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逛了几个月,看到高赞回答里令人瞠目结舌的英语启蒙误区还真不少。包括平时有一些家长和我交流,我发现其中也有不少也在坚持错误的道路。
今天我就总结了英语启蒙里的十三大误区,帮大家避避坑。前方长文预警: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天天给你放西班牙语音频,一天几个小时。你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学会西班牙语?
显然不会嘛。
那么英语启蒙也是一个道理,不管难度如何就天天给孩子放童谣、放英文歌、放朗读音频,有什么用呢?听不懂的内容,和噪音没什么区别,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养成一听到英文就想睡觉的坏习惯(当年用英语磁带助眠的同志不在少数吧)。
关于英语启蒙开始的最佳年龄,可谓众说纷纭。
最激进的是从胎教开始;
然后有从出生开始的、有2岁的、有3岁的、有6岁的。
甚至还有人会危言耸听:过了3岁的黄金启蒙期,就再也不可能学好英语了。
实际上,英语启蒙没必要太早;错过了敏感期也没必要太焦虑。
首先说不用太早: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后中英文启蒙一起上,结果导致孩子迟迟开不了口。等把语言环境净化,加大普通话的输入之后,发现要不了几个月,孩子的说话能力就能追上同龄人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那如果是父母双方的母语本来就不一致呢?很多混血宝宝不是两种语言都说的很好吗?
那是因为他们在无意间遵循着”one parent, one language”的原则,所以孩子并不会混淆。他们一开始就能形成概念:一样东西有两个名称,一个是用来跟爸爸说的,一个是用来跟妈妈说的。
但是大多数家庭中,还是无法实现其中一个家长坚持只说英语的,所以为了避免影响母语的发展,不要在2岁之前开始英语启蒙(这个年龄并不绝对,换一个措辞更准确一些:不要在孩子能大量输出中文句子之前,开始英语启蒙)。
如果错过黄金启蒙期,也不用焦虑,还是按一样的方法进行启蒙,只不过进度更快即可。年龄大的孩子,自控力越好、注意力集中时间越长、学习规则的能力更强,这都是他们的优势。
这个说法不知道一开始谁提出来的,现在还挺流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一开始就要给孩子请外教,其实完全是浪费钱)。
事实上,著名的二语习得专家克拉生也做过实验,证明用母语辅助的专题式学习,效果要比纯外语更好。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用外语解释外语,本来就是一项比较难的技能,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哪怕是外教也不一定能深入简出地解释清楚)都做不到这一点。硬要坚持纯外语启蒙的结果,就是孩子听得似懂非懂,基础打不牢。
当然,也不用机械地一句英语对应一句中文地读书给孩子听,只要在他们疑惑不解时,用中文辅助解释即可。
其实在启蒙的第一年,完全可以让孩子安安心心地做一个“文盲”。能听懂英语、喜欢听英语、大量听英语,比让他们认单词要有用的多。
关于英语启蒙的科学顺序,我之前写过好几篇,一定是“听-说-读-写”,这和成年人先学字母、学单词、学语法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接下去说,上面的误区好纠正,但是这一条,很多家长哪怕明白道理,到实践中还是容易走形。
因为孩子能说出很多东西的英文名叫什么、能认识很多单词这件事,太好量化、太方便家长进行炫耀了。
有很多孩子在大量的单词卡训练下,确实词汇量不小。可是有什么用呢?他们还是听不懂句子,更不能输出。这样就没办法进行篇章输入,也没办法与人交流。
这一点误区的缘由和上一条很像,因为家长自己太需要正向反馈了。
如果孩子不开口(无论是跟读还是对话),他们就无从确定孩子是否“学进去”了。甚至有很多家长才进行了一两个月的英语启蒙,因为孩子不会开口就认定“孩子不是学英语的料”,就放弃了英语启蒙。
我们只要类比一下孩子的母语学习过程,就非常好理解了。在孩子开口说第一个中文单词之前,我们给他们进行了多少输入呀。爸爸妈妈天天对着他们讲话,起码讲了八、九个月吧。那为什么到了外语这里,我们就失去耐心了呢?
这个误区真不能怪家长,很多打着零基础启蒙旗号的书,或者是一些老师的课程,也非常注重讲语法。
这也很好理解,能把这点语法讲清楚容易;能把简单的内容声情并茂地讲出来,并不容易。至少书做不到,很多老师也做不到。反而是对孩子满怀爱意的家长最容易做到。
但是,这么小的孩子对规则还没有概念。这时候硬要给他们讲语法,会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怀疑。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觉得学英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尤其是有些家长在读绘本或者故事书的时候,都忍不住给孩子讲语法,这就更要不得了。绘本和故事书的语法难度是很跳跃的,可能会突然出现虚拟语气或者过去完成时这种很复杂的语法现象。这个时候告诉孩子故事在讲什么就好,不需要执着于这么复杂的语法规则。更不用做习题来巩固。
绘本本身最大缺点在于:
并非为孩子英语启蒙,而是为提高认知水平而设计。
从设计的目的来看,绘本就无法起到学习的作用。
所以绘本的文本难度跳跃性比较强(可能突然出现很不常见的单词),而且缺少重复,所以孩子很难从绘本中提高语言水平。
除此之外,用绘本启蒙还有几个问题:
(1)缺少分级体系、不成套。买绘本很像买盲盒,难以预料买到的是什么难度。比如卡尔爷爷的绘本几乎本本经典,只可惜没读几句话就戛然而止,不利于孩子在大量的重复模式中加强记忆。
(2)对家长的讲解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当然,如果在一线城市,线下是有外教带读机构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只是比较费银子)
(3)依然是银子的问题,绘本相比分级要贵很多,加上第1点里说的内容无法预测,要搭建起孩子英语启蒙的阶梯,所需的费用比较高。
先说明一点,如果是出于视力保护的目的,不给孩子看动画片,完全没问题。我这里指的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无法利用动画片学英语(这其中高知家长占了不小的比例,因为当年都是想看美剧学英语而不成的)。
实际上,趣味性在孩子的启蒙过程中扮演着举足关键的作用。用动画片引入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当然,根据前面提到过的“可理解”的原则,给孩子选择难度、语速适当的动画片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上来就看小猪佩奇,那只能看个热闹),家长最好也一起陪看。
一方面可以及时解答孩子的疑惑,另一方面,也涉及很多动画片的另一大优点:场景性强。
家长和孩子一起看过动画片的场景之后,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再现(比如Penelope里就有很多生活场景),这可以让孩子很积极地参与进来,然后在不知不觉间复习动画片中的内容。
首先,很多培训机构的老师资质,并不如他们吹的那样高大上。
这里我就不多展开了……我本业是做留学和出国语言培训的,这里面有一条很清晰的鄙视链:GRE>托福>雅思>PTE。PTE的老师已经够鱼龙混杂的了,而英语幼教(无论中教还是外教)又比这条鄙视链的底端低多少呢?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我敢说,大多数老师的英语水平还不如家长自己。只是家长有几年不碰英语了,可能对自己信心不足,又或者对包装后的机构老师盲目崇拜。实际只要从一开始就和孩子一起接触语料,是很快能够把英语捡起来的。
我见过不少高职毕业的家长,虽然当年自己是学英语的老大难,但如今教起孩子来,也毫不逊色。甚至很多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学英语的乐趣。还跟我感慨:如果我们当年的学习材料也这么丰富有趣,我的英语也不会这么差了。
当然,后期学习拼读、语法,备考KET, PET等等,家长虽然会教,但自己教的效果可能不如送机构。因为机构的纪律性更强,而且也有竞争氛围。
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一周送一两次机构,英语启蒙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强度不够。一周一两次的输入强度,是远远做不好英语启蒙的。形成习惯,每天学习20-40分钟的英语,效果要远好于一周集中一两次的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大家应该鼓起勇气进行亲子阅读,而不是迷信送机构。
二是机构的教学内容参差不齐。不管是蹦跳机构,还是外教课,我们都要留心他们的教学内容。没有主题和深度的闲聊、唱儿歌,哪怕是口音再地道的外教,也是没办法帮孩子提升英语水平的。
上面说了坚持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坚持的习惯,买了一套书就一定要逼着他们读完。
大可不必,现在不是二三十年前教学资源极度匮乏,拿到一套书很不得全文抄写背诵的年代了。
事实上,有很多大部头的读物,也只有一小部分适合学习。以大名鼎鼎的RAZ为例,初级阶段太枯燥,高阶部分没文采,真正适合学习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
再比如一些桥梁书和分级书,一套十几本甚至几十本。很多套路都是雷同的,孩子听多了就想听点新鲜的,这也很正常。我们尊重孩子的意愿即可。
这一点和上一点也有点类似,很多家长规划性太强。每个阶段要学什么内容都规定的一清二楚,如果身边再有个鸡娃朋友,或者英牛孩子,那更是不得了。
“别人家的孩子都读经典名著了,你怎么能只看搞笑书呢”?
殊不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保护孩子的兴趣也是启蒙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说回二语习得专家克拉申,他提出二语习得有两件事最重要,除了我们第1点讲的“可理解”,就是这最后一点要讲的“感兴趣”了。他也做过实验:
首先,如果孩子特别喜欢某类内容,我们不用担心他们狩猎不广。实际上由于“窄输入”的重复强度高,更利于孩子的习得;
其次,我们不用担心把选书权交给孩子,他们会去挑“低级趣味”的书。当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后,也对太简单、浅薄的书无感。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英语启蒙过程中的几大误区了,有疑惑的家长欢迎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