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经过这么多临床试验和筛选审批,还会有无效的药物流入市场? 第1页

  

user avatar   mi-diao-xuan-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药物临床试验,是验证一种上市前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的方法,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真理。它有其缺陷所在,比如:

1.试验例数太少(too small),一种药物上市前的临床研究,病例数只有约几百人,以几百人代表全人类,毕竟是太少了,有的药物上市以后几年才发现有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风险大于获益,从而被退市,这样的例子不少。

2.观察期太短(too short),临床研究的观察时间,大多在几个月到数年,对于部分药物而言显得不太够,然而药品的本质又是一种商品,商品属性使得其观察期不可能无休止地继续下去。比如一种降压药,前期研究和临床观察都发现比安慰剂组而言明显降低血压,但上市后研究才发现其10年心血管并发症事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这种问题临床研究是很难发现的。

3.用药目的太受限(too restricted),临床研究只能针对某一特定适应证群体展开研究,比如二甲双胍做临床研究纳入的可能都是血糖高的患者,最后批准的适应证可能也局限于降糖,而如果有人用来减肥或是预防肿瘤,必然是超出适应证的。

4.试验对象太局限(too medium-age),很多试验只纳入18-65岁的成年人,老年人不敢做,孕妇儿童不愿做,那么上市后如果儿童、孕妇、老人需要用,这部分临床研究资料就必然是缺失的。

5.用药条件太单一(too homogeneous),很多试验要求入组者只能吃哪一类药,并且几个月之内不能用过其他药等等,目的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具体到临床应用又有千奇百怪的情况,这些情况没法一一在临床研究中得到阐明。

6.部分研究者态度不认真,研究结果不严谨,管理不规范,PI、CRA、CRO、CRC、SMO等等部门职责不清。

==============================

总体而言,临床研究是药品上市前必须经过的环节,目的是为了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的上市前研究包括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非临床研究又包括理论研究和动物试验等,而临床研究也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它本身作为一种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同时财力消耗和时间消耗也越来越大,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的是开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耗费10年+10亿美刀,到今天这个数字据说有的公司已经到了13-15年+20-40亿美刀,这其中的大头就在临床研究上,而药品专利保护的20年时间是包含临床研究时间在内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临床研究用了15年,那么上市后能以专利药品高价售出的时间只剩下5年,所以很多企业的新药价格非常昂贵,并不是生产成本贵,而是研发成本贵。据说美国在TPP谈判中已经要求加盟国同意延长药品专利期限,将来可能专利期需要延长到25年、30年甚至更长,来保护这些大型制药企业的利益。

话说回来,苯肾上腺素和伪麻黄碱是不是有什么关系。。。。




  

相关话题

  白色药片中的白色物质是什么? 
  西布曲明是毒品吗? 
  如何看待中国禁止所有非药用芬太尼类药物?引入「类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会有哪些影响? 
  穿山甲有没有药效? 
  为什么不把注射死刑用的氰化钾换成硝酸钾? 
  罕见病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一针国内自费70万,而国外医保报销后280元,为什么会这样? 
  《大宅门》里大烟膏子就酒,小命立时没有。有科学依据么? 
  新型肺炎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正式在武汉启动 III 期临床试验,离临床应用还有多久? 
  如何看待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称「他汀类药物会致癌,国外人已经不吃,吃中药就行了」? 
  作为CRC临床I期和III三期哪个更值得选择(薪资、时间有何区别)? 

前一个讨论
曹操杀张允蔡瑁,马上意识到中计了;坐上飞机的一瞬间,猛然意识到重要资料忘在家里;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下一个讨论
Python在数据科学领域能否完全取代R?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