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理清民国时军阀混战的历史? 第1页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理清军阀混战这事,得先从太平天国那阵开始说。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清朝发现我这八旗兵丁跟绿营兵总不打仗,已经失去战斗力了,根本打不过太平天国。

怎么办?

朝廷想出来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把还能打的绿营兵集中起来,另一方面则动员各地官员地主,就地发动武装搞团练,大有让长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意味。

于是丁忧回家的兵部右侍郎曾国藩,就在这种形势下接到了朝廷的诏书。曾国藩表示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兵部的侍郎,怎么忽然就要开始搞团练了呢?朝廷表示大家已经研究决定了,你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不过团练归团练,但这粮饷朝廷可是不管的——依朝廷这想法,你们团练都是地方武装,保的是地方平安,那地方上难道不该交点保护费么?因此团练的粮饷基本都是要靠拉队伍的人自己筹集的,不过好处也在这里:既然你自带干粮保卫大清,那我大清朝廷也自然就不会管你这队伍能拉多大了。

于是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曾国藩开始了他的工作。

曾国藩拉队伍的方法很简单:自己拉出来一批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分头招兵:你能招来多少人,你就管多少人;你的人要是全打完了,那你也别干了。

大家表示知道了,于是回去分头从自家亲戚朋友故交好友开始发展下线。

就跟传销似的。

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弃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弃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1]
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将卒亲睦,各护其长,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2]

由于曾国藩是湖南人,他的亲戚朋友自然大多也是湖南人。这么搞下去的结果就是他拉起来的这支队伍里基本都是湖南人,所以人称湘军。

这样搞起来的结果是军队完全变成了个人的私军,但好处是全军上下意志统一,曾国藩指挥起来如臂使指,不过既然这些士兵都是临时招募来的,那战斗力自然还有些堪忧。于是早期的湘军跟太平天国一开仗,经常是被打得落花流水。

然而曾国藩这个人不信邪,他表示不就是被揍了么?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咱们再来!

于是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打下去,大家惊讶地发现湘军竟然从一支标准的弱鸡部队变成了一支劲旅了。

朝廷对此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放心。

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间里,一呼撅起,从之者万众人,恐非国家福也[3]

朝廷对湘军这种后娘养的孩子自然是一百个看不上眼的,而朝廷自己亲生的队伍则是集结了全国绿营精锐搞出来的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可这些亲生的队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干什么都行,就打仗不行。

拿获贼匪汤百川一名,搜出黄白绫逆书四封,至逆书内有官兵不足为虑之语,批阅之下,愤与愧并。[4]

结果偏偏太平天国下手太黑,直接把江南大营跟江北大营给拆了!这下朝廷最后一点直属部队也没了!结果湘军成了大清朝廷最后的救命稻草,编制一再扩大。而湘军也确实给力,一心想建功立业的曾国藩带着人打了一个又一个硬仗,最后硬是打破了天京城,灭掉了太平天国!曾国藩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从兵部侍郎一直升到了太子太保、一等侯,手下坐拥数十万湘军,直接掌控住了东南命脉。

于是朝廷开始慌了。

朝廷一琢磨你这湘军上下都只听你曾国藩一个人的不是个事啊!现在长毛(太平天国)打得也差不多了,你要是哪天想不开振臂一呼驱逐鞑虏复我中原可没人拦得住你了。

可以说在公元 1863 年的时候,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很大程度上是由曾国藩所决定的。

然而曾国藩却表示我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个大大的忠臣好吗?造反?造什么反!小心功高震主卸磨杀驴才是正经的。这样吧,现在仗也打得差不多了,皇上咱们把湘军裁了吧!

朝廷对这事当然是喜出望外,然而有一个人对此表示了反对。

这个人姓李,名鸿章,字子黻。

李鸿章原本是曾国藩的幕僚,很受曾国藩器重。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李鸿章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李鸿章的手下也有一支队伍,名为淮军。

淮军的建立还得上溯到江南大营被太平天国彻底打崩那会,江南大营的崩溃使得整个江南都处于天国的兵锋之下,广大地主老财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纷纷奔向上海企图寻求庇护。可问题在于光到上海没有兵也没有用啊!于是大家最后求到了曾国藩头上,表示咱们这别的没有,就钱多!您派支队伍过来保护我们的安全,我们花钱买平安成不?

曾国藩表示我很感兴趣!(那会湘军正缺钱缺得厉害)可派谁去却成了个问题,几经周折,李鸿章接下了这个差事。他仿照湘军的建制从安徽江淮一带拉了一支队伍,因此这支队伍就叫作淮军。

淮军的基本建制跟湘军差不多,然而既然是保卫上海,那淮军就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了更多的洋玩意。所以淮军打诞生之日起,就比湘军更现代化。

阵法用泰西……鸣角出令皆夷语[5]

李鸿章觉得咱们这都是靠军队起家的,说裁军就裁军以后朝廷有点别的心思怎么办?最关键的是,眼下这大清不太平,四处刀兵不断,咱们完全可以留着队伍四处平叛嘛。

迨粤匪、捻匪、回匪之祸,藉楚勇、淮勇之力以平之[6]

于是两个人一个主动裁军想功成身退做万世忠臣之表率,而另外一个则选择了握紧手中的枪杆子,去做一个权臣。而由于李鸿章对西洋的军事技术与思想十分推崇,他掌权之后自然开始推动各种洋务运动,其中就包括仿照西方军事学校建立的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

天津北洋武备学堂。

北洋武备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军事院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军事将领,比如说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王世珍等等等等。

然而有一个人 ,他并非出自北洋武备学堂,却成了李鸿章之后正儿八经的北洋军阀第一任扛把子。

他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廷,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年轻时的学习成绩……比较一般。乡试参加了一次又一次,却始终名落孙山。

袁世凯怒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学习不行,去从军行不行?

那必须行啊!

袁世凯的叔祖名叫袁甲三,乃是淮军将领,而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为袁保庆没有孩子,所以袁保中就把自己的亲儿子袁世凯过继给了袁保庆)与当时的淮军猛将、李鸿章的心腹爱将吴长庆乃是拜把子兄弟。所以袁世凯很轻松地就到了吴长庆门下做了一名幕僚。

1882 年,朝鲜爆发内乱,吴长庆被李鸿章派到朝鲜去控制局面——袁世凯自然相伴左右。结果到了朝鲜之后,袁世凯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不仅轻松地帮吴长庆搞定了朝鲜的内乱,还针锋相对地顶住了日本人的压力。

这下袁世凯可出了名——日本人原本以为可以借这个机会控制朝鲜,然而却被袁世凯搅了局,日本政府向大清国提出严正抗议,表示我们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必须严惩袁世凯!

大家一看我去这袁世凯可以啊!年轻有为啊!李鸿章立马拍板:这样吧,我看你智勇双全,干脆就由你长驻朝鲜,替朝廷掌控局面吧!

查有分省补用同知袁世凯,胆略兼优,能知大体。前随吴长庆带兵东渡,久驻王京。壬午、甲申两次定乱,情形最为熟悉,朝鲜新旧党人咸相敬重。……似宜优其事权,作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7]

一步登天!

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袁世凯一下子成了清朝的三品大员、朝鲜的太上皇。此后他在朝鲜一直待到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争的结果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大清的海陆军队被日本人打了个落花流水,全国上下为之震惊。大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将矛头对准了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认为这些部队也已经彻底完犊子了,咱们大清要想重新振作,必须搞军事改革!而且必须从根子上改,建立新式陆军!

(淮军)骄悍疲惰,军机松弛,每战必溃,万不可用[8]
现欲讲求自强之道,固必首重练兵,而欲迅期兵力之强,尤必更革旧制。[9]

而外国人对这一切自然是喜闻乐见的,洋大人们纷纷表示:练兵?好事啊!这样,我们帮你筹划,咱们要练,就练支顶尖强军!

朝廷表示此言甚合我意,不过咱们要怎么练这个顶尖强军呢?

洋大人们表示这事好办,你们批钱批枪批资源,然后我们洋教官统领队伍,保管给你练的一等一的能打!至于数量嘛,就先来个十万人练练看咯。

滚吧您内……

李鸿章等人表示你怕不是猴子请来的逗逼?十万人的新式陆军!要多少钱你知道么?然后这队伍还得请洋教官?到时候再有点事那是我大清说了算还是你们说了算?所以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决定先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就是由李鸿章的嫡系胡燏棻亲自主抓,在马厂搞了三个营的 「定武军」,全套照搬西洋军队体系,作为先头试点。

然而练兵并非一日之功——就算是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biu 的一下定武军就能速成,三个营恐怕也干不了什么大事。所以朝廷除此之外,还把一直在西北平定战乱的「甘军」调到了北京附近,又从淮军里捡着能打的部队拉出来了三十个营,改用西洋军制进行训练,是为「武毅军」。武毅军、定武军与甘军共同拱卫京师,号称「北洋三军」。

不过虽然号称北洋三军,这里面只有定武军是完全按照西洋军事思想建立起来的,而武器装备、兵源训练等自然也远较其他两军更好。练了一阵子之后朝廷觉得这个新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于是拍板进一步扩大规模。然而马厂是个小地方,扩军之后营房自然捉襟见肘。于是请示朝廷之后这支试点部队移军小站,开始了新一轮扩充人马。

人马可以扩充,但胡燏棻这个军事主官却有点干不动了——他本来是个文职,当初因为倡议练兵喊得很凶,又是淮军嫡系所以被选中组建新军。而现在队伍规模一再扩大,他开始觉得自己力有不逮了。而此时李鸿章也因为签了马关条约而被千夫所指,朝里的风向一下子大变,因此胡燏棻很快就被调走去修铁路去了。

那么找谁来接替胡燏棻的位置,来练新军呢?

大家表示,这当然得找个懂用兵、年富力强、对朝廷忠贞不二的人啦!

那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人才呢?

袁世凯啊!

袁世凯在朝鲜这些年可不是白待的,他利用职务之便搞到了海量的金银,回国之后又敏锐的嗅出了朝中的风向变化,于是十分机智的打通了西太后身边大红人李莲英的关节,跟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臣荣禄搭上了线。

正在侘傺无聊之候,忽遇契友阮君斗瞻,愿作曹邱生,劝弟投其居停李总管门下。得其承介,晋谒直督荣中堂[10]

溜须拍马、钻营投机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袁世凯也确实下了大力气来营造自己「军事达人」的形象,他不仅频繁上书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还自掏腰包把这些东西印刷成册,向朝中大臣分发。于是一来二去,朝廷里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袁世凯,精通军事,年富力强,早年在朝鲜曾建功立业,还帮朝鲜政府练过新军,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更妙的是,由于甲午开战前袁世凯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溜回了国内,这战败的大锅也完全扣不到他头上!而李鸿章失势在即,作为他之前看好的「英才」,袁世凯自然也得到了李鸿章的大力推荐。

于是朝中上下,谈起下一任接管新军的人选时,大家的口吻竟然出奇的一致!无论是洋务派还是保守派,无论是满族权贵还是汉族大臣,无论是中央官员还是封疆大吏,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喊出了一个名字:袁世凯!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 1895 年,这年袁世凯 37 岁。

小站练兵,开始了。

一、北洋的诞生

袁世凯接手定武军时,定武军已经有了十个营的编制,总人数逼近五千。而袁世凯到任后进一步扩充军备,又招了两千多人,并将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整个军队完全按照德国陆军体制进行建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一应俱全,装备精良。

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在军队建设上花了大力气。

他从北洋武备学堂历年的优秀学员中挑选精锐,依为骨干;同时又网络了一票在甲午战争后失势的将领跟他早就熟悉的淮军将领。这样一来,表面上看新建陆军里的大小军官要么精通军事科学,要么久经战阵,都是一时之选,而实际上这些人几乎个个都跟袁世凯私交深厚,甚至是对他感恩戴德。

军官靠市恩收买,那大头兵怎么办?

好办,洗脑啊!

一方面袁世凯强化军纪、严明号令;而另一方面他以身作则,亲自为官兵发饷,力图杜绝各种克扣军饷、吃空饷的不良习气。最重要的是,他特别重视官兵的思想建设,每天都向官兵灌输各种儒家礼教思想——袁大人对咱们这么好,咱们得知足啊!得懂得报恩啊!

大家觉得好有道理。

于是有人指出,光口头报恩怎么能行!咱们还得把报恩这事制度化,常态化!干脆……给袁大人修个长生禄位,早晚磕头得了!

于是在有心人的撺掇下,新建陆军上下迅速地成为了袁世凯的忠实走狗。而袁世凯对此十分欣慰之余,也不遗余力的操练人马,四处活动,尝试着去获取更大的权力。

当时西太后跟光绪帝之间的冲突已经是愈演愈烈了,而甲午战败之后,国内的维新呼声也越来越高。袁世凯自然不肯错过这个投机机会。因此,他一方面跟荣禄这些人维持关系,另一方面也跟维新派开始了密切的接触——康有为那份著名的「万言书」,就是通过袁世凯的渠道递上去的。

然而这次袁世凯玩砸了。

保守派表示你这手里捏着新军,还跟维新派接触密切,又是一起集会又是掏钱赞助的,你想干嘛?

津门官绅啧有烦言,谓袁君办事操切,嗜杀擅权,不受北洋大臣节制。[11]

朝廷很快就有了动作,当初极力推荐袁世凯的荣禄被派来查办案件。两人见面后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荣禄从袁世凯这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以至于他回京之后盛赞袁世凯练兵不遗余力,乃是我大清不可多得的骨干啊!

然而这次袁世凯虽然勉强蒙混过关了,可随着光绪与慈禧之间冲突的逐渐加剧,他也不得不终止自己这种两面下注的行为了。

1898 年 9 月 4 日,光绪下旨罢免反对变法的礼部官员。一周后,光绪宣袁世凯觐见,开始封官许愿。

袁世凯表示谢主隆恩。

荣禄则找到袁世凯表示你心里有点数啊,赶紧回去好好待着——什么?皇上找你你不方便请辞?那什么,英俄最近开战在即,你就说你得回去准备防务。

袁世凯表示下官谨遵教诲。

光绪再次召见袁世凯表示你甭听荣禄废话,以后你俩各管各的你听我指挥就好。

袁世凯表示愿为皇帝效死。

袁世凯十分清楚,光绪手里几乎无牌可打。但对慈禧与荣禄而言,他们手中的牌可就太多了——要知道,北洋三军中的其他两军可还牢牢地捏在荣禄手里呢,眼下这北京周边十万大军云集,你新建陆军再能打,也不过区区七千多人。

七千打十万,为了光绪皇帝冒这个险,值么?

袁世凯觉得可能不太值,所以还是不要冒这个险的比较好——然而他也不打算站到慈禧那边去:皇帝毕竟还是皇帝,万一以后东山再起呢?自己还要不要过日子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次政变中保存实力,两边讨好。

然而天不遂人愿,戊戌政变最关键的时刻,谭嗣同带着光绪皇帝的密诏找到了袁世凯——我们现在需要袁爱卿你领兵进京,干掉荣禄,匡扶大清,你来不来?

袁世凯表示那我必须去啊!你等着,我回头领兵就去进京救驾!

谭嗣同开开心心地走了。然而一转头袁世凯就把他给卖了:我检举!我揭发!他们……他们要造反!

实在是没办法了,那边慈禧命令严查维新派,这边你让我领兵进京,这回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继续装傻了。袁世凯在这种情况下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站到了光绪皇帝的对面。

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了,然而袁世凯却又一次升了官——慈禧表示袁爱卿政治立场坚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所以要重赏!这样吧,先给你的新建陆军增兵两千,然后你跟着荣禄一起好好干吧!

而此时的荣禄由于协助老佛爷镇压反清分子有功,已经是总揽大清朝政的超级权臣了。他充分地意识到了在政变过程中枪杆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他果断决定,将什么甘军、新建陆军都整合起来,编成武卫军!将军权重新整合到中央手里!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这次改编中被编为了武卫右军,而甘军被编为了武卫后军、武毅军被编为武卫前军。武卫中军则是由八旗兵丁组成的「亲卫军」,由荣禄亲自统率,至于武卫左军,则是当年曾跟僧格林沁并肩战斗过的大清朝巴图鲁宋庆老爷子所率的「毅军」。

荣禄成立武卫军,本来是想逐渐收回军权,同时改革军制,把整个武卫军都改造成新建陆军一样的劲旅。然而除了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以外,其他几支部队不是历史包袱太重,就是主官年事已高无心军事,所以搞来搞去,新建陆军竟然依就是这些部队里最出挑的一个。而袁世凯在朝鲜掌权多年,不仅搜刮了无数金银财宝可供他与朝中要员结交,更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要想在朝中站稳脚跟,也少不了挟洋自重的道理。因此他从小站练兵开始,就一再举行各种阅兵活动,广邀朝中权贵及各国武官前来观看操演。如此一来二去,就连洋人也知道了大清国有个鼎鼎大名的将领叫袁世凯,所带的部队乃是大清朝一等一的强军这事。

按照西方标准,袁世凯的部队是大清国唯一装备齐全的军队。[12]

1899 年,山东义和团起事,袁世凯又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来了。

洋大人表示你们大清朝现在的山东巡抚剿匪不利嘛,这样,你们那有个袁世凯,带兵那是 very 的 good,你们赶紧把他派过来剿匪!

于是朝廷下旨,调袁世凯带本部赴山东剿匪!

效果怎么样?

对洋大人来说,效果那真是一级棒。

敝国人民在山东境内犹能始终保护,毫无危险,实为感佩。以故敝国军队绝不赴境剿办,毋庸系忘。[13]

对山东人来说,太惨了。

自四五月来,山东袁中丞所杀匪不下四千人,从未有宣布赦免的。属下各官捕获到团匪,禀报询问是否须押解到济南候审,中丞则一律命令就地正法,毋庸送来。其部将奉命前往剿匪者,中丞全叮嘱:『凡是团匪,尽数杀掉。』[14]
所焚烧枪毙者,虽不计其数,至尸骸遍野,堆积犹存[15]

然而山东的义和团虽然被袁世凯控制住了,京津地区的义和团却闹得越来越厉害了。终于,1900 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西太后仓皇西狩,而袁世凯,也再一次走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

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

武卫军被打了个落花流水。慈禧表示袁世凯呢?不是说袁世凯的队伍最厉害吗?赶紧叫他来救驾!

救?还是不救?对袁世凯而言,这并不是个问题。

袁世凯表示我特别特别的想回京救驾——然而我走了,山东怎么办?这样吧,我先匀三千人回京!

行!总比没有强!那就先来三千吧!

袁世凯表示三千人已经给您准备好了,不过我这还得再给他们训练一下,您再支撑……哎……您怎么撑不住了?哎?老佛爷您怎么跑了……

现北京势日危殆……而大司马大将军荣中堂之后军提督袁世凯手握五千重兵,以袅架之性,怀狡险之心……故其举动多与政府背驰,见者咸骇其怀抱异志,纷传其将欲谋反云[16]

袁世凯为什么死活不出兵呢?

原因很简单,由于当时义和团早已将北京附近地区的电报线路破坏殆尽,因此中央跟各地的电报联络大多是通过山东来进行转发的。所以袁世凯一下子就获得了第一手的资讯!他当然知道,东南各省已经开始商议互保的事宜,而缺少了东南各省的支持,中央是绝对没有能力打一场持久战的。

不过对袁世凯来讲,慈禧的出逃却给他提供了一个左右逢源的机会。他一方面不断派人给慈禧送钱送物、嘘寒问暖;一方面则努力镇压地面,确保洋大人的安危,跟洋人之间打得火热;而另一方面,由于山东成了联结东南各省与中央之间的情报枢纽,袁世凯忽然间就成了可以跟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相提并论的重要人物!在各地总督之间的声望是噌噌地涨了起来。

南北枢纽,实惟山东……自洋兵入京,两宫西狩,京官南下者至德州,则拳匪绝迹,宾至如归。东南各省文报皆由山东转递。督抚请办祸首皆惟马首是瞻,自是风采闻于中外[17]

庚子事变终于结束了。

而袁世凯也终于刷够了好感度:慈禧感激他,因为他在自己仓皇出逃的时候提供了源源不绝的银子;洋人感激他,因为他在整个北方动荡不安的时候保护了他们的安危;甚至就连山东人都开始感激他了,因为他让山东免受了刀兵之灾——袁世凯又一次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许!

所有避难西人,自山东南来者,皆言袁中丞乃吾救主[18]
(袁世凯)可以称为一位促进德国事业之人[19]

最妙的是,直属中央的武卫军里除了袁世凯的部队以外,全都被打得土崩瓦解了!这意味着袁世凯和他的武卫右军瞬间坐大,成了拱卫京师的决定性力量。

1901 年 11 月 7 日。

大清最后的裱糊匠李鸿章,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而同日,袁世凯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接过了李鸿章的政治遗产,成了未来十几年里,搅动中国风云的那个人。

袁世凯上任之后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现在虽然大权在握,自己手中的新建陆军也逐渐羽翼丰满,但却依然没法保证自己对京津地区的绝对掌控——之前的武卫军就是例子。一旦慈禧他们意识到京津空虚,那么他们很可能先从其他地区调集人马先来充实京津地区的防卫力量。

这还怎么掌权呢?

所以袁世凯双管齐下,一方面他大肆宣扬旧军的不堪一击——看见没?十来万人,在洋人面前土崩瓦解了——以推行他的「募练新军章程」,另一方面借口自己百忙无暇,成立了一个「军政司」来专门整合直隶地区的武装力量。而这个军政司下设三个处,分别是兵备处、参谋处跟教练处。这三个处的长官分别是谁呢?

兵备处,总办刘永庆,后由原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会办兼讲武堂总教习王士珍接任。

参谋处,总办段祺瑞,原新建陆军炮兵队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

教练处,总办冯国璋,原新建陆军督练营务处总办。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这三个人后来人送绰号「北洋三杰」,其中王士珍魄力不足,往往时隐时现故作神秘,因此大家取「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意称其为北洋之龙;段祺瑞脾气火爆、刚愎自用,气势如虎,因此也被称为北洋之虎;而冯国璋忠心耿耿,更兼擅长见风使舵,因此被称为北洋之犬。

不过假如说段祺瑞这些人是袁世凯的「五虎将」,那么还有一个人则可以称得上是他的「诸葛孔明」——这就是袁世凯发迹前认识的铁哥们,徐世昌。

徐世昌早年在准宁县做小吏时跟尚未发迹的袁世凯相识,两人一见如故,袁世凯自掏腰包资助徐世昌进京赶考——事后证明这笔投资十分划算,因为徐世昌中了进士之后去了翰林院,在袁世凯从朝鲜回来之后将其引荐给了诸位朝廷大佬。之后袁世凯开始小站练兵,特意讨来徐世昌作为自己的参谋军务兼营务处总办,徐世昌在整个北洋军阀体系内起到了黏合剂与智囊的作用,甚是被袁世凯所倚重。

在这些人的努力之下,整个北洋军被搞得是风生水起,而朝廷一看你这搞得很可以嘛,咱们能不能把你这先进经验推广到各省去啊?

袁世凯表示可以啊!

然而推广了一圈,效果十分有限。朝廷表示这不行啊,眼瞅着日本跟俄国在东北这边整天搞来搞去的,说不定哪天就打起来了,咱们这新军再练不成就完犊子了——这样吧,索性按照军政司的体系搞个练兵处,把全国的新兵训练统一搞起来,大干快上,练他几十万强军。

这下好了,袁世凯的北洋体系一下子掌控住了全国的练兵大权,更要命的是,他们终于可以用全国的财力来建设北洋军队了。

藉清政府雷霆万钧之力,吸全国之财,以供北洋一区练兵之用。[20]

那这么搞来搞去,最后北洋练成了多少人马呢?

六个镇,共计七万人——一镇,就相当于一个师。

1905 年 5 月,北洋常备军第五镇、第六镇正式编成。

这年瑞士专利局职员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与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等一系列论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年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这年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峡上挂出了 Z 字旗,高喊着「皇国兴废只此一战」,赌赢了日本的国运。

这年国际局势天翻地覆。

而这年朝廷终于也有所震动,意识到自己如果再不做点什么,恐怕真的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那到底做点什么呢?

在当时来讲,最震撼人心的事情就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的巨大胜利了——这让大清上下彻底认识到咱们总被洋人欺负,那并非咱们人种不行,而妥妥的是制度问题啊!你看,同样是黄种人,日本君主立宪以后先是把咱们给揍了,现在又把老毛子给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立宪大法好啊!就以咱大清的体量,要是也能搞起君主立宪,那还不三年大变样,翻身农奴把歌唱?

于是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清朝终于开始准备立宪了。

袁世凯对立宪这事格外上心——要知道,光绪皇帝可还没死呢,眼瞅着慈禧虽然硬朗但这身体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要是哪天慈禧归了天,光绪重掌大权还不得弄死自己啊?不过要是立了宪,那情况又不一样了,到时候君主权力被限制,自己起码能平安收场啊!

然而袁世凯却忘记了一件事。

立宪,意味着改革。

而改革,则意味着利益冲突。

朝廷官员——尤其是满族官员早就对袁世凯大权在握的情况有所不满了。而这次预备立宪的过程中袁世凯又主持进行了官制改革,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大家纷纷表示我们早就发现你袁世凯没安好心了,你搞来搞去,是不是要谋朝篡位?是不是图谋不轨?

欲举吏、户、兵、工四部之权一人(袁世凯)总摄,群情骇异,谓疑于帝制自为,倚信至斯,可谓古无今有。[21]

对袁世凯的攻击是一波接着一波,今天你把袁世凯比作年羹尧,明天我就参他徇私枉法;今天你说他在朝廷中安插心腹,明天我就说他图谋不轨。于是袁世凯不得不频频向朝廷表忠心——你不是说我权力太大了吗?我放权,这兼职的大臣我不干了!你不是说军权都集中在我一人手里不合适吗?我交一半的队伍出去成不成?

很遗憾,不行。

在慈禧的刻意安排下,袁世凯很快就被明升暗降,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升为军机大臣。然而这还不算完,更倒霉的事情接踵而至:1908 年 11 月 15 日,慈禧老佛爷驾鹤归天了。

顺便带走了光绪。

这下袁世凯彻底倒了霉:继承大统的宣统皇帝是个小屁孩,朝政都由他爸爸摄政王载沣掌控,而载沣,是光绪的兄弟,对袁世凯曾出卖光绪这事始终耿耿于怀。

载沣表示我今天就是要弄死袁世凯给我兄弟报仇,你们谁也别拦着我。

大家表示这不合适吧?政权交接还没稳固,最近这段时间国内的革命党又有点多,你是不是稳定稳定,先别下手这么狠?

载沣表示行,不杀也行,但是他一定得给我滚回家——啥?你问我找什么借口?那个,那个那个他腿脚不好!对~袁世凯他腿脚不好干不了了,不信你让他走两步!

于是叱咤风云一时的袁项城因为腿脚不利索被撵回了家。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22]

载沣觉得自己这次很稳——慈禧死时,国内叫得上号的能人也都基本上死得差不多了——两江总督刘坤一死于 1902 年;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最后一位张之洞老先生死于 1909 年。从理论上来讲,把袁世凯撵回家之后朝廷里就再没有什么人会对我大清构成威胁了。

至于革命党嘛,那都是癣疥之疾,无关痛痒。

载沣的判断正确吗?

对也不对。

袁世凯走后确实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也确实没有第二个汉族官员有他一样的实力能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可问题是你们这些想夺权的满族官员偏偏没有能力把他留下的权力真空完全填补起来。这就很尴尬了。

而在袁世凯这些年的经营下,北洋常备军犹如铁板一般,上下效忠,唯他马首是瞻。其中 1907 年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更把北洋军的势力扩展到了东北一带——而一个人则在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后替他诱杀了纵横东北多年的义匪杜立三,立下奇功一桩,从而得到了徐世昌的重用。

这个人姓张,名作霖,字雨亭,江湖人送绰号「快马张」,乃是日后奉系军阀之首领。不过眼下,他只不过是奉天前路巡防队统领——巡防队是朝廷在新军之外为了维持地方治安而保留的旧式军队编制,大家可以粗糙地将巡防队跟新军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武警跟解放军之间的关系、又或者国民警卫队与美国陆军之间的关系。

那么朝廷为什么要再新军之外再搞个巡防队出来呢?答案很简单,新军这玩意……实在是太费钱了!

想当初练兵处成立之后,朝廷一看你这六镇新军很可以嘛——于是跟各省表示北洋新军练兵卓有成效,咱们这改革已经有了明确方向,因此咱们要彻底撤裁旧军,预期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里在全国搞他三十六个镇的新军出来,让我大清陆军面貌焕然一新!

大家表示你这个计划啊是真不错,不过这练新军的钱从哪出?

朝廷表示北洋六镇就快把我这身子掏空了,你们难道还指望让朝廷掏钱给你们练新军?

清廷迭下严谕,命各省裁革陋规,剔除中饱,又命铁良南下,搜括练兵费。并以烟酒捐及土膏加税、铜元盈余等,全拨练兵之用。乃其结果:不过仅供北洋近箭六镇之用[23]

于是最后扯皮的结果,是各省自筹经费建设新军——而旧军自然是要全面撤裁的,节省下来的经费就划到新军建设之中。可一方面贸然撤军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另一方面练兵总归需要时间,所以就搞出了一个巡防队,以便保留一部分旧军精锐,应付突发事件。

不过这个计划最关键的地方,还在于「自筹经费」四个字上。

这意味着朝廷轻松地把负担甩到了地方身上,然而也意味着朝廷对这些军队的控制权极其有限。因此这个规模庞大的三十六镇新军编练计划最终成了一纸空文,到宣统二年时,全国练成了多少新军呢?

除北洋六镇外,江苏、湖北、云南、吉林跟辽宁各练成一镇左右,其他的省份……连一镇都没练出来,总计不到六万人。

而北洋六镇此时有多少兵力呢?

七万四千五百人。

不过各地练成的这些新军与北洋六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受到跟北洋军一样的严密思想控制,因此这些新军中的进步思想异常活跃。而南方新军中的知识分子比例又远高于其他地方,几乎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湖北新军在黄陂招兵 96 人,其中竟然就有二十个廪生,二十四个秀才!

一群文化人非要来当兵,图的什么?

图的就是救亡自强啊!再说你大清瞎改革把科举废了,我总得想点办法养活一下自己吧?

于是各种新思潮不可阻挡的在这些新军里鼓荡了起来,而苦于经费不足没有枪杆子的革命党人则与这些新军一拍即合,开始了大规模的渗透。

暗流汹涌。

二、我大清……亡啦!

然而朝廷依然觉得自己很稳:有威胁的汉族大员已经不复存在了,北洋六镇还听我号令——至于革命党,呵呵。

他们还是先想想下顿的饭钱在哪吧。

1910 年 5 月 12 日,布思致函孙中山,曰望嘱部署加强组织,勿急于行动,以俟实际成熟,因每一次失败在美国报纸刊登,令人失望,影[24]划[24]
「如 B 先生(即布司)在纽约的计划落空,则请你通过另外途径筹取 50 万元金元,仅作广州计划之用……若无法筹到 50 万元,则请尽力筹募,无论如何请即汇来 5 万元」
「九月十八日来函及书刊均于数日前收到。不久又收到 B 先生来函,谓财团将于十月初开会。但十月已过,至今尚未见确实消息,故我对他已不存过多希望。望你能独立尽快为我党筹集资金……盼能尽快得到你的佳音。」
「近日我收到大量来函,催促我尽快东返并从速发动起义。当前未办之唯一急务仍在[25]义筹集必要的资金……」[25]

然而朝廷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革命党人所仰仗的力量并非人马刀枪,而是思想。这些思想就像是一种病毒,迅速地在国内蔓延开来,每一天都有更多的人感染这种病毒,而感染人群最密集的地方,就是新军。

于是在这种很稳的心态下,朝廷不紧不慢的推进着自己的立宪计划,在各种不疼不痒的地方昭示着自己的改革决心——今天宣布以后大臣们上疏都不用自称奴才啦,一律称臣即可;明天宣布咱们改革继续深化,各省可以成立个谘议局讨论改革事项;后天又宣布咱们大清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军机处被撤裁并成立内阁,至于为什么内阁成员大多是皇族这种事嘛……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你哪那么多废话!

终于,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了。

武昌起义这事其实出乎了所有人意料,朝廷没想到这事居然能搞这么大,革命党人没想到这事居然真能搞成,所以一时间双方都很尴尬——不到半年前,孙中山等人筹谋已久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刚刚失败,大家都觉得这次武昌起义要组织没组织要严密筹划没严密筹划,怎么看都不像个能成功的样子,结果偏偏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起义大成功的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大家忽然发现虽然这旧秩序被打破了,可新秩序到底怎么建,谁也不知道啊!于是商量来商量去,大家觉得还是得找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来做领导。

于是大家想来想去,有人表示我看咱们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的统领黎元洪这人不错,平时对咱们当兵的比较和气,人也挺好,也有进步倾向,干脆就他吧!

妥当!

于是一个原本跟革命毫无瓜葛、甚至曾经多次出手镇压过革命党人的旧官僚,就这样被革命党人拿枪逼着做了新出炉的湖北都督。

就在起义军用枪逼着黎元洪大都督上位领导他们造反的同时,真正的革命党精锐——比如黄兴啊、宋教仁啊这些人正在星夜兼程地往武昌赶。而大清朝廷……大清朝廷则急着调兵遣将,派人去清缴武昌义军。

不过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武昌起义之后,关税被断了。

当时大清朝廷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四大块——一块是传统的田赋,也就是农业税;一块是盐税;一块是厘金,也就是过路费;还有一块,就是关税。

这四大块里,农业税最没搞头——我大清圣祖康熙他老人家当年掐指一算,自觉我搞定了三藩又弄死了噶尔丹,这大清江山必然牢固万年永无后顾之忧啊,所以干脆咱们来个「永不加赋」,把农业税基本固定下来,彰显我大清之仁德。

当然,我大清作为一个要脸面的大国,祖宗说了永不加赋,那做子孙的谁也不好意思去打祖宗的脸。可问题是日后白莲教起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作乱乃至甲午大败、庚子拳乱那都是要钱的买卖,你这边永不加赋了,那边钱从哪来?

好办,咱们可以加「捐」嘛,捐这东西,名义上是大家为了促进大清又好又快发展而自愿捐献的,那就没法归到赋税上了不是?可捐来捐去,总也有民力耗尽的时候,然而这时候大清猛然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关税这种玩法——你往我国内运输货物,竟然还要给我交钱!?

更可喜的是,由于我大清连吃败仗,在列强那边几乎把内裤都输掉了,于是海关极其屈辱的被洋人给把持了。但把持来把持去,朝廷却惊喜地发现,这洋人恪尽职守,为了查关税兢兢业业,在他们的把持下这关税竟然收支翔实,全然没有我大清官员上下其手、偷税漏税的弊端!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于是清政府很开心地把关税给了洋人,而洋人也很开心的把持着大清的关税,于是到了武昌起义这会儿,一个大问题出现了。

当年的武汉,是通商口岸。

是通商口岸,自然就有海关。

于是这边一革命,那边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就指示手下把关税给扣下,都汇到上海汇丰银行——他的理由十分冠冕堂皇:之前各种条约跟外债大多是拿关税做得抵押,你现在起义了,这帮人把关税挪用了损害咱们在华利益怎么办?所以这关税必须扣下来,我放到汇丰银行里,帮你们看着。

你应当将税款设法付入汇丰银行我的帐内,等候事态发展。让税款跑到革命党的库里是不行的。[26]

这下问题复杂了。

虽然全国的叛军捆到一起未必是北洋六镇的对手,可现在的问题在于朝廷并不能够如臂使指的调动这六镇部队,因此调动北洋军南下攻打武昌的进程并不是特别顺利;而洋大人们觉得你这拖延下去恐怕情况不妙,咱们是不是赶紧找个管得住北洋六镇的铁腕人物来出面镇压叛乱?

怎么办?

没招了,载沣捏着鼻子来请袁世凯:那什么,你回来吧,回来就是湖广总督,剿匪这事由你全权负责……

袁世凯表示,呵呵。

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门都没有啊!我也不是谦虚,你们另请高明吧!我腿脚不利索,这事我干不了!

实际上此时无论是朝廷还是袁世凯,他们都对剿灭这些革命逆党有着绝对的信心——前面咱们讲过,北洋六镇对其他新军有着决定性的优势,更不用提各地旧军其实还颇具实力了。因此大家担心的只是其他省份的革命党人会不会群起响应、这次剿匪如果操之过急会不会导致革命军四处流窜。所以袁世凯的别扭也并没有维持多久,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假如自己再继续推辞下去的话,朝廷真的另寻他人,或者干脆剿灭了武昌叛军怎么办?所以很快他就决定出山剿匪去也——不过出山归出山,朝廷你可得把军费给我配足了!

此次变起仓猝,武汉已失。……兄断不能辞。昨已具折谢恩。惟沥陈病状,云急切恐难就道,并须一面妥筹布置等语。另又开具节略八条,大意谓无兵无饷,赤手空拳,何能办事。拟就直隶续备、后备军调集万余人,编练二十四五营,带往湖北,以备剿抚之用。又拟请度支部先筹拨三四百万金备作军饷及各项急需。……如各事照办,兄自当力疾一行。[27]

然而在朝廷跟袁世凯纠结的过程中,革命则以星火之势开始燎原——武昌是第一个能坚持这么久的起义,它的存在,使得各省的革命党人都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于是在武昌起义的鼓舞下,各省开始纷纷独立了。

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十月二十二日长沙起义,湖南宣布独立!同日西安起义,陕西宣布独立!十月二十九日,直隶发生兵变,京师震动!同日同盟会在太原起事成功,山西宣布独立,而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阎锡山。十月三十日,云南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挥军起义,直取昆明,这位协统后来被孙中山称为平生慷慨班都护,姓蔡,名锷,字松坡。

对大清来讲,这是最坏的情况。

更倒霉的是,原本以为朝廷大军一到革命党顷刻土崩瓦解的美梦也破灭了。十月十八日,清军与革命军在汉口大战一场,竟然败了。

(革命党)自占据武汉,即在红山、龟蛇等山安设炮位,防御直同要塞,地势极占优胜,与彼作战最为有益。我军主客异形,又因河道水田触处纵横,动作诸形不便。轻于进攻,诚恐损不偿得,惟旷日持久,殊深焦急。[28]

然而在大部分人看来,这分明是北洋军有意磨洋工为袁世凯复出造势嘛!于是一时阴谋论甚嚣尘上,然而无论如何,袁世凯的复出终于成了定局。

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十月十八日,袁世凯还在《覆军谘/咨冯国璋函稿》中考虑一旦战事结束,自己该怎么安置自己要求增添的兵员,然而再过一个月,他考虑的就是怎么结束这个王朝了。

公元 1911 年 11 月 1 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抵达湖北孝感,开始直接指挥平叛。

此时武昌前线的两员大将分别是冯国璋与段祺瑞——冯国璋统率的是由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十一协组成的第一军,段祺瑞统率的则是由第五镇及第五、第三十九协组成的第二军。

咱们前面说过很多次,把全国的新军捆到一起,也未必是北洋六镇的对手。

所以袁世凯一到前线,汉口就失守了。

不过袁世凯并不着急继续推进,他敏锐地发现了现在的问题所在:独立的省份越来越多,关税被断、东南财源被断、朝廷甚至在考虑跟法国人搞一个 9000 万法郎的 60 年长期贷款——而自己刚刚从朝廷手里拿到了一大笔军费跟军权,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自己现在就是能左右整个中国未来走向的那个人啊!

在那个时间,无论是谁都要承认,袁世凯几乎是一位完美的领袖人选:他有能力、有才干、履历漂亮、思想进步(还记得他曾经大肆鼓吹宪政的事吗?),手下有着中国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宣统皇帝是个小屁孩,孙文这些人更像是忽然中了大奖的幸运赌徒,还有谁比袁世凯更适合来统治这个国家呢?

没有了。

对袁世凯来讲,只剩下一个问题了。

如何优雅的上位。

直接扯旗说老子也反了,然后调头杀向北京,把大清上上下下各路亲王贝勒全都咔嚓了,当然问题不大。不过这么搞完,自己的名声恐怕就彻底臭大街了——毕竟你这次出山人家要啥给啥,你转过头来就做了二五仔,太让人寒心了。

而翻手灭了革命党,然后谋取实权,君主立宪,自然也没什么问题,不过这么搞下来手上沾满了革命党人的血,以后也不太好给自己洗地。

所以最好的办法呢,就是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推自己上位。

想要驱动别人,最好的动力,一是恐惧,二是贪婪。

于是袁世凯动身回了北京——他人回到了北京,是为了更好的操纵时局,从朝廷那褫夺更大的权力。而武汉前线……呵呵,那还是个事吗?

于是袁世凯 11 月 13 日返京,开始准备组阁,11 月 27 日冯国璋就搞定了汉阳——武汉三镇,乃是汉口、武昌、汉阳,现在两镇在手,稍稍一哆嗦武汉就回来了。

冯国璋表示那咱还等啥啊!过江呗!

别!袁世凯赶紧叫停了他:千万别给我过江!你就隔着江天天拿重炮轰武昌玩就成!千万别过江!

于是大家都慌了。

朝廷发现武汉前线的北洋军按兵不动,宛若被水淹没,不知所措——在已经给了袁世凯越来越大的权力的情况下,朝廷只能继续地袁世凯身上押宝,期待他能让自己翻盘。于是袁世凯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受到的制约也越来越小,到了 12 月 7 日,载沣滚回了家、袁世凯掌握了禁卫军跟京师防务,彻底捏住了大清朝的命根子。

12 月 17 日,南北议和开始——所谓的南,是十七个已经宣布独立的省份所组成的临时政府,而北,自然就是清政府了。

其实革命党人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中一部分立宪派的墙头草早就表示要拥护袁大人提出的真·宪政了。而比较顽固的革命党人也早就被袁世凯的大炮好好教育了一回,汉阳失守的时候,革命党的武装力量负责人黄兴被打了个落花流水,捏着鼻子跑了路。所以当最后一小撮顽固分子指出袁世凯这厮包藏祸心、万万不可轻信耽误大事的时候,黄兴果断跳出来打了他们的脸。

黄兴表示不就是个总统么!咱们让他当!当几年乐呵乐呵咱们革命的目的不还是达到了吗?不然你跟他死磕,你是他对手么?反正我不行,你行你上吧!

袁世凯是个奸黠狡诈、敢作敢为的人……只要他肯推翻清室,把尚未光复的半壁河山奉还汉族,我们给他一个民选的总统,任期不过数年,可使战争早停,人民早过太平日子,岂不甚好。如果不然,他会是我们的敌人,如不能战胜他,我们不仅得不到整个中国,连现在光复的土地还会失去也未可知。[29]

而最关键的洋大人也纷纷表态:袁世凯这人我们了解!靠得住!他办事,我们放心!

我们对于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应由袁世凯组成一个临时政府[30]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孙中山回来了。

作为一直以来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对革命的贡献是谁也无法抹杀的。因此他回国之后,各省代表马上选举其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则瞬间表示理解不能:说好给我的大总统呢?这,这就换人了!?

行了,袁世凯表示咱们别唠了,你给我扬沙子,就别怪我抠你眼珠子了——已经达成协议各项取消!全取消!之前派去的代表撤掉!全撤掉!咱们就当没谈过这些事!

而北洋军诸位将领则一致表示,坚决拥护袁世凯大人的各项主张!谁说过要共和?谁!?

若国民会议竟议决采用共和政体,吾人惟当奋力战斗,至死不承认此政体!
以铁血解决政体![31]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就比较麻烦了,大家赶紧安抚袁世凯:你看我们哪有不让你当总统的意思啊!我跟你讲,孙文做了这个大总统啊,那是临时的——不然十七个省啥事都乱糟糟的没个头怎么搞?什么时候大清皇帝退位了,那我们妥妥的按照谈好的条件让你当总统啊!这事还能有假吗!?

袁世凯表示你怕不是在逗我?等到清帝退位了,到时候你给我来个选举整点妖蛾子出来,我能有啥招?难道领兵灭了临时政府宣布你们非法选举吗?别跟我扯那个!要真想承诺这事,你们立字据!

没招了,孙中山咬着牙立了字据:清朝皇帝退位我就辞职,让你当总统,不辞是小狗。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则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32]

然而我大清经营这么多年,烂船也有三颗钉!在生死关头王公贵族、各路忠臣良将纷纷发声表示那咋能说共和就共和了呢?你们考虑过我们这些人的感受没有?老子就愿意给皇上磕头请安!谁也不能剥夺我们磕头的权利!

可既然整个京城的防务都被袁世凯捏在了手里,这几个人最多也就只能搞一搞非组织政治串联活动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结果搞来搞去,最大的保皇党头子竟然被革命党丢炸弹给炸死了!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再考虑到北京的警察机构是徐世昌一手建立起来的——这些保皇党们基本上都已是两股战战了,毕竟磕头这种权利就算再值得捍卫,也得有头可磕才行。

而袁世凯则带起了最后一波节奏:国内外的各路电报如雪片般飞入北京城内,大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威,诱之以利,总之就是一句话,您这现在退位,咱们施行共和那是最好不过的!

段祺瑞这些北洋将领则适时地送上了最后一击:您要是再不退位……再不退位,我们恐怕就控制不住我自己啦!

近来将领颇有勃勃不可遏之势。昨闻恭王、泽公阻挠共和,多愤愤不平。默查人心趋向,恐仍不免出于共和之一途。[33]

终于。

1912 年 2 月 12 日,大清,亡了。

三、一场刺杀引起的血战

可这大清虽然亡了,然而袁世凯却还是没能如愿当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总统。不过大家不要误会,这并非因为革命党人不讲信用——实际上革命党人很守信,他们表示既然大清已亡,那袁公还请您早日南下,以便就职。

袁世凯表示南下是不可能南下的,这辈子不可能南下的。放弃做大总统又不会放,就是在北京继续抓着兵权搞独裁这种,才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进北洋感觉就像回家一样,里面个个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在里面的!

世凯极愿南行,畅聆大教,共谋进行之法,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军旅如林,须加布置。而东北人心,未尽一致,稍有动摇,牵涉全国,诸君皆能洞鉴时局,必须谅此苦衷。

孙中山表示你不来没事,反正我离职咨文中写的清楚,「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你啥时候来我啥时候走。你一天不来我一天不走,一辈子不来我一辈子不走,看咱俩谁先动……

袁世凯表示我不动,有招你想去吧!不过明面上他当然不能这么说,他对外的说法,是北京基础设施完备、又是传统政治中心,比南京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还有啊,洋大人们的使馆都在北京,蒙古跟北方各省也还没完全平定下来,你非让我去南京,考虑过这些人的想法没有?

考虑到袁世凯在当时中国的声势不做第二人想,因此这个说法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社会名流、各国大使乃至广大媒体的一致认可:这话没毛病啊!

金陵南服偏倚之区,备有五害,岂可以为首善之区哉!谋国事者,当规度利弊,顾瞻会势,而不可以意气争也![34]

孙中山表示行,造势?我也会!蔡元培宋教仁,你们去北京恭迎袁大总统进京!看袁世凯到底来不来!

那么袁世凯来不来呢?

袁世凯表示我当然

参考

  1. ^ 湘军记
  2. ^ 湘军志
  3. ^ 庸庵文编
  4. ^ 太平天国散佚文献勾沉史
  5. ^ 湘军志·卷十
  6. ^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八十一,叙团练大臣
  7. ^ 李鸿章全集·奏稿·卷五十五
  8. ^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
  9. ^ 容庵弟子记·卷二
  10. ^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
  11. ^ 梦蕉亭杂记·卷二
  12. ^ 英国海军少将贝思福
  13. ^ 1900 年万国公报载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致袁世凯的电报
  14. ^ 义和团史料
  15. ^ 山东义和团档案
  16. ^ 清议报·义和团滋事续志
  17. ^ 心太平室集
  18. ^ 综论拳匪滋事庸臣误国西兵入京事
  19. ^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20. ^ 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
  21. ^ 清朝续文献通考
  22. ^ 宣统政纪
  23. ^ 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中国近代史料丛刊)
  24. ^ 中国民国史·大事记
  25. ^ 孙中山致荷马·李的若干封信
  26. ^ 安格联对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的指示·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
  27. ^ 袁世凯.《覆湖南提法使张镇芳函稿》(1911 年 10 月 18 曰)
  28. ^ ——《大臣荫昌致内阁电》(宣统三年九月初四日)
  29. ^ 辛亥革命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
  30. ^ 英国蓝皮书关于中国事务文书·1912 年中国一号
  31. ^ 段祺瑞等北洋新军将领联名通电·民国关键录
  32. ^ 总理全集
  33.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34. ^ 章太炎、张謇等人致南京参议院论建都书

user avatar   douzi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警告!以下图片彩色半透明区域和楷体字是我填充,不绝对准确,只是大概位置和范围。)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清末的状况:

甲午战争,清政府各军均遭受重创,当时袁世凯极力建议组建现代化军队,但上头就是不听,袁世凯很生气。

后来清帝国飘摇欲坠,寻求出路,袁世凯被李鸿章等人联名推荐,成为统领。袁世凯本人极重练兵,主张变法,为革新奔走呼号。练兵时,他直接采用现代化设备和训练方式,聘请德国军官,从学堂里挑选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培养为亲信,从而顺利控制了全军。军队只知效忠于袁大帅,而不知效忠于清帝国。

袁世凯的旗下,有三个学生最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此三人号称「北洋三杰」,民间把他们唤作龙、虎、狗。

注意,狗是夸人,不是骂人,并没有骂人是畜生的意思。

王士珍

段祺瑞

冯国璋

在清朝灭亡之前 10 年,东北奉天有两伙子土匪火拼,那边叫金寿山,这边叫张作霖,张作霖打不过金寿山,便撒丫子跑了。跑了以后他还当土匪头子,不过他深信当土匪成不了大事,于是想入编正规军。于是劫持了清军将领盛京(沈阳)将军增祺……的老婆,跪求将军夫人替他求情,收了兄弟们。

将军被媳妇说动,收编了张作霖,使得张作霖成了大清的地方官。

1904 年左右,日俄战争,东北混乱,张作霖从容应对,增强了军队实力,后又遭遇扩编,再去作为朝廷的人去剿匪,再度壮大。

革命爆发时,清帝国东北军的几位领导上书清廷,提议实施责任内阁制,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革命派的意思。作为清帝国的从良小能手,张作霖奉命去干他们,此时清政府的大权,实际是袁世凯握着的。

张作霖因此夺了东北的最高领导权,张作霖是奉天来的,雅称奉系军阀。

同样回到清朝灭亡之前 10 年,在山西的五台县,有个名叫阎锡山的青年,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后来他从日本留学回来,考上了大清朝的上等军官,凭着出色的表现和学业成绩,他在短时间内连升几级,当上了团长。而他以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和同盟会有交往。等同盟会起义,他也在山西响应,领军灭了山西巡抚,成立了军政府,阎锡山本人当之无愧地被大家推举为都督。

清朝灭亡后,他顺应时势,立即表示拥戴(臣服)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这就是晋系军阀的来源!

于是我们看:

可以这样记忆:

奉系军阀:头目张作霖,张学良他爹,在东北,老家奉天。

晋系军阀:阎锡山,在山西,绰号阎老西,山西简称晋。

好了,说完这些,该说南边的了。

南方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时在那个时候,南方并没有效忠袁大帅的表态,因为本身就独立于北方而存在。

先说云南大军统领,即云南都督蔡锷!

蔡锷

蔡锷有一腔热血,是梁启超、谭嗣同的学生。他于晚清帝国最后一年到任,兴办产业,开展教育,整饬军队,革除弊病。武昌起义时响应革命军,革命成功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云南军政府都督。云南简称滇,所以蔡锷旗下军,也唤作滇系军阀

还有广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陆荣廷在职,响应革命号召反了。革命后继续留任,成为民国时期广西军阀。

广西简称桂,因此称作桂系军阀。

到此为止,还有一事不明。

四川、湖南等地是什么情况呢?


user avatar   dong-xue-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文多图预警。

“北洋”这个名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只存在了近60年,但将永远存在于中国历史长河里。一部中国近现代史都与北洋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北洋大臣到北洋水师再到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其间充斥着中兴与没落,统一与分裂,革命与保皇,共和与立宪,忠诚与背叛。

这是一个遍地烽火的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年代。这段历史因此也显得格外的纷乱复杂。

具体到北洋军阀,我们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几个历史阶段,以方便我们理解。第一阶段是北洋军阀的形成(1911-1916,辛亥革命到袁世凯去世);第二阶段是军阀混战(是1916-1926,袁世凯去世到国民革命军北伐);第三阶段是北伐战争(1926-1928,誓师北伐到东北易帜)。

理论上说,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后,中国大地上再也没有北洋五色旗存在,都换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然而军阀还是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接下来还有蒋桂战争(1929),中原大战(1930)等等。一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都不曾事实上统一全国军政军令(阎锡山、桂系、红军等)。

北洋五色旗



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
--------------------------------------------
--------------------------------------------


一、北洋军阀的形成(1911-1916)

事情还要从甲午年说起。1894年甲午战争大清败于日本,朝野震动。落后就要挨打,怎么办?大家一致认为要军事现代化。于是全盘西化,由袁世凯主持开始小站练兵。1901年,袁世凯接任北洋大臣,组建北洋六镇,北洋军(这个时候还不是军阀)开始形成。六镇共7万余人,为大清国精锐陆军部队。在那个年代,“北洋”这个词简直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后来叱咤中国政治舞台的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都出身北洋六镇。

1908年慈禧去世,摄政王载沣把袁世凯赶回老家。载沣遛鸟逛街长大,忽然被捉来统治偌大个国家,有如老农被推进波音飞机驾驶室。瞎搞一气后,到1911年,大清眼瞅就要完蛋了。

--------------------------------------------

辛亥革命形势图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稀里糊涂就成功了(孙中山黄兴等事先根本不知道),清军协统黎元洪被从床底下拉出来当起义军都督。各省云起响应纷纷独立。清政府万般无奈之下,重新启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军政全权。

从地图上看革命党的地盘似乎要比清廷控制的地盘要大,但无论军事还是政治实力,袁世凯都要比南方革命党强得太多。只要袁世凯愿意,完全可以击溃革命军,成为大清再造恩人。但袁世凯有更大的志向。革命党人给袁私下承诺,若老袁出力推翻清朝,则共和国首任总统非他莫属。

1911年12月15日孙中山回国,1912年1月1日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自任首任临时大总统。随后1月22日向全国宣布,只要袁世凯促成清帝退位,我孙文即刻辞去大总统,让你老袁来做。

接下来就好办了。北洋将领们(段祺瑞带头)联名发电,要求清帝退位。大老粗们表示要”谨率全军将士不日入京,与王公部陈利害”,把小皇帝和他妈吓得直哆嗦。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逊位诏书;13日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推荐袁世凯接任;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革命党人一琢磨,辛辛苦苦九死一生搞反清大业,结果便宜了袁大头,自己成了冤大头。越想越不是滋味(事实上以当时革命军和北洋军的实力对比,推翻清廷谈何容易)。好在现在民主共和了,就用选票跟老袁一争高低吧。

然而书生毕竟搞不过军阀。1913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重组同盟会,成立国民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过半席位。宋教仁开开心心要去组阁当总理,不料3月在上海火车站被暗杀。虽然到现在也没弄清楚谁是幕后凶手,但孙中山一口咬定是袁大头干的,二话不说就要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没搞成,孙中山等被迫逃亡日本。南方革命党控制的很多省份也很快被北洋军攻占。

1915年12月12日,在“汹汹民意”的劝进下,袁世凯登基做皇帝啦。1916年是为洪宪元年。

结果老袁这事搞得有点过了。其实哪怕老袁就是做上一百年的大总统,历史评价也是很正面的。现在搞得众叛亲离。蔡锷等发起护国运动杀入四川,唐继尧(云南军阀)杀入湖南,李烈钧(辛亥时江西都督,革命元老,二次革命时被北洋军赶跑)杀入广西。广西军阀陆荣廷首鼠两端。老袁派曹锟率北洋精锐进入湖南四川迎击护国军。北洋军里很多将领也不理解袁大帅称帝(段祺瑞冯国璋就不赞成,所以这次让曹锟带兵),士兵们也没啥斗志。于是大家纷纷打假球(这帮北洋军在辛亥革命时就有过打假球的经验),碰上护国军不是撤退就是溃散,要不就互相对峙干瞪眼不开枪。此次入川有两个北洋旅长值得提一下,都是以后的风云人物,一个叫冯玉祥,一个叫吴佩孚。

由于得不到北洋军的支持(日本人也上蹿下跳反对),袁大头不得不在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表示要继续当他的大总统,为国家鞠躬尽瘁。不过这次全国人民不答应了。6月6日,老袁觉得没意思,就先死一步了。

--------------------------------------------
--------------------------------------------
--------------------------------------------

二、军阀混战(1916-1926)

北洋军阀关系图


1911年后的中国可以大概分为南北两方。北方就是北洋政府控制区(后分裂为直系、皖系、奉系),而南方则是由地方军阀控制(主体是原各地的地方新军。云南唐继尧,广西陆荣廷等。后来孙中山也掺和进来)。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四川,一直在跑龙套(四川的军阀混战实在是说不清)。还有一个缩头乌龟般的存在,就是山西的阎老西,躲在厚厚的壳子里面就是不出来。

从1916年到1926年,基本上是北方打北方的,南方打南方的,偶尔也有南北互殴的情况。

1917年-1918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

袁大总统死后,副总统黎元洪接任大总统,冯国璋接任副总统,段祺瑞继续做他的国务总理。黎元洪祖上不知道积了什么德,莫名其妙就当上了大总统(他当副总统之前可只是一个小小的新军协统啊)。冯国璋段祺瑞什么人?北洋三杰是也(还有个王士珍),当然不会鸟黎大总统啦。只是把他当个盖章的工具而已。黎元洪受了一肚子闷气,很不开心。后来府院之争,老黎居然借英美之手赶跑了段祺瑞(1917年,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借款被英文报纸曝光,黎元洪于5月23日下令罢免国务总理兼陆军部长段祺瑞)。这下捅了马蜂窝了。北洋系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老黎的政府玩不转了。辫帅安徽督军张勋(也是北洋六镇出身)自告奋勇要去北京跟总统总理好好说道说道,调停调停。老张带五千辫子军6月底到北京,也没顾上去帮总统总理修复感情,径自跑到紫禁城把溥仪迎出来继续做小皇帝,康有为来做首相(1917年7月1日)。同时赶跑黎大总统,解散国会。

天赐良机,7月中旬段祺瑞马上出兵赶跑辫帅(让他去打黎大总统还有点不好意思)。三造共和美名远扬,爽得不得了。黎元洪跑路的时候让副总统冯国璋接任总统,老冯于是也乐颠颠地跑到北京当大总统去了。

二次革命后一直无所事事的孙领袖一看,咦,小皇帝又回来了,这下有事做了。1917年7月4日孙中山到达广州,当即联系南方陆荣廷唐继尧。孙中山为了革命,陆唐想借革命的大旗抢地盘,于是一拍即合。孙中山手里没兵,只能搞点虚的。他把被赶走的国会议员迎回广州(之前议会不是被张勋给解散了嘛),让他们把自己选为大元帅。陆唐军阀习性不改,不听革命领袖指挥。陆荣廷杀向湖南,唐继尧进攻四川(这两个地方一直在混战)。

到了9月,南北剑拔弩张,开始在湖南打起来了。但这个时候冯国璋和段祺瑞意见开始不同了。段总理手里有兵,把孙陆唐干翻在地最为省事,所以提倡“武力统一”。冯总统觉得打仗伤和气,呼吁“和平统一”。到11月底,段祺瑞又被冯总统赶跑了。北方单方面宣布停战。北洋军分裂为直系(冯国璋,冯巩他太爷爷)和皖系(段祺瑞)(后来还得加上一个奉系张作霖)。

南北停战,陆唐很开心,又多占了一些地盘。老孙则不以为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哪能革到一半就不革了的。陆军阀唐军阀不好糊弄,孙领袖深深感受到没有自己控制的军队的无奈。1917年12月,陈炯明带领粤军子弟兵占领汕头,老孙总算有自己的一块地盘了。

南方这么闹腾,北洋大佬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对冯总统横加指责。冯总统一看形势不对,赶紧让北洋军攻打湖南,并迎回段祺瑞继续做总理(1918年3月)。曹锟吴佩孚打下湖南,段总理却让自己的亲信张敬尧当湖南总督,让曹吴继续攻打广东。曹吴觉得很不爽,打半天好处都被别人给收割了,没意思。于是8月就停战了。

不打了那就选举吧。黎大总统不是跑路了么,那就再选一个吧。为了表示高风亮节,冯国璋段祺瑞双双辞去总统总理职务。1918年9月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徐世昌那是北洋老前辈了,跟袁大头称兄道弟的)。

--------------------------------------------

1919年,冯国璋突然病死,曹锟成了直系领袖。1920年4月,直系奉系结盟,准备干段祺瑞了。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5天后吴佩孚击败徐树铮,段祺瑞宣布下野,皖系分崩离析。陕西陈树藩福建李厚基赶紧投靠老曹,浙江卢永祥投靠奉系张作霖。皖系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南方陆荣廷趁乱攻打同是革命同志的陈炯明的粤军(1920年8月)。没想到用三民主义革命理想武装起来的粤军今非昔比啦,把陆荣廷打的满地找牙。8月粤军就反攻到海陆丰,11月打下广州。

孙中山回到广州,被非常国会(还记得被张勋赶跑的那拨议员么)选举为非常大总统。开始劝北方的徐世昌大总统辞职,并且放出话来,只要徐下台他也下台。我孙文不是为了当什么大总统,是为了护卫法统。

1920年,湖南人谭延闿带领三千湖南子弟兵,喊着“湘人治湘”的口号,赶走段祺瑞任命的湖南总督张敬尧,开始自治。“外乡人莫再来”。没几个月,写字很好看带兵不行的谭延闿被部下赵恒惕取代(潭后来是国民党大佬)。赵军阀不仅要自治,还要治人,提出“联省自治”的新鲜概念(意思就是赵军阀也要统治隔壁省份)。


直皖战争后军阀割据示意图



谭延闿喊出“湘人治湘”后,隔壁邻居四川马上响应,要川人治川,并把云南军队赶出了四川(我们的朱老总就被赶走了。当然朱老总不是军阀,当时驻川滇军的头领叫顾品珍)。顾军阀回云南后,趁唐继尧不注意,于1921年2月突然袭击昆明,赶跑唐继尧。唐继尧跑到香港后不久又杀回来。22年3月,顾品珍战死,所部溃散,未来的朱老总只能去德国留学。他在德国认识了周恩来,并且入了党。

1921年6月陆荣廷又杀向广东(第二次粤桂战争)。陈炯明又一次击溃来犯桂军(老陆搞得挺没意思的,老是腆着脸来打革命同志,又老是被打跑),并于7月杀入广西。8月粤军进入南宁,陆荣廷逃亡香港(终于消停了)。

陕西陈树藩名声太臭(原来皖系那个),虽然向直系示好,但收了老陈厚礼的曹锟吴佩孚并没有给老陈撑腰,21年5月撸掉了老陈陕西督军职位。老陈不肯下台。吴佩孚派冯玉祥入陕。冯部很快攻入汉中,老陈跑路(老冯开始崭露头角了哦)。

皖系完蛋了,下面自然就是奉系和直系对决了。大家都在伸着脖子等着看热闹。曹锟和张作霖很无奈,联合辟谣。于是1922年初,老曹把7岁的女儿嫁给老张8岁的儿子,一时传为佳话。

亲家归亲家,该打还得打。1922年4月28日,直奉大战爆发,吴佩孚再一次发威。一周之内把张作霖打得丢盔弃甲,逃回关外(不愧为儒帅啊)。老张被徐世昌大总统撸去一切职务。

时代杂志封面上的吴佩孚


北方打得快收得也快,孙中山看得目瞪口呆。还没反应过来第一次直奉大战就结束了。于是赶紧在韶关宣布北伐(1922年5月6日),史称第二次护法战争。北伐军开进江西后,陈炯明亲信叶举带兵进入广州,要求回复老陈职务(4月老孙免去陈的总司令职务)。6月1日孙中山急忙赶回广州,要以革命情谊说动陈炯明。6月2日,北京宣布大总统徐世昌年事太高,决定下台(徐世昌也不想当这个总统),并迎回黎元洪,恢复1912年议会。老孙又一次目瞪口呆。法统都恢复了,还护个毛啊?躲在惠州的陈炯明马上发电要求老孙下台(还记得1920年老孙说过徐世昌下台他也下台么)。6月15日叶举进攻总统府,孙中山半夜逃上永丰舰,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北伐军溃散的溃散,投降的投降。其中由许崇智带领的一支部队居然赶跑了福建的李厚基(许是蒋介石的结拜大哥)。次年革命军回粤,福建为皖系王永泉占据。

失败后的老孙开始走联俄联共的路,开始打造忠于自己的革命力量。不久居然又占回了广州。于是改组国名党,建立军校,吸收共产党人,搞得热火朝天。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军阀割据示意图


1923年3月,吴佩孚派孙传芳进攻福建(又一个风云人物登场了),势单力薄的王永泉只能俯首求和,期望和平共治。共治到10月份,老王还是被孙传芳赶跑了。

--------------------------------------------

1923年6月,直系准备进攻浙江卢永祥。东北张大帅急了,你打我小弟我必打你。上海不比其他地方,帝国主义势力错综复杂,不好打。各方调解了一年多,1924年9月3日,浙直大战爆发。9月15日,张大帅率兵进攻直隶,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在这次战争大放异彩的冯玉祥,马上他就要成主角了。冯玉祥的军队在陕西崭露头角(21年赶走陈树藩),人称西北军,以大刀闻名于世。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时冯玉祥任直军第三路总司令。手下有鹿钟麟、孙良诚、韩复榘、孙连仲、宋哲元、石友三、佟麟阁、刘汝明等,都是悍将。



老冯看起来很憨厚很有喜感嘛


--------------------------------------------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双方在山海关对轰。到10月中旬,直军告急,吴佩孚下令驻守北京的第3师调到前线去,京城守备空虚。冯玉祥大喜,1924年10月19日晚从燕山古北口回师,22晚进入北京城扣下曹锟,史称北京政变。23日通电全国,大骂曹锟吴佩孚,请张作霖段祺瑞孙中山来京商议国政。所属部队改名叫国民军。

冯玉祥倒戈,吴佩孚大惊失色。更坏的消息接踵而来,27日狗肉将军张宗昌(著名诗人,传世名句 大炮开兮轰他娘 数英雄兮张宗昌)越过燕山攻占滦县,摸到山海关吴佩孚军队的屁股后面去啦。于是吴佩孚坐船从塘沽逃命,直军被关门打狗,全线溃散。至于曹锟,冯玉祥也没有为难,没几天就把他放走了(毕竟是老领导)。

------------------------
插播张宗昌诗作选

《俺也写个大风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求雨》
玉皇爷爷也姓张,
为啥为难俺张宗昌?
三天之内不下雨,
先扒龙皇庙,
再用大炮轰你娘。(张诗人总是喜欢炮轰别人娘)


《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天上闪电》
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笨不蹦》
吾绝非笨!
懒于去蹦!
汝不是笨?
为何不蹦? (这首诗很有意境)
------------------------

张诗人一表人才啊。身为孔圣人家乡父母官,也是文采飞扬。百年中国,诗人成群,但像张宗昌这样仍有诗句流传、仍被人惦记的诗人寥寥无几。
------------------------



这下国内格局大变。首先是冯玉祥发达了。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和冯玉祥平分京津。老冯分得北京察哈尔和冀西南。冯玉祥的国民军又向西拿下绥远,接着又与甘肃马鸿逵联系,说服了他加入,成为名符其实的西北军,号称国民一军。和老冯一起政变的还有胡景翼和孙岳两位。胡南下拿下河南洛阳,号称国民二军(胡当月去世,由部下岳维峻继任河南督军);孙岳趁关中空虚杀入潼关,占领西安周边,号称国民三军。国民军的地盘,北京察哈尔绥远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围成一个圆圈,正好把山西围在里面,把阎老西吓得心惊肉跳的。



老冯也是上过时代杂志封面的哦(这照片也很有喜感,尤其那颗牙)




奉军方面。老张分得天津河北热河;狗肉将军张宗昌当上山东督军;卢永祥投靠张作霖后,由张宗昌护送,又杀回江苏上海。

孙传芳占了浙江福建江西。孙算是直系,但很识时务,早早就向张作霖俯首称臣。狗肉将军护送卢永祥回来,孙怕狗肉将军发横来打,于是包了各种花花场所,让狗肉将军爽个够。两人情投意合,竟义结金兰,真让人好感动哪。

吴佩孚在直奉大战后先去洛阳,后被赶走。跑到湖北,老部下肖耀南却劝他下野。于是干脆就跑到湖南赵恒惕的地盘隐居。不曾想为了对付奉军和国民军的紧逼,孙传芳,肖耀南,赵恒惕等还是需要一面大旗,长江流域几省的原直系将领又把老吴推出来,奉为共主。大旗竖起来后,搞着搞着在湖北河南一带,也弄出了一些忠于自己的军队和地盘,这个大旗越竖越坚实。


北京政变,冯玉祥邀请孙中山进京,孙欣然前往。 结果在张大帅那里碰了一鼻子灰(那个时候老冯已经跑到张家口去了)。老孙念叨的那些革命理念在老张那里连个屁都不是。本来身体就不好,加上失望郁闷,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老孙也是,跟这帮军阀有啥好谈的)。

老孙去世前也没说让谁来接他的班。南方革命军经过一番混战,先把陈炯明打跑,然后赶走云南唐继尧。唐继尧本来要带兵去广州,结果路过广西时居然被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那几万桂军们打得落荒而逃。25年7月1日,广东革命军在广州宣布成立国民政府。7月,李黄白宣告广西统一,新桂系接受国民政府领导(汪精卫说动的,老汪有军队依靠啦)。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变故后(廖仲恺遇刺,胡汉民远走苏联,汪精卫出国,许崇智避难香港),资历尚浅的蒋介石开始执掌大权。

-------------------------------------------

三、北伐战争(1926-1928)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大帅占据了从东北一直到长江的大片土地,势力最大。按照枪打出头鸟的原则,大家又开始寻思着联合起来搞老张了。中国北方又是一阵混战,遍地烽火。大概就是孙传芳冯玉祥吴佩孚联合起来,策反了奉系大将郭松龄和李景林(这几个人前几个月还打得你死我活的),从1925年10月10日一直打到第二年。开始大家摁着老张一阵猛揍。打着打着不知怎么吴佩孚又和张大帅(这几个人前几天还打得你死我活的)联合起来揍冯玉祥(老冯名声太差了,倒戈教军可不是没有来头的。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张宗昌孙传芳李景林都被他耍过,个个都恨他恨得咬牙切齿)。这其中各种背叛倒戈投降,一笔糊涂账。

具体说一下老冯。国民军揍完张大帅后,部将争地盘,认为老冯不公平,老冯很是郁闷。加上老冯把所有人都挨个耍了一遍,搞得声名狼藉。25年12月31日,吴佩孚宣布停止反奉,看样子是要联合张大帅一起找老冯的晦气了。两天前国民军大将张之江居然把皖系大佬徐树铮抓去杀掉,天下哗然。26年元旦,老冯宣布下野以谢国人(其实民国下野的人多了去了,袁世凯下过野,段祺瑞下过野,后来的蒋介石不知下了多少次野。只要军队在,下不下野没什么两样)。没过几个月,三一八惨案发生(刘和珍那回),天下更加哗然。虽说是段祺瑞下令开枪的,但段祺瑞现在就是个橡皮图章啊,还是捏在你老冯手里。老冯已经下野,没法再下一次,只好出国避风头去了(1926年3月20日去苏联)。

这段时间南方国民政府也东征西讨,统一了两广(就上回说的),为北伐做好了准备。

--------------------------------------------

1926年4月开始,张作霖吴佩孚等联合起来打老冯的国民军(那时老冯已经跑到苏联去了)。国民军退守南口(现在八达岭那一带,见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南口易守难攻。张吴打不下,国民军也不想撤,两方干瞪眼(老冯出国前倒是让国民军撤回绥远。按张大帅吴大帅那个尿性,你不在他们眼前晃荡找不自在,他们迟早自己干起来。可惜京津花花世界,不是西北穷山恶水可以比的。国民军将领就没听老冯的)。僵持到7月,国民政府开始北伐了。吴佩孚急了(北伐军打到他屁股了),死命打南口。到8月13日,西北军溃败,一路退到绥远去了。这个时候北伐军已经打下湖南,快打到9武汉了。

北伐战争初期军阀割据示意图(看到万年潜水员阎锡山冒出头占了绥远么,后来绥远就成了晋系大将傅作义的地盘,晋军也变成晋绥军啦)

------------------------------------------

下面主角就要出场了。

“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7月11日攻占长沙。北伐军沿铁路北上。吴大帅结束南口战事后星夜回援。

制度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神奇。用三民主义和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北伐军战斗力爆表。按现在的说法,叫做军队的革命性质完全不同了哪。

8月29日贺胜桥一战,吴大帅几万军队灰飞烟灭。




9月6日,孙传芳最后通牒要求北伐军撤回两广。当日,朱培德革命军第三军杀入江西。李宗仁第七军,张发奎第四军也随后跟进,和孙传芳的五省联军鏖战江西。11月1日,北伐军围攻南昌,到11月8日孙传芳部全线崩溃,孙军5万余人投降。

当月,四川大小军阀易帜,个个表示服从三民主义,然后埋头继续打。

9月17日冯玉祥回到绥西,举行五原誓师。要和北伐军一起干老张老吴老孙。老冯的誓词和北伐军那严严整整的四句四句的又不一样,全是话糙理不糙的大白话,大意就是说,他们那些忘八蛋骂我老冯赤化,我老冯以前哪里够格叫做赤化啊。现在我老冯从苏联走一趟回来,这个见识大大不同啦!这回我老冯就要带大家,让他们好好看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赤化!




11月份孙传芳江西溃败后,赶紧向张大帅求救,狗肉将军兼诗人张宗昌率军来到南京附近的江北。北伐军的主要敌人变成了张作霖。

到12月份,北方国民军控制了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南方国名革命军控制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六省;另有四川贵州两省归附,革命力量声势浩大。

1927年2月,云南发生二六兵变,龙云等赶跑大佬唐继尧,也举起了青天白日旗。

3月21日,白崇禧在上海击溃张宗昌直鲁联军两万人;22日,薛岳带第一师进入上海;24日,北伐军收复南京。

--------------------------------------------

还有个老熟人不要忘了,那就是吴大帅。老吴去年8月份贺胜桥一役大败而回,万念俱灰。张作霖说现在南方势大,我们联手,你来当副元帅?老吴当没听见。老张又说,既然你打不过,要不让你让个路,我从京汉线过去打?老吴嘴硬说自己打得过,不用你来。就这样老吴跟木头一样横在老张和北伐军之间,呆在河南不战不和不进不退,堵着京汉线不让过,把老张气得半死。

后来张学良带兵渡过黄河,老吴却也没好意思去挡,自己退到豫西。


--------------------------------------------

1927年是国民革命军内斗的一年。27年4月12日,蒋介石清共,然后宁汉分裂。分裂的原因是汪精卫反对蒋介石清共。当然,老汪并不反对清共,而是反对蒋介石清共。要清也要我汪某人来清,你蒋介石算什么东西。冯玉祥急了,你们闹啥闹,还有张胡子在呢,先干翻张胡子你们再闹啊。于是国民党在内部重重内讧下继续北伐(汪精卫武汉政府以唐生智为总司令沿京汉线北伐,蒋介石南京政府由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领兵沿津浦路北伐,互相较劲。要不是北方还有张大帅,这两拨人早就自己干起来了)。

冯玉祥也出兵河南,5月31日与唐生智会师郑州。第二天,蒋介石攻占徐州。郑州是京汉线和陇海线交汇点,徐州是津浦线和陇海线交汇点,皆是军事重镇(津浦、京汉为南北大动脉,而陇海、浙赣为东西大动脉)。奉军西线(郑州一线)退过黄河。在张学良撤过黄河前,还顺带收拾了窝在豫西的吴佩孚伯伯(借口吴伯伯挡住了张侄儿讨伐冯玉祥的路)。叱咤风云十余年的儒帅吴佩孚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6月中旬冯玉祥跑到徐州想说服蒋光头放弃反共立场,结果反而被蒋光头说服,准确来说是被孔方兄说服了。蒋光头现在有江浙财团支持,出手阔绰的不要不要的。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的老冯当然就不好意思拒绝啦。老冯收了钱,大为满意,也不好意思叫人家蒋光头了,表示自己与蒋司令“相见恨晚”(之前两人一直没见过?)。

于是老冯跑回郑州跟汪精卫和唐生智说,我老冯拿了蒋司令的钱,不好意思再劝人家放弃反共。这样,要不干脆我们也反共好了。武汉南京一起反共,双方再无分歧,皆大欢喜。老汪说反共不反共都是小事,我就是看不惯蒋光头。他反对的我就要支持。

李宗仁白崇禧悄悄跟老汪说,我们也不支持蒋光头,我们只是支持他反共。如果汪先生反共,登高一呼,我们自然支持汪先生把蒋光头赶回奉化老家去。

下面就好办了。7月15日七一五事变,老冯老汪一起清除共产党员,驱逐苏联顾问。不过老冯比较温柔些,不像老汪老唐到处乱砍乱杀。他把自己军政系统里的共产党员礼送出去,没有太为难(老冯虽然名声差,但在中共历史书上不但没有被黑,反而还敬他是一条汉子)。

8月13日,蒋介石下野。9月,宁汉合流,新南京政府成立。不过老汪也没能笑到最后,9月13日也下野了。

--------------------------------------------

共产党的北伐到这时就结束了,从此国共分道扬镳。这年8月开始,共产党开始暴力革命,星星之火开始燎原(现在大家会知道为什么会在南昌起义了吧?北伐第四军去年打完南昌,就留在南昌附近了。南昌起义主力叶挺的独立团,贺龙的第二十军,都是从第四军中拉出来的。再加上后来叶剑英带走的警卫团,第四军军长张发奎不算红军之父,也算是红军的二大爷了。张发奎对共产党不错,可惜被他的共产党部下坑得最郁闷)。

--------------------------------------------

6月份的时候,阎锡山看到北伐军如此生猛,毅然决然升起青天白日旗,就任蒋光头给他的“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 阎老西说,现在好了,既然大家都清共,那么就有共同语言了嘛。要不我去找张大帅说道说道,让他干脆也服从三民主义,化干戈为玉帛,也是一桩佳话。

老张说,兄弟平生最恨赤俄,现在你们自己动手清共了,很好很好,很有诚意嘛。这个三民主义,孙总理之前也跟我唠叨过(还记得25年老孙跑到北京去给老张老冯讲革命大道理么),我是极赞成的。岂止赞成,我老张还要再加上一民,叫民德。以后就不叫三民主义了,叫四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民德,顺口的很嘛。讲政治没有比我老张更爽快的啦,你们看如何。

老汪老蒋都很无语,发电报把张大帅给骂了一顿。张大帅很愤怒,于是在6月18日就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大元帅(北洋最后一位国家元首哦),要跟北伐军大干一场。

--------------------------------------------

到11月底,张大帅元气大伤。1928年6月4日,张大帅返回奉天,专列在皇姑屯被炸。张大帅呜呼了。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自此,全国上下再无北洋五色旗,清一色换上青天白日满地红。

-----------------------------------------------

先写到这儿吧,以后有空再往下写。

安利两个回答。

中国古代割据国家地理上的优势,对该国的命运有没有影响?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

汉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究竟是万恶之源还是民族之幸?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

-----------------------------------------------

部分图片及内容引自天涯 河山,血——八年抗战全程全景地图集,感谢作者 薛岳长沙。




  

相关话题

  为什么正常古银器都有黑锈,古希腊的银币却可以毫无锈蚀光亮如新? 
  历史上,我们都是接受攻击,而不是主动攻击(元朝除外)这是一种怎样的民族精神? 
  三国时期,曹彰的战力如何?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什么事件让你觉得「真是天佑中华啊!」? 
  蒙古帝国的军队由什么人组成? 
  如何评价曼纳海姆元帅? 
  如何看待2017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五胡乱华描述?图片转自新浪微博@奴兮小姐? 
  民国时期四大家族真的全都贪腐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什麽意思?祟尚这句话的古人,一生都不剪头发吗? 
  为什么知乎的主流答案与评价中,汪精卫和袁世凯是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孙中山是虚伪的贼?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国众议院通过《平等法》,禁止基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
下一个讨论
英制单位曾经在世界上造成怎样的混乱?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