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第1页

  

user avatar   zhi-ye-wen-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手下有八大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的意思就是可以世袭且爵位不变的和硕亲王或郡王。


清朝开国的八大铁帽子王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郑亲王济尔哈朗、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八大铁帽子王是皇太极的得力助手,跟着皇太极征战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对他们十分看重。


公元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突然去世,谁继承皇位成了一大难题。


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都有继承皇位的能力。


豪格是皇太极的嫡长子,他长相不凡,久经沙场,军功很多。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是豪格的叔父。


多尔衮的母亲死后,皇太极对他极好,照顾十分周全,所以多尔衮对这个哥哥也很忠心,皇太极的所有战役他基本都有参与,战功显赫。


当时朝廷分为两派,一派支持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一派则支持多尔衮。


两派私下里各自行动,拉帮结派,只等着最后的结果。


如果按照立长的规矩,那么豪格无疑就是继承皇位的人。


但是,当时的清廷还没有汉化到这种程度,他们并不认为皇位就一定要传给长子。


皇太极去世七天后,有关谁来继承皇位的会议在崇正殿的东庑殿举行。


这场会议由皇族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代善是皇太极的大哥,他和两黄旗的大臣都支持豪格继位。


而两白旗的大臣则坚决支持多尔衮继位。


虽然两股人马相互对峙,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大清现在还不够强大。


若是此时起了内乱,那对整个大清将有不可估量的破坏作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终其一生建立起来的局面也将毁掉。


最后有人提议,既然这两个人不行,那为什么不能挑出第三个合适的人选呢?


于是,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让让皇太极的小儿子,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然后再挑选两位亲王摄政。


这两位亲王分别从豪格阵营和多尔衮阵营中选出,这样既保留了双方的权势,大家也都会帮着福临坐好大清的皇位,谁也不去争。


多尔衮见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为了保有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就同意了这个意见,成为摄政王之一。


另外一个摄政王则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年仅六岁的福临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抬上皇位,成了顺治帝。


他自始至终都没搞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叔叔和哥哥为了这个皇位差点打起来,最后皇位却落在了自己身上。


不过,没人去关心福临怎么想,这场整整持续了十七个日夜的皇位争夺战,总算是和平解决了问题。


对于大清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清廷内部一场政治危机的冰雪终于消融。



user avatar   lishigush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顺治能继位,并非是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有什么风流韵事,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六岁的顺治相较于豪格而言,是最合适的人选。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的第二位统治者皇太极驾崩于盛京(今沈阳)清宁宫,由于皇太极是猝死,并且他在生前,也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这就意味着,皇位暂时空了出来。

而根据清朝初期所制定的继承人择优选择制度,就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这其中,实力最强,也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就属34岁的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不管是从军功来讲,还是从出身地位上来说,豪格继承皇位,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最终,他还是与皇位擦肩而过。

继承皇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也就是顺治帝,他能继承皇位,与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有很大关系,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多尔衮将他推上了皇位。

多尔衮当时也是皇位竞争者之一,并且他的实力,与豪格不相上下,因此也在皇位的角逐中,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豪格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正因为与豪格的不相上下,就造成了两者之间,就皇位问题相持不下,一度剑拔弩张。

但最终,六岁的福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继承了皇位,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却败下阵来,之所以豪格在拥有军功,且占据年龄优势的情况下败北,是在当时各方势力角逐,极为复杂的情况之下,六岁的顺治是最合适的人选,选择让他登基,也是最平衡的一种结果。




皇太极的猝死,给当时正处于关键时期的清朝出了一个大难题。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并在他的带领之下,当时还是后金的清朝,势力不断强大,这也为清朝能够入关奠定了基础。

但在其五十岁正值壮年之际,身体却出人意料地衰弱下去,根据史料记载,在其五十岁那年,他十分宠爱的妃子海兰珠因病去世,这件事给皇太极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自此,他就悲不自胜,忽而昏迷,忽而减食,一向健壮的身体也就很快衰弱起来。

而在崇德八年,皇太极则在盛京的清宁宫“端坐无疾而终”,享年五十二岁,皇太极是驾崩了,但与此同时,却给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清朝出了一个大难题。

由于死的突然,皇太极并没有明确继承人,也就是说,皇位没有指定继承人,而这暂时的空缺,就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

为什么说很多人看到机会呢?这要说一说清朝初期的继承制。

在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所提倡的是“八家分权制”,他唯恐一家独大,因此就摒弃了传统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改用“汗位推选制”

也就是说,当时大汗的儿子、大汗的弟弟以及大汗的侄子们,都有继承汗位的可能性,但至于谁会被推举出来,那就要看个人实力了。

而皇太极就是在这种制度下,从八大贝勒中成功胜出,以四贝勒的身份继承了汗位,虽说他在位时,已经将国号改为大清,汗位也变成了皇位,但继承制一时半会还没有改过来。




同时,由于他去世的突然,导致就继承人一事,大家伙还没坐下来商议,因此,在他猝死后,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就蠢蠢欲动起来。

毕竟谁都想当皇帝,但问题是,有想法不代表有实力,而在当时,尽管有资格也有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有实力竞争的,只有两大阵营。

其中,一方阵营是支持皇太子长子豪格的,而另一方,则是支持多尔衮的。

先说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加分项,毕竟出身在那里摆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豪格的军功极高。

不管是在最早的征讨蒙古,还是在之后与明朝的宁锦之战,豪格都在这些战役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并且,凭借战功,豪格也成功的从贝勒晋升为和硕肃亲王。

同时,豪格也担任正蓝旗旗主,再加上皇太极死后,一直效忠于皇太极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旗主索尼和鳌拜,都公开表示支持豪格,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因为受过皇太极恩惠,自然也愿意支持豪格。

因此,在八旗中的四旗都支持豪格的情况下,豪格的赢面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当时多尔衮的实力也并不差,多尔衮是正白旗旗主,自然正白旗是支持他的,而镶白旗一向以正白旗马首是瞻,肯定也支持多尔衮,同时他的两个弟弟,也是能征善战,这几股势力加起来,也是不容小觑。

当然,还有皇太极的二哥代善以及代善之子所领的正红、镶红两旗,表面上是保持中立,实际上都打着小算盘,并且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在暗中站位多尔衮。

所以,从综合势力上来对比,这两大阵营可以说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论才能,多尔衮高于豪格,但论地位和军功,豪格又略胜一筹,因此,双方是互不相让,争了许多时日,也没争出来个所以然。

但事情总的解决,不能让皇位就这么一直空着吧,因此,在双方的代表人物商议之后,决定在当年的八月十四日,共聚盛京的崇政殿,来进行最后的决断。

这个时候的福临,虽然他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之一,但压根就没在众人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来是年龄太小,而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二来呢,则是皇太极不止一个儿子,而福临只是第九子,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会谈当日,崇政殿内外的气氛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豪格一方早早地就在大殿周围布置了精兵,为的就是防止多尔衮武力夺权,而身经百战的多尔衮,对此并不在意,自信满满的就带着自己的兄弟,来到大殿,争夺皇位之战,一触即发。

而在会议中,两大阵营就谁更有资格继承大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身出身草原的人就脾气火爆,好多次都差点擦枪走火。

作为正白、镶白两旗,自然是说一千道一万也不会支持豪格,而作为正黄、镶黄两旗也同样不会支持多尔衮,因此,剩余的四旗,态度就十分重要,但四旗中,支持双方的都有,这就让谈判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就这么僵持下去,再谈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甚至还有可能,让八旗的旗主之间,因为这件事矛盾激化,从而造成分裂,一旦如此,那就会是灾难性的后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局势,彼时的清朝,尚未入关,并且,南明朝廷和农民军李自成也是很大的威胁,而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入关一统中原,就是最大的目标和梦想。

有道是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入关的前提建立在八旗团结一心,但如果就皇位问题一直僵持下去,从而造成八旗分裂的话,那么入关就基本无望了,毕竟一个心怀鬼胎的团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平心而论,多尔衮相较于豪格而言,还是有一定劣势的,毕竟八旗中的两黄、两红和两蓝这六旗,大多数还是支持豪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多尔衮武力夺权,并不一定就能够成功。

但他就是不愿意让,凭什么是你豪格,就不能是我多尔衮呢?




但在最终,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在众人的商议之下,觉得可行,便按此操作,这个提议的人,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按辈分来算,他和皇太极、多尔衮是平辈,也是豪格的长辈,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济尔哈朗与皇太极的关系极好,也正因为如此,皇太极就将镶蓝旗交由他统领。

在皇位争夺战发生时,济尔哈朗是支持豪格的,但他支持豪格的理由是,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支持的并不是豪格本人,而是皇太极的儿子。

是不是有些绕口?其实很简单,济尔哈朗是效忠皇太极的,因此在皇太极去世后,他愿意支持皇太极的儿子上位,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所以济尔哈朗就支持他。

但皇太极可不止一个儿子,也就是说,如果是皇太极的其他儿子继位,那么济尔哈朗也支持。

而他在当时提出的建议,就是与这个原则相关,他提出,如果豪格与多尔衮相持不下,那么不如就让皇太极的第九子,也就是六岁的福临继承大位。

此言一出,众人先是沉默,之后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毕竟当时的福临,只不过是一个六岁的黄口小儿,让这么一个小孩子登基,是不是有失体统?




但济尔哈朗既然能提出福临,自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他就将为什么推举福临的理由和原因,在会议上逐一分析给众人。

当然,最初的各大旗主,对于这个提议并不是十分赞同,也没有出现一些传闻中,当即拍案就赞成的情况,实际上,也是经过了各种意见的讨论,但讨论来讨论去,发现如果把豪格排除在外的话,福临无论是从出身还是从当时的局势来讲,确实是最合适的人。

同时,对于多尔衮来说,他也深知自己并不一定就能成功,毕竟那些老臣在看着,容不得他放肆,而福临也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

但他同意归同意,还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皇帝年幼,而自己政务经验丰富,必须由自己担任摄政王,对于这一点,大多数人并无太多意见,因为多尔衮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为了防止多尔衮专权,其他旗主还是给多尔衮上了一道防范措施,那就是让镶蓝旗旗主,也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担任摄政大臣,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当立帝之第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多尔衮

就这样,清朝的第三位统治者顺治帝福临,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双方在角逐中,找到了互相认可的一个平衡点,其实这个平衡点的核心思想很简单,就是我占不到便宜,你也别想从中获益,而顺治帝福临,就是这么被推举出来当皇帝的。

当然,前文讲过,皇太极并不止一个儿子,根据史料记载,他共有是十一个儿子,除去豪格,尚且还有十个,从理论上来讲,这十个皇子都有继承大位的资格和可能性,但为何济尔哈朗会选择福临呢?这就要从福临的出身血统以及当时的局势来说了。




其一,福临的血统

众所周知,福林的生母是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五大福晋之一,而她另一个身份,就是蒙古贝勒宰桑-布和的女儿。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蒙古贵族就和后金不断打交道,当然,是兵戎相见的那种,不过,因蒙古贵族不敌后金,最终双方议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不过,虽说暂时和平,但蒙古的势力依然强大,对此,努尔哈赤便采用“怀柔“政策,通过相互和亲的方式,来拉拢双方关系。

比如皇太极的大妃哲哲,就是蒙古贝勒宰桑-布和的妹妹,而海兰珠和孝庄太后,则是宰桑-布和的两个女儿。

哲哲与海兰珠,两人虽说都嫁给了皇太极,但哲哲并没有生下儿子,只有三个女儿,而海兰珠虽说生有一子,但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夭折了,因此,具有蒙古血统,且生子的,只有孝庄一人。

在本着“满蒙一家亲"的宗旨下,让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显然是蒙古贵族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这是自家外甥,不支持他支持谁?

同时,福临继位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笼络蒙古贵族,因为福临的身份在那摆着,至少蒙古人不会有什么二心,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十分浅显的。

其二,福临继位,也众人都能接受的结果

除了福临的蒙古血统是主要因素之外,他能继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选择他是众人都能接受的结果。

前文讲过,像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效忠于皇太极的,因此也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谁都在他支持的范围之内。

抱着这种想法的,其实不止济尔哈朗一人,还包括正黄旗和镶黄旗,这两旗的旗主索尼与鳌拜,实际上在最开始支持豪格的原因,和济尔哈朗差不了多少。




正是因为他们都效忠于皇太极,因此就支持皇太极的子嗣继位,那么既然豪格不行,换一个也无所谓,同时福临的血统和身份,也在其他皇子中占据优势,那选他也并不是太吃亏。

在两大黄旗以及镶蓝旗都是这个态度的情况下,那么福临上位也是必然的事情。

其三,福临的年龄

福临在被推举时,只有六岁,但就是这个年龄,让各方势力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六岁的福临,自然没有亲政的能力,那么国家大事由谁来处理呢?自然是这些年长的各位旗主。

既然能处理国家大事,那就有一定的实权,既然有实权,那谁当皇帝都不可以,反正小皇帝做不了主,还得这些大人们定夺。

因此,不管是对于多尔衮而言,还是对于豪格来讲,或者是对于其他旗主,都是一种能够接受的局面,自己或者自己支持的人当不了皇帝,那就退一步,让自己有实权,也是不错的事情。

当然,福临能成为备选,也是在于豪格的“让位”,他在赌气之下的那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让多尔衮抓到了机会,有了口实,才会迫使他不得不退出竞选,这才让福临有了机会,继承大统。




小结:

总而言之,豪格作为竞争皇位中赢面颇大的一方,最终却败北,让六岁的福临上位,这个结果是众人预想之外,但也是意料之中,毕竟当时的局面是多尔衮与豪格互不相让,再怎么争也不会有结果,因此,双方在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及福临的血统等因素之下,才会得出这么一个结果,让顺治继位,而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担任摄政大臣,统领朝政,自此,清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历史故事君,期待您的关注。


user avatar   duo-duo-8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前期的皇位继承方式,实际上和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有非常大的差别。一是幼子守灶,年长诸子分家单过才是漠北诸民族的传统,这跟中原的习俗有本质的区别。二是所谓军事民主制,宗室、贵族、盟友,各个大股东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君主没有绝对权威。契丹、女真、蒙古,在第一代领导人到第二代领导人的过度上,总是会出现继承权的问题。

契丹:先有长子耶律倍被放逐,后有太宗去世后的李胡之乱,世宗穆宗全部死于非命,直到景宗之后才步入正轨;

金朝:金朝创立者曾是女真部族的酋长,整个家族人丁兴旺,哥们弟兄非常多。太祖太宗是亲兄弟,此外还有诸多堂兄弟,这就导致家事大于国事。由于宗室对皇位继承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导致金太祖甚至不能传为给自己的儿子,金太宗倒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可又被宗室限制不得不把皇位传回太祖一系。金朝前期充满的血腥的宗室斗争,干脆就没有一个第二代能当上皇帝。第三代的海陵王是政变上台,世宗同样政变上台,换任何一个王朝,这种皇位危机屡次发生,肯定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但金朝没有,因为它有一个伟大的对手。。。。

蒙古:蒙古的皇位传承同样充满变数。首先是托雷和窝阔台的汗位之争,然后就是托雷系后人和窝阔台系后人的斗争,最后是托雷系的内战,前前后后斗了40多年。

从传统和习惯上讲,后金(清朝)和漠北三朝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无非就是那一套习俗,所以按照习惯发展的话,太祖殁后,舒尔哈齐、阿敏、济尔哈朗一系会占据较大的话语权,他们应该会对褚英一系构成挑战;皇太极、代善还是盟友;此外还有不能忽视的就是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但是,后金的创业过程比辽、金、蒙古要难的多,他们用了两代人的时间才真正打败明朝(还有很大摘桃子的嫌疑),而到真正肃清前明的势力要等到第四代人(康熙),此时距离努尔哈赤起兵造反(1616-1683)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比较长的创业过程让内部矛盾能够转嫁出去,或者是矛盾还没到爆发的阶段就已经用其他手段在内部消化掉了。

尤其走运的,在清朝的创立过程中,几个关键点的处理都非常微妙,非常正确。首先是内部清洗,太祖朝干掉了褚英和舒尔哈齐,太宗朝解决了阿敏,摄政王搞定了豪格,然后多尔衮很幸运的没有儿子,方便顺治亲政后又清洗掉自己的势力。

然后就是政治上最大程度避免了热战,取而代之的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努尔哈赤处理褚英和舒尔哈齐,皇太极处理阿敏,多尔衮处理豪格,虽是残酷的政治斗争。至少在明面上都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政治清洗没有转化成内战和冲突。

至于福临即位,这个事件就是一个有大清特色的正常权力交接:

有传统因素:非嫡长子继承制,部落军事民主制的余韵;

有后宫因素:娘家人有实力,科尔沁部是皇太极的后台之一;

有阴谋阳谋:多尔衮的翻云覆雨,豪格的莽撞与疏忽;

有妥协调和:郑亲王出面和稀泥,多尔衮顺势而为,代善居中骑墙;

也有近臣的影响:两黄旗侍卫们对立皇子的坚持。

综上,各种因素交织一起,最终形成了福临即位的局面。

=======================正文的分割线================

清太宗死得突然,生前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因此他的身后事惹出了不小的乱子。

而清世祖福临的即位,则是在诸多阴差阳错的偶然性事件中,各方面矛盾调和妥协的产物。

当时左右皇位继承的势力如下:

豪格和他的正蓝旗。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尴尬的是他是个没娘的长子,他的生母曾是皇太极正妻,但由于个人作风问题(轻慢老公公和小叔子),皇太极和她离婚。豪格从嫡长子变成了没娘长子,连普通的庶子都不如(得不到娘家人支持)。豪格有能力,有战略头脑,作战也很英勇,但性格急躁,城府不深,尤其是经常在公开场合发表暴论,皇太极对他是爱恨交加,并没有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对待。

多尔衮和他的两白旗。多尔衮的基本盘是阿济格和多铎两位同母兄弟。他的发迹就是在太宗朝,与后世的各种小说戏剧中,把皇太极和多尔衮描绘成一对冤家的形象完全相反,多尔衮能有这样的地位完全是拜他这位哥哥所赐,可以说没有皇太极的大力提携,多尔衮绝不会能晋位亲王乃至摄政王。在整个太宗朝,皇太极对多尔衮委以重任,并且是有功大赏,有过小罚甚至罚酒三杯。多尔衮并不是头脑发热的人,相反他在这个关键时刻非常清醒,比起皇位,他更看重大局的稳定以及掌握大局的人是谁。

代善父子和两红旗。代善一系自然跟大位毫无关系,但谁也无法否认大贝勒对朝政巨大的影响力。代善本人倾向豪格,但他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却全面倒向多尔衮,当面向多尔衮表露衷肠。想搞拥立大功,也算是政治投机。过于沉不住气,跳的太厉害,这犯了大忌。也为代善系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皇太极亲统的两黄旗侍卫,以索尼、鳌拜等人为代表。他们就一个诉求,立皇子,绝不允许兄终弟及。不管立哪个皇子,侍卫们都OK,但是如果是多尔衮,抱歉,大家一起去见太祖太宗就好了。第一次众王议事商定继承人的时候,两黄旗侍卫持械“保护”会场,抱着拼命的架势。可以说,两白旗和两黄旗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势成水火。

搅屎棍多铎,多尔衮的同母弟,起初多铎和阿济格是铁心支持多尔衮的,但在会议上,他见多尔衮心怀犹豫,居然自己跳出来说,你们都不做,我也可以做,当初太祖本来也想让我做皇上。这种话除了搅乱两白旗阵营,竖立靶子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以上八旗中出现了7个,主打双方是:正蓝(豪格)与两黄的皇子派与两白的多尔衮派,两红中立,但已经开始倒向两白,可以说形势很焦灼。

所以最后一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的态度就至关重要。郑亲王是老成谋国的,作为努尔哈赤的侄子加养子,作为皇太极一手培养的小弟弟,济尔哈朗发挥了他的关键作用:和稀泥。他是最适合和稀泥的人,因为他不是太祖太宗的子孙,皇位纠葛与他无涉,大家会认为他的意见中立不藏私。同时他作为八大贝勒、四大亲王之一,位高权重,说话也有分量。

济尔哈朗的意见是:拥立皇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意见。首先福临是科尔沁部布木布泰(孝庄皇后)的儿子,出身算比较高贵,在太宗朝科尔沁部执掌后宫的情况下,福临能获得蒙古最大限度的支持。然后立福临这件事本身也不违背两黄旗侍卫们拥立皇子的意愿,并且豪格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乐于见自己的弟弟荣登大位。这样这个提议至少拥有了八旗中两黄两蓝的支持。

现在压力到了两白旗这一边。前面说过,两白两红的联盟内部并非牢不可破,至少多铎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同样老奸巨猾的代善并没有过多表达自身的意见,活跃在台前一直上蹿下跳要拥立多尔衮的只是硕托阿达礼。多尔衮权衡利弊,与其为了争帝位和两黄两蓝撕破脸,不如顺水推舟,先保住自己的绝对话语权。

于是他赞同济尔哈朗的提议,并率先向福临行大礼。这样皇太极的身后事就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硕托和阿达礼由于谋立多尔衮当皇帝,被多尔衮“发觉”,将此二人干掉。。自此两红旗彻底靠边站,代善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

两黄旗侍卫们达成了自己“立皇子”的愿望,但他们普遍在顺治朝初期遭受了多尔衮的打压。不过他们的表演还没有结束,这些功臣宿将的故事将一直绵延到康熙朝。

豪格是这场斗争的输家,虽然成功拥立了自己的弟弟,但辅政的却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自己继续被边缘化。尤其是后来多尔衮踢开济尔哈朗,并对豪格展开迫害清算。顺治五年,豪格被幽禁,惨死于狱中,时年仅四十——两年后,多尔衮也病死。

多尔衮看似是这场斗争最大的赢家,随着清兵入关,他开始权势熏天,翻云覆雨。代善、豪格、济尔哈朗都被他打压迫害,他威逼顺治晋他为“皇父摄政王”,所用仪仗与天子无异,活脱脱就是石虎、宇文护的剧本。然而,正当他不可一世之时,一次坠马事故要了他的命,年仅三十九。多尔衮身后遭到了更严格的清算,这种政治斗争一贯是功过不相抵,多尔衮一系被批倒批臭,直到乾隆朝才彻底平反,算是官方承认了多尔衮在清朝前期的功劳。

于是历史又来到济尔哈朗这一边。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联络三位亲王(满达海、博洛、尼堪,均为太祖孙),共论多尔衮罪状,于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去摄政王化运动。。。。故而,福临对济尔哈朗这位叔父也是感恩戴德,既有拥立之功,又是拨乱反正使大权重归皇帝手中,济尔哈朗对皇室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济尔哈朗顺治十二年病笃,临终前皇帝亲自到榻前探望,执手痛哭。他逝世后,顺治下诏休朝七天,极尽哀荣。这叔侄二人,是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也是前清宫室残酷的争斗中少有的一丝温情。


user avatar   wu-you-4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jiang-shang-yi-feng-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京奥运会连日本人都不让看。

相比之下,天朝起码能让中国人看(怎么个看法尚未可知)。

短短半年时间,这是巨大的进步啊。




  

相关话题

  慈禧太后真的不愿意学习西方文明吗? 
  请问清缅战争经过、结果和评价是什么?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与顾诚的《南明史》,你们更喜欢哪种风格? 
  为什么清朝皇帝给汉人抬旗会给汉姓后面加一个「佳」字? 
  关外这么冷,为什么满族还要剃发只留辫? 
  清朝能摆平洪秀全,明朝却搞不定李自成? 
  如何看待『明朝多昏君,而清朝少昏君』这种说法? 
  有资料说宋朝GDP占当时世界的60%,鸦片战争时清朝GDP占当时40%,那时候就能计算GDP了?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为什么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会允许那么多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的军校学习? 

前一个讨论
建文帝为什么要急着削蕃而不用推恩令?
下一个讨论
21-22 赛季英超阿斯顿维拉 2:2 曼联,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