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中国,(20世纪)欧陆哲学比分析哲学火很多? 第1页

  

user avatar   136222756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


在民间和文青圈子,欧陆哲学比分析哲学火得多,而且永远比分析哲学火。

但是在哲学学术圈内,欧陆哲学比分析哲学火,只是以前的事。

目前在西方学术界,分析哲学远比欧陆哲学强势,而这股潮流很快也会覆盖中国。


接下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欧陆哲学比分析哲学火”


一、首先,欧陆哲学是个比分析哲学宽泛得多的概念,包含了很多哲学流派,这种对比并不公平。


欧陆哲学这个概念囊括了从德国古典哲学到现代德法各个哲学流派而分析哲学只是单独一个流派。多个哲学流派的总和加起来,当然会有比分析哲学火的印象。


从题主的问题描述来看,至少涉及4-5个哲学流派:


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结构主义(福柯)、解构主义(德里达)和精神分析学(拉康)。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先秦的时候,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加起来为什么比道家火一样。



二、其实在哲学圈内,当我们说欧陆哲学比分析哲学火的时候,主要是拿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对比,所以接下来我主要分析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象学比分析哲学火

1、从现象学和分析哲学自身的发展来看。


先科普一下,现象学分为德国现象学法国现象学


德国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是胡塞尔海德格尔,法国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是萨特、保罗·利科、德里达。这里只列大众比较熟悉的哲学家,其实在圈内很多现象级人物并不广为人知,比如德国现象学的第二把交椅应该是马克斯·舍勒,而非海德格尔,法国还有个著名的现象学家叫梅洛·庞蒂,不过不是研究现象学的人对他们并不熟悉。


这些现象学家,同时可以是其他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因为很多哲学流派都主要是从现象学衍生出来的,比如存在主义(萨特)解构主义(德里达)解释学(伽达默尔、利科)。像海德格尔这种人物,同时是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的重要哲学家。


至于分析哲学,我们今天基本上把它叫做“英美分析哲学”,但是分析哲学最开始却是在德语圈发轫的,因为分析哲学的开创者是弗雷格,弗雷格是德国人,而早期分析哲学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人(奥地利讲德语,虽然他后来入了英国籍)。


一开始并没有一门学问叫“分析哲学”,这是后来的学者把这些思想一致、传承明显的哲学家放在一起,叫做“分析哲学”,但现象学不同,胡塞尔一开始就喊出了“现象学”的口号。所以一开始大家有把“现象学”作为一个哲学流派的意识,而对于“分析哲学”则没有。


注意:这个时候美国才成立100年左右,哲学还没有得到发展。美国最早的哲学人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杜威,他们生活的年代与胡塞尔弗雷格相仿,都是实用主义者。此时根本谈不上“英美分析哲学”“欧陆现象学”的对比问题。



问题是,为什么现象学在欧洲大陆发展壮大了,分析哲学却跑到英美了?主要有两个原因:


(1) 现象学接续了德国观念论的发展,继承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大传统,而分析哲学独树一帜,衍生出“数理逻辑”以后离传统哲学越来越远。


对现象学熟悉的朋友,应该知道2015年弗莱堡大学“海德格尔交椅之争”


德国的大学有“教席”的传统,坐上教席的教授相当于这个学校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在哲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胡塞尔海德格尔的教席继承自新康德主义,我们把它叫做“教席I”,这个教席I一开始是德国观念论的教席,后来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继承,在他们执掌期间,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现象学和德国观念论本来就是连接在一起的,所处的圈子也很接近,因此现象学相当于从一群德国观念论大佬手上接过了接力棒。在肥沃的德国观念论土地上,现象学不火才怪?


其实一开始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分野并没有那么大,弗雷格胡塞尔(《逻辑研究》时期)的思想的非常接近的,后来分析哲学之所以走了“野路子”,是因为他们发明出了“数理逻辑”,数理逻辑让分析哲学走上了一条高度专业化的分析概念和语言的路子,力求语言的清晰和论证的严密。


但现象学通过海德格尔的发展却走上了一条“诗化哲学”的道路,讲什么“林中路”“向死而生”“天地神人”。法国现象学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诗化哲学的倾向(萨特德里达的哲学都是从研究胡塞尔海德格尔开始的),法国本来就是一个浪漫主义盛行的国度,进而和艺术、文学等结合起来,出现了各种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的流派(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符号学等),所以在民间和文青圈子,现象学当然是广为人知的!而分析哲学一直局限在哲学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德法的现象学占据了哲学的主流,分析哲学很难在德语圈发展起来。但它却在英国的罗素怀特海那里找到了知音,英国继承的是经验主义传统(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分析哲学和经验主义一拍即合。


不管是德国观念论还是现象学,更多的都是继承理性主义重建形而上学的传统。而分析哲学主要沿袭了经验主义的观念,更多地表现出要摧毁形而上学的传统,就像休谟的怀疑主义那样具有破坏性。尤其是发明出“数理逻辑”以后,分析哲学家主张把哲学问题还原为“数理逻辑”,就能看出来形而上学的问题,根本就是一堆废话。


在哲学领域内,其实分析哲学的门槛比现象学低,现象学是一门很难学懂的学问。不过在哲学领域外,对于非哲学系的人来说,分析哲学高度专业化的语言是难以克服的,大家更喜欢阅读和解读现象学的著作,因为他的语言太诗意了,可以做任何角度的解读,不像逻辑语言那么单一,哪怕你的解读是错误的。


分析哲学的主张自然不受德法哲学家待见,所以分析哲学跑到了英国,进而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结合起来,最终在英美发扬光大。


从时间上来说,德法现象学鼎盛时期略早于分析哲学,所以火得比它早,对当时主要的哲学界(不包括美国)影响很大,但是美国哲学发展起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影响是旗鼓相当的。时至今日,英美分析哲学已经发展得比德法现象学强势,因为它已经开始覆盖欧洲大陆


2015年,弗莱堡流传了几百年的海德格尔教席被取消,而增加了分析哲学的教席,从这个事件当中可见一斑。其实现象学在欧洲大陆已经衰落了,现在去欧洲学习现象学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学校了。不过当下的现象学却在意大利和东南亚地区发展起来了。


2、从中国社会发展需求来看为什么欧陆哲学比分析哲学火?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欧陆哲学比分析哲学火,是因为国情的需要


整个欧陆哲学的大传统,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比较有亲缘性。从新儒家用德国古典哲学儒学理论的结合,到80年代大行其道的存在主义,欧陆哲学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学术界。


新儒家刚发展起来的时候,需要一门强势的西方哲学和儒家联姻,否则难以立足,于是他们找到了康德黑格尔,从牟宗三邓晓芒,一直都在做这样的工作。


而对于70-80年代那代迷茫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存在主义对人类存在本身那种恶心、迷惑和烦恼的描述吸引了他们,他们觉得存在主义就是为了描述他们而存在的,但存在主义并不止步于此,存在主义撕破了人类的黑暗面,提出了光明的道路,所以在整个80年代,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备受欢迎,在那个年代,几乎人手一册《存在与虚无》



所以为什么欧陆哲学在中国很火,因为那个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哲学,意志主义(尼采)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都是有力量的哲学,能让他们暂时摆脱生活的烦恼,那个时代的关键词是“存在”,而不是“分析”,所以这三个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界。这个情况持续到千禧年。到现在,尼采萨特已经没落了,留下海德格尔苟延残喘。


进入千禧年以后,人们慢慢发现现代欧陆哲学的源头是现象学,转而研究现象学,所以后来对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研究占据了主流。他们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更具有亲缘性,以至于现在中国的现象学学者喊出了“心性现象学”的口号,想要接过现象学发展的接力棒,把现象学与儒家结合起来,发展出一门新的学问。


但观察一下近几年国内哲学系的发展,就能发现其实现象学已经停滞不前,而分析哲学越发壮大。


一个原因是世界范围内分析哲学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已经从英美蔓延到欧洲大陆,这主要是因为分析哲学的发展更适合未来发展的潮流,它能跟科学结合得更好,能借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而得到很好的发展(科学哲学、心灵哲学)。


另一个原因是现在中国确实需要一种新的,不那么诗化的哲学,这个时代已经不再动荡,我们已经不是那么关注“存在”,更多地是关注“理性”、“思辨”“论证”,而分析哲学的高度思辨化和逻辑化,能满足这种需求。


所以,在哲学圈子内,欧陆哲学比分析哲学火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接下来哲学的发展趋势尚不明朗。是分析哲学占了上风,还是会出现崭新的哲学流派不得而知。


但是在哲学圈子以外,在民间与知青圈子,分析哲学的影响力永远比欧陆哲学小,因为它的高度专业化和逻辑化,很难和艺术与文学结合起来,一点也不平易近人,普通人很难进入分析哲学。


我是 @哲学考研UP君 ,哲学考研的搬运工,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yao-yao-yao-yao-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分哲门槛高,欧陆修辞学门槛相对低,容易被民科染指。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真的,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对结果不做太多评论。只是就这封回复感到疑惑。

1、原论文的核心结果到底有没有被严格复现过?如果有,直接说明,某某文献按照我们的流程获得了相同的结论。end of story。饶毅道歉,他们获得清白之名。不用扯什么别的。如果没有,或者是列举的文献并没有真正严格复现他们的结果,那就是混淆视听。如果是列举的文献有部分佐证,但是并不能复现,那么这些文献所重复的结果和原论文有何区别,需要做出说明。

2、“第三方实验室重复GPCR截短体仍具有功能实验结果的文献目录”,所说的“GPCR截短体仍具有功能”是不是就是原论文的核心结论?我虽然不是这个专业的,但是我想无论如何一篇学术论文都不会把这样笼统的说法作为一个结论的。就好像说,我发一篇论文说我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煤制金刚石,我不能引用其他高温高压下石墨制金刚石的文献,说一句“碳材料可以制成金刚石”来给我背书,虽然我引用的文献没错。也就是说,这些文献中的结论和原论文的有何区别?这个不应该被一个笼统的说法含糊过去。

所以,扯了半天,我们期望的回答:“到底有没有第三方严格重复的实验结果?”被回避了。




  

相关话题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怎么理解? 
  如何用简单易懂的话语阐释康德的哲学观点? 
  人类真正可以信任的东西是什么? 
  废除私有制是否可能? 
  电车难题“难”在哪里? 
  举例说明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核心区别? 
  为什么逻辑学三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不能被违反,违反会怎样? 
  如何看待打着科学的旗号保卫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这种行为? 
  没有德行、神通和修为的道士还算是道士吗? 
  如果半个大脑就能进行思考,可以说明「自我意识」是一种幻觉么? 

前一个讨论
西安一导游讲解称「段清波教授有观点认为兵马俑可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英媒 BBC 的纪录短片《重返湖北》搞错湖北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