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实现科技自立的路上,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第1页

  

user avatar   hua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大佬从科研方面进行了讲述,从大家发言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作为一位工业界混了多年的码农,尝试从产业角度讲讲,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其实从世界角度来说,我们有硅谷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从国内角度来说,我们有深圳的经验可以借鉴。

首先讲讲硅谷成功的因素,看看有没值得借鉴的东西

虽然有人老喊「硅谷衰退论」,但无可否认,硅谷依然是科技创新的典范。「硅谷衰退论」最早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就有了,当初没有用开放心态看待的人,很多人错失了信息革命的良机。

在吴军博士看来[1],硅谷成功有三个秘诀:

第一个秘诀,是背叛

以及对背叛的宽容。吴军说到,硅谷起家靠的是一家叫仙童的半导体公司,这个半导体公司的八个创始人都是从另一家叛逃出来的。现在硅谷很多公司都在不断地“叛变”中诞生的。另外,加州的法律也鼓励挖墙角,如果公司之间不互相挖墙脚,政府会告这些公司破坏竞争。

第二个秘诀,是多元文化

能卖到全世界的产品,常常是多元文化的产物。比如苹果手机能在全世界都卖得好,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乔布斯本身就有多元文化的气质。他在印度住过,去过很多次日本,苹果的设计很简洁,其实有东方文化的形态在里面。硅谷从人口结构上,就是多元的,白人、亚裔、西班牙籍,各种人都有。

第三个秘诀是拒绝平庸

首先,对硅谷的公司来讲,模仿是可耻的。在硅谷开公司找投资,如果你说你做的别人已经做了,但你比别人便宜,肯定没人投你。

当我看到他这三个观点时,关于国内的创新环境,我也想起了三个points

  1. 前段时间。滨江区HR智库联盟成立。首批成员由阿里、海康、网易、吉利等30余家重点企业CHO或HRD组成。虽然他们声称组建HR联盟是为了「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革、引领组织发展,进一步密切企业间交流和政企沟通」,并不是为了防止跳槽,但这个联盟确实引起了大家的担忧和怀疑。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杭州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其中人才流动是重要因素,这和吴军博士说的「背叛」精神是相近的。如果资本合作来防止人才流动,这是对国内科技创新环境的严重破坏。
  2. 深圳的成功也是离不开多元文化。如果说全中国哪个城市文化最多元,深圳应该是当选的。在纵向维度上,深圳是多元的:这里曾经是山寨之都,这里曾经是工厂首选地,现在,山寨产品依然还在,工厂搬到郊外了,但在这里,也全球顶尖的互联网和科技公司。深圳发展太快了,前一个发展阶段貌似还没退出舞台,后一个发展阶段就来了。在横向维度上,深圳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深圳搞了个「孔雀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是中国籍和外国籍)来深圳。虽然没有硅谷那么多种族,但文化上具有非凡的活力。
  3. 「在硅谷开公司找投资,如果你说你做的别人已经做了,但你比别人便宜,肯定没人投你」这句话让我想起国内各大厂商打价格战,从早期的打车软件,到现在的社区团购,无一不是如此。当然,竞争是好事,但这种竞争只是在资本层面的竞争,而非技术层面的竞争,所以对科技创新的推动非常有限。

当然,硅谷成功当然不是仅仅三点就能概括的,除此之外,硅谷依托于斯坦福,斯坦福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这其中就包括谷歌、惠普、雅虎、耐克、罗技、特斯拉、Firefox、艺电、Sun、NVIDIA、思科、及eBay等公司的创始人。这是非常成功的而且难以模仿的经验,但我们可以看到,硅谷是科研和产业合作的最佳范例。我认为 @贱贱 说的「在科研和产业差距巨大的时候,以文章为导向只会造成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也是很正确的。科研如果能立马转换成工业界成果,并且工业成果也能成为评价科研的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确实很有利于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所以 @甜草莓 博士说的「科技创新以科研为引导,以企业为主力」,我真的太赞同了。

关于斯坦福和硅谷之间产学研一体化,在任泽平的一份报告中[2]有两张很清晰的图。这里引用下

我们也可以看看深圳科技行业发展如此好的原因

当然,我们首先是知道,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并且改革开放还会继续深化。

还有前面说到的深圳多元文化,也是很重要因素。

说到产学研,深圳也是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3]

深圳市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财政支持基础研究补短板工程,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3年实现翻番,201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37%。出台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修订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支持科研人员自主定方向、自主选课题。成立全国首个科技金融联盟,设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天使母基金,100%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孵化发展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目前,深圳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新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通报称,希望受到表扬的地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注意我引用加黑的部分(原文没加黑),这是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


总结

关于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总结下来就三点

  1. 允许人才自由流动,营造多元文化氛围
  2. 产学研一体化,要注重科研成果在工业界的产出
  3. 拒绝恶性竞争,鼓励创新。

这就是我个人的浅见。

以上。

参考

  1. ^吴军:硅谷成功的三个秘密  https://www.sohu.com/a/290173780_100253726
  2. ^任泽平: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https://m.gelonghui.com/p/364346
  3. ^深圳产学研资深度融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http://www.sz.gov.cn/cn/xxgk/zfxxgj/zwdt/content/post_8307990.html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点说,在科研和产业差距巨大的时候,以文章为导向只会造成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弱化甚至打压文章导向,甚至能解放出一部分人真的去做一些对产业有用的事情。

以我自己的感受,有很多人如果愿意把所学拿去多琢磨一些企业的东西而不是想着天天搞些云里雾里的paper,可能更有用。

虽然国家投入科研那点钱很少,就算让他们全去干些阳春白雪的paper也没多大损失,但是这个导向是很可怕的,有的人能发paper,有的人发不了,但是却一直想着发paper,这种导向,根本就不利于让科技人才去琢磨一点真正对企业对产业对社会有发展的东西。

现在的氛围,根本不是弱化paper能解决的,打压发paper都不为过。产业和学术相近的时候,paper确实能促进服务于产业;但你的产业和学术相去太远,这时候再还推paper,说误国也不为过。paper多科技就好?科技创新环境就好?德国日本需要和你拼SCI paper?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上至院士下到青年教师一直在探讨的事情。

但是,正确的路子可能不好找,但是有些路子可能不见得是对的。

一、破四维之后,谁来评价?

去年,我们提出了破四维,可以说是对于用四维束缚科研的一次重大突破。

然而,问题马上出现了,没有了四维,我们如何有新的评价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评价体系,最终就是大锅饭,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但是要评价,那么总得有个标准吧?

而四维中的sci其实最大的优势在于,sci是全世界科学家来评判的,这反而成了一种保护。

如果不用sci,那么我们是不是要用那种赞美师母的期刊来评价呢?

所以,破四维之后的新评价是个重要的路子。

二、“学术民主”?

这是不少青椒们比较喜欢的一个东西,比如一种策略就是,把一个人的东西,交给整个领域所有人进行评价,这样可以避免目前的3-5个评委以及熟人打招呼问题。

然而,这种策略,其实有两个问题

1,全体科研人员都集中评价别人的本子了。

2,踩平衡。

这一点可以说是知乎上很明显的,就是,知乎上把踩的权重做的很大,经常遇到我写的回答,赞数有,专业认可也有,甚至被官方收录,然而就是排不到第一位,原因就是被很多人尤其是高权重的人踩了。

只不过我比较懒,否则的话,我也去踩,最终就是大家写了回答后第一时间去踩别人,于是所有的人都踩其他人的回答,最终就是踩平衡了。

在学术上也一样。

如果所有人都对别人的本子打no,最终大家可能还是那种更优秀的被选出来。

但是,如果有人不愿意踩别人,但是他又被踩了,那么结果就是他会失去这个机会。而最终逼得他不得不踩。

于是,整个学术界就成了乌烟瘴气的,非我就是敌人。

甚至,还会像当前,有人专门去买“踩”~

更别提,不同的人的权重都一样吗?一个院士的权重和一个讲师的权重一样,这合理吗?


所以,你会发现,最大的问题,永远是钱和人。

因此,如何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那就是,做大蛋糕,限制巨佬,增加惩罚。

1,做大蛋糕是最关键的

只有科研经费的蛋糕足够大了,才能让更多的人不在去为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挣扎,而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科研上。

2,限制赢者通吃的巨佬模式

当前的学阀模式已经出现了,因此,一定要某些方式来限制巨佬,否则就像大家熟悉的垄断会到处出现。

3,增加惩罚

当前对于科研违规的行为惩罚太清,甚至就是罚酒三杯。

这是不合适的,一个人如果在学术上比如出现了贪腐经费、学术不端,应该终身禁入科研行业,并且在法律上进行处罚。

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科研的沦落。


最后,我觉得,科研领域应该贯彻国家提出的“放管服”思路,

“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不要像当前,自己申请的经费,超过1000块就要层层审批(没错,就是有这么奇葩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做个毛科研?

基本上,理念都有了,得好好落实啊。


user avatar   eidos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集成电路作为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基本集中在国内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

目前形成了以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为核心的四大城市群。


从芯思想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看,前十大城市中,长三角占据一半,五席分别是上海、无锡、苏州、合肥、南通;环渤海只有北京一个入围;珠三角和中西部各有两席。

过百亿的15个城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合计为8280亿元,前10大城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合计为7370亿元,占比89%。

一、上海

据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的数据,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450亿,较2017年实现23%的增长,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上海在设计领域,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在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14纳米工艺研发基本完成。在装备材料领域,中微、上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额500亿元,分为100亿元的装备材料基金、100亿元的设计基金、300亿元的制造基金。基金将加快促进汽车芯片、智能移动芯片、物联网芯片、AI储存器芯片、安全芯片以及智能储存器芯片等高端芯片的研发和生产。

二、无锡

根据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来看,无锡市在2018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014亿元,较2017年实现14%的增长。

无锡市当属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无锡市原计划到2019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任务,无疑已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第一方阵行列。

无锡作为“国家南方微电子工业基地中心”,近年来一直在构造集成电路“芯”版图,经年积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集聚了包括华虹半导体、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中科芯、中德电子(江阴润玛)、江化微、东晨电子、固电半导体、宜兴中环领先等在内的200多家企业,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与材料等多个领域,集成电路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锡渐成,勾勒出了无锡集成电路的美丽风景。

2000年以来,先后成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8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全国仅有的两个由国家发改委认定的国家微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另一家是上海)。

不过无锡IC设计业偏弱,占比仅为10%;制造业占比25%;封测业占比高达40%,设备材料占比25%。

三、北京

2018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970亿,较2017年实现8%的增长;排名仅仅次于上海和无锡,位居全国第三。

北京市规划到2020年建成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形成了 “北(海淀)设计,南(亦庄)制造”的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积累了一定的“家底儿”。以中芯北方、北方华创、屹唐半导体、集创北方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紧密合作,协同打造北京集成电路产业的“芯”实力。

四、深圳

深圳市2018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为890亿,较2017年实现34%的增长。

深圳市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列珠三角地区首位,规划到2023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深圳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重要聚集区,长期处于设计业龙头位置,在晶圆制造、封装测试领域非常薄弱。根据深圳新的产业规划,当地将补齐芯片制造业和先进封测业产业链缺失环节,聚焦提升芯片设计业能级和技术水平,注重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努力优化产业生态系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五、成都

2018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较2017年实现23%增长。

成都市要跻身国内集成电路设计第一方阵,打造中国“芯”高地,规划到2035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3400亿元。这个规划周期确实有点远。

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聚在高新区。在芯片设计方面,拥有各类设计公司120多家,包括振芯科技、锐成芯微、和芯微、雷电微力、华大九天、华为海思、新华三等各具特色的企业,设计领域涵盖网络通讯、智能家电、物联网、北斗导航、IP等;在晶圆制造方面,拥有德州仪器8英寸晶圆生产线;在半导体封测方面,成都拥有华天科技(原宇芯)、士兰微、英特尔、德州仪器、芯源系统(MPS)等近十家封装测试企业,形成西南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基地。

六、西安

2018年西安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较2017年实现5%增长。

西安市打造集成电路产业新高地,规划在2021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西安依靠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和华天科技西安、美光/力成封装项目,大大增强了西安在集成电路产业中的竞争力。

目前西安形成了从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研制与生产,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系统应用的较完整产业链。

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情况来看,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制造业一枝独秀,设计业与封装测试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七、苏州

2018年苏州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较2017年实现7%增长。

苏州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方面保持国内领先,拥有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随着中科曙光、澜起科技等一批旗舰项目落户,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目前,苏州市在芯片最有价值的设计领域,已积累了一批实力企业。当前,苏州市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和昆山等地区发展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产业。园区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目前已集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40多家。

八、厦门

2018年厦门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关口。

厦门市是国家集成电路布局规划重点城市,致力构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规划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将达1500亿元。厦门已经形成火炬高新区、海沧区、自贸试验区湖里片区三个集成电路集聚区,目前成功引进了一大批龙头项目,初步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装备与材料以及应用等产业链环节,聚集了三安光电、联芯集成、士兰微、通富微电、紫光展锐、瀚天天成、美日丰创等20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部分环节的生产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九、合肥

2018年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较2017年实现25%的增长。在长鑫量产后,预计2019年合肥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会有较大增长。

合肥市打造中国IC之都,被列为全国九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计划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500亿,其中设计业100亿,制造业300亿,封测60亿,设备材料40亿。随着晶合集成、长鑫集成的投产以及强势引进的一批设计、材料企业,加上宏实自动化、易芯半导体、大华半导体、芯碁微电子等一批本土企业,合肥已逐步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全产业链,并带动其他高科技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产业布局上,合肥市现已形成了三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经开区、高新区、新站高新区。2018年9月27日合肥市正式被授牌成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合作试验区包括合肥市三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经开区、高新区、新站高新区。

十、南通

2018年南通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较2017年实现23%增长。

近几年南通集成电路产业飞速发展,已初步形成完整产业体系。汇聚了包括通富微电、越亚半导体、京芯光电、捷捷微电子、启微半导体在内的一批企业。

十一、杭州

杭州市致力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之都,从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可以看出,到2020年年底,全市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明确提出集成电路设计业是杭州信息经济创新发展的长期有效的驱动力,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提升全市整机系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杭州市的行动目标重点发展芯片设计,选择特色芯片、高端存储芯片等芯片的制造,兼顾封装测试与材料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杭州是八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优势,汇聚了包括中天微系统、广立微电子、士兰微在内的一批优质公司。目前拥有多个细分领域精尖核心技术,在嵌入式CPU、EDA工具、微波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数字音视频、数字电视、固态存储(固态硬盘控制器)、计算机接口控制器(包括磁盘阵列和桥接芯片)、LED芯片和光电集成电路等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个别甚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进入了国际主流市场。

十二、大连

2018年大连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较2017年实现60%增长,其中英特尔大连就高达227亿。

大连市要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计划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500亿。2108年随着英特尔大连工厂二期扩建项目投产,有力助推大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十三、重庆

重庆市规划到2022年力争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创新高地,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000亿。重庆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电子信息产业需要高水平集成电路技术支撑产业发展。重庆将养生培育高端功率半导体芯片项目,重点解决制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和创新生态问题,实现重庆产芯片产品全面支撑重庆市智能终端、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制造、仪器仪表、5G通信等电子信息领域应用需求。

重庆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园区已构建从EDA平台、共享IP库、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全新产业生态,吸引了华润微电子、SK海力士、中国电科、西南集成等一批知名集成电路企业聚集发展。目前正全力打造全球协同研发创新平台UMEC联合微电子中心、全国最大功率半导体基地和韩国SK海力士集团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工厂。

十四、天津

2018年,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天津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较2017年有20%的下滑。

天津市致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计划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天津集成电路产业逐步形成了IC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三业并举、新型半导体材料与高端设备支撑配套业共同发展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格局,聚拢了集成电路企业百余家,聚集了紫光展锐、唯捷创芯、国芯等一批国内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芯片制造业拥有中芯国际、中环股份、诺思科技等知名企业;封装测试业有恩智浦半导体、金海通、双竞科技等重点企业;材料与设备支撑业聚集了中环半导体、中电46所、华海清科等企业。

十五、南京

2018年,南京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实现了56%的增长,一举突破100亿大关。

南京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聚集在江北新区,目前已经拥有台积电、华天科技、长晶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集聚了260余家集成电路产业企业,覆盖行业内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全产业链环节。[1]

参考

  1. ^ http://news.eeworld.com.cn/mp/Icbank/a70604.jspx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中芯国际计划投资 23.5 亿美元建新厂,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如何用一个最简单的比喻告诉周围不懂物理的人,什么是低温等离子体? 
  记忆是物质吗? 
  对于物理研究生来说,(在你的方向)「打基础」到什么地步可以开始做研究了? 
  过年有亲戚问疫情啥时候能结束,我该如何解释才比较符合科学? 
  有哪些话一听就知道一个博士生是个水货? 
  如果科学技术没有带来和平与幸福,那我们发展科技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自己选择未来的科研方向? 
  生物是什么时候进化出屁股的? 
  「奥卡姆剃刀原则」是否过于盲目武断?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高温下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红颜色的?
下一个讨论
t-sne数据可视化算法的作用是啥?为了降维还是认识数据?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