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个回答
清朝的宗室亲王爵位可分为三大类,前期的两字亲王和之后的和硕亲王,以及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具体待遇不同。
如清朝刚刚入关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对西征和南伐的立有战功的皇族宗室的直系子弟加封亲王,但这类亲王绝非和硕亲王。比如朝廷封硕塞的承泽亲王(庄亲王),封敬谨亲王的尼堪,端重亲王的博洛这种亲王爵位十分尴尬,原因第一是因为清朝立国之初对爵位还没有完全系统明确化有关,第二是和朝中的“贵宠”有所区分,个人认为,就像现在我国委员和常委的区别。虽为亲王爵位但低于贵胄和硕亲王,不在议政王范围之内,但又高于郡王之列,有点类似“名誉亲王”,既得亲王之名,又低于和硕(一方)王权。
从多尔衮给硕塞授封的诏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谕曰:“博洛、尼堪、硕塞皆不当在贵宠之列。兹以太祖孙故,加锡王爵。其班次、俸禄不得与和硕亲王等”。与睿,肃,礼,郑,豫,英,颖等当时的和硕亲王在俸禄和地位上不可同语,即使后来塞硕被追封为和硕庄亲王并世袭罔替,也不能像其他人功封铁帽子王一样配享太庙,入盛京贤王祠(前身就是雍正专门为胤祥修的怡亲王第二类就是普通的和硕亲王,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皇子长到十五岁,由宗人府具奏请恩封爵位。如果皇子的出身高贵,比如是嫡子,或是皇贵妃及宠妃的儿子,就可能被封为亲王爵位,亦或者在之后不断累计功绩,最后加封为和硕亲王,清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是以亲王之位登基为帝。
皇子到一定年龄被封爵位后,就要离开禁城分府居住。按清朝朝廷惯例,亲王爵位的皇子除了赏赐王府之外,还要由内帑支付一笔高达二十三万两白银的“分家费”,并赐予大量田土庄园,佃户奴仆。而且在分府之日的六年内由宫中给予王府的器物和用度,作为皇子独立生活的过渡,还要在所封旗籍之内分拨十二个佐领作为旗份。最后就是铁帽子亲王爵位,除了清初因战功功封的八大铁帽子王外,还有清中晚期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其中礼,睿,肃,豫,郑,庄,怡,恭,醇,庆,这十家为和硕亲王。他们各自代表八旗地位和宗室支属,以及清初太祖太宗各派系传承关系,被前世帝王赐为或追封为世袭罔替,后世子孙不得轻易改动,比如雍正帝恩封十三弟和硕怡亲王胤祥之子弘晓为世袭罔替王的诏书上所说:“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世袭罔替)”。这种属于“祖训”的旨意在以孝治天下的后世帝王眼中是万万不可改动的,所以世袭罔替亲王成为清朝皇帝之下最高的爵位阶层,只可废杀其人,不可断嗣王爵,在朝廷站班排位,宗室中的地位,以及田土奴仆都是不可轻易撼动的,稍微夸张的说,铁帽子亲王是与皇帝“共天下”的爵位(恩封的差点儿)。最后就是俸禄待遇,亲王的俸禄上是每年一万两(工资),禄米一万斛;,但是除了纯无差可当的冷门王爷外,大部分亲王都不指望这个钱活着,尤其是铁帽子王,他们每年的得到的“孝敬”和田土庄园的赋税,以及包衣奴仆的供奉是俸禄数倍之多。亲王出行或者在朝会大典上的卤薄(仪仗)也不像电视上演的那么随意。亲王的仪仗及其奢华威严,有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骨朵四。红罗绣五龙曲柄盖一。红罗绣四季花伞二,红罗销金瑞草伞二,红罗绣四季花扇二,青罗绣孔雀扇二。旗枪十,大纛二,条纛二。豹尾枪四,仪刀四。马六。遇大典礼,则陈于府第,出使用以导从。常日在京,用曲柄盖一。红罗伞扇各二。吾仗、立瓜、卧瓜、骨朵全。马四。前引十人,后从六人。因事入景运门,带从官三人。原定有红罗绣花曲柄伞一,豹尾枪二,大刀二。兹改为五龙曲柄盖一,豹尾枪四,仪刀四。馀同。崇德初年,定亲王销金红伞二,纛二,旗十,立瓜、骨朵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