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格局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哪些“卡脖子”技术难题亟待突破?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kangk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真卡脖子”和“假卡脖子”问题之间的区别

所谓“真卡脖子”,就是国际环境中的某方可以进行有效威胁 —— 若中国不答应它的条件,它有能力让中国遭受不可承受的损失。而且中国没有合适烈度的反制措施——总不能上来就说对扔核弹吧?

例如石油问题,可以让中国2亿汽车变成废铁(当下损失)、社会出行习惯被迫改变(马车出行)、城市结构需要重塑(半径减少)、生产力效率遭受毁灭打击(重卡货运)

所谓“假卡脖子”,就是可以让中国在短期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让中国被迫去点非最优的科技树,但中国可以花5-10年挺过来,最终结果是杀敌1000,自损800。比如汽车芯片就是 —— 必要的芯片都能自己造,造不出来的芯片不是很必要。

做出区分之后,我们先讨论哪些是真卡脖子的问题。

我觉得主要还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源短缺,二是某个技术太难

资源短缺方面,石油就不用说了,这几乎是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最重要原因。锂电池方面,锂、钴现在还不缺,但每年都造一千多万辆电动车,那就很缺了

应对措施:钴方面,可以造没有钴的电池,比如磷酸铁锂。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也可以支持400-600公里续航的电动车了,考虑到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足,这肯定是够用了 —— 这种情况下,国际环境限制我们的钴,就意义不大了。

这里要强调一下,怎么理解卡脖子这个问题? 比如说,如果认为钴有可能卡脖子,则我们就发展磷酸铁锂,作为反制措施 —— 当反制措施成熟了,就不再会发生卡脖子问题了。这和下面三个例子是一致的

  1. 当中国的粮食安全有足够的安全空间时,就不会发生在粮食上对中国卡脖子的问题。
  2. 当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足够成熟时,就不会发生石油卡燃油车脖子的问题。
  3. 当中国的无钴的电池足够成熟时,就不会在钴这个问题上卡脖子。

类似的,宁德时代发展钠离子电池,对锂离子电池的互补性也许没有那么强,但可以提前应对锂资源的卡脖子问题。

某个技术太难的方面,比如说光刻机。光刻机可称得上全人类智慧的结晶,集结了各国的先进技术。如果哪一天中国必须要自己研发了,就算不考虑知识产权问题,可能也发现中国一个国家,去支撑起这一个科技树也许还是太小了以至于没效率。

设想两个地球,另一个大地球的政治、文明与咱们这个地球完全相似,但半径大一倍、总人口是8倍,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大地球的市场更大、协作更多,能够实现的文明上限也更高。像这种太难的技术,如果中国真的被迫要自己搞,也许真的是没效率的。因此,这也属于“真卡脖子”技术

当然,没效率也不是不能用,效率低个30%、低个50%都可以接受,可别低90%就行。

然后我们再说一下假卡脖子问题。

这个问题我其实已经论述过了,先贴出链接,然后为了大家方便阅读,再贴出与本文有关的部分:

车芯片主要分为三大类:传统汽车控制芯片、自动驾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

其中,真正卡脖子的只有自动驾驶芯片和智能座舱芯片,卡脖子的关键因素是工艺制程。例如,明年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将搭载英伟达的orin芯片,算力达512-1024TOPS;今年的高端电动车搭载的高通骁龙8155芯片,二者都是7nm制程。

7nm制程,接近于台积电的工艺极限,也是国内实现不了的技术水平。一些大陆的芯片厂商,例如地平线的征程5也能达到512TOPS,也能支持高端自动辅助驾驶,但同样依赖台积电的工艺。

如果局势真的到了卡脖子那一步,那中国的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水平肯定要受限,就像华为现在退出了智能手机的最高端的竞争,把苹果喂饱一个道理。

但这两类芯片,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关键 —— 即便没有最高端的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芯片,智能电动车还是能造出来的,只不过在智能汽车的竞争中会慢一些;退一万步,就算不智能了,车还是能造的啊,出行并不受影响,这和石油禁运后燃油车就成废铁是两个性质的问题

再聊聊传统汽车芯片 —— 比如说各种电子电器部件的传感器,大都不是最先进的制程,28nm已经了不得了。 这些芯片也是当前汽车芯片短缺的主要症结,而且并不是只有中国缺,是全世界都缺。

传统汽车芯片被卡脖子的可能性更小 —— 因为这些芯片中国也是能造出来的。目前中国替代的芯片很少,并不是因为造不出来,主要原因是车企没有动力去切换国产供应商 —— 不一定能降低多少成本,再考虑到验证的成本,综合成本可能更高;万一出了问题,车子交付都延期了,那损失更大。

但是,如果真的被卡了脖子,那中国企业可就有动力去自己造传统汽车芯片了,而且政府也会大力支持,以抵消切换供应商带来的成本,这个速度会非常快。

即便没有卡脖子,目前遇到了全球性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其实也是中国汽车芯片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契机 ——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去黑市买涨价百倍的芯片,还不如试一试量大管饱的中国供应商;多了一个中国供应商,说不定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也对长期的供应商管理非常有利

正所谓中国的一句古话: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对了,除此之外还有功率半导体,以前也是卡脖子问题,但比亚迪有所突破。比亚迪在其它方面也许有很多不读,但在一些硬核技术上,的确是有很大贡献的。详见: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说一下。

卡脖子这个事情,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汽车行业是基本是无解的。

因为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一个国家很难解决复杂工业品的所有产业链,即使是美国,芯片也要被台积电,三星卡脖子,不是它造不了,而是它的产能没有需求大。

中国被卡脖子的形势比美国要更严重一些。

因为,中国现在和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朗,朝鲜算盟友。而与整个西方世界算对立。

不幸的是,现在整个汽车的供应链,以及制造设备的供应链是西方这些盟国提供的。

芯片问题,所有人都知道了。

中国如果芯片产业链被断供,自己的材料,自己的设备,90nm量产都做不到,甚至不限制工艺,250nm都行,中国也得解决一些卡脖子原料的问题。

虽然汽车要求的工艺不高,但是车规级要求要比普通芯片严格的多。

芯片产业链一断,中国是造不了车的。

电池方面,中国还行。搞无钴电池,中国的锂还是有的。原材料不会被卡死。能被卡的就是一些制造设备。

这些设备不像芯片设备那么变态,都能远程锁机变成废铁。

你买了就是你的了,对方限制不了你。

电机方面,比高精尖可能弱一点,但是能用层面的中国不缺,中国可以从矿石做到电机。

在一些基础元件方面,中国也比较弱。因为涉及到基础的材料,中国不行。只能降低级别。有无问题不会卡住。


总体来说,对于中国新能源的产业链还是乐观的。

因为最大的市场在这,供应链厂商为了不被卡脖子和成本问题,会慢慢搞本土制造。

只要西方国家不封锁,现在缺的慢慢都会补上。

但是,如果对方针对性封锁,列清单,不允许技术和设备进口,这些东西就很难补课了。


user avatar   wei-teng-ya-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个叠bug叠出来的难题.......

本来吧,这两年大环境就不太好,但也不是很惨那种,各行业各大工厂复工后都是产能拉满的。可是遭不住集装箱有去没回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想装柜都没处装,更别说赴运出口了(后面船期那些就更头疼)。再到近期煤价上涨,限电,停工......运输业界就更心凉了。

但从行业内部来说,更长期的影响应该是从各种货运软件的兴起开始的。

这本来是个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好开始,但奈何同行之间杀价根本不讲武德,曾经试过早上有个机器要从珠三角发到海南,早上挂出去要1500,吃个中午饭回来,700就有人接了......真有点不可思议。

再者就是各种货运软件可以显示各地的货运下单热点,这本来也是方便广大司机的。

但也因为这个便利性,大批外地车也冲着“热点”扎堆到各地货运集散地守株待兔。这样巨量的运力集中到一起,自然就催生了恶性竞争,运价不停蹭蹭的掉,还通常是接一天单休息半个星期的节奏。这也导致今年几个开挂车的朋友已经挺不住,亏本卖车转行。

这样的局面也和国内货运市场的小散乱有关,我以前也回答过相关问题。

至于油价上涨,那只是在运价涨不回来的情况下压垮货车司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user avatar   daijun2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个叠bug叠出来的难题.......

本来吧,这两年大环境就不太好,但也不是很惨那种,各行业各大工厂复工后都是产能拉满的。可是遭不住集装箱有去没回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想装柜都没处装,更别说赴运出口了(后面船期那些就更头疼)。再到近期煤价上涨,限电,停工......运输业界就更心凉了。

但从行业内部来说,更长期的影响应该是从各种货运软件的兴起开始的。

这本来是个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好开始,但奈何同行之间杀价根本不讲武德,曾经试过早上有个机器要从珠三角发到海南,早上挂出去要1500,吃个中午饭回来,700就有人接了......真有点不可思议。

再者就是各种货运软件可以显示各地的货运下单热点,这本来也是方便广大司机的。

但也因为这个便利性,大批外地车也冲着“热点”扎堆到各地货运集散地守株待兔。这样巨量的运力集中到一起,自然就催生了恶性竞争,运价不停蹭蹭的掉,还通常是接一天单休息半个星期的节奏。这也导致今年几个开挂车的朋友已经挺不住,亏本卖车转行。

这样的局面也和国内货运市场的小散乱有关,我以前也回答过相关问题。

至于油价上涨,那只是在运价涨不回来的情况下压垮货车司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关话题

  传统车企入局智能汽车赛道有哪些优势? 
  为什么造车新势力推出的汽车比传统车更智能? 
  如何评价大众汽车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销售150万辆新能源车? 
  为什么电动汽车不用驱动电机代替发动机,把变速箱保留下来? 
  单日通勤150km,使用电动汽车作为通勤车现实吗? 
  油价或迎今年第五涨,加一箱油多花 32 元,如何看待油价上涨?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达31万辆,特斯拉一半以上,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全国推开,会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威马汽车完成D轮100亿的融资? 
  大众 ID 系列为什么卖不过国产新能源车? 

前一个讨论
2021年「双十一」,有哪些性价比较高的电视机值得入手呢?
下一个讨论
同花顺崩了吗?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