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要“怪”诸葛亮。
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
蜀汉文武济济一堂正是热闹,张温与秦宓素不相识,有没有秦宓其实无妨。奈何诸葛亮几次催请,张温他想不好奇也难,自然而然便埋下种子。
话说回来,张温完成使命返吴在即,诸葛亮催请秦宓这文辩大佬到场,也只能是希望张温能见识下蜀中人物。张温在江东号称当今无辈,文辞占对是其一长,他一番出使能让蜀汉甚贵其才,想必展现的比较充分。
这个时候,需要老将出马。
以张温的才思,怕是秦宓人还没到,这边已经一打腹稿就位。结果没想到秦宓老爷子过于犀利——“答问如响,应声而出”——这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还引经据典,合情合理,而且寓意鲜明,政治正确。
你就是用电脑检索古籍,也要个一、二秒时间不是?
讲道理,张温并不是什么鶸鸡,他能这么问说明难度还是有。秦宓应声而答,张温也肯定提速,一波问答完毕时,秦宓从“头在西方”到“日没于西”这精彩论述已是无懈可击。这老头又不会提前知道张温想问啥,这完全是随机问答,即兴发挥,结果便似秦宓早拿到满分答案一般——此时不欣赏称赞还想做啥,难道撕逼抬杠么。
我说秦宓,你刚才说的头在西方有BUG吧啦吧啦……
若张温这副德性,估计秦宓拂袖而去,都懒得理他,这不是浪费时间么,对吧。好在张温并非自觉不错,其实相差甚远这种情况。
你看到结果赶脚是强行问,但不问又怎知对得出来,还对得好呢。雄辩滔滔却被一问难住的情况也不算少数,秦宓这番对答若没有对蜀汉天命所归的完整论述,也未必会被陈寿拿来抄在蜀书里。
张温怕是没想到秦宓能应对如此完美,但这结果诸多半是诸葛亮意料中事,不然催秦宓来做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