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50 周年,一说起东方红,你们会想到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xing-qiu-yan-jiu-s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真正的起点,时光荏苒,至今已50年矣。50年来,筚路蓝缕的中国航天人将无数卫星送上太空,把英雄航天员送上轨道,也让玉兔在月宫悠然漫步。回顾下来,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飞天之路?我们都用了怎样的火箭来实现这些非凡的目标?

在第5个中国航天日,请与我们一起回顾这不平凡的“中国飞天50年”

飞天之路,注定是坎坷的。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万众期待下首次出征,然而火箭起飞不到2秒却突然偏离发射方向。

长征三号乙首发,箭体姿态出现异常,图片来源@Internet Archive

此后短短22秒内,火箭头部下坠、径直撞向山坡,最终在冲天的火光中粉身碎骨、灰飞烟灭。

这是中国运载火箭第9次发射失败。

20余年后,2020年4月9日,已连续成功发射26次的长征三号乙,又因火箭第三级工作异常而坠落解体,这是中国运载火箭第22次发射失败。

截至目前,中国航天史上共计有22次发射失败,但与此同时发射成功的次数达到334次。

▼请横屏观看

是的,失败是沉痛的,但科学的高峰,却永远是咬着牙、含着泪才能攀上的。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引自“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也正因如此,50年前,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只有“微小”的0.178吨。50年后,一代代中国运载火箭载着

北斗、风云、高分、鹊桥、尖兵

实践、长空、烽火、海洋、神通

探测、前哨、资源、鑫诺、天链

中星、天拓、天绘、珞珈、云海

载着

神舟、天舟、嫦娥、天宫

一次次摆脱地心引力,奔向星辰大海。

▼请横屏观看

这是一条怎样的升级之路?未来又将如何呢?


01、小型火箭的诞生

1970年1月30日,我国第一颗中远程弹道导弹东风四号试飞成功,它利用燃烧产生的喷射气流提供推力,推进剂则是“燃料+氧化剂”的组合,可以彻底摆脱燃烧对氧气的依赖,即便在无氧的太空环境也能自由飞行。它的箭体由下至上分为两级,第一级工作结束后便在高空分离,再由第二级重新点火、接力推进。

这便是中国运载火箭的雏形。

然而,要实现环绕地球飞行,卫星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能低于180千米,相应的入轨速度也需接近7.9千米/秒,否则将在地球引力和大气阻力的作用下坠入大气层中。

遗憾的是,这样的速度和高度令东风四号望尘莫及。于是工程师们在原有箭体上继续加级,将其升级为三级火箭,箭体顶部的导弹弹头则被卫星取代,并由整流罩加以保护,避免遭受高速气流的冲击。

第一级与第二级之间由金属杆相连,连接处如同被镂空,以便二级发动机点火时喷射的火焰能经此尽快排出。

经过一系列优化,东风四号导弹摇身一变,中国的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CZ-1)就此诞生。

它直径2.25米、高约30米,能将不超过0.3吨的载荷,送至高度约440千米的近地轨道,例如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自此,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的近地卫星时代也就此开启。

然而,0.3吨的载荷远远满足不了一般卫星的需求,运载火箭势必再次升级。

推进剂上,人们改用全新的“燃料+氧化剂”组合,“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它们均为常温液体,不仅具有更高的推进效率,且一旦相遇便可立即燃烧,点火简单、维护方便。

结构上,火箭直径加大至我国铁路运输的极限尺寸3.35米,由于直径更大、推进剂更强,即便重回两级火箭,也能达到入轨速度。

升级后的新一代火箭一共有两种,其一得名风暴一号(FB-1),它令我国首次能够发射超过1吨的卫星,也首次实现“一箭三星”。

其二便是长征二号(CZ-2),其近地轨道载荷约1.8吨,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可谓走出了载人航天的第一步。

然而此时,中国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载荷仍未突破2吨,属于小型火箭范畴。更大的卫星、更远的星空、载人航天的期盼、空间站的梦想,都将交给下一代火箭,成为它们光荣的使命。


02、中型火箭的使命

中型火箭的近地轨道载荷在2-20吨之间,在长征二号基础上改进的长征二号丙(CZ-2C)、长征二号丁(CZ-2D)比原火箭高出近10米,能携带更多燃料,加之材料和发动机的优化,其近地轨道载荷可增至约4吨,一举步入中型火箭行列,成为发射返回式卫星的主力军之一。

然而,这类卫星常工作在高度约几百千米的近地轨道,相较之下,气象卫星轨道高度约1000千米,导航卫星可达到约20000千米,还有一类轨道则更为遥远,其高度约36000千米,且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运行在这里的卫星能与地面始终保持相对静止,这便是独一无二的地球静止轨道。在理想状态下,这里只需部署三颗卫星便可基本覆盖全球通信。

但要抵达地球静止轨道却并非易事,卫星须用“多级跳”的方式,先以约10千米/秒的速度进入一个过渡轨道,再通过精确的变轨,在目标轨道的指定位置上入轨定位。

这意味着,我们还需要飞得更远、更高、更精准的火箭。

为此,工程师们首先尝试的依旧是纵向加级,但此时人们却面临着两种艰难的选择。

其一,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基础,在第三级使用全新的低温推进剂“液氢+液氧”,替换传统的常温推进剂。新推进剂的推进效率再次增强,但发动机技术难度更高,液氢温度低于-253℃又易燃易爆,因此从发动机技术到燃料的贮存、运输、加注,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其二,则是在风暴一号的基础上,第三级依旧使用技术成熟的传统常温推进剂,风险更低、把握更大。

一面是高技术,一面是低风险,这个选择并不好做。人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直到中国通信卫星总工程师任新民站出来说:

“中国要想在本世纪末成为航天大国,甩掉落后的帽子,眼睛必须瞄准当代火箭发动机的高峰……航天事业本身就是个大风险,如果怕失败、怕风险,还搞什么航天!”——引自任新民,参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天穹神箭》

此一言掷地有声,而自此约10年后,成功扛起我国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大旗的,便是采取第一套方案,第三级使用“液氢+液氧”推进剂的长征三号(CZ-3)。

其第三级的推进剂贮箱,防冻、防渗、防潮、绝热,发动机则能进行二次点火,令卫星再次加速进入过渡轨道。而进一步改进诞生的长征三号甲(CZ-3A),更首次将我国卫星送入前往月球的必经之路,地月转移轨道。

从此,在中国航天史上开启了嫦娥时代。

与此同时,仍使用传统常温推进剂的另一套加级方案也在同步进行,这便是长征四号系列(CZ-4A、CZ-4B、CZ-4C),它们是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主力军。

这又是一类特殊的轨道,其轨道平面可绕地轴旋转,且旋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一致,因此每当卫星经过同一地点上空时,总能保持相同的日照条件,极其适合气象、地面观测。

但这种轨道的倾角往往超过90°,需要火箭提供大量推力用于改变飞行方向。

因此,当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甲载着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成功进入高约900公里、倾角99°的太阳同步轨道时,便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我国依靠国外气象卫星数据的时代也正式宣告终结。

至此,我国中型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载荷已达到约6吨。然而若要在未来实现载人航天,载荷需求至少将有近8吨,但此时单芯级火箭的起飞推力几乎是加无可加,这该如何是好呢?

答案便是横向捆绑。

例如,以长征二号丙为基础,纵向上适当加长以增加推进剂储量,横向上则“捆绑”4个较小的火箭,每个高15.3米、直径2.25米,是为“助推器”。起飞时,4个中间芯级发动机和4个助推器发动机共8个发动机共同点火,场面蔚为壮观。

这便是最早登场的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捆(CZ-2E),其起飞推力可达到长征二号丙的2倍,近地轨道载荷达到约9.5吨,而它从开始研制到首次发射仅仅只用了18个月。

不过,真正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梦想的,则是大名鼎鼎的长征二号F(CZ-2F)。

它的形态十分独特,相比长征二号捆,在整流罩顶部增加了一顶尖尖的“帽子”,人称“逃逸塔”。

这是一个安全保障装置,从起飞前15分钟至起飞后的120秒内,一旦火箭出现意外,逃逸发动机便可立即点火,带着飞船的轨道舱与返回舱迅速与箭体分离,帮助宇航员脱离危险,堪称是一座“生命之塔”。

包括逃逸塔在内的救生系统,加上主控制系统的备份,以及故障自动检测系统三管齐下,令长征二号F的设计可靠性从长征二号捆的0.91增长至0.97(最高为1)。

而它也不负众望,在2003年10月15日,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送入太空,令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在服役的21年里,长征二号F可谓战功赫赫,从神舟1号-11号到天宫1号-2号,共计发射5次无人飞船、6次载人飞船,及2次空间实验室,至今仍保持着100%的发射成功率,是名副其实的"神箭”。

长征二号系列均为两级火箭,而如若在长征三号甲的基础上加长、捆绑,便可形成三级捆绑火箭长征三号乙(CZ-3B)、长征三号丙(CZ-3C)。

尤其是长征三号乙,作为捆绑4个助推器的三级火箭,在近20年间都是中国运载火箭的“顶配”,其近地轨道载荷首次突破10吨大关达到约11.5吨。几乎是以一箭之力成为我国中高轨道发射的绝对主力。

更成功发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筑就了中国的登月天梯。

然而,正所谓

“当中国的运载火箭从连续成功的惊喜中醒来时,它面对的将是4个强大的对手。”——引自《神箭凌霄: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展历程》

到了21世纪初,美国、欧洲、俄罗斯的商用大型火箭纷纷亮相,有的运载能力可达到长征三号乙的2倍之多,且更加安全清洁、部署迅速、成本低廉。相较之下,当时的中国运载火箭几乎方方面面都相形见绌。

一次全方位升级迫在眉睫。

推进剂上,使用了近40年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将被逐步舍弃,转而采用“煤油+液氧“的组合,其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仅全程无毒无污染,且成本大幅降低。

发动机也随着推进剂的改变而升级,推进效率可再提高约15%。

助推器则高达惊人的近27米,是此前所有型号助推器的近2倍。

这便是长征七号(CZ-7)。

它的近地轨道载荷约14吨,足以发射重约13吨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在中国的“空间站时代”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未来,它还将逐步接替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的使命,承担我国约80%的发射任务,成为支撑中国航天梦想的中流砥柱。

至此,我国的中型运载火箭已全部登场,若要发射超过20吨的近地轨道载荷,就必须指望下一代选手了。


03、大型火箭的博弈

2014年10月,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建成,其纬度更低、更接近赤道,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速度,提高火箭的运载效率,且在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时,还可减少火箭变轨和飞行距离。与酒泉发射场相比,卫星入轨定点的质量可提高16.3%-18.5%。

另一方面,它是中国首个沿海发射基地,东南方向1000千米内几乎都是海洋,保证了残骸坠落的安全性。

但更重要的是,自此以后,火箭部件可通过海运运输,彻底摆脱3.35米直径的铁路运输限制。

至此万事俱备,中国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CZ-5)横空出世。作为两级火箭,它却高达近57米,相当于一座近20层的高楼,几乎与现有的三级火箭不相上下。且中间芯级直径由3.35米增加至5米,4个助推器直径由2.25米增至3.35米,是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人送外号“胖五”。

此外,相较于长征七号,其中间芯级完全改用“液氢+液氧”的低温推进剂,并配置全新的发动机,助推器的发动机数量也翻倍至8个之多,起飞时,共计10个发动机将同时点火喷射,起飞推力增加约50%,近地轨道载荷可达到约25吨。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起飞质量最大、芯级直径最粗、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仅次于美国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德尔塔-4重型运载火箭,在世界现役火箭阵营中位列第三

2016年11月3日,第一枚长征五号在万众瞩目下首飞成功,并首次利用运载火箭将卫星直接送入地球静止轨道。而在未来的30年甚至更长的岁月里,它还将见证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太阳轨道太空望远镜等深空探测任务中,更多历史性的时刻

但超级火箭的梦想并未在此终结。纵观世界航天,有史以来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是美国的土星5号,它的近地轨道载荷高达140吨。从1967年起,便为阿波罗计划保驾护航,其记录至今无人超越。

而经过数十年马不停蹄地追赶,预计在2028-2030年,中国的重型火箭终于将应运而生。长征九号,它的总长将超过百米,芯级直径则接近10米,是“胖五”的2倍,近地轨道载荷更将突破100吨。

即便只在脑海中想象,也足以震撼人心。

届时,它将扛起中国载人登月、火星取样返回、甚至太阳系外探测等更加艰巨的任务。


04、漫漫征途

50年来,中国运载火箭队伍日益壮大,大火箭规模蒸蒸日上,小火箭同样百花齐放。

长征六号(CZ-6)可利用简易发射架快速发射,曾创造“一箭20星”的发射记录。

长征十一号(CZ-11)长度减小至约20米,直径减小至2米,可直接在海上平台进行发射。

快舟一号则更为袖珍,其直径仅有1.4米,两次发射间隔最小仅6小时,可快速响应、灵活部署。

此外,众多民营火箭日趋成熟,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也在研制当中。

总而言之,以“长征”系列为代表,中国运载火箭的能力将日益全面,以覆盖不同类型的轨道,去往月球、奔向火星直至更远的星际。

尽管在每一次任务中,它们只是作为故事的开头,从不曾参与故事的结局,一旦成功分离后它们便功成身退,或消逝在大气之中

或坠落于荒野大海,

只留下卫星和飞船,继续奔向遥远的星际。

正所谓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引自李白《侠客行》)

但这就是它们的使命,就如同科学的高峰,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才能够翻越的。

待到

北斗列阵、神舟飞驰、嫦娥奔月、

天舟往返、天宫建成、天问有解

……

便是这条飞天之路,最为荣耀的时刻。


全文完,感谢阅读。


创作团队

  • 撰文:桢公子、艾蓝星
  • 图片:任炳旭
  • 设计:陈随
  • 地图:陈思琦
  • 审校:张照、 @云舞空城

专家审核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张博戎 博士

致谢

本文创作中得到了摄影师阿毛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 [1]陈闽慷, 茹家欣. 神箭凌霄: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展历程[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 [2]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天穹神箭: 长征火箭开辟通天之路[M].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8.
  • [3]李成智. 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稿[M].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4]《世界航天运载器大全》编委会. 世界航天运载器大全[M]. 中国宇航出版社, 1996.
  • [5]冉隆燧.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M].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3.
  • [6]刘家騑, 李晓敏, 郭桂萍. 航天技术概论[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4.

... The End ...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user avatar   gong-qing-tuan-zhong-yang-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一直有一个问题,这个照片是谁拍的啊?



1:卫星设计师孙家栋先生,是一学土木的,哈尔滨土木系毕业的,解放后去苏联留学改学发动机专业,毕业的时候还拿了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

担任卫星总设计师的时候,才37岁····

2.苏联57年发射第一课人造卫星,重80多公斤,美帝第二年紧赶慢赶发射了第一课人造卫星。重量是····嗯,8公斤···

而这时候,我们航天工业才刚起步,

3.和孙家栋先生一样,当时项目里边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

至于年龄大的么·····嗯,国学大师倒是一大堆,科学家么,寥寥无几···

4.问我想到了什么

答,我们真不容易,总算是从解放前看不到欧美的背影,连差距都不知道,到能看到欧美的背影,知道差距,开始追赶了。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记得教科书里有一张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图片,金灿灿的,伸展着几根长杆一样的天线。几个穿着绿军装没有任何标徽的人员在围着卫星研究。还是很酷很有时代感的。

看过一个美国电影,讲述的美国火箭工程师童年的故事,有一幕,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人夜里聚集在一起,欣赏这一前所未有的奇观。卫星划过天空,深深震撼了美国人。

前几天疫情严重的时候,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失败。我还是看了发射视频片段。火箭腾空而起,穿过黑夜和云层,扶摇直上,非常震撼。但是可惜失败了,如果成功了该有多好?让世界人民看看,我们不仅仅会制造口罩!可惜,失败了。

长征7号甲发射失败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7017443455385600

最近我还看了马斯克的猎鹰重型火箭发射宣传视频。火箭整体技术明显超过中国很多,最可敬的是助推级还实现了成功的回收!要知道这只是一家美国的民营航天公司,而马斯克他是一个南非人。

SpaceX重型猎鹰火箭发射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7015775073845248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离优秀有很远的距离。我们离伟大还很遥远。

我们的人民住在拥挤的鸽子笼里,我们的城市拥挤不堪,不是我们没有土地,相反我们拥有世界最广袤富饶的国土,世界最强大基建能力,但是我们的规划是错误的,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世界没有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短视和无知限制了我们的能力。

甚至我们的死人都没有土地可以安葬。

我们的智商没有问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问题。

我们要成为一个伟大的的国家,首先我们必须有一颗伟大的心。




  

相关话题

  中国空间站有必要为了迁就外国人而使用英文UI吗? 
  中国航天局(CNSA)和美国航天局(NASA),哪个更厉害一点? 
  spaceX 成功回收全部三个助推火箭有多难?如何看待? 
  舱外航天服设计当事人罗建平回应,在湘潭大学、湖南大学均从事研发工作,那么应该如何认定成果的归属? 
  中国航天和日本航天技术谁厉害些? 
  中国登月带什么东西会比较有意义? 
  为什么美国国会禁止 NASA 与中国航天部门合作? 
  SpaceX「公理 1 号」任务成功发射,首次将 4 名游客送往国际空间站,有哪些亮点? 
  如何看待俄罗斯Telegram频道“Rybar”认为布查大屠杀卫星图片疑似伪造? 
  如何看待美国宇航局展示的星际飞船设计方案? 






© 2024-1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