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人造太阳」EAST 创世界纪录实现 1 亿摄氏度百秒,有哪些意义?我们离可控核聚变更近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basiclu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人邀,也没下飞机,不过人昨天晚上真在现场。


在正式开始作答之前先写一点花絮吧。₍₍Ϡ(੭•̀ω•́)੭✧⃛

当天本来都还挺顺利,阶梯上升。半夜几乎接近成功了,就是差一点。之后就比较曲折了,反复的尝试,反复的尝试,总是不理想。半夜接近三点,都快放弃了,能不能就在那天实现谁也没有谱,我已经困得睁不开眼了。觉得放完收拾收拾走了。

然而,成功了!

第一反应是不敢信,跑到总控去看数据(总控龚老师经验丰富,在TS数据出来前就断言这次成功了)。等TS数据出来后,真的是成功了,我就觉得,真,挺突然的,又觉得,确实不容易,唉,熬了太多夜了。

附带一题~新华社拍官宣照的时候,我没戴眼镜,看不清大屏幕上的数据,还在跟师弟借手机拍照看数据哈哈哈。一抬头就开始鼓掌了,然后就站在宋所和龚老师背后了。哈哈哈,你们看下面的链接,两位大佬身后的就是我。当时其实拍了很多张,感觉就几张有我应该,结果出来竟然有我,真可谓是小菜鸡的王牌运气。(不过真正贡献大的还是几位大佬,和很多没有被拍到的在大厅里不停值守的老师们~有些老师甚至一天也不休息的,宋所啥的也是天天来大厅)

新华社报道成就(✓)


然后正式回答

先说实验的意义:通过这次实验,离可控核聚变肯定是更近了一步。但是,离实现还是路漫漫的。判定核聚变有一个著名的判据,劳逊判据:简而言之,就是核聚变发电能否实现,主要看等体温度,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三项。现在这次实验,不论是电子温度还是等体约束时间,相对EAST来说都是非常高的,可以说是非常大的进步。当然,也还是不太够的,因为劳逊判据里的温度是指离子温度,而非电子温度。这次实验的101s,也并不是指能量约束时间(感谢丁伯江老师的指正,我还要跟着大老板多学习一个啊)。密度现在也远远不够,在10的19这个量级。所以,意义有,但离实现还远。


然后,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接下来更进一步,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理论上和实际上的困难都有,主要是实践上。聚变装置,越大,越有利于反应控制。但是,越大,工程难度也越大。

其次,是磁场,托卡马克采用磁约束,磁场强度是核心关键量,磁场越大,越能约束更好的等体,然后常态稳定的强磁场,仍旧难以获得。

再次,是加热,现在使用的加热方式,有欧姆加热,波加热,中性束加热等方式,都有优点,也都有局限,要更高的等体温度,恐怕还得再研究。

之后,是第一壁,杂质等。第一壁直接面对等体,到目前为止,什么是最好的材料还没有定论。而杂质种类众多,如何除杂难有定论。

最后,还有许多等体内的理论问题,如边界不稳定性,热输运,模式转换等,不一而足,可见还有许多路要走啊,有许多头发要掉啊啊啊啊啊啊


第三个问题是,什么时候,能用上核聚变发电。投入值得吗?

肯定是值得的,聚变的意义不是钱可以衡量的,因为钱只是价值的一般等价物,没有国家的生产力作背书,将毫无意义。而核聚变是真正能产生巨大价值的项目,甚至称得上赌国运,现代为何越来越卷,恐怕是因为生产力的提升方式已经用的差不多了,从增量转存量,不得以才卷的,如果有新的增量,就会显著好转,而聚变就是这个巨大的增量。所以,各位,要是期待房价降下来,恐怕还得核聚变。

那么什么时候,核聚变才能实现呢?

50年!



开玩笑啦~很多人都知道永远的50年这个梗,其实随着国家这些年不断加大投入(我!聚变!打钱!)以及更大的装置落地实现,真的有种感觉,永远的50年正在变为49年。反观美帝,曾经的人类之光,现在真是日渐衰落,也许,中国核聚变实现之时,就是世界风云变幻之日呢?

愿不久的将来加快到来~

溜了溜了~


写在万赞:

首先知乎小透明突然翻红也真是诚惶诚恐,这波也算是极限蹭热度了。说一下啊,我不是大佬,我只是陪衬,真正的大佬都在算数据,比如我妙辉师兄。更多的大佬都在后面努力。

实际上,为了聚变,真的有太多人付出了很多,很多人长期熬夜值班身体上都不同程度的有了一些疾病。他们的名字太多了,以至于在这里根本写不完。而我也不过是其中非常菜鸡的一份子。如果这次真要感谢谁,那真的是感谢祖国的支持,其次,也是整个等离子体所的努力了。

顺带着,借着这个热度,也为等所,和科岛,打一波广告吧。聚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离不开人才,所以,请各位有志向的人才来等所加入我们吧~岛上地理位置是比较偏僻的(真-远离人烟),但是环境是真的优美!超级适合科研,而对待学生的福利待遇也比较好!来岛上读硕士和博士可以实现不跟家里要一分钱,另外毕业率现在来看也较好,我们实验室的好几个同学都现在要毕业了(啊,还挺舍不得的,不过还是顺利毕业的好,羡慕)。岛上的学生不同于其他中科院的学生,大部分是挂靠在中科大名下的,所以第一年会去科大读书(好好珍惜)。总体来讲还是很不错的~所以!

正值毕业季,愿毕业的那些师哥师姐,师弟师妹,前途无量,来日方长。

也为接下来愿意加入我们的同学们说一声,科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欢迎你,ASIPP(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欢迎你,无尽的核聚变也欢迎你,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等我一会找一波岛上的风景图和视频放给大家看一下








视频找不到啦(๑✧∀✧๑)☀~

另外放心,我很注意,不会泄密的,发的都是已经公开的~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错不错。

以前离实用总是差30年,这次终于离实用只差10年了。


30年后可能还差5年就能实用了。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科学家受因斯坦研究认为,京西无烟煤的燃点是257摄氏度。为了使用京西无烟煤烧开水,我们首先要造出一个可以承担257摄氏度的炉子以及可以坐在炉子上的水壶——啊不,我们首先要制造出可以长时间维持257摄氏度点燃京西无烟煤的温度,把这煤点燃了先。于是一群科学家开始拿着火石在那里擦:第114514号点火方案维持100摄氏度瞬时温度长达5秒钟!第1919810号点火方案维持110摄氏度瞬时温度长达8秒,我们距离使用京西无烟煤烧开水又近了一步!至于京西无烟煤的燃点是不是真的257摄氏度,我们对无烟煤燃烧的认识是否正确,点燃无烟煤之后我们能不能造出适合的炉子与水壶……这事还没有证实。反正现在科学家还没真正的点燃京西无烟煤呢,甚至点火试验装置里就没放煤。

现在人类距离实现可控核聚变的距离大概就是这个情况。

至于说为什么满山的柴火我们非要费劲折腾无烟煤呢?大家还记得第一次工业革命么?我手打一段文字:

它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的狩猎人向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务农人的转变(无可不认这个过程要慢得多),工业化(尤其是蒸汽机)的贡献 是用非生物能源取代生物能源,利用机器(快速 、有规律、准确和不停运转的机器)将热变为功,因而人类能利用大量的新能源。采用这种新机器取得了确实惊人的结果:到了19世纪20年代,一个人操作几台动力驱动的织布机,其产量是手工织布工人的20倍,而动力驱动的“骡子”(即走锭精纺机),其能力是手纺车的200倍。一个火车可运送需要数百匹马才能运送的货物,而且速度快得多。确实,产业革命还有其他很重要的方面,例如,工厂制度与分工。而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生产力(尤其是纺织工业产生力)的巨大增长,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对更多的机器、原材料(尤其是棉花)、生铁、船舶、优良交通设施等需求。
兰斯德教授在1870年指出,英国当时使用了1亿吨煤,这个数字相当于800万亿卡热量,足够8.5亿成年男人用1年(当时的实际人口是3100万)。1970年,英国的蒸汽机能力约为400万马力,相当于4000万人产生的功率;“这么多人会消耗约3.2亿蒲式耳小麦,比整个联合王国1867-1871年期间的年产量高2倍多”。采用非生物能源可以使产业工人不受生物学因素的限制,大大增加和创造财富,而不必屈服于快速增长的人口压力。
——《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 著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近了什么意思?不到50年了吗?


user avatar   blackwarrior-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东西谁先设计出来,谁就可能领先对面一个身位,而领先一个身位就可能决定了战争的胜败,战争的胜败就可能决定了国家的毁灭,现在的人对它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人类科学技术突破上。

核聚变的意义不亚于蒸汽机,当年发明蒸汽机的人肯定想不到后面的鸦片战争和世界大战,现在发明核聚变的科学家还没有彻底认识它的意义。


user avatar   zhang-fei-fei-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巧了,这题我真会~

首先 ,所以1.2亿度相当于15 keV,1.6亿度20 keV。

抱歉,写第一稿的时候没看见官方报告。这里的能量有些出入。

1.2亿度实际对应约10keV的电子动能,而1.6亿度则对应约13keV。


前一个运行记录是韩国的KSTAR五个月前创造的1亿度20秒。1.2亿度100秒差不多就是“你爸爸就是你爸爸”的感觉。

其实,相比于1.2亿度100秒,感觉1.6亿度20秒是个更厉害的结果,凡尔赛地讲,做到了20秒,过一阵子就能做出100秒了,差别不大。但20 keV这个指标就很厉害,尤其是在讨论聚变三重积和氚自持的时候。

嗨~这里我来带大家推公式祝个兴呗~

下面的图都是我亲手做的,你们随便用,但用于学术目的的话希望site一下Ref.[1] [1]

读完此文,我相信大家回去再听别人装B讲什么劳森判据(Lawson criteria[2]),你能直接告诉他们Lawson criteria到底在说啥,咋来的。保证连对托卡马克不感兴趣的没学过大学物理的文科妹子也能听懂。

聚变装置内的能量平衡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就是核聚变装置的基本原理。这个非常简单,看下图(我做的,记得MIT某个讲义里面有个类似的图),就是在封闭空间里让尽可能多的燃料(氘)反应掉。

  • 学点英语:Tritium-氚,Breeding-增殖,Fusion-核聚变,Neutron-中子,Confinement-约束/限制,Divertor-偏滤器

这里我们不用管是如何把燃料约束在封闭空间的,约束方式多种多样,用超导磁场只是其中比较便捷好用的一种。

总之,聚变装置就是在封闭空间内,燃料在反应温度下发生聚变释放能量 ,反应温度下,等离子体中的离子不停“碰撞”会有轫致辐射(bremsstrahlung radiation) ,导致能量损耗,为了反应能够自持,聚变能量的一部分 需要用于加热燃料。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其他损失,聚变能并不100%可用。

假设只有 的聚变能量能够被使用,要在聚变装置内维持聚变反应就需要能够被使用的能量功率大于损耗和加热功率(实际上,下表达式中都是功率密度,单位为 或者是 ):

相关功率的表达式

:很简单呐,反应速率乘以能够获得的能量。假设装置内燃料浓度为n ( ),若氘氚等量,则

其中 是“反应速率”(注意这个的单位是 ),大体是等离子体温度的函数。DT反应的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曲线[3]如下,10keV以下反应速率“肉眼可见”地暴跌,5keV时反应速率比10keV时小一个数量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是聚变反应释放到等离子体的能量,也就是氦核能够分到的能量3.5MeV,中子能量虽然高,但其与等离子体产生相互作用传递能量的概率很低,在这里就忽略掉了。

:更简单啦,轫致辐射的强度正比于温度的平方根和离子密度的平方, 。很好理解啦,温度(也就是离子动能)的平方根正比于速度(完整方程中还包含核电荷数),而速度与密度的积则正比于碰撞频率。碰撞频率越高,轫致辐射越强,非常合理。

对于氢的同位素,T取keV做单位时, 。(这个系数怎么来的这里就不用管啦,是一个复合系数,里面包含的内容有点多的。)

:稍微要绕一点,需要把量为n的氢同位素在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内加热到温度T,毕竟等离子体无法存在无限久,因而,需要的加热功率为 , 为约束时间

将 代入 ,可得

因而,

劳森判据

就是著名的劳森判据了。

等离子体密度,约束时间和温度的三重积(triple product)必须大于特定值,等离子体才能自己维持在聚变温度不冷却。

肉眼可见这个劳森判据实际上是温度的函数,将反应速率函数一并代入, 姑且取1(实际上约为1/3,不过问题不大),右式随温度的曲线如下图,最小值出现在20keV附近,最小值约为 ,有时会简化为10^21,因为目前的实验距离这个值还有一定距离。

哦,对了,劳森判据在温度接近1.56keV时趋向于无穷大,而在1.56keV以下时,判据为负值,就是说,温度太低时,聚变等离子体无论如何不可能自持。而1.56keV相当于1200万度,太阳核心温度为1500万度,加上DT聚变几乎是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太阳核心发生的质子质子链反应的控制反应pp反应要比DT难得多,太阳核心处的“燃烧速率”(reactivity)极低,约为 ,“燃烧速率”(reactivity)比运行在15keV~20keV的聚变堆要低四十多个数量级。不过因为太阳核心超高的密度 ,从而保证了太阳能够自持燃烧,即便在如此高的密度之下,太阳核心处单位时间的反应密度 仍小于聚变堆约二十个数量级,不过极缓慢的聚变反应也确保了太阳能够长久的燃烧下去。

EAST的三重积估算

根据EAST这次的数据, 。是不是说 了呢?

并不是。先随便算一下,如果EAST装置能够进行完美约束,等离子体能量散失只通过轫致辐射损失能量, ,也就是说,15 keV时,约束时间最长为235s,而20 keV时,约束时间最长为272s。

其实可以很高很高。

然而EAST的约束远非完美,实际上由于器型的关系,EAST的约束没办法做的非常好。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等离子体实际约束时间大致可以通过scaling law尺度定律进行经验估算,根据EAST以往实验的数据,即是 [4],R是主径(约为1.8m),e是宽长比,IP是等离子体电流,BT是环向磁场强度,ne是电子密度,Ploss是损失功率,感兴趣的可以找找这次实验的数值带入算一算。

从尺度定律可以看出聚变装置的半径几乎直接决定了约束时间的尺度,半径大1倍,约束时间长1.8倍。开玩笑地讲,这个半经验公式也可能是用来骗经费的。因为一共含有六个参量,有几个参量还不是独立的。(狗头)

所以,EAST的尺寸就决定了它里面的等离子体约束时间不会很长

我根据以往数值,毛估一下,15keV时, ;20keV时, 于是乎:

时,

若是 ,

这个炉子散热还是太快了。

关于20keV

这个问题其实一张图就说完了。

20keV,好!

10keV,不好!

或者再来一张图。

20keV,好!

10keV,不好!

记住,50 keV以前都是温度越高越好,50 keV以前,温度越高“反应频率”越高,维持反应越容易。

100秒的意义

男人的浪漫就在于更大更持久。(笑)

虽然约束时间只有0.1秒左右,但是并不是说这100秒中只有0.1秒有用。这0.1秒和100秒可以理解为:拿喷枪喷一块湿木头100秒,喷的这100秒里,中间有一段时间,被喷射的部位实际上达到了燃点,然而由于木头过于湿润,喷枪移开后的0.1秒内,木头又会迅速降到燃点以下

喷枪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浪费掉了,但木头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低效燃烧100秒左右,并产生一些木头燃烧特有的产物

喷枪我们有了,那如果找到一块不那么湿润的木头会发生什么呢?

其实仅仅追求三重积是没有意义的,氢弹的三重积也足够高,但没办法作为能源使用(氢弹开山、造湖不算)。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氢弹的能量巨大,而也是因为氢弹的可操作时间过短,而无法补充燃料持续输出能量。

所以,100秒的意义就是进一步推进了聚变堆的可操作性和容错率

另外,等比例的DT构成的等离子体中,DT反应消耗氚的速率远高于DD反应生成氚的速率,等离子体会迅速将氚消耗干净。中性束注入(NBI)技术在可预见的各种聚变堆里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说是点燃了自持了,直接扔低温的燃料进炉子,炉子恐怕还是会灭掉,所以实际上还是需要拿着喷枪不停地喷,谁家喷枪好,谁家喷枪操作系统好,谁家的炉子就烧得好。

100秒是如何实现的

本次物理实验成果是EAST装置首次在国际上采用全金属主动水冷第一壁、高性能钨偏滤器、稳态高功率波加热、等离子体位形精密控制等一系列未来聚变堆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的验证。这些关键技术是我国聚变科学家和工程师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主发展掌握的聚变工程核心技术。
目前,EAST装置是国际上唯一具备与ITER类似加热方式和偏滤器结构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唯一能在百秒量级条件上全面演示和验证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未来400秒科学研究的实验装置。EAST装置上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积累,也为我国自主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提供坚实科学技术基础。[5]

嗯,同意,我也认为是这么实现的。

CFETR快点来吧!

参考

  1. ^ Zhang, Y. (2020). On the Role of Grain Boundaries in Radiation Defect 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in Nanocrystalline BCC Metal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2. ^ Lawson, J. D. (1957). "Some criteria for a power producing thermonuclear reactor." Proceedings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Section B 70(1): 6 %@ 0370-1301.
  3. ^ Huba, J. D. (1998). NRL plasma formulary,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4. ^ Liu, Y. J., et al. (2020). "Power threshold and confinement of the I-mode in the EAST tokamak." Nuclear Fusion 60(8): 082003.
  5. ^ http://www.ipp.cas.cn/xwdt/ttxw/202105/t20210528_641312.html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这个实验结果而言完全不意外,等体所和 EAST 在这几年里已经展现了极强的进行稳态放电的能力。现在放眼全球,也就是他们做稳态放电的水平最高,结果最好。以后在 ITER 上进行聚变点火后的稳态放电应该也会需要 EAST 上的这套技术。

关于实验结果能评价的大概也就是这些,后面再科普一下大家关心的问题吧。

1.稳态放电有多重要?

虽然没有写进直接关系到聚变反应能否维持的三重积里,但对聚变发电而言不可或缺。

类比一下现有的火电或是裂变发电,我们希望反应堆核心在进行一个可控且稳定的燃烧,而不是连续放出一堆高能量的脉冲。如果只是单纯地达到了足以令聚变反应自持的三重积劳逊判据,而不能进行稳态放电的话,日后建成的聚变电站就必须在每一次点火时额外消耗掉大量能量以加热等离子体到聚变参数,这对技术尚不成熟,Q值相对低的聚变发电而言将是严重的打击。

因此,如果不能实现稳定,可重复的稳态放电,就几乎不可能将可控聚变投入实际的发电中。

2. 这次放电的参数有多高,1. 2亿度足够实现聚变吗?

这个参数对 EAST 来说非常高,但很遗憾依然无法实现聚变,在 EAST 上也没有实现聚变的可能,这是下一代装置的任务。

聚变等离子体中含有电子与离子,实验中两类粒子的温度需要分别计算。此次实验中实现的 1. 2 亿度是电子温度,而离子温度则会比这个温度低三到四倍。这一方面是因为 EAST 的离子加热手段不足,另一方面,达到接近聚变的离子温度也并不在 EAST 的设计目标内。它的任务就是在 ITER 之前探索相对高参数的稳态运行,而到现在为止,EAST 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事实上 EAST 仍然只是一个中型的聚变装置,并没有实现足够高的约束时间所必须的尺度,所以在其中实现聚变是不可能的。但等到 ITER 建成之后,实现聚变点火等级的放电就指日可待了。

3. 可重复性怎么样?

托卡马克上的放电虽然不具有完美的可重复性,但在各项等离子体参数接近时,放电的表现也会是接近的。我们并不能保证每一次放电都会像新闻里的说法那样完美,不过只要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稳态放电的参数空间,就能实现稳定,可重复的类似放电。

4. 可控聚变距离实现还有多久?

乐观的预期是 ITER 顺利地于 2025 年放电,如果前期地等离子体实验结果较好,那么商业示范聚变电站的建设将会在 2030 年左右被提上日程,大约同一时间,ITER 将会实现稳态,可控的聚变点火。

而若是顺利的话,CFETR 将在2035~204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计划中的CFETR会进行象征性地并网发电,其实际地位接近石岛湾的那个高温气冷堆。此后就会是聚变能源逐步商业化的过程了。

5. ITER 和 CFETR 都是什么,现状如何?

ITER 是一个国际合作的聚变装置,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韩国,印度七个参与方。最初的计划是在 2000 年左右建成,但因为各种原因一拖再拖,直到现在还没有投入使用。

不过最近几年计划逐渐步入正轨,现在的装置已经初具雏形,应该会在 2025 年底投入使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官网或官方推特关注一下 ITER 的进度

CFETR 则是一个参数比 ITER 略高的装置,属于商业示范堆,计划由我国自主建设。目前仍然处于设计阶段,合肥新建的 CRAFT 可以被理解为其设计中心。

现阶段 CFETR 尚未立项,应该是在等 ITER 的实验结果。如果 ITER 的实验结果比较好,那么 CFETR 就会迅速上马,开始建设。而以我国的资源统筹能力,它的建设无疑会比 ITER 快得多。按照李建刚院士的乐观预期,顺利的情况下,CFETR 会在 2040~2045 年开始并网发电。


其它聚变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fiat-lu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所开了B站号啦,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B站刷起来! 链接如下: b23.tv/TBucTq

-----------6-7 update

在这里再说一下大家很关心涉密的问题,其实就整个EAST装置来讲,是我国国际合作最广泛国外科研人员往来最多的科研项目了。装置里面涉及的很多工程技术确实会有一些保密的部分,但那些都有相关的国内科技公司以专利等各种方式保护起来了。而我主要是依托装置做物理研究的,我们做物理的也不太能接触到工程技术涉密的那些 另外我们是很欢迎大家来了解核聚变,支持核聚变事业的。EAST装置本身也是个科普基地,通过正规预约途径是可以过来参观的。科学迷们有兴趣也可以多上上等离子体所的官网,上面有很多关于装置的介绍和新闻,这些信息都是可以公开获取的。附官网地址: ipp.ac.cn

谢邀,实验结束后处理长脉冲那几炮的数据到现在才有空简单谈一下,后续有时间再补充。

这个记录得来不易,是很多一线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工作的结果。EAST在经过接近一年的升级改造后,性能得到全面提升,这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等离子体温度1.2亿摄氏度101秒,这个实际上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一个是加热问题(温度),一个是约束和等离子体稳定问题(时长)。

等离子体的加热手段很多,主要包括:欧姆加热、波加热(电子回旋ECRH、离子回旋ICRH、低混杂波LHW等)、中性束加热(NBI)等手段。其中在较高温度时欧姆加热就上不去了,这是因为电子温度升高时等离子体电阻率下降,加热功率也随之降低。因此,波加热和中性束实际上是等离子体冲击亿度的关键加热手段。这轮实验EAST攻克了稳态高功率加热、完全非感应的高电流驱动等难题才使得等离子体温度顺利达到1.6亿摄氏度(20s)和1.2亿摄氏度(101s)。当然,等离子体温度也分为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其中离子的加热比电子加热涉及的物理问题更多,也更难,不在此展开。

另一个约束和等离子体稳定问题,在可控核聚变里面,这是最核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思路也区别了核聚变发展的技术路线。目前主要研究都集中在磁约束和惯性约束,而磁约束里面托卡马克方案又是研究的主流,也是目前推进得最深入的路线。托卡马克装置里的等离子体需要稳定的磁场约束,而且还需要高精度的控制。

EAST是世界上首个全超导的托卡马克装置,16个大型“D”字形超导纵场磁体可产生纵场强度(BT)3.5特斯拉,12个大型极向场超导磁体可以提供磁通变化量ΔФ≥10伏特*秒。这奠定了EAST实验长脉冲等离子体运行的硬件基础。等离子体在超亿度的高温下,高热负荷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的相互作用也会成为关键问题。事实上,这轮改造EAST的核心就是替换成主动水冷第一壁、高性能钨偏滤器。全金属第一壁使得EAST有更好的热承载能力,更少的杂质产生,延长了杂质进入芯部等离子体导致破裂的时间。高精度等离子体实时控制也是本轮实验突破,在28日获得的3次超百秒运行都是采用了下单零位形(single-null),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全钨下偏滤器的可靠性。

图1. EAST本轮改造期间的真空室(21年4月摄)

目前,EAST装置是国际上唯一具备与ITER类似加热方式和偏滤器结构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以上黑体字的都是聚变堆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这也是本轮实验数字(1亿度100秒)背后真正关键的物理和工程意义。

另外,说些题外话。很多人关注核聚变,总习惯性地提问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商用。事实上,个人觉得我们人类短期(五十年内)内远未到能源危机的地步,所以在核聚变发电这件事不妨给科学家们多点耐心和支持。也多关注在发展可控核聚变过程中攻克的工程和物理问题所带来的其它社会效益和价值。比如,鄙所在聚变大科学工程项目中(EAST和ITER)的超导、磁体、低温等大科学工程衍生技术在其它领域已经多有应用和落地。这些都在持续地回馈社会和国家的投入。

图2. 国际核聚变合作中,中国为ITER提供PF6超导线圈(图源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user avatar   zhi-he-yo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距离可控核聚变可能真的只有五十年的时间就能有希望了。

可控核聚变是个工程项目,现在的进步是在这个不知道是否成立的工程项目的一个不知道是否用的上的技术分支上取得了不知道是否靠谱的革新,至于工程…等吧。

请记住,从万户,到东方红,时间跨度超过五百年。


user avatar   jiu-dao-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相关话题

  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你怎么看? 
  如何理解计算物理中的元胞链接列表(Cell Linked List)算法? 
  情感有「质量」吗? 
  历史上有哪些进步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在短期内无用甚至错误的? 
  压缩弹簧和硫酸反应,弹性势能转换成了什么? 
  从菲律宾出发「弘进」轮 16 名船员核酸检测阳性, 11 人已被转移治疗,目前情况如何? 
  萌新在这请教一下:请问作为大学物理系刚毕业学生,如果想要学习核聚变相关内容,研究生选哪个专业啊? 
  无降落伞高空跳下的挑战是真的假的? 
  全球的人同时放屁会造成什么后果? 
  怎么理解摩擦力呢? 

前一个讨论
中国为什么有很多律师和记者被认为是“公知”?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这个笑话:一个村妇误入博士群?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