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新华字典》的一步步“妥协”,这对传统文化或者具体到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何利弊? 第1页

  

user avatar   liu-ji-84-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语言是约定俗称的,也就是说一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都是可以变化的,大家普遍怎么读就怎么读。所以,大家都读shuofu,那也就说服我也去读shuofu了。

其次,字典的第一功能是记录读音,也就是记录大家普遍怎么读。字典有规范读音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建立在大家都怎么读的基础上。

字典能够记录这些变化本身就是不世之功。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妥协,而是为掩盖两个错误,不断地制造新错误。这两个错误是: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二是以简体字为规范字。北京音不是纯汉语,一简方案的设计很多逻辑不通。但是他们就是死撑。有一个bug 就打一个补丁,而这个补丁,又造成了五个 bug,没完没了。


user avatar   zhao-tun-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现很多杠精原来是不理解这样一个常识,或者缺乏辩证的思维: 语言有时在学理上的确存在明确的对错,但运用中这个对错有时就相当模糊了

例如: 语言在运用中存在自发的省事省力的变化趋势,这叫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这个变化中极可能偏移学理上的“对”,或者产生许多新的语言现象,继而再被约定俗成成为了“对”,再被收录(例如通过字形直接通达语音就避免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语音信息并进行形音义匹配的认知资源消耗,更省事,所以“望文生音”、“认字认半边”的情况会如此普遍)。

况且,这个“学理”的背后是现代语言学、汉语文字学的极其科学、系统的方法论,而不是你浅薄的个人感受与经验。


举个例子:“垃圾”怎么读?

lāji,对吗?

可如果我告诉你这也是“妥协”了的呢?

这最初是个南方方言“词”(即音义结合的能单说的单位),传入北方后用汉字记作字形“垃圾”,于是又被人“望形生音”读错了,而普通话又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大家都读错后就索性改掉了、统一了——很正常,在我们字形字音关联相对较小的文字体系里,对于“垃圾”这种纯粹记音的字而言,字形在很多时候的确会对语音产生反面作用。

正确的应该怎么读?

其中之一就是大家经常嘲笑的、视为异类的台湾腔:lèsè(具体读音和声调,南方不同地区还不一样,如lehseh、lapsap等)。

详见论文:汪化云.“垃圾”的读音[J].语言研究,2013,33(02):92-94.


你读“对”了吗?心里很不舒服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一直说得很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吧?从没想过自己读的可能是“错”的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无论世界上哪一门自然语言,细究起来,类似的“妥协”无处不在。

而你内心的所谓舒服或不舒服,最主要的依据从不是它到底有没有妥协,而是是在你掌握所谓“正确读音”之前还是之后“妥协”——之前的都成为了理所当然,之后的都是媚俗、亵渎文化。

可若再一追问:依你的标准反推,那你所掌握的“正确读音”又当真是“正确”的吗?

或者这么说:就连“垃圾”这么简单的词你都能读错,那你凭什么还能盲目相信你现在自以为读“正确”了的很多字词就真是“正确”的呢?

要是真这么自大,那还真是够垃圾的。


语音?上古音、中古音早就拟出来,大可去说啊。对了,各个视频网站上都有人用拟出来的上古音读诗经、楚辞,那简直再“正确”不过了,你可以先去品品感受感受真正正确的读音,而不要拿着半桶水的叶韵在那儿假扮文化的使者。

文字?甲骨文系统也不是没梳理出来,要求字形的“正确”大可这么去画嘛。别的不说,我们汉字的发展传承还是很清晰的23333

词义?好多词语的本义早就在历史的发展中消失了(例如“莫”的意思是日落、“无”的意思是秃头),同时又派生出一堆意思,在语言交际中汉字还被假借掺杂了毫不相关的词义,汉字简化时又被合并了一些,随着时代发展又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意义,问题来了: 这个词义的“正确”又该怎么定义呢?

靠九年义务教育那点知识充优越、来区分有无文化挺没劲儿,这么努力要往优越感的更高层爬有意思吗?如果这样,别的不说,至少语言方面,全知乎90%的人在我眼里也不过是“文盲”而已,你们使用的汉语在我看来问题百出。这样有意思吗?我把话撂这儿:你非要这么装逼的话,那你但凡找出一个你认为“妥协”了的字词,我就立马再给出两个你一直如是读、认为是正确的但事实上读“错”了的字词,敢玩儿吗?

如果你了解语言的发展史,会知道无论在语言内部抑或语言外部的接触中,你所提到的这些现象都不足为奇,而这才是语言的常态——从没有所谓纯洁的、完全“正确”的自然语言,语言从来都是在动态的使用过程中被不断改造的。

你目前会产生诸类不满,无非两点:

第一,你囿于自己极其有限的个人经验,而没站在更宽广的维度上看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现在历史的视野上这些简直不足以称之为问题: 语言在过去同样是这么变来变去、改来改去的,不断消失、新生,现在是,将来也是,你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过去的“妥协”,为什么接受不了它今天和未来同样的规律呢?

第二,你缺乏语言学常识,对语言有些不切实际的印象,诸如“真理应该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实际是,语言是一个群体约定俗成的符号,即被多数人认可的才是所谓“真理”。以上层手段进行规范、统一很常见,但往往又会出现许多自发的变异,就是这个原因。不存在所谓“应该”,语言是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向来就这么回事儿。

一言蔽之:思而不学则殆,与其盲目、迷之自信地进行自以为是独立思考的胡思乱想,不如先谦逊地了解相应的学术领域中千百年来远比你智慧的头脑有没有已经进行过回应——一般而言,作为一个外行,你所能想到的,那些比你聪明的人没理由想不到


我个人觉得最理想的是所谓的求同存异:

1、既然官方已经这么记录了,那老师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考试该怎么考就怎么考,始终明确以字典为标准。我们新华字典最初编订的目的就是扫盲,今天仍旧是中文教育中正音、正形、正义的参照,在教育环节就该严格以此为标准,为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众多的国家的人民正常、高效沟通打下基础。

当然,走出教育环境,进入社会交际,到底怎么说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官方规范只能在某些特定时期消弭交际障碍问题,但永远不可能阻止语音自发的自然变化

况且,对于从事历史、汉语言文字学科研的人而言,这些调整都不会影响到科研的进行;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怎么收录就怎么说呗,真犯不着在这些问题上耗费时间,也不必给自己赋予些什么“传承中国文化”等虚妄的使命,太自作多情了。

2、不用妖魔化或者上纲上线、杞人忧天,什么“课上学的全部作废”之类的,这种想法很幼稚片面——如果真的“课上学的”能“全部作废”,那我觉得你真该回过头查查,因为你的语文大概率真是体育老师来教的。

首先,字典绝对不是朝令夕改、频繁修整的,一个人在读期间能碰上一次就不容易了(笔者读中学时就没遇上),而且至今没有(短期内也大概率不会出现)系统性的语音修改,只不过是个别文字读音的调整而已

改了就记呗——就那么简单,专门记几个字的读音调整很难很难吗?这都嫌难就真不必逼着自己走高考这条路了。

另外,语文老师尤其应该时刻关注这类动向(不可能不公示),许多人说自己语文老师都不知道修改了,妄图以此为论据,可这唯一能论证的只有你们老师的失职而已

3、如果老师有本事,完全可以以从音韵学、方言学的角度向学生讲解这个字究竟应该怎么读从学理上讲才是相对“正确”的,毕竟只有真正了解清楚了,才可能避免盲目。

但又有两个问题:

第一,绝大多数一线语文老师受制于他们就读院校的实力、自己的学习习惯,是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第二,如果老师讲解了,如何才能避免部分正值中二年纪的学生杠在这儿,非得在考场上去证明自己、选择“非标准”答案以妄图以卵击石地去抨击应试教育的死板、出题人的疏漏。或者说,如何让学生能够一码一码分清楚——这是学理上正确的,这是如今字典收录、我们考试的标准答案的——它只是一道题而已,别把它看得那么要素。

况且,我觉得相比这么几个字的变化,更值得教育的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因为字的读音在今后一定还会不断变化的,不顽固不泥古、不产生莫名的优越感、不“反智”去嘲讽坚持原本正确读音的人,这才是大家最应该学会的东西。

4、考试中语音考察很有必要,不用质疑它本身的合理性。同时这类题目的考察范围、弹性是极其大的——这道题究竟想考察什么?这道题多少程度上可以成功、有效地检测出我们希望了解的问题?这道题的考察结果对今后的教学有哪些指导意义?

个人认为最值得考察的是系统的语音表征,例如鼻音边音、前后鼻音等,再适当考察少量特殊读音的字词就够了

一道缺乏效度、区分度的题,如果只是为了在极其碎片的知识上难倒学生,是极其失败的。如果一个出题人就喜欢挑刁钻的出,专门找冷门的、几经修改的汉字考,那他的动机可以说是极其变态了。当然,如果是平时测试,作为查漏补缺或者积累“冷知识”之用,也完全合理。

高考考题一般而言是极其科学的,效度较高,较少出现这种故意考冷门字词的极端情况,而各地自己命题的中考题就说不清了。

其实多数人无非是不甘于自己辛辛苦苦背了那么久的付出,但没有认清这本质上是命题环节的问题,而非字典修订环节的问题

5、日常生活中,习惯的了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更习惯、认为更“正确”的说法去说——多数时候,有语境的情况下,这些发音的分歧完全不足以影响正常交际与理解。当然,如果真遇到了交际障碍,那也完全是自己的问题了——所以这归根结底是个个人选择的问题

6、“远上寒山石径斜”这类叶韵本身就是极其不科学的,是朱熹时代的文人不懂科学的音韵学方法论但又意识到语音随着历史发展存在变化的问题,自己脑补出来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所谓“叶韵”,全部统一成如今普通话读音才是正确的,要么就真按古音读——为了押韵,而妄自用今天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来更改读音,还自以为“守护了传统文化”,可笑不自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叶嘉莹先生提到的诸如《将进酒》的“将”从吟诵角度看、在这里的语气下应该读jiāng这类问题。


user avatar   Kushim-J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一种美食,要想评价水平及格,首先是消费水平和范围及格,烤鸭一点不例外,由于烤制的特性,要求甚至更高。

烤鸭回顾时间:

1、北京烤鸭创新发展的杠把子是香港回归年开张的鸭王,而不是后来那些个,当下流行的菜码碟、蘸白糖,也是90年代末鸭王又给收拾回来的,此前很长时间,无论是全聚德还是便宜坊还是号称地道的美刀群,主料就是葱丝、鸭酱。

鸭王靠继承创新,赚得盆满钵满,老板更是北京市公开宣传的第一例“纳税大户落户”典型,90年代末纳税300万以上,大约相当于能在建国门附近买下10套涉外二居公寓或者一层华侨公寓。

2、香港回归第二年,紫玉山庄开了个九花山(我经常打成九华山),这是从开业至今,唯二能坚持与全聚德使用同品质鸭胚、且始终坚持完整挂烤工艺的新品牌。

一群根本没拜过九花山码头,只会推荐连锁福,强推网红群、改制董的,其发言可信度,无限趋于零。

3、玩格调玩装修玩氛围,大隐隐于市的是老一代网红打卡地标1949,开业时,真是把烤鸭店做成了中档以上西式正餐厅的水准,门廊还劲儿劲儿地搞了个大家都看不懂又不大买得起的画廊,除了鸭胚不行,别的,都至少80分吧。

与全方位舍得花钱舍得出力的全鸭季比,民福,那就是个努力效颦的老实孩子。

4、订不上全聚德三大店高包的吃客,大概率会找鸭班定席面。

5、特别讲究“排面”又不担心被摄下来的,北京厅欢迎您,吃啥啥都有,鸭子品质可以无限趋近完美。楼下谭家菜、日本菜和淮扬菜、川菜,能一咕嘟整个席。

==================

本话题初答:

看懂以下数据,就知道全聚德是衰落还是仅仅暂时低谷:

1、每年存款收入数千万元。

2、仅聚德华天一家联营收益数千万元。

3、直营品牌店毛利近6成,直营店开店速度稳定,单店营收近两千万元。

4、IDG等风投大鳄对集团控制力/影响力逐步下滑。




  

相关话题

  郭德纲说过什么值得细细品味的话? 
  古代的语言发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原神》的《神女劈观》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戏曲节目登上新春联欢晚会让全国人民欣赏吗? 
  满语受汉语影响程度如何? 
  为什么我对中文目录打眼一扫就能了解个大概,对英文目录却做不到呢?除了水平限制,和拼音文字有关系吗? 
  为什么戏曲等中国传统艺术逐渐衰微,而歌剧和音乐剧等西方艺术逐渐在中国流行? 
  一个中古的北方通语使用者是否能够理解当时的吴语等南方汉语? 
  郭德纲说过什么值得细细品味的话? 
  我想问个关于语言学的问题,普通话究竟是不是满化汉语? 
  哪种类型算是中国式标准帅哥? 

前一个讨论
哲学无法与辩论相结合吗?
下一个讨论
人文社科理论能指导实践吗?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