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 24.6%,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的这么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第2页

           

user avatar   ding-xu-yang-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学时候,很爱看郑渊洁、杨红樱的小说。

杨红樱有一本书,好像叫《神秘老师》。

大致讲述的是:下凡的仙女去精英私立中学作老师,在思想开明的富二代海归校长支持下,各种反击教导主任的专制管理,带孩子们享受自由氛围。

然而,这种当时的儿童推荐读物,拿给现在的知乎主流用户去看,绝对能品咂、寻摸出超多问题。

首先,故事发生在私立中学。从住宿、环境描写来看,绝对收费不菲。你资本家染指教育,培养富人的孩子,当然可以鼓吹素质教育,但是更广大的普通家庭呢,没有应试教育能行么?

其次,即便在精英私立中学中,想完成作者提倡的素质教育,也要借助仙法才行。换到现实中,至少也得是要求教师自己十项全能吧,那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又有多少?教导主任用严格纪律管束学生,也是为了学生好,已经是现实条件下的最优解了,凭什么总拿人家作反派?履行职责还有错?

最后,也是最可以一棒子打死的:你这特意标注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故事,里面居然还有女老师和校长的恋爱戏?而且为啥强调完富二代校长是海归,接受了许多西式思想后,就把正面剧情都给他?西方的思想就一定正确?简直崇洋媚外!

不要说我射稻草人哦,对着郑渊洁的小说,主流群众基本就是以这些逻辑抨击的。杨红樱大概是因为故事更像童话,讽刺意味确实更少,所以逃过了一劫吧。——但真要出了什么热点,去翻人家写作记录,这些照样可以用来当作她早该被管管了的论据。

所以...看出区别了么?

十多年前,评价体系有两个,而且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明面上,学校的管束自然极严格。

但暗地里,反抗、叛逆、甚至花季雨季时的悸动、少女心事,都广受认可。

所以,在铁面无情的老师之外,你能找到非常多支持你的力量,甚至可以隐隐觉着,你对面的老师在管束你的时候,底气偶尔也是不足的。

虽然现实可能艰难,但你会觉得自己是对的,也是有人理解、支持你的,于是就有着希望。

而现在,小学初中的具体管理如何我不了解,但至少网络上的网民,统统拥抱起了必须永远正确、且唯一的价值体系。

是,一味抨击、全盘否定现有教育体制,确实偏激了。

但应试教育的重要性,应试教育的必要性,还需要各位来阐明么?

一路走来,家长、老师耳提面命、三令五申直至严词训斥的,还少么?

退一万步讲,哪怕现在的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最庸俗的就是最正确的,那人也不能总听这一种唯一正确的声音吧?

然而这股只能拥抱唯一正确声音的风潮,还是全方位的铺开了。

我就是看个网文,也能从本章说里感受到几年之间的变化。例如15年的网文,开头描写了个方正到迂腐,固执到偏执的管理者形象,现在本章说里主流就是说人家正直凭啥被讨厌。

之前也在知乎上看过个回答,回答讲那位答主饭桌上和一个一直表现的很开明的长辈聊天,对方突然开腔提到韩寒,说看了他的作品觉得说的还是有道理。随后答主反驳了,指出韩寒其实很偏激云云,让长辈愣了好久。

最后那位答主得出的结论似乎是:许多长辈并不真正知道年轻人怎么想,只是想表现自己能跟得上潮流,所以发现好不容易跟上的东西被年轻人抛弃后,就会反过来为它辩护云云。(纯印象流可能有偏差)

但如果我是故事中的长辈,我愕然的原因估计只会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连“偏见”都容不下了。

一个社会,居然可以没有“偏见”,只有“正见”。

收回来。

从前现实沉重,但允许你精神自由。

现在,不仅要求你客观上服从,主观上也必须理解并认同:一切的管理都是为了你好。

青少年就像小猫,从前被欺负了,还能躲在阴暗角落,舔舔伤口,同类之间互相鼓励下。

现在,啥“阴暗角落”,全都给你掀开了,阳光普照大地,金灿灿一片那才好。

就拿之前全面禁止玩游戏来说吧,如果放十几年前,甭管官方怎么操作,民间绝对是一片质疑。虽然质疑大概率也不会改变结果,但至少能让你有点安慰,去期盼未来的改变。

现在?网上网下都是一片凯歌,青少年自己的怨气,都能被拿出来当笑料。如果我还未满18岁,也一定会觉得没自己一寸的容身之地。

当然,或许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明明是弱势一方,却主动去共情强势的那一方,主动去理解老师理解家长,站在老师、家长、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劝说和自己同是未成年人的同学、后辈们认清管理背后的好意。

这样,大概也可以作一个,“荣誉成年人”吧。


user avatar   wu-dao-bu-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愤怒了,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可是吸引大家眼球的,却恰恰是有些自媒体大v对心理咨询行业胡说八道,因此流量大涨。

看看这个题目下的一个nb答主,什么行业都敢答、粉丝超多,在回答中抨击心理学的重要流派精神分析,理由竟然是“按时长收费,在利益驱动下,咨询师没动力去治愈”,什么意思?咨询师为赚钱故意不治好来访者。靠→

不按时长收费按什么?效果吗。去医院看病是按效果收费的吗?治好一个什么病多少钱,没治好不收钱。

医院收费是按药物、检测费用、医生劳务等,对于心理咨询来说,谈话是几乎唯一的手段,心理咨询师付出的是时间精力以及背后的学习,还有请督导的费用。

时间长短和技术高低,合起来就是心理咨询收费的标准,这是世界范围之内,心理咨询发展一百多年来的惯例,但一个外行的自媒体大v,可以用一个违反常识的言论来博取眼球,骗取大家的信任,说明什么?

心理咨询行业被误解很深。

说到这,希望对心理咨询有所了解的知友顶我上去,让更多人看到。

这两年,有好几次关于心理咨询的公众号文章被疯传,内容就是描述咨询师是如何割韭菜,如何精神控制来访者骗钱……

这样的人肯定有,但是少数,而且跟心理咨询有多大关系呢,他们只是打着这个旗号而已。——但这样客观的说,这文章是不会被疯传的,他没法获得流量暴利,他就得告诉大家,心理咨询行业的整体就是这样肮脏,我来给你讲(编)两个实例。

昧着良心胡说八道的外行自媒体人成功了,朋友圈的刷屏让他们粉丝大涨、流量大增。

客观的说,心理咨询行业是一个很脆弱的朝阳产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鱼龙混杂,优秀甚至合格的咨询师数量很少。

2017年,心理咨询师的国考取消了,为什么?不认可这个行业。而且据统计,只有1%不到的持证心理咨询师在正常开展咨询工作,说明什么?这个行业的技术难度非常大,考一个证和能真正做咨询之间还有很深的鸿沟。

官方的态度是?你们自生自灭吧。

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本应得到关注与扶持。官方忽视,心理咨询行业的民间联盟又不强大,现状是常常被误解、被抹黑,被作为刷流量的下水道。

回到题目,为什么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这么高?我个人理解: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抑郁本质是一种负能量的堆积,它会堆积在洼地。

什么意思?我们这几十年高速的经济发展,一个副作用是社会压力陡增,焦虑情绪蔓延,这些负能量会去什么地方?就是这个社会里最弱势的群体。

老年人?不会。他们不是这个社会的关注点,没有那么多责任,加上传统文化对父母的孝顺要求,老年人是不容易被波及的。

中年人?也不太会。虽然责任大但话语权也重。而且“人过四十天过午”,上了年纪就不会对自己有很高要求了,且会研究出很多让自己心理自洽的安慰方式,有几个人还努力搞事业,真有不甘心的,大多把精力放在育儿了。

青年人?也还好。虽然生存压力很大,但很多精力投入到了现实工作中,在忙碌中、成就中抑郁情绪被稀释了;另外,脱离了父母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婴幼儿?不会。在学龄前,基本都被父母、爷爷辈“团宠”,因为太小不会寄予过高的期望。

青少年?首当其冲。中年人即使对自己的人生不满,也会以身体差了、精力不够了、人生走下坡路了来为自己开脱,转而把对社会竞争的恐惧、自己人生失意的懊悔转嫁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所以“鸡娃”成了这几年的主旋律。

自己恐惧,所以希望孩子拼命努力。

自己失败,所以希望孩子帮自己翻身。

自己奋斗很难,但动动嘴皮子逼孩子的劲是还有的。

自己改变很难,但动动嘴皮子指导孩子的“自恋”还是有的。

所以,正处于学习本领、太阳升起阶段的青少年,就被迫承担起家庭的全部希望,是其他成年人活下去的指望;孩子的学习成绩,锋芒已经盖过了曾经的明星“鸡的屁”。

再换个角度简单想想,一家人有负能量骂谁?骂老人不合适啊,怕被亲戚指责不孝顺;老公老婆互骂,消耗太大;看见小宝宝,骂不起来;骂青年人,你骂他他就不回家了;骂正在上学的,合适!“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你学习都搞不好你是干什么吃的!”

抑郁最核心的是什么?就是认为自己“不好”,高压社会下谁都在想办法为自己开脱,只有青少年竟无言以对!

ps:畅想一下,虽然心理咨询行业在我国才起步,但从社会需求来看,未来几十年会有高速的发展,我相信一个有价值的行业,具备野蛮生长的能力。

因为物质文明的富足,必然带来精神文明的需求,而心理健康的需求正是文化艺术以外,蓬勃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

——————

更一:

评论区有懂行知友对精神分析疗法提出了质疑,认为CBT(认知行为疗法)才是科学有效的疗法。因为态度友善,我也在这继续诚恳交流,个人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学习者和初步实践者,认识有效仅供参考。


大形势来说,精神分析是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开创的,起源早,曾在世界范围红极一时,目前在国外有些式微,但在国内还风头正劲。

CBT(认知行为疗法)是后起之秀,目前在国外是主流的疗法,因为治疗时间相对短、费用低、效果好(仅从临床统计的角度看)。


从治疗方法来看,精神分析流派是传统技术,强调深入潜意识进行治疗,关注来访者的童年经历,让来访者通过自省、提高自我功能,以实现深度彻底的治疗。

而CBT,有一套规范的治疗和诊断方案,以及模式化的治疗流程,治疗师直接帮来访者矫正行为层面的认知。


从治疗效果来看,精神分析有点类似中医,说不太清,有点取决于咨询师个人的悟性,好的治疗师可以帮助心理创伤严重的来访者走出困境,深度彻底的治愈;而差的就可能“打太极”,迟迟没效果。

而CBT的治疗类似于西医,比较容易通过临床数据得到验证,短期内效果比较明显,而且治疗时间短、费用低,受到心理学主流的认可。个人认为对于有些心理问题它治疗的系统性和长期有效性比精神分析差。


从适应性来看,两个流派各有优缺点,性价比有差别,但不能比较优劣。

精神分析很适合人格障碍类型的来访者,尤其是心理创伤严重的、自我功能很差的,精神分析师的抱持可以让来访者获得重新站起来的勇气;CBT很适合自我功能还不错但现实功能出问题的人,咨询师干脆利索的一套治疗下来多数能解决问题,这更适合创伤较轻的。

这也是为什么精神分析倾向于长程,而CBT基本都是短程。

还有几点我想表达:

1、从临床统计的角度看,精神分析的效果比不上CBT,但这并不能说明两个流派的优劣,因为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不同,就像中医西医也不能比较优劣。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CBT的治疗方法也借鉴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理论和理念,不用互相抨击,让市场来大浪淘沙。

3、pua来访者的,精神分析流派的有,CBT、人本主义等其他流派也有,这和流派没关系,跟咨询师的个体有关系,国内精神分析师多,自然出问题的比例也高。

4、国外CBT是主流,有可能是,国外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比例高得多,不光创伤严重的,一大批创伤轻的人也来治疗了,而这些人恰好适合用CBT;而国内治疗的基本都是创伤严重的,这可能是精神分析占大头的客观基础。

5、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大众更加了解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普及心理学知识,规范鱼龙混杂的市场,以及揭露靠抹黑心理咨询博眼球的外行无良媒体人,而不是流派之争。

码这么多字,纯粹出于对心理学的爱。


user avatar   witch9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普通人看这个新闻,要知道“抑郁检出率”≠“抑郁症患病率”

问题标题里写“抑郁检出率达到24.6%(其实图片中还有一句话“其中重度抑郁为7.4%”,这个数字虽然也不小,但比起24.6%来说就没那么吓人了),然后就问“为什么青少年得抑郁的这么多”,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都得了抑郁症。

我本科做毕设时用儿童抑郁做因变量,看到的文献里一般这种“检出率”指的都是问卷结果,而不是临床诊断结果。

比如常用的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新闻中提到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所用的抑郁调查工具正是它的简版CESD-9):

儿童青少年的问卷得分高于一个值,就会认为TA处于抑郁的危险,视为“检出”,这是一个短期的情绪状态。

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高发确实是现状。2016年的一项采用元分析合并流行率,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横断调查,发现抑郁的流行率达到15.4% [1];且近期还在呈现线性增长[2]

但这个数据不等同于临床诊断。即便是问卷里呈现了重度抑郁的结果,也不是说TA就是重度抑郁症了,还需要结合状态时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等进行判断,这个工作是需要医生来做的。

家长看这个新闻,要多站到孩子的角度考虑

之前网上有个调侃,其实是我和同行们确实会遇到的情况:

孩子想的:想离开这个世界。
家长想的:TA什么时候能上学?

其实孩子抑郁的话,家长一般也有很大压力,因为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都是从未遇到过的情况;而如果孩子因为抑郁而不上学的话,家长就更焦虑了。某个假期后我在心理热线值班,接到的电话百分之八十都是孩子有情绪问题不想上学的家长打来的。

家长往往着急地问:我该怎么办才能让TA去上学呢?

但很多家长可能并不清楚,这时候的孩子是怎么想的,TA遇到的困难对TA来说有多严重,而TA想做的事情又是什么。

绝大部分家长肯定是希望孩子向好的,但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就可能会把力气使错方向,不仅支持不到孩子,反而也成为孩子的压力源。

(防杠声明:不是说“孩子想不上学就可以不上学”,不是学校想把孩子推出去。作为老师,难道不也是和家长一样,希望孩子能在学校积极地投入学习、有个好结果吗?但这要看孩子的状态啊,有的孩子目前最重要的事情难道是上学吗?)

学校看这个新闻,要继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也就是重点关注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某个行业公号推送这一消息的底部,被赞到最高的一条评论是:

又忙又被边缘化,是心理老师的常态。

国家出过好几次政策,强调要按学生比例设置专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开心理课,要有规格足够的心理辅导室,心理老师要与班主任同等待遇

落实情况呢,其实很大程度上都要看学校。我是幸运的,身处一个校长重视心理健康的单位;但我也知道,在更多学校中(比如我老家的学校),心理老师、心理室只是用于应对检查的摆设。

也许在一些校长眼里,心理健康教育没法提高成绩,没什么用;但我还是相信,学生的状态好了,才能有更高的效率,老师的待遇好了,才能有更高的热情。

未成年人看这个新闻,要意识到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哪怕我们在第一节心理课上,强调N遍“求助是强者的行为”,依然会有个别学生嘲笑其他来咨询室的学生;哪怕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做法。

图片中还提到一个问题,“低就诊率”。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缺少就诊意识,另一方面就是可能意识到了,但在病耻感和大众眼光的影响下不愿意就诊。

如果你就是后者,是,那些嘲笑是会伤人,但那是他们做的不对。去团结你身边那些理解、支持你的力量,去感受他们对你的关怀。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参考

  1. ^ 李玖玲, 陈星, 赵春华, 徐勇. (2016). 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流行率的meta分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4(3), 295-298.
  2. ^ 苏志强, 王钢, 刘传星, 张大均. (2018). 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并发:一项两年追踪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

user avatar   Zi_chuan_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看这种标题,首先表示怀疑。这个检出率是个什么概念?样本有多少人,哪些人在被检测范围,通过什么方式检测的?

然后查了查,还真是人日的官博发的,不过嘛,还是信不过。。。有些时候也是章口就莱。(传说中的二流报纸)

里面又提到一个报告,叫做《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找到一堆解读,没有看到原作。。京东看了看,书要小一百,算了,买不起。。也不知道谁会买这类书。。。

解读里没有说数据是哪里来的,因为从来没有被官方检测过。。也没听身边人说过,可能小四线城市不在检测范围吧。。。

找到一个介绍蓝皮书的文章,写的比较详细,下面是链接。

根据这里面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指数在增高,所以青少年抑郁检出率相对较高倒是合理。

因素的话,暂且不敢妄论,这周如果回得去,去图书馆借一本看看里面怎么说。

只是一些没有经过调查的思考:

个人觉得和家长的普遍焦虑有关,放在家长身上是焦虑,青少年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心理也相对脆弱,家长的焦虑、不耐烦、辱骂、殴打、逼迫,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

还有之前学校的唯成绩论,会将焦虑抑郁情绪传递给教师,间接影响到青少年。

缺乏有效应对措施的校园暴力。我就是因为校园暴力患上了抑郁症。

青少年缺乏被普遍认可的娱乐方式。

成年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泄压方式,青少年除了学习,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之前还有个家长说女儿看《羊脂球》被爸爸制止,认为除了学习,看名著也没啥用。。

但实际上,人需要娱乐,需要常常换个思维方式,换个环境。一直学习效果并不好,而且容易陷入某种情绪中出不来,最终导致抑郁的产生。


user avatar   wen-nuan-88-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举个例子吧。

我送我闺女上学时,经常被其他学生围观(昨天早上被三次围观或注目)或主动加入我们的聊天(前天早上一个,昨天中午又一个)。

因为,上学路上像我们这样一路嘻嘻哈哈高高兴兴的母女,很少见。

大部分送孩子的家长,要么他们不说话,要么在训斥孩子。

以前也有熟人说过我,我闺女完全不怕我,老跟我嬉皮笑脸的,等她上学后肯定特别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我管不住时就该后悔了。(现实是,我们一直是最守纪律爱学习的学生,上学第一个月就得了纪律之星的奖状,学习从没考过99都是100,老师吵别人都会拿我们当榜样:类似你人家谁谁谁(我闺女)表现多好,你怎么不跟人家学学的那种)

中国传统里有个我最烦的不把人当人毛病——哪怕是个人渣蠢驴,只要当了父母,在孩子面前立刻变得永远正确。

然而父母是人,会犯错的普通人,孩子也是人,有感情和脑子的人。

有些父母拿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对别人,他一个朋友都不会有。

但是,投胎是个运气活儿,本事大不如不摊上,孩子要是遇到不好的父母,只能忍受,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


user avatar   yzk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我做心理咨询的经验来看,大多数的抑郁症都源于PUA

很多人并不知道PUA的原意。其实,PUA是Pick up artist,本质上是一种教人如何搭讪的技术,属于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范畴。

但随着PUA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PUA约定俗成的定义也逐渐演化成了一种 利用尊敬、爱慕等情绪带来的沉没成本,或者利用威胁、恐惧引发的焦虑感,在精神上对个体进行说服+控制+改造+利用的行为。因此,PUA的内涵也算是被以讹传讹了。(注:在如下的讨论中我们将沿用这个定义)

简单的人格测试

不必深究PUA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但答主想先问问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1. 经常需要别人的认可和表扬
  2. 不自信,经常自我怀疑,但自尊心很强,偶尔还比较自恋
  3. 害怕犯错和受批评,总担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4. 害怕跟人起争执,身边的人一提要求、发牢骚或是出言威胁,你就会向他们妥协
  5. 习惯性隐藏自己的情绪(因为你认为你是好学生,不应该随便发脾气,那样十分不礼貌)
  6. 做任何事时总先为别人考虑,美其名曰“换位思考”
  7. 爱心泛滥,喜欢想许多人奉献自己的爱心;认为他人的喜怒哀乐,自己都应该承担责任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我会说你得了“好学生综合症”。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很大程度上你是老师父母领导眼里的乖孩子,平均意义上的好学生,部分考了985、211大学,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但不幸的是,这些“假性自我”的性格特质让你更容易成为PUA的受害者。

因为,你有极大的可能是讨好型人格

从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以上这些性格特点是你的致命弱点,稍有不慎,你就会陷入抑郁症的深渊。

我们在讨好谁?

让我们继续测试下去。

请你更加深入地思考,在你和老师/父母/老板的关系中是否存在如下的情况?

  1. 老师/父母/老板认为自己是为你好,所以总希望你听话。
  2. 当你听话or做出让步时,老师/父母/老板会爽快地答应你的条件;否则,老师/父母/老板便会讽刺、挖苦你,给予各种惩罚和威胁。
  3. 因为担心以上的情况发生,你不愿意得罪老师/父母/领导。
  4. 不论你付出多少,老师/父母/老板总是不满意,不断要求更多。
  5. 老师/父母/老板经常漠视或看轻你的感受和需求。
  6. 老师/父母/老板对你做了许多承诺(画饼),却经常食言。

如果这些情况经常在你身上发生,一定可以推测出你目前过得并不快乐。

事实上,青少年24.6%的抑郁症患病率,其他人群日益上升的抑郁症患病率,都与不良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和职场关系这三座大山息息相关,同时还受内卷化和互联网滥用的影响。

致评论区:

因果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迷信。—— 维特根斯坦

师生关系

谈抑郁症的成因,也许要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开始。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主要是结合了传统的儒家封建教育模式和在建国初期引入的苏联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有如下几大特点:

1. 强调遵守纪律,本质上就要遵守老师约定的全部规则,即听话

2. 强调固定模式。即五步教学法:一、组织教学(班长喊起立);二、检查上堂课布置的作业;三、讲授新知识;四、课堂练习;五布置作业。

3. 强调专业化。高中分科,大学入学直接限定专业。

4. 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社会(国家)需要你知道什么和做什么,所以让你知道,你也必须知道。

我们不否认这样的教育模式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它也存在的很多不足,比如:

第一,由于过早分科分专业,造成学生的知识面很窄,且一旦分定就很难改变,使得大部分人一辈子只干一份工作,职业转型困难,容易遭受中年危机。

第二,学生只知道听话,喜欢标准答案,喜欢抄作业,不懂质疑和否定,严重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整个教育体系中都充斥着上级对下级的管理,缺乏对事实的尊重,对真理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对尊严的尊重。

重复一遍,这种近似军队体制的教育模式,过分地强调了 听话 和 服从。

只要听话,就会有小红花;只要听话,就会得高分;只要听话,开家长会就会被表扬。

而听话和服从,正是讨好型人格的核心表现。

大部分讨好型人格的产生,都直接与不正确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有关。

众所周知,如果在师生关系中过分地强调 听话 和 服从,过度使用惩罚手段,则会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具体可请参考这篇文章: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听话和服从,正是讨好型人格的核心表现。

习惯性的听话和服从,则会让你慢慢变成容易被PUA的人。

在此引用苏珊·福沃德博士在《情感勒索》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在情感勒索(PUA)的关系中,我们以牺牲自己的需要为代价,去关注别人的需要。通过对别人的让步,我们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短暂的安全假象,使我们得以栖身其中聊以自慰。我们避免了冲突和对立,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个建立健康关系的机会。

没错,过度听话的背后就是这样的一个事实:

牺牲自己真实的生理&心理需求。

当你长期忽视或者压抑个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时,多巴胺的分泌便会紊乱,出现“不快乐”的状态。

关于师生关系中的PUA逻辑,请参考答主另外一篇文章:

家庭关系

除了师生关系,不良的家庭关系也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率不断提升的因素之一。

除了教育模式的问题,还必须要讲的一点是,2000多年的儒家文明,已经让PUA深入汉民族的骨髓。

儒家文明的核心是什么?

是仁义礼智信吗?

不,从统治的角度来看,儒家文明的核心是:

听话。

所谓女有三从四德,男有三纲五常。

这些文化糟粕的本质就是守规矩、听话和服从。

同理可知,传统礼教也为PUA的发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也许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但看看鲁迅先生当年在《狂人日记》里是怎么说的吧: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所以,道德绝对不可以被滥用。

被滥用的道德,是道德绑架。

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被过度要求的孝顺,被过度要求满足父母的要求,也让孝变成了父母对子女实施PUA的利器,诞生了无数的家庭悲剧

不觉得很多父母都有一种操控欲吗?

优秀的父母,喜欢操控。因为在单位都是领导,PUA员工习惯了。

屌丝的父母,也喜欢操控。因为他们苦苦供孩子读书,还是希望他们的孩子遵守孝道,将来报答他们。

很多家庭的不幸和悲剧,均源自传统道德和血缘亲情复杂交织融合之后的痛苦。

举个例子,吴谢宇弑母案就是充斥着PUA的家庭关系悲剧

此外,上述逻辑还可扩展至任何一种亲密关系,比如恋爱关系等等。

爱是多巴胺,也是沉没成本 —— 大卫

职场关系(主仆关系

相信大家对职场PUA的问题已经司空见惯了,典型的比如“996是一种福报”。

说个笑话。

老板表面上说的是,“小张,好好干,以后豪车、美女都是你的”。

老板实际心里想的是,“你可得好好干啊,以后豪车、美女都是我的”。

请问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老板说这样的话:

“我都是为你好啊,你得听我的。”

“你得听话啊,按我说的做,你就有肉吃。”

靠谱的老板一定会努力保障你的利益和前途,而无良的老板只会画饼+道德绑架+PUA。

除了无良老板的直接PUA,在职场中,你还会接受各种洗脑+PUA的成功学课程。

美其名曰:自我提升。

在这些妖术的操控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关于类似套路的解析在这里(一切非法传销PUA的套路):


Sara死于自我否定,一种抑郁症患者必会经历的感受。

我相信Sara至死也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无能。

Sara Wei的遭遇,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死不瞑目”。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自杀危机学生父母职业分布图

也许你会说体制外的公司因为各种规则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PUA文化的盛行,但事实并不如你所料。

引用北大徐凯文教授的研究结果:

图片引用自:Insight视届:

个人从直觉上判断这个实验结果是比较靠谱的,因为这只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个体随机演化的收敛结果。关于这个实验结果背后蕴含的逻辑,可以在参考文献中寻找答案。

(此处有删减)

(此处有删减)

(此处有删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唐·曹松

内卷化的影响

作为补充,除了上述三大关系的影响,再说说整体的大环境。

可以看到,随着存量博弈的持续,内卷化的不断扩大,自由市场不在自由。

但存量博弈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大问题,并不是哪个人可以改变的。

资源内卷、行业内卷、人才内卷,不过是过去二十年放纵和放水的结果。

泡沫之后,就是无尽的萧条。

存量博弈映射到每个人身上,就是压力被无限放大。

而亲身经历告诉我,当一个人感受到较大的压力时,更容易对他人产生PUA行为。

因为恐惧需要发泄,而发泄的出口就是那些对你不具有威胁的人。

最后的结果是PUA不断传导,这可以用劣币驱逐良币或者电影院效应来类比。

内卷的加剧直接推动PUA的扩大化。(补充一点:房市的加成。不要忘了不要忘了你的父母老师老板都是背着几百万贷款的,也许他们也很无奈。)落在现实中就是打工人天天加班、小中大学生玩命学习,过度疲劳的身体也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身体和大脑的过度疲劳,直接导致的就是内分泌失调和失眠。长期以往,如果你有不错的正反馈,赚到了钱或者考了高分,多巴胺可以帮你撑住。如果长期没有正反馈,多巴胺不足,去甲肾上腺素紊乱,肾上腺素太多,各种精神问题也就出现了。

针对上述逻辑,答主曾发表过一条知乎想法,在此作为总结:

「想榨干一个年轻人的全部精力和体力,混合反复使用“成长”、“焦虑”、“鸡血”、“鸡汤”这几个办法。」

希望你不要成为内卷中“迷失的一代”:

互联网的加成

随着资本化和互联网化的盛行,无数的APP引入了推荐算法和上瘾机制。

我们不讨论商业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但这些技术的引入,对你最大的伤害在于:

提高你的快乐阈值,让你的多巴胺回路越来越挑剔。

没错,像吸毒一样。

一会儿不刷手机,你就会焦虑(提一个关键词:FOMO);

一天不玩手机,你就会抑郁。

互联网和游戏的滥用,也是青少年抑郁症和各群体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 重要的补充一:“本我”对“自我”的PUA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

除了老师、父母、领导三座大山,除了内卷的大环境和互联网的加成,在本文发出三天之后,我忽然想到了另外一种情况:

“本我”对“自我”的PUA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较抽象,听我慢慢解释。

先问大家三个问题:

第一,你是否过有快速变现、一夜暴富的欲望?

第二,你是否听说过“自律”成功学?

第三,你是否给自己定过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不切实际的目标?

在弗洛伊德的在心理动力论中,精神存在三大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你的潜意识,就是你的欲望,也可以解释为兽性or七宗罪,它一般受“自我”的约束和调控;

所谓“自我”,就你的主观意识,就是你的大脑对外界和内心的感知,它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所谓“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与本讨论无关。

我认为,现代人大部分的焦虑都源自 主动 或 被迫 给自己定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大部分的抑郁都源自 在自己完成了既定目标之后,没有主动给予自己或被动给予令人满意的奖赏。

正如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实验:

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使它通到狗的体外。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不过,巴甫洛夫发现,他不能无休止的连续欺骗这些狗。如果蜂鸣器响过后不给食物,狗对该声音的反应就会愈来愈弱,分泌的唾液一次比一次少但是,假如不是连续数天的试验,他们还会对蜂鸣器的声音作出流涎的反应,然而已经不像先前得那么多了。

无休止的欺骗即无休止的定目标+无奖赏(正反馈),也会让你成为一条反射回路失调的狗。

所以,你不仅可能被老师、父母、领导给搞抑郁,你还有可能被自己给搞抑郁!

而自己把自己搞抑郁的核心在于,你长期存在、无限放大的欲望,也就是“本我”的过度膨胀。

“本我”的过度膨胀,使你不断给自己定过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不切实际的目标,而不切实际的目标,一定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即没有正反馈。久而久之,你的“自我”便被“本我”吞噬,成为一个反射回路失调的人。

有句话叫与自己和解。与自己和解,就是与你的“本我”和解。

虽然是人群中的少数,但的确有很多人对自己的非常狠的,他们笃信“自律”成功学,每天都要通过知识付费平台进行所谓的自我提升,每天都要去健身房健身,每天都要化妆,每天都要给自己洗脑。

作为一个一天只能工作四小时的人来讲,我真的佩服这些自律的人,也担心他们哪天就嗝屁了。

对于这类我只能仰望的人,送你们一句话:

不作死,就不会死。

*** 重要的补充二:并行工作是导致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

原理在于人的大脑是串行工作的。心里同时藏着几个难以处理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焦虑和抑郁。

有时间再更新这一部分。

抑郁症自我检测

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你在患病的初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或心态有问题,所以它就像一个黑洞,会把你吸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至于那些自杀的人,则是一直沉浸在因PUA导致的自我否定与思维反刍中,至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有问题,且他们的身体也没有产生任何自我保护机制(比如某个器官生病,作为一种生理机体自我调节和发泄的方式)。

从病理表现上看,因某件事的发生偶然感到心情低落并不属于抑郁症。但如果不良情绪在你的大脑中持续一周以上,你就要引起警觉了。

幸运的是,人在抑郁时,除了心理上的情绪低落,在生理层面也会出现一些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及时提醒你是否出现了潜在的抑郁。

具体来讲,抑郁症患者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 做任何事都感受不到快乐、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 明明很疲倦却睡不着觉、就算睡了也很容易惊醒
  • 难以集中精力,无法静下心來,无法专注于某件事
  • 明明沒做错事,卻感到自卑、自责,认为自己沒有任何价值
  • 精力下降,思考力减弱
  • 消极厌世,有想要轻生的念头
  • 难以做决策,行动迟缓,启动困难
  • 焦躁不安,对未来忧虑
  • 有自杀的想法或计划

另外,身体还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狀:

  • 食欲不振
  • 身体倦怠无力
  • 反应变慢
  • 容易疲劳
  • 头疼、耳鸣、肩膀酸疼
  • 心悸
  • 难以入眠、半夜惊醒
  • 食欲低,肠胃不适,反酸、食管反流

大家可以结合上述症状进行自我测评,如果发现自己现在有一半以上的情况都中了,那么赶紧去医院做一下专业检测吧。

抑郁症的康复治疗

感谢你看到这里。

作为一名野生的心理咨询师,曾经拯救了数十名抑郁症患者,其中绝大多数是985高校的硕博研究生。

而绝大多数同学的康复,都是因为阅读了如下两份回答:

上述康复方法,均得到不同个体的验证,也适用于其他抑郁问题的解决。

简单来讲,抑郁症的本质就是快乐激素分泌紊乱了。

当你在学习和工作中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时,时长伴随着熬夜、生活不规律、身体得不到及时放松的情况,一旦长期出不了成绩、得不到正向反馈等情况,就会造成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失调、多巴胺分泌减少、血清素分泌不足,进而导致抑郁症和焦虑症。

概括性地谈一下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

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人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精神压力”使用得当,可以提高我们的专注力。但当人长期承受压力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剩直至枯竭,导致易怒、悲伤、烦躁不安、负面思考、带有攻击倾向。

多巴胺和我们的干劲、精神集中力息息相关,提升动机的关键在于大脑当中与奖酬行为有关的「伏隔核」,在预测到奖酬的发生,便会促使多巴胺分泌。大脑会根据经验判断哪些行为会带来何种结果,便会驱使人做出行动。多巴胺不足,会让人失去做事情的动力。

血清素具有具有安定精神的作用。血清素分泌不足时,在身体上,人会容易疲劳、失眠、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基础代谢率降低、虚胖、表情僵硬(抗重力肌退化)、动作明显迟缓(抗重力肌退化)、暴饮暴食or食欲不振。在精神方面,人会感到精力不足、专注力降低、脑袋一片空白、闷闷不乐、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没精神)、容易失落、提心吊胆、没来由地感到烦躁、容易暴怒、对不值一提的小事敏感、变得感性,还有患上强迫症和焦虑症的可能。

所以,我想提醒大家,抑郁症的康复,一定要从调节这几种激素并使其分泌正常的思路出发。

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放下手机,开始中高强度的健身!


最后,送上余华老师在《活着》写过的一段话: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只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声明:

这只是一篇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个人实践的学术性讨论。

答主感恩父母、老师、社会、国家对我的培养和磨练,但着实也见过太多被“过度的爱”所伤害的朋友,我是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帮助那些因为抑郁症而痛苦不堪的朋友。

参考文献:

  1. 当教鞭成为习惯丨校园中的权力滥用
  2. “你这个样子,没人要的” | 这些行为不是爱,是PUA
  3. 北大教授公布自杀学生的父母职业分布, 排在第一名的竟是....
  4. 美女投资家离奇猝死!年仅32岁,曾掌控260亿商业帝国!_风闻
  5. 做过这些著名心理学实验的,都“不是人”!
  6. 哈耶克:乌托邦的掘墓人
  7. 哈耶克与他的周期理论

~~~~~~~~~~~~~~~~~~~~~~~~~~~~~~~~~~~~~~~~~~~~~~~~~~~~~~~~

致各位知友:

有人问我是如何写出这样的回答的,其实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只是为约90多人做过免费的心理咨询。而这篇文章的形成,不过也是随着我做咨询的过程,每日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之后,对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各种基本结论和原理进行概念的连接和范畴的叠加形成的。

至于这篇回答的靠谱程度,大可不必质疑,全部的研究结果都是早就形成共识或者已经发表过的,经历了peer review。我没有写任何学术性的东西,不代表我不懂research,文字的可读性很友好,适合各种阶层的人,这种可读性是也算是我自己的contribution了。

平心而论,抑郁症源自PUA这一观点还是很有冲击力的,对于很多人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我之所以能写出这种级别的回答,除了学术研究的功底,更离不开个人和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人类的喜怒哀乐并不相通,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是很难共情的。所以,评论区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舆论声音也是必然的。

真正有价值的idea和research,都是游离在人类认知边缘的。当年哥白尼提日心说、牛顿提三大定律、爱因斯坦提相对论的时候也有大量的人喷他们。作为发表过SCI1区Top的人来讲,早已习惯这种褒贬不一、双方阵营对立的结果了。

目前,心理咨询和精神疾病的治疗是相对独立,你去医院看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师只会给你聊天,精神科的大夫忙着给你开药。这本质上其实还是遵循着西医的方法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看了我的知乎文章你会发现,抑郁症的形成逻辑非常简单,并不像那些所谓专家讲的那么复杂。事实就是专家如果讲的像我一样浅显,他们就少了很多财路。

对于已经得了抑郁症的同学,我建议你们去看看中医。抑郁症、焦虑症等大多数精神疾病主要还是跟肝气有关系。心理方面的调节,自认为读完我的知乎已经差不多可以走出来了。生理方面,建议你们疯狂锻炼健身,有氧无氧反复训练。除此之外就是生活习惯上,早睡早起,少玩手机,日常可以保持手机静音,每天只给自己一个时间段统一回复各种消息。Sincerely,如果你们能把我的知乎全部内容都读懂读透,应该也不需要吃什么药看什么大夫了。

具体还是参考我的这份回答吧,个人认为对任何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参考价值:

最后关于抑郁症的发病原理,我还是要下一个总结性地结论:

一切的精神疾病都与激素的紊乱有关。而抑郁症主要源自多巴胺回路的失调。回路失调的主要诱因就是对多巴胺(兴奋)的过分诱导或对去甲肾上腺素(压力)的过分使用。如果放任不管或者滥用药物,结果就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清素、褪黑素等激素回路一起紊乱,让你夜不能寐,食之无味,时而低沉,时而疯狂。久而久之,一旦造成大脑的永久性伤害,等待你的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对于已经遭遇抑郁症的朋友,我还是想唠叨几句:

病就是一个problem,治病跟解决问题一样,关键在于看清问题的本质、抓主要矛盾,也就是找到病根儿在哪里。

如果你的病根儿是老师导师、父母亲人、上司领导,都要敢于把病根儿连根拔起。恐惧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既然是条件反射,你也可以反射回去。

所以,对自己好一点,活的自私一点,学会爱自己。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也没有无理由的恨。如果你都不爱惜自己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别人物化、驯化和滥用,用坏了就随手扔掉。

如果你的病根儿就是你自己,那就学着跟自己和解。

放下欲望,放下学习、工作和家庭,扔掉手机,疯狂健身,多吃蛋白质+蔬菜水果,少吃碳水,早睡早起,坚持半年,啥毛病都好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经济的萧条期要学会躺平,躺平可以防止抑郁,也是为了下一次冲锋蓄力。

送你一套战略内卷、战术躺平的阶级跃迁方法论:


至于文中删减的部分,很多网友强烈要求我公开,但因为各种不可描述的原因,着实不能继续展开,感兴趣的可以沿着文章中提供的多篇参考文献继续研究。

对于评论区喷我是公知or民科的,送你们一段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一段话:

科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有极强适应性的装置,它不断地演化,但它和进化、发展、进步是没什么关系的,那只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这里的关键是,你分不清楚这种“无目的的强适应性”是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还是满足了科学自身的生存需要,还是满足了科学家们的生存需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科学跟任何一种宗教或主义一样,也是一种庞氏,也具有meme属性:

如果你读不懂《科学革命的结构》,亦或是连上面这篇文章也读不懂,那就先学会闭嘴,什么时间你或者你的后代在华东五省三市(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参加高考裸分排名进入前1‰再来喷我。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对答主的支持!这篇文章能活下来,离不开你们的认可和赞同!


补充一些视频:

非常适合讨好型人格的朋友认真观看的视频:

抑郁症科普:

本人对Jordan的很多观点都比较认可。但因某些原因,Jordan的心理学学术专著在国内买不到,好像也没有翻译版,如果知友们有路子可以告诉我。英文版的PDF我有收集。

一些有用的书:

  1. 《情感勒索》[美] 苏珊·福沃德/唐娜·弗雷泽
  2. 《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美]罗宾·斯特恩
  3. 《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Dominic Streatfeild
  4. 《不可思议的心理控制实验》[英] 理查德·怀斯曼
  5.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美] 尼尔·埃亚尔/[美] 瑞安·胡佛
  6.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美] 戴维·考特莱特
  7. 《大脑修复术》[中] 姚乃琳
  8. 《人生十二法则》[加拿大] 乔丹•彼得森


欢迎朋友们来「 大卫的小屋 」跟我交流!


user avatar   tao-yu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放学以后可以在操场上打球,可以和小伙伴们蹲在院子里玩piaqi,一个拍打拍打气可以玩一下午,一群同学聚在一台游戏机前大呼小叫,还经常在游戏机厅排队等机器。

我已经属于非常孤僻的类型了,我的青春岁月里也充满了喊小伙伴一起出门的团队活动。

而现在呢?

我看着现在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常常会感到惊恐,因为我根本想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活成这种生来为卷的样子,清楚地知道自己35岁要失业,清楚的知道有另外一群人生来就不用经受着一切。

大范围抑郁都只能说中国人太乖了,这种毫无希望的生活,早就该组帮派、暴走族开始放飞自我了


user avatar   da-xiao-bao-ta-d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2016年约有6.2万名青少年因自我伤害而死亡,这已成为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其中,抑郁症是主要的幕后黑手。

抑郁症最可怕之处就在于:

患者有自杀的企图。而且,有些患者会伪装,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但会悄悄地计划和实施自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亨丽埃塔·福尔在其《致全世界儿童的一封公开信》中明确指出:

抑郁症如今已成为导致年轻人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约半数终生心理健康障碍患者始于14岁之前。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防止精神痛苦发展至危机阶段的关键,也能够挽救许多年轻的、宝贵的生命。

所以,今天我们聊聊儿童抑郁症,这可不少见!


01

抑郁症,孩子也有吗?


抑郁症,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但是,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成年人的疾病,至少也是青少年。

至于小孩子嘛,他们什么都不懂,怎么会抑郁?

事实真的如此吗?

2007年,美国做了一项调查,纳入超过78,000名父母,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抑郁时点患病率如下:

3-5岁:0.5%

6-11岁:1.4%

12-17岁:3.5%

时点患病率的意思是说,在2007年,所调查的3~5岁孩子中,有0.5%的孩子患有抑郁症。

这个数字看起来也不算高,不过,抑郁症的孩子,不是随时处于发病状态的。所以,某一时间段的调查,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美国的调查还发现,青少年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1%。

这是个专业名词,意思是说,有11%的青少年,都曾患过或现在患有抑郁症。

不仅如此,回顾性研究表明:存在抑郁障碍的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约有40%未得到治疗。

我们有多少孩子没有得到治疗,甚至根本无人关注呢?

一定要等到悲剧发生后,才痛心疾首吗?

还要注意的是,成年人和青少年中,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高于男性,比例约为2:1。但是,研究表明,在青春期前的儿童中,男孩患抑郁似乎比女孩更常见。


02

哪些孩子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目前是比较明确的,如果孩子存在以下情况,请家长们高度重视:

1、低出生体重。

正常的新出生婴儿体重在2500~4000g之间,如果小于2500g,为低出生体重儿。

2、有一级亲属患抑郁和焦虑的家族史(包括母亲的产前或产后抑郁)。

一级亲属,指父母或兄弟姐妹。

3、家庭环境不良或照护者与儿童之间存在冲突。

4、早期经历不幸,如受到虐待、忽视或亲人的去世。

5、心理社会压力因素,如同伴关系不佳、受到同伴侵害(欺凌),以及学业上的困难。

6、性别上的原因,如跨性别儿童(这并不少见,我写过了,有兴趣可以搜一搜)、同性恋,尤其是受到过欺凌的孩子。

7、以消极方式理解事件和应对压力的孩子。

8、有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学习障碍、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及对立违抗性障碍等疾病的孩子。

9、因各种原因受到过创伤性的脑损伤。

10、患有慢性疾病。


03

孩子患抑郁症后有哪些表现?


儿童抑郁症的表现和成人类似,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多与孩子沟通,才能及时发现异常。

1、情绪低落

这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孩子在大部分时间都感到沮丧、悲伤或忧郁,感觉无助,或者认为自己使别人失望。

2、易激惹

表现为对所有人和事感到“恼怒”、“不悦”或“烦扰”。消极、好斗、好争论。有些孩子会表现得无法忍受挫折,对于轻微的挑衅都会以暴怒回应。

研究发现,儿童抑郁症中,情绪低落的发生率约为58%,情绪低落合并易激惹的发生率为36%,易激惹的发生率为6%。

3、心境反应性(mood reactivity)

这是个专业词汇,意思是应对积极事件时受鼓舞的能力。

也就是说,与同伴的积极交往、寻求刺激等行为能暂时提升抑郁症孩子的心情,所以,他们表现为迫切地寻找同伴或玩刺激性游戏等,以此方式来缓解抑郁。

4、兴趣减退

如果孩子以前很喜欢下棋、踢足球、玩乐高等活动,现在却将此描述为“无聊”、“愚蠢”或“无趣”,那家长一定要小心。

5、食欲或体重变化

抑郁患儿的食欲和体重可能下降,也可能增加。

6、睡眠障碍

失眠、嗜睡,或睡眠模式的变化,如昼夜颠倒等。

7、精神运动性激越或阻滞

这又是两个专业名词。

精神运动性激越的常见表现有:搓手,不能安静地一直坐着,踱步,拉扯或揉搓衣服或其他物品,等等。

精神运动性阻滞的常见表现为:交谈或活动减慢,说话的音调变化、音量减小,沉默寡言,等等。

而且,以上症状应该由旁人注意到,而不是孩子主观感受到。

阻滞和激越可在一次抑郁发作中交替出现。

8、疲劳

感到疲乏、筋疲力尽、倦怠和不积极。如果父母将患儿缺乏精力和积极性归因为懒惰、对立的态度或逃避责任,则会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9、无价值感或内疚感

抑郁儿童及青少年的自我认知特点可能包括:自卑感、挫败感、无价值感和内疚感。

但是,很多孩子会否认这一点,使之更加隐匿,难以发现。

家长可以观察孩子有没有以下情况:

对自己的某些方面存在强烈不满;

为了维持自尊,强迫性地谎称成功或具有某些技能;

嫉妒或过分关注他人的成功;

对于并非自身过错所造成的事件感到明显自责或内疚;

由于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做事情,以及因为无望感而觉得做事没有意义。

10、注意力受损

抑郁的孩子可能有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问题,遇事犹豫不决、拖延,完成作业的时间比抑郁发作之前延长。

所以,这也需要学校老师的关注。

11、反复出现有关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抑郁患者可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或企图自杀。这非常危险,必须马上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12、精神病性症状

重性的抑郁症患儿甚至可能出现妄想和幻觉,例如,有些孩子可以听到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声音,催促他去自杀。


需要说明的是,有抑郁症的孩子并非展现以上所有的这些症状。大多数孩子会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时间里展现不同的症状,所以很容易被家长忽略。

家长平时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不仅仅是关注学业情况!),一旦发现以上苗头,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04

如何治疗,家长怎么做?


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对于病情较轻的,一般采取心理治疗,而中到重度的患儿,需要联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治疗很专业,就遵医嘱,不过,作为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1. 如果必须吃药,家长要确保孩子按时吃药。

2. 努力使孩子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多做体育运动,一起出去骑自行车、散步,等等。

3. 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爱和支持。

告诉孩子,自己会永远陪着他们并且希望听到他们的声音,即使他们要说的是不愉快的事情。

或许你认为孩子太小,现在还听不懂,但也要告诉他这些。

4. 要接受现实。

不要对孩子说“振作一点”之类鼓励的话。

不是孩子不想振作,是他们自身没有这个能力。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千万不要给家长和孩子灌鸡汤!

而且,要坚持表扬和赞赏孩子做的任何一点进步。

5. 密切注意孩子的各种言行信号。

如有怀疑,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05

尾声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想当年,如果我们告诉自己的父母:“我很抑郁!”

毫无悬念,父母的反应一定是:“小孩子抑郁什么?一边玩去!”

难道我们对下一代,也要如此吗?

悲剧还不够多吗?




user avatar   shi-zun-de-miao-jian-l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失望来自于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很难去改变现状的时候,就得学会慢慢降低期望值。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打麻将,既要挡着下家,又得防着上家,还得留意对家。

而人抑郁通常是因为,能力和运气不匹配,付出和所得不匹配。

这样,身份地位和财富级别自然就更不匹配。

没人喜欢这个结论,但结论的正确性是独立于其受喜好程度的。


user avatar   dou-ni-wan-51-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会吧?




           

相关话题

  为什么知乎上有那么多抑郁症或者疑似抑郁症的患者? 
  为什么独处的时候经常会回忆各种挫折、尴尬的瞬间,并自我贬低? 
  没看医生,家人想让我去,不愿。后来我经常查询相关内容。有段时间特讨厌看到、听到抑郁相关内容,为什么? 
  奉子成婚后重度抑郁,然后我现在喜欢上了别人。我想知道我是真的喜欢吗,还是只是想要个依靠? 
  学生一年报复性消费八十万,视频自述从小被家人穷养,造成了终生的影响。如何评价其思想与言论? 
  高中第一次月考考得很差怎么办? 
  因为原生家庭而得抑郁症 为什么父母不需要看心理医生? 
  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好,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这种情况可以帮我判断一下是否被迷奸吗? 
  这种情况可以帮我判断一下是否被迷奸吗? 

前一个讨论
C7 高校,科研 996,师姐不友善,我该如何尽快适应研究生生活?
下一个讨论
我国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突破进展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