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倘若在一次浩劫中,所有科学知识都被摧毁,每门学科只能留存一句话,你认为你所在的领域会留下什么话呢? 第2页

              

user avatar   yndesig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树木或石头磨成月亮最亮时的样子,就能让它更快地滚下山坡,有时会比骑马还快。」

解释一下,我是学设计的,这句话的目的是让人类尽快地造出轮子,以便恢复通信。人类如果不进行交流,像原始人那样以小群落聚居,是很难把每个学科留下的那一句话串联起来的。

按照题目设定,数学知识已经消失了,人类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圆形,而最接近圆形的自然参照物就是月亮,但月亮又不总是满月,所以用「月亮最亮时的样子」来提示圆形。

这里用「最亮」而不是「最大」,是因为肉眼感知的大小会受参照物的影响。

用「样子」而不是「形状」,是因为「样子」这个词更适用于肉眼观测的结果,而「形状」这个词对失去了几何知识的人类来说是有点复杂的。

当人类造出了圆形(截面)的东西后,可能一时还想不到「滚动摩擦力」这件事,所以用「滚下山坡」这一可操作的自然现象来做提示。

最后提了一句骑马,我不确定人类还记不记得马可以骑,如果不记得了,这句话能提示他们马可以当交通工具骑。如果还记得骑马,那么可以通过「比骑马快」这件事来提示人们,造圆形的东西与赶路有关。将马和轮子联系在一起,也能提示他们制造马车。

其实这个回答的重点是提供一种思路,就是尽可能降低这一句话里包含的科技水平,尽量使用自然界的参照物和自然现象来提供信息。我提到的打磨是石器时代的技法,骑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关于月亮的记载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以及《山海经》里的帝俊神话中。

因此,在不知道其他学科保留了哪些知识的情况下,这句话仍然是比较好理解的。

当然这一切必须基于语言没有消失这一前提,否则这个题目也不成立了[1][2]


部分灵感源自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对这类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

欢迎关注>> @文森特·凡喵 ,我会经常分享设计相关的内容。

参考

  1. ^ https://www.dreamstime.com/illustration/wheel-evolution.html
  2. ^ https://medium.com/@alparslangven/baltıklarda-bir-türk-yurdu-trakai-85963051a2f7

user avatar   liu-yang-zhou-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目:数学

遗言:别怕,你可以的。


user avatar   wxca8828779969873b 网友的相关建议: 
      

Less is More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法律方面,没啥好担心的,规则总会从自发到自觉慢慢形成,只想叮嘱一句:

注意克制制定法律的冲动,如无必要,不要立法,更加避免频繁为道德立法

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乏朝令夕改的例子。美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规范够严谨了吧?照样走过弯路,例如:

1920 年,美国宪法十八修正案生效,在全国范围禁止酿造、出售、运输酒精饮料;

1933 年,美国宪法第二十一修正案生效,这一修正案只有一个目的:废除第十八修正案。

左右横跳,真可谓立法者快乐修正案。

二十世纪初,在有着清教徒价值观的人们看来,美国社会正在走向堕落,「了不起的盖茨比」们在长岛的豪宅中彻夜狂欢,挥霍财富,遥望曼哈顿岛上的灯火;爵士乐的“靡靡之音”迷醉了夜色,周日的礼拜堂,愈发显得门可罗雀;在最为保守的南方,公立学校的老师们也开始公然传授进化论,挑战宗教的权威。

禁酒令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生效的,这是美国宗教保守力量和世俗文化斗争的高峰。表面上,保守派胜利了,禁酒被写入了宪法,但世俗力量的反扑,却超出了他们的意料。

禁酒的代价是巨大的,推行禁酒令之后,联邦每年因为禁酒要直接损失 4.7 亿元的税收[1],1300 家啤酒厂关门,85% 蒸馏酒厂关闭(剩余的转型生产工业用酒精)。[2] 然而,这一巨大的代价并没有阻止社会走向「堕落」,反而导致帮派犯罪的猖獗。

美国最著名的黑手党老大,阿尔·卡彭,就是通过贩卖私酒完成了原始积累。在鼎盛时期,卡彭有能力操控芝加哥市长竞选,几乎把芝加哥警察局当成了自己的私人保安队,而他进行政治贿赂的资本,正是来自经营地下酒庄带来的巨额利润。

除了黑手党之外,禁酒令也壮大了另外一只意料之外的民间力量:3K 党。在美国各地,3K 党成员加入到了帮助政府执行禁酒令的「人民战争」中(事实上,当时就有类似于「人民禁酒军」(People Prohibition Army)这样的组织出现,因此调侃地称之为「人民战争」)。

禁酒捅开了一层窗户纸 —— 原来,行政力量是可以干预私人生活方式的,国家是可以推行某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生活理念的。这股浪潮一旦刮起来,就不知道催出什么海鲜。既然喝酒不符合美国应有的生活方式,黑人是不是也很不美国,应当驱逐呢?3K 党主动参与「净化」他们所生活的社区,而历史证明,这一净化工作的范围迅速扩大了,极端宗教思想和种族主义思想最终合流。[3]

美国推行禁酒令的年代,也充分体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市井哲学。禁酒令存在一些例外,比如可以为了医疗目的,持有医生处方在药店开医用酒精。这样一来,更多医生就喝病患串通一气,让酒精成为了包治百病的灵药。有趣的是,禁酒令的推行,反而让饮酒行为在文学作品中获得了更为正面的描述。其中,「失落的一代」中的代表作家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因素。饮酒,反而在流行文化中带上了更多正面的标签。

当然,也有一些偏向于正面的影响,但和道德素养无关。禁酒令的推行,改变了不同性别的社会生活模式。酒局少了,聚在一起喝苏打饮料和果汁的时间多了;合法的地方喝不到酒了,自家偷偷酿造的酒精饮料可以让三五好友尝尝。这种社交模式的变化,让女性更多地参与到了长期被男人主导的社会活动之中,也无形中改变了社会风貌。[4]

虽然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比如爵士乐和前面提到的女性地位上升),但总体来说,禁酒令是失败的。禁酒令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却没有让社会更加安全,也没有本质上提升国民道德水平。

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曾经把禁酒作为国家政策来推行,并且写入了宪法修正案的国家之一,更加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用另外一条宪法修正案把禁酒令废除的国家。而在全球范围内,像是这样彼此抵触,朝令夕改,没事找别扭的立法,还普遍存在。

为道德立法是危险的,当法律与人性相抵触时,人性往往会冲破法律的堤坝。

-

安利一下自己的盐选专栏,分享犯罪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冲突和复杂的人性:

参考

  1. ^ Statistics Concerning Intoxicating Liquors (Washington, DC: Bureau of Industrial Alcohol, US Treasury Department, 1930), 3, 60, 64, 72.
  2. ^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28 (Washington, DC: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28), 767
  3. ^ Pegram Thomas R., “Kluxing the Eighteenth Amendment: The Anti-Saloon League, the Ku Klux Klan, and the Fate of Prohibition in the 1920s,” in American Public Life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ed. Wendy Gamber, Michael Grossberg, and Hendrik Hartog (Notre Dame, 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3), 240–261.
  4. ^ Kenneth D. Rose, American Women and the Repeal of Prohibi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兵无常态,水无常形,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另外把支部建到连上去。

我从没见过对于战争的规律,能够在一句话之中既把原理讲清楚,又把方法论讲得这么明白的。务虚的角度讲,提纲挈领、一语中的;务实的角度讲,循循善诱、手把手的教你怎么做,必须要从理论高度和实操经验上都有极高的造诣,才能提出如此精练的指导方针。


而他当年只有35岁





不是行伍多年的人很难体会到他的思想的精妙绝伦。我们经常讽刺一个人只会夸夸其谈而没有实践经验叫做“纸上谈兵”,实际上绝大多数人连纸上谈兵的能力都没有。你要会纸上谈兵至少你得有理论水平,在此之上才谈得上实践经验,许多人在嘲笑别人纸上谈兵的时候根本都不会去想,自己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


我们就从最“纸上谈兵”、最呆板、最理论化的军事部署谈起,了解了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再来看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妙绝伦。

这是我随手拍的一个地形,鉴于很多人是没有军事地形图识读能力的,我们就拿这个照片来讲解,什么是最基本的军事部署态势。


画面最近处是一道高2米多的土坎,画面中间有两个土堆,其中左边一个土堆紧挨着一片树林,敌要从远处向你发起进攻,你负责守卫这个阵地。


最基本的军校毕业生,最起码应该会布置一个阵地进行防御,只要能拿到毕业证,都能想到利用土坎挖一道战壕组织防御,另外把两个土堆弄成前出火力点,互成犄角,让来犯之敌遭遇侧方火力。


也就是说,最起码你得会布置这个阵地,这叫“纸上谈兵”。最基本的步兵防御战术,只要你学会了就知道怎么去摆弄这个阵地:


1、在土坎一线布置基本阵地也就是主阵地,其中1排负责左翼及侧方,2排负责右翼及侧方,3排派出两个班,分别占领两个土堆建立火力点,余部作为预备队配置在连部附近。


2、战斗发起后,两个火力点要等待敌军进入土堆与主阵地之间,与主阵地同时开火,击退敌军攻势。在此之前尽量避免暴露,以达到火力的突然性。


3、敌人进攻势头被阻止后,主阵地投入预备队,全部发起反冲击。两个火力点设置拦阻火力防止敌撤退,以压缩敌军队形,扩大反冲击战果。


4、火力配置要有层次,要远中近结合,确保阵地正面火力充沛;必须注意侧方防御,利用地形组织侧方火力,防止敌军迂回包抄。


这里面你起码应该具有以下几种技能


1、掌握部队。会做思想工作,会掌握士气,会合理安排工作。


2、掌握地形。会判读地形地貌,会识别地物,会预测地形对战斗的影响,会预判天气以及分析天气对战斗的影响。


3、掌握武器。会配置火力,知道敌我双方所有武器的杀伤效果、射程,会正确发扬火力,会结合地形合理安排火力覆盖范围。


4、掌握后勤。会安排后勤补给。


这样,你起码就达到了最小规模的、最基础基本的“纸上谈兵”的水平。注意这只是一个连队,打一场最小的阵地防御的“纸上谈兵”。






军事爱好者跟职业军人的区别就在这里:军事爱好者对于以上的四项技能,顶天了能够知道武器的杀伤效果和射程之类的纸面数据,其它东西一概不懂,连纸上谈兵的能力都没有。你说东、他说西,你讲滚地龙,他讲登天梯


很显然的一点:敌方指挥官也不是傻子,你能看到的,他也能看到


你如果按照纸上谈兵的办法去布置阵地,对方指挥官也能想到这些,他还会派出侦察兵来摸清楚你的阵地,会根据你的布置调整自己的进攻,会用火力侦察,会呼叫上级支援,这样战斗就成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如果你只会纸上谈兵,只会这些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你就等着挨宰吧。

我们注意到,左侧土包附近是有树林的,敌军很容易通过树林隐蔽接近这个土包,一举拿下这个土包。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对右侧土包的火力点实施火力压制,一方面能够掩护小分队接近你的主阵地。在土包左侧有个沟,主阵地的位置是打不到的,敌军可以躲在沟里隐蔽接近主阵地,然后配合他们的大部队突然发起强攻。


聪明如你,早已料到这些小花招,于是你预先在左边土堆里埋上了炸药和遥控器,在沟里隐藏了几个士兵。敌人指挥官志得意满胸有成竹,悄悄摸了左边土堆,趁着天黑派人钻沟里摸索过来。这一切你都心知肚明,于是他派人摸过来藏好,大部队发一声喊,尖叫着发起冲锋的时候,你引爆了土堆上预埋的炸药,沟里藏的两个兵一顿扫射,敌人的小花招瞬间变成了笑话。


然而敌军指挥官料到了你料到了他的小花招,这一切不过是他吸引你注意力的方式,他早已在摸了左边小土堆之后派出一支迂回分队,从左边绕到了你的侧后方。你忙着在这些犄角旮旯里斗智斗勇的时候,他已经把你的阵地尽收眼底,战斗打响,你侧后方突然蹿出来一支奇兵,当场阵脚大乱……


然而你料到了敌军指挥官料到了你料到了他的小花招……


好了好了,禁止套娃。


总之,自古以来,古今中外,兵家就只达到了这个水平:斗智斗勇。只不过拼的是谁智勇双全,谁料敌入神,谁能够更聪明、更阴损、更毒辣。





只有他,达到了“老子不跟你玩”的水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整套从政治、军事、经济上整合出来的军事斗争策略,并不止局限于军事本身,而是从政治高度出发,结合经济学基础,得出的军事斗争思想。这种指导思想是超越了军事本身的,是高于军事的,是站在顶峰睥睨天下的。


他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掌握住了战争的本质:


1、战争的核心是人。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一时、一地、一处与敌人死磕,而是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目的,围绕这一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斗争策略。杀伤敌有生力量,能够加剧敌方的政治、经济压力,牵制敌方进入到被动状态里去。


2、战斗力的核心是组织能力。谁的组织度高,谁的战斗力就强,因此一定要尽全力将部队组织起来,党支部要建到连队,要让士兵充分明白为什么而战,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发动士兵,凝聚意志力,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组织。


3、战斗的态势是多种多样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对付攻击不一定就只有防守,你还可以直接跑了;敌人驻扎下来你吃不下,但是不妨碍你骚扰;敌人累了你就打,不一定怕他强大,打一打总是好的;敌人跑了先别急着弹冠相庆,追一下试试再说,万一追上了呢。他真正把“兵无常态水无常形”理解到了骨髓里。


4、政治高于军事。军事手段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态势决定了军事斗争。综合以上这些认识,他最为露骨的揭露了战争的本质:服务于政治的一种手段而已。不占领政治高地就无法提高部队的组织度,不掌握政治斗争形势就不知道战争的态势该怎么安排,不找准敌方的政治劣势就无法去痛击敌方政治痛点。只有站在政治的高度去理解战争,才能准确的变被动为主动,让军事为政治好好的服务,反过来,正确的政治斗争策略会作用在战场上,扩大己方优势、敌方劣势,扬长避短。




理解了以上这些,你大概就能知道要是在他的领导下,这场阵地战该怎么打了。


老子干脆不打


先装模作样摆出阵势,等你发起冲锋冲上来,一看,咦,阵地上怎么一个鬼都没有?你疑神疑鬼的到处找人,搞得部队人困马乏的时候,他抽冷子来了,劈头盖脸一顿揍。你好不容易稳住阵脚、组织起部队要反击的时候,他又跑了!你心灰意冷,准备撤回自己的阵地干脆关起门来稳坐钓鱼台,正在你部队撤回队形散乱的时候,他四面八方“放鞭炮”欢送你。你终于撤回了自己阵地,完了完了,冷枪冷炮来了,断水断电来了,“委员长”空投的手令来了,“友军有难不得不救”来了。


整个战役部署就乱了,整个部队疲于奔命。


你也想学习他的办法,突然发现你学不来,你根本没有那么好的组织度,也没有那么好的群众支持度,你是“不义之军”,兵是抓来的壮丁,官是图财的雇佣兵,老百姓恨你入骨,真的是举步维艰。


你感觉很多东西你都无能为力,这不是你考虑的事情,该谁考虑呢?你不知道。


你绝望了。





军事学方面,能够同时在战略和战术层面都做到如此精练的,也就毛泽东军事思想了。在战略上与战术上做到了一以贯之的,古今中外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以前林林总总的军事思想,要么侧重于战略上的纵横开阖,要么侧重于战术上的细枝末节,能够超越战略战术的界线做到融会贯通的,再也没有别人了。


事实证明,做到这一点之后,即使只是从学术上考虑,也是划时代的、开创性的。


我们换到别的学科去考虑这个问题,比如像物理学,如果只是数学上自圆其说而没有实验数据支持,根本连“理论”都不算,只能算是“猜想”。军事学研究大部分也是这样,只有他能够做到全国性大纵深大兵团作战,一直到一个连队的行动,指导方针都是一套东西。这样的水平放到物理学上去,相当于统一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还有详实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持。


所以,留存他的这句话就行了。


user avatar   liu-yu-tao-83-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你认为重要的事情用某种方式记录下来。”


user avatar   ou-yang-han-chi-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科:在舞台上不能为奔跑而奔跑,为痛苦而痛苦。在舞台上不要“一般”地动作,不要为动作而动作,动作要有根据。

(算了,这个专业毁灭吧……爱谁谁了……)


研究生:世间万物都可以用0和1构成。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觉得这个时候仅仅留下一些观点口号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观点这种东西一般不是通过说服传播的,往往是随着社会面貌的改变而改变的。仅仅留下一句观点而没有同样的社会生活经历作为支撑,很难有人会相信,只会觉得上一代人真傻逼,只会说一些神秘的怪话。

这注定我们必须要留下一句可以被立即检验的经验知识。但要找到一句可以被立即检验的经验知识并不像某些人直觉感受的那么容易,这其实会遇到本质性的巨大困难。科学理论是由最小的理论体系结构支撑的。比如说我们留存下来的是牛顿三定律,那么什么是力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会令人困惑(事实上在历史中人类确实就是困惑了成千上万年,或者说只凭人人相似又略有不同的直觉来理解)。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必须要反复进行受力分析的训练,才能快速反应出来在牛顿力学体系中什么是力。仅仅力这个概念就令人头疼,更不要说这牛顿三定律夹杂了更多其他的名词。

总而言之,理论中的每一句话中每个词语的含义往往会受到整个理论体系的影响,而且理论中的词语往往不能被未曾学习过这个理论的人仅仅研究一句话的就成功理解其准确含义(即使这句话是专门讲解这个名词的内涵与外延,人们看完之后如果不练习整个理论的使用往往也不能准确使用该词语,况且我们只能留下一句话,不能逐词讲解)。所以想要通过一句话讲解清楚一个理论至关重要之处的想法大概确实仅仅只是幻想。(再举个例子,某答案说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句话在古希腊时期就被提出了,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原子,怎么叫构成,这其实需要整个理论体系的支撑。如果没有整个理论体系,最多无非只能和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一样。但德谟克利特其实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大胆预测只留这一句话估计还不如德谟克利特的影响大。)

我们必须退而求其次,我们不能奢望一句话包含一个科学理论的主要信息,我们必须打磨用语使之能够在没有理论支持时也能被人理解。但这时我们又会遇到一个本质性的困难,即如何判断什么是有用的。

人类简史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这正是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但是,身为个人,为什么要管这种演化问题?如果有人说,为了“增加智人基因组在世界上的拷贝数”,希望你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你会同意吗?没有人会同意这笔交易。简单说来,农业革命就是一个陷阱。”

我们是否应该认同这个观点呢,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句促进农业革命的知识,这个知识是不是有用呢?

最后我们发现我们似乎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维特根斯坦也许说过与下面那句类似含义的话,“人生意义问题的解决,就在于消解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本身”。题主这个问题本身就疑惑重重,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语言是需要习得的,而习得语言的同时就在积累知识与成见。如果语言是互通的,那么我们不可能每个学科只留一句话,在语言之中就已经有大量不同学科的知识。如果语言不互通,那我们留啥话都没用。

分析半天,感觉似乎留什么其实都和留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意义相仿。

但我发现增加一些设定也许会让问题有趣一些,比如说下一代文明是以一些意外沉睡很久的小学生苏醒后发现世界回到蛮荒为开端。在这种条件下,新文明的人在现代生活过不少时间,一些在现代争议性极小的观点也许能够传达。小学生也可能有一点点科学知识,但还是不要指望能够几句话讲清任何科学理论。

唔,我懒得继续跑题了。就在这种设定下,如果让我直接回答问题,留一句的话。我想我会留“科学遵循以下原则的部分或全部:可证实原则(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明它为真或假的方法)、可证伪原则(凡是科学的都是可证伪的)、主体间性(应该使用不同人可以做出相同理解的语言,而不是只能进行模糊的因人而异的体悟与感受,从而使不同主体间可以进行理解与交流)、精确性(尽可能的追求精确与定量)、系统性(有互相关联层次分明的体系)、广泛性(尽可能广泛的描述普遍规律)、包含了越多的经验事实做出了越多被检验了的预言的理论越好、一个能够不断做出新的成功预言不断指导人们发现新的事实的理论是在进步的理论、追求逻辑一致(不自相矛盾)、追求证实和证伪、使用关联思维而不是相似思维、形成一个被专门训练过的科学家群体以及内部公认的评价理论好坏的标准、使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承认无知与人类仍需要不断研究。”

虽然这句话的字数确实严重超标了,但这种对科学的描述这已经是极大简化与尽可能的简短了,已经尽量希望能够避开关于各种学说复杂的比较与论述来描述科学是什么了。同时也明确的说出了要留存的这句话是什么,不像某些主张一句话字数可以任意长的人并没有真的明确给出他们想要留存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这不符合我开头说的应该留下经验事实而不是观点,但那是基于新时代的人完全没有体验过现代生活来说的,我想即使是一些小学生也应该知道科学之于现代生活的意义吧,应该会向往回到现代生活吧。


user avatar   lois_tiy 网友的相关建议: 
      

留个图不知道可不可以

中心法则:

ps:

这么看来,搞不好古代人一直试图留下些什么,看不看得懂就是现代人的事了。。。

总之我要。。。集齐三个角,召唤神龙~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抖机灵: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事实上,已知的定义,公式,定理是有限的。这样我们可以构造出一句话包含已知的所有这些。

我们知道,“”,“”,“”,“”,......,和“”。

引号内填充所有已知的学科知识。




              

相关话题

  有没有什么对群体是坏事的意外,但对个体是好事的历史例子? 
  普朗克是如何把两个半经验公式组合成黑体辐射公式的并由其推断出普朗克关系的? 
  一个人在室内时和两个人在室内时空调的用电量有区别吗? 
  如果一个时钟的秒针特别特别长,那么秒针经过 1s 的运动后,它末端的点有没有可能超过光速? 
  你是支持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我为什么是我,不是别人,我为什么会出现在我这个身体里? 
  在飞机上都能看到什么样奇特的景色? 
  “少数服从多数”和“谁拳头大谁有理”有什么区别? 
  热天时,在马路上看到的前方的东西为什么会扭曲? 
  从古至今有哪些错误的名言警句? 

前一个讨论
湖南高一新生军训时晕倒身亡,教育局通报系因患热射病已启动调查,你怎么看?
下一个讨论
重庆火锅和北京涮羊肉在中国,谁更受欢迎?为什么?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