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现在仅50%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 第3页

              

user avatar   bluedrum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就是50%考入,为什么现在意见这么大?

大部人回答是刻舟求剑,以前是生的多,特别是农村的,生得多供不起,而且中国正是经济腾飞的年代。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不读书,出去做个小生意,开个店也能赚得不少。如果生意做大了或开个厂可能直接阶层跃迁了。

现在是生得少,农村家庭只要不是赤贫一般人家也能供养得一二个高中甚至大学,更不要说国家还是救助政策,哪怕是没钱读书也能办法帮你。

而且这样一半想读书又被强制读职高,现在实体经济被降维打击成这样,如果不读书出去打工除了普工,也就是做外卖,快递做一做维持生计,阶层跃迁就别想了,能赚到点彩礼钱都不错了。

这样的前景只要有一点想法的父母就接受不了,更不要说怕在校风不好的地方人废号就白练了。


user avatar   chi-se-xing-ling-zuo-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1年中东风暴的起因是什么?是突尼斯一个高学历学历的小贩,因为被城管粗暴对待,愤而自焚,引起了全社会的愤怒,掀起了整个中东的反抗风暴。

高学历失业,在当时的中东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呈现出的趋势是学历越高,失业率越高。比如在2010年,埃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失业率是受过小学教育者的10倍 ,失业率高达18%。当时埃及的失业人口中,90%是29岁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这些人后来成了参与那场运动的先驱与主力。比如在埃及运动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四月六日运动”,其主体就是青年学生。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多国家,都是一个社会难题,但你听说过职校学生就业难吗?因为大学生对工作的期待普遍更高,他们宁肯失业,也不愿意从事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低端劳动“。而职校生则没有那么多的期待,他们只能接受被卖入工厂流水线,做一个“廉价劳动力”的命运。

失业、待业或就业不如意的大学生,在任何国家都是社会的“隐患”。这些人因为走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接受了高等教育,普遍心比天高,但往往命比纸薄,等待他们的可能依然是底层的命运。

所以大学生不一定是社会中生活最苦的人,但一定是相对剥夺感最强烈人。与其让这些人因为工作不如意而焦虑、抑郁、不满、躺平,不如直接降低他们的期待值,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接受自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定位。

民国也是一个前车之鉴。

在民国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转型,出现了很多新式学校。五四时期,中国的学生比1910年多了3倍,1915年,全国有中学444所,学生69770人,到了1923年增加到738所,学生118548人。

但是,由于旧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很低,导致这些新式学校毕业的学生无法被社会所吸纳,失业情况非常严重。即使是当时非常稀有的归国留学生,往往也陷入失业的状况。1916年,1655名归国留学生,在家赋闲者居然多达399人,失业率高达25%,而那些国内培养的学生,则更为糟糕的。整个学生群体中,只有20%能上大学,剩下的80%都与政府公职无缘,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处于无事可做、饥寒交迫的境地。

1926年,《国闻周报》深刻分析了学生悲惨的处境:民国以来,国内外大学专门毕业学生,岁以数千计,各省中学毕业生,岁以数万计。一部分欲进为学者之生活……,以谋国家社会精神上物质上进步,则国家无最高学府以养成之,社会无学艺机关以奖进之,……亦复为饥寒交迫。其大部分欲投身社会者,则政府机关肥美重要之差缺,大小人员,概都与军政要人有连,绝无容纳学习出身人才之余地。……至私人机关,本属寥寥,而当事人物,大都脑筋陈旧,厌恶学生,不但非技术人员不肯录取学生,即技术人员亦不乐用专门。……试问此每年递增之数万以上毕业学生,欲求学不可得,欲做事不可能,生机断绝,路路不通……苟有所乘,便思破坏者,与其谓为思想所激进,勿宁谓生计所迫。

这些失业的学生,很多都投入了社会革命的大潮之中,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之一。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为了提升大学升学率?

可能知乎还是一个年轻人比较多的社区,不知道以前初中升高中基本跟直升差不多。除了真的懒得学的那些人会上不了高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能够轻松上高中的。

在我上中学的那个年代,几乎没有同学会认为上高中是一件困难的事,上不了的更多可能是因为交不起学费,或者家庭困难想要早些就业,或者真的完全不想学习。

当然,那个时候上大学是极为艰难的,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上不了大学,所以才会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反正也上不了大学,不如直接去读职高或中专」。

以前70%-80%的人都能上高中。而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离谱的40%-50%(湖北省貌似就是40%)。

不过现在上大学反而简单得多,各高中的大学升学率也比我当年好看得太多。现在各种普通的重点高中的升学率数字,放到我们当年,绝对是国家级重点高中都难以达到的。


一方面大学扩招,提高高中升大学的比例;一方面高中缩招,降低初中升高中比例。这两个操作结合起来真的非常令人疑惑,我觉得能给出的结论大概只有两条:提升大学升学率,或者把一些反正也上不了大学的人从高中就拦下来?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炒作“只有一半的学生能考入高中”、渲染焦虑,实际上是隐含了几重前提:

  1. 没有升入高中的“另一半”,只能以中专学历在社会上谋生,一辈子(真)底层;
  2. 所有学生的学业能力是同质/近似的,读不了普高是类似企业“末位淘汰”式的制度性残酷。

但这些前提只存在于想象中。

事实上,“职普比例”是个很粗线条的统计数据,据我了解,本省很多地方把一些非重点普高当做“职高”上报,性质上定性为“职高”。甚至很多(真)职高,也会开办普高班,学生照样参加高考。真实的“读不了普高”的比例,远低于统计数据。而官方数据,根据《2020年杭州市教育事业统计公告》

全市高中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共有学校153所,较上年增加5所。招收全日制学生7.96万人,比上年增加0.68万人;全日制在校生22.33万人,比上年增加1.40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9.76%,较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升入普高和中职的普职比为1:0.85。

并不是焦虑渲染者鼓吹的“一比一”。

哪怕是真正的职高专业,也有大把大把的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中职和高职合作,3+2拿个大专,基本上是主流。然后搞个专升本,就是全日制的本科了。注意,是全日制的身份。——还真以为,有那么多年轻人和家长会傻乎乎地让自己的小孩,拿个中专文凭进厂当红利宫酱?

提高职高比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红利宫酱——比红利工程师更廉价的那种。但事实上,就像高材生的“劝退”、“逃离工科”,广大学业一般的孩子,就算在职高里学了个宫酱专业,也很少有人会去工厂打工。

我家亲友的小孩,去各类职高的有几个,专业都是根正苗红的宫酱专业,比如机械电子数控之类,但进厂贡献红利的,一个都没有!不管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玩摄影的玩摄影,做生意的做生意,当销售的当销售,一个个小日子都过得优哉游哉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说和“天之骄子”比,但和流水线、施工场上的“红利”们相比,还是高得不知哪里去了。

当然,这些“全日制本科”同学,真实的知识文化水平,可能也就初中。但反过来说,在社会上谋生、做大多数工作(包括所谓的“白领”工作),初中的知识文化足够应付了。包括公务员考试,基本也就是初中知识为主。

这里提出一个很不政治正确的观点:以数理化这种客观性比较强的知识体系作为参照,人类智商的中位数,也就是勉强应付初中的知识体系(按照中国的初中教育标准)。

如果有在普通中学(生源没有经过特殊筛选的那种)读初中的经历,就会发现,50%以上(考虑重点中学掐尖的因素,减少了分母)的学生,学习初中的数学、科学,就已经挺吃力了。上课认真听、作业按时做、考试不及格的,大有人在。而到了高中,应付高中的数学物理之类,扛不住的比例就更高(这已经是中考分流了一大批人的情况)。至于大学,可以说,高等数学之类的课程,50%以上的人类,是学不会的(保守估计)。

以前写过一个关于“智商的本质”的回答: 高智商的本质是什么?,算是我在这方面的系统性看法汇编。

对于人类这个整体而言,学习复杂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本非几百万年自然选择的重点。大脑本身就是高耗能器官。而过于发达、超过实际所需的大脑,就是身体的负担、生存的负资产。几百万年生物进化沉淀下来的东西,不会因为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十年的文明社会需求,而发生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我们现在感觉很多“刚需”的生理禀赋、心智结构,在史前时代,可能完全就是鸡肋。

反过来说,一个孩子,如果智商足够学会大学的知识体系,那实际上他并不需要担心“考不上普高,中专学历混社会,一辈子(真)底层“——哪怕因为各种偶然因素、各种阴差阳错,他真的去了职高,在现有的体系下,也有大把的翻盘机会,原因已如前述(想想现在多数高校“水”到什么程度)。

甚至如果你的智商能力足够,哪怕是纯粹自学,捞个非全日制文凭,也可以考公务员事业编。每年杭州各区的体制内招录公示,都能看到大把用刷来的非全日制文凭考编的(很多人的全日制专业没什么岗位)。

其实我倒不觉得“普高比例太低”,而是大学比例太高了。把太多学不会、也没必要去学的人,硬塞进来,浪费大家的时间,也浪费全社会的资源。


user avatar   diao-t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首先先贴上一张别的回答的图。

上海北京很大比例的人中考无法升入普通高中,有接近一半去中职,是吗?是否北上广大城市的职普比更高? - 者也-Abbott 的回答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来,能上高中的还是占绝大多数的,尤其是像是西城、海淀这种教育大区。

至于职普比达到50%,参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5月)

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

看完国内数据,我们来看看德国方面的情况。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德国1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职业教育者为4115.7万人,占总数的57.8%;而大学以上学历者为926.5万人,仅占13%。

众所周知,德国的技工以“高质量”著称,为什么为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我认为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德国的技工们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当然,这也与当地的国情有关,在德国,技工的地位同样是受人尊敬的。

所以,我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从社会的需求方面看,我认为职业教育应当大于最起码等于普通教育。

首先要明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通俗的说,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有技能的从业者,偏向应用性。

让我们再来看看《决定》的规定:

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这些领域要不是讲究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管理),要不是高考招生时往往会出现招不满,考生不愿意报的行业(现代农业),要不就是现在社会发展急需要的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文明建设)。

综合来看,有近乎一半的需要接受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特殊行业的发展。

另外,除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换个角度,从考生的角度看,往往那些勉强上了高中的学生,除了少部分,很难考上本科。(这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师资的原因)。最后还是会走上专科这条道路,那么高中三年对于他来说岂不就是浪费了?我认为,职普比的提高对于谁都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不能考上高中的学生,他本来可能就不太适合学习比较深奥的知识,那为什么不找到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就读职业高中,为社会做贡献呢?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来说,职普比的提高对高考本科录取率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顶多分母变少了,录取率增加了,该上大学上大学。

最后,摘录一段文字,选自《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二)》

The real challenge to us teachers is combining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into one.

Creativity and basic skills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being means to competent, rather than simply as ends in themselves. Some Chinese students may not perform well in hypothetical settings, but when it comes to facing real life challenges and issues, they are more than competent in resolving most of them, equipped as they are with their strong skills. The U.S. system may be designed to aim more at producing top of the cream students, but that approach may do damage to the big bulk of the rest of the student body.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s definitely not perfect, but it does produce a quality workforce. And I truly believe that solid basic knowledge/skill focus is the single biggest force driving the rise of China as a country.

翻译一下,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两全其美。创造力和基础技能被认为是达到目的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达到目的。有些中国学生可能在假设问题方面表现不出色,但是当他们面对真实的生活挑战时,他们更有能力用他们的技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美国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尖子生,而对其余的学生的身心有所损害。中国教育体系确实不是很完美,但是它却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劳动力。我相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促进中国崛起的唯一的重要驱动力。


——

BTW,文笔较渣,毫无逻辑,凑活看吧。

以上。


user avatar   cheng-shi-xi-ren-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通过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可以提升一个国家具备硬知识人口的比例。但是,这种提升是会遇到瓶颈的,传说中牛逼得不得了的犹太人,也不是个个看数学、物理如砍瓜切菜的。换一句很直白的话,人类中本来就有一大半人不喜欢读书、不善于读书、读不好书。北京上海也好、穷山沟也罢,必然是一多半人不喜欢读书、不善于读书、读不好书。

谁执政也没用,任何社会制度也没用,上帝(大自然)就是这么设计的。

————————————————————

假设初中三年级组织一场省级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要求大家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不出难题,都是中等题),很多人初中毕不了业。换言之,相当高比例的人的初中毕业证都是国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得到的。

只要你不是精英初中毕业的,你就知道我所言非虚。

——————————————————————

知乎教育板块最大的反智就是——觉得只要外部投入足够了,每个人都能够学得会、爱学习。我非常厌恶一种人——他个人并没有学习难度大的技能或理论,但是在抽象的意义上相信“我聪明”“人类皆聪明“、”人类皆好学,就是被外部因素耽误了“。

“仅50%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的遣词造句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是“居然能让50%的初中生考入高中”。

再说一次,人类中的一大半人对于大学招生目录上的主流专业都不热爱、也学不好。最大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大家常说的“你的特长在数学,我的特长在英语”,而是大于百分之五十的人学不好数学也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机械也学不好雕塑也学不好法学。。。。。。。


user avatar   sui-xu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中教育学校匮乏。

1949年全国仅有1597所高中学校,到2018年,全国高中阶段共有学校2.44万所。

其中全国普通高中共有学校1.37万所。

1949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仅7万人。

1986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入了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从而使普及义务教育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1986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已经突破250万人。

到2016年招生人数超800万人。2018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1352.1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792.71万人。

根据数据,能够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肯定是超过50%的。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也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我想请题主列举一下在教育方面做的比我过好的国家有哪些?


user avatar   dong-fang-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倾向于目前高中/中专强制分流制度是错的。

现在的制度很明显,是要模仿某些国家如德国,重视技术教育,但我认为这样做,首先应该废除高中/中专和本科/专科毕业证差异,应当确立二者是平等的,可以平等评职称,参加国家考试。确定二者有且只有培养方案差异。

而且推动技术教育,应该是重点大学带头,而非大专高职带头。各重点大学理工科系大多是按照研究路径培养人,大学应该自己统计一下自己毕业生有多少留在科研岗,多少是做了技术工作和转了专业?后面这些就是重点大学应该首先分流学生往技术方向培养的比例。

而且国家真要重视技术人才,各地人才引进应该给技术人员留足比例,现在各地对名校毕业生,企业家科学家引进不遗余力,但对技术人才占比很少,而且现在的政策更加加强了大专就是低大学一等的观念,这样但凡能读大学不读大专的现象就会持续,中国技术人才要在这种环境下的大专培养出,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认为,中国正确改革出路就是讲大专大学统一,重点大学带头培养技术人才。这样对学生好,对中国技术人才培养更好。


user avatar   bo-cai-2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厄,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在说考不上高中都是智力低下不努力,考不上高中活该失败,曾经的职高中专模式毫无问题?上海都开始试行中贯通,职本通了,这不就是说明20年前的让中专职校直接和高中分流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现代化城市的社会发展了吗。

20年前的教育分流是中专职校和高中,是因为中专文凭就可以找到工作,立信会计的分数比普高高高高高多了。为什么,进普高还是为了进大学,父母还要养你3+4年,靠不上大学进大专还不如现在进中专,就3年,出来还能对口公司有工作。所以在20年前,强制教育分流肯定是有意义的,中专会计出来做个国有单位的会计,或者去银行做柜员,都是好出路。

现在20年过去了,银行柜员是不是都要研究生了?

这20年来,不知道为什么,补充教育贵出天际,职高变成了打架和怀孕的代名词,中专大专毕业基本等于失业,二本都不一定签的出应届三联,一本要拼自己能不能996——当然,结构性的另一边是工厂工人流动性越来越大,老板经常跑路,大概工作缴不起全保靠临时工日结,创业十年的利润总和不如不如一些买两套房子的升值价格。

有些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也有很多工作并不需要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来干?学霸出来情愿去做幼小补充教育培训班老师,也不可能去中专或者职校做老师。大学老师飞升疾走把名校名博当干电池玩,大量的壮劳力又都在躺平刷抖音和做抖音主播。

就业岗位不是某个人拍脑袋就能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其实也是靠人民自己的各种智慧互相创造的,社会发展了20年,还是停留在让一半的人民人为比例停留在初中毕业+2年就业培训去做螺丝钉的教育能力,这难道不是对劳动创造的浪费吗?

贴一个2020年上海中考三科分数比例


上海2020年一共8.4万孩子中考,如果你们说就该50%上高中,其他就是职校随便混混,那么语数外130以下的孩子就不配好的教育??满分150,考到130,怎么也不是你们说的不努力或者智力低下吧。

所幸上海是从2018年以后大力宣传中本通(7年制度)和职贯通(5年制)的,好的学校投档线还真不比普高低,(650分满分年代,上海2020年公立普高有500-520左右投档线的,而好的中本通投档线在530-540,如果是护士,550+,赶上区重点了)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改革,所以现在的教育分流已经不是高中学历玩剩下去中专职校了,而是直接给大专/本科学历直接对标高中学习了,何况职贯通现在也在改革,要走本科路线——好的技术专家真就不一定比我等PPT女工脑子差,他们当然应该有他们职业路线的本科文凭证明。

作为有娃家长,我当然希望这种改革能继续,并有足够的空间吸引教育人才进入,给孩子更多的培训模式和选择。与其卷在幼小补充教育,让一年级的孩子搞1000个英语单词量,当然是开放中本通和职本通进入就业培训竞争,多渠道培养就业人员素质,让中本通和职本通毕业的孩子能力和性价比不比二本差,肯定比高中文凭好,对国家和家庭都更有利吧。


user avatar   luo-mu-ji-wu-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这话说的,好像以前能进高中的比例挺高似的。




              

相关话题

  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设置重点班,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分班、排座位、贴标签,对教育改革产生什么影响? 
  如何看待教育部要求「小学生作业不出校门」?落实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为什么我们要感谢老师?他们传授知识,我们难道是没交钱吗? 
  湖大硕士毕业生跳江殉情,留 18 篇日记吐露心声,在感情中如何做到不走极端? 
  如何评价俞敏洪「中国女性堕落导致国家堕落」的言论? 
  为什么中国人口这么多呀? 
  那些小学初中高中欺负过你的同学们现在怎么样了? 
  为什么很多人支持或暗示富二代比普通人更勤奋? 
  一般什么样的人才能被定义为中产阶级呀? 
  理工农医科背景的人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弱势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网信办下架「滴滴出行」?将带来哪些影响?
下一个讨论
公知这个词被滥用了吗?如果是,如何看待公知这个词的滥用?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