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农村发展? 第1页

  

user avatar   Yefe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聊老龄化时提起过日本“老年破产”、“老年返贫”的状况。

日本人的危机感特别强烈,尽管经济数据依然表明他们很繁荣富强,但纪录片却拍得苦大仇深,不明所以的人看了会觉得日本立马要完。

进入深度老龄化后的日本社会,许多人的养老金不够开销。如果是摊上有老人要奉养下有失业子女要被啃的夹心阶层,那简直连吃饭都要精打细算,压根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有些老年人为了能有个吃住的地方让自己活着,不得不铤而走险去干违法的事情好住进监狱。因为监狱里不光管吃管住,还能继续领养老金。

若有储蓄还能顶一阵,储蓄花完也就破产了。乐观的,说自己还有力气能工作;悲观的,忧郁地表示会自尽……当时评论里就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他们不回农村呢?

老年人不去农村的原因是年轻人不去农村。没有年轻人就没有公共服务,老年人去了也只能孤独地等死。

那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农村?

就和你不愿意待农村的原因是一样的,农村没有就业,没有精神生活,教育医疗太落后,仍然残留的封建观念让你难以接受……

其实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里的问题是雷同的,日韩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人容易走进思维惯性的误区,认为过去一直以来怎么样,未来仍旧会怎么样。比如过去人口总是涌入大城市,农村越来越空越来越荒,就觉得未来也一定是这样。知识面较为丰富的朋友,看到日韩的问题便联想到中国的未来,从而得出回不去农村的结论。

中国农村之所以走向死亡,是因为要素流失严重。具体说是劳动人口都去城市打工,资金都去城市买房,剩下生产价值极低的土地,没人耕种自然抛荒。

如何让农村回得去又留得下便是这个话题的焦点,而关键又在于决策当局是否有意改善农村的现状因为中国的情况就是资金随人走,人随产业走,产业随政策走

其实农村问题早已经摆到了决策层的桌面上了。不知道各位看了今年的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家乡》没。电影讲了5个笑中带泪的故事,若您能从戏剧细节中跳脱出来,您会发现这5段故事,都没有绕开“农村”这一主题。

《北京好人》讲的是农村医保覆盖;《天上掉下个UFO》讲的是科技扶贫;《最后一课》讲生态旅游和乡村教育;《回乡之路》讲风沙治理和电商支农;我最喜欢开心麻花的《神笔马亮》,讲的是特色农业。

歌功颂德向来是“献礼”片的主旋律,若论发展成就,哪有比展示上海的都市繁华、深圳的快速崛起更好的呢?

五段故事全讲农村,该片的政治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除了“献礼”讲成就,更重要的是“宣教”讲路线,即: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这倒不是靠什么政治嗅觉闻出来的,而是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决定的,可以说现阶段中国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农村。

中国现阶段的问题是什么?用Dalio的观点来总结,现在世界各国的问题大体是一样的,即:经济下行,内部矛盾激化,国际摩擦加剧。经济下行,失业加剧,过去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矛盾激化。

此时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失业,另一个是发展中积累的矛盾。

先讲失业问题。首先,要认识到我们过去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得益于外部平稳的自由贸易环境,我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而现在的世界正处在一个长债务周期的末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各国政治家为缓和内部矛盾迎合民族主义(排外)和民粹主义(讨好选民)而走上贸易保护的逆全球化之路。平稳和谐的外部条件消失了,变得冲突不断摩擦频仍。

对于中国来说,不光经济发展的老路走不通了,我们过去积累起来的巨大产能也变得过剩。产能过剩就意味着劳动力过剩。

失业是所有政治家最头疼的问题,没有之一。

失业和城镇化一结合就是贫民窟和不安定,所以需要让农村成为吸纳失业人口的海绵。

有人会问:农村缺的就是就业机会,让大家都回农村,不是更找不到工作么?

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状况去看问题,先想想就业是哪里来的。就业是产业政策创造出来的。

问题是为什么产业政策要往农村倾斜。

这就涉及到上面讲的第二个问题即发展中所积累的矛盾:结构失衡,人地矛盾,区域不平衡,贫富分化,资产泡沫……

拿前阵子大家忧心忡忡的粮食安全来说,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我们18亿亩耕地红线吗?

温铁军老师在和陈平对话时解释了这个问题。由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存在,城市管理者们别出心裁地搞出了“地票”制度。上海的土地溢价不是高么,相对于种地,建房子更值钱,但是有耕地红线在这束缚着,怎么办呢?

跑去土地溢价低的农村去“借”或者“买”土地指标,反正穷山恶水的地方又不搞开发。

久而久之,就会发现中国东南部平原地区那些适合搞规模化、工业化农业的土地上,全种上了钢筋水泥,而把耕地保护到了山上。山上的耕地无法规模化生产就不能和美国的出口的农产品竞争,只能抛荒。

粮食靠进口,就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我5.1假期的时候去某省乡下踏青,发现那些深山里的农民基本不种主粮——他们买米吃。我说的可不是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而是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地道农民。农民买米吃,让我着实有些意外,就多聊了几句,原因是现在乡下抛荒严重,就那么几个人种地的话,就全喂了麻雀,最后收不上来多少。

这种人地矛盾的问题要不要解决?难道继续沿着过去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一错再错?

为什么说我们不能全盘借鉴日韩在城市化方面的经验?

因为日韩的外部环境比我们要和谐得多,他们不用担心断供和基础物资安全的问题。而我们的未来,竞争威胁和冲突挑战是主旋律,必须确保粮食安全,那就需要调整产业政策的方向,让人口从适合搞规模化农业的区域撤出回流农村。

回农村也不一定就是种地,那些无法机械化耕作生产效率极低的丘陵地区种地干嘛?自然有适合区域特点的其他产业,或者从大城市转移过去的加工业。

比如我刚提到的那个农村,当地农民种茯苓(一种中药材),稍有规模的,每年净收益也有个20来万,一点不比在城市打工差。说到这个,也能解释为啥当局那么撑中药了,从双黄连到莲花清瘟,最近又炒起了板蓝根。而且好像医保开销的大头也变成了中成药,一买几大盒,治什么不知道,反正吃不死你。

再看贫富分化和资产泡沫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债务!

解决方案是什么?

印钞!

债务危机的特点是必需用更大的债务来覆盖之前的债务,所以必须要印更多的钞。

我国过去放水印钞是通过“信贷宽松”来实现的。这种方式的效果大家都看到了,钱并没有发到工薪阶层的手上通过消费来扩大需求增加就业,而是流入了资产端,刺激资产泡沫,加剧贫富分化。

但钱只有发到最有消费需求的人手中,印钞才有意义(这个逻辑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您自己再琢磨琢磨,我之后有空会再整理下)。

问题来了,应该发给谁?

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消费能力较强的高收入和中上收入阶层只有4亿人左右。其余10亿人还是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大部分人的消费还仅仅处在满足温饱的阶段,还有一些人处在贫困状态。

上面那段引用的是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话,所以您要搞搞清楚,内循环到底是对谁提的。其实并不是对您,因为您已经循得一手好环了,都在玩命抵抗消费主义了。

我常对上一辈宣传消费主义:“把钱花出去,那些卖衣服的赚到钱之后,就来光顾您的生意,这样不就都有钱赚么?”

这就是一个朴素的经济循环的道理,但想让他花钱,得先让他有钱呀!

李总说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

您想想月收入在1k元以下的人群主要生活在哪?只可能在农村,若在城市,就只能拾荒流浪。不会真有人信陈平说的2千块可以在上海过得很好吧?可以来试试。当然这6亿人中需要排除那些无收入但有人抚养的群体,比如儿童、主妇煮夫、老人等。

说到这里您肯定明白了,有消费需求但没钱消费的群体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他们生活条件落后,并没有享受到现代化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

若把钱发给他们,既可以提高消费需求,促进对过剩产能的消化,又可以扩充国家的经济财富总量,让资产泡沫软着陆,平衡贫富差距。你说这样伟大光荣且正确的事情,决策者有什么道理不干呢?

无非就是推进有阻力,央地矛盾云云,中央高瞻远瞩,地方上又被短期利益捆绑啥的,这又是另一个话题,聊深了要被请喝茶的。

那么,怎么发钱呢?

我看到的那个村子,基本是没有年轻人的,全出去打工了。实际上老年人也在减少,部分随子女迁入城市定居了。但就这样的地方,仍然有一个庞大的基建工程,人所目及的约5-6km的区域内,两个隧道工程,一个高架桥工程在同时开工。按说人口净流出的地方,开发价值是很低的,收回投资是痴心妄想,有这样的投入还不如把他们直接迁出去,搞个智障的拆村并居啥的。

所以基建的目的一是为了直接发钱,二是为了提高土地价值,产生财富效应。此外,我还了解到当地财政通过防火护林、环保卫生等名目对农村居民直接发放补贴。您说一小村子,人都没几个,有啥卫生好搞?只能说明那就是为了发钱。

当农村地区消费能力起来了,就会产生更多需求,比如代步要开车、吃饭要下馆子、娱乐要KTV……年轻人再将在城市积累的经营经验带回去,人口、资金、大数据、电商等生产要素回流,如此一来,农村地区的面貌就不再是现在的样子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回去的决定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做。

首先是城市的就业机会在肉眼可见地减少,否则送个外卖也不至于卷成那个样子。没有其他出路的话,这些人最好的选择仍是回到生活成本更低的农村。

其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年轻人能从网络上衍生出更多元的就业模式,比如电商、直播、内容创业等。疫情那会儿时兴在线办公,我就发现对于我这种习惯了上班摸鱼的老油条来说,办公室确实没啥必要,哪里的鱼不是摸?CBD就留给装x是刚需的盆友们吧。随着5G、云技术、在线办公系统等技术越来越完善,分散就业的趋势只会更加明显。

有人说中国的城镇化率才60%,而发达国家是80%,所以我国城市仍要扩容。

但城镇化并不是把农民赶进了城就完了的,而是要农民进城后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才叫城镇化。中国的房价经历过数轮大涨,市场教育了这么多年,买得起房的早就买了,没买的,那就是买不起。

中国的城镇化有两个瓶颈:一是进不了城的农村老人;二是在城市买不起房子的底层。明白了这点,你就能知道专家所说的因为城镇化率有上升空间所以房价还有上涨空间的话是Bullshit!

以上,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的问题,只要政策往农村倾斜,有了产业有了就业,为什么资金和人口不能回流呢?农村居民的财富净值和消费能力上来了,其他市场机会就会随之而来,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各大企业下沉逐鹿……农村的面貌就会有所改善,将不再是缺少就业机会、没有精神生活、缺乏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抛荒带。

我们过去有多为“世界工厂”感到自豪,现在的“逆全球化”就给我们多大的压力。爆炸增长的产能遇上需求快速萎缩的外部市场,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所以才把保就业放首位去重视?连首都都拉下脸来搞地摊经济了,还有什么是不能想的?试问若您在位子上,您又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平衡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稳定呢?

所以现阶段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农村。

至于30年后,说不定那时农村的居住空间异常抢手,你想回去还回不去呢。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明知故问了,要是在农村能赚到钱,谁愿意去外面打工呢。就我老家山东来看,那些农村基本上就是老人在家,地承包出去了,老人看孩子送孩子上学。有的女人在村里开个小超市,小加工厂。剩下的基本上全出去打工,过年的时候回来呆十几天。

农村除了种地,没有别的产业,除非你承包一大片或者种大棚,否则不赚钱,怎么养活一家人呢。现在不说农村,就是小点的城市,为什么大学生们不回家,因为找不到工作。




  

相关话题

  农村的年轻人过年回老家,为什么住五六天就着急走呢? 
  中国的耕地面积中有多大比例用来种植蔬菜? 
  如何看待瑞典“环保少女”要来中国,劝说中国人停止使用筷子? 
  如何解决中国农村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种地的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市将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河南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练杂技? 
  农村现在的光棍现象有多严重? 
  有人认为,只要让农民都进城了,“三农”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你如何看这种观点? 
  如何看待2016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官方将户籍在乡村,从事信息软件相关人群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这样定义有哪些依据? 

前一个讨论
1 月 3 日消息贵州毕节滑坡事故致 14 死,救援人员表示「遇难者或多为民工」,目前救援进展如何?
下一个讨论
教育机构为什么都像是骗子?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