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在打压校外培训机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第2页

              

user avatar   Designer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口等于劳动力,劳动力就是国力。

教育这块,过度培训应试教育能力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培养的是做题家,并没有提高劳动力,就是单纯的在内卷。金钱上,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都弄到资本家的手里了;时间上,压榨了适龄人口的休息与精力,影响生育率。课外教育质量=金钱投入,更是在放大现阶段主要矛盾中“不平衡”的方面。

所以解决教育机构,就是解决主要矛盾,顺便还是解决生育率问题的其中一环。

现在从普查结束到现在半年多后,各种围绕生育的政策层出不穷。以上海来说就有新房积分、二手房指导价、民办学校转公办等一系列措施;此外还有一些原本996的公司说周三不加班规定之类的。

说白了就是:给你窝,给你时间,然后告诉你教育娃也没那么难了,赶紧生吧。再不生人口优势就没了。

中国的崛起是靠巨量的低廉劳动力换来的,从农业到工业,哪怕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领域,所谓发达国家粉碎机,很大一部分也是国内工资相比非常低,节省了非常多的人工成本,才有的巨大价格优势。假如为大国重器工作的人们也有国外同水平的工资,也就没什么人才流失的事了。

而以后,越升级的产业越需要庞大的人口去做支撑,因为高端产业必然有更多的基础上游公司。比如汽车智能化,那么主机厂就得有会AI的,还得有做UI的,上游公司就得纳入一堆图像雷达之类的公司。有了足够的人口,就能多搞几个这样的产业。像德国这样的,人口不到1亿,弄一个汽车产业就把相当一部分劳动力给用完了。

在产业升级之前,社会上“舒适”的岗位数量是相对固定的,总有人得做一些体力工作,而这些岗位并不需要本科学历。所以中考后只有一半的人能上高中,其他人只能上职高。

但体力劳动收入低,工作环境又不好,没人愿意做。现阶段还是人很多,2千一个月,你不做总有人会来做。但未来的人口是越来越少的,这些体力劳动必然会提升工资。要不然不用说工厂的工人,哪怕工作环境差一些的技术员都没人愿意做。

当然,这样的话没准以后随便剪个头发都得一百多一次了。


以上


user avatar   meng-qi-99-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记得当年看过一部纪录片,讲英国一所公立学校学校成绩不好,让中国老师过去支教,结果在中国式教学方法的作用下,英国学生成绩普遍提升。

该纪录片推出后,网上都在讨论中英教学方法优劣,只有英国伊顿公学校董的评论一语中的。他说,所谓的中国式教学法无非就是延长教学时间,督促得更紧一些而已,英国的私立学校一直都在这么做,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那个时候看到这条新闻的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一批人小时候讨厌的所谓“填鸭式”教学和拿着微薄工资逼着我们用功读书的老师,其实是前三十年最后的余晖和福利。那个时候,每一个孩子,无论贫富,都是按照“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来培养的。随着教育市场化的铺开,培养接班人所需要的精英式教学服务只有伊顿公学这样昂贵的私立学校才能提供,而廉价的公立学校的孩子们,就只能去“享受快乐的童年”了。

本来想把当时我就这个问题写的一个答案找出来贴在这里,结果找了半天,也许是年代太过久远,已经找不到了。

随后几年教培机构和衡水中学之流的快速崛起印证了我当时的判断。

对于今天教育市场化这一脚狠狠地刹车,我举双手双脚支持。用财富差距来决定教育水平,绝对不是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应该走的道路。王侯将相并没有种,知识为门阀世家所垄断,就会让国家陷入魏晋南北朝那样的黑暗年代。英美这样没有历史的浅薄国家不懂这个道理,我们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中华不能不懂。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平民百姓提供向上渠道维持社会稳定,更在于扩大人力资源投资范围,让社会保持一种人才辈出、活力不绝的状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万年长青的秘诀所在。

==========

没想到这个答案会火,当时用手机随手写的,一些问题没有写清楚,下面补充一下。

一,关于打击教培没用,有钱人还是可以一对一教学的问题:

优质教育是一种资源。当初推行教育市场化的初衷,是引进社会资本,共同把教育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优质教育供给、降低成本,让更多的人负担得起优质教育。结果事与愿违,教育市场化走上了高价竞聘、垄断资源、提价限售、供给少数化精英化的路线,这与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完全是相违背的。打击教培行业,其目的在于打断资本垄断聚集的势头,把原本属于大多数普通人的优质教育资源还给大家。至于有钱人一对一辅导,从社会总福利的角度来说,只要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没有受到侵害,有钱人的福利越多,整个社会的福利就越高。你有钱没事,只要不和普通老百姓抢,哪怕你天价聘请哈佛耶鲁教授给你做家教都无所谓,国家还要感谢你自费为国培养人才。

二、关于智能化自动化以后对于工人需求降低的问题。自动化不是先进制造业的全部。先进制造业还有着高复杂度、高集成度、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度的特征。航母、大飞机、航空航天、芯片、汽车,哪一个不是带动了几百上千条供应链,创造了成千上万个就业岗位?你一个生产玩具娃娃的工厂就算全自动化又能消灭几个就业岗位?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经济快速崛起导致的劳动力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低技能劳动力供给过剩,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力严重短缺,推行职高教育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三、关于中考、高考分流问题。之前对“厂仔厂妹”的歧视,本质上是因为劳动技能教育没跟上,劳动效率低下,供给侧内卷严重导致收入水平提升不快。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提升和优化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确实让没有读书天赋的孩子学到对社会有用的傍身之技。“厂仔厂妹”的收入不会永远这么低,高收入就业岗位不足的现状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大家要对未来前景有信心。


user avatar   liu-xiong-zhong-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提供几个不一样的角度,课外培训被打击,和很多人以为的内卷,促进三胎关系其实不大,其实是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遏制教育私有化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在一些地方课外培训机构其实已经把学校完全架空了,很多学校甚至已经出现校领导背后和课外培训机构勾结分红,学生只在学校里挂个名和供升学用的学籍,然后一天课都不去上,全部去课外培训机构读书,很多课外培训机构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实际上的私立学校,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三四点放学的政策对课外培训有什么推进作用了,再这么下去公立学校还有个鸟用,教育就私有化被私人资本控制了,而这些培训资本又大批跑到美国上市,所以。。。。。仔细想一下是不是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第二个,为了教育公平和效率,这里说得公平不是能不能考入大学的教育机会问题,而是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育是为了什么各位有没有想过?高等教育,一定是为了培养高级人才,特别是科研类人才吧,而高级人才培养,势必需要这些进入高等学府的人本身具有能够学习这些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吧?那么问题来了,课外培训只管到把人的分数提高,送入高等学府,那之后的呢?这些通过培训送进去的人,我可以这么说,至少有一半其实是无法成为高级人才的伪人才,简单点讲就是高分低能的废物,根本无法适应后续在大学里的学习,当然,这里说的无法适应不是说他们会堕落放纵自己不好好学习无法毕业,而是这些人本身就没有总结,归纳知识,然后举一反三的能力(不然想想,有这种能力的人,比如各地的高考状元,有几个是补习补出来的),这个弱点前期可以用补习弥补,但补习能管一辈子吗?这样的伪人才大部分根本就无法从事学术性专业的工作,而他们大量考入大学,客观上就是在挤占走那些上不起补习班而又有相关天赋,或者本身有兴趣从事科研工作人的机会,造成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所以现在切掉补习,其实就是在切掉这些靠着氪金抓套路进入大学的伪人才,增加给那些真正有天赋的人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补习班良莠不齐,里面混杂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一些补习机构甚至已经成为了藏污纳垢的犯罪之所,其中典型的,如黑外教问题,市面上的外教可没几个有证的,基本都是三非外国人的就业首选,这些在国外就是混混乃至罪犯的群体进入这些容易接触儿童的机构,无异于虎入羊群,想想之前爆了多少外教性侵虐待儿童的事情吧,其中有一些比如某孚的,上百儿童受害,机构为了压丑闻全网封杀消息,再有一个是教材问题,补习机构如果在里面塞入私货各位想想有啥后果,特别是结合第一条那些在美国上市的机构来说


user avatar   bluedrum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讲吧,放任下去了,在考试中只有参加补习的城市中产才有可能上大学。剩下的人农民或者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怎么办?中国可不像印度低种姓心安理得接受这个现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任何改革,都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最初看上去好像会损害所有人的利益。

因为人不是神,也不是机器,任何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都可能出现偏差。有些人会将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收集起来说话,这样一看前途必定是“黑暗”的。这些人也就达成了阻碍改革的目的。 这样搞啥改革都干不成了。

我们看改革,首先应该看它的目标是否正确,然后我们要看的,不是不允许出现偏差,而是看这偏差是否在可控范围内,这偏差是否会损害根本。只要一个改革的目标是正确的,偏差是可控的,主体方向没有被偏斜,那么这个改革就是应该支持的。

至于某些个体,也许确实受到了损失,但在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之中,没有损失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既然总是会有人损失的,我们衡量一个社会行为是否合理,不能从个体是否被损害出发,只能从整体是否进步出发。

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病毒来了要戴口罩。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放在较大的社会群体之中,必然有人会受益,比如生产口罩的长生会借机涨价,比如有些本来就有戴口罩诉求的人。但也有人会受到损失,比如觉得口罩无用的人,比如那些天天开party的人,比如无钱购买口罩的人,比如一些对熔喷布过敏的人。有损失是不是就干脆不戴了?不戴就要多死人,这些死了的人难道就不是损失了?

为什么要打压校外培训机构?因为从总体上看,校外培训机构对于社会进步没有半点积极意义,全是危害。

有人会觉得我这样说很极端,他们觉得学习了总是有好处的嘛,我要告诉你,正确的学习才有好处,错误的学习是没有好处的。

当然了,培训分很多种,能提高技能的培训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中,本文所讨论的是那种纯粹的奔着高考去的那种培训,也包括一些间接的,诸如择校类培训,加分类培训等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校外培训的危害进行论述。

一、校外培训的结果必然导致精英教育

即少数富裕者会垄断教育资源。最后的结果就是,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了少数所谓的名校,这些学校学费高昂,能给好老师发高工资,其他普通学校即便是培养出了好老师,也会很快被挖走,普通人几乎无法获取优秀的教育资源。

然后是好的学校被垄断,好的大学被垄断,好的工作岗位被垄断。最后是阶级固化,富人等同于文化人、文明人、社会精英。而穷人,由于从小就只能接受劣质的教育,最后必定会成为失败者的聚集地,穷人会等同于文盲、野蛮人、粗鲁、罪犯、懒惰者、不思进取、混吃等死。

二、校外培训的结果必然加速教育内卷

由于富人垄断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大量普通人的教育资源会越来越少,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去竞争额外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总盘子不会增大,普通人的投资有效率会不断降低,最后的结果是明明应该直接获取的资源,但在花了大价钱之后却只能获得劣质版。

优质教学资源从哪里来?必然是从那些所谓的名校,名师中获取。而名校、名师也有培养成本,这成本中最大的一项是经验成本。经验成本不可能骤然提升,结果就是名校和名师的总量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或者只能缓慢增加。

总量一定之后,如果花钱就能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那么有钱人会占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而剩下的少量资源则由普通人进行分割。普通人的份额总量大大减少。

但是普通人之中也有贫富差距,那些条件更好的家庭会增加教育投资,其结果就是会挤兑原本就不多的教育资源,将剩余的少量优质资源挤兑之后,剩下的人就只能得到微量的优质资源了。

所有的人为了能尽可能多的占据资源,会不断加大投入,但因为总量不变,结果必定是内卷。假设在2000年每年花5000元可聘请一名优质教师进行每周一次的一对一培训的话,到了2010年,可能需要花费5倍的价格才能获取3-4人班培训的资格;到了2020年,可能需要花费10倍的价格才能聘请这名优秀教师进行10人以下小班的培训资格。家长们花的钱更多了,但得到的教育资源却更少了。因为物以稀为贵,更好的教育资源已经被更富裕者垄断了,作为为数不多的“亲民”的优质资源,身价自然会不断上涨。

三、校外培训是吃里扒外的行为

所谓的优质教学资源,不是这个老师天生就是优秀教师,他最初也只是一个菜鸟。优秀教师必定是要从事教育事业多年,而且能够接触到各种优质资源才行。比如某学校拥有极佳的生源,进校的优生比例较高,这样的学校教学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培养优秀教师的能力自然就大大提高;还有一些学校本来就优秀老师扎堆,相互之间能传授更多经验;有的学校经常组织高水平的交流培训学习等。

请注意,最初这些事情都是公立学校在干,没有私立学校什么事,更与校外培训班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所谓私立学校,所谓的校外培训班,都是从挖公立学校墙角起家的。国家好不容易培养出了个优秀教师,结果某些机构花点钱就挖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这样被偷走了。

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态度,市场经济体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我们不能只看见好处而忽视坏处,也不能只看见坏处而因噎废食。我们希望逐步改造它,让这个原本出生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它的特点就是有钱有资本就有权利,我们希望有一天它能够转变为更为进步的,对公众更加公平的经济体制。

在教育资源上,教育的市场化成就了一大批名师名校,但也摧毁了普通人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我们人民群众需要优质教师,但我们需要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优质教师,不是为富人服务的优质教师。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优质教师必然会被腐化为只为富人服务的群体,这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所以国家才要出手打压。

再说一遍,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优秀教师,而是能普惠大众的优秀教师。如果一个优秀教师只为钱服务,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不但不是财富,反而是内卷的推动力,是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对立面的。我希望国家能够坚定这个立场,宁缺毋滥。

真正独立的私立教师是不会被处罚的。你看看那些被处罚的都是一些什么人?都是一些拿着公立学校工资,然后兼职去捞外快的人。比如某些学校明明是公立学校,却去把某些指标卖给了培训,然后还把优秀老师“交流”给培训机构赚外快。比如某些老师明明拿着国家发放的工资,却不把精力放在日常教学上,反而忙着各种“夜生活”“周末生活”。吃着人民的饭,却砸了人民的锅,不处罚他们处罚谁?

四、扭曲了高考选拔人才的效能

高考只是一个筛选器,并不是最终目标 。我为什么敢说那些直接或间接针对高考的校外培训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呢?原因就在于此,很多人把手段和最终目的搞错了,将手段错认为了最终目标。

我们都知道高考中存在大量其实没有什么用的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高考其实只是一个筛选器,它并不是选出最优秀的学生,而是选出一批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因为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必定要刷一大批人下来,让他们无法进入大学读书。要刷人,又要相对公平,所以只能组织大家进行考试,公平对决,让失败者服气。

高考,其实和直接量身高决定谁去读大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认为,身高比较高的学生身体素质相对更优秀,让这些人去读大学,对于社会来说,比让那些身体天生并不好的人去读书相对更好。当然前提是大家的基础知识水平要过关,不会存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情况。

大家别笑,既然高考中本就有大量知识是“无用”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依靠对这种奇怪的知识的掌握度来决定谁更优秀呢?

这就好比我们原本是准备选出最好吃的大米的,但是优质大米太多了,你得了一百分,我得了99分,怎么选才能淘汰人呢?有人就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主意,说正常大米不好淘汰人,我们就往大米中掺沙子(掺歪题怪题特别难的题),掺了沙子再评价口味,这样大家的分数就被拉开了。但是这样做分数确实拉开了,但对于选拔人才来说,命中率真心算不得特别高。

如果是量身高进入大学,至少在成本上有巨大优势。学生们将从巨大的考试负担中解脱出来,多学点更加广泛、全面、有利于未来发展,更加实用的知识。而且这样做也更难作弊,因为随时都可以复查。

当然了,人们的习惯很重要,人们习惯了通过考试来决定晋升,而不习惯通过简单粗暴的量身高来决定谁该晋升。高考,最大的目标是让失败者服气,所以必定不可能采用简单粗暴的量身高这种办法,而只能让高考来决定谁去读大学。但符合人们习惯的事情,并不意味着高效。

而大量培训机构,他们的存在必定会增加所有人的考试压力。原本就已经亚历山大了,还来了一群企图走捷径的竞争者,这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噩耗。

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前面说了,高考虽然有一定的优质筛选能力,但它的存在第一目的不是为了筛选人才,而是为了让失败者服气。正如前面的那个例子一样,让一堆掺了沙子的大米更可口,本来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一群人为了走捷径,削尖了脑袋去研究的话,肯定是能够作出越来越可口的沙子米饭的。但是这本就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呀——你花费巨大代价去把沙子做得很可口,其实和我们最终想挑选出优质大米并没有太大联系。

校外培训机构无非就是这几个绝招:

1、某某老师是高考出题组成员——投机取巧卖题的,对人才教育有什么价值?

2、某某老师有高考阅卷经验——卖经验的,学会了如何应对批改试卷的老师,但知识却没有提升。

3、某某老师是特级教师,或某名校教师——上班不认真,捞钱第一名,其实是分薄了正常教学资源。

4、我这培训机构与某学校有关系,择校可以获得内部指标,考试成功率高——投机取巧卖关系的,挤占了别人的指标。

5、某某国际组织的认证——掏钱就办证,智商税

6、 某某考试指定会场——同样是卖经验的,却说得好像没有你这考试就不能办了一样

7、我们什么题都有——肝就一个字,提前过上007的“幸福”生活,依我看还不如量身高

8、某某状元曾经是我培养的——且不说这事有几分可信度,就算人家真到你这里来过,有几分是人家自己的努力,有几分是你的培养?而且你别只说好的呀,那些落榜的也有好多是从你这里出去的吧。

你看,上面几个杀手锏之中,除了肝题之外,只有1、2、3三项与老师有关,而且这三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老师得有充分的公办学校的经验和地位——换句话说,这老师的卖点就是公立学校。经常看见有些人担心打压了培训机构,优质教师会辞职去搞培训。我要说要走赶紧走,你真以为他们舍得走吗?失去了公立学校的资源,他们和那种大专毕业的野鸡培训教师又有多大的区别?

对了,还有一些人担心补课依然无法杜绝的。请注意,这波打击的重点是那些吃着公家的饭却偷油搞培训的老师。其实只要能把这些老师的心思拉回学校,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在上班时间,就算外面还有补课班,这些补课也不会从根本上毁灭社会公平。

一方面是这些补课班的水平会大幅下降,因为优质教师被绑定到了课堂上嘛,校外机构不靠挖墙脚哪里来的优秀教师?另外一方面,课堂质量得到了提升,免费就获得了收费服务嘛。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无法阻止补课,但只要能减轻这种问题,让公立学校相对更公平一些,那也是值得的。我们都知道不可能杜绝犯罪分子,但这不等于说就不需要警察了。

其实要说嘛,真正的富人本就不来竞争高考了,他们要高什么琴棋书画,什么拉杆遛狗,什么赛车帆船,虽然也是不公平,但是这种是少量的。只要堵住了大头,普通人就能获得利益。 但是这种改革是很难的,阻力是很大的,而且还容易出现偏差。我希望大家理智支持,并且保持警惕。不是警惕校外教师是不是被打压了,而是警惕是不是有人要扭曲改革目标。


user avatar   fundou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6年,俞敏洪说,100年后,阿里巴巴可能就不在了。但100年后教育肯定在,所以新东方也一定会在。

马云当场笑着硬核回怼:教育一定会在,但新东方未必会在。

近期,随着“双减”以及配套政策的逐渐落地,新东方为代表的“校外培训机构”们正遭受灭顶之灾,股价全线暴跌,新东方、瑞思等股价最高降幅超过70%,甚至有的公司市值跌掉90%多。

高途创始人深夜发文确认裁员,全国 13 个地方中心关闭,只留下郑州、武汉、成都三个辅导老师中心,相当于高途 1/3 的人会离开。

各家校外培训类公司已经纷纷开始裁员,甚至准备关门。

这一次的“双减意见”,以及近期教育部门频繁出台的各种政策,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重大的教育政策调整,标志着教育导向的全面转折。

作为家长,我们对于教培公司的凉凉,并不那么感兴趣,我们真正在意的,是这次的双减政策对每个孩子的切实影响。

首先,它的规格太高。

这份《意见》不是由教育部发布的,而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这两家是什么单位就不用说了。



也就是说,这不仅是教育的政策,而是“国策”了。

其次,它太精准。

1.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想靠校外培训挣大钱的机会已经一去不返,不审批、不盈利、不上市,刀刀致命。培训机构消失了,自然也就没有培训了。

2.不得占用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再配合近期教育部门频繁出台的“延迟放学”“暑假托管班”等政策,就相当于明明白白告地说:留给校外培训的时间不多了。你家的孩子想去接受培训,都没时间可以去了。

仅这两条,就可以让绝大多数孩子无法再接受校外补习。

“国策”一出,雷厉风行。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电梯里的校外培训广告瞬间清零,公交站上的宣传图无影无踪,墙上密密麻麻的招牌干干净净。



作为家长,很多人也在迷茫,甚至生出了更多焦虑,对此我们先要明白原因,才能看清未来:我们该怎么看待政策?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双减”?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教育是选拔

有人说,政策的出台是因为国家想减轻养育、教育负担,以便让大家多生孩子,刺激其他领域的消费。

根据调查,中产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已经占据家庭总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果能把这些钱省下来,就可以生三胎,或者把钱投入其他消费中。

简单来说,就是:别内卷了,养孩子的方式简单点,好好享受生活吧。

这是原因之一,但在教育这个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是课外培训的军备竞赛影响了教育选拔的公平性。

即,从社会的总体来看,我们需要选拔出那些天赋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校外培训通过“兴奋剂”式的大补,能拿到提升成绩的目标,但会导致选拔的效率和公平性大为降低。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家长前赴后继地撒出大把金钱,不愿放松自己呢;也能明白政策层面为什么必须要使出雷霆手段、一刀切断才能有效。

理解了教育的双重作用,就能理解所有教育政策的初衷和目标。

教育,从一个角度来看是教授知识、培育人才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是资源分配、社会分层的手段。

从知识教育和培养的角度来看,家长都认可学校的教育是非常有用的:上学的孩子一定比不上学的孩子强;孩子每一天也都在取得进步;每个家长都支持孩子去学校上学。



在这个层面上,学校和家长两情相悦,各取所需。

但从选拔和分配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出来了,学校和家长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

目前公立教育系统要求老师必须遵照教学大纲,教学不准超纲、作业不准超纲、考试不准超纲。

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进行,那么结果就如同小学一二年级的考试成绩一样:每个班里绝大多数的孩子成绩都是90多分。

为什么?因为教学大纲是按照中等偏下的水准制定的。任何国家的教育大纲,都必须照顾大多数人,不可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完不成,当然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考100分。

于是,教学大纲就只能如此制定,如果严格执行,那么所有智商正常的孩子都能在考试中取得八九十分的成绩。

可问题是,日常的教学可以如此,中考和高考这种进行教育资源分配和人才选拔的重大考试时,却必须要拉开分数。

因为,不拉开分数就无法区分孩子的能力,无法进行有效选拔和分配。如果大多数孩子的高考分数都集中在650分上下,教育的选拔和分流功能就失效了。

所以,站在一个社会的总体功效角度来看,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人才的分流,需要把那些天赋最高、学习能力最好的人,选拔到最好的学校去,那些学习能力不够好的人,最好去上职高、中专,甚至完成义务教育就行,不要再继续占用教育资源。如此才能做到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这是对的,是对整体社会最有益的选择。

但,难点也就在这里——对整个社会最优的选择,不一定是,甚至常常不是,对个人最好的选项。

中考50%分流,高考再分流,并用重点大学、普通本科、专科大学分流,每一次教育选拔,都要选拔出一批人,“淘汰”掉另一批人。

只是,谁家的孩子愿意被分流掉呢?

校外培训机构被称为“影子学校”,家长们在校外培训上所支付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远远超过公立学校的费用,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即,学校能完成教育的功能,能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要想在教育选拔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更大可能,不甘心而自己又没有能力教的家长们需要去找能“超纲”的校外培训机构或家教,以便争取到更好的身位。

站在全局的视角,与普通父母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甚至有时候是不相容的。

而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让孩子在新的教育体系和选拔机制下脱颖而出。

恢复高考以来,那些学科成绩好的学生把握住了红利,“老三届”的那一批人才纷纷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

留学放开以来,那些最早去国外留学的一批人,都获得了见识与眼界的红利,“抄商业模式”都能成为国内同行大佬。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次的双减政策得到完全的贯彻实施,在教育选拔过程中,更容易把什么样的人选拔出来。

由此,我们这些操心的父母的努力方向也就可以找到了。



家长能做什么

如果双减的校外培训政策得到彻底贯彻,学校内完全遵照教学大纲,那么,其结果就是:

学校不让多教,校外不能再补,拼的只能是家庭教育了。

智商高、天赋好的孩子不用拼爹,学霸、天才,也都不是培训班教出来的。他们不用父母操心,不用老师督促,一路开挂,所有学校随便挑。

但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学霸,普通资质的孩子里,一定是那些学习习惯好、自学能力强、内驱力足、家庭教育充分的孩子会脱颖而出。国家想选拔的也是这些孩子。



如此,问题就“简单”了: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家长该做什么

“双减”政策,以及其他的教育新规则,都在说一件事:教育这件事,家长少掺和。

打击校外培训,让家长们少花点钱、少花点时间;延迟放学,让接送孩子变得更符合工作时间;寒暑假托管,让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在假期有人管;禁止家长批改作业,连“鸡飞狗跳”的机会都不给你……

那,是说家长可以啥都不干,佛系、躺平吗?

当然不是。任何相信双减政策之后就可以静待花开的家长,20年后一定会后悔。

家长该做的,就是做家长该做的事。

这不是废话吗?是的,但这也是一句最正确的话。

按照近期的这些教育新政来推测,家长不该做的事情都已经给我们列好了:不该改作业、不该上课外班、不该请假接孩子放学……即,家长不该做那些应该由学校承担的工作。

反过来说,就是:家长应该做好家庭应该承担的职责

学校负责教书,家庭负责育人。

我们能不能把一个拥有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孩子送到学校?能不能育儿先育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能不能把盯住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分出来,搞好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建设?

而这些,才是家庭教育的“道”。那些陪写作业、送去课外班、托关系进好学校,只是“术”而已。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的事儿,也不只是社会的事儿,家庭在教育中所占的分量,可谓“重中之重”。

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番话曾刷爆朋友圈: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外交官这种职业,注定了不可能每天陪孩子写作业,但这不妨碍熊轩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性格。

当为人父母者,每天执着于陪孩子写了多少时间的作业、上了多少节课外班时,往往忽略了家庭和父母的根本职责。

新冠疫情中以幽默风趣著称的张文宏,因与学霸哥哥同台演讲再次爆红网络后,人们才发现他们家竟一门两博导。



那么,培养出这对精英兄弟的父母又是怎样的人?父亲是工程师,浙江大学毕业;母亲是小学教师,书香门第。

从小时候起,读书就是张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父母会花很多时间给儿子们讲历史典故,告诉他们“不读书就没有前途”。

自己不读书,每天刷抖音、玩手机,就别抱怨孩子不爱学习;自己工作时随波逐流,就别抱怨孩子不能持之以恒。

你在小区里遇到一个熊孩子,心里暗暗鄙视说“谁家的孩子这么没家教”,这样的场景同样适用于教育。

评价父母,不是以对孩子有多高的期望来衡量,而是以我给孩子创造了哪些条件来判断的。

做好父母这个身份该做的事情,育儿先育己,绝不是一句空话。


●学习靠什么

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靠“兴趣”驱动。

但学乐君看过北医三院一位副教授的临床调查,靠兴趣支撑的学习通常无法坚持长久。

因为兴趣,一定是快乐的、随意的、自发的。而学习,很多时候一定是枯燥的、痛苦的、无聊的。

每个人都有天然的好奇心,即对学习的兴趣,但这种好奇和兴趣,只能支撑表面而肤浅的学习。比如,我对“如何P图更好看”有兴趣,这种兴趣是可以让我学会如何不把墙P歪。

但这种兴趣和好奇一定无法支撑你去学习摄像头成像的规则和软件优化的编码。

总结而言,日常生活中能用得到的知识,都可以靠兴趣来驱动学习。但看看高考的试题,有多少是能让人有兴趣的。

中国的文字和典故里,和学习相关的词句很多,如刻苦学习、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要有个“苦”字。学习的模范对象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废寝忘食,都要承受非常之苦。



是因为这些古人都是受虐狂吗,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学习的快乐吗?

不是,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打破陈规、突出舒适圈、颠覆认知的过程。过程当中有快乐,但痛苦一定是必要的。

所以,学乐君一直对快乐学习这件事持怀疑态度。如果你不是学霸和天才,那请尽快认识到学习当中是有相当多的痛苦的,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找到“即便痛苦仍愿坚持”的动力。

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大人,这个动力,通常来说是“意义”,即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刻苦学习。

这个意义可以宏大,如周总理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也可以很具体,为了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让自己不做农民,为了生活更舒适,为了出人头地。

如此,一个孩子才能度过学习中那些枯燥而困难的时刻,才能愿意学、主动学、有目标有规划地学。

这个意义,只有家长和家庭能赋予孩子。

就像今年中考8门都是满分,总分757(满分770分)的初三女生张心妍,就坦言学习的动力跟家庭有关系,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全家的命运,让家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为她的父母学历都不高,都是普通劳动者,家里有姐弟三个,姐姐多年前因为眼中疾病,生活起居一直需要照顾,弟弟年幼,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家里的重担不轻……为给家里减轻负担,她靠自己的信仰、坚持和目标感生生闯出了一条路。

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给自己的生活赋予了什么意义,又能给孩子引导什么样的学习意义,决定了他以奋力拼搏的态度面对学习,还是以三分钟热度的无所谓心态面对教育。


●减负减掉的是什么

减负的目标,一定不要理解成解放天性、快乐教育。否则有你后悔的时候。

人性的本来面目,类似于佛洛依德所说的“本我”,那是一个欲望和本能驱动的世界。

人性固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同样有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毛病。



随性而为,任其发展的话,孩子一定是有更大机会成为熊孩子的,因为那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遵守社会约束的规则。

学习上也是一样。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就是证明。大多数孩子都更愿意获得即时满足,立刻吃掉棉花糖,而不愿意再等15分钟获得双倍的棉花糖。

但跟踪研究表明,那些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会在将来的学业和职业上拥有更好的表现。

原因就在于,任何社会都有规则,任何教育都有规范。

减负,减掉的是不正常的负担,而不是让孩子没有负担和压力。


●读书与学习

教育体系能把所有的人才都选拔出来,并且配置到最合适的教育资源吗?

当然不能。那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教育体系能做到人尽其才。

但是,在教育系统中选拔失利,也并不意味着人生就一败涂地。

坦白来说,中考分流50%,大学再淘汰一批,高等学府再分成三六九等,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稀缺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上不了清华北大的,甚至再残忍一点:只有少数孩子能上本科。

如果只以名校来判别的话,大多数孩子的教育之路都是“失败”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读书与学习,是比具体的分数更重要的素养。

郭德纲小学学历,照样博览群书,成为中国喜剧界的最成功人士。

蔡伟蹬了十几年三轮车,照样可以在业余研究古文字,并在38岁时被复旦大学录取为博士,如今已经是大学教师。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读书和学习。知识和学历不一定成正比,但能力和学习一定是正相关关系。


首发于亲子学乐(kidsfund)公众号:

更新:

关于教改的另外一篇文章,发到了这个问题下,欢迎指点:


user avatar   ying-tiao-87-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持下,原先公办学校的教学体系,被校外辅导机构给破解了。

再不打压,未来几年后,校外辅导机构就可以自己办学,直接教育孩子,批量生产高分考生,公办中小学教育就真的可有可无,变成只有最穷的人才上公办中小学了。

现在在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苗头:私立学校的中考、高考升学率吊打之前的各种重点中学了。

为什么,因为在新时代的大数据技术条件下,之前公办学校优秀教师积累几十年教学经验得到的对各个学科知识点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的方法,被大数据整合给破解了,随便一个年轻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受到教辅机构的培训后,都可以掌握这套方法,批量的生产高分考生了。

这些教学方法已经逐渐从私立学校传递到了大型校外辅导机构中去了。

再不打压,谁还关心自己孩子究竟上的什么学校,恨不得在学校的上学时间再短一点,最好只有上午上学校上课,下午都去辅导班上更高效的课程去了。


对于中产家庭或者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打压校外培训机构,只会让这些家庭付出更高的教育成本而已。

为什么?因为国家选才的方式不变,后代别说想要上升阶层,哪怕保住现有的阶层,都必须通过这一个独木桥,走大学这一条路。

就算所有的高中生都升入大学,到时候还会有一本、211、985,前十名校、之间的差别,还会有学士、硕士、博士之间的差别。

现在你说大家都评自己的才智,在学校比拼吧,别上校外辅导班了,能行么?纯粹看孩子自觉性?闹呢?

二三十年前,是没有校外辅导班,但校内有辅导啊,老师以提高升学率为考核目标,竭尽所能来教导孩子。但那时候一纸素质教育,把老师给和学校给锁死了,抱歉,在校只能教这点课时,回家只能留那点作业,额外不允许上晚自习,不允许老师开家教课辅导学生……

可孩子光靠上课学的那点基础知识、家庭作业那点题量是远远不够的啊?怎么办?额外的独立校外辅导班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么?

这时候发现校外老师的能力参差不齐,也是,人家优秀学校的老教师那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你随便哪个校外辅导班能随便解决的掉么?

现在不一样了,一些大型培训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快速的将教学大纲的内容提炼出来,并将历年的难点加以汇总,并从全国范围内对各种教学重点收集最好的教育办法,将人家优秀教师几十年的积累变成了每一个年轻培训老师都可以掌握的基础教学知识。通过校外辅导课程讲给孩子们听。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的课程,只需要在辅导班上十几节精讲课程,就足以吊打在重点学校的学习。

至于学费,平摊到课时上,一节课一百到两百块不到,很多的钱么?这还是线下授课,如果是线上授课,学费更低。

说现在孩子课业重,看没看过二三十年前?我们那时候城市里,初一下午都是要上两节自习课上到晚上6点才放学的,每天作业加上刷题都是要到晚上10点以后的,周末学校还有额外的辅导,免费的。孩子的学习时间一点也不比现在短。

本来校外辅导机构是周六日上课,家长最多就是占用一下休息时间罢了,现在打压校外机构,搞得校外机构都变成了工作日4点左右开班上课,家长怎么接送?靠家里老人?老人有那体力带着孩子跑来跑去?还不是在折腾家长?

你说那我们不上了行不行?那你是真的傻。因为你不上,别人上,于是你家娃在中考高考败下阵来,这时候你怎么办?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打压?

1、减少国内财富外流,尤其是流向美国;

通过资本运作,教辅机构纷纷到美国上市。用股权形式对国内抽血;

2、降低养育成本,提升生育意愿;

生育率下降太快,人口结构性矛盾爆发就在眼前;

3、提高教育筛选能力,防止做题家污染中高端人才阶梯

没有产业升级和突破,是无法从本质上改变现在的教育资源紧张状态的;而产业升级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人才,不是答题专业户。

4、降低教育的社会焦虑,提升安定程度

教师学校放弃职责,线下变身赚钱大师。引发家长不满,却敢怒不敢言。


user avatar   ni-zhang-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压校外培训,是打击垄断经济的先声。打击垄断经济,是开启分配改革的向导。

中国的问题、美国的问题、欧洲的问题,其实是类似的问题 —— 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任何会导致更大不公平的产业都会被遏制、被打击,这是分配改革的前奏。分配改革的重头戏,会是税制改革、劳工权益保障。

总而言之,要从“效率”要转向“公平”

中国在打压课外教育、打击平台垄断、遏制房地产,“国内大循环”,直接税、企业税......;

美国发钱、3.5万亿基建、撤军,紧锣密鼓讨论中的税改;

欧盟的税改计划、基建计划;

各国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虽然步伐是有先有后的。

至于为什么要从效率转向公平,之前人类社会为什么又从“公平”转向了“效率”,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消除教育资本化运作的可能性,给过去的教育产业化错误政策擦屁股。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许昕说「没给自己一个好的结局」?许昕很落寞,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的? 
  如果看待“日韩关系”将成为下届韩国政府的难题?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半导体芯片工艺制程 nm 越小对于性能提升究竟有多大呢? 
  目前全国有 149 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11 城进入超老龄化阶段,为何集中在这几省?会有何影响? 
  你们是怎么和相亲对象聊下去的? 
  新东方营收减少 80%,辞退 6 万员工,退学费等现金支出近 200 亿,教培行业未来该如何发展? 
  媒体称富途、老虎证券在用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风险,富途控股、老虎证券盘前跌超6%,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为什么现在美女不受待见了? 
  如何看待拜登在退伍军人纪念日讲话时使用了「种族歧视性称呼」?这是一时疏忽吗?或将带来哪些影响? 

前一个讨论
爷爷是汉奸,我能报考公务员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电影中很少有有中国人拯救世界的情节?





© 2025-01-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