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阿拉伯人大扩张时期为什么没有彻底把拜占庭帝国征服? 第1页

  

user avatar   mi-kang-na-qi-de-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提一下717-718年的君堡围城战,因为忽视了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保加尔人。

因为保加尔人的存在,逼得阿拉伯修了两堵墙,在围城战中被搞的没法征粮,可能还间接导致了瘟疫,从而使阿拉伯放弃强攻以围城为主了。

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且更危险的敌人,是在高加索方向的可萨突厥:

就在君堡围城战同年,阿拉伯在高加索的防线被怼,后面正面会战可萨突厥的3万骑,结果都打输了。

730年再次大败后,部分可萨突厥人甚至劫掠到了两河流域的摩苏尔。

毕竟之前主力会战都输过,如果可萨突厥在阿拉伯进攻君堡时切断后勤线,阿拉伯真的一点办法没有。不然单靠两河的人头去挡,指望可萨突厥在两河抢够了自行撤兵?即使有可能这样,但损失恐怕也是无法估计的。

以上是外部因素,而对于内部因素,虽然之前提到过上世纪希拉克略推出的农兵制,但此时的帝国最基础的人口和财政收入都还是相对太少,使得制度无法转化出绝对优势来。


7-8世纪东罗马人口估计800万左右,财政收入仅200万金币,10万左右的军队占到了超过1/3的开销。这无论是和之前的查士丁尼还是马其顿王朝相比都差了很多:



user avatar   su-hang-63-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阿拉伯人对东罗马每一次的征服并不是后世印象中这么顺利,相反,损失也相当惨重。例如在征服叙利亚后,穆斯林内部就暴发过大规模瘟疫,导致2.5万人病死,阿拉伯统治阶层内部大换血(艾布欧拜德与叶齐德相继病亡),间接导致穆阿维叶掌权。马格里布与埃及的争夺也是一波三折。

而且希拉克略本人依托托罗斯山建立纵深防御,并且军队和当地民众会依靠山地打游击。长期的坚壁清野使阿拉伯远征军得不到给养,也找不到主力部队决战。并且屡次入侵会不断加深当地群众对阿拉伯人的敌意。可以说这种运动战与山地堡垒防御体系一直是小亚抵挡穆斯林攻势的法宝。

君士坦斯二世利用阿拉伯内乱的机会迫使斯拉夫人交纳贡品和兵源。而且由于阿拉伯人当时在亚美尼亚实行的是亚人治亚的间接统治,所以亚美尼亚此时又和东罗马交好,为帝国争取了休养机会。双方在陆上的边界稳定在托罗斯山。

海上的战争止步于君堡本身的强大。依靠君堡,东罗马抵御阿拉伯海军长达七年,并在678年夏用希腊火重创阿拉伯人,双方签订三十年和约。这场战争让东罗马声威大振,也在很长一段时间毁掉了阿拉伯海上力量。而717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同样让阿拉伯人大败。之后是782年阿拉伯人最后一次对君堡进攻,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均势。

有关埃及的丢失无疑令时人感到恐慌。在埃及,除却亚里山大里亚这种巨型都会,还有孟菲斯、科普托斯等大城。埃及行省的城市化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埃及每年要向君堡运送2.4亿升的小麦与150万索里达的税金,故其丢失对东罗马是沉重的打击。


user avatar   mooncatch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很大,我只挑一两个重点说说。

如果Maslama在717-718年的围城战中成功拿下君堡,那帝国极有可能就此分崩离析。即使在塞萨洛尼卡、叙拉古甚至拉文纳另设朝廷组织抵抗,其向心力与可征用人力物资也将大受掣肘,此前二十年的动乱与多次内战对树立新的抵抗权威亦有弊无利,短期内扭转局面几无可能。如果当初东帝国把都城选在安条克、尼科米底亚、尼西亚、甚至博斯普鲁斯对岸的迦克墩,那帝国于穆斯林大军海啸般攻势下灰飞烟灭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这些城市在君堡围城前的一百年里都曾沦入敌手过,与君堡隔海相望的迦克墩还不止一次沦入敌手)。

托鲁斯山脉作为小亚细亚的东南屏障,固然有遏制阿拉伯人入关的作用(此处的关指的是奇里乞亚山口),但是比托鲁斯更加巍峨绵延的扎格罗斯山脉,也并未阻止阿拉伯人在短短二十年内征服偌大的萨珊帝国。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波斯人的都城不是在底格里斯河畔的泰西封,而是在山另一边的拉格斯(今雷伊,距离德黑兰15公里)、古尔、内沙布尔、甚至远在巴克特里亚的梅尔夫,那么伊嗣俟很可能就不至于因为丢失美索不达米亚而导致行政中枢陷于瘫痪,后续战争走向或许就会类似于650-680年的小亚细亚——一边是一波接一波愈发猛烈但缺乏突破口的攻势,另一边焦土抗战+迁移人口+放弃边境御敌转而引敌深入;当然,哈里发的资源也是有上限的,养得起一个穆阿维叶和一支叙利亚军,但支持两条小亚细亚式的战线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个脑洞到此为止。

奇里乞亚与托鲁斯山脉/卡帕多西亚一线当然不是唯一一条入关之路,亚美尼亚高地是另一个选项,但即使不考虑后者的地理环境,其与大马士革的距离也意味着维持穆阿维叶式年年扫荡攻势的成本要高得多;并且此处前线壁垒距离内陆重镇要远不少,换句话说只要越过了托鲁斯山,转眼功夫就能对泰安纳、以哥念、乃至阿莫里翁(安纳托利亚军区首府)形成威胁,但是从亚美尼亚高地西进攻打阿玛西亚、塞瓦斯多波利斯乃至安卡拉,则必须冒着被围攻的风险长驱直入两三百公里,这笔账并不难算吧。

哈里发的海军虽然不弱,但是面对金角湾与君堡的海墙依然不是对手。「希腊火」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有限的记载可知该武器仅在无风无浪的近距离(船只间距20米以内)交战中能发挥最大用处,虽然出了马尔马拉海基本就是白玩,但是在君堡城下却是极为有效的御敌法宝。围困(有提前预警的)君堡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的事儿,进攻方不仅要切断博斯普鲁斯以断绝首都与小亚细亚和黑海的联络,还要尽可能突破金角湾的水上防线以对海墙展开全面进攻,同时还得维持陆墙一侧围城部队的粮食与物资补给(这要求进攻方要么在色雷斯建立长期据点,要么就必须完全拥有制海权以确保运输安全)。Maslama只勉强做到了第一点,后面两点失败得一塌糊涂,不仅对海墙望而却步,围城军队也迟迟得不到补给,最终只能撤退。

最后说说埃及。丢掉埃及对帝国而言毫无疑问是个巨大打击。君堡的一般民众或许会对叙利亚失守皱皱眉头、对耶路撒冷沦陷倍感错愕,但埃及的失陷直接意味着缺粮少食——演说家的高声控诉与大牧首的虔诚布道恐怕都不如空空如也的面包店货架有实感。如果说经过查士丁尼大瘟疫洗礼的君堡只是从一个特大城市降格为了大城市,那么八世纪上半叶的君堡由于人口锐减已经快要无法继续维持作为一个城市的基本运作了;746-747年大瘟疫后,君堡的人口已经缩减到了连君士坦丁城墙内的土地都因为无人居住而被用作果园与耕地的地步。当然,人口的下滑意味着空前严重的粮食危机得到缓解,但将小亚细亚、西西里与色雷斯作为新粮仓的帝国本身也不再具备养活一个查士丁尼瘟疫前规模君堡的能力。宗教方面,失去埃及与近东的帝国不再需要为一性论异端之争而整日头疼,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此后偏内向型宗教政策的颁布——从百年创伤中恢复过来的拜占庭逐渐从「我们是神选之子民,有向四海传教、令八方皈依、实现普世宗教之义务」向「我们是神选之子民,虽饱经沧桑仍虔诚如初,坚信正统必将战胜异端」悄然转变。


user avatar   yi-zhu-ya-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了众多答案都没有公允的提一下可萨汗国,那么我就稍微提一下吧。

国内有相关文章,我简单引用以对于可萨汗国有总的梳理。

可汗札比尔在626年与希拉克略在梯弗里斯会面,派将军布里设灰狼出兵号称4万给拜占庭皇帝进行反波斯战争。希拉克略也用这支有生力量,将萨珊波斯的阿塞拜疆省夷为平地。随后,他们又趁着保加尔部落间的内乱,迫使对手臣服于自己。部分保加尔人被驱逐到巴尔干地区,成为后世保加利亚的文化先祖。

拜占庭人与可萨人一度有着亲密的关系。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在流亡期间(695-705年)逃到可萨人中避难,与可汗的一位姊妹结婚,她就是后来的塞俄多拉皇后。到君士坦丁五世时,他于732年娶可萨可汗的女儿为妻,她成为伊拉尼皇后。他们的儿子利奥四世皇帝,U其全名可萨人利奥(775-780年在位)而为人所知。这种联姻方式在拜占庭反对阿拉伯人的战争中是很有用的,当拜占庭军队在小亚细亚对阿拉伯人发动进攻时,可萨人在外高加索从后方攻他们(例如在764年的战争中)。

……

公元646年,阿拉伯人首先在亚美尼亚击败了一支阿兰-哈扎尔-拜占庭联军。之后,他们又在公元653年围攻汗国的都城巴兰杰尔。战斗中,两军都使用了投石弩机对射。最后是哈扎尔人成功地击杀了阿拉伯指挥官,并将对手逼回了高加索山以南的大本营。随着阿拉伯贵族间的内斗开始,北方的汗国也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在伍麦叶王朝平定内乱后,两强间又开始了一系列恶斗。由于哈扎尔对高加索山区的阿兰和匈人小国大肆征收沉重赋税,引发他们倒向阿拉伯势力,并将对方引过高加索山劫掠。在公元713年,哈扎尔军队报复性地突破了杰尔宾特长城,但是最终被呼罗珊总督马利克阻击。在修缮好边墙后,马利克再度带兵深入汗国境内,却在萨马德尔地区被哈扎尔人拦截。哈扎尔可汗提议双方进行大量的战前比武,并趁机招募到数量庞大的援军。最后迫使呼罗珊总督率部连夜逃走,抛弃庞大的辎重,并将营地内的老弱病残都留给哈扎尔人屠杀。

但凭借着更出色的军事技能,伍麦叶王朝还是在之后的战斗中居于上风。比如在攻陷哈扎尔汗廷巴兰杰尔的战役中,他们以步兵的大盾牌挡住箭雨,突破车营间的连接空隙。最后,对哈扎尔人大开杀戒,最后几乎将其王室成员都一网打尽。只是严寒的气候限制了阿拉伯人北进,迫使取胜的呼罗珊总督见好就收,带着大量战利品返回南方。

十几年后,哈扎尔军队也再次踏上熟悉的远征路线,开始对阿拉伯人进行复仇。他们洗劫了位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地的穆斯林聚居区,驱逐了当地的阿拉伯驻军。但在最后关头的穆甘草原之战中,伍麦叶军队还是在决定性地战胜了哈扎尔人。到了公元735年,玛万二世甚至和亚美尼亚附庸一起兵分两路北伐。阿拉伯人连夜架浮桥越过伏尔加河,突然出现于哈扎尔汗廷附近。结果,又是哈扎尔人遭遇大败,有7000人战死,包括可汗在内的10000多人被俘。好在玛万二世很快被东方的阿巴斯家族推翻,哈扎尔人才趁机南下,将阿塞拜疆和东格鲁吉亚又重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总体来看,双方都是守强于攻,主动深入敌境的战斗都以失败或后勤不济的方式告终。新崛起的阿巴斯王朝则选择同哈扎尔汗国维持友好的联盟关系。但汗国始终成为牵制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力量,不仅保护了拜占庭帝国的北翼,也拱卫着当时还非常弱小的斯拉夫部落。


从这些公开史料和史论中可见,可萨汗国这个国家在阿拉伯大扩张时期承担了重要的北翼屏障任务,是屡经打击的拜占庭的重要盟友。


国内相关研究《732年拜占廷帝国与可萨汗国联姻动机的历史考量-中国社会科学网》也指出:


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668-685年在位)在位期间,保加利亚人成为拜占廷帝国新的困扰,于是可萨汗国出兵,收服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族长,向他们每年收取贡赋。再如,查士丁尼二世被流放到车绳之后,为了东山再起,便去寻求可萨汗国的援助,可萨可汗不仅怀着极大的敬意和热忱来接待他,而且将自己的姐姐塞奥多拉(Theodora)许配给他。查士丁尼二世与塞奥多拉育有一子,在重新夺回皇位后,查士丁尼二世专门派遣一支舰队前往可萨汗国,将妻儿接回君士坦丁堡,为他们加冕,共同执掌大权。这些历史事件见证了拜占廷与可萨汗国友谊的延续。

……

在7世纪,随着埃及和叙利亚相继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拜占廷帝国的经济遭到重创,粮食等基本物资的供给出现严重问题。在这困难关头,可萨汗国的物资帮助使拜占廷有效地实现了经济上的调整。据现代学者估计,在650至750年间,克里米亚地区的可萨人每年向拜占廷帝国提供约300吨的肉制品。

……

717至718年间,阿拉伯帝国更是集结了2560艘战船和20万陆军,对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围攻。面对如此劲敌,拜占廷帝国深感仅凭一己之力的困难以及得到军事盟友援助的重要,而可萨汗国恰是拜占廷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

从战略地位而言,可萨汗国“横亘在阿拉伯人的进军路线之上”,构成阿拉伯人进入黑海的最大障碍。为了进军欧洲内陆区域,阿拉伯人将地中海和黑海同时视为突破点。一方面,他们经西班牙半岛入侵西欧;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武力入侵高加索地区,征服可萨汗国,坐拥黑海入海口,继而进军东欧。于是,从642至652年,阿拉伯帝国与可萨汗国之间战争不断,史称“第一次阿拉伯—可萨战争”。最终,可萨汗国成为这场十年战争的胜利者。

718年,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失败之后,开始将更多的兵力投放到高加索战场。从722至737年,“第二次阿拉伯—可萨战争”全面爆发,而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远远超过同期在拜占廷帝国或者在西欧所发生的战事。723年,3万可萨人在亚美尼亚与阿拉伯人相遇,结果可萨人取得了胜利,阿拉伯人丢盔弃甲,一直逃到叙利亚。可萨人继续集结军队,希望能够一鼓作气,攻入阿拉伯境内,却被阿拉伯将军加拉(Jarrah)率军击溃。此后数年内,阿拉伯人每年都对可萨汗国发动入侵战争,并能获得大量俘虏和战利品。这一境况,直到730年才有所改变。根据波斯著名历史学家泰伯里(Al-Tabari)的记载,在730年,可萨汗国共投入30万士兵对抗阿拉伯人,最终大获全胜,他们杀死了阿拉伯将军加拉,屠杀了大部分战俘,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但在随后不久的另一场战役中,可萨人损失惨重,1万人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双方之间最大规模的战役,发生于737年。是年,阿拉伯帝国派出15万大军,最终击溃可萨军队,俘虏2万户可萨百姓,并迫使可萨南迁,可萨汗国内部风声鹤唳,哀鸿遍野。以上这些战役,见证了“第二次阿拉伯—可萨战争”的惨烈。

在两次“阿拉伯—可萨战争”中,尤其是在第二次战争中,可萨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一方面,他们迫使阿拉伯人两线作战,忙于北部战事,从而无法集中兵力进攻君士坦丁堡;另一方面,可萨人成功阻挡了阿拉伯大军进入东欧,进而拯救了基督教世界。长期以来,学术界更为关注的是718年君士坦丁堡战役和732年普瓦提埃战役对于挽救欧洲基督教文明的意义和作用,却对可萨人的功绩有所忽视,这对可萨汗国而言显然有失公允。

在8世纪上半叶,在面对共同的敌人——阿拉伯帝国时,拜占廷帝国与可萨汗国选择了相互援助。718年,拜占廷帝国击溃了围攻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军队,这为可萨汗国增添了进攻阿拉伯人的信心,他们在这一年第一次主动对阿拉伯人发起攻击。根据史学家泰伯里的记载,可萨人在阿拉伯帝国境内大肆屠戮穆斯林,在当地造成了严重破坏。但由于军事实力的差距,最终可萨人损失惨重,被俘人数众多,其中哈里发奥马尔二世(Umar II)从这场战斗中分到的可萨战俘就多达50名。可萨汗国的此次军事行动,很可能是受到拜占廷帝国的要求,借机打击共同的敌人,试图解除阿拉伯人带来的隐患。


由此可见,拜占庭帝国之所以顶过了阿拉伯百年扩张的热潮,不仅拜占庭自身的各项制度改革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萨汗国的北翼拱卫,重要的军事与政治、经济援助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user avatar   du-gu-xue-ning-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大家都不愿承认的考古学事实:甲骨文里面的商王武丁征服东亚(当然有点偏题了,决定性的战役,这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使得东亚(华夏)人种扩散到整个东亚大陆。在这之前东亚(华夏)人种只是蜗居在太行山区的可怜虫而已(现在研究发现东亚华夏人种和东亚地区的其他遗传学族群差距相当大,和非洲黑人差距是最远的,有强烈的遗传漂变)殷墟殉葬坑里面的人种博物馆就是证据。像东亚这种常染色体极纯粹(比如不算封闭的西北人群受到外部的影响仅仅只有3%,南北汉人其实差距极小,两广汉人差距稍大一点,但是跟其他族群的距离还是很远,虽父系母系很多样,决定体质人类学的常染色体却非常单一)并且规模庞大的族群放到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份,分子生物学意义上东亚(华夏)内部分化度是所有亚人种里面最低的却是人口极多的。连一些边疆的小民族都不如(日本人韩国人都是华北汉人的小分支)东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显然不是个最佳解释

杨希牧先生曾对近400具祭祀坑头骨进行了测量,划分出五种形态

Ⅰ 北亚人种类型,类似现代布里亚特和楚科奇人,80具,占35.6%

Ⅱ 太平洋尼格罗人种(亚洲昆仑奴)类型,与现代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头骨类似,38具,占16.9%

Ⅲ 欧洲人种类型,与现代英国人头骨类似,只有两具,占0.9%

Ⅳ 爱斯基摩人类型(极北)55具,占24.4%

Ⅴ 小头人骨,50具,占22.2%

添加资料:世界上常染色体纯粹的人群只有东亚,巴布亚,西非,科伊桑。而不是大家认为隔离于新大陆的印第安人

东亚人常染由纯粹的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其内部的差距也极其微小。巴布亚人常染由纯粹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巴布亚是个研究人种进化的天然博物馆,Y染很多样(而且大多都是接近根部的类型),常染很单一,体质很多样。西非人和布须曼人也是两种不同的纯粹非洲常染人群。

而世界上其他人群的常染构成都较为复杂,欧洲人由西欧亚狩猎采集者WHG,古北欧亚人ANE,Basal Eurasiam这三种差异很大的成分组成。中东人由WHG和Basal Eurasian两种成分组成,部分还有非洲常染。印度除了有欧洲人的三种成分,还有很高比例的西欧亚与南部东欧亚混合形成的印度土著成分。半岛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和一部分印度土著成分组成,岛屿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成分和部分巴布亚成分组成。印第安人和西伯利亚原住民由北东欧亚成分和部分ANE成分组成。中非,东非人由西非成分和部分科伊桑成分和不同比例的西欧亚成分组成




  

相关话题

  奥斯曼帝国有哪些风俗? 
  全世界的精罗团结起来有没有办法在现实世界里光复君士坦丁堡? 
  为什么说奥斯曼是绿罗马(伪),罗马对奥斯曼的哪些方面有哪些影响和启迪? 
  拜占庭的毁灭是注定的吗? 
  在古罗马时期,黑人在罗马帝国的地位如何? 
  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国分裂后能重新统一,而罗马(直布罗陀-中东,地中海北、东、南三岸)却不能? 
  为什么会有精罗(精神罗马人)这类人的出现? 
  东罗马帝国相对于当时的欧洲国家,在制度上哪里更优越呢? 
  为何罗马帝国后期治权被迫一分为二? 
  罗马时期的土耳其,讲什么语言?1世纪时期,以弗所官方语和口头语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古代日本热衷于权力套娃、层层架空的政治格局,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下一个讨论
真实的土匪是怎样的?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