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历史上跑关东的人,为什么不去下南洋呢,而是去了东北平原? 第1页

     

user avatar   odinso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纠正一点,当年没有闯关东,当年叫做跑关东。上世纪上半叶的所有新闻报道、文学作品,都讲的是跑关东,从来没有人谈及闯关东。闯关东一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红色文宣臆造的,最早见于红色小说《红旗谱》。

关于跑关东,类似的问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内地的农民工为什么蜂拥而入珠三角,而不是西安、呼和浩特呢?

回答是肯定的。上世纪初始,俄国人铺设中东铁路,是的东北经济进入快车道,飞速发展的东北经济,需要大量低端劳动力。跑关东山东人,就是上世纪初叶的民工潮。

事实上所有资料都显示,当年跑关东人群的的三大特点,男性为主,反复往返于山海关内外,集中于中东铁路沿线。以上三点都提示,所谓跑关东人群,就是上世纪初始的民工潮。之所以,不去南方,因为南方经济发展乏力,没有用工需求。就这么简单。

总之,闯关东神话臆造的山东人拓荒东北的故事根本不存在,跑关东人群,多见的职业是装卸工人,建筑工人等等所谓的“苦力”工作,一开始来到东北就进入农村的不多。虽然他们许多人最终都会选择在农村落脚。

还有,跑关东人群不是东北的主流人群。


user avatar   ha-ha-80-27-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问一下。

为什么美丽温暖富饶的南方,人们为什么要下南洋呢?去美国修铁路?去南美种橡胶?

那么答案来了,差不多相同时期的: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当‘猪仔’,都不是人们自己主动去干的,是被逼的。穷则生变,都活不下去了,那里能活去那里,反正只有一条命了。

闯关东,人来源主要是山东,河北,其他地方的略少,这两省距离不远,走过去,做船过去,甚至抱快块木板游过去。

闯关东大概有几个阶段。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今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迁至了辽西(辽西中心城市为锦州)和辽北地区。

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所以说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因此,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虽然解放后,开发北大荒,很多南方的建设者也移居到东北,参与东北的开发,但这不属于闯关东的范围)。特意回答某些评论者。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移民有:

1永嘉之乱:八王之乱,诞生成语’衣冠南渡’。移民地点:江浙,两湖,江淮。因为战乱移民。

2安史之乱:中原涂炭。移民地点:江淮,四川。因为战乱移民。

3北,南宋灭亡:靖康之耻。移民地点:江浙,皖,两湖,粤闽。因为战乱移民。

4明初洪桐大槐树:诞生名词:解手。移民地点: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因为战乱移民。

5移湖广填四川: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向四川移民。因为战乱移民。

6下南洋: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广大区域。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但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

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这与自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因为战乱。

7闯关东: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关东之要“闯”,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是不准内地人迁入的。

8“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回乱。

9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西南大移民。

河南百姓去西北。应为天灾人祸,战争。

百姓去西南,抗战大后方。各地都有。西南联大。

10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

果党败退。携裹百姓,以及当权,对我们新政权有敌意者。

各地生产建设兵团。八千湘女上天山。从无到有。向建设者致敬。

大二三线建设。向先辈们致敬。

改革开放。想打工,去广东。

基础建设移民。例如三峡,丹江口以及各地工程。向建设者,移民家庭致敬。

出国潮。向回国建设者,以及爱国者致敬。

还有:秦汉,移富户以实关中。北戍五原,云中,南戍岭南。两晋三国,屯垦,归附,内迁。

隋唐,七十二路烟尘。流离之苦,重土难迁,多士南奔,吴为人海。

五代,迁都,妇幼充军粮。

两宋,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

元末明初,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屯垦以实九边。西迁。

明清,海禁内迁,实台,招垦。

清,柳条编,闯关东,弛禁放荒,蒙古西迁,回归。

还有华工。去美国,去南洋,去西欧,去沙俄……默哀。








当猪仔:猪仔华工

南洋的“猪仔”华工。欠债劳工的一种。1800年槟城出现出售立约劳动一年的华工﹐售价由十至十五元增至三十元﹐称为“卖猪仔”。“卖猪仔”一词﹐在中国文献中最早见于道光七年(1827)刊行的张心泰着《粤游小志》。当时以新加坡和槟城为中心的“卖猪仔”活动便逐渐兴盛起来。鸦片战争后﹐在槟城﹑新加坡﹑厦门﹑汕头﹑香港﹑澳门等地都设有专门拐贩﹑囚禁“猪仔”的客馆﹐俗称“猪仔馆”。各地“猪仔馆”关系密切﹐贿通官府﹐上下其手﹐迫害华工。“卖猪仔”的利润丰厚﹐新加坡的售价常在百元以上﹐而成本不过二十元﹐华工本人所得不过十元﹐盈利由“猪仔”头和拐贩等层层分润。华工要为这笔身价付出为期三年的债奴劳动。

从1864年起﹐荷属苏门答腊需要华工种植烟叶﹑开发锡矿﹐每年约自新加坡转贩一万六千名﹐引起英国殖民当局的干预。1877年﹐英殖民当局决定在新加坡设立华民政务公司﹐控制“猪仔”贩卖﹐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同时防止荷属苏门答腊的转贩。荷兰殖民当局不得不转向中国﹐从“猪仔”的源地汕头和香港直接设馆招募。汕头所设“元兴洋行”﹐专门拐贩“猪仔”供应苏门答腊岛﹐由德商好时洋行包揽承运。从1888年到1931年共拐去三十多万人﹐连同过去从新加坡转贩的人数﹐共约六十万人。

拐去的“猪仔”主要用于扩大开发﹐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填补死去“猪仔”的空额。早期马来华工年均死亡率为50%。到20年代初﹐年均死亡率仍高达20%。苏门答腊岛东部地区“猪仔”年均死亡率为50%。无数的“猪仔”为这些殖民地的种植园﹑矿山及各项生产事业的开发和当地的经济繁荣付出了血汗和生命的代价。估计从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在一千万人以上。




在搬运下,

华工 [huá gōng]

华人劳工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展开

华工(英语:Chinese Workers)泛指于晚清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通常是来自穷乡僻壤的破产平民、无业贫民或渔民(特别是广东五邑地区),被招工馆等中介公司欺骗或拐卖而置身异国,他们会收到首期的预付薪酬,但是需要扣除一笔介绍费用、交通费用和佣金,然后前往海外,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他们当中不少人因为无法返回中国,而且得不到侨居地的公民权利、无法获得移民资格而客死异乡。


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由于这些出国的劳工都会签约,称为契约华工。2006年,加拿大总理哈珀以广州话就百多年前政府向华工征收人头税道歉,并且宣布赔偿方案。


中文名

华工

外文名

Chinese Workers

解释

国外做工的中国工人

出自

清·黄遵宪 《逐客篇》

快速

导航

史料记载

历史沿革

产生背景

清代华工出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人数估计十倍于前一阶段。华工绝大多数是闽南人﹐也有少数粤东人。

华工出国的原因 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地狭人稠。破产的农村劳动力国内无处容身。而当时的南洋﹐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地下资源丰富。闽粤两省同南洋仅一水之隔﹐得“贸易风”之便﹐又有海外同乡的招引﹐两省“过剩”人口便相继到南洋谋生。

16﹑17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东南亚。他们为独占东南亚﹐不允许华人从事独立的经商活动﹐迫使华人只能充当中介商和开发其殖民地的劳工。随着殖民地的不断开发﹐去南洋的华工日益增多。

史料记载

指在国外做工的中国工人[1] 。

清·黄遵宪 《逐客篇》:“ 光绪六年, 合众国乃遣使三人来商

订限制华工之约……议院遂藉约设例禁止华工。”

一战时期华工

鲁迅 《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儒者们引为劳绩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识丁的华工。”

清·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其时曾国藩等鉴於道、咸间条约失利,特建议遣使往订此约,於领海申明公法,於租界争管理权,於出洋华工谋保护,且预防干涉内治云。”[2]

清·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五十八》:“志一百三十三厂内如有华工滋闹,毁伤机器厂屋,地方官只能办犯,不能赔偿。”[3]

同治年间《救时揭要》:“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有半途病死者,有自经求死者,有焚凿船只者。要之,皆同归于尽。即使到岸,充极劳极苦之工,饮食不足,鞭挞有余;或被无辜杀戮,无人保护,贱同蝼蚁,命若草菅。噫!华民无辜,飘零数万里,而受如此之刻酷乎!”

历史沿革

南洋华工

清初已有大批华南沿海居民出国﹐以去爪哇岛各地的人数为最多。17世纪下半叶﹐爪哇岛上共有五万名中国人﹐绝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1710年﹐仅巴达维亚市(Batavia﹐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即有十万中国人。华工有自由雇工﹐也有由船户贩来的押身抵债者﹐名为“新唐”或“新客”(”新客”一词﹐1683年已在巴达维亚出现)。“新客”在偿债劳动中﹐对雇主有人身隶属关系。

1740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为了消灭华人的经济优势﹐在巴达维亚曾屠杀华人一万多人。爪哇华工即转往苏门答腊﹑婆罗洲(Borneo﹐今加里曼丹)和廖内群岛等地。他们或组成带有村社性质的劳动组合“公司”﹐向当地酋长交纳租税﹐领地采金﹐或从事农垦﹑捕鱼﹑放牧﹑种菜﹑种茶﹑伐木﹑造屋﹑造船和筑路等劳动。在西婆罗洲﹐这样的“公司”共有十八个。著名的如东万律的“兰芳公司”(1777年成立)﹐盛时有华工三四万人。除组织生产外﹐还按天地会的模式组成自治﹑自卫的集体﹐名为“兰芳大总制”﹐公推罗芳伯为“大唐客长”﹐实行朴素的民主体制。“公司”成员曾发展到三十万人(包括当地居民)。荷兰殖民军曾多次袭击婆罗洲的“公司”﹐均被击退。1854年﹐大港等公司先后被荷兰殖民军消灭。1865年﹐“兰芳公司”亦被荷兰殖民当局撤销。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为在马来亚进行殖民扩张﹐曾以授地招垦﹑贷款补助等诱饵﹐鼓励和罗致中国人前往开发。

早期华工多数是东南沿海的破产农民和无业贫民。因契卖或拐卖而置身异国,备尝艰苦。同治年间《救时揭要》说:“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有半途病死者,有自经求死者,有焚凿船只者。要之,皆同归于尽。即使到岸,充极苦之劳工,饮食不足,鞭挞有余;或被无辜杀戮,无人保护,命若草芥。华民无辜,飘零数万里,而受如此之刻酷乎!”这是劳工历史的一部分,饱受苦辛与侵侮后,他们一部分稍能自立,或有发展,于是开始对国内有了侨汇。

19世纪20年代﹐马六甲附近和半岛西部各土邦的锡矿已有几万名华工。槟城和新加坡的原始森林很快就被华工开辟无遗。随后转向半岛内陆柔佛﹑雪兰莪和霹雳等土邦。华工向当地苏丹纳租领地开发﹐称为“港主制”。他们在当地自建村镇﹐柔佛境内聚居达数千家﹐柔佛邦的二十九条河流的两岸﹐几乎全是华工开垦的种植园。海峡殖民地的三个港口(主要是新加坡)成为华工不断向半岛内陆推进的据点。

契约华工

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工几乎全是被强迫签订契约的﹐通称为契约华工。主要分为欠债劳工和契约劳工两种。前者是同华人“客头”或包工头订约的债奴﹐后者是同白人雇主订约的契约奴隶。这两种契约华工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猪仔华工

南洋的“猪仔”华工。欠债劳工的一种。1800年槟城出现出售立约劳动一年的华工﹐售价由十至十五元增至三十元﹐称为“卖猪仔”。“卖猪仔”一词﹐在中国文献中最早见于道光七年(1827)刊行的张心泰着《粤游小志》。当时以新加坡和槟城为中心的“卖猪仔”活动便逐渐兴盛起来。鸦片战争后﹐在槟城﹑新加坡﹑厦门﹑汕头﹑香港﹑澳门等地都设有专门拐贩﹑囚禁“猪仔”的客馆﹐俗称“猪仔馆”。各地“猪仔馆”关系密切﹐贿通官府﹐上下其手﹐迫害华工。“卖猪仔”的利润丰厚﹐新加坡的售价常在百元以上﹐而成本不过二十元﹐华工本人所得不过十元﹐盈利由“猪仔”头和拐贩等层层分润。华工要为这笔身价付出为期三年的债奴劳动。

从1864年起﹐荷属苏门答腊需要华工种植烟叶﹑开发锡矿﹐每年约自新加坡转贩一万六千名﹐引起英国殖民当局的干预。1877年﹐英殖民当局决定在新加坡设立华民政务公司﹐控制“猪仔”贩卖﹐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同时防止荷属苏门答腊的转贩。荷兰殖民当局不得不转向中国﹐从“猪仔”的源地汕头和香港直接设馆招募。汕头所设“元兴洋行”﹐专门拐贩“猪仔”供应苏门答腊岛﹐由德商好时洋行包揽承运。从1888年到1931年共拐去三十多万人﹐连同过去从新加坡转贩的人数﹐共约六十万人。

拐去的“猪仔”主要用于扩大开发﹐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填补死去“猪仔”的空额。早期马来华工年均死亡率为50%。到20年代初﹐年均死亡率仍高达20%。苏门答腊岛东部地区“猪仔”年均死亡率为50%。无数的“猪仔”为这些殖民地的种植园﹑矿山及各项生产事业的开发和当地的经济繁荣付出了血汗和生命的代价。估计从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在一千万人以上。

契约苦力

拉丁美洲等地的契约苦力。1838年英国废除了殖民地的奴隶制度﹐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因黑奴走散﹐劳动力短缺﹐生产陷于瘫痪﹐迫切需要引进外来劳工。这时的秘鲁和古巴也因英美大量投资开发﹐苦于廉价劳动力不足。鸦片战争后﹐1846年﹐曾兼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驻厦门领事的英国的投机商德滴首先在厦门开设德记洋行﹐亦称卖人行﹐雇用几百名打手和拐子﹐用付给“人头钱”的办法收买歹徒拐来的苦力﹐把他们囚禁在巴拉坑(Baracoon﹐葡语﹐即收容所)﹐用暴力强迫他们签订到远洋劳动八年的卖身契约﹐并在苦力胸前打上烙印﹐以S﹑P﹑C三字分别代表去夏威夷﹑秘鲁和古巴﹐然后押送上船出国。这种贩卖人口的勾当﹐暴利惊人﹐而且华工劳动效率又高﹐当时在英属圭亚那用五百名黑奴生产的糖﹐在古巴只需一百九十名契约苦力。一名黑奴的价格为一千元﹐而一名契约苦力才四百元。因此﹐英﹑葡﹑西等国的苦力贩子在汕头﹑澳门大肆掳掠华工。

从华南到拉丁美洲﹐需航行三个月至半年。在漫长的海途中﹐气候酷热﹐成百上千的苦力被锁禁底舱﹐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去古巴的苦力船海上死亡率曾高达45%。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浮动地狱”。处于绝境的苦力﹐曾多次聚众暴动﹐从1847年到1872年﹐见于记载的这类事件共达五十二起﹐多数取得胜利﹐夺船返航。当被镇压下去时﹐苦力往往采取破釜沉舟的办法﹐与敌人同归于尽。

据估计﹐从1845年到1875年被掠贩到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契约苦力不下五十万人。其中古巴和秘鲁分别为十四万三千和十二万人。绝大多数是从澳门掠去的。古巴和秘鲁原来都是西班牙殖民地﹐以虐待华工著称于世。清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曾先后派陈兰彬和容闳分赴古巴和秘鲁进行调查。陈兰彬在名为《古巴华工事务各节》的报告中附有一千六百名苦力的控诉﹐详述苦力身受和目睹雇主残酷凌虐的事实。报告公布后﹐举世震惊﹐国际正义舆论曾痛加指责。

赊单工

去美国的“赊单工”。欠债劳工的一种。“赊单”﹐粤语﹐指赊欠船票﹐英文为Credit-ticket。“赊单工”专指从香港贩往旧金山的欠债华工。1849年﹐上海英商祥盛洋行掠买二百名契约苦力﹐装美国船“亚马森”号运往旧金山﹐每人的船票﹑伙食和杂费共一百二十五元﹐由祥盛垫付﹐签订契约到美做工﹐按月在工资内扣还。1850~1851年﹐香港开始拐贩欠债华工到旧金山。为了监督华工履行契约﹐收回垫款本息﹐安排华工劳动﹐在旧金山的广东各属同乡会(即会馆)很快成为联系业务﹑控制华工的机构。“赊单工”几乎全是从香港输往美国的。拐匪以暴力强迫华工见官诳称“自愿”﹑“自费”出国﹐取得美国领事签证﹐打着“自由旅客”招牌﹐前往美国。1855年香港英国当局别有用心地炮制了一个“中国乘客法案”﹐装出要改善华工待遇的样子,先到旧金山会馆报到﹐随即在包工头带领和监督下﹐编队到指定工地劳动。美国雇主付给华工的工资,仅及白人工资的半数,而且全部交给会馆头人,头人除克扣和勒索垫款本息外﹐还从生活消费以及诱烟﹑诱赌等方面剥削华工。

19世纪中期﹐美国从事运载华工的航运业得到十倍的暴利。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航运成本每人只需五元﹐而票价却在五十元以上。专门载运华工的“太平洋邮船公司”﹐每年还从政府领取五百万美元的津贴。这家轮船公司同华商会馆订有口头协议﹐华工乘船回国﹐必须持有会馆的证明﹐否则不售船票。

华工从踏上美国国土之日起﹐就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排斥和凌虐。西部各地排华风潮踵接﹐华工没有任何保障。美国修建从东到西﹑横贯美国全境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时,因工程险阻,劳工短缺,曾同中国签订招募华工的条约。数以万计的华工在筑路中牺牲了生命﹐可是在这条对美国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作用的铁路建成后﹐庆祝通车典礼﹐却不让华工参加﹐并把他们全部解雇。事隔不久,由于遭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袭击﹐美国各地出现劳动力过剩﹐排华活动亦更加炽烈﹐屠杀﹑焚掠﹑殴辱和驱赶华工的惨案达二百余起。1882年美国政府背信弃义宣布废约并严禁华工入境,去美国的“赊单工”就此结束。据估计,从1849~1882年,去美国的华工共约三十万人。他们对美国西部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契约华工

“合法”招募的契约华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1859年﹐广州拐架苦力的暴行十分猖獗﹐激起群众自发惩治拐匪的行动。英占领军当局为控制局势﹐由占领军行政委员巴夏礼出面﹐向广东巡抚柏贵施加压力﹐迫使出示准许民人自愿出洋作工﹐到英国招工公所报名。第一批为圭亚那招去了契约华工三百人﹐每名成本(包括运费六十元)仅一百十七元﹐而当时加勒比海地区契约华工的售价为四百元﹐此举为种植园主省去八万五千元。这是所谓”合法化”招工的前奏。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迫签《北京条约》﹐强使清政府“同意”华人自愿出洋做工。但是自愿应募者寥寥无几。结果﹐招工馆还是用人头钱向拐匪收买苦力。从1860年到清末﹐英﹑法﹑西﹑美﹑秘﹑荷﹑德等国都曾先后同中国政府签订招工章程﹑条约﹐假“合法”招工之名﹐行”合法”掳掠之实﹐具体事例不胜枚举。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之后﹐并不缺少劳动力的南非金矿财团亦趁机在华北招募廉价华工﹐因为这要比在当地招募黑人劳工合算得多。南非在华北招工的主要代理人是后来当上美国三十一届总统的胡佛。当时他在天津开平矿务局任工程师﹐中文名胡华。他在伦敦组织了一个空头的“中国工程矿务公司”同南非特兰士瓦矿业公会签订合同﹐取得包揽在华招工的专利权。所有联系招工的具体事务均由开平代办(此时开平已落到英国财团手里)。所谓代理招工﹐无非是假手洋行﹑买办﹑奸商﹑拐匪﹑人贩等层层立约﹐分途拐架﹐按期如数交人。这些招工人员取得天津关道“保工局”颁发的执照﹐深入内地﹐肆行掳掠﹐胡佛因此发了横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二十多万华工被沙俄招往欧洲战区和西伯利亚森林等地﹐担负最粗重﹑最危险的工作。在赴欧途中和战地﹐一万多名华工在炮火中牺牲。沙俄以“待遇优厚”诳骗华工﹐实际上不仅不给工资﹐而且挨冻受饿。华工在一次反抗中打死镇压华工的七名俄兵。俄军派兵增援﹐把三百名起义华工全部枪杀。在西线俄军战场上死去的华工达七千人。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华工加入红军和城市赤卫队。











话说现在东北大地也挺富饶,美丽的,冬天是冷,但是夏天它也热 。

你说的同时期美丽温暖富饶的南方人不少也在下南洋,出海呢。

况且同时期的南方美丽温暖但是不一定富饶。


user avatar   mi-mang-de-q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闯关东的年代东北虽冷但地广人稀没有地主压迫是真正富饶的土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黑土地攥出油,插根筷子都开花 。电视剧《闯关东》很好的反应了这一点,老朱家闯关东第二年就能吃上白面饺子 ,这是在关内绝对做不到的。我家祖上也是闯关东的海南丢,就是因为在山东老家实在穷的活不下去才来大连碰运气,幸运的活了下来。刚来的时候在海边住,这里只有三户人家,还有狼。有一位五辈前祖宗小时候都被狼叼走过。附近地名里甚至暗示当年这里有过老虎。但是苛政猛于虎,为了生存老虎豺狼算什么。在饥荒年代,海边人家虽然没有船不能出海捕鱼,但依然能靠赶海混个肚圆。海参鲍鱼不会吃拿去喂鸡,只知道吃苞米萝卜充饥的事没少干。

而反观当时的南方虽说湖广熟天下足,但是由于战乱人口大量损失,生产力严重破坏。再加上地主阶层,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人民生活极其困苦。沿海地区还缺乏耕地,人口过剩,也只能下南洋谋生路。美丽温暖富饶?不存在的。只能看到痛苦,贫穷,麻木,破败……你可以不信我,可以问问自己的长辈,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没有办法,为什么南方在清朝末年会闹起那么多农民起义? 英国使者玛蒂尔尼是怎么看待南方民风民俗人民生活的?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绝大多答主都没说对~

看到前面还有答主说什么挖人参,去长白山打猎……

要知道,因持续大量刨采,早在清朝中叶的乾隆年间,长白山的野生人参资源就已经趋近枯竭了。乾隆中后期,吉林将军也只能用园参秧种(人参种植园里的人工栽培参)给皇帝上贡。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的“闯关东”,不是单纯农业移民,而是海外势力控制东北+半殖民地社会状态下的务工移民。

“闯关东”兴起,不是源于东北地广人稀,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要去种地。而是俄国、日本两大势力对东北经济入侵,工矿业、工商业和铁路运输业兴起,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

北满地区(松辽分水岭以北的吉林北部和黑龙江全省等地)松嫩大草原和三江平原,确实地广人稀,但气候偏寒冷且夏季降水丰富,分布大片大片沼泽湿地,单纯进行农业看法的难度大,成本高,并不是适合农业移民活动。

“闯关东”在19世纪末期以前的效果并不理想,1897年前,东北地区人口仅1800万人,且大部分集中在是属于南满的奉天(辽东)。


随后发生改变的,是工矿业的兴起。1893~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殖民势力开始从朝鲜半岛向南满地区(奉天)地区扩张;19世纪末和1900年义和团运动,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以系列条件,俄军进入到外蒙古和东北,取得在北满地区的特权。日俄两家又在东北地区展开争夺,为此爆发日俄战争……

日、俄两大列强开始对东北地区进行广泛的殖民经济建设,导致从19世纪末开始,东北各地出现了密集的工矿业和基础设置投资。诸如中东铁路(北满铁路)、南满铁路、海参崴港、关东州与大连商港/旅顺军港、鞍山煤铁工业开发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集中出现的。

此外,中国官营和民营资本也在东北地区有一些工矿也投资

工矿、铁路和海港码头的建设,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闯关东才蓬勃兴起。

和闯关东同时出现的,是在山东和东北两地之间的春运。

最初大部分务工者,没有长期定居的打算,而是“跑XX”。比如说跑吉林、跑崴子。

每年开春,中国籍的工头到山东招工,胶东半岛的务工者在登州、威海等地集中上船,到海参崴修港口码头或做小买卖,俄国经理发工资,年底挣了钱,再坐船回山东。

或者搭船在登州、威海出发,到对面的大连旅顺,修港口码头,或顺南满铁路北上吉林,去长白山伐木或修铁路,年底赚了钱回家。

在这个过程,逐渐有山东人留居当地,形成移民团体。


“闯关东”时代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色,是以工济农,而不是以农济工。如果没有近现代的工业革命和工业投资,是不可能出现闯关东的


user avatar   shangchengli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方现在有地分了,要不然这问题怎么出来的?

东北苦寒,流放宁古塔更是重刑,可东北是平原啊,大平原,问问从北方坐车去南方,尤其是两广工作学习的娃,第一印象是啥,卧槽,好多山,怎么还是山,睡醒了还在山里呢?

江南鱼米之乡、四川天府之国,是个人就知道,何况很多东北人祖籍的山东和河北,离着近不说,那还富裕,气候还好,怎么不去呀?因为那里没有可占耕地了,江苏、浙江、两湖等地都是千万级,2000W级人口省份(这还是经历了太平天国动乱之后的数据),至于当时的东北,四个省加起来不到2000W(奉天、吉、黑、蒙)。

题主以为当时的移民为了什么?为了生存,怎么生存?我们是农业大国,至今都是,更何况晚清清末民国,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除了种地,就是种地。几千万人的存在,需要多大的土地养活呢?清末的亩产在2石左右,300多斤,按现在的口粮消耗标准300斤肯定戳戳有余了,这里有个前提,是我们肉蛋生疏更充足的保障降低了口粮消耗,否则就8-90年代,呵呵你问问那个年代的孩子,谁吃不了三四个大馒头,主食这东西,典型碳水化合物,撑的快,饿的快。但以前也不可能放开了吃,还是按人均300斤的年消耗量算,那就是多数南方省份的所需耕地要在千万亩以上才能自给自足。而清朝的可耕地存量从康乾顶峰800W顷,直到道光咸丰的还是800W顷左右,而人口直接从千万级剧增至口口相传的四万万。人均拥有耕地不增反减至2亩。

就这么个情况,你让人口大省的山东和河北去南方谋生?怕不是穿越过去搞地方矛盾吧。

而且国内老百姓起点都一样,又不存在西欧对世界的降维打击力,一户两户七八户,就敢去人家宗族地抢未开发土地?还是占已有耕地,千辛万苦跑过去送人头么?普通百姓保护起既得利益,也是拿人头堆的,否则哪来的那么多悍卒、民风彪悍,都是抢资源,护资源,打出来的。

至于东北这个在清朝这个迁族人固国,禁南人扰祖的我国四大平原之一,别说人均亩,俺们论人均垧(顷),当时只要外省人来了,分分钟自给自足,温饱小康,邻里之间驾着马车去隔壁,至于走着去,太远了,废鞋。

当时的东北和南方,一个是旧城区的老小破,一个新开区的绿化充足,当时的东北没有的可以建,南方?你敢把自己鞋柜放公摊过道试试,分分钟给你扬了,看不见灰的那种。

我就纳闷这种问题,什么个人能问出来,学生党吧应该会查数据,老农民吧,起码知道地不是凭空来的,凡尔赛?凡尔赛啥时候关心粮食哪来的了?该不会又来搞地域矛盾了吧?求求放过情绪吧,情绪不容易,一天365,366天被拉出来上班...


user avatar   mai-tian-quan-shou-wa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南方参加土客之争么?


福建土楼,你看到了什么?

风格独特的民居?

也许,

但这也是御敌于外的碉堡。


user avatar   dong-xue-54-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经典流氓霸权主义国家,这是正常操作啊。而且这就完了么?

有脑子的都知道这核污水不能排,你以为排了之后美帝不讹诈你钱去赔偿?谁让你他喵的把放射性物质扔到西海岸的?

虽然环保主义啥的现在没动静,等污染物随着洋流到西海岸之后你看还有没有动静?说讹诈你几千亿美元就讹诈你几千亿美元,说让你交钱你就得交钱。再讹出来个广场协议都不是事。

所以说光看在这一条,我要是菅义伟我都不敢排。脑子早就掉进马里亚纳海沟里面去了都。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经典流氓霸权主义国家,这是正常操作啊。而且这就完了么?

有脑子的都知道这核污水不能排,你以为排了之后美帝不讹诈你钱去赔偿?谁让你他喵的把放射性物质扔到西海岸的?

虽然环保主义啥的现在没动静,等污染物随着洋流到西海岸之后你看还有没有动静?说讹诈你几千亿美元就讹诈你几千亿美元,说让你交钱你就得交钱。再讹出来个广场协议都不是事。

所以说光看在这一条,我要是菅义伟我都不敢排。脑子早就掉进马里亚纳海沟里面去了都。


user avatar   di-ta-ye-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请问这张照片中坐在孙中山左手边的人是谁,谢谢? 
  古今中外有哪些“科研国王”? 
  明末如果放权,开放团练能否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部队? 
  为什么历史教材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很高? 
  如果石达开晚出生个七八十年,共和国是否能多一位大将军? 
  唐以后庶族地主为何没有形成新的门阀? 
  持有“刀剑不能破甲”这种观点的人是认为历史上只有刀剑不能破开的重甲而忽视刀剑能破开的轻甲的存在吗? 
  严格来说,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吗? 
  为什么国民政府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以后才对日宣战? 

前一个讨论
怎么看校园暴力事件,女性施暴者与受害者中占了绝大多数比例??
下一个讨论
去做上门女婿还需要出彩礼钱吗?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