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广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朝是一个将星闪耀的时代,无数名将与经典战役点亮着汉王朝的天空。那个时代有兵仙级别的韩信,有战略导师级别的周亚夫,还有战神级别的卫青、霍去病。能征善战的名将、宿将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但在这众星闪耀的时代里,有一个人的光芒最为奇特,那就是李广。

在笔者看来,飞将军人生有三奇。一奇:李广当过匈奴人的俘虏,但匈奴人畏广如虎;二奇:戎马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然未获封侯,终至自刎沙场。三奇:称赞李广的诗歌非常多,堪称历代将军之最。

先来聊聊第一奇。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作为一支部队的统帅,李广被俘虏这本身就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但是这件事并没有降低匈奴人对李广的畏惧。来看一段《史记》原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匈奴人为何如此畏惧这个败军之将呢?这恐怕要从李广与匈奴的数次交锋说起,还是来看几段《史记》原文: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後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於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馀骑饹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居顷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後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後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乡,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从以上四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精于骑射,而且在战场上临危不惧、胆略非凡,但也带有极其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匈奴是一个崇尚“勇士”的民族,李广个人军事技能和胆略都给来犯的匈奴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匈奴人在一定程度上患有“恐李症”。也正是李广这种高超的骑射技能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气概是匈奴人畏惧他的根源。

再来聊聊第二奇,李广为何终身未得封侯。关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讨论得非常多,很多历史大家、文人墨客都给出了看法和答案。有人说是汉武帝赏罚不公导致,有人说是李广军功不够导致等等。但笔者认为,李广未能封侯是因为“时间”跟他开了个玩笑,“时代”在李广身上打了个死结。

李广在年少时就以“良家子”身份进入边防军中服役,其作战勇猛,表现惊艳。汉文帝甚至亲口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在汉景帝时代,他在战场上依然表现杰出。请看一段《史记》原文: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本来立有大功,足可封侯,但是这位懵懂的少年不懂政治的凶险,没有拒绝梁王私自授予的将军印,结果自然是未获任何封赏。

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由于自身的综合国力不足,汉帝国对匈奴采取的是战略防御政策。整个对匈奴作战都是以防守反击为主,依托边境坚固的要塞和城防对来犯之敌进行有效打击和驱赶。人是环境的产物,李广在这样一种战略防御的军事态势下走过了青年和壮年,他的作战方式、带兵方法也是围绕着战略防御这个核心开展。可以说李广是个边界防御战的专家,擅长打防守反击之战。他在御边作战中,善于充分发挥自己熟悉边境地理的优势,用兵神出鬼没,作战灵活机动快速,所以每每取胜。但是遗憾的是,李广在文帝、景帝时代待得太久了,这种防守反击的战法已经深入李广的骨髓,断无摆脱的可能了。

当时间来到汉武帝时代,整个国家经过“文景之治”后,综合国力急剧提升,汉帝国呈现出全方位的强盛局面。此时的汉武帝果断调整对匈政策,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一改依托边防要塞的防御战,转为大规模骑兵军团连续出塞与匈奴主力决战。与此同时,汉帝国的统治者从与匈奴的长期周旋中逐步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汉武帝本人也非常重视“马政”与骑兵军团的建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卫青、霍去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骑兵军官被重点培养和发掘。此时的李广主要工作仍然是边境守备,他很有可能错过了大规模骑兵军团建设、作战等相关培训。

汉武帝时代李广有过多次出塞作战记录请看几段《史记》原文: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後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乡,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後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上述三段原文分别记载了李广三次率军出击匈奴,第一次兵败被俘,第二次功过相抵,第三次迷失道路贻误战机。可以说,李广是无一胜绩。同西汉初年一些抗匈宿将一样,他并不擅长指挥大规模的骑兵集团进行攻击性的机动作战,因而也就很难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形势,难以担当统领大军远征匈奴的重任。

李广的治军也深深地打上了防御战的烙印即:李广治军以简易粗犷而著称。他行军时“无部伍阵行”,即没有严格的编制和行阵,驻扎时往往选择水草肥美之地,使“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连夜间巡逻放哨也一概免去,只是在前敌的远方布置一些哨探,军中的文书薄籍等事也是尽量从简。这样虽使士兵轻松愉快并乐于为他效命,但毕竟不是一种正规的做法。当率领少量部队在边界地区防御作战时,它或许有其合理性,因为这种做法虽然存在着无法抵挡敌军突袭的危险性,不过在客观上也有隐藏兵力及不暴露作战部署的效果。但是在统领大军千里决战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则断不可取。实际上,李广数次陷入匈奴的包围,与此不无关系。在置全军于被动之后,无论李广个人如何神勇,士卒如何顽强,都难以达到歼敌取胜之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现在笔者可以总结性地说:汉文帝时代的李广太年轻,虽然得到了汉文帝的肯定,但是想要封侯还是缺了点战绩。汉景帝时代的李广年富力强,保境安民,防御战绩出彩,但是因为政治不正确未能封侯。汉武帝时代的李广年事已高,老的不仅是身体更是战略、战术等战场思维,终至自刎于沙场。这一切都是时间的安排,飞将军能改变的东西不多,汉文帝的那句“惜乎,子不遇时!”真的就成了折磨他一生的诅咒。

最后,我们来聊聊第三奇,为何称赞李广的诗歌如此之多。说来也奇怪,中国历史上名将无数,为其题诗的文人墨客也不少,但是几乎没有哪位将军能够跟李广在这方面可以相提并论的。即便是与李广同时代的战神——卫青、霍去病也无法与之相比。闲话不多说,先上几首诗歌。

《出塞》

唐朝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

唐朝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燕歌行》

唐朝 高适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老将行》
唐朝 王维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诗歌暂且先罗列这么多,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去搜索。面对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确实让人有时候感到困惑。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的战绩跟同时代的其他一线将领比起来确实不算突出,更不用说跟白起、韩信这个级别的将领来比较了。也有很多人对此文化现象给出了解释,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诗歌是由怀才不遇的文人写的,他们正好借李广之遭遇表达自己的悲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封建帝国体制下君主赏罚不明,广大仕途不顺者借李广未得封侯之事来控诉皇家之不公。以上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觉得没有说到核心部分。我个人对此种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为——对封建帝国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控诉和不满。前文已经讲过,李广是一个优秀的防御型将领。如果抽象一下,那么他代表着“文景之治“时战略防御和有限战争的军事思想。

现在我们好好审视一下汉武帝时期的对匈战略,汉武帝大规模建设骑兵军团,派遣汉军主力主动出击,长途奔袭,最终在大漠南北重创匈奴,暂时解除了匈奴对汉帝国的威胁。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让草原上的天之骄子畏惧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更是让“男子汉(本意为汉族男子)”这三个字声名远播。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这样连续不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也基本耗尽了文景之治留下的巨大财富。而为了敛财,汉武帝搞出了许多手段,比如:卖官鬻爵、算缗告缗、币制改革、均输平准、盐铁专营等。庞大的战争开支通过这些手段转移到百姓身上,最终导致百姓连盐都吃不起。汉武帝虽然开疆拓土但是竭尽民力,天下流民几百万,赤地千里人相食。

由此可知,面对北患举国之力连续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其实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我们这些开了上帝视角的后人,是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农耕民族的脚步始终没有踏足北方的草原。后世北伐战虽然得到了不少领土,但是都得而复失,始终没能在草原上建立稳固的统治。

唐和汉都是强盛的中原王朝,面对北边草原政权的威胁所采取的措施基本相似,都是大规模地派遣军队主动出击。这样一来,唐王朝就会强迫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要戍边,服兵役,与之匹配的后勤补给人员数量更是大得惊人。辉煌战果的背后是无数普通百姓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身膏荒野。

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由此“文景之治”时的战略防御、有限战争等国防策略成为百姓的切实需求。李广将军人生遭遇,成为了这个情感表达的最佳投射点。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再读读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广真的很厉害

要知道。李广乃是秦国公族之后,名将李信的后代;

要知道,李广自为将起每战辄北,向无胜迹,但依旧稳坐两千石的位置几十年;

要知道,李广的弟弟李蔡为将时以军功封侯,从政时官至丞相,政绩斐然,但就这样还被称为“为人在下中”,而李广则是“千古李将军”:

李广其实和我们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胡适先生非常像。

胡适出生在一个豪杰辈出,群星闪耀的年代,尽管胡适之先生从没有为拯救民族危亡出过一份力;思想上从没有背叛过大地主、大资本家和买办阶级;学术上甚至连一本完整的著作都没有。

但就因为他牢牢的和守旧阶级站在一起,袁世凯在位时,他鼓吹《二十一条》;蒋介石在位时,他鼓吹割让东北,安心剿共;流亡台湾时,他鼓吹蒋政府是民主自由的典范。就这样,胡适还能被人称为高山仰止的大师,独立思考的代表,徒子徒孙遍天下,粉丝和崇拜者更是不计其数。

而李广也是这样,人品极其差劲,公报私仇、阵前跳槽、私自杀降这种事情都干的出来;能力几乎没有,治军不严,每战辄北。就这样还能被人称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依然被称为千古名将,怀才不遇的典范,这难道不厉害吗?




  

相关话题

  邓禹是不是最水的第一功臣? 
  刘邦并没玩过政治,也没学过专业知识,为何能建立汉朝? 
  宋高宗为什么要退位? 
  有哪些念诗成名的历史人物? 
  周公旦长子封鲁、世代为侯,次子世代为周公、为王卿士,这反映了什么价值观? 
  假如刘备有汉初三杰辅佐能复兴汉室一统天下吗? 
  为什么云台二十八将名气这么低? 
  如果玄奘取经走的是海路,《西游记》会怎样写? 
  有哪些「视生命如儿戏」的故事? 
  汉长安城有没有郭区? 

前一个讨论
楚汉战争最关键的地方在何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用两个字诠释秦代?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