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公布:25 个编写团队,教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9 项,意味着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方”金融学是这样的:


1、底层的逻辑很简单:1买,1卖,再加上撮合买卖的中间环节。

2、因为要买卖,所以需要定价,定价的底层逻辑就两个:收益、风险。

3、收益和风险都是变量,未来才发生的、不确定的,于是就有了时间维度,对应的就是时间价值,以及围绕而来的一堆堆数学工具和模型。

好了,基本上所有的“西方”金融学,都是从123长出来的。



买方学科:以investment(投资学)为核心,

包括:投资学、投资组合、固定收益、衍生品、其他投资品(VCPE、大宗商品、油气类、不动产、保险)等等。

你去银行存钱,是一种买;国家用外汇储备换美债,也是一种买。



卖方学科:以corporate finance(公司金融)为核心,

包括:公司金融、财务报表分析、资产定价、M&A、各种高级金融模型等等。

一个小公司出让自己的股权换点融资,是一种卖;一个国家对外发售本币债券,也是一种卖。



中间方学科:以market micro-structure(微观市场结构)为核心,

包括:微观市场结构、有效市场假说等理论、事件分析、交易研究等等。

你在软件上操作,自动完成一笔股票交易,是一种撮合;国际投行帮助某个国家打包出售了一系列资产,也是一种撮合。



辅助学科: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学,博弈论,统计学,会计学,金融数学,金融建模,金融相关法律等等。



辅助工具:如excel,各类编程软件(比如C、VBA、Python),各类统计软件(比如SAS、SPSS、MATLAB)。



以上,拿P2P理财举个例子,什么是金融分析的思路:

买方是谁?门槛低,几乎什么人都能参与,大量的中小投资者;

卖方是谁?各种在银行、正规金融机构拿不到钱的牛头马面,道理很简单,如果能在银行拿到4-5%的钱,谁会跑去拿成本超过10%的钱呢?那么如果银行不愿意给他们钱,是为啥呢?

中间方是谁?各种缺乏兜底能力的平台,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他们有没有能力去耍银行+担保公司都不敢耍的资产呢?

收益是?比如5-10%,当然可能超过10%,但一般不会超过15%。

风险是?如果遇到违约,可能损失本金,最坏的情况一分钱拿不回来。

好了,梳理一下,一群大量啥都不懂的小玩家凑钱给了一帮在正规金融机构拿不到钱的未知玩家,你付出的风险是可能血本无归,你获得的收益是年化10%,中间平台方能力和信用不可靠。能理解到这里,你一定不会去投P2P对吧,很简单直白。



再举个例子,央行碳减排工具,

卖方是谁?各类相关企业。

买方是谁?央行。

中间方是谁?商业银行。

于是本质很清晰,叫什么名字不重要,这就是一种货币宽松,俗称放水。只不过是定向到碳减排相关企业而不是漫灌。



所以,我十分想看看“中国”金融学,怎么别出心裁。总不能说你的底层逻辑、核心架构、学科内核都没啥不同,仅仅只是应用落脚点在中国,然后做了一定的本地化,就变成了《中国xx学》了吧?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还有美国金融学?日本金融学?新加坡金融学?英国金融学?德国金融学?法国金融学?澳大利亚金融学?韩国金融学?

那是不是统计学里面用了中国的数据进行了案例分析,这门学科就叫做《中国统计学》了?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物理学是科学,所以只有物理学,没有中国/西方物理学。经济学不是科学,至少学院经济学不是科学,所以当然可以有中国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就像有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一样。

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国的学院经济学家也不懂中国经济学,懂的人不写教材,所以这玩意也就那么回事吧。


user avatar   luo-hua-yu-28-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有价值的改革。西方经济学主要围绕利润出发,基本假设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一切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当然,这是分析工具,但这种导向至少说明它的核心内涵是资本家的思维。可惜,资本家是少数,被资本的是多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平等,追求共同富裕。所以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学至少从出发点上就与西方主要研究方向有极大区别(西方经济学可能虽有研究,但不是主要),更多是围绕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如何平衡和相互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如何提供更公平、更多人享用、更稳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等。

反正作为普通人,我期待的是后者。诚然,西方经济经济学确实发展更久远,在自身领域研究更透彻、受人认可,但不代表就不能发展与之针锋相对的经济学科,想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补充一句,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毫无根据的质疑,你要质疑至少先去去学学看吧,教材都摆出来了,阴阳怪气算怎么回事。

再补充一句,请不要用经济学来碰瓷数学物理化学。


user avatar   zhang-chi-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点个人的经历。

我就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的,教材编队伍里写里也有我校的老师。

对于这份名单,我跟同学讨论的感知是,我们这种专业类学校还是不如综合类学校有优势。我则更觉得,这里面其实明显还有“屁股”的问题:

北大的出镜率也明显低于人大。都说北大屁股有问题的多,看起来上面也不是不知道啊。[捂脸]

经济学这种社会科学,到底有多大比例属于“普适”的“科学”,原本就是存疑的。全面的西化,必然代表着全面放弃话语体系和话语权。

上学那会儿,我记得我们经济学课上,老师给普及过“毒品合法化管理”,核心技术核心产品“造不如买”,发挥比较优势等等。

2016年的川普大统领胜选前我跟一个西安交大的朋友还有过一次讨论。关于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是否要自己掌握自己制造,我是坚定的认为,买到就可以,而朋友则坚定认为,应当自己掌握。当时我深刻的体会是,理工学校所受的教育,和我们这种财经院校训练出来的,在认知和思考方式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分野的。但紧接着两年后,中美贸易战打响,川普大统领就亲手砸碎了那些他们的精英教给我们的老师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框架,让我又结结实实的经历了一次“认知再重塑”。

所以我非常认可这次教材编写,为了让今后的学弟学妹们不会再经历栽倒之后重新更新认知,还是从一开始就把我们的话语权夺回来,把我们的话语体系建起来比较好。

哪些是真正具备“普遍性”的科学理论,哪些更多是“特殊性”的需要实事求是的认识分析,都给后人们摘清楚。学界中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这种事,是时候适可而止了。


——————————————

有些回答经济学前面加上“中国”就PTSD了,那这个就没问题。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进行的主动让步吧。

现在事实是,西方国家根本不遵循经济学,但却有一堆“经济学家”在站台,霸占着“经济学”这个称号,上演光天化日指鹿为马的把戏。

eg 负利率这玩意,有点常识的人,就能推断出一定得不到什么好结果——名义利率为负则会出现保险箱存钱的人,实际利率为负则会出现无脑囤积物资的人,而且这都是临界状态下产生的相变,就是保险箱存钱/无脑囤积物资会迅速成为市场的主流。进入了负利率,原来的理论就再也不适用了,最后结果只有崩溃。

但是呢?欧美照样用着负利率,照样用正利率时的理论来套负利率的情况,什么加息紧缩戳破泡沫,降息宽松刺激经济之类的,这算“经济学”吗?我不信美联储、欧洲,那一堆“经济学家”想不通这么浅显的负利率原理,但是他们有声音吗?

但这种“伪经济学”大行其道,霸占了“经济学”的定义权,如果想搞真正的有实际意义的经济学,还得另起个名字……


user avatar   ming-yue-shuang-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下都是一篇哀嚎。

什么国内教材质量差,萨缪尔森、曼昆、范里安教材有多好。

作为业内人士,我来说几点。

第一、以前国内有很多教材是学校自己编写,学校档次不高,教材写的也不认真,导致教材差。

但这不代表这次写的也差。

就以微观经济学而论,我看了寇宗来教授的的稿子。我认为质量非常高,而且结合了中国的问题和思想、情况。

第二、问题不在于教材出版而在于有没有选择权。

如果老师能在教材上有选择权,那这一批教材的出版无疑是好事,毕竟多了一个选项。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首先不要妄自菲薄,这些教材质量应该不差。其次,这些教材是选项还是强制,影响也不一样。注意我说的是不一样、价值判断的话可能还需要更谨慎一点。毕竟我们没看到使用效果


user avatar   yang-guang-zai-xin-can-ru-chen-x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司马懿 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确实很需要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材。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开始学习经济学时,Mankiw的经济学原理中总是使用「蒲式耳」或者「加仑」之类的单位,我是完全不知道是啥,只知道是一种怪异的计数单位而已。这个例子可能有些trivial了,并不会很大的影响学习,但是作为一个中国的学生,却从大一学年来学习Fed的政策以及美国的宏观政策,这客观上导致了经济学科班的本科学习很难带给普通学校的本科生关于本国经济运行的insight,从而给了人经济学没有用的感受。

另外,我大致看了下各本书(除了政治经济,因为我不懂)的编委,基本全是各个学科的国内权威学者,虽然可能有些人没留洋读博士,但是却是广泛接受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因此,我并不认为这是一场政治宣讲会,相反,如果这套教材编的好,将启迪很多经济学的本科生,让他们从入学开始就思考本国的问题。

题外话是,China's Economy本来就是主流学术圈很喜欢讨论的话题,而且提供了很多独有的现象以供分析,例如如果你在做misallocation的general theory我想不到比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库更好的实证标的了。

所以,不要自嗨加嘲讽,感觉在这个领域我们正在倒退,相反,现在的中国青年学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好几位邀请,但大家都被标题党骗了。这次根本不是标题所说的公布“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而是公布“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入选学校及团队”。等到教材编写完,怎么试、怎么审、怎么整合、怎么用都是有意思的问题。就我个人的偏好,我对于《中国金融学》、《中国财政学》和《中国区域经济学》这三本书是非常期待的。但是现在教材连个影子都还没有,有什么可分析和讨论的?另外,开展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的工作是2020年12月就公布的事项,观网下次标题党蹭热点最好还是抓紧点蹭。

现在如果硬要分析,还不如分析的教材编写团队的分布和教育部双一流名单之间的关系,指导未来一两年的专业报考大概还有点意义。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支持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材的。参与编纂这些经济学教材的,有的就是我的论文合作者。并且主编的名额有限,有的老师不是主编,但是也深度的参与了教材的编纂工作。他们的水平怎么样,我自信还是比较了解的。都是很优秀的中青年学者,Top Field 的Journal都发表了不少,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写出和国际接轨的教材的水平是完全没问题的。昨天有一位在群里还在说,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心态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希望自己编写的教材能够经得起学生、同行和市场的考验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没有中国特色的物理,中国特色的化学,但是宏观微观发展前面要挂中国两个字。这是因为经济学和物理化学是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的实验,在中国做和在国外做,只要实验室环境一样,参数一致,就没有什么区别。教科书的水平,谁高就该用谁的。

但是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人的决策、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那中国、美国、欧洲包括其他国家,即便背后的模型框架是统一的,但是表现出来就是有区别的。

比如说美国很多教科书和科普书籍上,都喜欢举一些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差异、大别墅的草坪除草消耗的劳动力时间、棒球明星的转会、美国芝加哥的犯罪率等等,这些例子当然都是恰当的,都可以表达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但是问题在于,对于初学经济学的人来说,会让人感觉『不接地气』,有一种生疏感。

因为这些现象都不是中国特色的现象,大都是美国特色。在美国的大学生和中产阶级看来,这些事情就近在眼前,非常容易理解和举一反三;但是在中国的大学生看来就是:哦,我知道了。

中国有自己的经济现象,比如城乡差异、比如中超球员的转会、比如人口的聚集等等。这些经济学现象背后,一样可以用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也一样可以代入最新的最前沿的理论来阐述。这个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再比如发展经济学,如果看论文的话,顶刊上呼啦啦很多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案例和数据——当然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探讨了重要的经济学问题,贡献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发顶刊;但是扪心自问,除了看方法,看观点来写论文的学者之外,对正常的中国经济学学生、和希望了解一点经济学的经济学爱好者而言,是用非洲拉美或者印度的一个不知道什么的部落或者村庄得出的结论来试图引起他们对经济学的兴趣好呢,还是用中国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数据来启发好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你用的数据就是你家乡的数据,研究的问题就是贴近自己身边,自己甚至于还亲自经历过的问题的时候,这种代入感不是拿着某个大牛在泰国某一个村庄搜集来的数据做练习可以比拟的。

是研究高铁带来的经济溢出效应有意思呢,还是研究智利的公路开发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有意思呢?

正是因为这些,我觉得有中国经济学的教材是一件好事,不能因为我们现在研究水平还和美国有差距就不做。

经济学的研究,尤其是宏观和一些实证,那就是需要「研究感觉」的。华裔的学者之前在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理论上的相对强势,在宏观上相对弱势,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计量和微观理论这些更多的是数学,对现实中经济问题的感悟和敏锐性的要求没那么高;但是宏观经济学就不是这样了——这一点对于从大陆留学到海外的人来说,是有一点劣势的。因为毕竟美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和中国差别不小,如果要到了美国之后才开始接触这一套体系,那么要和美国本土的天才比研究想法的产生,从起跑线上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而中国之前也并没有本土的宏观经济学教材,能够用中国的案例来深入浅出的讲解宏观的框架和模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做不但更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感觉,也容易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来。

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其实现在早已经是另一条赛道了,无论是论文刊物,还是评价标准。除了偶尔在媒体上打打嘴仗之外,基本上已经和微观、宏观、发展等经济学从业人员井水不犯河水,并行而不悖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了孟捷老师,稳了。

点进来之前就在想有没有,一看果然有。孟捷老师他们搞了很多理论分支,其中我有关注的是数理马政经,这个东西搞了很多年了,我自己也看过政治经济学新连线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看完就是醍醐灌顶,感叹自己终于入门了。

到时候一定要买一本看一看,看看有没有超越我手上这本。我的要求不高,只要达到相当的水平就行了。另外为了高校的师资能够跟上,我想恐怕某些方面需要做些工作,这也可能是学界洗牌的引子。只希望别不声不响、雷声大雨点小就好了。


书名是《马克思经济学与数理分析》,现在这本书似乎没有重印再版,二手的都卖四五百,贼贵。嫌贵的朋友可以去某宝买扫描打印版,讲讲价能讲到30。




              

相关话题

  印度和中国,哪个国家的强奸犯罪更严重? 
  如何看待外国人因中国人以白为美而认为中国种族歧视? 
  现在的中国,存在哪些“缺点”? 
  如何看待台湾网站【馬的報報】自发制作的针对大陆的台湾旅游广告:「越少中国客越美丽 」? 
  美国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将会带来怎样的国际影响? 
  为什么电视剧喜欢以大城市白领为背景? 
  怎样推动在 Unicode 标准中增加中国传统美食,比如包子、油条、春卷、烧卖、豆腐脑、火锅? 
  中国和日本会开战吗? 
  今天是「袁隆平诞辰 91 周年」,他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财富?「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有哪些深远影响? 
  如何评价《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编辑部要求纠正过度“数学化”,“模型化”,破除“唯定量倾向”? 

前一个讨论
普通家庭出身,考公务员混到县长的难度有多大?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以色列人不去印度做生意?





© 2025-01-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