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公布:25 个编写团队,教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9 项,意味着什么? 第2页

              

user avatar   wang-er-lai-zi-xin-shi-jie-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立足于中国经验的经济学教材要不要做?确实是很有必要的。现有的经济学教材再好,用的也都是美联储、房利美房地美的案例。奈何本土经济学教材在大纲设计、实例论证上都略显拉垮,任何上档次的经济学院都不可能把国内教材当做中高级以上经济学的教科书(经济学入门教材高鸿业版虽然写的很烂,还是不开aoe了吧)。

既然要做中国经济学,至少在财政部分,把最本土化的财政理论、政策议题,比如政企关联、晋升锦标赛、官员激励一类最前沿的中国经济解释纳入课程大纲(欧美经济学在政治经济学上主要关注选举和社会偏好的表达,常见的阿罗不可能定理之类,这也是亟待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学的必要性,而不是中国经济学),在引用实例时关注土地财政、政府债务等重大议题;而不是仅仅用中国的案例给范里安、曼昆套皮,把人家书里小麦换羊只改成水稻换耕牛,这并没有任何新意,也不存在边际贡献。

如Li(2016)对中国省直管县改革的评估,最近JDE一篇探讨农村联产承包使农业机械化倒退的文章,都是挺好的案例。

稍微试想了一下财政学教材的框架:

  1. 预算约束、成本效益分析、外部性一类简单的理论,和DID等实证工具入门;
  2. 政治经济学部分,阿罗不可能、选举模型还是要讲一点的,蒂伯特模型、财政分权和财政联邦主义,可以引入对中国政府行为的解释,比如晋升锦标赛、官员激励,适当可以在附录里面加入一点对中国政府层级的介绍,包括部门同构、条块结构(U form和M form);
  3. 教育,重点放在政府对教育市场干预上,可以简要说说欧美国家的公立私立学校和教育券制度,但中国国情是公立学校往往质量高,进一步谈谈学区制和房地产市场、房价资本化问题,加深学生对公共资源配置的认识,案例比如近期北京的学区房改革;
  4. 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基础是反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除开失业保险等,可以结合中国社保制度展开来说,利用数据分析展示中国社保基金的平衡性,谈谈社保制度改革如何应对老龄化;
  5. 收入分配,应该是比较重点和敏感的地方,再介绍主要测量不平等的工具之外,再说明政策工具;
  6. 政企问题,应该是比较本土化的章节,包括公有制、国企与政府、行政垄断应该都是大问题;
  7. ...

同时,也请遵循经济学教材命名的一般规律:

《中级经济学:中国观点与实践》

《财政学:中国政府决策与行为》

以上名字我都觉得ok,可能会少很多争议。


既然编写组主要是以高校主流的教授学者为主,而不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编写、观察者网出版,那就跳不脱经济学的框架,除非本来要写的就是政治课教材。现有中国经济学发展,担不起“中国经济学”这样宏大的命题,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的发展,是无数顶级的论文构建起来的,而不是陈平《代谢增长论》、张维为《中国奇迹》废纸的简单堆积。至少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算是一个样板,提出了一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

陈平不等式?比美国中产阶级吃的好?就是丢人现眼的玩意儿。中国增长奇迹并不是什么从来没人研究的新玩意,更不是经济学上空的乌云,这种重大问题怎么可能没人研究嘛,只不过谁论文会明写《中国增长奇迹研究》?都是“做小不做大,做精不做粗”的时代了。想建构一个体系?建议多读文章,不要指望一篇文章能讲明白中国。

问题正在于某些人觉得可以一语道破天机,最终在文章里充斥了教义和信条,这就是部分假装学者的社会宣传者在做的事,他们只是在传教,而只有宗教才有单一的因果线。

“只要A就能B”,这是话术,不是学术。

本问题若属于政治范畴,当我没说也没有讨论必要。如果国内经济学教材最终沦落到马工程法学教材的水平,我只能建议各位经济科学生把专业课当思修来上,自学成才。


user avatar   cheng-qing-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表面上的自信掩盖内心的不自信。以上课程的教材早就是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学了,现在只是换一个皮而已,真正的自信应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中最让人苦笑皆非的是《中国宏观经济学》和《中国微观经济学》这两本书,这个是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入门必读书籍,也是在理论上国内最没建树的领域。经济学理论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均衡、边际、效用、成本、市场、垄断、博弈论这些底层理论全是西方的,在经济学研究这棵大树上有上百名经济学家对这个大树的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在经济学界对这些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获得认可的中国人只有杨小凯,充其量再加个张五常和林毅夫。

我看有个高赞答案说需要加入中国案例,我个人觉得的确应该更多运用中国案例,但是因为用了中国案例就在整个学科面前冠以中国两字,那物理、化学、数学早就中国案例化了,你能在物理、数学、化学中看到西方案例吗?这些学科是不是应该要改名字了?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上大学学习的是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篇),整个教材也是对经济学理论的进行梳理和回归,特别说了其对我国经济的参考意义,看来光披着红皮没有用(封面是大红色的)。《中国宏观经济学》和《中国微观经济学》肯定是采用换皮术,先用90%的篇幅来讲西方经济学理论,再用5%来进行批判,5%来讲中国实践。

如果真能抛弃别人的理论体系重建一个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我觉得怎么也值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家了,总之我对这两本书还是充满了期待。

如果这样也能称为《中国宏观经济学》和《中国微观经济学》的话,我觉得《中国高等数学》《中国统计学》《中国物理》《中国化学》《中国计算机》·······这些教材编撰起来也没什么难度和压力。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管什么经济学,学对了能发财就是好的经济学。

ps:学对了经济学的人没发财的我是真没见过,最多是发大财和发小财的区别。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温铁军有一个说法。

宏观经济学是神学。因为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理论。首先发展纺织业,之后发展轻工业,赚到钱以后发展重工业。一步一步的完成积累。这个在世界上没有成功案例。

二战以后所有成功完成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都是在美苏扶植下产生的。欧洲方向,美国用马歇尔计划工业化了西欧。苏联用经互会工业化了东欧。亚洲方向,对应的工业化国家就是朝鲜战争引发的日本和中国。

温铁军老师的原话是:中国工业化的背景是美苏双寡头地缘控制下,分割世界形成的雁阵式产业转移。

本来早几年,东南亚四小龙,四小虎还能吹吹。一场东南亚金融危机把他们全打回原形。

宏观经济学的问题是假设政府不会干预经济。也就是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但是这个假设明显不存在。要是政府不会干预经济,那为啥美国政府要制裁华为??

而微观经济学,温铁军评价他们是庸俗经济学。

当一个理论完全无法符合现实。不管它有多么完美的数学模型,都是真空中的球形鸡。


user avatar   xi-yun-yong-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济学本身就是扮演着中世纪神学的角色,是工业时代的国学。其目的是给政权提供合法性,给政策背书。

古中国的国学是儒学而非神学,结果宗教领域先被印度人血洗,后被精神犹太人搅得天翻地覆

新中国长期用马哲做国学,就导致经济学理论被西方血洗。所以这次就主动出击,也顺便搞经济学了。

顺便说下,东亚最初接触西方的经济学的先贤,就已经发现这玩意是神学或者说国学了。所以称其为“经世济民学”,简称“经济学


user avatar   ku-er-wo-ta-sen-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这些顶级财校编写的教材是留给下层财校和其他大学的学生使用的,顶级财校最终还是会有充足的教师资源和课内外相关资料补充。

我所在的这所双非财校,不管老师们吹过其多么辉煌的历史,还是得老老实实的用马工程的教材——从财政学到经济思想史,除去本校自己编写的教科书,用过的马工程核心课程教材至少也有十本吧。翻开教材,我就赫然能看到上面这些顶级大学教授的名字。

个人而言,我也有很多c9或者在外读经济学的朋友。经常是:

A:“xxxx”

B:“啊,这个我不知道啊。窝去康康教材。”

B:“书上没有啊。”

A:“不是吧,我们之前上课刚说的诶。”

B:“我看这不是贵校的xxx教授编写的教材吗?那你自己也不用?”

A:“不用啊。”

我知道有人可能要说了:

“你们双非学生xx低,讲了那些也听不懂。”

私也不是没看过其他版本的教材。出于个人兴趣我翻阅过藏于我校图书馆的三四本发展经济学教材。所以等到拿到新学期的马工程发展经济学教材时,我震惊于其在数理证明方面的简略和在文字叙述方面的宽裕,这老师前半截课就能讲完的东西,后半节课干坐吗?

后来上课的时候我才明白,课时少(36课时)就算了,原来一节课要花一个小时「指点江山,大国崛起」(好像是xx进课堂的要求?),怪不得两节课时刚刚好呢!

鉴于马工程教科书的现状,我不得不有如下预期: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坚持“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结果,不少回答有些大惊小怪,很显然是新闻看少了,也不关注最近小学生教材已经有了明显变化。

要做到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类型各学段,涵盖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融入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不同学段全过程贯通,确保在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相互衔接、层层递进。

user avatar   fu-yu-29-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

这几本书值得一看。

但是如果是拿西经东拼西凑最后加上一章介绍国情的那种就没必要看了。

这几本书里的政经宏经微经发经

都是非常有趣并且困难的课题,对理论水平要求很高,基本也等于著书立说了。真的不知道他们会写成什么样子。如果真的可以把一些以往不知道的特色运行机理或者情报写在里面,学了之后对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并对未来有基本的预见性有很大帮助。

大家都知道赚钱要顺势而为,顺势就是让自己的资本依托更大的意志膨胀起来,也能规避风险。尤其对一个已经有了西经模型与概念的人,这几本书里观念上微妙的区别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去适应这种经济节奏。

这几本书意义很大,大前提是真写了点东西而不是粗制滥造。曼昆也说了离开政治观点谈经济学没有意义,这几本书会在思想上有什么让人启发的拭目以待。


我最害怕的恰巧不是大胆刺激的新观点而是找不到区别,就好像以前读过一本黄达的金融学,此先看过一本米什金的,觉得好像写的就是简单了一点,没什么区别。

西经的简单阉割版不要!!我宁愿看陈平经济学会怎么写也不要浪费我时间看阉割版!

————————

我从不迷信西经。

经济学这种东西,本身就基于一堆假设,这些假设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例如“理性人”假设解释不了工科的待遇与工作强度倒挂,有人说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那么一个广泛的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足以把不对称作为默认前提条件并在此之上建立新的经济学模型。

我建议大家对经济学严肃一点,务实一点。不要做西经吹,因为



不同经济学家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不同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经济理念。

即使目的一样,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有截然相反的理解。

比方说我在a股认识一个人他把所有的股票都理解成有庄家的股票,并且严格按照推断筹码成本与主力持仓的方式来计算买入的盈亏比。

跟他交流股票每天都听到庄家散户之类的,让人生厌。

但他通过在这些假设的前提下建立了一套止盈止损模型,并量化成了代码靠这个发了财。


经济学是一门观测人类活动,提出假设,并建立模型的学科。

但并不是心理学科,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a股市场上 发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发财了你说a股里全都是国家队在做庄,我也没办法反驳。


手段不重要,达到目的就行。

陈平老师的理论姑且不论,但他通过自己的经济学信仰,自己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这足以说明陈平经济学有可取之处。


我并不担心对特色经济学的大胆假设,那种假设就好像非欧几何的假设——平行线有交点一样。

我真的就担心几个人水平不行,对社会的阅历不够,拿着西经改一下交差。


“如果你的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当前西经解释不了的经济现象,能更好地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那我们就会开开心心地把西经扔了学你的”


user avatar   lmx-48-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这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在社会科学中取得的重大成就。该系列教材是对过去70年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重要总结,是对中国经验的提炼和发展,对世界各国经济建设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标志着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完善,为后续中国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各学科应由相关部门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积极学习,吸取经验,大力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教材编写工作。在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领域依托现有优势,编好中国特色社会科学教材。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领域积极探索,克服困难,努力打造中国自然科学教材体系。特别要注重编好中国理学教材,融入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理工科教材编写开一个好头。


user avatar   andy-70-95-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纯粹想讨论一个问题:

不知道同学是否有和我一样遇到过同样的困惑,就是在刚开始学经济学时:价格会画在x轴、数量会画在y轴;但老师说通常是把数量画在x轴、把价格画在y轴,这是传统。

为什么价格作为自变量要画在y轴,其实一直没理解。

因为在最早画需求图的Cournot(1838年)是把价格画在x轴的,

但后来Marshall却把价格画在y轴,又因是Marshall让画图分析流行起来,所以有了数量画在 x 轴、价格画在 y 轴这个传统。

如今使用的Walras 模型也认价格是自变量,

就单纯的想讨论一下,你觉得价格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还是都可以?

或是可以根据表达效果调整?

你画错过吗?

你觉得画的就是错的吗?

所以经济学这东西…




              

相关话题

  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突然对华释出合作信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当初群众对人民公社为什么积极性不高? 
  丰田i-Road什么时候在中国上市? 
  如果世界上同时有中美俄三个超级大国,世界会是怎样一种局面? 
  美国政府发布1.9万亿是什么概念? 
  中国投入 4300 亿用于植树的战略起到了哪些成效?目前带来了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印度陆军打出标语:“我们迟早再进北京!上次是在圆明园。”? 
  为什么中国省份划分线那么复杂? 
  如何看待「昭和化」这个术语及其使用? 
  国外的亲戚说瑞士的山比中国的五岳更好看,该怎么反驳? 

前一个讨论
普通家庭出身,考公务员混到县长的难度有多大?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以色列人不去印度做生意?





© 2024-06-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