要不然,你以为那些“丰田专修”“丰田配件专卖”就不用活了吗?

国产和合资的区别,大概可以近似描述成“国产故障率3%,合资故障率2.5%”,如果非要认为有差距,顶天了大概也就这个程度的差距。你要说合资质量更好吧,是的,确实好那么一些,但有多大区别?区别其实不大。这个2.5%还是总体而言的,其中部分质量比较差的,甚至还不如自主品牌国产车。

但是,有的人思维很幼稚,一上来就是非此即彼的一套理论,他们看待事物,好的就完美无缺,差的就是坨翔。在这些不懂车又特爱装成个懂车帝的半吊子货而言,他们不掌握汽车故障率第一手数据,对汽车故障率就只能人云亦云或者凭脑补想象,所以从他们嘴里描述出来,你就会以为是“国产故障率100%,合资故障率1%”,然而实际差距远没有这么大。

讲真,对于你买了车子出不出故障这一点,占影响程度最大比例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你的运气,而不是汽车本身的质量水平如果非要主观量化形容一下的话,我认为在把运气的影响值算成100的情况下,使用习惯的影响值能到30,使用条件的影响值大概能到15,而车子自身质量大概也就5左右的影响值吧。

因为,现实中能上路的车都是做过各种测试的,国家也有相关的行业标准要求,并且车厂自身也不愿意自己做出来的车子一开就坏,该有的质量控制措施都是有的。

很多人统计故障率都不考虑使用养护条件的,但养护条件恰恰是决定性因素。哪怕是质量最好的丰田、保时捷,你要是按国产车的养护水平,去野鸡加油站给它加92号汽油,给它用100块一桶的火星品牌机油变速箱油,日常使用各种不讲究,挂蹭了都懒得补漆,那这车故障率恐怕比国产车还惨。买个合资车,拿回去当爷爷供着,故障率当然低了。

丰田故障率低,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买丰田的人很多就是特别怕车子出问题的人,这些人用车都特别小心,保养特别用心,这样车子当然更耐用了,这算是另一个层面的幸存者偏差。包括油耗问题也是这样,以前说日系省油,于是一帮对油耗有强迫症的人就都去买日系,这些人用车恨不得起步以后就一路猥琐滑行,踩一脚油门都要计算又踩掉了几分钱,这样的人开啥车都省油,他们大多开日系,自然又强化了日系的省油口碑,这叫自证假设。

话说回来,质量好那么一点就真值那个差价了吗?合资车动辄30%甚至50%以上的溢价,一辆10万的车卖你15万,这5万的差价够你修多少次车了?你身边有见过买10万国产车修车修了5万块的吗?

有的钢筋喜欢拿二手市场说事,但二手市场真能反映最新的国产车的质量情况吗?5年前甚至10年前的国产车质量是不怎么样,但那是以前,现在新车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再拿二手市场上那些老车抬杠不就是刻舟求剑吗?

合资被逼到角落里,最后一招就是吹行驶质感,反正这玩意儿是玄学,谁也说不出个标准,吹就完事儿了,没法证伪。不过,你只要真正想想,恐怕就不会信那套说辞。很简单道理:合资连你看得到的部分,比如内饰比如配置比如触感用料,连这些都不肯用心做,可见其态度之傲慢,那你又凭啥指望洋大人在你看不到的行驶质感上良心发现给你下血本好好做?凭高阶跪族们一双膝盖对洋大人跪出的圣光信仰?

再说,谁行驶质感更好都还不一定呢,合资也是要分个三六九等的,某些二三线合资车开起来跟拖拉机一样,有个毛的行驶质感。更何况,蒙眼盲驾的话好多人连前驱和后驱都分辨不出来,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能在几万十几万的代步车上体验出多大的行驶质感差距?再退一亿步说,就算合资行驶质感确实好点,而且你真有那么敏感,体会得出那点差距了,可那点差距又值几个钱?值得回合资在售价上虚高的那几万块?



user avatar   wang-peng-71-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了台长安福特,六年时间,我明白了很多

一.我明白了火花塞,节气门是干什么用的

节气门控制空气进入气缸,火花塞对空气和汽油混合而成的油雾进行点火,产生的爆发力推动转轴转动,这是蓄电池充电,和车轮转动的原动力,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有段时间,我的油耗每公里1块,去洗了节气门,换了火花塞

还明白了火花塞的金属触头和本体之间的距离是油耗的一个指标,距离越大,点火需要的电压越大,这能量无非就是烧油来的

二.明白了蓄电池是发动机启动的第一把力,因为我有一次汽车不能启动,而且车买过来三年不到,没做过开灯过夜,隔夜冲手机,这些事,蓄电池就坏了没电了。

三.我还知道火花塞后面还连了个保险丝,保险丝断了火花塞不能点火,4缸有一缸不能点火做功了,导致车辆抖,因为我保险丝断过,车抖了几次后停在路中间,那天没干别的事,就修车了。

抖动熄火的毛病找了3个修理厂,一个清洗了节气门,一个更换了火花塞,还是抖,直到最后一次我车停在半路,拖车到修理厂,修车师傅终于找到问题的结症,保险丝坏了,换了就没事了

这段经历,我明白了几个道理

1.高级豪车多几个缸开起来会很平顺,我的车只有4缸开起来会感到震动,拖拉机会抖因为是一缸,还知道了什么叫直列,什么叫v6

2.更重要的我明白了汽修厂的那帮师傅不是修理工,而是换件工,当然个别除外。

3.有一本叫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书讲的很清楚,读完这本书,我顿悟了,明白了理论和实践就是两只脚,汽修厂的师傅修车多少年,他们还没有我懂,还一脸傲气,就保险丝的事情还摆出一副教小孩的模样,他们真的懂发动机原理吗,无非就是靠经验

4.保险公司每年送一次拖车服务,评论区说有的保险公司一年能送365次,看来我被保险公司坑了


四.汽车胎压2.5最合适,为了省油我想的真的很多。

经过评论区提醒,胎压要看说明书,总之,胎压跟油耗挂钩,胎压低,轮胎就扁一点,轮胎跟地面接触大,汽车要多克服摩擦力做功,自然油耗上升

五.我开了几个月的国产车瑞虎,才明白国产车在内饰上的投入并非花里胡哨,而是有用的,提升驾驶舒适感的

六.我自己逛车展,查资料,才知道国产发动机技术比国外不是差距过大,差个十年二十年这种,四缸发动机顶多就是略逊一筹,个别领域还领先,在外形内饰方面可以说同价位,全方位吊打,至于6,8,12缸能不能追平关系不大,坦克,飞机能追平超越就好,民用领域无所谓,有钱a7,a8,劳斯莱斯,玛莎拉蒂只管上

我并不是想炫耀自己是个小专家或者说想骂长安福特,或者哭穷买不起好车,而是想说如果不做二手车商,或者修理厂,有广泛的驾车经验或者理论知识。如果不能指出具体技术指标,制造的某个环节,具体的参数,而老是说中国人不够严谨,大讲特讲格调,战略,用户阶层,格调等名词,泛泛的讲技术积累,仅仅道听途说或者凭着自己仅有的驾驶经验来判断国产车的现有质量,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并不能显示出自己看的很透,很豁达,真的要diss,麻烦最后附上解决办法,而不是就说几句没个十年二十几年才能赶上的这种没用的话!!!


user avatar   zhou-ying-jie-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觉得开了几年的新店很容易就把人百年老字号掀翻了才正常吗? 正因为现在大部分人还不是很认可国产车,国产车才那么堆料卖给你。等国产车成熟度认可度达到了,一样简配一样利益最大化。 国产彩电清一色开机广告,真假4K,乱七八糟的偷梁换柱,你发现还是索尼香。 视频网站没有合资竞争,VVIP 了解一下。 中国人赚点钱不容易,花钱时候精细着呢,一点也不傻。 我觉得验证汽车质量稳定性,性能衰减性的钱应该是厂商自己出,而不是消费者来出。 我们买进步完成的产品,不是太想买进步中的产品,穷,没办法。

国产车活着坚持下去就能灭了合资,迟早的事。

就像手机,除了三星苹果,其他的还有什么存在感。 10年前可不是这样,华为还只是在做移动直板定制机。

国产车只要把耐用可靠性和燃油经济性做上去就能把合资逼死了。 走丰田那条路千万别去走性能车那条路,不然被欧美人牵着鼻子走永世不得翻身。

其实我觉得新能源汽车是国产车弯道超车的机会。三大件避开了两个,电池中国可是很强的,做内饰人机交互这种花里胡哨营造高科技的东西中国也很强。要是有一天中国电动汽车占领了欧美市场我一点也不会觉得奇怪。 炒股的股票买点,放着会有惊喜。


user avatar   W_HiPho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口碑的传播速度是很慢的

一般从网上到线下,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到各种小县城,这个过程起码得好几年

更别说汽车这种那么大宗的消费品

大家可能换车的频率要5年以上,如果平时不关注汽车信息的话,我们记忆中也许还是5年前的口碑

比如大众的皮实安全,丰田的省油可靠等等

以上两个说法在2020年的今天是否还能满足呢,我是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的



身边的“老司机”、“懂车人”不要盲信,他们往往就开过1、2个品牌或者车型,其建议带有非常大的片面性和历史滞后性

很多车型的历史评价,仅供参考不要盲信,因为厂商很难保证每一代都能继承上代优点

例如我开过上一代宝马3系(F30F35),典型的内饰糙驾驶品质好。但这一代新3系(G20G28),特性刚好相反,是内饰好驾驶品质差

因为整车的成本就限制这么多,你把资源都投在内饰外观了,内在的驾驶品质必然要降本

我觉得整体应该良性看待,任何品牌都有人捧有人黑

强如奔驰,在知乎上也一堆黑贴,但完全不影响它在稳坐BBA的头牌

看看国产车当初的冏境,只要有一点缺陷和小毛病立马成为全民笑谈,各种段子各种顺口溜都是黑国产车的,长期的潜移默化让很多人已经根深蒂固的认为,国产车就是不行,行也是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国产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很不容易了,也是因为市场扩大的原因

但是在外资品牌和买办的联合围剿下,国产车的口碑认可速度还是低于其技术的发展速度

汽车论坛逛多的话,你会发现一堆键盘侠,不外乎那几句,要么喷国产三大件辣鸡,要么喷日系车不安全,要么喷美系油老虎,只要是车,他们都喷,这种帐号,点击进入,十有八九是什么都没有的三无账号,甚至怀疑他们是否有驾照



很多人还说到国产车可靠性问题

比如xx车型遇到yy故障,这个哪个品牌都可能发生

哪怕故障率是1%!

就算是奔驰宝马,它们一年几十万辆销量的,总有一万人左右会遇到各种故障

这些遇到故障的人,在网上随意人均发一贴,造成的声量也是巨大的

我们需要客观正视这个问题

就算雷克萨斯能做到故障率低一半,0.5%

一年也有几千人会遇到恶心的故障情况

我们总不能因为这些,就不买车了吧?

国内销量最高的国产车之一--哈弗H6,它的故障投诉率就很低,不信的话可以查查数据

但国产车在逐年进步,合资车也在尽力的降本减配,他们的产品力差距并没有品牌力差距大

合资车没各种毛病么?什么断轴、断A柱、机油增加什么的,我就不一一点名了,只是大家对他们的忍耐阈值比较高而已



“你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

在汽车行业,销售量就是最好的量化指标,品牌吹得再好,车型吹得再牛逼,也要卖得出才行,不论是营销做得好,还是车自身产品力做得好,车的销量就是汽车市场最终的综合反馈指标,也许沉默的大多数,才是真正用真金白银做决策的买家

现在国产车其实卖的还不错啊

数据说话,在销量榜Top 22中(因为我的屏幕大小最多就截图到22)

绝大多数是15万以下价位的车型,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而这个价位中,国产车的占比并不低,比如哈弗H6、五菱宏光、博越、长安cs75、帝豪等等国产车型

而纯粹的新能源汽车排名中,国产车占比就更多了

可以看出上面的除了Model 3和 宝马5系PHEV,其他全部都是国产车型

有老牌的五菱、比亚迪、奇瑞、广汽等等,也有新造车的小鹏P7

利益相关,所以关于小鹏P7多说一点

2020年12月13日下午,2021第八届轩辕奖在北京汽车博物馆揭晓。历时4个月,经过了国内外行业专家联合国际评审团深入评测,小鹏P7从40辆进入终评的车型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第八届轩辕奖“中国年度汽车”的终极大奖

国产车现在已经进入百花齐放,口碑好坏参半的状态。但是不管怎么样,很大一批合资品牌(铃木、斯柯达、菲亚特之类)已经开始逐渐从中国市场消亡,10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已经不是合资的天下了,10-20万的中端市场国产也逐步踏入了门槛。

20年前,我们可能都没想过国产手机能走道今天的局面,那时候估计有人说国产手机能把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击败,肯定是会被大家当傻x的,但是,我们做到了。

未来,我相信国产车也会如我们的手机行业一般

平民车由于价格成本所限,要造好车和可靠难度远远大于豪华车

即使你不考虑国产车品牌,但不要诋毁自主品牌是一个正常公民的基本素质


user avatar   yi-suo-yan-yu-55-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进步如此明显”的结论,能不能给点证据支持?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等等

电池性能还不够

能达到1公斤电池跑2公里路之后,才是国产车的新纪元。

=====================================

专利墙才是让后发工业国家最感到恐怖的东西。

再聪明再努力都没用。

到处都是墙。


user avatar   kq200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水滴石穿,聚沙成塔。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才真正意识到以前买进口商品只是出于自己那点毫无意义的虚荣心,并且意识到购买国货就是对咱们国家自己企业的支持,并且买的越多,以后才会有越来越好的国货,形成良性循环。

每个人都是依靠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喜好选择商品购买,我也一样,但只要在同等条件甚至国货略差一点,我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国货。

于是:

dell笔记本换成了华为。

苹果手机换成了华为。

耐克阿迪达斯换成了安踏和李宁。

而下一辆车,也没有任何可能是合资或进口车,只会选择国产。本来觉得比亚迪汉很漂亮,但内饰确实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还是希望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优先选择国货,这样将来中国市场才能出现最好的碾压进口的产品,不管是车还是其它。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user avatar   damon-dance-for-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相关话题

  (2011年提问)1.8T 发动机在以前的 SUV 中很少见,但是现在的国产 SUV 却都配 1.8T 发动机,这是为什么? 
  2018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是否值得购买? 
  进口车跟合资车在汽车品质上的差别有多大?差别在哪里? 
  为什么在知乎很多人都说观致好,现实中却卖不出去? 
  国产车真的那么差吗? 
  为何想买红旗 H5 时周围人都劝买雅阁? 
  请问排队加价买本田的人,信仰有多深有多高有多痴迷? 
  十万左右买车只买合资的人,真的是冲产品力去的吗? 
  卡罗拉1.2T动力够用么? 
  2019 年,你心中的年度车型是什么?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德法在乌克兰冲突中主和会成功吗?
下一个讨论
吴国盛所谓「中国自古就没有科学/数理科学」,却说「西方自古就有科学」,这是学术界共识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