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歼20已经服役2年多,而同批的FC31现在一点消息也没有? 第1页

  

user avatar   dou-yi-ning-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恭喜海丝带首飞成功~

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独立研发四代(新标五代)舰载机的国家。

另外这几天J-20S也曝光了,双喜临门啊哈哈,作为老军迷那叫一个舒服~

关于海丝带之争也基本尘埃落定了,不管之前多希望20上舰,但国家有国家的考虑。可能是产量原因,亦或是别的技术原因,总之我们看到了今天的海丝带。但无论怎么说内心还是很欢喜的,毕竟自家的海丝带~

最后再图侦一波,从照片里来看,海丝和之前的FC-31 2.0版本那变化已经不能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了,我之前就说过,601所的方案要上舰那么必然会经过巨大的改动,甚至连尺寸都不会是以前那样,现在看海丝还真说中了


网上大佬做的关于海丝和20的对比图

这体量根本和中型机已经半毛钱关系都不挨着了,妥妥的重型机,起飞重量和20相比可能略轻,但绝不会轻多少。这种体量,某些人嘴里的新中推根本撑不住,连太行都够呛,估计还是得等WS15来做最终解决方案。但机体尺寸加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以前扣扣索索的机内空间总算富裕一些了,甚至连侧弹舱都有空间布置,内油也富裕了,可喜可贺。

但同时,由于翼面积加大、后掠角小、展弦比大,和之前估计的差不多,海飞丝的高速性能,尤其是最大飞行时速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现在来看不是很乐观……不知道未来WS15这个最终解决方案能不能带来变化。

另外有大佬提过一嘴,从照片里来看,现在海丝的垂尾和平尾面积相对偏小,那么会不会考虑要上TVC才这么搞?

如果真这么搞的话,那基本上和我之前放的图也没啥区别了(笑哭)

这也印证了之前的一个猜想——航母并不是我军规划中舰队决战的绝对主力,或者说,在目前可能的交战海域,我们根本没打算用自己的航母编队去对付美国人的航母编队,现在的海丝看起来更类似肥电那种主打多用途兼顾制空的定位,在体系化作战中,我军航母编队可能会在台湾以东的太平洋上部署,一方面作为对美日干涉企图的战略威慑,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一处前哨节点,其搭载的预警机配合海丝可以提供相当大的早期预警范围,这种空情态势感知能力势必会对关岛和冲绳的美军机队造成很大麻烦,一旦美日选择介入台海,这就是我们的第一道烽燧线。此外,航母编队还可以在台湾以东洋面支援台海上空和台湾本岛地面的战斗,并对中央山脉东侧一些重要目标进行打击。

如果这么考虑的话,海丝带为什么把重点放在多用途上基本就清楚了。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按照美军现在的编制,也就是肥电和超级塑料虫混编,但未来美军肯定是要拿肥电替代超级塑料虫的,但考虑到超级虫的生态位原本替代的是A-6,舰队防空原本是大猫的活,但大猫由于服役成本过于高昂退役之后,没有新的可用的制空机,于是只能拿超级虫凑活。也就是说,即使肥电1:1代替了超级虫,其生态位上代替的还是原本航母上主打攻击任务的攻击机,只是由于四代机对三代机的碾压性优势才兼顾了舰队防空的活。而我海军作为目前唯一装备重型舰载战斗机的海军,J-15更类似于鳖版的大猫,海丝则可看做鳖版肥电,那么J-15的生态位会不会由另一种海丝代替呢?亦或是像美国海军选择的那样,直接等六代机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海丝的新思考,至于说打脸……现在的海丝和想当年的FC-31除了气动布局那基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俩东西了,差别估计比虫子和超级虫的差别还要大,更别说从原来的中型机一跃成为重型机,当年很多骨头鹰党的一大论据不就是中型机相对重型机在载机量方面的优势吗?有兴趣的知友翻翻我答案下面的评论,一多半骨头鹰党的论据里都提到了“尺寸比20小所以装的多”这种观点……

那希望这些哥们看看现在的海丝照片

我咋觉得被打脸的是你们才对啊……


今日份的新瓜~

是啥自行判断哦~

反正我舒服了~


这几天突然阅读量点赞量暴增,弄得我着实有些懵逼,还以为有啥新瓜爆出来了。




当然你说一点新瓜都没有也是不对滴~

相比最近网上的核常之争,中重之争最近反倒没人怎么提了。

当然,我也不是就钦点发财31上舰了,毕竟咱不搞饭圈那一套,不能听得风是得雨,有人靠上面武汉航母楼上一个模型就判断发财稳了,咱也不敢说对不对,之前20模型也上过航母楼我不知道有人还记得不~

原图没找到,看个意思

航母楼一个测电磁兼容性的设施,你要说海军非拿它去验证航母飞行甲板的利用效率,那未免太魔怔了一点。且不说别的,003甲板比002大了一圈,你是怎么靠航母楼来验证飞行甲板利用的?我记得航母楼除了把翘头拆了貌似也没有扩建飞行甲板吧?

另外到现在为止,我没听到任何有关发财31三号验证机的消息,之前那些图都证明是P的了,那到现在为止,翼面积没增大,没有改襟副翼结构,没有着舰钩,机体结构没加强,就凭航母楼一个照片你们就钦定31上舰……

不按基本法?

至于沈飞公开展示的那架31究竟是真机还是模型……

我真不知道……

说是模型吧,某些细节过于精细了


很少有模型把铆钉还原的这么细致的

而且从尾喷口那里能看出发动机是拆掉的,因为只能看到锯齿而找不到收敛扩张喷口,如果是模型的话,不至于做个连发动机收敛扩张喷口都不带的家伙出来吧?

但你说它不是模型吧……

你这起落架细节也太敷衍了吧?

从细节上看,这架31(不管它是真机还是模型),应该是2号验证机的亚子,因为垂尾有切角,再看它机翼,好的,还是一整块襟翼。这证明直到2号验证机,31依然是作为陆基飞机进行研制的,至于网上一直传的3号乃至更靠后的验证机……不清楚

但个人认为,如果决定展出31的2号验证机,那证明即使真的是601所的新机上舰,也不会是现在的31这个样子,甚至机体尺寸都会有不小的变动……

要是601搞出这么一款重型舰战,那我照舔不误啊~重型机就是香!

以下为原回答~


谢邀~

就这问题底下一票匿名的阴阳怪气的答案看的真的让人难受~拜托 ,带节奏至少高明点吧?天天地域黑地域黑有意思没意思啊?

批评沈飞和地域黑有毛线关系?就因为沈飞里面带个沈阳,这就地域黑了?还是你认为601所里全是东北人?东北老铁还没说啥呢你们一帮人跑出来在这儿带节奏?有本事别匿名啊?现实里唯唯诺诺,网络上重拳出击嗷~

来来来有种别匿名,我单位最近正好缺指标,我带你走



再说FC-31和J-20的问题,这话题我的都快看烦了,一天天的光听一帮人在那儿吹FC-31,还要搞钦定,装备发展部知道吗?海军知道吗?

我都不说别的,WS15哪年立项的?搞到现在多久了?达到堪用的状态了没?WS19哪年立项的?连WS15都没完成研发呢跑这儿去吹WS19?谁给你的勇气?梁静茹么?

没WS19,你指望靠两台RD93吊打F-35C?梦没做醒呢?601所都不敢这么吹啊~

就这还没算FC-31上舰要做的结构加强所带来的重量呢~就这你指望它上舰了还能有好性能?

到现在为止,都只有一个弹舱,还挂不下重磅武器,更别提干脆没有侧弹舱了,咋滴?你打算翼下挂载武器吗?

还有说FC-31比J-20更适合舰载的,呵呵,我都不知道该说啥了~

就这数据还是骨头鹰1.0的,重载弹射质量27吨谁给你们军盲勇气敢管这玩意儿叫中型机?

骨头鹰1.0重载弹射质量都27吨了,参考F-35上舰,F-35C翼面积比空军的F-35A增加了多少?图能看懂吧?阿拉伯数字认识吧?FC-31再牛它也是地球上的飞机,得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常规动力飞机上舰,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就是配平能力不足,导致着舰的时候平尾损失阻力更大,甚至影响机翼升力,所以往往需要更大的翼面积。Su-33是岸基飞机上舰,岸基平台空重16.8吨,舰载只增加到18.4吨,只有9.5%增幅。而F-35C增加了20.6%,就是因为Su-33增加了前翼来提供额外的升力,比直接用机翼增升省了很多重量。

F-35A和F-35C的空重分别是2.9W磅和3.4W磅,你们吹骨头鹰的就没想过米国人是吃饱了撑的非要加上这5000磅的重量?或者米国人设计水平拉胯?再或者……不得已的选择?

骨头鹰现在这个样子,照着上舰改的话,重载弹射质量直接飙升到32吨(至少),然后发动机推力还是93.1KN,你觉得这玩意儿机动性得拉胯到什么程度?至于换发?怎么大家一提到WS15就是“⑧行”、“拉胯”,一提到WS19就跟吃了大力丸一样?WS15都⑧行你指望WS19?搞笑呢吧?还有些玄学人士一口咬定骨头鹰上舰不需要增重……

宁还是回去修仙吧……

再说说弹射的问题~

有人不是觉得骨头鹰比J-20好弹射吗?



你哪只眼睛看出来骨头鹰1.0比J-20好弹射了?为啥我看到的都是J-20比骨头鹰好弹射啊?

就这,还是完全没考虑过上舰的骨头鹰1.0的指标,再为了上舰增重5吨的话,你们怕不是要累死搞弹射器的……

那有人就说了,你J-20上舰也得增重啊!没错啊,是得增重啊!但劳资鸭翼构型天生升力大低速性能好啊!陆基型号弹射指标你骨头鹰都比不过,还指望增重后的海基型号打赢我?那要有这技术,601所的老哥们估计明天就得被CIA全部绑回美国去给洛马打下手,都是天才啊!

要我说,601现在就应该果断抛弃FC-31这个赔钱货,把视野放远,优先开始投钱去搞六代机的预研工作,把所有该做的工作,该搞得课题都搞一遍,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六代机竞标的时候说不定还能打场漂亮的翻身仗~再一头扎在骨头鹰上,真的没啥意义……

巴基斯坦连J-11和J-10都买不起,你指望他们能买FC-31?况且,人家巴铁空军的口可比咱PLAAF刁多了,PLAAF都看不上的玩意儿,巴铁能有多大几率捏着鼻子买……

这玩意儿可比之前的问题都要玄学……

PS:你要在我底下评论,就别跑过来扯什么地域黑,否则见一个拉黑举报一个,绝不手软!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带节奏是吧?走走走我带你换个好地方去带节奏~



早上起来更新一下~

针对一些评论里出现的言论进行回复。

这位仁兄的回复就很有意思,尤其是这个“拥有对台日三代机代差优势才是最重要的”的结论……

emmmmmmmmmmm……怎么说呢……就……很迷……

问题就在于,日本自卫队它也是有五代机的啊……自卫队采购了147架F-35,而且其中还包括40架F-35B,是用来干嘛的我想不用赘述了吧?“出云”和“加贺”的改装案爆出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新版防卫大纲里明确提到了“出云”和“加贺”的航母化改装,这还不算现实重大威胁吗?

美国鬼子通用原子给日本鬼子做的改造方案,这可是用的F-35C、采用电磁弹射起飞拦阻着舰、带斜角甲板的正规中型空母……

总不至于我一艘排水量不低于8W吨的大型航母,还打不过对面海自的改装空母吧?这也太拉胯了吧?

而且话说回来,按这位知友的理论搞出来的,那不就是Su-57吗?想想看,8W吨电弹航母上带的舰载机是中型国产版“Su-57”……你品,你细品……

艹,我觉得这甚至比骨头鹰上舰害TM吓人……

而且一款舰载机的服役周期长达数十年(最短也得二三十年吧?),现在图省事搞一款高不成低不就的五代舰战,除了浪费宝贵的军费和给自己找不自在之外,难道还有别的用处吗?别说三十年了……十年之后我过周边的五代机就已经扎堆了……那会怎么办?再搞一款应急的?三十年之后六代机大批量列装了又怎么办?上天当靶子吗?走向深蓝是我国海军未来必然会迈出的一步,难道海航就只配做没有梦想的咸鱼?

今天下午和一位知友讨论了一番,有了一些新的心得,在这里一并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们来说说舰载机的数量问题,这个往往是“J-20否定党”的理论基础,即——J-20尺寸太大了,上舰的话根本装不了多少!装的少就没有战斗力!

真的是这样吗?

看个图先~

图可能有点糊,但不存在任何处理,而且两架飞机本就是同框出现,也不存在什么拼接之类的……

这……我记得J-15比Su-27还有我们一票沈霍伊的陆基战斗机(包括图里的J-16)都要长吧?

诺,直观一点咯~

这J-15都上得了舰,为啥J-20它没法上舰呢?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当年只有J-15,没得选!现在有的选了当然要选一个能装的多的!”

可……装的多不代表战斗力强啊……

航母载机量真的是越多越好吗?难道载机数量越多航母战斗力就约强吗?

你们呐~naive!看看下面这幅图——

这样满打满算一个波次也只能出16架,剩下的要等到后续波次出动,哪怕装的飞机再多也一样

所以看出来了吗?影响航母航空战力的实际因素,不是什么最大载机量,而是一个波次的出动数量!说白了就是航母飞行甲板一个波次的最大放飞数量,至于载机量?够用就行了,装那么多干嘛?真打起来了又一时半会放不出不去(这点后面我会着重论述)……

而且其实还有一个衡量航母战斗力的关键指标,那就是舰载机出动架次能力。但这个问题太复杂了……要细说的话,能写出一篇上万字的论文来……

真没骗你们……大家觉得把这些关系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遍要多少字……

直接说结论好了,影响舰载机出动架次的瓶颈因素,是以下几点:加油挂弹小组数量、故障率、中继级维修时间和舰载机数量,有人看到这儿可能会说了:“看看,和舰载机数量不还是有关系嘛!”

是有关系,但是不是简单的“多就是好”这种关系。

前面已经说了,航母一个波次的最大放飞数量是其攻击力强弱的关键,那是不是一个波次能放飞的战斗机越多就越好呢?骨头鹰党可能要说了:“那必须的!我们J-31尺寸比重型机小,甲板上能同时整备的数量就多,一个波次能出动的战斗机数量那必然比你重型机多!”

emmmmmmmm……看起来没啥问题对吧?

回到尼米兹那张图,我们细品一下……

第一波次起飞时间和第二波次起飞时间的间隔叫甲板作业周期,这个甲板作业周期取决于第一波次飞机的规模和任务时间,也就是说,第一波次的规模越大,放飞时间就越长,考虑到一个波次的作战飞机还要在空中完成战斗队形的编组,那么实际上一个波次的作战飞机开始向目标空域进发时,这一波次第一架起飞的作战飞机已经消耗了一部分燃油了,换句话说,一个波次的规模越大,最先起飞的作战飞机燃油消耗就越大,考虑到中型机的内载油系数是不如重型机的,也就是说,中型机的滞空时间是小于重型机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目标距离近还好说,稍微远点的话……emmmmmmmm……

最先起飞的作战飞机肯定是到不了目标空域了……要么立刻返航——这跟没起飞这几架飞机有啥区别?要么不考虑返航玩单程快车……

问题在于……舰载机,它不是特攻机啊……这玩法和“菊水作战”有啥区别……一波猪突然后开始神风嘛?舰载机它不是这么用的啊……

当然,昭和人请无视我上面这些话,毕竟万物皆可板载……

航母航母,要是连娃都不要了,那还叫什么航母啊……怕不是得改名航后母(大雾)……

不过有一说一,这打法内味还挺足~够致死量……

所以说,一个波次的出动量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越多越好”也是相对而言的,更何况放飞和回收时间也是会影响到舰载机出动架次的……

事实上,就连航母使用经验最丰富的美国人,尼米兹上也长期只带48架战斗机,为何?

原因写的很清楚了……

说白了就是舰载机调度问题,装的越多,调度越困难,想象一下,一个立体车库,四个升降机,那么,这个车库里的车是越多调度越容易?还是越少调度越容易?唉……所以说,交警同志们难呐~大家以后被开了单子想骂人的时候多想想美国航母的舰载机调度,就知道多体谅体谅交警同志们了~

我们还是以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为基准参考对象。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约10万吨,采用蒸汽弹射系统,最多可携带90多近百架各型舰载机(其中机库最多可容纳30余架,其余60余架需固定在甲板上)。必须指出,这种搭载近百架舰载机的方案是尼米兹级的“极限载机量”,此时航母过于拥挤,舰载机调度十分困难,航母的整体战斗力反而达不到理论设计的最高值。从目前的公开数据来看,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实际配置的飞行联队编制飞机总数为75架,但这其中包含的全部20架MH-60R/S型直升机中有12架是留在航母编队所辖的驱逐舰(4艘)和巡洋舰(2艘)上作为反潜直升机使用的,航母甲板上也只有8架MH-60R/S。同时3架C-2运输机平时也不在航母上,只有送货的时候才过来。所以真正装备在航母上的飞机总数大约是60架,这才是尼米兹级航母的“标准载机量”,包括4个战斗/攻击机中队共48架F-18E/F/G(其中每个中队装备1架双座F-18F用于指挥、10架单座F-18E用于作战、1架电子战专用型号EA-18G用于电磁支援)、4架E2D固定翼预警机提供早期预警(每个战斗/攻击机中队配备一架)、8架MH-60R/S型直升机用于搜索救援和近距离反潜。尼米兹级航母采用这样的舰载机编成使得其载机数量与载机调度之间的协调程度达到了最高水平,因此航母的整体战斗力亦达了到其自身应有的设计峰值。

经过实验和仿真计算,已经证实要想提升舰载机出动架次,并不是一定要增加舰载机数量才行,这样反倒是费效比最低的做法。


实在懒得打字了,看图吧

发现了吗?其实比舰载机数量更关键的,是完好舰载机数量!也就是没有故障可以保证随时出勤的舰载机数量~讲道理,认真维护就能增加出动架次的话,我吃饱了撑的往航母上多装飞机啊?

说到这儿,关于舰载机数量和战斗力方面的问题就说的差不多了,基本上可以把那些宣扬舰载机越多越好的人批倒批臭了~明天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再来谈谈针对假想敌的F-35C,骨头鹰上舰究竟会吃多大的亏(毕竟靠舰载机数量压倒质量的神论已经破灭了),敬请期待~


喵了个咪的,睡了一天现在才醒,差点给我睡懵逼了……

昨天我们讲了航母舰载机搭载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的问题,证实了相对合理的舰载机搭载数量可以使航母的舰载机出动架次和舰载机调度作业最优化,从而使航母战斗力达到最大值。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我国航母针对假想敌的威胁,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舰载机。毕竟抛开战术定位就去讨论舰载机完全是瞎扯淡。

事实上很多人有个误区,就是认为二战之后到现在,美军的对舰打击任务主力就是其航母战斗群,这个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冷战时期美军的作战想定中,担负对苏联红旗北方舰队打击的主力可不是航母战斗群,而是B-52……



冷战时期,美军拥有30架可以进行反舰任务的B-52G轰炸机,每架可以挂载8枚AGM-84“鱼叉”反舰导弹,战时它们会在格陵兰岛上空进行巡航,一旦扬马延岛的美军基地发现北方舰队出动,这些B-52G就会对苏联人发动饱和式的反舰导弹打击,30架B-52G一次出动能打出去240枚“鱼叉”……

emmmmmmmmmm……讲道理这种打击方式一点也不资本主义……

所以千万不要误会美军负责反舰的主力是他的航母战斗群(人家其实是补刀的)……

但想当年“鱼叉”这玩意儿就是屑啊,威力拉胯的不行不行的,240发“鱼叉”打出去,毛子能沉几艘船都是个未知数,最后还得靠航母战斗群的舰载机挂着铁炸弹上去补刀……

多浪费啊……

但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因为美国人有了LRASM这个玩意儿……

很多军迷已经知道这玩意儿有多鬼畜了,我就不细说了,简单来说:雷达隐身、自主航路规划、中途可接受数据链发来的指令、低空高亚音速突防、雷达成像导引头……别看这货只是个亚音速反舰弹,人家可是采用了隐身技术的,相当于反舰导弹里的F-22,而且末端雷达成像制导意味着什么?你放箔条也好电子干扰也好,都很难起到作用。最恐怖的一点,人家依然玩的是超饱和打击——一架B-1B能挂24枚LRASM,来4架B-1B就是96发……而且,美国人鬼畜啊,这东西基本现役的战术飞机都能挂载,美国空军的B-52H、B-2、F-15E、F-16C/D,美国海军的F/A-18E/F、F-35都可以。考虑到第二岛链的美军基地群部署的各类战术飞机,一旦开战,我们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压力可想而知……

那怎么办?

第二岛链的基地这个倒还好说,火箭军的东风快递就能够到,但有的时候考虑到控制战争规模,咱没法对关岛下手啊……辣咋办嘛?

其实美国佬几十年前就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了——F-14+AIM-54~

拦不住你的导弹,我提前去拦你的载机不就好了?

当年为了拦截苏联人的陆基远程轰炸机,美国人搞了AIM-54“不死鸟”导弹,还打算搞一款截击性能好的舰载战斗机,一开始是F-111B,但这个东西没多久就玩完了。计划失败之后,格鲁曼公司拿出了F-14,海军表示:海军已经钦定辣,就由你来做下一代舰战!之后的事咱们都知道了,基本战术就是让F-14超音速巡航到达拦截阵位之后,发射射程超远的“不死鸟”打击苏军的“逆火”,在“逆火”发射超音速反舰导弹之前消除威胁。事实证明F-14干得不赖~

说到这儿,想必有人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个人坚持海五代一定要是重型机了吧?

首先,截击任务,尤其是针对挂载LRASM这种超远射程反舰导弹的战术飞机,作战半径一定要大!中型机和重型机哪个航程远这个不用争了吧?机体尺寸在那摆着呢,内载油系数肯定重型机吃香啊~航程大这不明摆着的嘛……

第二,截击任务对于时间非常敏感,越早到达截击阵位,越能减小敌人对航母战斗群的威胁,这样等于将防空圈和预警范围扩大了,能极大的提高战斗群的生存能力。那么,这就要求舰载机拥有良好的高速性能,最好能进行超音速巡航。

第三,能挂载远程空空导弹,这样能把敌人的载机拍死在更远的位置,这就要求舰载机的主弹舱一定要越大越好(这也能强化舰载机的战术打击能力),毕竟导弹要想射程远,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加长加粗嘛~那这方面更不用说,重型机全面吊打中型机。

第四,要有高机动性,截击任务碰到敌人的护航机(F-35)怎么办?废话,当然是干他妈的啊!连载机带护航机全部干死就好了~

那综合上述要求,什么样的舰载机才是最合适的呢?真的是FC-31吗?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吧?

先不说别的,骨头鹰能超巡吗?不能的话谈个毛的上舰……

不是说必须是J-20上舰,但你至少得是个重型五代机吧?高速性能得好吧?

FC-31那推重比你跟我说它能超巡?J-20是因为气动上的优势才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发动机的不足,使得它在使用WS10的情况下依然能进行超巡,FC-31何德何能?常规布局,气动上没有优势,发动机更别提了,不管是WS13还是RD93,算下来推重比都达不到能超巡的要求……难不成要让FC-31开着加力往前冲?本来身板就小装不了多少油,加力再一开,得了,真成“海上机场保卫者”了(大概率还保不住这机场)……

就现阶段来说,既然FC-31不合适,手头又没有别的五代机了,那……我拿J-20做原型搞海五代,他不香吗?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他多香啊~

当然,也不是说别的构型就不行~

重型机,双大推,主弹舱+侧弹舱,二元矢量喷口~也不是不可以嘛,只要高速性能靠谱就行~

但这也和FC-31没啥关系了,飞机设计是很严谨的过程,要遵循科学规律来搞,不是说一拍脑门“我把FC-31等比例放大不就好了嘛”就能办到的,当年J-8就是双发等比例放大的J-7,结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清楚。

今天就先说到这儿,懒狗要去睡回笼觉了~


晚上闲着无聊,随便说一点东西吧,能说多少说多少,说不完的咱们下次再接着慢慢说~

今天有位知友回复了我另一个回答,是这么说的:

emmmmmmmmm,看起来没什么毛病对吧?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

分析什么呢?

舰载机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的要点

首先来介绍三条准则,这三条准则也是当前衡量舰载机是否安全弹射的标准~

(1)航迹下沉量

在飞机起飞时,由于飞机的前起落架在离舰时会产生低头力矩,又由于地效丧失导致升力减小等原因,飞机的航迹会出现下沉。该航迹下沉量的限定为:相对于飞机在离舰瞬时的重心位置,飞机的重心下沉量最大为 3.048m。

(2)迎角

在舰载机弹射起飞离舰后,当飞机航迹出现最大下沉量时,舰载机的迎角最大,该最大迎角值不能超过0.9Clmax(无动力)对应的迎角。 (Clα指的是升力线斜率)

(3)爬升率

在舰载机离舰后出现最大下沉量后的 3s 内,飞机的爬升率需达到 3.048m/s。如果离舰后飞机不下沉,则可以不对爬升率作限制。

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飞机弹射起飞时的最大迎角不该只受这一个特殊系数所限制。最大迎角的准则其实应该如下描述:应当严格控制飞机的迎角,避免出现使飞机发生抖振或者失去横向控制的迎角值,这些迎角值会威胁飞机弹射起飞的安全性

我们来看一张表——

弹射器的能量不变

由此分析可知,弹射末速度与最大下沉量大致呈一个反比的趋势。若弹射末速度为76.7m/s,则无论升降舵预置偏角为多少,都无法使舰载机安全起飞。说明该弹射末速度在临界值以下。根据此表得出的变化规律,寻找临界参数配置条件,通过多次仿真实验,得到仿真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以上两个表格数据可知,虽然在相同起飞质量,相同弹射器能量输出情况下,改变升降舵预置偏角对飞机弹射起飞末速度影响很小,但对飞机下沉量影响十分显著。当然,升降舵预置偏角的选择不是随意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参数配置选定。对照表 4.2 可知,升降舵偏角预置角度与飞机起飞重量成正比。飞机起飞重量越大,若要保证飞机安全起飞,则需预置更大的升降舵偏角。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得出,若飞机的离舰速度大于该最小弹射末速度,飞机的飞行性能必然满足安全准则要求,即可以安全起飞。

而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考虑的是常规布局舰载机的情况,常规布局的舰载机在起飞时,水平尾翼其实产生的是负升力,通俗点说,就是靠平尾的负升力带来一个升力差,把机尾压下去,从而使舰载机抬头。

但鸭式布局不一样,鸭翼和主翼带来的都是正升力,这种构型的飞机是靠鸭翼产生一个抬头力矩来使飞机起飞的,相对于常规布局而言,由于没有产生负升力的平尾,所以相同条件下,鸭式布局的升力系数其实是要大于常规布局的。

这也是J-20低速性能优异的原因,我升力系数高,翼面积大,我低速性能肯定好啊~所以相同条件下,J-20的起飞速度更低,也就是说,J-20的最小弹射末速度要比同等条件下常规布局的舰载机要小。我们来假设一下,假如两款舰载机,一款比另一款所需要的最小弹射末速度小,其他数据保持不变,那么根据上表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弹射速度越小,起飞质量就越大~换句话说,如果舰载机起飞速度低,则同一个弹射器上可以使其以较低速度较大重量起飞,如果起飞速度高。则必须降低起飞重量,而提高弹射重量比提高弹射速度更为容易。以F/A-18E和F-14为例,F-14在满载状态下起飞速度在145海里/小时左右,其使用较为老式的C-13弹射器可以实现34吨最大起飞重量起飞,甚至可以不开加力就实现单发失效安全。而F/A-18E在最大起飞重量时起飞速度在165海里/小时以上,其就算采用更强力的C-13-2弹射器,也只能实现29吨左右的起飞重量;F-35C采用了巨大的主翼降低了起飞速度。同样使用C-13-2就可以实现32.7吨的起飞重量。

J-20在降低起飞速度上,比起骨头鹰具有天然的优势,鸭翼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抬头力矩和巨大的升力,实现比骨头鹰低10海里/小时以上的弹速度属于能力范围之类。根据美国弹射器资料,C-13-1弹射器在1000PSI的蒸汽压强下可以将80000磅的飞机弹射到137海里/小时的末速度,而在增大10海里后的147海里/小时末速度下只能弹射61000磅,换算成公制单位,也就是36.3吨和27.6吨的区别。如果我们取J-20的起飞速度为155海里/小时,加15节甲板风计算需要弹射器达到140海里/小时末速度,则C-13-1弹射器可以达到75000磅即34吨的最大弹射重量,与F-14D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相当,完全可以满足对空-对海-对地任务的任何要求。而骨头鹰即使只按照比J-20低10海里/小时起飞速度计算,在同样甲板风下需要弹射器提供150海里/小时末速度,弹射能力陡然下降到56000磅即25.4吨。按照J-20取18.5吨空重(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的后面会提),骨头鹰取14.5吨空重计算,J-20可以带15.5吨载荷起飞。而骨头鹰则只能携带10.9吨,较轻机身带来的优势荡然无存。

那么J-20舰载版本的空重为什么取18.5吨这个数字呢?先看下面的图——

飞扬的老图了,糊就糊点吧~仔细看还是能看清字的~

大家可以看到,图里显示J-20的最大起飞重量是37吨,空重是17吨,那么之前说过,上舰必然增重,这个是没法改变的,所以如果J-20要上舰的话,其空重是肯定要大于17吨的,那么会大多少呢?

J-20的改造难度可以参考苏联的Su-27K/Su-33战斗机,后者也是由重型岸基战斗机改造而来,而且在气动布局上还付出了巨大重量代价以增加前翼提高升力系数,同时该机带有浓重的试验色彩,在结构改造上相当粗糙。即使如此,Su-27K/Su-33其整体增重也只有1600kg(机载设备类似的Su-27SK空重16800 kg,Su-27K/Su-33空重18400 kg)。整体载油系数和推比降低幅度相当小,特别是其中相当大的重量来自前翼,J-20本身就拥有前翼,在改造过程中就可以将这一部分重量节省下来。以J-20岸基版本空重17吨左右计算,改造后的空重维持在18吨上下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重量与Su-27K/Su-33和F-14类似,完全可以满足在大型航母上操作的需求。

18.5吨的空重,和大猫基本没啥区别,大猫都能弹射,J-20有啥弹射不了的?至于有人会说:“你这么搞最大起飞重量都38.5吨了!美国人弹射器最大弹射重量才34吨,还不是弹不了?!?”

什么叫最大起飞重量?

说白了就是允许我飞机起飞的最大重量,超过了这个重量飞机就飞不起来了。这个重量实际上比战斗机满油满挂载的重量都大?可实战中有哪个脑残会用这么鬼畜的满挂挂载方案呢?以F-14为例,冷战期间美军F-14最常见的挂载方案其实是2枚AIM-9“响尾蛇”+2枚AIM-54“不死鸟”+3枚AIM-7“麻雀”,大家可以自己算算重量,看看和F-14的最大挂载能力差多少?

所以,所谓弹射不了完完全全是无稽之谈~

从航空母舰使用的角度来说,J-20相对于骨头鹰有相当巨大的优势,当然目前来说J-20也存在着需要克服的难题,其尾部的腹鳍是最主要的难点,其高度较大可能导致在着舰时擦碰甲板。当然如果从这个尾部设计的源流来分析,其实是颇为有趣的。J-20在设计中尾部工作量被中航工业集团分配给了“鹘鹰”的娘家沈阳飞机设计所,其中的意味,颇值得玩味。



今日份的更新~

艹……不知不觉写了快上万字了,然后才100来个赞,呜呜呜我哭辽~

昨晚临睡前看到一位知友的回复,蛮有意思的,我放出来大家看看~


老惯例,名字打码,单纯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位知友的观点

我们来一条一条分析。

第一,吸波材料的问题,这位知友的原话我也放出来——

按他的意思,J-20的腹鳍是某种超稀缺的材料制成的,所以产量不足,一旦腹鳍不拿这种材料做,那么J-20的隐身能力就会有缺陷。

是不是这样呢?

这点就要提到黑子们经常黑J-20的地方了——鸭式布局隐身差,腹鳍影响隐身性能~

事实上从公开的论文来看,我国至少从1994年就展开了对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低RCS设计方面的研究,这说明我国五代机方案至少在1994年就已经进入理论论证阶段了,最后结果如何?大家都清楚——J-20胜出,至于601的那款“雪鸮”是怎么暴毙的,很简单——综合性能比不上J-20。

这位知友提到“雪鸮”时说了,国内第一个RCS微波测量室设在601所,emmmmmmmmm……我也不知道这是谁搞的大新闻,这种完全无中生有的东西,你再帮他说一遍,等于你也有责任吧?

电子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老早就有微波暗室了……哪里是601国内独创啊……

实际上J-20的理论设计相关实验是在电子工业相关院所的设施进行的,最后的全机身验证是在航天的RCS测试设施进行的,都根本用不到601的那个第一。

至于“雪鸮”……这货就是601被毛子坑了的证据……

为啥这么说?

因为大家可能不知道,“雪鸮”就是苏霍伊T-50的早期方案之一……

这图好象是出自毛子五代机一份宣传材料,右侧是啥大家都知道,再看左边……



有没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就是那种……似曾相识……你品,你细品

国内曾几次与俄方合作组织四代机概念预研,1989年起,航空航天部开始着手组织下一代战斗机的概念研究。1993年7月航空研究院与俄罗斯签定了共同开展背景机方案研究协议,中航总公司科技局确定组织一个以601所、611所、620所为主的国家队来开展此项工作,代号“2-03”课题组,为期4个月。中方各有关单位参加人员共计120人。俄方参加的有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和米高扬飞机设计局,俄方先后分5批派出专家28人次。

由于成都所当时主要任务是发展J-10战斗机,所以,新一代双发战斗机主要由北方所承担,但是为了预防风险,同时让成都所也提供了一个备选的方案。这些古老的研究方案现在逐渐有资料公布,北方所主打研究的中等后掠角切尖三角翼正常布局的飞机是当时认定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成都所所提供了一个两侧进气的鸭式布局双发方案作为参考。1990年ATF计划验证机亮相,YF22,YF23魔幻的外形和抛离所有国家的先进理念对研究形成影响,新一代飞机也被加入考虑隐身方面的要求,1992年中俄达成一系列航空技术合作协议,其中一项合作是基于新一代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之后几年,国内对之前的成果做了一个总结,对北方所的92、93方案和后来补充的新93方案进行了结题。

重新开始的新一代研究是个全国大布局的协作,老大所作为学术小组领导者总体牵头,具体分工上,正常布局和三翼面布局方向,由沈阳,北航,中央流体(毛)主要负责,鸭式布局由成都所,626所,西工大承担。基础研究由沈阳,北航,南航,中央流体(毛)负责。这项计划里沈阳所研究了从新93发展而来的常规布局K94,K96方案,然后又研究了三翼面的K96和K98方案,其中K98方案实验数据最佳,在世纪之初形成一个飞机基本设计方案;而成都所则主要研究鸭式布局,他们的研究主要在国内完成,626所是主要合作单位,成都主要尝试了边条在鸭翼前和在鸭翼以后的布局,从而获得96和98两个布局,最后一个边条在鸭翼后的方案最佳。

新世纪初对外气动布局研究基本结束,飞机进入到实际原型机设计,北方所工作进度较快,短短几年就完成基本设计,制造了一个全尺寸模型,这个巨大的飞机模型是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中国绝密的隐身的先进战斗机模型,一时之间声名大噪,许多国家高层领导和军队领导都参观过,并给予高度评价,最后沈飞获得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纯以设计方案就作为成果的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8年前后几年,国内真正的最后的刺刀见红的五代机竞争开始了,沈飞的决定以最擅长的三翼面设计“雪鸮”参与竞争,这个设计在五代机气动阶段是综合性能最好的一个,而成都所以传统的鸭式布局“威龙”参与竞争,尽管没有美国ATF那样真的造个验证机出来PK一遍,但这次竞争是国内首次采用竞标式的战斗机研制对飞机的各项指标不仅进行理论评议,还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实验验证,结果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成都所又一次临场大翻盘,威龙成为最后的J-20,呼声最高、影响最大的“雪鸮”惜败。

所以说,以毛子对隐身设计的理解搞出来的Su-57那拉胯水平,你指望“雪鸮”隐身水平牛逼到哪里去?

这分明是强人锁男……呸……强人所难嘛……

这里就要详细说说三翼面布局了。

三翼面布局,是在常规布局基础上增加一个前翼,和现在广为传播的说法不同,三翼面布局和同样有前翼布局的鸭式布局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两者气动现象和气动规律几乎完全不同。三翼面布局最初是常规布局在从静安定飞机跨入静不安定飞机时采用的一个临时的研究布局,简单的在现有飞机机翼前加装一对全动的小翼,以为在原气动中心前增加了升力面积,升力中心前移,就会造成飞机从静安定的变为静不安定的,F-4CVV、F-16ATFI、F-15MACT、F-8IIACT 都是这样的改进路子,这些飞机都是研究的试验品。

“雪鸮”的气动布局采用了CARET尖劈乘波固定进气道,尖细窄边条,前翼,双后掠机翼,平尾,双外倾垂尾。从气动布局上来说,三翼面布局的基础还是正常布局,前翼位于机翼和边条之间,和鸭式布局不同,三翼面的前翼有调整飞机气动中心的作用,因此不能让前翼处于失速状态,一旦像近距耦合鸭翼一样先失速,那么飞机气动中心会立刻后移,飞机会立刻变的迟钝,加大平尾的配平压力,所以,在三翼面气动布局中,前翼的控制规律是要保证前翼的升力不能发生大的波动,所以它很多时候都是像前缘襟翼一样下偏,由于机翼的上洗,前翼即便是下偏,其真实迎角也是正的。

“雪鸮”模型,明显看出采用了类似F-22的机头、进气道和机身设计,升力控制面采用三翼面

带大边条的三翼面布局,边条在前翼之前,在大迎角时,边条涡可以推迟前翼的失速,前翼的偏转可以一定程度平衡和调整边条涡产生的升力线性升力斜率,边条涡结合前翼下洗流,不仅可以延迟边条涡破裂的时间,而且可以让涡流在很宽的迎角范围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强度,所以三翼面布局可以在很大的迎角范围获得可控制的能力,但是这个取决于飞机总体的设计和飞控的设计,通常的带大边条的正常布局可用迎角一般在26°左右,可控迎角30°以内,先进控制的飞机可以达到45°,三翼面飞机可以比较容易的达到60°迎角可控,极限情况下90°迎角都有还具有一定控制能力。

三翼面布局在低空遇到不稳定气流时,气流先通过前翼产生升力趋势,而这种趋势和机翼的趋势相反,气流到了机翼,又和前翼和平尾相反,到了平尾,又和前面两个翼面相反,因此,三翼面有天生的稳定紊乱气流的能力,适合低空飞行。三翼面布局多了一个翼面,属于高升力布局,但是,由于前翼和机翼相互间有干扰,三翼面布局升力系数高,阻力系数也高,它可以允许飞机设计师选择较大的翼载荷,设计较小的机翼,但是它比常规布局更依赖发动机的推力

回到“雪鸮”,因为飞机阻力比其他布局都大,因此设计师想从机翼上做文章,但是机翼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一架飞机的基本性能,不管是常规布局,还是三翼面布局,机翼在40°左右的前缘后掠角是最佳性能区域,但是要飞机超音速阻力小,要么大幅度减小机翼面积,结果是机动性变差,要么是增大机翼前缘后掠角,601所的设计师想了一个折衷的主意,他们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机翼设计——双三角翼,这种设计在J-7E上就被采用了,它是边条翼气动布局的前身,机翼由大后掠角的内段,和小后掠角的外段构成,它的阻力介于两者单一后掠角之间,升力大于单一的后掠角机翼。严格的说,这种古董设计技术有点逆科技潮流,因为其实后来的边条加机翼的组合已经能更好的完成双三角翼的效果,在有边条的情况下采用双三角翼的效益并不明显。

“雪鸮”的气动布局有一个巨大的难题,边条从进气道唇口开始,然后还要累加前面边条、前翼、机翼、平尾,这一串气动元件必须串列在一条直线上,这让飞机长度变得非常长,尤其是双三角翼的翼根弦长更大,加剧了这个矛盾,最终601所的“雪鸮”是一个长度超过23米甚至24米以上的庞然大物,飞机比J-8-2,Su-27还要长的多,这样一来飞机就更重,需要更强大的飞机推力。

和最后的J-20相比,“雪鸮”构形复杂、飞机尺寸巨大、对发动机依赖高,必然导致最后的飞机成本高、超音速巡航性能低、飞机的推重比低,进而影响机动性;另外隐身控制方面601所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所偏差,对飞机隐身方面设计优化不足,几乎是必然输掉了竞争。

有美国和法国的同行最后看到了新闻和公开的论文资料以后感叹说:“601所选择了一堆落后的气动技术堆积出一个竞争先进飞机的架构,输在了起跑线上。”

哦对了,俄罗斯人给601所的数据里有一项,就是F-22的正面RCS为0.1㎡,结果我国将隐身战机的正面RCS定为不低于0.4㎡。成飞最初报出的数据就是0.1㎡,与俄国人报的F-22一个级别。但是601报出0.4㎡,直接导致其设计的“雪鸮”下马。

而实际上,F-22的正面RCS面积,大概是0.01㎡级别的……好在611所的大佬们经过努力,成功把J-20的正面RCS降了下来,达到了和F-22相同的水平。

根据现在公开的论文,可以看出611不是没研究过三翼面布局——

注意看左下角,“三翼面战斗机隐身分析”,这证明611其实对三翼面的RCS水平一清二楚

然后611决定去搞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因为南航搞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布局如果搞得好的话,RCS是要比常规布局低的多的。

看到了?比常规布局低10dB

咳咳,聊到这儿突然发现聊跑偏了……本来在说J-20吸波材料的问题,怎么忽然谈起“雪鸮”了……

算了,也没关系,这样至少把第三点谈完了,那吸波材料、3D打印机体大框和所谓的“FC-31靠数量和产能与F-35拼消耗的观点”就留到下次再说吧~


本节内容属于必看重点嗷!

闲来无事,继续更新~

上回说到J-20腹鳍的材料问题,结果说着说着跑偏了,现在我们回到正题上来~(重点嗷,推理能力max化开始!)

所谓腹鳍的材料究竟是啥,我⑧是611所的人我也不知道,就算我知道,你们也别想挣这50万……不过我们虽然不知道这材料究竟是啥,但是还是可以推测一下的~

腹鳍说白了还是个安定面,所以我推测J-20腹鳍的材料和它全动垂尾的材料其实是一样的。但问题就在于,咱们也不知道J-20垂尾的材料啊……啊这……

没关系,咱们有现成的参照物啊~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嗷~)

国内相关网站关于F-22复合材料的相关论文至今仍有部分属于涉密内容而无法查看,那么这说明至少我们的J-20在材料使用上和F-22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我们来看看目前公开出来的F-22所使用的材料都有些什么——

主要看平尾和垂尾的材料~

我们可以看到,平尾和垂尾的蒙皮主要使用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夹心使用铝合金,翼梁和翼肋使用树脂转移成型复合材料,枢轴使用的复合材料不明,估计是某种高模高强的热塑性复合材料。

先说蒙皮采用的材料吧,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是啥?这就得先说双马来酰亚胺是啥了,看着名字挺高大上啊~其实双马来酰亚胺是一类由聚酰亚胺树脂体系派生的另一类树脂体系,是以马来酰亚胺(MI)为活性端基的双官能团化合物,有与环氧树脂相近的流动性和可模塑性,可用与环氧树脂类同的一般方法进行加工成型,克服了环氧树脂耐热性相对较低的缺点,这东西……不是我说,单纯的双马来酰亚胺单体,一个小化工厂都能生产……

所以,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的重点,在“复合材料”这几个字上,经过查询,我心里基本有数了~说白了,这东西其实就是拿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作为基体,碳纤维作为增强体的一种复合材料说到这儿可能有人明白了,这种复合材料的产量,其实取决于碳纤维的产量。

经过又一次细致的资料查询之后,我直接找到了这样一条新闻,这条新闻是介绍中简科技这家碳纤维企业的——

XX工程A状态、611所……不用我再解释了吧?

于是乎我又去查了一下ZT7H碳纤维,总的来说,ZT7系列碳纤维是一款高于T700级低于T800级的碳纤维,那么比ZT7更高端的T800级碳纤维,我国目前的产量如何呢?

今年我国的T800级碳纤维年产量将达到5.5~7万吨。

那么T700级的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要说这产量还是太少的话……那我只能说——

至于枢轴的复合材料,这个在J-20上只用于鸭翼和全动垂尾,所以用量并不是很大,即使使用更高级别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我国目前的产量也完全足够。

另外一点就是,这位知友可能误解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隐身战斗机上的作用……碳纤维对于飞机设计上的作用主要是减重,而不是隐身……隐身靠的是涂料和外形,而不是结构材质,碳纤维和铝合金一样都必须进行电导率一致性的设计才能满足隐身需求,由于其是电阻性质不均匀的材料做起来有时候反而还更麻烦。

至于隐身涂料……这玩意儿产量有啥不足的……我贴一种雷达吸波涂料的成分,大家看看有没有啥艾德曼合金之类的黑科技玩意儿——作为雷达波吸收剂的高分子树脂粘结剂、四针状结构的氧化锌晶须,调节氧化锌晶须电阻的导电炭黑、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

最难生产的也就是四针状氧化锌晶须这玩意儿,但我们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实现这东西产业化生产的国家啊……不论什么东西,只要在tg这儿一实现产业化生产,价格立马跌到白菜价……我查了一下这东西的价格,纯度99%的试剂级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大概是3200元/kg,emmmmmmmm……by the way,04年这东西年产量就有200吨了,现在都0102年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都开始用做防霉剂和洗衣机门封的胶料了……你觉得军用上产能无法保证?

所以说,无论是复合材料还是吸波涂层,都不存在什么产量不足的问题,除非这位知友咬住了非要说J-20上用了振金……

那我建议我们一定要和瓦坎达保持好关系!

那么关于材料和吸波涂层产量的问题已经证伪了,明天我们将继续考证钛合金大框3D打印和关于FC-31超巡的问题~

敬请期待!


早上醒得早,喵了个咪的~

昨天说哪了来着?

哦对,该说钛合金大框的3D打印了对吧?

唉……难怪知乎上喜欢撕逼更甚于讲理呢,我为了讲清楚这么几个破问题字数都15000了555555(流泪猫猫头)……我要有女票我还特么过来费这鸟劲啊……

先回顾一下那位知友的观点——

Excuse me?这位知友提到了钛合金机身大框和3D打印,但是观点却十分离奇——FC-31可以用3D打印钛合金大框,J-20却不行,但他可能不知道……华中科技大学搞的那个新的激光3D打印+锻打技术,它原本就是为J-20开发的啊……

相关的官方报道中提及:“我国研制的新型战斗机上,一种新型复杂钛合金接头已经使用了该技术。由于部件复杂,采用传统方法无法整体制造,只能降低设计标准,将零件拆分成多个部位制造后再连接,使该战机先进性能受到影响,使用寿命变短。目前,张海鸥团队的铸锻铣一体化整体3D打印技术与装备,已开始与该团队合作研发攻关。”

这种多件锻造、分件拼焊制造战斗机钛合金机身大框等大件和复杂件的工艺,在国内是伴随着Su-27家族的技术引进而突破的,是俄国Su-27家族中前期型号、国内J-11系飞机(包括J-15、16)设计时的标配工艺,谈不上降低设计标准的问题。而国内真正全新设计结构、又有这么高钛合金工艺要求的战斗机型号,实际上就只有J-20一个可能了。

其实我了解这位知友说的意思是啥,他很清楚传统3D打印技术的缺陷——3D打印出来的部件强度不足。

在这里就科普科普激光3D打印的原理吧~激光3D打印的原理,就是先喷一点金属粉末——比如钛合金粉末,然后用高功率的激光等手段,把这些粉末熔化成一体;然后继续喷射粉末,重复之前过程;最后一点一点把整个结构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给慢慢做全、做完整。这种手段的优势是它能够加工出各种传统工艺做不了的形状的产品,以及在需要产品数量很少——比如就一两个的情况下,由于免去模具开发制造的费用,成本优势极大。

这东西就是钛合金3D打印产品,造型极其复杂,从外观上也能看出材质疏松的特性,优缺点都同时展现得非常明显

但基本的激光3D打印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它是一点点用粉末堆积熔化铸造出来的,质地疏松、中间夹杂大量微小气泡和未熔化粉末的情况不可避免。其次它是用激光一点点熔化,因此局部的温度升高非常快——极短时间内就会从常温升高到钛合金熔点以上;然后又迅速从高温降低到接近常温。

而这种急剧的骤冷骤热,会引发金属内部组织的位移、撕裂,形成大量的缺陷和应力——通俗的说,这玩意造出来就一身的内伤。正是由于这些原理缺陷,使得激光3D打印件的实际强度不高,而且特别不能耐受反复的疲劳变形;在实际应用中,长期不能取代高性能的锻件应用在关键部位上。

F-15的钛合金锻造大框半成品

所以当初没人敢用3D打印出来的钛合金大框,哪怕这东西当时实际已经搞出来了,也只能放在室内当花瓶……

这东西是13年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展出的,到现在7年了,为啥J-20还在用锻造钛合金大框呢?就没人想过吗?

为啥?因为还是没能解决3D打印部件强度不足的问题啊!你拿打印部件用在非承力部分还好说,拿这玩意儿做承力部件?还是最关键最主要的承力部件?怕是嫌飞机散架的不够快吧……

这问题601和611不清楚吗?出来混的第一条法则——永远不要拿别人当傻子,你我这种凡夫俗子都能明白的问题,能搞出J-20的人他们会不知道?601和611心里跟明镜似的~所以当年吹的神乎其神,到最后也没人敢真拿去用。

看看美国人的做法也能明白,网上都在说F-22用上3D打印钛合金部件啦!好jb先进啊!我仔细一看,哦,一共5个零件,全是非承力的小零碎,其中提的最多的一个零件,就是为了替换驾驶员脚蹬子……啊呸……脚踏板上容易被腐蚀的铝制部件……你让美国人用3D打印技术整个F-22或者F-35的钛合金大框试试?美国人打死都不敢你信不信?

但3D打印它确实香啊~这么好的技术不利用上太可惜了!辣咋办嘛……于是张海鸥教授带领的团队横空出世了!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张海鸥主导开发的新型技术,在激光3D打印中加入了锻打技术。这意味着制约激光3D打印产品实用性能的最大瓶颈已经被突破,未来在航空航天器等产品上,激光打印件将真正承担起承力的重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只能做出一个大体积的样品以供宣传展示,或者用在一些不甚重要的地方。

所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J-20用不了3D打印的钛合金大框而FC-31可以用”这种说法,要不能用大家都用不了,要能用那大家都能用。就这么简单~

你要硬说FC-31要用“强度一般”的那种钛合金3D打印技术而J-20不用,那请允许我向611所J-20的设计人员表达崇高的敬意,你们的严谨细致守护了无数飞行员,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保证了空军战斗力,实乃中国航空设计之鉴!(错乱)

刚才都说了:别拿别人当傻子……

601所再怎么说也搞了这么多年飞机研发了,他们能不清楚现阶段3D打印的钛合金大框强度究竟如何吗?硬要给FC-31上“强度一般”的3D打印钛合金大框这种做法怎么看都不像是中国航空人能做出来的事,反倒越看越像是敌特在搞破坏……

严防敌特对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的一切破坏活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关于3D打印机身钛合金大框的问题也说完了,还剩最后几点,一个是所谓的“FC-31换了WS19就能超巡了”,这个我就不说啥了,妥妥的主观唯心主义,都不按基本法来了,我也就不做评述了,懂得都懂……另一个是所谓“FC-31是要靠数量和F-35去拼消耗的”这个观点,这个我们留到下次再说。

好了,答主要继续补觉了,睡了两个来小时,困成傻狗……

早安各位~


你们的小可爱肥来啦~

喵了个咪的睡到现在才醒……然后一觉醒来多了50个赞……

呜呜呜好感动~我哭辽,为了答谢大家,我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鸟伏特加嗷——

在此,再次感谢大家能耐心的看我絮絮叨叨这么多,先声明一下嗷,目前字数已经破1W7了,之前引用的所有数据和资料,都来自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网络,我就一普普通通公务员,没啥内部渠道,您知道的我可能知道,您不知道的那我绝对也不知道……所以想从我这儿挣50W的可以歇歇了……(笑哭 )

不过我也奇了怪了,怎么老能在一些关于FC-31的问题下面看到一些自称“体制内大佬”带来的“内部渠道小道消息”呢?你们啊,不要听啥信啥说五代舰载机已经定了就是发财31了~铁血有个红色猎隼(手动 @红色猎隼 )知道不?比你们不知厉害到哪里去了,人家有吹过发财31嘛(狗头保命,求红隼大大看在以往党国……啊呸……催更的份上饶我一命)?

何况还有养鸡施佬帧察河马这种“奉旨泄密”的真·大佬,他们还都没吹自己有“内幕消息源”呢,你们一帮匿名的人跟着起什么哄……

我不是航空工作者,但我觉得,我有必要告诉你们一些关于“体制”的经验——真·体制内的人,你能从他嘴里问出有用的东西才见鬼了~我一同学,属于铁瓷那种哥们儿,是属于和我关系最近的一波哥们之一,就是那种能在南京希尔顿的席梦思大床上互相强人锁男那种铁瓷(艹好羞耻),人家正儿八经南航毕业在阎良西飞工作的,我无数次想从这货嘴里挖出点关于Y-20或者H-20的消息,然后知道这货怎么回应吗?

每次都是那种“爸爸爱你”的慈父式笑容——


你们应该知道我说的是这个慈父吧?就是“卢比扬卡包吃住”那个慈父……

然后总会甩我一个表情包——

草……

就很蓝瘦……

所以啥内幕啊小道消息啊……方便面包装上都知道印一句:“一切以实物为准”呢……

观众姥爷您说是吧(斜眼笑)?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突遭大佬ying dian~我哭辽T﹏T

555555



我肥来啦~

好几天没更新了……喵了个咪的,突然发现还有一点没讲~

就是所谓的“FC-31是要靠数量和F-35去拼消耗的”这种观点……

拼消耗?还当这是二战吗?都0202年了……

大人,食大便历!

总有人觉得现在打空战还是和二战时候一样,双方数百架飞机一拥而上,在中距弹射程上搞排队枪毙,谁先死完谁就输,所以己方战斗机数量越多越占便宜……

emmmmmmmmmmmmmmmm……

先不说别的,这么多飞机,交战空域摆得下不……

不说五代机了,拿四代机举例子,就说海湾战争吧~

在传统的空战中,为了保护轰炸机群,战斗机需要跟随轰炸机群前进以阻挡前来拦截的敌机。但如此一来,整个机群就更加庞大,航路也更加固定,敌军可以更容易地掌握机群的位置,更有效地调集拦截兵力,轰炸机群也就需要更多的战机来护航。海湾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运用超低空飞行及隐身技术,攻击机群可以穿透伊拉克的防空网而不被察觉,不再需要护航战斗机跟随。但不论怎么隐蔽,从炸弹爆炸的那一瞬间起,再笨的敌军也会反击。于是,海湾战争开战首夜,当对地攻击飞机各显神通穿过边境时,由20架F-15C组成的制空编队在边境上空来回徘徊,沿着边境构成了一道“鹰之墙”,甚是壮观。但沿着数百公里的边境排列,它却渺小得好比沙粒一般,更何况伊军也有数百架战机!并且在这一夜,伊拉克空军的指挥系统还基本保持着完整。从数量来看,这20架战机可能连给对手塞牙缝都不够。数量优势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同一个空域的战机数量是否具有优势,对于战斗的结果意义重大。而同一个空域中可以容纳多少战机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可以看到20架以上规模大型编队的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0架飞机编队作战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到了喷气机时代,美军再也没有4架以上的编队战术,为什么呢?兵力越多越有利,但前提是数量不能超出你的指挥能力,喷气时代最大的不同是战机的回转半径由—战时的100~200米剧增到1000~2000米以上、虽然雷达的发明极大地延伸了飞行员的视野,但它只能扫描前方一块极窄的扇形空域,而对编队两侧的敌机.飞行员仅能依靠肉眼来掌握。肉眼在一般情况下,能看到敌机的距离只有5~10公里:如果战斗机以回转半径为间隔横向排开,飞行员最多只能看到第3架飞机,超过这个数目的编队,飞行员就无法目视掩护到每—架战机,编队也就失去意义。

为什么非要以回转半径为间隔横向排开呢?那是为了让每一个飞行员背后的死角都能被至少一架友机掩护到。越战时,北越空军的战斗机编队是让僚机充分掩护长机的纵向编队。美军对这一编队深入研究后,先集中全力攻击僚机,僚机被打掉后,长机也差不多了。然而横向排开间隔小于回转半径的编队也存在致命弱点,飞行员在紧急反应时不得不考虑:“友机在哪里?我会不会撞到他?”这样一来。僚机在空战中惟—能做的事就是死命盯着长机跟着他的动作、完全不能瞄准敌机。所以在绵延数百公里的伊拉克边境上,美军只部署了5组4机编队完成制空巡逻。制空战斗机需要维持高度以节省油料并保持能量优势,当伊拉克防空网仍然完整时、制空战斗机不需要跟着低飞穿透的弟兄们进去吸引炮火,等到攻击机投弹完毕,伊军防空网觉醒时,美军制空战斗机使会排成一道 “鹰之墙”,像推土机一样推进到伊拉克领土,对威胁攻击机群的伊军战机发起攻击。F-15配备有4枚“麻雀”半主动中距弹、4枚“响尾蛇”格斗弹,理论上4机编队就拥有击落32架敌机的能力。而在4架战机巡逻的空域中,敌机若敢集结32架、则其面对的最大敌人不是F-15,而是如何避免跟自己人相撞。

美国人和毛子在三代机时代战斗机战术编队是什么样的呢?F-15和Su-27基本战术编队一般仍为四机或双机,双机仍分为长、僚机,四机编队又可分为两个双机,其中一个双机执行攻击任务,另一个双机为佯动或掩护,也可以转为攻击。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可编为纵队、横队、梯队或楔形编队。通常出航阶段多采取纵队或楔形编队,飞机间隔可保持在目视距离。在搜索阶段多为横队疏开队形,其中F-15四机编队飞机之间的间隔为4.8~9.6km,高度差为500~1000m。Su-27双机横队飞机之间的间隔为4.6~3.2km,四机横队中双机内飞机之间的间隔为3~5km,双机之间的间隔为6~8km,高度差为300~500m。接敌或攻击阶段多为疏开队形,通常是在机载雷达探测范围内保持联系。F-15四机梯队,双机与双机间隔3.2-4.8km,高度差为1000~3000m;双机机间隔为1.6~3.2km,高度差为500~1000m。Su-27双机梯队间隔为0.6~1km,距离3~6km,双机与双机高度差为900m。

算算一个四机编队需要多大宽度的空域吧……

试问,这种情况下,怎么形成所谓的“数量优势”?难不成第一波打光了第二波再上吗?搞车轮战?0202年了还有人想玩“添油战术”?

不会吧不会吧?

有些人他看《亮剑》吧,除了鬼畜啥有用的都没记下来……

四代机尚且如此,更何况五代机呢?

如果觉得我姿势水平太low的话,或许可以去找红隼大大、野狼獾大大、养鸡大大等大佬,这几位那真的是high level的人物,军圈里的大神~各位骨头鹰党可以让他们分析一波~

写了这么多,基本上该说的都差不多说清楚了,不出意外的话,就更新到这里啦~

当然,有知友继续提问,那是最好哒!

晚安啦~


艹……昨晚作死皮了一波……

结果给自己答案续进去了……呜呜呜我再也不敢皮了……

别骂了别骂了,已经改了呜呜呜X﹏X



我又肥来更新啦~

当然,可能真的是最后一更了……

照例先放图~

大家看看这个观点

emmmmmmmmm……

先说隐身问题吧~

鸭翼究竟影不影响隐身?

客观的说:确实影响,但根本没有某些人说的那么夸张——甚至有人吐槽J-20正面RCS和H-6一样……这种反智言论我也不知道该评价啥了……

划重点:舵面偏转时对隐身性能影响很大

大家应该都知道,现阶段五代战斗机所谓的“隐身”,是针对巡航状态下的,而⑧是说任何时间任何飞行姿态下都能隐身,那未免太过玄幻了一点……

就比如说通常我们认为的隐身性能最high level的F-22,它在做大机动的时候也不可能隐身啊……

这还都不算什么大过载机动……我寻思这状态下F-22的平尾和J-20的鸭翼对RCS的贡献有啥区别……F-22这种姿态下正面RCS也是暴增啊……

其实鸭式的隐身设计原则和常规布局的没有太大区别,一般来说不管是常规布局还是鸭式布局,他们的可动翼面都是按照巡航状态来处理隐身状态的,机动的时候基本不考虑或者只是做一定手段控制,但不限制指标。

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设计的差别主要在于前向,因为前翼的存在比常规布局多一个散射区,但集中辐射的原则还是不变的,前翼的前后缘与主翼的前后缘平行,而前翼本身可以采用效率比较高的结构性隐身,辐射的主要难点在于翼根部的机身部分,这和常规布局的前缘襟翼根部的难点一样,处理方式也基本一样,在这方面,正常布局和鸭式布局的RCS指标要到0.001㎡以后才会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前翼的存在较为复杂的是因为它们的尺寸比较小,对于一些中长波雷达外型隐身效果不佳,基本需要采用特定波段的窄带吸收和专用涂层的配合才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同样的问题在常规布局上也有,他们只在一些很少的特定角度上会因为机翼的屏蔽而占据优势。综合而言,鸭式布局因为机翼面积大、机翼根弦长、占位多,隐身效果更好,垂尾、机翼、前翼分布合理、干涉少,综合周向隐身比常规布局略有优势,但因为前翼的存在,前向隐身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更复杂的处理方案,总体上来说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隐身和气动综合的难度差不多。

这图也快被用烂了……

我们这帮菜鸡都知道鸭翼对隐身有一定影响,难道611所的大佬们不知道?这些不都是对鸭翼隐身性能相关方面研究的论文吗?为啥好多人就装看不见呢……

J-20为了弥补鸭翼带来的影响在设计上花了多大的心思,大家还是看图吧~

歼-20的前翼前缘与主翼前缘平行(红线),以保持前缘散射方向相同;前翼后缘则与另一侧主翼后缘平行(黄线),以保持后缘散射方向相同


这图刚才已经用过一次了,再拿来用一下~前翼透过外型修正(切角)与吸波结构可以减轻边缘散射


鸭翼边缘的吸波材料

这些不都是为了把J-20上鸭翼对隐身的影响降到最低吗?事实证明,这些做法确实有用啊……试验证明,J-20在鸭翼不偏转状态时正面RCS和F-22是相同水平的。这也是为何关于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的论文中得出的最后结论是“鸭式布局与常规布局在隐身性能上处于相同水平”~

哦对了,by the way,那个试验是基于1.7GHZ雷达波,波长是17cm,是常见的远程预警雷达波段,试验结果是——在0~60°范围内,J-20隐身效果和F-22类似,而在75~90°之间接近正侧向方向,J-20的隐身效果优于F-22。原因是F-22的垂尾和平尾形成了二面角特征,形成多次散射,而J-20不存在这种问题

这还仅仅是波长较长的远程预警雷达,换做波长更小的X波段火控雷达,J-20的隐身性能还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再就是说说鸭翼偏转这个问题,有人非要杠这个……

这有啥好杠的……

J-20难道要改变飞行姿态就必须偏转鸭翼吗?这不扯淡吗……F-22也不是一定要动平尾啊……

不然襟副翼是干嘛的?

视频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F-22平尾不太动,而襟翼副翼经常动,这就是F-22的特殊的隐身状态管理,对于平尾这种容易造成隐身信号增大的部件严加管控。说白了,这玩法只要飞控编写靠谱,大家都能玩。


看看文献里咋说的,只要鸭翼修型和飞控靠谱,就不用担心巡航和突防时候鸭翼对隐身的影响~

而且J-20也确实玩上了——正常巡航状态,J-20一般保持5°的机身攻角,鸭翼下偏5°不变,emmmmmmmmmm……这状态下鸭翼对正面RCS能产生多少影响啊……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计好吧~_~

讲道理还能比F-22那加莱特进气道对隐身性能的影响大了?

骂J-20隐身弱鸡的人从来都对这个问题闭口不谈~就这附面层隔道产生的空腔效应……啧啧

也没见有人因为这个就骂F-22隐身差啊……为啥到J-20这儿就因为一个在巡航和突防时基本不偏转的鸭翼就喷J-20的隐身呢?有点双标了吧?

这还不算过分的,最过分的,是那种一边喷J-20隐身差,一边吹601所的“雪鸮”隐身好的人……

人格分裂吧大哥?

你嫌鸭翼影响隐身,那“雪鸮”那三翼面布局合着是没有前翼还是咋滴?

早上就先说这么多吧~等我睡醒回笼觉了再来更新~

早安鸭各位~


中午好嗷老铁们~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哟~让我们一起祝她生日快乐吧~99岁生日快乐鸭!

大家一起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吧!加油奥利给!



唉……

某些宵小把这答案举报了~

真就明枪易怼暗箭难防啊……对线对不过就开始玩阴的了~

修改答案的同时顺便继续说说FC-31相关的一些问题吧~

之前我们提到过,FC-31现在的构型和气动根本无法满足上舰的需要,要上舰的话肯定需要大改。

这个我们已经在前文论证过无数次了,无论从翼面积还是发动机推重比来看,即使现在的FC-31二改也没法上舰……

毕竟RD93还是拉胯啊……

那有人就说了:我给FC-31装上太行或者WS15,然后再增大翼面积不就行了?

emmmmmmmm,可惜理想挺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台太行加上配套附件就2.1吨重……现在FC-31用的RD93一台也就1吨冒个头,要换太行的话,那光发动机部分就要比原来增重2吨多……而且换发难道不需要对机身后部结构进行进行大幅增重来提高强度吗?这还没算为了上舰增加翼面积和对起落架等结构进行加强所要付出的增重代价!按前文说的,FC-31的空重我们取14.5吨~换完发即使对后机身结构完全不进行改动,FC-31的空重也达到16.5吨了……这和J-20有啥差别?J-20空重17吨和这也就差了500kg啊……要再算上换发后对后机身进行的改动,这么搞下来没准FC-31换发版比J-20还要重……

他们口口声声说J-20太重不能上舰,那现在怎么说?这还只是纯陆基版FC-31二改……上舰还得再增重强化结构,即使开挂般让FC-31为了上舰所增重量定为与J-20相同的1.5吨,那么FC-31舰载版的空重就变成了18吨……实际情况是FC-31因为是常规布局,所以更要增大翼面积,而且这个面积比J-20所需的改进要大的多,那么增重幅度自然也要大的多……这么搞下来海骨头鹰怕不是比J-20舰载版还要重,那我J-20上舰和FC-31上舰还有啥区别吗……

至于指望WS19……WS19性能再牛逼它也是中推啊……它也干不了大推的活啊……

另外为啥还够人觉得FC-31的放大版就还是FC-31呢?

虫子和超级虫这俩的对比图,可以看出超级虫比虫子整整大了一圈~

别看虫子和超级虫都是F-18系列的,其实两者差别大了去了好伐?两者配件基本不存在通用性,甚至连内部构件都少了42%……还真有人看编号就以为超级虫是在虫子的基础上改出来的了?

这纯粹就是两个不同型号的飞机!讲道理你管超级虫叫F-19都没毛病,因为这货就是从头到脚全新设计开发的,沿用F-18的编号只是海军在国会老爷那儿骗经费的把戏……

看看超级虫的研发时间就知道了,1992年6月开始研制,1999年服役,这7年的时间怎么看也不是单纯从虫子基础上改超级虫所需要的吧……

那FC-31要变舰载型,按一些人说的放大来搞,不说别的,这时间能短?咱们就从FC-31二号原型机出现开始算,就是601所再牛,也不至于四年年就搞定放大版FC-31的全套研制吧?

另外还有人说——那既然换大推要增重,那我不换了呗,就用WS19(前期用RD93),再扩大翼面积不就好了~

啊这……现在FC-31都快15吨了,再加上增加翼面积带来的增重,这空重不得直接奔16、17吨去?然后还拿两台RD93推……我寻思咱搞得五代机它肯定不能是亚音速战斗机的对吧?

而且之前一票喷子吹FC-31上舰不就是吹“中型机优势”吗?你这都快放大到J-20的尺寸了还有个毛的优势啊……

至于那种“加量不加价”,既放大了尺寸,又维持了之前重量;亦或者既增大了翼面积,又保持了原有飞机尺寸的技术……恕我直言,在人类发明能制造无质量空间的质量中继器或者某种空间折叠技术之前,那都属于痴心妄想……

所以说,骨头鹰粉坚持的几个观点现在回过头再看的话,甚至连最基本的逻辑自洽都做不到……

那还谈什么后续啊……

以上~


user avatar   zhou-xin-31-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沿海三线城市基层检察院办案人员。说几个真事,应该是不属于涉密的,所以可以拿出来讲。

1.在办案过程中,我通过和民警以及涉毒人员交流得知,因为公安禁毒条线每年都有毒品案件数量考核,而且一年比一年数量要求高,本地这几年严打贩毒和容留吸毒犯罪,直接导致外地不敢将毒品邮寄或运送到本区域,本地毒品价格在两年内上涨了4-5倍(已与民警核实),很多吸毒人员有钱也买不到高纯度毒品。毒品案件直线下降,社会治安更好了。(当然也有其他所有人员的努力)

然而,也导致可爱的禁毒民警又为案件数量发愁了 。

为冒着生命危险办案的禁毒民警点赞!

2.某年,四位禁毒民警去云南抓毒贩,蹲守两天后在毒贩家门口抓获两名犯罪分子。进他们家门后,在客厅查获机关枪,手枪等十多支以及子弹一箱。民警说,他们四人当场吓出一身冷汗,转述给我听的时候还有些后怕。

我听的也胆战心惊,如果抓捕时毒贩马上回身进房间拿枪,后果不堪设想!民警也是普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是别人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和公安人员接触越多,越能理解他们的辛苦和付出,常常出差,不着家,日夜颠倒,各种危险。做一名尽职的警察,真的是需要超出常人的责任感和奉献,乃至于妻子家人在背后的付出与奉献。向所有公安人员致敬,为你们点赞!

当然,这不影响我办案的证据标准 ,要补查的证据我还是会要求他们千方百计补来!嘿嘿(o^^o)


user avatar   song-yun-40-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加--------------------------------------

又特意看了一下路牌指示.4条路全是直行,最左侧,根本就不允许掉头

-------------------------------------------新-------------加--------------------------------------

他是要去最右侧道路,出机场路.他掉头的位置到机场路出口,不到200米.只能直行到最右侧车道.所以直接撞击右侧2车门

下图个人结合视频,地图,照片等还原总结所画

红色路线(路虎理想回家路线) 蓝色(凯迪拉克路线)

凯迪拉克是在货车后方超车上来的.视频最后右侧的小轿车变道最左侧通行的(另一份视频应该是这个车录的)

声称滴滴的第一份录像车,没看到事发经过. 理论上货车和右侧轿车全都目睹了事情经过

借用下知乎某位大佬的视频

实际碰撞地点和车胎痕迹,红色箭头标出

视频的后半段大家都看到了.实际撞击位置是副驾驶和右后门. 这也印证了开始我的猜测.路虎确实是要横跨4车道去最后停车地点的匝道出口回家的

以上还原猜测,坐等更权威视频等信息发布打脸

欢迎千人斩


user avatar   da-zhe-zi-de-xi-hong-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加--------------------------------------

又特意看了一下路牌指示.4条路全是直行,最左侧,根本就不允许掉头

-------------------------------------------新-------------加--------------------------------------

他是要去最右侧道路,出机场路.他掉头的位置到机场路出口,不到200米.只能直行到最右侧车道.所以直接撞击右侧2车门

下图个人结合视频,地图,照片等还原总结所画

红色路线(路虎理想回家路线) 蓝色(凯迪拉克路线)

凯迪拉克是在货车后方超车上来的.视频最后右侧的小轿车变道最左侧通行的(另一份视频应该是这个车录的)

声称滴滴的第一份录像车,没看到事发经过. 理论上货车和右侧轿车全都目睹了事情经过

借用下知乎某位大佬的视频

实际碰撞地点和车胎痕迹,红色箭头标出

视频的后半段大家都看到了.实际撞击位置是副驾驶和右后门. 这也印证了开始我的猜测.路虎确实是要横跨4车道去最后停车地点的匝道出口回家的

以上还原猜测,坐等更权威视频等信息发布打脸

欢迎千人斩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

不允许吗?


user avatar   shuang-mu-cheng-lin-96-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

不允许吗?




  

相关话题

  j20的弹仓到底能不能携带重磅炸弹? 
  歼16D和歼20组成好CP,那么大家知道歼16D和歼16有啥区别吗? 
  如何看待巴基斯坦枭龙3型(jf-17 block 3)隐身战机设想? 
  歼20的体积远大于F22与F35,那么当歼20与F22或F35空中拼刺刀时有优势吗? 
  中国的战机里除了歼20还有哪些战机隐身? 
  如何对f22进行预警? 
  如何评价中航工业最新宣传片《与梦想一起飞行》? 
  F35全面大幅度提高性能的同时将未来3-5年内单价降至8000万美元,F35成本降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021珠海航展公布歼20最大速度2.0马赫,如何看待歼20飞行员称「一旦进了超音速,就是它的天下」? 
  中国的国土防空系统能有效防止B2/B21这类飞翼隐身战略轰炸机入侵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人等红绿灯停车时会离别人的车很远?
下一个讨论
DF17和匕首导弹差距多大?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