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第1页

     

user avatar   liu-jin-65-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大家已经想用刷碎片化信息安慰自己学习了吗?

你刷条知乎,当然能了解到新的观点;

你刷条抖音,当然能看到有意思的事。

但是你在刷这条信息时,往往只是快速地一带而过,并没有用自己的大脑仔细思考琢磨。

比如你收藏的内容,又翻过几次呢?躺在收藏夹吃灰多久了?


不是碎片化信息无用,而是碎片化信息无法代替深度学习的系统性。

碎片化信息当然有用,比如你看菜谱可以学会做菜,你看时尚穿搭可以打扮得更好看。

但是光看菜谱,你可以把菜做得很好吃,可是做不了大厨。

光看时尚穿搭,你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更好看,可是成不了专业的时尚设计。

任何行业都有壁垒,想成为专业人士,背后是深度学习和持续的训练。

碎片化信息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简单了解,适合作为兴趣拓展和闲暇时的聊天,而代替不了深度学习。

想用碎片化信息代替学习,就像读书时总去图书馆睡觉,安慰自己学习了一样。


如果你能正确地使用碎片化信息,比如碎片化时间愿意刷刷各种APP,了解新的知识点,当然很有帮助。这样总比打游戏、看八卦、睡懒觉有意义。

但是怕的是,

看到别人的观点,自己觉得很有道理,就觉得自己也达到了那样的水平。

沉迷那些碎片化信息,不愿意系统学习,安慰自己刷手机也是在学习。

觉得刷B站知乎豆瓣就是在学习,刷抖音快手头条就是不努力。


欢迎查看我的更多回答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帮忙点个赞哦~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碎片化信息有用,但一般用途不大。用好需要技巧。

以前有个常用的负面词汇,叫做“填鸭式教育”。用于定义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灌输教育。

碎片化信息是一种另类的“填鸭式教育”,在很短的时间内叙述一个道理,或者告知一个信息,并且获得受众的认可,这种认可的前提是两个:A投其所好;B简单且无须深究

在A投其所好上,APP通过后台的人工智能算法,自动推送受众喜欢看到的内容,或者受众所在群体点击率较高的标题(往往是暧昧或者耸人听闻的标签),以获得更多粘性。

在B简单且无须深究上,用一分钟的阅读量或者视频量。必须挑选很容易形成“逻辑闭环”的内容,或者不按照逻辑,使用类比或例子作为内容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一直在B这种情况内容中浸泡的人,像“填鸭式教育”一样被告知了一些“信息”“知识点”,但对其中的原因、是否客观、是否普适、是否有特例、是否有更深层次解读、是否符合一些科学理论或社会学理论,是完全无知的状态。

因此在思维上,沉迷于“A投其所好;B简单且无须深究”的碎片化内容,必然带来一些缺点:

1,成瘾性,因为总给受众看最喜欢看的,看了欢欣雀跃的、或产生共鸣的、或可以自我认可的。

2,习惯性的放弃深度思考。看事情习惯性从最浅的一层下结论。

3,由于传播最广的信息是被大量的受众筛选过的,因此乌合之众的信息会更多被一般受众的获取,这会加剧一些反智信息的传播,这个倾向在某些国家的民粹化和反智化上已经有所印证。

碎片化信息不是不能看,而是要筛选。

要训练APP为你所用,给你推送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纲要,去搜寻其深度的原因以及自己需要学习的教材。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碎片化知识没有用,而是在缺乏完整个人体系框架的情况下去单纯地吸收碎片化知识,会得不偿失,甚至在此过程中会被分散精力和注意力,迷失在“知识海洋”和“信息浪潮”里,甚至失去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

知识和信息,是得出结论的基础,但单纯的吸收知识,是没有那么大作用的,关键的是有一个自己的框架,能够使自己吸收的知识越多得出的结论更有助于实践,无框架的知识,缺乏立场和思路支撑的知识,很可能会带来偏激和傲慢。

不论是刷手机、用电脑上网,还是去图书馆读书看报或在家放光盘,都只是学习的一种路径,本身没有高下之分。


user avatar   zhujiang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

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

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 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 DE,甚至 F,这个过程就叫作思考。

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 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 F 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这样的结果是:

1. 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2. 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 是 B」、「C 是坏的」、「因为 A 所以 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具体的方式是:

1. 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2. 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
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3. 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
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4. 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
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5. 检验并输出
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6.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
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

明白了避免接受碎片化知识的方法,你马上就会意识到,体系化才是学习的正道。学到的东西只有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才算是为自己所用。不成体系的零碎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当然:

1. 我默认这里的「学习」,属于提升自己的范畴,不是指应试的那种。

2. 以下的一切,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没有兴趣,一切都是妄言。


具体来说,体系化学习的方法有下面几步:


user avatar   lina123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碎片知识,准确的理解,其实就是浅薄的知识。

我不认为浅薄的知识没用。 浅薄的知识也是知识。浅薄的知识也有其功能。

比如,每天刷几遍广州禁毒的视频的人,显然,他基本上不会去碰毒品。

比如,每天刷几遍反诈骗视频的人,被骗几率会减少。

比如,看过《你怎么还信中医》的人,有一部分会觉醒,从而增加健康的可能性,减少智商税支出。

比如,经常看女拳南拳打来打去的人,基本上很难变成人形舔狗ATM。

比如,我看了一个中医黑的节目,从此告别中医,宗教,玄学,巫术的智商税。帮助不可谓不大。


浅薄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提升阅历和见解。

但是,浅薄的知识即使是正确的,正面的,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人生,提升阅历和见解的程度非常有限(当然,比不提高要强)。

而且,碎片知识中,也有不少错误的知识,有毒有害的观念。

这才是问题所在。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碎片化学习对应的是系统化专业化学习。

信息来源也是如此。

这都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构成方式,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专业知识让你安身立命,碎片化知识丰富你的知识库。

有的时候,这里两者的秩序还会发生颠倒,业余时间学习的碎片化知识反而成就了你。

比如某个物理学教授在本专业藉藉无名,因为喜欢研究美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看看别人怎么教做菜的视频,在饭店的小贴士里面又掌握了一点酱油的用法,日积月累,慢慢地就学会了如何做菜,加上自己擅长于归纳总结的习惯,自己尝试着拍一些美食视频,反而名声大噪。这也是有的。

人类最初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碎片化信息。

我有一次去参观原始人类摩崖石刻展览。这里面的很多东西看起来就是杂乱无章的。讲解的人就说:“有些石刻的形成年代非常久远,最上面的太阳雕刻和最下面的牛马雕刻,根据分析其时间跨度上百年。”原始人类最初的房子就是洞穴,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生活,有些洞穴历经了数百年为人类提供庇护。原始人白天出去打猎采集,夜晚因为惧怕野兽,点燃篝火在洞穴里度日。百无聊赖之际,就把自己白天看到的东西随手刻在洞壁上。今天看到太阳,就把太阳刻上去。明天想起月亮,就把月亮刻上去。后天,这个人可能会因为和野兽战斗而不幸离世。许多年后,另一个人发现了这个有太阳月亮的半成品,于是又开始添加一些内容。总之是东一点西一点,最后形成了一个极为震撼的作品。

积累知识就如同在海滩上捡拾贝壳,只要肯用心,肯花时间,总有一天你就会拥有大量的贝壳。在某一天带这些贝壳离开海岸,走向内陆。然后你会发现,贝壳这东西原来就是钱,稍加雕琢可以直接换取粮食、骨雕、鹿肉和一个女孩子的青睐。

这就是一个原始人进入早期人类社会时因为细心收集得到的最好回报。

这些习惯不单是对原始人有用,对于现代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天花板的,你所要做的无非是想尽办法尽量多装一点,填满一点,更加丰富一点。

所谓学无止境。人的生命有限,这不长的时间里,怎么样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让自己的思想更有深度,这灵感的来源就是看见一颗石头的反光。这颗石头绝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于你的某种习惯。

碎片化信息是人类知识来源的原生形态,正是这些信息引发了人类的思考,无需顾虑,也不用惶恐,这本身就是人类思想的一部分。

人类历史诞生于此,薪火相传也有赖于此。


user avatar   jiang-yong-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很多,但顶多用作谈资,无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碎片化知识。


user avatar   vinneso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知识是经验的归纳总结。

所以我一直觉得有两种知识,一种是教你怎么样去实践,方便你自己最后去归纳总结;一种是把实践过程归纳总结好给你看,然后让你有一种不需要实践也可以获得知识的错觉。

第一种知识像是实践知识

第二种知识像是总结知识

前者往往非常琐碎,读起来不爽但有用;后者往往非常精炼,读起来爽但其实用处不大。比较头疼的是:大部分互联网上的碎片信息都是后者,很少有前者,很多人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具体操作经验,但很喜欢分享一个大而化之的经验总结。偏偏更多读者更喜欢后者。我其实觉得这挺不好的,但我也没办法。


我用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样大家会对这两种知识有更深切的认知。

第一个例子是贵金属的投资,如果想分享第二种大而化之知识我会说

  • 金价和TIPS Yield的负相关性非常明显,5年期,10年期的负相关性一般在-0.7到-0.8左右
  • 黄金有一定的避险属性

等等

然后我可以画图,我可以找文献,大部分论文都是知识的归纳总结。

我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贵金属虽然是一种全球资产,但和美国关系更大,非常奇妙的现象

我可以用黄金不生息的特色论证它的避险来源

上面这些知识都是读起来很爽,但实际上,平心而论,在贵金属上我觉得实践中我最宝贵的两个经验(第二个是今年三月份学到的....)是:

  • 贵金属股票的走势有时候会领先贵金属期货1-2个小时
  • 贵金属非商业净空头很少的时候,贵金属没有什么避险属性

这些经验,是实践经验,它没有经过过多的归纳和总结,但它们可以帮助你去实践。如果说碎片化的知识是这些知识,我倒是觉得他们很有价值,其实知乎上有很多这样的碎片化知识,这也是我比较喜欢它的原因,有些时候你可以在这上面找到很多真正牛人的经验。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足球的,有一个训练是带球变速过人,如果是分享第二种知识,教练会告诉你:带球中要注重节奏的变化,接球后先加速,接近对手时降低速度,然后靠近对手时再加速,利用两次节奏变化过掉对手,如果过程中可以加上变向效果更好。

然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没有什么用,因为说起来这很简单,做起来就不一样了,这个过程中包括了停球,加速,减速,变向,再加速。上面那套说法在理论中看起来非常完美,做起来就是另外一个过程了。

但如果是分享第一种知识,教练会告诉你,如果你接球后准备加速和变向,那么最好用非惯用脚停球,这样第二脚触球加速更有可能用惯用脚完成,第三脚触球减速换到非惯用脚,第四脚触球加速又回到惯用脚。

实际上这两个东西说的是同一个内容,但我是觉得实践相关的知识更有价值,多学几个这种小技巧其实可以快速提高足球水平。


最后一个例子是关于麻婆豆腐的。

归纳知识我用百度百科上面的东西替代

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做一次麻婆豆腐,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小诀窍是可以细细探究的

  • 这里面用的是牛肉末,实际上也可以用猪肉末
  • 这里似乎没有写加入姜末,蒜末,葱和泡椒,实际上这三个我觉得才是精髓,辣椒粉我觉得不能替代泡椒....
  • 这里写的是菜油,但实际上正宗的似乎要有花生油,如果省事的话用红油也好
  • 勾芡之后最好淋油,淋油可以用麻油或者红油
  • 加酱油的时候是生抽还是老抽会带来极大的不同....

如果说在麻婆豆腐上的实践知识,我觉得肉末一定要细,然后姜末,蒜末和泡椒的比例实际上就决定了你的麻婆豆腐口味。换句话说,当你切完姜葱蒜,准备好泡椒的时候,你的麻婆豆腐味道已经决定了.....这东西千人前面其实没有定数,水淀粉勾芡看起来就五个字,做一下就知道这东西一旦失手这道菜也就没了。所以我的经验是,宁可少放一点,也不要加多...

而酱油的选择之所以关键在于,如果你加成了老抽,做出来的麻婆豆腐就会变成这个沙雕样子

所以综上所述

我觉得碎片化知识也有两种,一种是大而化之的东西,这些碎片化知识我觉得用处不太大,它就像你看了很多菜谱,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水煮牛肉,然后你会有一种自己可以变成川菜师傅的错觉,然而实际上你是不可以的。

一种是实践经验相关的碎片化知识,比方说想要踢出电梯球要先练习正脚背抽射,想要做出水波蛋可以在煮鸡蛋的时候让锅里面的水转起来。这些知识我其实觉得多多益善,因为当你想要实践的时候,他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自然实践也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所有有利于进行实践的知识我觉得都是好知识,所有让你产生幻觉,觉得不实践也可以获得知识的知识,可能就不是好知识了....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梅西说他可以免费离队,而巴萨说不行,你不能免费,合同的违约金是七亿欧。各执一词的结果就是去打官司。但梅西说巴萨是他深爱的球队,他不愿和球队打官司。

其次,即便打官司,由于巴萨不想梅西离开整个西甲和西班牙都不想他离开,所以无论在西班牙国内打还是体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直接打。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是7亿直接免掉让他免费离队,即便结果偏向球员,最后的判决也可能是各让一步,也就是梅西可以离队,但是不能免费,但不需要7亿,打个折,很有可能3亿左右,近一半还是要的。那所有所谓的有兴趣买家谁愿意掏3亿?考虑到明年有可能就能免费签,那何必今年直接掏3亿?


user avatar   fjdjf-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远看张牙舞爪,近看基操勿六。

这个玩意其实中消协几乎每年都发,变着花样发。


20年,直播带货大火,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提醒大家直播带货槽点多:

19年中消协没发,但是让各市消协发了,提醒购物时保护隐私:




18年同理,第一条是提醒支付安全:



17年自己出来发了,那年微商很火,所以第一条提醒大家警惕微商讨论:


16年 提醒大家防范商品信息“表里不一”风险:


15年,电商才兴起没多久,跟16年提醒差不多的意思,要求商家保证货品与明示相符

……

更早的不想找了,想看的大家自己去查。


这么一梳理,消协这个提醒,真是反映了一部宏大的中国电商发展史啊,什么火提醒什么。


我感觉,消协的营业频率就比圣诞老人略高一点,平时毫无存在感,消费者维权也做的不突出。


只有一年出来营业2次,刷刷存在感。

一次是315,一次是双11。


在双11这么大的消费节点,不出来说说话,实在是说不过去。


但提醒了这么多年,今年终于被人们看到了。


可敬可贺,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要相信坚持的力量!


今年被看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两年各大媒体的新媒体能力提升了。


懂得提炼其中一句最扎心的话作为新闻,博取眼球和流量。


「双11有可能全年最贵」,一句话能扎穿多少剁手人的心。


但你看看往年,没人报道提炼,你会知道它其实孜孜不倦给你提醒了好多年吗?


论炒作,还是得向媒体老师们看齐!




     

相关话题

  目前(2017年)阿里巴巴在与亚马逊的全球电商竞争中处于怎样的态势? 
  有没有哪个时刻让你感到特别孤独? 
  如何看待自称美团中科大大佬传递“百万年薪经验”,并提出通过是否用Windows电脑判断真假年薪百万? 
  如何看待7月22日成都天府软件园程序员跳楼? 
  如何看待高德地图称「软件对于汽车的价值越来越大」,未来车载软件的价值会超越硬件吗? 
  民国时代的大师们水平放在今天处于什么水平? 
  你的知乎 2019数据报告里有哪些有意思的数据? 
  如何看待当今互联网「反转瓜」现象,此类现象增多会消磨被反转群体的正义感吗? 
  在家学习期间,你的日常是怎样的,感受如何? 
  最近考虑辞职去创业, 全职拍记录生活类型的内容,从零开始还有机会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最近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赘婿小说广告?这些小说好看么?
下一个讨论
9月1日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离港,意味着什么?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