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本身文白不通,大概是AI提问。但是抛砖引玉一下,简单说说这个问题的意义。
如果要接受大战的爆发由德国挑起,或者说认为14年战争之所以会升级为世界大战是德方决策的结果,那么就要接受8月1日对俄,3日对法宣战的决定是战争升级的最大导火索。这其实是一战起因研究里面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
多扯一点;1939年战争(在欧洲)的爆发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战前机制未能阻止战争爆发,于是德国对波宣战,波德进入战争状态,波兰盟友英法加入战争,其帝国盟友随即加入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两国开战,随即盟友加入战争的情况。此后战争的扩大几乎完全是单方面入侵的结果。德军入侵丹麦,挪威,则丹麦挪威加入战争;德军入侵比利时,荷兰,则比利时,荷兰加入战争。意大利对希腊,埃及宣战,则希腊,埃及加入战争。同样的道理,英军干预伊拉克,英苏干预伊朗,则两伊卷入战争。日本对美宣战,则美国加入战争。
而一战爆发/升级的过程之所以是重要的历史课题,是因为其相较于第二次战争截然不同。
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之后,塞尔维亚没有任何直接盟友参与战争。相反,俄国在30号宣布进行动员,于德国和奥匈随之动员,于是法国准备动员。之后,德国在8月1日直接对俄宣战,在3日对法宣战(对比)。而4日,英国因破坏比利时中立对德宣战。
当然这之后会有12日英法对奥匈宣战,23-25日日本参战,11月11日奥斯曼参战,以及15年意大利,16年葡萄牙,17年希腊,北洋政府和美国等等加入战争。但是就上述8月内的一系列连锁事件而言,其事态升级的方式与39-42年完全不同。俄国没有为塞尔维亚进行动员的义务,但是还是选择升级战争进行了动员。同理,法俄没有对德宣战,是德国主动打破和平对两国宣战。之后,德国没有对英宣战,是英国主动宣战去保护比利时中立,对德宣战。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相当于德国侵波以后,英法开始动员,苏联对英宣战,美国随即对苏宣战。这是在一个月内局势从七月危机的紧张直接变成八月发疯。
虽然同样是战前机制未能阻止战争爆发,随即引发不同军事集团的对抗,但是战争升级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相比起39年开始的第二次战争,14年8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唯一的驱动点在把战争推及到各个参与国中。并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军事扩张的轴心把侵略战争散播到参战各方——而恰恰相反,是各个冲突方围绕着一个最多属于地区性质冲突的突发事件,硬生生地把情况升级到了前所未见的世界大战的级别。二战虽然在英法波与德开战后就被称为“世界大战”,但是究其本质,仍然只是四国以及其盟友之间的战争。UK既然参战,澳新加印必然加入,这不是战争升级,也不是世界大战,只是殖民帝国帝国盟友的基本运作模式。德方不会有意在此时对苏或者对美宣战,波兰也不会突然对意,日宣战。战争虽然最终扩大到了世界范围,但是战线的扩张是有序的。一战的爆发,是一个月以内,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突然陷入了彼此作战的状态之中。没有明显先后次序,没有集中于某一战区的选择。而是在大众完全没有预计的情况下,突然展开了最全面军事冲突。这比39年德方单方面扩张还要糟糕,是战前两百年内整个国际外交政治机制彻头彻尾的失败。如果说二战前的国际机制失败于未能有效控制德日意的扩张主义;一战前国际机制不但没有控制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蔓延,而且坐视/加速了矛盾的激化。这不是“未能阻止扩张野心演变为战争”,而是“未能阻止扩张野心演变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前所未见的大战。”
这就是为什么一战爆发的话题堪称大战史的王冠珠宝。当然可以说从英俄法日德到哈布斯堡,奥斯曼,美国,参战国大多是帝国主义分子,追求帝国荣光和经济扩张,无视战争的风险和破坏;说塞尔维亚,希腊,意大利都是民族主义上脑;说北洋政府是投机者;说战前的整体国际形势或早或晚会造成矛盾的爆发。
但是,说一辆年久失修的车总会趴窝固然正确,这不代表判别其引擎里具体出问题的部件就没有意义。因为真正要维修翻新的时候,最终仍然要去检修其每一个具体失灵的部件。探索历史规律是要总结历史事实,不是反过头来作为由头去把细节一笔带过。即便是战前的大背景下矛盾真的不可避免——战争最终真正在1914年8月这个时间点爆发仍然是有其具体原因的,而升级到世界大战的程度更是有其特殊的缘由。
换言之,“辨别究竟是哪个人/哪个利益集团/哪个事件引发了战争的升级,引发了‘世界大战’”,是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当下一次地区性的冲突爆发的时候,我们至少不希望立刻连带着引爆全球范围内所有主要矛盾。
如果说德国在8月1号和3号的决策是战争升级的主要原因,那么就是在强调俄国动员的本质并非在准备全面战争,是在强调德国对俄宣战前局势仍然有和平解决/限制在地区冲突的可能——是强调在德国动员并建议奥匈动员之后,战争才走上了不可回头的全面冲突的道路。换言之,是德国希望利用奥匈和俄国围绕塞尔维亚的矛盾来发动战争,击败法(俄),从而实现其影响,经济甚至实际领土扩张的目的。这个说法是Fischer一直在强调的(当然他的成果远不止于此)。我只是抛砖引玉,对这方面了解浅薄,但是我觉得可以大概说这是当下比较主流的说法。
仔细想想,这也是某They Shall Never Grow Old下我反驳某些影评的主要想法··· ···英法殖民“帝国”,俄“帝国”,奥斯曼“帝国”都不是未闻扩张主义的白莲花,意,希,保,塞等国也不是完美受害者。但是是德国主动在2天以内对法俄同盟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大的陆军同盟率先宣战,才把战争升级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是德军主动跨过了边境线进入比利时和卢森堡,才引起了英国的干预。德军是侵略方也是进攻方,更是两大军事集团直接宣战的开始,是战争升级的主要源头。
与之对立的观点当然是德军动员是因为俄国动员,德国不可能承受两线作战,也不可能承受奥匈崩溃的结局。之所以率先宣战,本质仍然是防御性的。一部分强调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德方的做法并没有比三国协约更加激进,另一部分认为德国是受害者——大概,不奇怪——
如果你真的很讨厌英国佬,也可以认为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是战争扩大到无法控制的最终节点。英国不在4日对德宣战,战争仍然可以控制在欧陆各国间(或许会以德国胜利告终)。英军和英国不惜代价的财政支援确保了法俄没有在战争早期崩溃,英国的参战更是直接导致了日本参战,间接导致了美国参战。于是乎——》躺平挨打,何必还手。
一个更有趣的观点(大概也更新)是认为俄国在7月30日的动员是战争已经无法控制的时间点。无论俄方是有意挑起冲突,希望利用战争,还是仅仅在示威,或者因为俄军动员速度的问题在预先准备,在俄军动员之后,奥匈切实存在了崩溃的风险,由此引发了德国和奥匈的动员,进而引发了法国的动员,而法国的战败是英国无法接受的,于是有了英国对德宣战。
当代很多人(00年以后某杂志上长文连载的某人)全盘接受Taylor的“大多数人不希望战争,战争在这个环境下只是无可避免”大概不太合适。各国中都绝对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希望战争爆发,至少不希望扩大到期最终的规模;但是也绝对有相当一批人是希望战争或者冲突以某种形式爆发的,于是Fischer打定主意从头到尾都关注侵略野心小群体大概也有些极端。无论这些人真的是Fischer描述的彻头彻尾的小胡子前辈,还是计算失误在玩火自焚,核心是:究竟哪些人(注意,不是国家,国家不是一个独立的意识个体,个人才是)在有意利用冲突,制造矛盾;究竟哪些措施是防御性的,哪些是侵略性的——只有确定了这一点,才能确认战争无法被有效控制的时间点和主要原因是什么,才能了解到预防战争的诸多机制为什么失效。
接下来一年多时间大概正事/玩票都会更注意英德海军竞赛一些,大战诱因也算是相关,今天看到这个问题胡说几句算是一个征途开始吧,希望这方面阅读比较多的朋友们能够展开说一点~能说一说用到的sourcebook更好。虽说你乎大概不干正事,但是谁知道呢,抖机灵也是大众对这个历史事件共同记忆的数据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