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这和刘三百是一样的想法。刘三百和汪精卫的理论基础相同点就是:中国人是低等人类,应该给强国当奴才才能苟活,中国人没有能力自强自立成强大国家。
这是一种基于对中国和国际错误的认知导致的投降主义奴才思想。为什么说他俩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呢?因为中国人其实很聪明,有长期的文明背景和基础,并不是扶不上墙的民族,只是在200年的工业化浪潮中落后了而已,在挨打之后,被警醒之后,必然可以奋起直追。而这俩人并没有看到这点,只是悲观的认为中国人只配当奴才,当白人的狗。而凡是对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足够了解的正常学者,都会认为中国人与西方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西方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一定也可以做到,落后这只是暂时的,西方人发展的早而已。
这种奴性的中国人非常多,反而这些奴性的中国人特别喜欢自称“民主人士”,而他们追求的民主本质其实还是亲美亲英亲日等列强国家而已。这些满口民主自由的人士,其思想理论基础就是一点:中国人不行。
共产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错误,但只有一点在中国人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那就是不信邪,自强。这点品质,一万个民主人士也赶不上。别看人家印度人怎么怎么滴,至少在有骨气不当英国奴的精神上,比香港的占中民主人士强出几条街去
更新说明,后面更了为什么汪精卫集团不是“中国万一输了的备胎计划,而是铁案如山的叛国贼”。
再更新说明,又补充了另一个打谣。
先说一个(不是本答复的结论总结):汪精卫为什么会降敌就不多分析他的心路历程了。谈一谈题主厚颜无耻的实际替叛国降敌涂脂抹粉的理论为什么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最近知乎这种问题很多,所以被@
苏凯@后先去看了一下问题日志,顺着翻到了题主的主页,果然如预感,果然就是会提出这种问题的ID……
有的人,就只要生前的荣华富贵,不在乎身后的千古骂名,石敬塘就觉得只要能称皇帝,向自己小快一轮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没啥不好的。这种常识老实说我不觉得题主真不懂或是弄不懂(顺便说一句,我并不相信题主自称的自己是个孩子,更可能的只是个新马甲)。至于题主这样做的动机为何,我有不少猜测,而且根据经验认为题主也八九不离其中,不过也就礼貌点不公开指了。
所以,汪精卫为什么会降敌我就不多分析他的心路历程了。就谈一谈题主厚颜无耻的实际替叛国降敌涂脂抹粉的理论为什么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题主是这么说的
汪精卫明知道自己要背上千古骂名,而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我记得汪精卫有一个观点是:日本人是不可战胜的,盲目战争只会让中国人民彻底的陷入战争泥沼之中。
而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日本自己作死偷袭美国,把美国拉进战争,中国抗战能否胜利还是未知。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代表存亡的,是民族大义,还是黎明百姓。
毕竟对普通百姓来说,重要的是活着,不在乎天下姓爱新觉罗还是姓赵。
贩卖“投降有理”的核心,表面上是“黎民百姓”的生存(应该)高于民族大义,但诡辩的核心在黑体字。
老实说,题主很LOW,到现在还就是基本照抄低调俱乐部““战必败,和未必大乱”的”和平运动“调调,和“曲线救国”论“中国战则必亡(汪精卫叛国降敌时已经因为被打脸而不得不改成了‘再战必亡’”。他多加的,仅仅是彻头彻尾的空想“如果美国不参战”,本质上和日本军部想象的"假如美国海军按(我们) 计划的被九段击,大日本帝国就一定会复刻对马奇迹"一般无二。
假如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打出了珍珠港那样一边倒的胜利;
假如在珍珠港一举消灭了所有美国航母,炸毁了所有港口、船厂、油库和一切基础设施;
假如忍得下美国制裁,让美国找不到借口参战;
假如美国贪利不对日本实施战略物资禁运;
假如罗斯福1940年就死了,孤立主义者上台;
假如英荷如同维希法国那样,一受压力就主动交出东南亚殖民地;
假如武汉会战失利后,蒋介石集团绝望投降;
假如南京大屠杀后,中国人都被吓得望风而降;
假如七七卢沟桥枪响后,宋哲元如九一八时的张学良那样下令”不抵抗“;
假如……
在二战后,日本想到的不输掉战争的”假如“节点,比题主多多了,足够题主一个个在知乎上提问自嗨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在这儿还是要公平的说一句,陆军元帅曼施泰因还把自己的回忆录起名为《失去的胜利》呢,”轴心国失败是偶然(非必然)的“,这种死鸭子嘴硬倒真不仅是中国一些民族虚无主义者(这种人又往往兼任果粉)的专利。
抗日战争能不能胜利,如何胜利。1938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回答的再好不过了。全文在网上可以查到,所以以下只选择性摘录一部分。
(五)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六)这些问题的主要论点,还在两年之前我们就一般地指出了。还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变前五个月,卢沟桥事变前十二个月,我同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为备忘计,不妨抄录几段如下:
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问:你想,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
答: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说,除了主要地看中国自己的力量之外,国际间所给中国的援助和日本国内革命的援助也很有关系。如果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发展起来,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都有效地组织起来,如果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他们自己利益的各国政府和各国人 民能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来得快,则这次战争将迅速结束,中国将迅速胜利。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
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来看,你以为这个战争的前途会要如何发展?
答: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我们确切地知道,就 是扬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经包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之内。并且日本还想占领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把外国和中国切开,独占西南太平洋。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在这样的时期,中国无疑地要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可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这种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只有各大商埠的富人是失败论者,因为他们害怕损失财产。有许多人想,一旦中国海岸被日本封锁,中国就不能继续作战。这是废话。为反驳他们,我们不妨举出红军的战争史。在抗日 战争中,中国所占的优势,比内战时红军的地位强得多。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为有利。例如将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割 断,对于中国的损害,绝没有将纽约和美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美国的损害那样严重。日本就是把中国沿海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无法封锁的。所以问 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这是我们早就提出了的。
………………
(一○)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 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 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把 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
(一六)中国方面呢?它已经不能和别的任何历史时期相比较。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是它的特点,所以被称为弱国。但是在同时,它又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 代,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所谓抗日战争是进步的,不是说普通一般的进步,不是说阿比西尼亚抗意战争的那种进步,也不是说太平天国或辛亥革命的那 种进步,而是说今天中国的进步。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 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如果说,在俄国,没有一九○五年的经验就不会有一九一七年的胜利;那末,我们 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十七年以来的经验,也将不会有抗日的胜利。这是国内的条件。
国际的条件,使得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这一点也是历史 上空前的东西。历史上不论中国的战争也罢,印度的战争也罢,都是孤立的。惟独今天遇到世界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深刻的人民运动及其对于中国的援助。俄国一九一七年的革命也遇到世界的援助,俄国的工人和农民因此胜利了,但那个援助的规模还没有今天广大,性质也没有今天深刻。今天的世界的人民 运动,正在以空前的大规模和空前的深刻性发展着。苏联的存在,更是今天国际政治上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必然以极大的热忱援助中国,这一现象,是二十年前完全 没有的。所有这些,造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所不可缺的重要的条件。大量的直接的援助,目前虽然还没有,尚有待于来日,但是中国有进步和大国的条件,能够延长战争的时间,促进并等候国际的援助。
毛泽东在1938年就清醒的看到,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不仅独占中国的大陆政策已经不可逆转,而且占领整个至少是大半个东南亚的海洋政策也是军部坐大后,日本自己根体无力摆脱的路线。而这必然导致日本和美英等直接全面碰撞,将抗日战争融进成为全球反法西斯大战的一部分。
所以,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坚持把战争打下去,日本自己作死就不仅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而可以说是必然的。战后缴获并公开的日本军政高层的决策历程资料都一致指向,不论少数清醒者是多么清楚,日本无力同美英中荷等国全面开战。但是陷于侵华战争中的泥坑的日本已经无力自拔了,整个国家还是从上到下,互相推搡着,互相裹挟着,不可遏制的向着“皇国奋起,打破ABCD包围圈,布武天下,八纮一宇”狂奔而去。
而在中国这一方面,坚持抗战这个条件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并不为难的,虽然有汪精卫之流的无数汉奸,觉得”大日本帝国不可战胜“,纷纷抢着降敌,但汉奸绝对数量再多,也掩盖不住中国绝大多数人有着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意志。正如毛泽东不骄不燥的指出,“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为有利。”
国民党,或者说当时代表国民党中央的蒋介石集团为什么能在日本的多次政治诱降下,虽然有过明显的动摇挣扎,但终究还是保持住了大节。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蒋介石等人在战略眼光上比汪精卫之流的汉奸高明一些,看到了国际大形势其实越来越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中国。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中国的现代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已经觉醒,绝大多数阶级、阶层、民众都坚决要求抗日到底,宁可玉碎,决不瓦全——如果国民党不抗日,要投降,那就“此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共产党随时等着全面接过领导民族抗战的大旗呢。史实就是,“曲线救国”论越猖獗,国民党军越是降兵如潮降将如云的地方,比如说华北,共产党就越如鱼得水,发展就越迅猛,日军就反而越需要投入更多兵力来“维持治安”。
谁都知道,美国参加二战的直接原因是珍珠港事件。但严肃的历史学家其实早就达成了共识,在珍珠港之前,美国参战就已经是迟早的问题了。
即使在看上去抗日战争前途最黑暗的1939年——看上去美国将继续保持孤立主义,而英法等已经因为欧洲局势高度紧张而自顾不暇——也就是汪精卫抗战意志彻底崩溃,出走河内公开发表”艳电“,向日本乞降之时,实际上欧美即后来盟国内的西方国家阵营,态度已经明朗化,它们非常愿意看到中国会坚持抵抗下去,而无论如何它们都绝不会接受日本独占中国,从而独霸东亚。而苏联早在之前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
用汤因比《二战史》的总结
因此,在1939 年的最初几个月里事情已经变得很清楚,即中国能够而且肯定会继续斗争下去。1 月4 日近卫内阁的垮台,虽然更多的是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局势的紧张,而不是因为同中国议和的失败,但它是日本的希望已化为泡影和中国经受住了一场危险的风暴的又一个标志。西方民主国家在它们分别致日本的照会中表示,它们拒绝默认日本提出的东亚新秩序,这也就构成了对中国合法政府的一种保证,即如果它自己不屈服于日本的话,那么民主国家也不会以灭亡中国作为代价,来换取日本在未来的世界冲突中保持中立。
而到1940-1941年,尽管德意在欧洲大陆上似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英甚至本土已被占领的荷兰政府,对于日本的立场反而越来越强硬,当日本终于按奈不住,先后占领法属印支北部和南部(侵华华南军、军部说服大本营启动入侵印支的主要理由就是要切断中国取得外援的通道),美国也终于开始以禁运作出正面对应。当这一步踏出后,美日战争实际上就已经在倒数之中了。
最后还是揭穿一下汪精卫所谓“曲线救国“的真面目(实际上是列举一下,其实是抗战历史上的常识,这几年的所谓翻案,说穿了就是一个目的——为了反共,不惜为卖国贼张目。)
汪精卫在出走乞降的艳电中为自己的辩护是:
“日本政府既有此郑重声明(注,即近卫声明),则吾人依于和平方法,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战以来沦陷各地亦可收复,而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如此则吾人遵照宣言谋东北四省问题之合理解决,实为应有之决心与步骤。”
然而不久日本扶持他组织了伪政权后,他即签署了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承认伪满洲国不说,更承认内蒙、华北“特殊化”,厦门、海南岛及东南华南诸岛屿交由日本占领,所谓日本在其它地区的撤军也要在“治安恢复几年后”,日军拥有在中国沿海和长江“航行、停泊”的权利。所有政府、军队等机构都要接受日本顾问的“指导”,中国一切资源供日本随意开发,并排斥其它任何第三国与中国的合作。此外,还要赔偿所谓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国民的损失,“协助日本治军军队的财政”。
其投敌时所谓争取“不割让领土、不赔款、收回外国租界、撤销治外法权”的伪面具,早就彻底破产了。
———————————我是深夜更新的分割线————————
PS:先回复的问题,之后再看全部回答,发现还真有一些与题主一样,和汪精卫隔着时空“互相理解”的。那就仔细多抽两掌。
为汪精卫叛国开脱的最主要理由,就是他出走前和日本已经有“重光堂密约”。所以不是彻底的卖国投降,而是带有一定忍辱负重的意义,所以是“象贝当将军一样,是中国最终战败的备胎”,所以万一日本或者说轴心国赢了,汪精卫们就能保住中国的残余元气。
所谓“重光堂密约”是指1938年11月,汪精卫的代表梅思平和高圣武,与日本陆军省军务课长影佐祯昭、陆军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今井武夫等在上海秘密谈判,达成的一个“中日和平路线图”的协议,它实际包括《日华协议记录》﹑《日华协议记录谅解事项》及《秘密协议记录》三个文件。核心要点是:(一)中日缔结防共协定,中国承认日军防共驻扎,内蒙地区作为防共特殊地区。(二)中国承认满洲国。(三)日本侨民有在中国居住、营业的自由,日本允许废除在华治外法仅,并考虑归还在华租界。(四)中日经济合作,特别是利用、开发华北资源,承认日本有优先权。(五)赔偿日侨损失。(六)协议以外的日军,于两国和平恢复后,开始撤退,两年内撤完。
我们不说这个重光堂密约已经出卖了东北、内蒙和华北另部分地区的领土主权,已经彻底出卖了中国的经济和资源主权。也不说其实日本根本没打算过执行这个协议——仅仅几天后,11月30日,日本就在御前会议上通过了《调整日华关系的方针》。关键是,汪精卫集团之所以签署“重光堂协议”,是真只把自己当成如果中国抗战不胜,可以屈辱求生的备胎吗?
不是的!汪精卫集团之所以是铁案如山的叛国贼,关键就是,他们并非计划被动接受战败求和的屈辱,而是准备帮助日寇打赢中日战争!
汪精卫集团在秘谈前,及秘谈中,明确向日本许诺,一旦协议达成,他们计划采取如下步骤以“实现中日和平”。
汪精卫离开重庆后,由日本首相近卫发表一个声明,然后汪精卫发表一个响应声明,宣布与蒋介石断绝关系。
与日本相呼应后,由云南军队首先出面通电全国:响应汪精卫的声明,宣布反蒋独立。
接着四川军队也'起义响应’,先在云南、四川两省建立独立政府,编成新军队。再扩大到广东广西,在西南开展“和平运动”。切断抗日政府通过桂越边界和滇缅边界得到外援的可能。
最后“新政府”将统一中国(残余部分),按协议和与日本“实现和平”。
从以上汪精卫集团的美梦计划可以清楚看出,他们是决心主动采取一切力所能及的手段,动摇、打垮、消灭仍坚持抗战根本原则的重庆政府,通过配合消灭抗日力量,来取得他们在日本面前的“谈判资格”。这完完全全不是“备胎”的自觉,而是凶恶的汉奸叛徒。
前面有回答已经提到,汪精卫们的这个美梦根本没能做几天。38年12月19号汪出逃河内后,首先是他寄以最大希望的地方实力派,云南军阀龙云在内外压力下变卦,不敢呼应“和平运动”。而22号近卫第三次声明,表面上呼应了他,但实际已经与“重光堂密约”的条件相去甚远。
29号,汪精卫公开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彻底暴露向日本乞降的政治立场。同时他又秘密向日本提出四点希望:
(一)日华两国在完成新东亚建设的基础以前, 尽量与英美列强避免磨擦是重要的,因此当前对这些列强不要引起纷繁的事端。
(二)在军事发动以前的三至六个月期间,希望日本方百每月援助港币约三百万元, 但希望尽可能在对华文化事业费中开支。
(三)对北海、长沙、南昌、潼关等地日本军作战的行动,以获得政治效果为目标。
(四)彻底轰炸重庆。
可以再次看出,汪精卫绝不是被动的接受中国将要战败,抱着不惜己身骂名收拾残局的心态,与日本联络勾结的。而是主动的替日本考虑,也要求日本为自己考虑,采取直接的军事和经济行动,支持自己组建伪政府。
艳电之后,汪精卫在国人心中原来残余的那点威望一扫而空,举国痛骂之,他寄希望的张发奎、余汉谋等人公开斥其“为敌张目”,应当“明正典刑”,龙云最后也公开通电,表示坚决拥护抗战到底,他的所谓“和平运动”已然成为泡影。
此时,汪精卫其实还是有最后挽救自己历史地位的机会的。如果他这时放弃政治野心,放弃与日本继续勾结,就此留在河内或是转赴东南亚或欧美,安份守己不再破坏抗战,虽然大错已成,大节已失,但还不至于成为后来那个千古唾弃的头号汉奸。
然而,没有。
1939年4月,汪精卫离开越南,前往日军占领下的沦陷区。5月底,赴日本谈判组建伪国民政府。1940年3月汪记南京伪政府成立——这时候,“重光堂密约”都早被汪精卫抛到九霄云外,不断的加码向日本出卖主权。这甚至导致汪精卫集团的核心分子高宗武和陶希圣醒悟,反戈逃回抗战阵营。8月,达成日汪基本关系条约,11月末正式签署(拖了三个月是日本还想先招降蒋介石集团,未果),与伪满“建交”。彻底把自己永远钉上了历史耻辱柱。
PS:再加打一个谣言
重光堂谈判的汪方代表之一,后来汪记伪政府的头面大汉奸梅思平,近几年来突然被指为,是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火烧赵家楼的火炬手!这个谣言往往还会同时搭配上“五四运动指责的“三贼”之一曹汝霖在抗战时反而守住了民族节气”。可以说又是一则精彩的“揭发爱国贼”的好段子。
事实上,没有任何档案资料,或是当事人回忆可以证明,梅思平是火烧赵家楼的关键人物。他也根本不是当时学生运动的领袖。至多只能说,由于梅思平当时是北大学生,从时间、地点和社会关系上考虑,他有可能参加过五四运动,也有可能到过赵家楼,仅此而已。
相反,从反证上看,几乎可以肯定梅思平即使参加了运动,也是普通的追随者,没有引人注目或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言行。1945年梅思平做为大汉奸被公审,举国轰动,上下注目。而当时去五四运动不过二十多年,当事人尤其是参与的学生大多数都还在世。梅思平如果是赵家楼的直接点火人,这段历史当时不可能不被时人发掘出来。
这个谣言的编造是《人民政协报》高级编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清史研究所”的刘仰东博士。就是他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公开做实了“梅思平火烧赵家楼”的故事!
请记住这位刘抑东博士。如果无德文人的无耻程度可以量化比较的话,他比那位炮制《夏令营中的较量》神话的孙云晓先生,至少还要高出一千倍。
最后说说五四“三贼”,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的结果。
陆宗舆1940年出任汪伪政府行政院顾问,1941年病死于北平。确凿无疑的卖国到死。
章宗祥1942年3月与曹汝霖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这本身是个虚衔,但他不久又兼日军控制下的电力公司董事长。与日伪的合作程度相对较深。究实说,至少半只脚也踏进汉奸的行列了。
曹汝霖其实本和章宗祥差不多,同样接受了伪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的伪职,略好一些的是他从不去视事、开会。另外他在抗战期间,保住了北京中央医院不被日军直接接管,算是真对北平人民战时生活有所贡献。所以,同样受了伪职,但他最后的盖棺定论要比章宗祥好不少。
韩国电影《暗杀》里,叛变投日的廉锡镇在17年后遭遇了抗日英雄安玉允(全智贤饰),安玉允问他当年为什么投日,廉锡镇的回答很经典:
“我当年哪知道我们可以打败日本人!”
对自己的民族没有信心,乃是汉奸最大根源。
————————
答案为什么被踩的这么狠…有什么大问题吗……
又被踩这么狠我也是不懂了 ……
————————
居然破800了 第一次得这么多赞真是吓哭了…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一、烈士情结:跨越心理障碍的麻醉剂
1944年胡适得知汪的死讯后,在给高宗武的信中是这么说的: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身,故终身不免有「烈士」的complex。他总觉得,「我性命尚不顾,你们还不能相信我吗?」这一点,从他的诗词作品中也也能看出来:
叶嘉莹:汪精卫诗词中的「精卫情结」“烈士心理”、“精卫情结”,虽然可能会让人觉得有洗地之嫌,但是确实把汪的心态剖析的很好。
胡适那段话后面也说了:性命不顾是一件事;所主张的是与非,是另外一件事。此如酷吏自夸不要钱,就不会做错事,不知不要钱与做错事是两件不相干的事呵!显然胡适这里对汪的行为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不过这种程度的否定还不够。汪精卫心里确实一直存在这种“烈士”“牺牲”的心态,但要说他就是基于这种心态而做出“曲线救国”的决定,逻辑上看起来说得通,却不符合事实,也即他在投日前后的种种表现。
“曲线救国”与其说是他的目的,不如说是他的借口。只不过这个借口,不仅是用来忽悠别人的,更是用来欺骗自己的——说的好听点,是还没有完全丢掉廉耻之心,说的难听点,就是做了婊子还想立牌坊。
在有些“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人眼里,“千古骂名”“千夫所指”,就跟挠痒痒一样完全不值得一提。应该说,骨子里摆不脱文人气质的汪并不属于这种人,这个时候,他的这种心态就发挥作用了:借着“自我牺牲的幻觉所带来的庄严与崇高感”(李志毓:
汪精卫的性格与政治命运),他成功的跨越了这个心理障碍,甚至可以说将阻力变成了助力,而在他走上汉奸这条不归路之后,这也是他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工具。
明朝的文官是怎么从儒家的理论上说服自己效忠于新王朝的? - 景行止的回答做个对比的话,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
二、另立中央:患得患失的投机
汪精卫最初的动机,其实就是两个字:争权。
虽然前面说汪“有文人气质”,但归根结底他毕竟是一个政治人物,身为国民党二号人物的他(这个二号偏偏还是有名无实的那种,只有党内职务而无行政职务——据龚德柏回忆说,汪在接受副总裁演说时,脸色极为难看,可想其愤慨不平的心情),当然不可能像某些人描绘的那样对权力无欲无求。
应该说,早年的汪,确实不脱书生意气。民国成立后,身负巨大政治声望的汪,坚决推辞各方的要职相邀,加入了主张“不做官吏(包括议员)”的进德会,推崇无政府主义,寄希望于通过教育、舆论宣传来解决社会问题。然而这种想法在当时注定是不现实的。所以他最终还是重返政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应该算是成熟的一种表现。
但纵观汪的政治生涯,他又远远称不上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任人唯亲、感情用事,优柔寡断。这恐怕也是他在历次斗争中屡屡失意的重要原因。李宗仁说他“热衷名利,领袖欲极强,躁急冲动。欲达目的,既不择手段,也不顾信义。每临大事,复举棋不稳,心志不定”,胡汉民说“汪先生是个最无主张的人”,连周佛海都说“汪之性格,咸认为无一定主张”、“无担当,无果断”。
这次的“和平运动”,也是如此。汪精卫诚然是主和派,但他真正参与和谈,却是在得知日本方面提出要他出马“主持和平”(1938.7)之后的事情了。而此时日方对“另立新政府”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所谓“主持和平”更多的是希望以汪为沟通的桥梁。
其实,近卫根本没有考虑过,甚至没有梦想过,在当时建立一个以汪为中心的新中央政府……近卫倒是真诚希望汪作为居间的调解人,使日本得以跟中国谈判……况且,鉴于华北与华中的新政权都无啥进展,要谈建立另一个新政权,对于近卫来说实在是不会有什么吸引力的。(风见章《近卫内阁》)
汪精卫后来也反复强调,自己并非是为了反蒋夺权,而是不得不用这样的方式去呼吁和谈。但是在实际谈判中,“中国方面”却“相当强调需要以军事行动去支持汪的和平运动,这是使之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在中国的非占领区同重庆当局对峙的政府的第一步”——这种依靠地方军阀的支持另立中央的行为,与汪精卫当年的多次反蒋斗争(可以参考苏凯的回答)可谓是如出一辙,无非是多了日方的支持。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次和平运动,不如说是又一次的反蒋运动。
热衷权力或许无可厚非,但像汪精卫这样不择手段,没有任何可以辩护的理由。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勾结外敌谋求私利,实在不能原谅。而“彻底轰炸重庆”(《今井武夫回忆录》P304)这种要求,更是毫无人性可言,居然还有人说他“救民于水火”,真是颠倒黑白,无耻之至。
好笑的是,汪的优柔寡断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很明显,多次犹疑不决,甚至出现情绪失控,嚎啕大哭——谁说他不知道这样做会被骂汉奸?他自己都骂过。多亏有一位“贤内助”的大力支持,不然这条路他恐怕还走不下去。
这种犹豫和被动也可以说明,一方面,他并非是一个时刻以卖国为己任的精神日本人,另一方面,他更不是其自我YY、历史发明家极力渲染的那种苦心孤诣、忍辱负重,不为人民所理解的悲情英雄——他根本就不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曲线救国”,而是在失意、犹豫的状态下受到名利、权位的诱惑,以赌徒的心态走上了卖国投机之路。
三、叛国投日:孤注一掷的堕落
卖国投机固然可耻,但也应该承认,汪最初并没有投日的打算。事实上直到他出逃河内、发表艳电之后(1938.12),都还是有回头的机会的。这时候重庆还在试图与他沟通,社会各界也没有把他一棒子打死。同时由于日方的反应远低于预期(近卫文麿直接辞职走人),国内地方军阀等势力也并没有响应他,失意的汪在身边人的劝说下,已经准备动身去欧洲了,连护照都准备好了——与那些跑去当寓公的下野政客没什么区别——但是曾仲鸣的被刺(1939.3)改变了汪的人生轨迹。
曾仲鸣是汪的秘书和多年挚友。他的被刺,有人认为是误中副车,也有人认为是对汪的警告,总之,曾的死使得汪“突然改变安排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几天前还似乎不愿实行的计划”,“似乎是他的伤感意识和个人愤怒压倒了他的政治判断力”(博伊尔《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1937-1945》),不仅报复性的披露了之前国民政府内部关于和谈的会议记录,之后更是不顾劝阻,在日本人的接应下前往上海(1939.5)。这“标志着汪记运动的“无罪时期”的结束。”在我看来,曾的死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但也能说明此前汪并不坚定,无论如何,这最致命的一步,确确实实是汪主动踏出去的。而那个本来就不怎么光明正大的初心,也已经彻底喂了狗。
回不了头的他,反而似乎更加积极主动了。
在与板垣征四郎的谈判(1939.6)中,汪就已经放弃了他之前主张的“一个政府一个党”,承认(在将来的伪政权中)华北实质上自治地位,并且允许党外人士担任政府职务(日本为了“大东亚共荣”的门面,还是要讲究一点“民主化”的,否则,汪的大权独揽,恐怕还要更甚于
@苏凯的答案中所描述的情形)。
当然,汪对此并不满意,他试图与王克敏、梁鸿志等人进行交涉,但是这两人在日军中各有靠山,显然并不愿意屈居汪之下。汪又把主意打到了他的老家广东上面(1938.8),他找上了日军第二十一军司令官、后来的华南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试图在广东成立一个华南自治政府。他在广州发表演讲,通过批评广州会战时国军的表现来否定抗战,许诺“广东一定要交还给广东人”,但由于得不到张发奎的回应,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所以某篇流传甚广的文章说汪“降低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重新统一全国的难度”,未免太过搞笑。真正主导这一切的是日本人。随着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因诺门坎之败)被解除职务(1939.9),日本陆军改变了以往“分治合作”的政策,参谋本部宣布,解散华北、华中陆军指挥机关,代之以一个统一的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这才是一个形式上统一的伪政权得以建立的真正原因。
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日方“主和派”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有限了,汪必须面对更苛刻的条件:
如果说这都不是卖国,那“卖国”这个词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尽管汪及其下属确实有“据理力争”,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充其量“只是在有关措辞或程序问题上略有所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相应的实力,比如驻军,日本方面的理由就是“汪不能号召军队,日本乃不得不承担起比去年所设想的更多的责任来”。
事实上,即便是这些不多的谈判“胜利”,恐怕都没有汪本人什么事,他反倒是承担了说服别人的任务。在海南岛的问题上,陈公博与日本海军代表争执不下,谈判就要破裂的时候,是汪出面使陈让步的,连恰逢其会的日本翻译家小畑薰良都说“汪精卫总是在关键地方过于让步”。
从被动到主动,若说汪是急于卖国,那倒也不至于,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急于求成”。高宗武是这么说的:“汪是害怕即使他不签,没有人会了解他,不管他怎么做,都会被唾弃。所以他说服自己走这条有权力——虽然空的路”。其实就是一条道走到黑罢了。他不能容忍自己在赔上了名誉之后一无所有,所以尽管伪政权已经完全不同于他最初的设想,他仍然想把这个果实结出来——赌徒总是这样,越陷越深。
四、曲线救国:无视变质过程的辩护
无论怎么称呼汪的行为,都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目的与性质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跨过“千古骂名”或者“民族大义”这个心理障碍之后就一步到位的。无视这种变化过程的辩护,实际上是在抹黑,而针对汪的批评,也不应该一概而论。
绝大多数的辩护者都只看到了结果——南京汪伪政权,其辩护也是由此展开:“日本不可战胜”,“抵抗必然亡国”,汪是在“曲线救国”,是为了让中国免于被日本彻底灭亡的命运;或者说他为了拯救沦陷区的人民,甚至是“收复失地”。
这些谬论并不难反驳。《论持久战》一文已将“亡国论”批驳的体无完肤,事实也证明了这种论调的可笑。而所谓“汪精卫没有出卖一寸国土”和“收复失地”,只要分清楚主权、治权和军事占领权,就知道国军丢掉的不过是后者,而前两者是汪精卫们送出去的。至于“拯救百姓”,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经济掠夺、强制劳动分分钟教你做人,更不用说臭名昭著的76号了。
但是面对这一点批评,有人还会用“出发点是好的”来为汪辩护,比如说尽管事实上抗战坚持了到了胜利,但汪的行为也是为中国留了一条后路,又或者说不是汪精卫不尽力争取权利,保护人民,实在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对此,没有比汪本人的言行更合适的打脸材料了。
汪在开始与日本方面接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什么救国,留后路,而是打的“取蒋而代之”的主意,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他自己也不认为中国要亡。在抗日初期,他的确和很多人一样对抗战持极度悲观的态度,但也曾对几场大的会战寄予厚望,武汉会战后更是说“使敌力疲智尽,则大局必可好转”(《汪兆铭电蒋中正》),出逃到河内的时候还说“一年零七个月的抗战,已经证明了我们中国是不可以灭亡”(民国二十八年1月30日答记者问,《汪主席和平建国言论集》),甚至在遗嘱里都说“日本必不能亡中国”。
事实上,如果说《论持久战》发表的时候,别人没有老毛那样的战略远光,对此还心怀疑虑的话,那么到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都向国民政府抛出“橄榄枝”了,这种时候还信什么“抵抗亡国”那就是脑子有坑了。汪固然一直反对不要命的抗战,主张和谈,但他也明白,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才是谈判能够开启的前提。(很多批评汪的言论,在我看来也过度强调了所谓“恐日”或者“媚日”。)
当然,汪精卫的信心是有限的,相信不会亡国和相信能够战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要说他是“救民”,好像也说得通,但是,一个能向日军提出“彻底轰炸重庆”这种要求的人,说他“救民于水火”,骗三岁小孩呢?
实际上,汪精卫确实用“救国”为自己辩护过,但是这个救国完全不同于很多人现在的理解。汪伪政权的口号中,“救国”两个字前面是什么呢?是反共。
五、“反共救国”:形式大于内容的口号
有一种意见(@赵真及所引冯学荣的文章),认为反共是汪叛国投敌的重要动机,但是我认为,这个因素恐怕还是得归结到“争权”上面去。
首先该答案有一点说的对:汪的所谓“救国”,并不是要“挽救即将被日本完全消灭的中国”,而是“挽救即将被赤化的中国”。那些拿救国给汪洗白的,先掂量掂量要不要为了反共不顾一切。
有意思的是,不论是日本,还是德国、意大利,乃至西班牙,其法西斯政权都是打着“反共”的口号上台的。不过,德国共产党火烧国会,日本共产党谋刺天皇,不管事情多假,起码是个拿的出手的借口,而汪精卫的理由竟然是中共鼓吹抗日,破坏“共荣”,连苏联的援助也完全是阴谋——这斯德哥尔摩症状真是没救了。(顺便我还想提醒一点,如果你认同汪的理由,那就不要说什么中共消极抗日了——按照汪的说法,国民党的抗日,那都是共党蛊惑指使的啊。)
当然无论如何,汪精卫反共是真。问题是,他汪精卫反共,人蒋介石就不反共吗?国民党别的大佬不反共吗?为什么他们没有叛国投敌,难道他们反共之心都不够坚决,目光不够远大?别逗了,论起反共,汪这个半路出家的二五仔算老几?
蒋介石们并非不知道中共会借机发展壮大,但是在这个民族意识全面觉醒的时候,如果不高举抗日大旗,那就是把民心拱手让给中共,只会让中共发展的更快,而坚持下去,如果抗战成功,那么蒋和国民政府将成为民族英雄,获得空前的声望。七年后的1945年,事实也的确如此。至于国民党在之后三年多的时间就被打到台湾一隅之地,只能说是自己作死。
事实上汪的叛逃,对国民党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自己还公布了国民党内部关于和谈的会议记录,而伪政权成立之后尽管没有与重庆正面交战,但毫无疑问仍然分散了国民党很大一部分力量,种种行为,说他是中共派来折腾国民党的内奸我觉得可信度还要更大一些呢。
他说中共高喊抗日口号不是为了真抗日,而是为了夺权,这样的逻辑回敬给他恐怕更适合,他之所以要如此高调的反共,正是为了在蒋介石不敢公开反共的时候最大程度的拉拢国民党内部的顽固派,同时也可以得到日方的肯定。所以,这更多的是一个口号。
六、和谈:注定行不通的幻想
我并不认为和谈就等同于投降或者卖国,但是首先要明确一点,把汪后来的卖国条约和傀儡政权称之为“和平运动”简直是对“和平”俩字的侮辱。
事实上,国民党内部主张和谈的声音从来都不小,前有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计划,后有宇垣一成VS孔祥熙的谈判,甚至在汪伪政权成立之后,仍然有桐计划、钱计划等秘密议和。
所以,他想推动和平谈判,根本就没有必要叛逃或者另立中央,而应该留在重庆凭借他的声望去奔走呼号。而且,叛逃乃至成立傀儡政权,绝非实现和谈的最好方式,近卫文麿只是希望汪“作为居间的调解人”,而冈村宁次甚至认为汪的傀儡政权可能是东京与重庆进行和谈的最大障碍。对重庆方面来说,汪的叛逃也是对主和派声望的巨大打击。
而即便是在叛逃之前,他也是更多的关心另立新政权的计划,对和谈并没有多少贡献,反倒更像是一尊中途被请出来的吉祥物,既不参与具体的联络和谈判,也没看到他做出什么大方向的指示,反倒是需要周佛海等人不断的打气。
作为对比,我想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前面几次提到的高宗武。正是他最先积极奔走联络日方,试图打开和谈的通道,并带回了日本人“以汪代蒋”的建议,把汪拉下了水;但也是他一再劝阻汪前往沦陷区建立傀儡政权,并在伪政权成立的前夕,与陶希圣一起逃到香港,将“日汪密约”公之于众,给汪伪政权以重大打击,最后“事了拂衣去”,拒绝了重庆政府的邀请,从此隐居美国。
有人说他是“双面间谍”,这种说法恐怕难以令人信服。从留学归国的日本通、政策专家,到30岁的外交部司长、对日外交的功臣和负责人,年轻气盛的高宗武实际上一直有一种苏秦张仪式的建功立业的思想,并不热衷于仕途,只想在外交上一展拳脚,狂言要“使中日关系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实现东亚历史性的变革”。我不认同他的理念,但观其所作所为,我还是愿意相信他是真心谋求和谈的,而对于汪,我实在看不出他有这种坚定的信念。
总而言之,即便从“和谈”的角度来讲,汪精卫的贡献也可以说——是负的。
最后,我想单纯从理论上来分析一下和谈的可能性。如果抛开蒋、汪之间的勾心斗角,甚至忽略“不识时务鼓吹抗战”的中共,假设全国上下一致决定和谈,那么结果又会如何呢?真的的实现和平,减少牺牲吗?
答案是否定的。
汪精卫在遗嘱中是这么说的:
兆铭离渝与之言和,因已知其交涉之对象,为日政府无力控制之军人;为沦陷区当地之驻军;为仰军人鼻息之外交使节;为跋扈日张之校佐特务,而非其国内一二明大体识大势之重臣
——所以你明知道没用,还去“和谈”个什么劲呢?
其实无论是牵线搭桥的松本重治、西义显,还是直接负责此事的影佐祯昭、犬养健、今井武夫,甚至是板垣征四郎、多田骏等大人物,放到日本国内来说,都已经算得上“热爱和平”的了(准确的来说是“不扩大派”),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否则就根本不会有七七事变,更不会有抗日战争了。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乃至整个日本,比汪精卫更早的踏上了不归路,更难以回头。
鉴于日军“下克上”“暴走”的传统,即便能够顺利达成和平协议,能不能得到遵守也是个问题,更何况连谈判都谈不拢呢?而谈不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日本人太贪心、太要面子。
本来,日强中弱,对日方来说,到嘴的肥肉不愿意吐出来也很正常,不过至少可以换个吃法,给对方留点面子。但是在实际谈判中,反而是日方更在意“名分”“面子”“国体”,执着于要求中方正式承认伪满洲国,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这是不给国民政府留一点脸面啊。
撤军与驻军,是谈判中的另一个焦点。重光堂密约中日方承诺两年内从关内撤军,但是同时得到了在内蒙等地保留“防共驻军”的权利。其实在我看来,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开了驻军这个口子,后面恐怕就由不得中国了。然而日本人不这么想。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富永恭次直接跑到首相办公室隔壁,公然宣布他将“坚决拒绝承认如此丢脸的声明”。
“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说要和国民政府停战,而是“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这个声明可以说几乎完全摧毁了和谈的基础。日军最初在战场上进展顺利,不屑于和国民政府谈判也就罢了,到了后来不得不寄希望于谈判的时候,却还要坚持这一点,为此不得不找上汪精卫作为代表,结果自然不用说了。
归根结底,日本想要的不是“和谈”,而是“投降”。如果能少死几个人就拿下中国。他们应该是乐意的,但是他们却不愿意为此做出一丁点让步。 跟这种“一往无前”的无脑疯子,有什么和谈的可能呢?
以上都是建立在“全国上下一致决定和谈”的前提下的。但是,当时中国之所以大而弱,无非就是人心不齐,一盘散沙。如果真的能做到举国同心,那将是何等巨大的力量,又何必去屈膝求和呢?说到底,有些人还是不相信人民的力量,甚至害怕人民的力量。事实证明,他们错的很离谱。
首先,题主犯了很多基本错误,这是不仔细看历史,闭着眼睛想当然的结果。
不是日本作死去袭击珍珠岛,所以日本才输的。日本是不得不去袭击美国的,因为日本在中国作战已经花掉了自己的所有外汇,没钱买美国人的武器和石油了,所以它南下动了东南亚,这是美国的g点,于是它对日本进行了禁运,提出的条件是:日本必须退回到1937年7月以前,否则不给日本一滴油,一根钉子。一旦日本没有物资,连日本占领区都没办法“管理”了。所以日本才想到彻底占领东南亚攻打美国的。如果日本不打,那么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只要中国人不投降,把日本拖入战略困境,日本就得干美国,让美国人给它物资,它得赌美国人会认怂。日本人不是主动作死,它也很绝望啊,谁让当时中国的主流老百姓不是题主这种人,抗日在当时是政治正确。
第二,在淞沪会战之前的确存在一种“低调俱乐部”,这里的成员包括胡适,他们不是投降派,只是对中国自己的战斗力估计不足,就是认为日本不能打,一打中国就得亡国。但是打完了淞沪会战,胡适也开始了积极抗日,因为中国的战力已经超过了他的预期。
第三,汪精卫这个人有点复杂,但是肯定没有题主想得那么“伟大”。他这个人最大的问题是,有权利欲,但是没有政治能力;没有一定的政治主见,又容易感情用事,而且为人容易妥协。 他一开始刺杀摄政王就是一时冲动之举,一个真正有政治理想的人也许会搞暗杀,但是不可能亲自动手。他行为的模式经常是这样的:谋求某种大位,但是能力不足被打败,然后撂挑子不干了去法国喂鸽子,然后野心萌动又回国。1912-1937期间,这个人去法国就是6次。六次啊!你tmd的是政治家还是演员。
他一辈子各种下野各种出国,说白了,这个人在政治上就是个脓包。他原本是国民党二号人物(孙中山之后),结果被后起之秀蒋介石给打败了。中间汪精卫的地位已经滑落得很厉害了,他能当上38年的副总裁是因为蒋介石说我和汪是一体的,要我就得要他,所以他才能当成副总裁,否则这个位置还轮不到他来做,戴季陶就反对他当副总裁。说他在变成汉奸前实际上处于人生低谷也不为过了,他的人生是少年辉煌,然后一直走下坡路。
第四,他变成“汉奸”是一步一步,本质上他错误判断了日本的政治环境。当时中国和日本都有两个派别,日本那边就是扩大派(陆军马鹿)和不扩大派(石原莞尔那批人)。后者认为中国是吃不下的。中国的两派没有投降派,只是策略的不同。在现实政治中任何国家都有两派,甚至三派,只是强弱的区别。这是非常正常的。你不能笼统地说日本“怎么这么想”。汪精卫的错误在于高估了日本不扩大派的能力,认为它们能做主。蒋介石很聪明,他知道日本因为“以下克上”,和日本任何的“和平”协议都会被扩大派撕毁,所以谈了也没用。实际上,中日曾经有一个“陶德曼协议”,这个是在日本打下上海之前的协议,这就是日本不扩大派给出的一个撤军的条件,条件如下:
一、内蒙古自治;二、在华北建立一个沿满洲国国境线的非军事区;三、扩大上海的非武装地带,由日本控制公共租界的巡捕队;四、停止抗日政策;五、共同反对共产主义;六、降低对日关税;七、尊重外国权益
蒋介石不接受,他说日本必须首先退回到37年之前。结果日本打下上海后就说这个协议不算了,提出了四项更苛刻的和平条件,包括“日满华合作”(即承认满洲国)和“向日本作必要的赔偿“。这个显然蒋介石是不可能接受的。对了,这个协议被披露后国际同情中国,中国的国际环境好多了。
第五,日本不扩大派和中国的高宗武谈出了一个“重光堂密约“,这个密约对汪精卫太有吸引力了,第一这个协议同意撤军,第二这个协议要求“国民政府改组”,换句话说,汪精卫终于tmd能当一把手了。日本那边也同意,只要汪同意,这个一把手的位置就是他的。这个,才是汪精卫最大的动机。汪精卫脑海中的计划是这样的,汪精卫成立一个新国民政府,日本宣布密约,然后汪宣布这是他谈判的结果。然后他和日本人唱双簧,那么他就带来和平的伟大领导人。 汪于是开始实施这个计划,结果这个计划每一步都错了。首先,汪和日本人说好他12月8号出走重庆去昆明等日本人发申明,结果蒋介石7号回来,他就怕了,于是拖了半个月才走。这个导致日本人开始怀疑汪的诚意,后面日本人改了协议。他到了昆明后找到了龙云,龙云搞了一个盛大的party欢迎他,彻底让汪的秘密之旅曝光。他和龙云秘密地谈了自己的计划,建立一个西南地方政府和日本唱双簧,结果龙云没有答应。然后汪就怕了,他马上飞去越南河内。12月23日日本人发了一个声明,也就是著名的近卫第三次声明。
(1)善邻友好(2)共同防共(3)经济提携。并称将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部分义务分担给中国,藉以从侧面诱导国民政府和谈,并承诺和谈成功后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归还租界。
记住,没有提什么时候撤军。重光堂协议说的是“两年后”撤军,没有这个,那这就不是和平声明,而是和平占领。汪这个时候犯了一个大错,他发了一个电报(38年12月30日的艳电),委婉地认为这个协议不错,可以谈。这个行动就是政治家的“测试水温”,就是想看看中国的“和平”力量有多大。结果呢?被全世界华人(不分左右报纸)骂了个狗血喷头,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经背上了千古骂名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能被全中国一起唾弃的事情除了这个就是袁世凯称帝了。连汪精卫自己的嫡系都反对他,然后国民党元旦开会永久开除其党籍。著名地海外华人陈嘉庚上书认为必须通缉和枪毙汪精卫。为什么我说汪精卫没有政治头脑?这件事就能看出来,他作为国家二把手居然不知道国内的舆论大势,简直是傻逼。然后汪精卫派高宗武去日本摸底,高去了日本,发现日本没人可以主持和谈大局。所以高知道和平计划失败了,他回越南的时候病了,在香港养病,然后写信给汪,劝他别走这条路。汪这个时候其实决定的是出逃法国。他之所以没那么做是因为一次暗杀。这次暗杀把汪的一个好朋友加秘书给干掉了,这个人是负责安排去法国的人。这件事刺激了汪,他只能一不做二不休上了日本人的贼船。
客观来讲中国任何人都不能和日本和谈,因为第一、日本没有和谈的能力和诚意。第二、中国任何政治领导人不抗日就失去了合法性。所以题主的问题一开始就不成立,没有“和平”的可能性,哪来为民族背负骂名呢?
里面的资料主要来源如下:
1《真实的汪精卫》(结论和本文相反,但是有些材料还是可信的)
2《一寸河山一寸血》(很好看)
3《抗日战争的细节》(很有意思,里面有很多的细节)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中途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